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杨帆,男, 1984年生,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地质。 E-mail:yangfan103@sina.com;手机: 13810637254。
通讯作者:于兴河,男, 195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储集层沉积学及建模技术、油气地质。 E-mail:billyu@cugb.edu.cn;电话: 010-82321857。
蠡县斜坡是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西部的一个古近系构造—沉积型斜坡,该斜坡南、北两个区域由于构造活动强弱程度的不同以及物源供给充足程度的差异,使其在斜坡类型、层序地层的对称性、湖平面的变化及沉积充填特征等方面均有不同。主要表现为斜坡北部具有构造—沉积型斜坡的特征,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坡折明显,层序地层格架具明显的三分性,发育了构造控制下的以高位体系域占优势的不对称层序,以顺流加积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沙二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减弱,物源供给控制了层序的发育特征,由于北部物源欠发育,泥层厚度较大,以“泥包砂”为特点;沙一段沉积时期北部由于物源供给不足, A/S值逐渐加大,导致地层退积明显,在湖泛时期沉积了一套较厚的砂岩。而南部为典型的单斜型沉积斜坡,斜坡区不发育坡折,缺少低位体系域,沉积了以前积为主的三角洲体系;在沙二段沉积、沙一段沉积时期,物源供给和湖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南部受主物源影响,形成了大套分布广泛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以“砂包泥”为特征。
About the first author:Yang Fan, born in 1984, is a Ph.D. candida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Now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 development.
About the correspond author:Yu Xinghe, born in 1958, professor of China Universt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rvoir sedimentology and modeling technology.
The Lixian Slope is a Paleogene structural-depositional slope in the western Raoyang Sag of the Central Hebei Depression, which has a distinguished different sequence and sediments filling pattern from south to north due to the different extent of tectonic movements and sediment supply. The northern Lixian Slope was structural-depositional slope and three subsequences are recognized for the upper part of the Member 3 of Shahejie Formation. The HST dominated asymmetry sequence was developed, and the downstream accretion braided fluvial delta was formed mainly. In the Member 2 of Shahejie Formation,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decreased while the sediments supply became the key controlling factor. Sediments were so insufficient in the northern Lixian Slope that a thick mud layer was developed. In the Member 1 of Shahejie Formation,the sediments in northern Lixian Slope are characterized by retrogradation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sediments supply, and formed a thick layer of sandy sediments. The southern Lixian Slope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imple mono-slope. It lacks of structural break and the LST is absent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Member 3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Member 2 to Member 1 of Shahejie Formation, the southern area was characterized by “mud increased within sands” because of the abundant sediments supply. In the Member 1 of Shahejie Formation,a thick sand layer was formed as delta front sand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main provenance.
陆相箕状断陷盆地缓坡带是当前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核心构造部位之一, 其原因有三:①缓坡带是岩性地层圈闭发育非常有利的地区; ②缓坡带内沉积体分布面积较大; ③缓坡带中储集层物性比较好。不同地区缓坡带类型有所差异, 其层序地层充填模式与主控因素研究是进行岩性地层圈闭成因分析、沉积相带预测及储集层物性评价的核心基础。源于海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自上世纪中后期(Vail, 1987)问世以来, 尤其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Cross, 1988)的提出, 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学者对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层序划分、层序界面的识别和体系域的构成等都做了深入的探讨, 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顾家裕, 1995; 李思田等, 1995; 邓宏文等, 2002; 朱筱敏等, 2003; 纪友亮等, 2009)。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很多难点和问题, 因为中国东部的含油气盆地多为箕状断陷, 其沉积地层大多与中、新生代陆相(或非海相)断陷湖盆有关, 在断陷发育晚期或盆地的拗陷阶段, 地势相对平坦, 控制层序体系域发育的地形坡折已不明显。如何划分和识别缓坡带层序界面、体系域等问题是目前陆相湖盆斜坡带, 尤其是缓坡带层序地层研究的难点。作者以冀中坳陷蠡县斜坡为例, 研究其沙河街组层序发育特征和沉积充填模式, 以便为后续的油气藏勘探打下基础, 也为同类型缓坡的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研究提供借鉴。
蠡县斜坡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部, 为饶阳凹陷西部的一个西抬东倾、北东走向的继承性斜坡。其北靠雁翎潜山构造带, 南以蠡县鼻状构造为界, 西接高阳断层, 东临任西、肃宁西洼槽, 东西宽20~30, km, 南北长约80 km(图 1)。蠡县斜坡主要生油层段为沙河街组沙三中、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 主要含油层位集中在沙三上亚段、沙二段和沙一下亚段。
冀中坳陷古近系发生多期幕式构造作用, 大致经历了初始断陷分割期(沙四— 孔店)、断陷扩张深陷期(沙三中下)、断陷萎缩期(沙三上— 沙二)、断拗扩展期(沙一下), 以及断拗抬升消亡期(沙一上)5个演化阶段(张文朝等, 2001), 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 蠡县斜坡在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地层叠加样式和沉积体系。
蠡县斜坡为发育在基底古高阳背斜东翼的缓坡, 其构造演化主要受控盆的任西断裂影响, 斜坡北部古近系沉积时期位置相对较高, 坡度较陡, 主要发育了一组北西向断层, 在西高东低的古背景下形成了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 后期的披覆沉积形成了蠡县斜坡几大重要的鼻状构造, 随后右旋张应力产生了一系列与斜坡走向一致的北东、北北东向断层, 断层与北西向的鼻状构造相互切割配合, 形成了蠡县斜坡最重要的断鼻圈闭。同时斜坡北部距离生油洼陷较近, 断裂及各种储集层发育, 可形成较大规模的断鼻、断块等构造圈闭。蠡县斜坡南部位置较低, 坡度较缓, 构造发育长期稳定, 使得古近系各层构造形态相似, 各层间构造基本一致或变化不大, 构造面貌简单、断层少、规模小, 构造圈闭数量也少于北部。
前人对蠡县斜坡的类型认识并不一致, 有人认为蠡县斜坡是简单的沉积型斜坡, 有人认为其属于构造斜坡。作者根据斜坡外带距洼槽带的距离以及坡折的倾角大小(李丕龙, 2005), 并结合基底起伏特征、后期构造发育程度等要素, 采用“ 结构— 成因分类法” , 把蠡县斜坡的不同区域分为两种主要类型(表 1)。
蠡县斜坡的控盆断裂任西断裂在沙三上亚段至沙一段主要以持续的幕式活动型断层为主, 在该时段内未发育同生断层。由于活动的强弱和构造位置的不同, 断层的北段和南段对蠡县斜坡的影响不同。控制蠡县斜坡北部发育特征的任西断层活动强度大, 受其影响, 斜坡北部掀斜程度高, 相对陡窄, 斜坡外带距生油洼槽距离近, 同时基底起伏明显, 存在潜山和基底断层, 且后期的构造活化作用使得斜坡构造进一步复杂化。因此, 蠡县斜坡北部属于“ 构造坡折型沉积斜坡” ; 而南部的控坡断层— — 任南断层活动较弱, 使斜坡南部构造简单, 形态相对宽缓, 斜坡顶部基本无剥蚀, 因而, 蠡县斜坡中南部属于“ 宽缓单斜型沉积斜坡” (表1)。
有关蠡县斜坡的公开研究成果较少, 而且前人对该地区的层序地层划分标准也不统一, 尤其是沙一下“ 特殊岩性段” 下伏的一套砂组(俗称“ 尾砂岩” )的归属问题也有争议。一般认为“ 特殊岩性段” 和其下部的砂岩在地震上形成的一个地震标志层T4为沙一段与沙二段的分界线, 而作者根据盆地的演化阶段和地层叠加样式, 将沙一段与沙二段的分界线定为“ 尾砂岩” 与下伏泥岩的界面。根据6条骨干连井剖面和三维地震资料, 结合岩心分析, 并参考邓宏文等(2002)、苏宗富等(2006)、纪友亮等(2006, 2009)、于兴河(2008)对整个冀中坳陷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 将蠡县斜坡沙河街组划分为2个不完整的二级层序, 下半旋回为沙三上亚段和沙二段对应的断陷期, 上半旋回为沙一段对应的断拗期(表2)。在二级旋回控制下, 蠡县斜坡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到沙一段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 分别为Es-SQ1、Es-SQ2和Es-SQ3。
Es-SQ1相当于沙三上亚段, 其底界面为SB1, 对应地震反射界面的T6-1, 为一局部不整合面。由于沙三上时期盆地处于断陷深陷末期, 斜坡北部受任西断层掀斜的影响, 发育了断裂坡折, 其作用类似于被动大陆边缘的陆架坡折, 因此对其采用经典的体系域三分方案, 即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而斜坡南部的任南断裂活动较弱, 在斜坡区没有产生坡折, 不具备发育典型Ⅰ 型层序的条件, 因此不发育低位体系域, 只能将地层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Es-SQ2层序相当于沙二段, 其底界面为SB2, 对应于地震反射界面T5, 为一局部不整合面。该段沉积时期, 盆地构造活动减弱, 地层平缓, 缺乏能够控制体系域的坡折带, 局部坡折只能起到控砂的作用, 故该时期不发育低位体系域, 地层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Es-SQ3相当于整个沙一段, 其底界面为SB3, 钻井剖面上对应于一套“ 尾砂岩” 的底, 地震上对应于T4'。Es-SQ3发育于盆地的断拗扩展期, 此时, 斜坡地形平缓, 而湖平面变化较为活跃, 整个沙一下亚段表现为可容空间持续增大的过程, 发生了斜坡最大一次湖泛, 形成了广泛分布的“ 特殊岩性段” , 是蠡县斜坡最主要的烃源层和区域性盖层, 它与其下的尾砂岩之间形成了一个连续性极好、振幅极强的反射界面, 对应于地震反射界面T4', 是饶阳地区最主要的标志界面之一。而沙一上亚段, 物源充足, 形成了大规模的前积砂体。整个层序表现出明显的两分性, 地震反射特征以低角度叠瓦状前积为主, 低位体系域不发育。因此, 为了反映其地层特点以及方便层序研究和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将整个沙一段划分为湖侵体系域(沙一下亚段)和高位体系域(沙一上亚段)。
Es-SQ1沉积时期属于盆地断陷萎缩期, 构造活动仍较剧烈, 地形坡度相对较大, 具有一定起伏。斜坡整体具有西高东低特征, 斜坡西部外带以及北部的雁翎潜山带为局部隆起, 此时期洼槽区沉积中心在中南部的肃宁洼槽, 北部任西洼槽相对较浅, 西柳地区为洼中隆特征。斜坡存在南北两个物源, 其中南部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 物源充足, 三角洲推进远, 范围大, 以三角洲平原发育为特色, 呈鸟足状展布, 三角洲前缘以沿坡牵引流为特征, 在斜坡中北段的西柳地区形成了大量滩砂坝砂体。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为次要物源, 斜坡相对窄陡, 三角洲以朵叶状向前推进到任西洼槽, 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北部地区, 三角洲在坡折处以顺坡重力流为特征, 在坡折处以下形成了一些小的重力流扇体。
Es-SQ2沉积时期处于盆地的断陷萎缩后期, 构造活动较弱。早期的填平补齐和整体抬升剥蚀使得该时期地势相对平缓, 斜坡西高东低特征减弱, 洼槽区范围极度缩小。沙二段沉积体系表现出较好的继承性, 仍然发育南、北两个物源。斜坡总体发育辫状河和“ 浅水型”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以“ 大平原、小前缘” 为特征(崔周旗等, 2005), 三角洲平原的泛滥平原泥较发育, 三角洲前缘由于坡折使得河口坝较普遍。沙二段沉积时期为一套干旱成因的基准面下降沉积旋回, 这是由于构造回返, 气候干燥, 湖域面积缩小, 导致物源向前大幅推进, 斜坡发育大面积的三角洲平原相区, 主要分布于斜坡南段的赵皇庄和北段的高阳地区, 而三角洲前缘分布则相对较为局限。
Es-SQ3时期盆地处于断拗扩展期, 蠡县斜坡地势平缓, 整体略呈西南高、北东低的区域构造特征。沙一下亚段沉积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 在宽缓的地形条件下稳定接受沉积, 蠡县斜坡在沙一下时期大部分区域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 除继承性的发育南部主物源外, 由地震和古水深资料还可发现斜坡存在由来自太行山直接跨过高阳低凸起的西部物源, 其与西南主物源汇合共同向斜坡中南部供源。南部两支物源均较为发育, 三角洲范围较大, 几乎覆盖了整个斜坡南部, 朵体向北一直延伸到西柳地区。斜坡北部的三角洲前缘沉积规模相对较小, 而滨浅湖滩砂坝则相对较为发育。其中, 斜坡北部高阳鼻状构造附近发育多个滩、坝砂体组成的砂体群, 平面上呈椭圆状分布, 并随湖岸线的扩展而向外围迁移。随后基准面快速上升, 迎来了古近系最大的一次湖泛, 形成了一套大面积分布的由油页岩、深色泥岩、生物鲕灰岩、薄砂岩以及泥质云岩组成的“ 特殊岩性段” 。此后, 湖平面开始缓慢下降, 蠡县斜坡发育了一套进积型三角洲砂体, 即Es-SQ3高位体系域三角洲砂体。
控制陆相湖盆沉积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构造沉降、物源供给速率、气候和湖平面升降等。由于蠡县斜坡沙三上段至沙一段发育时期, 斜坡构造演化存在阶段性, 同时斜坡南北部在斜坡类型、构造发育特征以及物源体系上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 不同层序内以及同一层序在斜坡南、北部不同位置, 其发育特征与充填模式不尽相同, 相应的控制因素也有所差异。
4.2.1 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
构造活动相对强烈, 地形变化大, 地震剖面上存在较明显的超覆、前积等反射现象。南北断层活动的差异造成了斜坡南北两区构造样式和地层发育的各异, 因此构造运动是造成沙三上亚段斜坡南北部层序充填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
由于斜坡北部的控制断层— — 任西断层活动强烈, 造成斜坡北部迅速沉降, 可容空间快速增加, 导致该时期湖盆快速扩张, 湖平面上升较快, 表现为低位和湖侵体系域发育时间短, 沉积充填以辫状河三角洲与湖底扇为特征(图 3-a), 形成了快速成湖的层序发育模式。在沙三上亚段后期, 高位体系域早期湖域达到最大, 构造活动减弱, 水体稳定, 辫状河三角洲向湖中心大规模推进, 顺流加积作用大于垂向加积(于兴河, 2008), 由此导致北部沙三上亚段层序形成以进积型准层序组为主的不对称层序发育特征(图 4)。
而斜坡南部的任南断裂活动相对较弱, 使得南部构造沉降作用不如北部剧烈和迅速, 因此构造沉降引起的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湖盆扩张速度缓慢, 而物源推进速度要比斜坡北部大, 使A/S≤ 1, 斜坡南部沉积了一套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体系。随着湖平面的不断上升, 可容空间增加速度超过沉积物供给速度, A/S> 1, 沉积物退积, 但南部构造沉降形成的可容空间增加速度较低, 而物源又相对充足, 故退积的程度和速度都要较北部低(图 3-b), 由于南部斜坡区无坡折, 斜坡上不发育低位体系域, 同时南部的高位体系域形成快速进积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故从整体上看, 斜坡南部的地层旋回对称性要好于斜坡北部由低位体系域及湖侵体系域构成的下半旋回与由高位体系域构成的上半旋回的对称性(图 2)。
4.2.2 沙二段沉积时期
斜坡发生整体抬升剥蚀, 风化夷平作用使得沙二段发育时期, 地形平缓, 无明显地形坡折, 构造活动对该时期层序发育影响较弱, 而南北物源供给的差异则成为了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该时期物源不充足, 斜坡以“ 浅水型” 三角洲沉积为主, 沉积体系向盆地迅速推进, 地震反射以低角度叠瓦状前积为主。相应的地震剖面上无明显的上超、S型前积等反射特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将沙二段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在湖侵体系域中, 可容空间增大, 沉积物供给不足, A/S> 1, 砂体呈退积叠加样式; 可容空间达到最大时, 在沙二段沉积了一套泥岩, 俗称“ 泥脖子” 。随后可容空间减小, 进入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 A/S< 1, 砂体呈叠瓦状进积叠加样式。斜坡南部主物源区砂体发育, “ 泥脖子” 段厚度较小, 表现为“ 砂包泥” 的特征; 而斜坡北部物源不充足, 该层序的顶底砂体欠发育, 以大套暗色泥岩为主, 整体表现为“ 泥包砂” 的特征(图 4)。
4.2.3 沙一段沉积时期
斜坡整体缓慢沉降, 地形平缓, 构造作用对斜坡影响程度较弱, 而该时期气候湿润, 地表水系发育, 南部主要物源延伸距离长、覆盖面积广, 而北部次要物源仅对斜坡北段同口、博士庄等地区起作用, 因此, 沉积物供给是该时期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斜坡北部, 沙一段沉积早期, 湖平面缓慢上升, 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或近似等于可容空间的增加速率, A/S≤ 1(图 5), 砂体呈叠瓦状前积, 总体厚度较薄。随着可容空间的迅速增大, 由于北部物源较弱, 使得A/S比值由不大于1快速变为远大于1, 物源迅速后撤, 形成快速退积的叠加样式, 至后期达到最大洪泛面附近时, 物源已退出斜坡区, 斜坡北部沉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由泥灰岩、油页岩等组成的烃源层和区域性盖层, 俗称“ 特殊岩性段” 。而后可容空间增加变缓, 继而缓慢减小, 湖泊开始收缩, A/S< < 1, 高位体系域时期发育进积型三角洲(图 4)。
斜坡南部沙一段层序充填特征整体和北部具有相似性, 所不同的是由于斜坡南部物源供给要远强于北部, 因此在层序对称性以及具体的充填叠加方式上有所不同。由于物源供给强于北部, 导致沙一下早期A/S比值由不大于1转换到大于1的时间晚于斜坡北部, 因此造成斜坡南部沙一段沉积早期的前积砂体要厚于北部, 且前积距离也更远。虽然随后可容空间快速增大, 但南部物源更加充足, 使得A/S绝对值小于北部, 砂体呈退积叠加样式, 但退积速度和程度弱于北部, 至后期接近最大洪泛面附近时, 三角洲砂体基本呈加积式叠加方式, 且斜坡外带未发育“ 特殊岩性段” , 仅在斜坡内带有少量沉积。此外, 由于南部物源更充足, 达到最大洪泛面的时间要明显早于北部, 因此斜坡南部沙一段湖侵体系域要薄, 以砂为主; 而北部要厚, 以洪泛泥为主。同时, 斜坡南部沙一上亚段物源更加充足, 发育大规模前积体, 砂体更厚, 前积距离更远。因此, 地层旋回的对称性要差于斜坡北部(图4)。
1)蠡县斜坡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到沙一段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沙三上亚段对应于三级层序Es-SQ1, 沙二段对应于Es-SQ2, 沙一段对应于Es-SQ3, 各层序的底界面分别对应于地震反射的T6-1、T5和T4'反射波组。斜坡北部Es-SQ1又可进一步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 南部由于坡折不发育, 仅能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沙二段和沙一段地形平缓、构造活动减弱, 缺乏坡折, 不发育低位体系域, 故将沙二和沙一段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2)蠡县斜坡不同区域、不同层序具有不同的层序充填主控因素。在断陷深陷末期(沙三上亚段), 地形坡度大, 构造活动强, 构造沉降从根本上控制了可容空间的产生和消亡。北部构造坡折型沉积斜坡发育快速成湖型层序模式, 低位和湖侵体系域发育时间短, 而高位体系域出现时间早且厚度大。南部斜坡区不发育低位体系域, 湖侵时期退积程度和速度要低于北部, 且斜坡南部的地层旋回对称性要好于斜坡北部的地层旋回对称性。
3)沙二、沙一时期处于断陷萎缩期— 断拗期, 构造活动减弱, 物源供给成为控制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沙二时期构造活动弱, 地势平坦, 斜坡为一个对称的层序, 但南北物源供给的差异使得南部表现为“ 砂包泥” 、而北部为“ 泥包砂” 的特征。沙一时期, 在湖侵体系域, 由于北部为次要物源, 形成了薄层的叠瓦状前积三角洲砂体和厚层的“ 特殊岩性段” , 而南部的前积砂体较厚且延伸远, “ 特殊岩性段” 欠发育; 高位体系域发育进积型三角洲, 整体上看北部层序地层的对称性要好于南部。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