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高红灿,男,1969年生,2007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从事沉积学研究.E-mail:gaohongcan@126.com.
通过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大量岩心观察和区域沉积--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普遍发育,以独具特色的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为主,主要有液化砂岩脉,火焰构造,枕状构造,球--枕构造,假结核,泄水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液化水压破裂构造和粒序断层等,并综合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液化砂岩脉段,液化角砾岩段,液化卷曲变形段,震塌岩段以及液化均一层段,而球--枕构造和液化砂岩脉的形成主要与厚层泥岩夹砂岩有关,在震积序列的各部位均可出现.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识别出液化角砾岩,震褶岩,震塌岩 3种类型的震积岩.震积岩的识别,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砂体沉积的"重力流"与"牵引流"以及相应盐岩成因的"深水成盐"与"浅水成盐"的争论,从岩石学特征方面提供了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证据,使这些问题逐渐趋于明朗化.另外,震积岩是潜在的有利储集体,可能为东濮凹陷的勘探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About the first author Gao Hongcan, born in 1969, graduated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ith a doctoral degree in 2007. Now he is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at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of Zhongyuan Oilfield Company, SINOPEC. E-mail: gaohongcan@126.com.
Based on regional sedimentary-tectonic evolution and drilling core observation,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autochthonous seismites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pu Sag, which were characterized by special soft-sediment syn-deformation structures, mainly including liquefied sandstone vein, flame structure, pillow structure, ball-and-pillow structure, pseudonodule, dish-like water-escape, liquefied convolute lamination, liquefied hydraulic shattering structures and fault-graded, etc. At the same time, the vertical sequence of autochthonous seismites have been drawn, which includes 5 units from bottom to top:the Liquefied sandstone vein section, the liquefied breccia section,the liquefied convolute lamination section,the seismic fall-masses section and the liquefied homogeneous layers section. Because the liquefied sandstone vein and ball-and-pillow structure are formed in thick mudstone with thin sandstone, they can present at any position of the vertical sequence of autochthonous seismites. There are 3 kinds of autochthonous seismites in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pu Sag: Liquefied breccia, seismic corrugated rock and seismic fall-masses. Recognition of seismite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pu Sag can provide some reliable petr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arguments for a long time about "sandstone deposited by gravity flow" or "sandstone deposited by tractive current", and "salt deposited in deep water" or "salt deposited in shallow water". In addition, seismites are potential reservoirs and will possibly become a new exploration field for the Dongpu Sag in the near future.
震积岩(seismite)是由地震作用所产生的具有震积构造和震积岩序列的灾变事件沉积, 它不是一种岩石的名称, 而是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组岩石的总称.它以自身独特的鉴别标志和震积序列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沉积岩, 而且在古地震灾变的识别, 灾变事件沉积的研究, 灾变事件地层的划分, 对比及古构造地理环境的恢复上具有重要意义(孙晓猛等, 1995).自Seilacher(1969)提出震积岩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逐渐掀起了震积岩以及海啸岩(tsunamite)和震浊积岩(seismoturbidite)研究的热潮, 特别是1984年美国《Marine Geology》刊登了"地震与沉积作用"专集, 对地震与震积作用进行了系统总结, 从而推动了地震事件沉积学的发展(Seilacher, 1984; Spalletta and Vai, 1984; Allen, 1986; Plaziat et al., 1990; Roep and Events, 1990; Owen, 1996; Rodriguez-Pascua et al., 2000).在中国, 震积岩的研究最初从古生代之前, 特别是前寒武纪的海相碳酸盐岩开始(宋天锐, 1988; 乔秀夫等, 1994, 1997; 乔秀夫和高林志, 1999, 2007; 郭建华等, 1999; 杜远生等, 2001; 梁定益等, 2002, 2009; 张传恒等, 2007; 宋天锐和刘燕学, 2009), 之后扩展到中生代的碎屑岩(葛宝勋和刘祖发, 1989; 梁定益等, 1991, 1994; 吴贤涛和尹国勋, 1992; 孙晓猛等, 1995), 2003年之后, 震积岩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新生代碎屑岩, 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陈世悦等, 2003; 袁静, 2004; 杨剑萍等, 2004, 2008; 石亚军等, 2009).震积岩的研究除在西部挤压背景的中, 新生代陆相盆地外(吴贤涛和尹国勋, 1992; 张传恒等, 2006; 夏青松等, 2007; 李元昊等, 2008; 王昌勇等, 2008; 杨剑萍等, 2008; 戴朝成等, 2009; 邵晓岩等, 2009; 石亚军等, 2009), 其他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拉张背景的盆地或台地中.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震积岩的研究, 起始于吴贤涛等(2000)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体系的研究, 该研究指出河口湾环境发育的最初征兆是出现震积岩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 并在东濮凹陷胡状集地区的新胡4井沙四下亚段2969.1, m处发现震积岩; 之后, 赵澄林(2001)借鉴古生代海相震积岩的研究成果, 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 特别是沙三段和沙四段沉积物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变形构造进行重新解释, 认为由地震--断裂活动所引发的同生变形构造与海相震积岩相标志有某些相似性, 并将其解释为震积岩.但这些成果在后期的研究中未引起重视也未得到应用.在系统观察东濮凹陷北部濮城--文明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46口钻井3000多米岩心和近300口钻井地层对比的基础上, 认为震积岩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普遍发育.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裂谷盆地的西南缘, 是临清坳陷的一部分.其东侧以兰聊断裂与鲁西隆起为界, 西侧超覆于内黄隆起上, 南隔兰考凸起与开封坳陷相望, 北以马陵断层与莘县凹陷相连(图 1).是一个呈北北东向延伸, 南宽(62, km)北窄(16, km), 具多沉积韵律的新生代含盐盆地, 总面积约5300 km2.在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 东濮凹陷沉积了一套以砂泥岩和盐岩为主的陆相地层, 据古生物及岩性特征,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自上而下划分为4个段, 简称沙一段, 沙二段, 沙三段, 沙四段, 沙一, 二, 四段进一步各划分为上, 下2个亚段, 沙三段进一步自上而下划分为1, 2, 3, 4共4个亚段(图 2).在构造演化上, 东濮凹陷的形成经历了古近纪的断陷和新近纪的拗陷两大构造旋回, 其中古近纪的断陷期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段:中始新世早期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俗称"低阻红层"段)沉积期为初陷期, 中始新世中, 晚期--晚始新世沙四上亚段--沙三段沉积期为深陷期, 早渐新世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期为收缩期, 晚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为衰亡期(图2).其中, 沙河街组沉积期是东濮凹陷断陷的主要发育期, 断裂活动十分频繁, 为震积岩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图2).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砂泥岩中沉积构造类型多样, 其中独具特色的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特别发育, 主要有液化砂岩脉, 火焰构造, 枕状构造, 球--枕构造, 假结核, 泄水构造, 液化卷曲变形构造, 液化水压破裂构造以及粒序断层等, 这些沉积构造的形成均与地震作用密切相关.
并不是任何一种沉积物在地震作用下都可产生液化, 是否液化与沉积物的类型, 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平均粒径在0.02~1.0, mm之间, 黏粒(粒径小于0.005, mm)含量小于10%的饱含水沉积物是液化产生的物质基础, 饱和, 松散, 洁净, 均匀的粉--细砂更易液化(刘颖和谢君斐, 1984), 而泥岩一般不易液化, 目前有些文献中有关液化泥岩脉的说法不恰当.
在地震作用下, 尚未固结或弱固结的少黏性沉积物产生液化, 砂与水混然一体形成悬液, 在厚层泥岩夹砂岩地层中, 液化砂沿裂隙充填或主动刺穿围岩侵位而形成液化砂岩脉, 液化砂岩脉与岩层呈高角度或垂直相交.根据形成液化砂岩脉的不同机制, 可将其分为侧向滑移型和水压破裂型两种类型(张传恒等, 2007).水压破裂型液化砂岩脉是液化砂岩脉主动刺穿侵位于泥质岩中(张传恒等, 2007; 武振杰等, 2009), 脉体既可向上, 也可向下侵位, 沿侵位方向变窄, 尖灭, 一般呈不规则状(杜远生等, 2007).脉体所穿刺的围岩中发育与脉体侵位方向相匹配的拖曳变形构造, 即水塑性褶皱(乔秀夫等, 2001; 武振杰等, 2009).明36井沙一下亚段砂泥岩薄互层中发育水压破裂型液化砂岩脉构造(图 3-A, 3-B), 围岩纹层出现较明显的向上拖曳变形构造.侧向滑移型液化砂岩脉是沿早期存在的张裂缝进行充填, 液化脉的形状就是这些张性裂缝的形状.脉体底部与液化层连通, 显示脉体源于下伏液化砂岩层.脉体与围岩分界清晰, 围岩中不发育与脉体主动侵位相匹配的纹层拖曳变形构造, 脉体厚度决定于张裂缝的宽度, 小到数毫米, 大到数米, 但剖面上液化砂岩脉的宽高比均很小(张传恒等, 2007).卫69井和卫42井的沙三2亚段中发育侧向滑移型液化砂岩脉(图 3-C, 3-D, 3-E, 3-F), 围岩纹层没有明显的拖曳变形, 但在卫69井岩心的中上部, 泥岩所夹的砂岩纹层出现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图 3-D), 与液化砂岩脉相伴生, 相互印证了地震液化作用的存在.
在较弱的地震作用下, 下伏泥岩层受到上覆砂岩层不均衡负荷而使上覆层不均匀地向下伏层沉陷, 当负载体尚未脱离上覆层而位于其底面呈圆丘状或不规则瘤状突起时称为重荷模, 相应的下伏泥质沉积物呈舌状强烈上拱挤入重荷模之间, 则称为火焰构造.Moretti和Sabato(2007)认为宽小于0.01, m的负载构造有可能由单纯超负荷形成, 但较大型的负载构造则是地震诱发形成的.火焰构造在很多文献中(如Fortuin and Dabrio, 2008)被解释为地震触发机制.在卫325井的沙三4亚段和明48井的沙三3亚段中, 上覆砂岩不均匀下沉于下伏泥岩中形成重荷模, 而下伏泥岩呈火焰状挤入重荷模之间形成火焰构造(图 4-A, 4-B).在较强的地震作用下, 液化砂岩向上刺入上覆泥岩层形成液化砂岩脉, 相应留下的空间由下伏塑性泥岩挤入也可形成火焰构造, 这种火焰构造具有明显的地震作用特征, 是识别震积岩可靠的标志之一.在卫325井沙三4亚段火焰构造正上方为液化砂岩脉(图 4-C), 表明这两种构造的成因相关性.卫69井在沙三4亚段中, 下伏塑性泥岩刺入上覆液化砂岩中形成类似液化砂岩脉形态的火焰构造(图 4-D), 若砂岩不产生液化, 这种火焰构造则不会形成.另外, 在枕状构造中, 砂枕之间被下伏泥岩充填时也可形成火焰构造(图 5-A, 5-B, 5-C, 5-D).
枕状构造是岩层内横向展布的一组向上弯曲的地质体, 每个枕状体内的原始纹层平行于枕状体的底面弯曲, 其顶面大多有一个平直的截切面(乔秀夫和李海兵, 2008, 2009).枕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在砂岩夹薄层泥岩中, 当上覆砂岩呈弱液化状态时, 其所承受的剪切力急剧降低, 下伏塑性泥岩层则可向上挤入砂岩中形成火焰构造, 相应地, 砂岩发生卷曲变形形成枕状构造, 这种情况形成的枕状体更易成层出现.濮120井沙三2亚段, 卫47井沙三3亚段, 卫325井沙三4亚段中枕状构造发育, 并伴生火焰构造(图 5-A, 5-B, 5-C, 5-D).另一种情况是, 若下伏粉--细砂层产生液化时, 其活跃的液化流动能力使其向上覆较粗的弱液化砂(砾)层(或称水塑性变形层)底辟穿刺, 使上覆层的原始纹层沿向上流动的方向牵引弯曲, 形成向形的枕状构造(Rodriguez-Pascua et al., 2000; 乔秀夫和李海兵, 2008, 2009).濮63井和明48井的沙三4亚段砂岩中发育这种枕状构造(图 5-E, 5-F).
在地震和重力作用驱动下, 密度较大的负载体完全脱离母岩层而沉陷到下伏密度较小的泥质层或粉--细砂强液化层内部甚至底部时形成球--枕构造, 球--枕构造与负载构造有着密切的内在成因联系(乔秀夫和李海兵, 2008, 2009; 乔秀夫等, 2008).球--枕构造为地震触发机制成因的观点近年来被沉积学家所接受(乔秀夫和李海兵, 2009).在卫42井沙三2亚段和卫47井沙三3亚段岩心中, 球--枕体相互叠置, 并由泥岩隔开, 可明显分出至少5个先后形成的次序(图 6-A, 6-B).卫145井的沙三4亚段泥岩中的砂球--枕体则呈孤立状漂浮在泥岩中(图 6-C).在地震活动较强烈时, 由地震产生的左右方向不断改变的水平剪切力, 对下伏的泥质层或粉--细砂液化层产生水平扰动, 其中形成的球--枕负载体也随之左右来回摆动, 呈明显的拖曳状, 称为液化摆动构造(夏青松, 2007)或fold oscillation structure(Lignier et al., 1998).在文95井的沙三3亚段以及濮115井, 卫42井和卫69井的沙三2亚段, 沉陷于泥岩中的砂球--枕体非常发育, 显示出明显的摇摆不定且不具定向性(图 6-D, 6-E, 6-F, 6-G), 与由单方向滑动引起的变形构造有明显的区别.在地震活动不强烈(地震震级小于5级)时, 球--枕体的内部可形成完整的同心纹层.卫47井沙三3亚段发育的球--枕体中具明显的同心圈层(图 6-H), 反映其缓慢的下沉速度及变形过程.
假结核是密度较小的沉积物沉陷到密度较大的沉积物中形成的一种变形构造, 其形状与枕状构造和球--枕构造相似, 不同的是假结核相对于其围岩来说密度较小(杨剑萍等, 2008).可能是因为在地震的作用下, 下伏粉--细砂层的液化使其体积密度和抗剪切强度急剧下降, 从而引起上覆黏土或粉砂沉陷到下伏的粉--细砂液化层中而形成.卫145井沙四上亚段泥岩沉陷入液化的细砂岩中形成假结核(图 7-A), 像球--枕构造一样, 假结核不仅具同心纹层和明显的下沉拖曳变形, 而且显示出左右剪切摆动变形的痕迹, 呈孤立状分散于液化的细砂岩中.
泄水构造常发育于厚层砂岩中, 表现为孔隙水逃逸通道两边的纹层沿泄水方向弯曲呈碟状(张传恒等, 2006; 武振杰等, 2009), 属水塑性褶皱(乔秀夫等, 2001; 武振杰等, 2009), 显示软沉积物变形特征.卫71井沙二上亚段粉砂岩中泄水构造呈排出现(图 7-B), 濮1井沙二下亚段泄水构造也特别发育, 并形成液化卷曲变形构造(图 7-C), 反映较强的地震作用.
液化卷曲变形构造又称包卷层理, 旋卷层理, 扭曲层理等, 是一种由液化作用引起的水塑性褶皱(Plaziat et al., 1990).多发育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中, 纹层的揉皱变形仅限于一个岩层内而不涉及其上下岩层.通常认为这种变形构造主要与沉积物的液化作用有关(曾允孚和夏文杰, 1986; 乔秀夫等, 2001; 朱筱敏, 2008).液化的砂岩在砂泥岩薄互层岩系中往往顺层发生移动, 同时拖动泥岩发生变形, 移动(李元昊等, 2008), 所形成的卷曲变形构造不规则, 不协调, 定向性差, 尺度较小(单个褶曲长仅数厘米), 细层虽然扭曲很复杂, 但纹层连续, 没有错断和角砾化现象.发育液化卷曲变形构造的岩石可称为震褶岩(乔秀夫等, 1994).濮115井沙三1亚段, 卫42井沙三2亚段, 卫47井沙三3亚段, 卫145井和卫90井沙三4亚段以及濮1-69井沙二上亚段中均发育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 并形成震褶岩(图 8-A, 8-B, 8-C, 8-D, 8-E, 8-F).在濮1-69井沙二上亚段岩心中(图 8-F), 与液化卷曲变形构造伴生的细小的液化砂岩脉构造也说明其为砂岩纹层液化所引起.
相对于形成液化砂岩脉需要的能量, 液化水压破裂构造则需更强的地震能量注入才能形成, 当向上作用的孔隙流体压力明显超过颗粒的自重时则导致沉积物流动, 不仅使原生沉积构造彻底破坏(Lowe, 1975; Owen, 1987; Guiraud and Plaziat, 1993; 张传恒等, 2007), 而且液化的沉积物流动可使局部压力增大, 导致围岩破裂并产生液化角砾或液化砾岩坨(Obermeier, 1996, 1998; 张传恒等, 2007; 武振杰等, 2009), 形成液化角砾岩(乔秀夫等, 2002).在卫145井沙四上亚段粉砂岩夹薄层泥页岩中, 粉砂岩发生液化, 并刺穿上覆的泥页岩, 使泥页岩局部呈角砾状, 而液化的砂岩因流动也相应变为不规则状(图 9-A).在濮1井沙二下亚段粉砂岩中亦出现明显的液化角砾(图 9-B), 液化的砂岩角砾边界不清晰, 不规则, 明显区别于经搬运磨圆的陆源碎屑角砾.
指具地震成因的不协调岩块组成的岩石(乔秀夫等, 1994).表现为不协调岩块在岩层中与围岩有清楚的边界, 其内部层理与围岩不一致(杨剑萍等, 2008).其形成机理是液化作用停止后, 沉积物重新被压实体积缩小, 导致沉积物表面(地面)下沉形成地裂缝(ground fissure)和层内粒序断层(fault-graded), 在地面下沉过程中, 局部较高部位的岩层发生坍塌进入低部位未固结沉积物中而形成的.因此, 这些大小不同的岩块可以在附近找到相同岩性的原始层(杨剑萍等, 2008).卫47井沙三3亚段粉砂岩中不协调地出现页岩砾(图 9-C), 且页岩砾未被打碎且具一定的塑性变形, 在该层上部相邻层位中发育有与页岩砾的原岩相同岩性的暗棕红色页岩层, 是上部页岩层在地震作用结束后破碎并落入下伏液化的粉砂岩中形成的.
濮63井沙三4亚段灰白色细砂岩中同样含有不协调的暗紫红色泥岩角砾(图 9-D), 泥砾中的原始层理清晰, 从极易磨圆的泥砾还呈棱角状说明其未经过搬运.卫63井沙一下亚段的砾岩棱角分明, 无分选, 属于地震作用停止后, 上覆岩层直接垮塌下来原地堆积形成的震塌岩(图 9-E).
粒序断层(fault-graded)也称阶梯状断层, 是限制在一个岩层内部的一组断距很小的小型或微型正断层.断层倾角一般较大, 相互平行, 断层面在层内自行尖灭, 上覆及下伏岩层均未受到影响(乔秀夫和李海兵, 2009).该构造主要是地震液化泄水作用停止后, 沉积物被重新压实, 体积缩小, 产生差异性下沉而形成的, 是内部颗粒重新调整的结果(乔秀夫等, 2001; 乔秀夫和李海兵, 2009).粒序断层被认为是沉积物震积成因的标志性沉积构造(Seilacher, 1969, 1984).虽然粒序断层的成因机制与液化作用相关, 但变形性质应属脆性变形(乔秀夫和李海兵, 2009).以张性断裂为主, 断裂面不规则, 密集分布且排列无序, 不切层, 不具共轭性, 沿断裂面充填同期沉积的泥质或灰泥质沉积物(杜远生和韩欣, 2000), 与后期构造形成的断层有较大区别.文177井和卫90井的沙三4亚段发育明显的粒序断层(图 10-A, 10-B, 10-C), 并且卫90井沙三4亚段的微断裂切割早期的球--枕构造(图 10-C), 表明了地震活动的频繁性.
地震作用在固结的沉积岩及半固结--未固结的软沉积物中往往留下一系列具成因联系的构造标志, 形成的震积序列反映了地震事件的沉积作用过程.震积岩主要包括地震过程中原地形成的震积岩(狭义震积岩), 准原地由地震引发海啸形成的海啸岩以及异地由地震引发重力流形成的震浊积岩(Mutti et al., 1984)3种类型.原地与准原地形成的震积岩之间(梁定益等, 1991, 1994, 2009; 孙晓猛等, 1995)或准原地与异地形成的震积岩之间(乔秀夫等, 1994; 乔秀夫, 2002)发育震积不整合面.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湖相沉积, 发育的震积岩主要为原地形成的震积岩, 以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为主, 每个震积序列厚度仅1, m左右.在系统调研前人对震积序列研究的基础上(吴贤涛和尹国勋, 1992; 梁定益等, 1994, 2009; 乔秀夫等, 1994, 1997, 2001; 孙晓猛等, 1995; 乔秀夫, 2002), 综合出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原地形成的震积岩的震积序列, 自下而上依次为液化砂岩脉段, 液化角砾岩段, 液化卷曲变形段, 震塌岩段以及液化均一层段(图 11-A, 11-B, 11-C, 11-D).而球--枕构造和液化砂岩脉的形成主要与厚层泥岩夹砂岩有关, 在震积序列的各部位均可出现.需指出的是, 与任何沉积序列一样, 震积序列在剖面中可以缺失某个单元或某几个单元, 这是由于剖面位于地震事件发生的不同区域以及软沉积物类型不同所致.
1) 震积岩的认识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的争论从岩石学特征方面提供了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证据, 使得该问题逐渐趋于明朗化.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砂岩沉积的"重力流"与"牵引流"以及相应的盐岩成因的"深水成盐"与"浅水成盐"的争论目前尚在进行(高红灿等, 2009), 给东濮凹陷的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在油田勘探初期, 前人认为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浊积岩, 认为夹在深湖相暗色泥岩中的砂岩主要是深水重力流砂体(郑浚茂等, 1984; 赵澄林和刘孟慧, 1988; 赵澄林等, 1988, 1992; 杨香华等, 2002); 近年来, 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中, 发现与深水相暗色泥岩互层的块状砂岩中含有"同生砂岩角砾"和"泥岩撕裂屑"(纪友亮和冯建辉, 2003;
2) 震积岩是潜在的有利储集体, 可能为东濮凹陷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地震总是与断裂活动相伴生, 震积岩一般发育于断裂活动期, 有时处于深大断裂附近.所以, 地震作用能够使储集层产生较多的微裂缝, 虽然对储集层孔隙度的改变不显著, 但能使储集层渗透率发生显著变化, 极大地改善了储集层渗透性(郭建华等, 1999; 魏垂高等, 2007; 杨剑萍等, 2008).另外, 刚沉积不久的处于塑性状态下的沉积物还可以在地震的诱发下滑塌于深水区再次沉积, 周围往往是暗色的泥岩, 因此是油气有利的运移方向, 甚至可以构成岩性圈闭.东濮凹陷在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断裂活动强烈, 地震活跃, 具备震积岩形成的前提条件, 震积岩的研究可能为东濮凹陷的勘探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尚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工作.
中国是一个多块体不断裂解与多次拼合的地域,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都是一个多震的地区.由于伸展运动更具突发性, 其在地史长河中无疑占有主导地位, 所以, 震积岩在拉张盆地和拉分盆地中都应是屡见不鲜的(马杏垣, 1982; 梁定益等, 1994, 1997).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是东濮凹陷断陷的主要发育期, 断裂活动频繁, 为震积岩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 发育的震积岩主要是原地形成的震积岩, 以独具特色的软沉积物同生变形构造为特征.震积岩的认识将使长期以来人们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的争论逐渐趋于明朗化, 对东濮凹陷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 前述一系列原地形成的震积岩独特的沉积构造只能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进行研究, 在地震剖面上无法识别, 而钻井取心又是不连续的, 从而给震积岩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震积岩在平面上的具体分布.所以, 震积岩的研究, 还需进一步加强东濮凹陷沉积--构造演化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
[68] |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