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于淼,女,1984年生,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通讯地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与高新技术研究中心;邮编:100083.E-mail: yumiao4503210@126.com.
通讯作者简介: 陈建平,男,195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容量预测评价和"3S"技术集成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3s@cugb.edu.cn.
随着 GIS和 3D技术的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的二维古地理图的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的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 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的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的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的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的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 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 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的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 3D渲染复原是可行的,生成的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的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 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About the first author Yu Miao, born in 1984, is a master candidate of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Address: The Institute of High and New Techniques applied to Land Resou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Postcard: 100083. E-mail:yumiao4503210@126.com.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Jianping was born in 1959. He is a professor and doctor supervisor, 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mineral resources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es of "3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maturity of GIS and 3D technology,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mapping of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palaeogeography to the three 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opography and landform. In this regard,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method of GIS-based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palaeo-digital elevation model(Palaeo-DEM). Firstly, on the basis o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maps of different ages, 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palaeotopography and palaeobathymetry,reconstruct the palaeotopography and landform. Then spatial interpolation was used to the isoline map to render and make 3D expression with the result using mathematical algorithm and GIS method. Finally, taking the Late Jurassic Lhasa Terran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the metho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conduct approximate 3D rendering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a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with the designed method, meanwhile generated palaeo-DEM can correctly and intuitively correspon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pography and landform indicated by sedimentary facies in palaeogeographic map. In this study, the computer and GIS technology have been applied in the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method and means for the informationize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近年来, 古地理与油气的关系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古地理角度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沉积相, 古地貌, 古气候条件及其对烃源岩, 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取得了一些认识(关世聪等, 1984; 宋凯等, 2003; 朱筱敏等, 2004), 并绘制了大量不同专题的古地理图(刘鸿允, 1955; 王鸿祯, 1985; Golonka and Ford, 2000; 冯增昭等, 2007).随着GIS和3D技术的不断成熟, 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的二维岩相古地理图绘制, 逐渐向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刘学峰等(2003)基于GIS技术利用回剥分析对盆地古构造进行再造, 为含油气盆地古构造演化提供多维的直接证据; 李志林和朱庆(2001)恢复了不同时期各构造面的古海拔深度, 构建了地质历史时期各构造面的数字高程模型; Prof. Ron Blakey在其所编制的一系列古地理图的基础上, 应用3D晕渲技术, 编制了含有古地貌信息的美国西部古地理演化图集; Markwick和Valdes(2004)在Ziegler提供的古地理成果图基础上, 进行古高程插值渲染, 进而用于古水文学的研究.
要实现从平面古地理图到含古地形地貌信息的三维立体图, 关键在于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而建模涉及到数据集成, 空间数据模型, 三维可视化等多项技术, 因此, 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GIS技术建立古高程模型的方法, 并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 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技术流程.
数字古高程模型(Palaeo-DEM)使人们能够直观地认识板块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古高程特征, 三维地形分布特征等古地表的基本形态, 以及沉积单元边界, 沉积相的展布情况等古环境特点.
三维建模过程中的关键信息是古地理单元边界, 地表古地理属性, 地形高程数据等.该研究建模的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从岩相古地理图中提取古地理单元边界及属性信息, 结合解释的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 进行古地形地貌的复原; 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技术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从而得到古地形高程数据, 再通过3D晕渲(3D Shaded-Relief)技术, 实现含地貌特征的三维古地理图重建.
古地形地貌的复原可以表明沉积区和剥蚀区及海陆变迁等古地理环境特征, 有助于表现沉积盆地的演化史, 对石油, 天然气以及沉积矿产资源的寻找也有重大实用价值.Ziegler等(1985)提出了古地貌复原的最基本原则:现代地表环境与大地构造背景及其高程, 地形学特征表示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应用到过去的, 即遵从"均变论(Uniformitariansim)".文中所涉及的复原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在岩相古地理图的基础上, 根据各沉积相单元特征, 结合相关地质数据, 综合推断该区域对应年代的地表和水深状况, 结合解释的高程值, 从中提取古高程和古水深信息, 并以此设置高程等值线.这里需要指出, 地学问题是很复杂的, 局部地区可能不符合"均变论", 但是作为地质模型, 目前的研究是在"均变论"的假设下, 根据所研究区域的具体地质背景略作调整.文中提供了一种基于GIS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而已知的研究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及沉积古地理环境在古地形地貌复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貌的复原是要通过对古地理图及区域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来实现的, 研究区域的相关地质资料收集的越多, 生成的地貌细节越多, 复原效果就会更好.
具体复原方法概括如下:
有沉积记录的区域基本可以根据沉积相特征推断其古地形及地貌.如河流, 湖泊, 三角洲, 滨海, 浅海, 深海沉积相等都可以通过现代地形地貌特征推断其古地形地貌.
山脉作为沉积物源区, 其位置需根据古沉积相来进行推断:利用洪积扇, 冲积扇等相单元来推断山坡走势; 波痕等古水流方向标志用于指示剥蚀山脉的大致方位; 山脉的整体展布, 可以根据与造山带相关的古构造进行推测.如近似平行于碰撞带的造山带, 在收缩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谷--脊构造, 与造山带走向平行或斜交的伸展拉应力则形成盆岭构造等; 此外, 冰川沉积相的分析, 对于古山脉位置展布及古高程的确定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利用上述方法对该区域古地理环境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依据Ziegler等(1985)所总结的区域古地理图不同环境的高程范围(表1), 针对研究区域沉积相类型和构造特点整理了其古地形和古水深高程值的范围(表2), 在单个沉积相的高程范围基础上, 还考虑了各临近沉积相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具体的高程值.
这部分内容是将上述对地形地貌的推断结果利用比较直观准确的方式表达出来.目前采用DEM进行三维地形数据的模拟和表达己被广泛接受, 该研究是通过建立Palaeo-DEM来表现古地理和古地形的.一般生成DEM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遥感数据提取高程生成DEM, 二是根据已有测绘资料经过插值生成DEM.作者采用第2种思路, 即通过已知高程等值线插值生成DEM.岩相古地理图中各种沉积相指示着对应的地貌, 可以认为沉积相边界的高程是基本一致的, 可以将其作为等值线, 设置对应高程值后插值生成Palaeo-DEM.
基于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 利用生成的等值线图对未含有高程信息的区域进行插值计算, 生成的高程光栅图既是对未知区域的信息补充, 又可以对已推断出的部分结果进行纠正.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插值方法是Hutchi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利用多种高程信息生成DEM的算法, 并基于该算法生产了软件ANUDEM.研究表明, 基于ANUDEM建立的DEM, 表面光滑, 其派生等高线与原等高线符合度高, 能够较好地表现地形起伏, 正确反映地貌特征(张彩霞等, 2005; 杨勤科等, 2006).其相关算法已经集成到ArcGIS/Info系统中(ArcToolBox中Topo to Raster).
晕渲是地图制图学中表现地形地貌的一种方式, 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地理特征, 立体感强, 直观易读.为了突出图中各种沉积相类型和地貌高程变化, 根据各沉积相高程值的特点设置了分级节点, 并相应选择了能够鲜明地表达地表及水深的颜色, 对插值生成的网格光栅图采用特定的晕渲色彩方案, 增强表达效果.利用ArcScene的三维显示功能进行立体晕渲显示, 实现了从二维古地理图到含有地形地貌特征的三维古地理图的重建.
下面以拉萨地体晚侏罗世(J3)为例, 详细阐述了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的方法流程(图1).
岩相古地理特点 拉萨地体的北界为班公--怒江缝合带, 南界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向西与克什米尔拉达克弧地体相接, 向东延至滇西腾冲陆块, 其东西长约2500, km, 南北宽100~300 km.
晚侏罗世到白垩纪末, 拉萨地体古地理特征总体为弧后海盆夹半岛格局, 即活动边缘下的两个沉积盆地夹持一个暴露岩浆弧.主体隆升为陆, 北部大部分为盆地, 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出露部分陆地, 高度不超过1000, m, 南部为提供物源的暴露区, 西北有一狭长海相盆地.陆相沉积主要由冲--洪积, 河流及冲积平原沉积组成.海相沉积为一套以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混合的浅海相沉积组合, 滨岸相沿暴露陆地呈条带状分布, 广阔陆棚夹持于暴露陆地之间, 在相应的近陆源部位可见入海三角洲相沉积(李祥辉等, 2001; 陈明等, 2005).图2为拉萨地体晚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图, 图中的标注为区域对应的沉积相类型.
在了解研究区域古环境特点的基础上, 按照该研究所设计的方法流程图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 其中所涉及的数据处理部分是在ArcGIS/Info软件中完成的.
3.2.1 古地理图预处理
首先将资料转换为Shapefile格式, 并进行配准和投影等预处理工作.该研究选择北京54椭球参数, 兰伯特等角圆锥投影坐标系.
3.2.2 设置等值线高程值
对岩相古地理图中包含地形地貌特征的不同沉积相单元的边界线, 已有古高程信息的山脉点等, 结合表2设置古高程和古水深的对应高程值.由于数据比较稀疏, 如果将海陆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进行插值, 在深海环境和低地区域会产生错误的结果.这是由等值线插值生成DEM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自然地理特征首先是海陆的分布, 其次是陆地和海洋内部的各级自然地理单元, 如陆地的剥蚀区以及湖泊, 河流, 滨海, 浅海和深海沉积区等的分布(冯增昭, 1999).按照这个思路, 先从古地理图中提取海岸线作为海陆分隔线, 将其高程值设置为0.将海陆区分开后, 对古高程和古水深两部分分别进行处理, 再将生成的结果拼合起来.根据岩相古地理图中每个沉积相所对应的高程值范围以及各沉积相之间的空间关系确定高程值, 生成等值线图(图3), 图中数值表示对应等值线的高程值.
3.2.3 生成网格化光栅图并离散化分类渲染
根据设置的等高线, 利用地形生成工具(Topo to Raster), 分别将古陆地和古水深等值线插值生成网格光栅图(Grid格式), 默认结果是用灰度拉伸表示高程值.
为了突出原图中各种沉积相类型, 根据各沉积类型高程值的特点设置了分级节点, 并相应选择了能够鲜明表达地表及水深的颜色, 利用离散的彩色等高域光栅图表示连续变化的灰度图.
按照数字高程模型的一般表达习惯, 对不同的地貌特征设置特定的晕渲色彩方案.
陆地是按高程分级的彩色晕渲, 借用分层设色法的原理来强调地势起伏的立体感.比如, 低平原以黄色调为主; 山体地貌用棕色; 除此之外, 还须根据不同地貌高程变化设置一定的渐变色彩.
海洋环境划分为滨海带, 浅海带, 半深海带, 深海带等不同的环境, 按照海洋的等深线图进行古海洋的渲染, 主要选择蓝色色系, 且随水深变化蓝色变深.
3.2.4 掩模及融合
为了保证海陆边界之间的无缝效果, 对古陆地和古水深边界各生成一定的缓冲区后(Buffer), 掩模(Extract by Mask)得到具有原始海陆边界的光栅图再进行融合(Mosaic).图4为古陆地高程光栅图, 图5为古水深高程光栅图, 图6为融合后的数字古高程光栅图.图中,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高程值.棕红色代表高山(高程值在1000, m左右), 黄色代表平原(高程值在0~100, m左右), 滨海用浅蓝色表示(水深在-50~0, m), 深海用深蓝色表示(水深在-5000, m左右), 介于这几种情况之间的高度和水深用渐变色彩表达.
3.2.5 数字古高程模型的3D表达
利用ArcSceen软件对上述生成的古高程光栅图进行三维显示和渲染, 生成立体古地形图(图7).
将成果图件(图 6, 图7)与原岩相古地理图(图2)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建立的数字古高程模型与古地理图中沉积相所指示的地形地貌特征基本一致, 该模型在增加地貌细节的同时, 能够直观地表现出山脉, 低地, 浅海和深海盆地的分布及变化过程, 全方位地表达古地理单元及其环境背景, 为古地貌--沉积组合与油气藏关系, 古地理与油气勘探等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
该研究利用ArcGIS提供的地形插值工具及三维显示功能, 实现了数字古高程模型的建立.将传统的平面岩相古地理图生成其沉积相所指示的三维立体古地形地貌模型.结果表明, 以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 基于GIS技术, 按照该研究设计的方法流程对古地形地貌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的, 生成的模型在增加沉积相细节的同时较好地表现了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的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 丰富地貌细节的同时, 将不同年代的地貌特征直观地表达出来, 方便人们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 这为中国古地理重建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文中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探讨了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 将继续对不同年代的各个板块进行一系列的复原工作, 并与古大陆再造成果相结合, 恢复其古纬度位置, 对比分析古环境的变化, 进行古气候分带及地球动力学等研究.进一步编制具有相关古生物, 古气候, 古水文信息及油气要素的专题古地理图, 希望在辅助地质学家了解研究区域古环境特点的同时, 为研究油气分布规律提供帮助.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