第一作者简介 王伟力,男, 1984年生,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烃源岩评价和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
为探讨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和寻找有利储集层的分布规律,作者分析了近几年该区的油气勘探资料,恢复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活动所引起的地层抬升、变形以及断裂作用对于碳酸盐岩形成岩溶型储集层及改变储集层原有物性起着建设性作用;优势沉积相的平面展布控制研究区油气藏的分布;加里东期存在 2套风化壳岩溶,这 2套岩溶制约了与岩溶有关的储集层分布,主要分布在表层岩溶至水平潜流带区域。根据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预测了有利储集层的分布,认为有利区带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内 2条大的走滑断裂以及桑塔木断垒带附近。
About the first author:Wang Weili, born in 1984, is a candidate for master’s degree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Now he is engaged in source rocks evaluation and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 study.
In order to study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favorable reservoir in Lungudong area, Tarim Basin, the data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of recent yea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history was re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uplifting,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caused by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played constructive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karst and in changing the origin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were controlled by favorable sedimentary facies; two sets of weathering crusts were developed during the Caledonian Orogeny, and the reservoirs were restricted by them and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from epi-karst to horizontal subsurface zones. 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are predicted to be mainly along the two large-scale strike-slip faults and the Sangtamu fault bel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carbonate reservoir development.
轮古东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与草湖凹陷相接部位(图1), 是轮南古潜山东部斜坡带的简称。近几年该区奥陶系礁滩复合体油气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探明储量和控制油气储量总计1.7× 108, t油当量, 已经成为塔里木油田公司重点勘探区域之一。截至2008年底, 完钻的25口井全部见到油气显示, 其中16口为工业油气流井, 油气富集层段主要在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和良里塔格组, 油气分布明显受储集层分布的控制。分析储集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预测储集层分布的规律, 将为轮古东地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指导。
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奥陶系广泛发育, 根据钻井揭示, 奥陶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碎屑岩段、良里塔格组瘤状灰岩段和吐木休克组泥灰岩段, 中奥陶统一间房组鲕粒灰岩段以及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表 1)。桑塔木组和吐木休克组为主要盖层, 在全区广泛分布。奥陶系储集层物性变化范围很大, 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低。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井区的采样分析可知, 孔隙度分布在0.1%~10.98%之间, 渗透率分布在0.007× 10-3μ m2~389.78× 10-3μ m2之间。孔隙度平均值约为1.6%, 渗透率平均值为1.6× 10-3, μ m2~2.5× 10-3μ m2之间。
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有孔、洞和缝3类, 根据孔径和缝宽可进一步分为宏观孔洞缝和微观孔洞缝。研究区的储集层以储集空间为标准分为洞穴型、孔洞型、裂缝型和裂缝— 孔洞型4类。洞穴型储集层主要为表层岩溶带及水平潜流带溶蚀形成的落水洞、暗河、大型溶洞以及沿裂缝溶蚀形成的溶洞; 孔洞型储集层裂缝欠发育, 一般是在原生孔隙发育的地带经过溶蚀改造形成; 裂缝型是轮古东地区发育的主要储集层类型, 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 裂缝— 孔洞型在该地区发育程度仅次于裂缝型, 裂缝和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 裂缝同时也发挥着渗滤通道的作用, 与孔洞型及裂缝型储集层相比, 裂缝— 孔洞型储集层的储集性能更好。
碳酸盐储集层的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 但不同地区与层位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 轮古东地区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构造作用、沉积相类型和岩溶作用。
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变形、抬升剥蚀和断裂作用对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性能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地层的变形, 使得应力释放部位成为岩溶发育的优势区域, 构造高部位则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构造抬升造成地层直接受到大气淡水的淋滤溶蚀, 形成大量的溶洞、洞穴以及暗河等大型的储集空间; 断裂以及与断裂伴生的裂缝的发育增加了岩石与地表水系及地下水的接触面积和机率, 同时断裂和裂缝的破坏作用使岩石的抗变能力大大降低, 有利于后期溶蚀继续发育(刘传虎和徐国盛, 2006)。
2.1.1 构造演化
加里东早中期, 在区域沉降的背景下出现过大面积的缓慢抬升(图 2-a)。奥陶系在此时期也遭受到一定程度的风化剥蚀, 吐木休克组与良里塔格组呈不整合接触, 风化壳岩溶发育; 加里东运动晚期, 由于北北西— 南南东向挤压作用(贾承造等, 1995; 徐杰等, 2002), 处于翼部的轮古东地区发育了一系列近北东— 南西向的Ⅲ 级走滑断裂, 断裂贯穿整个奥陶系, 并一直延伸至地表(图 2-b, 2-c)。此期断裂对碳酸盐岩岩溶作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同时, 由于断裂的连通作用, 沿不整合面可能发育古河道。
早海西期, 基底抬升, 使得桑塔木组尖灭线以西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鹰山组及以上层位遭受强烈的风化剥蚀(图 2-d)。同时, 抬升作用也使轮古39井附近奥陶系发育了一系列近北东— 南西向的Ⅲ 级走滑断裂。晚海西— 印支期, 由于南北向区域应力的挤压作用, 加里东期形成的断裂被进一步改造, 部分断层延伸至三叠系底部, 轮古39井处的局部隆起也逐渐形成(图 2-e)。平面上发育了一条贯穿研究区南北的Ⅱ 级走滑断裂, 纵向上, 轮古38井区、轮古39井以及轮古35井附近的断层断至奥陶系。燕山— 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趋向平缓, 奥陶系继续下降被埋藏, 整个轮古东地区随同轮南古潜山整体稳定下沉, 轮古东地区被厚度较均匀的中、新生界掩埋, 形成现今构造格局。
2.1.2 构造裂缝
裂缝的形成不仅改善了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 沟通了早期溶蚀孔和洞, 使储集层连片发育, 同时, 裂缝的存在还改变了周围地层的岩石物理性质和水文条件, 使溶蚀作用发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前人对于控制裂缝发育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马永生等, 1999; 邬光辉等, 1999; 王彩丽等, 2001; 于红枫等, 2006; 周进松等, 2006; 刘明等, 2007; 赵立, 2007), 最常见和最有意义的裂缝主要是由构造作用形成的(马永生等, 1999)。
轮古东地区发育构造缝、压溶缝、溶蚀缝、构造溶蚀缝以及收缩缝等多种裂缝。其中, 构造缝一般缝壁平直, 组系分明, 延伸较远, 缝宽小于0.01~0.04, mm, 晚期构造缝切割早期构造缝或与早期构造缝平行排列, 局部呈枝叉状、雁行状, 多被方解石全充填, 占统计量的63.35%; 压溶缝呈锯齿状和肠状弯曲延伸, 常被泥、铁质半充填或全充填, 缝宽窄不等, 缝宽0.01~0.02, mm, 占21.01%。二者占总数的84.36%(图 3)。
在平面分布上, 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密集发育部位沿区内2条主要走滑断裂分布(图 4), 断层对裂缝控制作用明显。断层的断穿和错动作用, 使得断层的交叉部位裂缝密度要高于相邻的其他区域, 全区在轮古39井、轮南631井以及桑塔木断垒带附近发育了高密度的裂缝, 同时, 在远离主干断层的次一级断层交叉部位, 也存在一些裂缝密度较高的区域, 如轮东1井、轮古32井和轮古392井等区域。裂缝发育的部位与工业油气流井分布位置具有较高的吻合性。据统计, 全区88.9%工业油气流井分布于裂缝密度高值区, 这主要是由于裂缝的发育改变了碳酸盐岩地层的储集性能, 连通了孤立的缝洞单元。同时, 由于岩石物性的改变, 使裂缝密集发育区成为溶蚀作用优先选择的区域。裂缝的发育成为良好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
轮古东地区奥陶系沉积受控于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变化, 加里东和海西期的构造运动对该区奥陶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区奥陶系主要为一套以开阔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为主的碳酸盐沉积, 主要储集层鹰山组、一间房组和良里塔格组在沉积相类型和平面分布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鹰山组(包括鹰1段和鹰2段)平面上发育了一套以开阔台地相台内滩亚相为主的沉积, 部分地区发育滩间海沉积, 岩性主要以亮晶颗粒灰岩、颗粒泥晶灰岩为主; 一间房组发育了一套以台内鲕粒砂屑滩亚相为主的沉积, 部分地区发育台内礁, 岩性主要以亮晶颗粒灰岩为主; 良里塔格组沉积相以台缘礁和台缘礁滩体亚相为主, 颗粒泥晶灰岩和粉晶颗粒灰岩在各种岩石类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而颗粒灰岩主要发育在良里塔格组上部。鹰山组上部、一间房组以及良里塔格组上部岩性比较纯, 颗粒含量比较高, 泥质含量较低(图 5), 岩石性脆, 这为后期裂缝及溶蚀作用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对研究区25口井中的16口工业油气流井每日产量、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统计发现(图 6), 开阔台地相的台内滩以及台地边缘相中的礁和礁滩复合体是油气主要分布的沉积环境, 其中台内滩日产2208 m3油气当量, 占该地区每日油气总产量的55.9%; 台缘礁和台缘礁滩复合体合计日产1589 m3油气当量, 占每日油气总产量的40.2%。与之相对应, 在这些环境中所发育的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其他环境要好。台内洼地在该区平均孔隙度较大, 主要由于其分布区靠近桑塔木组尖灭线附近, 海西期岩溶作用对尖灭线附近的储集层进行了溶蚀改造, 导致储集层孔隙度增大。
碳酸盐岩中的岩溶孔洞作为其主要储集空间, 与油气的富集具有密切关系, 古岩溶的发育与否, 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碳酸盐岩地区油气产量的高低。因此, 研究古岩溶的发育, 寻找有利的勘探区带, 对于研究区在碳酸盐岩中找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前人(周兴熙等, 1998; 顾家裕, 1999; 顾家裕等, 1999; 陈学时等, 2004; 刘静江等, 2006, 2007; 陈景山等, 2007)针对轮南地区古岩溶发育研究做过大量工作, 普遍认为整个轮南地区古岩溶在垂向上具有很强的分带性, 风化壳岩溶是其古岩溶的主体。作者通过收集近几年勘探的成果, 恢复了研究区构造演化历史, 并观察了大量岩心, 认为轮古东地区存在的2套风化壳, 即发育于加里东期的良里塔格组岩溶系统和吐木休克组— 鹰山组风化壳岩溶系统(图 7)。海西期轮南地区岩溶作用对轮古东地区影响较小。
2.3.1 吐木休克组— 鹰山组岩溶风化壳系统
加里东运动中期, 在轮南地区整体抬升背景的控制下, 轮古东地区奥陶系吐木休克组抬升并出露地表遭受剥蚀(图 2), 钻井取心显示(图 7), 轮古391井和轮南621等井在吐木休克组顶部发现大型的溶洞充填沉积物及风化壳铝土泥岩, 表生岩溶作用明显; 轮南63等井在一间房组顶部发现灰绿色钙质泥岩, 同样表现出表层岩溶的特征; 一间房组中部至底部钻井取心发现大量的溶蚀孔洞、高角度充填裂缝、溶蚀缝和水平潜流带的大型溶洞; 鹰山组也发现了充填的溶蚀孔洞。由于该地区吐木休克组厚度很薄(10.5~53.5, m), 基本上可以确定吐木休克组、一间房组以及鹰山组是一套完整的风化壳岩溶系统(刘静江等, 2007)。
2.3.2 良里塔格组岩溶风化壳系统
加里东末期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继续缓慢抬升, 良里塔格组出露地表遭受剥蚀(图 2)。在地震剖面上, 良里塔格组顶部为古风化壳杂乱、不连续地震相(Moldovanyi et al., 1995)。钻井取心发现(图 7), 轮古381等井良里塔格组顶部发育风化角砾岩沉积; 中上部垂直渗流岩溶带发育小型溶蚀的孔洞和溶蚀缝等储集空间; 中下部水平潜流岩溶带溶洞较发育。轮南63等井发现被灰绿色钙质泥岩、围岩角砾充填的大型洞穴。
该地区海西期岩溶普遍不发育, 主要是由于奥陶系顶部广泛发育桑塔木组泥质灰岩、灰质泥岩盖层, 使海西期岩溶仅仅发育于桑塔木组尖灭线附近及以西的区域。轮古东地区所发育的两套风化壳岩溶, 改造了区内奥陶系的储集空间, 同时也进一步制约了与岩溶有关的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至水平潜流带区域。
轮古东地区整体位于岩溶盆地之中, 水动力较弱, 但是由于构造作用以及长时间的溶蚀, 使得研究区溶蚀作用较发育。文中将Ⅰ 类和Ⅱ 类储集层作为优质储集层, 根据裂缝密度分布、沉积相分布、单井储集层类型以及岩溶总体分布情况, 对研究区优质储集层及其他级别储集层横向分布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 研究区储集层在横向上连片发育, 优质储集层发育区主要集中在裂缝密度大以及岩溶作用发育的地区。
良里塔格组储集层发育良好(图 8), Ⅰ 类储集层分布在轮古39和轮古391井附近区域, 以台缘礁滩体沉积相为主, 裂缝密度超过30条/m, 处于岩溶残丘的古地貌单元内(轮古39井)。Ⅱ 类储集层除在近南北向走滑断裂附近分布外, 在轮南621井— 轮南48井— 轮古13井— 轮古19井地区以及轮古38井、轮南633井和轮南634井等井附近也有发育, 一般分布在台缘礁滩体边缘以及台缘礁附近, 裂缝密度10~30条/m。轮古38井附近良里塔格组储集层发育主要受海西期岩溶作用改造。Ⅲ 类储集层在雀马1井— 轮古38井、轮古351井附近以及轮古32井以东等区域发育, 沉积相主要为台缘礁, 裂缝密度6~10条/m。Ⅳ 类储集层在全区广泛发育, 裂缝不发育, 沉积相以台内洼地以及台缘斜坡为主。
一间房组储集层横向上连片性较好, Ⅰ 类和Ⅱ 类储集层分布面积较广(图 9)。Ⅰ 类储集层沿研究区近南北向走滑断裂分布, 以台内高能鲕粒砂屑滩沉积为主, 裂缝密度大于30条/m。Ⅱ 类储集层分布在区域内的南北向走滑断裂和桑塔木断垒带附近, 以台内高能鲕粒砂屑滩沉积为主, 裂缝密度10~30条/m。Ⅲ 类储集层在区域内零散分布。Ⅳ 类储集层遍布整个区域。
鹰山组储集层与良里塔格组和一间房组储集层相比, 在优质储集层的连片性和分布面积上都远不如前面2个组(图 10)。由于埋藏深, 受溶蚀改造以及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 鹰山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该组的鹰1段, 部分地区鹰2段也可以作为储集层。Ⅰ 类储集层在近南北向走滑断层与东西向断层交叉处以及轮古35井附近区域发育, Ⅱ 类储集层沿近南北向走滑断层、近东西向断层、桑塔木断垒带以及在轮东1井等地区发育, 两类储集层主要为台内砂屑滩沉积。Ⅲ 类储集层围绕Ⅱ 类储集层周边发育, 分布面积亦有限。该区鹰山组主要发育Ⅳ 类储集层, 遍布整个区域。
1)地层的抬升剥蚀及挤压, 为轮古东地区岩溶储集层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地层变形所形成的构造高部位为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与断层伴生的裂缝连通了孤立的缝洞单元, 改变了储集层的物性。由于岩石物性的改变, 使裂缝密集发育的区域成为溶蚀作用发育的优先选择部位。
2)轮古东地区开阔台地相以及台地边缘相中的礁、滩和礁滩复合体沉积区, 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好, 是工业油气流井的主要分布区。
3)构造运动的抬升作用, 使轮古东地区在加里东期发育了2套表层风化壳岩溶系统, 即良里塔格组风化壳岩溶系统和吐木休克— 鹰山组风化壳系统。海西期岩溶在该地区不发育。加里东期发育的两套风化壳岩溶系统, 改造了区内奥陶系的储集空间。风化壳岩溶系统进一步制约了与岩溶有关的储集层的分布, 使其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至水平潜流带区域内。
4)轮古东地区储集层发育区受构造活动、沉积相以及岩溶作用3方面因素的显著控制。优质储集层一般发育在构造活动强烈, 礁、滩体发育, 岩溶作用发育的地区, 平面上表现为沿研究区内两条大的走滑断裂以及桑塔木断垒带分布。
致谢 文章的完成得到了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