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时期古地理特征*
陈守民1, 张璐2, 胡斌2,3, 宋慧波2,3, 刘顺喜2,3
1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53
2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3 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焦作 454003

第一作者简介:陈守民,男,1958年生,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勘查及土地规划与利用工作。E-mail: smc888858@126.com

通讯作者简介:胡斌,男,1952年生,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遗迹学和沉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 hub@hpu.edu.cn

摘要

河南省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主要形成于陆表海环境,发育了一套以含铁矿和铝土矿的铁铝质泥岩为特色的潟湖相,间有潮坪、碳酸盐岩局限台地及砂坝(障壁岛)相沉积。基于地层厚度、碳酸盐岩厚度和砂岩含量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指相化石、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和沉积组合类型,可划分出 4种岩相区,包括滨岸潟湖泥岩相区,潟湖—潮坪砂岩、泥岩相区,局限台地碳酸盐岩、碎屑岩相区和砂坝(障壁岛)碎屑岩相区。当时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豫西南为伏牛古陆,豫西为中条古陆,受该两条古陆的控制,沉积区域呈向东撒开的扇形;总体地势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中部有一较大水下隆起区;海水从南东和北东方向侵入河南并逐渐向西延伸;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中条古陆;沉积最大厚度区位于豫北和豫东两大区域。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沉积相; 本溪组; 上石炭统—下二叠统; 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P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1)02-0127-12
Palae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Upper Carboniferous-Lower Permian Benxi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Chen Shoumin1, Zhang Lu2, Hu Bin2,3, Song Huibo2,3, Liu Shunxi2,3
1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53, Henan
2 Institut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3,Henan
3 Key Laboratory of Biogenic Traces & Sedimentary Minerals of Henan Province,Jiaozuo 454003,Henan

About the first author:Chen Shoumin was born in 1958.He is a senior engineer of the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 Province,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prospecting of coal geology and the planning and usage of land.E-mail: smc888858@126.com.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Hu Bin was born in 1952.He is a professor and Ph.D.supervisor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es of ichnotology and sedimentology.E-mail: hub@hpu.edu.cn.

Abstract

The Upper Carboniferous-Lower Permian Benxi Formation of Henan Province was deposited in an epicontinental sea environment,and developed a set of deposits of lagoon facies characterized by the alumina-ferrous mudstones bearing iron ore and bauxite,and tidal flat facies,restricted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and sand bar(barrier island)facies.Based on the isoline trend analyses of thickness of strata and carbonate rocks, the percentage of sandstone content,as well as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facies fossils,trace elements and deposit types,four types of lithofacies areas are divided, including the coastal lagoon mudstone lithofacies,lagoon-tidal flat sandstone and mudstone lithofacies,restricted platform carbonate and clastic rock lithofacies,and sand bar(barrier island)clastic rock lithofacies.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palaeotopographic feature of Henan Province displays a higher terrain in the south and the west,and a lower terrain in the north and the east,and exists a large palaeo-uplift area under water in the center zone,therefore,the spread of the sea over land is from southeast and northeast to west in this province;Old lands are located on the Funiu Mountain in southwestern Henan Province and Zhongtiao Mountain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 Therefore,sedimentary area extends from west to east in a fan shape and there are two sedimentary areas with the largest thickness of this formation that lie in the northeast and east of Henan Province.It is possible to infer that sediment source is mainly from the Zhongtiao Old Land.

Key words: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sedimentary facies; Benxi Formation; Upper Carboniferous-Lower Permian; Henan Province

河南省位于华北地区南部(图 1), 晚古生代早期沉积了一套以潟湖相铁铝质泥岩为主的地层, 含高品位的黏土矿、铝土矿和山西式铁矿(陈丽娟和张建东, 2008), 前人在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做过专门的调研工作(王清光和王志宏, 1984; 吴秀元等, 1987; 王家德和唐新民, 1990, 1991; 吴秀元, 1990, 1992; 裴放, 1998a, 1998b, 1999, 2004), 采集和鉴定了多种古生物化石,

其地质时代现归属为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张海清等, 2008)。在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研究方面, 郭熙年等(1991)在“ 河南省晚古生代聚煤规律” 课题研究时提出, 本溪组由潟湖相、潮坪相、障壁岛相和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组成, 并绘制了河南省中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笔者又增加了部分野外露头和隐伏区新勘探资料的沉积相等研究工作, 较系统地分析了河南省各地本溪组代表性剖面的沉积相和沉积组合类型的分布特征, 绘制了地层厚度等值线、碳酸盐岩厚度等值线和砂岩含量百分比等值线图, 并将单因素分析与综合因素分析相结合, 绘制了河南省上石炭统— 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这一成果可为河南省晚古生代的潜力资源评价提供盆地沉积背景方面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1 区域构造古地理背景

从区域构造上看, 河南省境内的晚古生代沉积区位于栾川至固始一线以北的中朝板块华北地块南部(图 1), 属于南华北盆地南部区。加里东造山运动期间, 华北地块自中奥陶世开始总体抬升, 祁连山褶皱以及塔里木地块与华北地块的拼接又导致了华北地块西端的抬升, 使华北地块呈现出了西隆东倾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华北晚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就是在这一构造古地理背景下发展的(陈世悦, 1998)。

图1 河南省上石炭统— 下二叠统本溪组分布范围(据郭熙年等, 1991, 有修改)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Lower Permian Benxi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modified from Guo Xinian et al., 1991)

华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其南北两侧的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华北地块北缘经过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后, 随着早海西期(华力西运动)古亚洲洋向华北地块北缘之下的俯冲及碰撞, 使华北地块北缘抬升形成新的增生造山带, 也称为海西期增生褶皱带(邵济安, 1991; 唐克东, 1992)。由于板块间强烈的挤压作用, 使得造山带南侧, 即华北地块北部呈现挤压坳陷构造状态, 具有前(后)陆盆地性质, 又由于华北地块南缘受到古特提斯洋壳的俯冲作用而仰起, 从而形成南隆北倾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在地形上呈现为南高北低的态势, 至晚石炭世, 华北地块北部开始下降, 接受了沉积。此时期, 海水从北东和南东方向入侵河南省, 海侵方向由东向西逐步推进(陈世悦, 1998), 在伏牛古陆以北地区凸凹不平的古风化壳上接受了一套滨岸潟湖相、潮坪相、砂坝(障壁岛)相和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沉积。

2 地层特征

河南省上石炭统— 下二叠统本溪组厚5~45m, 主要由铁铝质泥岩、粉砂质泥岩、铝土岩(矿)和黏土岩(矿)组成, 含灰岩、泥灰岩、砂岩、碳质泥岩及煤层(线), 常见水平层理和缓波状层理。依据垂向上的岩性组合特征, 通常可分为上、中、下3个层段(图 2)。

上层段为含煤铁铝质泥岩层段, 以铝土质泥岩、碳质泥岩夹1~2层不稳定的薄煤层(或煤线)为特征, 是河南省上古生界最底部的含煤层段; 中层段为含铝土矿泥岩层段, 由一套灰色、灰白、灰黄色铝土质泥岩和铝土矿组成, 局部夹碳质泥岩和煤层, 在豫北的鹤壁、濮阳及周口和豫东的永城一带常夹1~2层海相灰岩或透镜体、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 下层段为含铁矿的铁铝质泥岩层段, 普遍为紫红色、黄褐色或杂色铁铝质泥岩, 夹赤铁矿层(俗称“ 山西式” 铁矿)。铁矿层一般厚度为2~4m, 局部达15m, 常呈鸡窝状产出, 底部常有一层很薄的杂色泥岩, 局部地区夹含砾砂岩透镜体。本溪组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统或上寒武统灰岩之上, 顶部一般以稳定灰岩(部分地区为硅质岩或石英砂岩)与太原组分界(胡斌等, 2010)。

本溪组所产化石主要为 类、牙形石、腕足类、双壳类、介形虫和古植物等, 但丰度较低, 动物化石主要产自豫北及豫东地区的灰岩、泥灰岩与泥岩中, 其他地区则以产植物化石为主。其中, 可作为该组地层划分与对比标志的化石主要是 类、牙形石和古植物。已发现的 类化石主要有Eostaffella, Fusulinella, Fusulina, Profusulinella, OzawainellaSchubertella 等, 归属为Fusulina-Fusulinella组合带, 可进一步划分为Fusulina quasicylindrica亚带和Fusulinella provecta亚带(王德有等, 1987; 裴放, 2004), 是晚石炭世Westphalina期的代表, 与中国常用的上石炭统达拉阶大致对应。已识别的牙形石化石有平台型分子Streptognathodus cancellosus, S.oppletus, Idiognathodus sp.等和复合型分子包括Diplognathodus oertlii, Ellisonia sp., Hindeodella delicatula, Ligonodina sp.和Synprioniodina sp.等(阎国顺等, 1987), 归属为Streptognathodus oppletus带(王志浩和祁玉平, 2003), 时代与 类Fusulina-Fusulinella带相当, 应为晚石炭世的达拉期至马平期。植物化石重要组成分子有真蕨纲和种子蕨纲的Paripteris gigantea, P.pseudogigantea, P.otzamioides, 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 L.brongniartii, Pecopteris aspera, Samaropsis gutobien; 石松纲的Lepidodendron huixianense, L.aolungpylukense, L.opkiurus, L.minutum, Lepidostrobophyllum avatifolium, L.hastatum, Archaeosigillaria sp., Stigmaria ficoides; 节蕨类的Mesocalamites sp., Palaeostachya sp., Sphenophyllum tenerrimum, Conchophyllum richthofeni, C.parvifolia等(席运宏和阎国顺, 1980; 萧素珍, 1988)。在黄河以北的鹤壁、沁阳、辉县、博爱及东部的永城范围内, 植物化石组合带称为大羽羊齿— 脉网羊齿组合带(Paripteris gigantean-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 Assemblage Zone)。该组合带主要分子产于含非正常海相和正常海相动物化石层之间或之上的泥岩之中, 时代大致与 类Fusulina-Fusulinella组合带对应。地质年代为晚石炭世晚期(吴秀元, 1988)。而在黄河以南的嵩箕地区, 本溪组含有一些太原组常见植物化石, 如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 L. posthomii, Cathoysiodrndor nanpiaoense, C.incentum等, 其地质时代应属早二叠世早期(紫松期)。因此, 本溪组在河南省境内是一个从晚石炭世开始至早二叠世紫松期的穿时沉积体(张海清等, 2008)。

图2 河南省上石炭统— 下二叠统本溪组地层柱状图Fig.2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Lower Permian Benxi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图3 河南省本溪组地层厚度(m)等值线Fig.3 Isoline of thickness(m)of the Benxi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3 单因素分析
3.1 地层厚度等值线图

根据区内57个露头和钻孔剖面的厚度资料(表1), 结合晋南和鲁西等地外围资料点的数据, 勾绘出河南省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本溪组地层厚度到等值线(图 3)。由图3可知:

1)沉积区内大部分地区本溪组厚度较小, 一般5~55m, 多数地区10~30m, 厚度变化较大, 最大厚度可达61.5 m(如鹤壁北部的豆马庄一带)。

2) 在豫西的洛宁— 宜阳— 汝阳— 宝丰— 平顶山— 舞阳一线以西地区, 厚度均在10m以下, 并且往西继续变薄直至尖灭; 在济源— 新安— 渑池— 陕县一线以西地区, 厚度均在16m以下, 同样往西继续变薄直至尖灭, 说明在这两条线以西地区近乎到古陆边缘, 也就是说, 区内本溪组地层等厚线的变化趋势显示出当时盆地西部和西南部为相对较高的古地理格局, 因而可推测当时的古陆应在盆地西侧中条古陆和西南侧伏牛古陆一带。

3)在禹州— 长葛— 鄢陵— 通许— 开封一带, 本溪组厚度均在5m以下, 多数地区沉积厚度仅3~5m甚至尖灭, 由此推测, 当时该区域可能为水下高地或低隆, 或许与嵩箕构造区太康断隆区的古构造有关。在此带以北地区, 由南往北, 地层厚度逐渐增大, 从10m变到60m, 沉积厚度最大区域在鹤壁北部的豆马庄至汤阴一带; 而在此带以南地区, 由西往东地层厚度逐渐变大, 从10m变到35m, 沉积厚度最大区域在周口— 柘城一带。可见河南省内本溪组沉积时期具有两个沉积厚度最大区域或沉降中心, 古地势大致表现为西高东低, 南高北低, 海侵从东和北东方向入侵河南, 并可推测当时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古陆剥蚀区。

表1 河南省本溪组露头和钻井剖面资料 Table1 Data of profile and drilling well of the Benxi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3.2 砂岩含量等值线图

依据研究区内45个露头和钻孔剖面的砂岩含量百分比资料, 参照部分冀南和鲁西等地外围资料点的数据, 勾绘出河南省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本溪组砂岩含量百分比等值线(图 4)。从图4可知:砂岩含量百分比值大于20%的区域有4个, 一是位于豫北滑县至鹤壁山城区一线以东地区, 范围最大; 二是位于焦作的修武— 孟州— 洛阳的新安— 三门峡的陕县一线以西地区, 范围也较大; 三是汝州— 登封一带的嵩箕地区, 范围较小; 四是豫东的柘城— 民权一线以东地区, 范围大于嵩箕地区。

图4 河南省本溪组砂岩含量(%)等值线Fig.4 Isoline of sandstone percentage content of the Benxi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3.3 碳酸盐岩厚度等值线图

根据已知20个相关露头和钻孔剖面资料, 勾绘出河南省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中碳酸盐岩厚度等值线(图 5)。从图5中可看出:碳酸盐岩仅分布在两大区域, 一是在豫北的鹤壁— 浚县— 濮阳一线以北地区, 主要由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 最大厚度达20m; 二是在周口至永城、夏邑一带, 主要由不稳定的薄层灰岩(l~3层)和泥灰岩组成, 厚度为0.3~5.0 m。其他地区未发现碳酸盐岩, 说明当时浅海位于豫北和豫东部分地区。

图5 河南省本溪组碳酸盐岩厚度(m)等值线Fig.5 Isoline of thickness(m)of carbonate rock of the Benxi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3.4 指相化石的分布特征

依据露头和钻孔剖面中发现的化石, 可划分为3大类, 第1类为正常浅海沉积环境中常见的类、腕足类、珊瑚、苔藓虫、牙形石、海百合茎以及双壳类(Astartella, Schizodus, Aviculopecten)和介形类(Hollinella, Kirkbya, Cryptobairdia, Cavellina)等动物化石, 主要分布在豫北的鹤壁和豫东的永城地区; 第2类为潟湖(半咸水)环境中常见的双壳类(Naiadites-Edmondia amoena组合)、腹足类、介形类(Mennerella-Acratia组合)、腕足类Lingula及淡水叶肢介类等动物化石, 并含有植物化石碎片, 主要分布在豫北林州西至焦作和济源地区、豫西的新安、渑池至鲁山一带、嵩箕地区(包括洛阳、嵩山、箕山、平顶山、鲁山及济源以南至石寺等地); 第3类为植物化石, 以石松类的Lepidodendron和蕨类植物的网羊齿(Linopteris)、栉羊齿(Pecopteris)、脉羊齿(Neuropteris)为主, 主要分布在豫西和嵩箕地区, 多产自潮坪(常出现在泥坪)沉积环境。

3.5 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据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已做的微量元素分析, 获得了以下3个地区的资料:一是豫东的永城地区, 测得泥质岩中的Rb/K值为0.0046~0.025, 与微咸水和正常海相泥岩比值接近, Sr/Ba值为0.5~3.75, 与现代海洋底泥质沉积接近, 而B/Ga值为0.51~6.38, 与淡水沉积比值接近, 由此可知, 该地区应是有淡水注入的海湾沉积环境; 二是在焦作的博爱、沁阳和云台山至辉县常村一带, 测得泥质岩中的Rb/K值为0.0028~0.0054, 与微咸水和淡水沉积比值接近, B/Ga值为8.78~14.88, 与海水沉积比值接近, 而 Sr/Ba 值为0.69~4.74, 为淡水沉积到海水沉积, 表明为非正常海的潟湖沉积环境; 三是豫西的宝丰、禹州、伊川、郏县、陕县、渑池和汝州等地, 测得泥质岩中的Rb/K值为0.0032~0.0042, 与淡水和微咸水比值接近, B/Ga 值为7.75~22.17, Sr/Ba值为1.05~9.32, 二者和海水沉积接近, 这一特征表明, 本溪期该地区为既有海水作用又有淡水作用的沉积背景。

3.6 沉积相及沉积组合类型的分布特征

根据沉积特征和相分析得知, 河南省华北地层区范围内的本溪组是一套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的产物, 其沉积相主要由潟湖相、砂坝(障壁岛)相、潮坪相和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这4种类型组成。潟湖相沉积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分布, 岩性以浅灰、灰白色、黄褐色薄层状铝土质泥岩、铝土岩和含粉砂铁质泥岩为主, 局部夹灰黑色薄层状泥岩、煤线或薄煤层, 铝土质泥岩中常含有大量菱铁矿鲕粒、铝质鲕粒、豆粒和铝土质内碎屑, 多见水平、缓波状层理, 并含有少量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和介形类等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碎片, 泥岩中微量元素B含量为90~793 μ g/g, B/Ga值为1.2~2.0, Sr/Ba 值为0.8~1.8, 反映半咸水性质(郭熙年等, 1991)。砂坝(或障壁岛)相沉积主要出现于豫北、豫东的部分地区, 岩性主要由灰白色、灰色、褐灰色薄— 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组成, 顶层变为浅灰色薄层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 底层常发育1层(一般厚0.3~0.6m)中厚层状含砾石英中— 细砂岩, 发育低角度楔状交错层理、槽状和羽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和近对称的浪成波痕, 垂向上显示正粒序变化。潮坪相沉积分布也比较广泛, 主要为混合坪和泥坪沉积。前者岩性以灰色薄层状石英细砂岩、灰色、黄绿色薄层状粉砂岩与砂质泥岩和灰— 灰白色铝土质泥岩互层为特征, 发育砂泥薄互层层理、波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 含植物化石碎片; 后者岩性以浅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碳质泥岩夹煤线或薄煤层为主, 含植物化石, 常见水平层理。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沉积出现于豫北的安阳、鹤壁至濮阳一带和周口至永城一带, 岩性主要为黑灰色厚层状含团粒生物屑泥晶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灰— 深灰色铝土质泥岩、局部夹有浅灰色薄— 中厚层状细粒砂岩, 泥岩中常见水平层理和微波状层理, 砂岩中发育楔状交错层理, 产有 类、珊瑚、腕足类、苔鲜虫、海百合茎、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等海相动物化石, 种属单调, 个体小, 具生物扰动构造, 反映海水环流不畅的局限台地(或海湾)沉积环境。

图6 河南省本溪组沉积组合类型示意图Fig.6 Sketch map of sedimentary assemblage types of the Benxi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通过对43个露头和钻孔剖面垂向沉积序列的分析, 研究区内本溪组主要发育3种沉积组合类型(图 6, 图7)。类型Ⅰ 由碳酸盐岩、铝土质泥岩、砂岩及薄层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组成, 局部含煤线或薄煤层, 包括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潟湖、潮坪和砂坝相沉积, 分布在豫北的安阳— 鹤壁豆马庄和娄家沟— 浚县— 濮阳— 清风一线以北地区及周口至豫东永城一带。类型Ⅱ 主要为铝土质泥岩、砂岩及薄层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 常含有煤线或薄煤层, 由潟湖、潮坪和砂坝相沉积构成。依据砂岩层出现的层位不同, 该类型又可分为两种沉积序列类型, 其中, 砂岩层出现在序列的中间为第1种组合序列类型(类型Ⅱ -1), 而砂岩层出现在序列的底部为第2种组合序列类型(类型Ⅱ -2)。类型Ⅱ 主要分布于济源— 温县— 荥阳— 新密— 新郑— 长葛一线以东地区。类型Ⅲ 主要由铝土质泥岩及薄层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组成, 常含有薄煤层, 仅发育潟湖和潮坪相沉积, 主要分布于济源— 温县— 荥阳— 新密— 新郑— 长葛一线以西地区。

4 岩相古地理
4.1 古陆及岩相区划分 本区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为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碳酸盐岩准平原化台地。岩溶地貌十分发育, 故使本溪组沉积的前期以填平补齐作用为主。由地层厚度的变化趋势(图3)可以看出, 在豫西的洛宁— 宜阳— 汝阳— 宝丰— 平顶山— 舞阳一线及济源— 新安— 渑池— 陕县一线以西地区, 厚度往西渐渐变薄直至尖灭。据此推测, 上述两条线以西地区厚度变为零时则为古陆剥蚀区边缘或边界, 当时沉积区西缘的古陆分别为西侧的中条古陆和西南侧的伏牛古陆。

图7 河南省本溪组沉积组合类型分布Fig.7 Distribution feature of sedimentary assemblage types of the Benxi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通过对已知各露头和钻孔剖面的沉积相和多因素综合分析可知, 区内本溪组主要由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海湾)相、潟湖相、潮坪相和砂坝(障壁岛)相4种类型组成。按照这4种沉积相在垂向上和横向上的分布规律、砂岩含量等值线图、碳酸盐岩厚度等值线图、指相化石、微量元素和沉积组合类型分析, 可以在平面上划分出4种类型的岩相区(图8)。

图8 河南省本溪组沉积时期岩相古地理Fig.8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the Benxi 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相区Ⅰ 为滨岸潟湖泥岩相区, 依据以下3种沉积标志划分边界线:(1)靠近古陆剥蚀区以地层厚度等值线推测为零的界线; (2)由沉积组合类型为Ⅲ 的各剖面点勾出边界线, 也就是说该相区内各剖面点主要为潟湖相泥岩沉积; (3)该相区的分布范围位于砂岩含量值小于30%的等值线以内。在该相区范围内各种沉积标志反映出滨岸潟湖相沉积的特点, 由沉积组合类型Ⅲ 构成, 其主要沉积特征为:(1)具有非正常盐度的海相动物化石、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 (2)岩性主要为各种薄层状泥岩、粉砂岩和铝土质泥岩, 夹有煤线或薄煤层, 不发育碳酸盐岩, 也没有较厚的细砂岩; (3)测得泥质岩中的Rb/K值为0.0032~0.0042, B/Ga 值为7.75~22.17, Sr/Ba值为1.05~9.32。该相区分布于济源— 温县— 荥阳— 新密— 新郑— 长葛一线以西地区, 沿着古陆边缘延展。

相区Ⅱ 为潟湖— 潮坪砂岩、泥岩相区, 依据两种沉积标志划分边界线:(1)由沉积组合类型为Ⅱ 的各剖面点勾出边界线, 也就是说该相区内各剖面点主要由潟湖和潮坪沉积组成; (2)碳酸盐岩厚度等值线不大于1m的界线, 在该相区内含碳酸盐岩很少, 仅有少量的灰岩透镜体出现。在该相区范围内各种沉积标志反映出潟湖和潮坪相沉积的特点, 由沉积组合类型Ⅱ 构成, 其主要沉积特征为:(1)具有非正常盐度的海相动物化石、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 (2)岩性主要为各种薄层状泥岩、中— 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和铝土质泥岩, 夹有煤线或薄煤层; (3)测得泥质岩中的Rb/K值为0.0028~0.0054, B/Ga值为8.78~14.88, Sr/Ba值为0.69~4.74。该相区分布于济源— 温县— 荥阳— 新密— 新郑— 长葛一线以东地区, 位于相区Ⅰ 和相区Ⅲ 、Ⅳ 之间。

相区Ⅲ 为局限台地碳酸盐岩、碎屑岩相区, 依据碳酸盐岩厚度为1m的等值线划出边界线。在该相区范围内, 各种沉积标志反映出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沉积的特点, 由沉积组合类型Ⅰ 构成, 其主要沉积特征为:(1)正常盐度的海相动物化石十分发育, 如 类、腕足类、珊瑚、苔藓虫、牙形石和海百合茎等化石。(2)岩性以生物屑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铝土质泥岩为主, 含中厚层状细砂岩、薄层状粉砂岩并夹煤线或薄煤层。(3)测得泥质岩中的Rb/K值为0.0046~0.025, Sr/Ba值为0.5~3.75, B/Ga值为0.51~6.38。该相区仅分布于豫北的安阳— 鹤壁豆马庄和娄家沟— 浚县— 濮阳— 清风一线以北地区及豫东南的周口至豫东永城一带。安阳— 鹤壁豆马庄西侧一带出现由中— 细粒石英砂岩构成的砂滩或砂坝沉积。

相区Ⅳ 为砂坝(障壁岛)碎屑岩相区, 分布范围以砂岩百分含量值不小于30%的等值线为界。该相区内中— 细粒砂岩的含量相对较高, 均在30%~50%以上, 夹薄层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 未见动物化石, 偶见植物化石, 主要出现在豫东的永城至商丘一带以及豫东北濮阳至范县和台前一带。

4.2 岩相古地理特征

河南省本溪组沉积时期, 大致以灵宝— 洛宁— 嵩县— 鲁山— 方城— 确山一线为界, 以南和以西为当时的古陆剥蚀区(伏牛古陆和中条古陆), 以北和以东地区为沉积区。按岩性及沉积组合类型分布特征, 整个沉积区可以划分为4类相区, 即:(1)西部靠近伏牛古陆为滨岸潟湖相区, 以铝土质泥岩沉积为主, 含有河南省最重要的铝土矿带和山西式铁矿带, 局部含煤线或薄煤层; (2)中部为豫中至豫西北地区的潟湖— 潮坪相区, 以铝土质泥岩和薄层细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为主, 夹煤线或薄煤层, 局部含铝土矿层和山西式铁矿层; (3)豫东北和豫西南地区为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区, 以生物屑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铝土质泥岩沉积为主; (4)豫东的永城至商丘一带以及豫东北濮阳至范县和台前一带为砂坝相或障壁岛相区, 以中— 细粒砂岩、薄层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沉积为主。由此可见, 本溪组沉积时期河南省境内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表现为:(1)沉积盆地西南缘为伏牛古陆, 大致位于灵宝— 洛宁— 嵩县— 鲁山— 方城— 确山一线以南, 呈北西— 东南走向; 盆地西缘为中条古陆, 位于三门峡以西, 呈北东— 南西走向。受该两条古陆的控制, 沉积盆地呈向东撒开的扇形。(2)北东和东侧为海, 南西和西侧为陆, 沉积盆地总体地势为南高北低, 西高东低且中部(禹州— 长葛— 鄢陵— 通许— 开封一带)有一较大水下隆起区。(3)因浅海碳酸盐岩仅在豫东北和豫东南区发育, 故推测海侵来自北东和南东方向。(4)河南省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时期主要为陆表海沉积环境。由于下古生界基底的差异性风化剥蚀, 造成基底面不平坦, 导致了海水连通较差的古地理格局, 发育了以潟湖相为主、间有潮坪、碳酸盐岩局限台地及障壁岛相的沉积相组合。

5 结论

河南省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区位于栾川至固始一线以北的中朝板块华北地块南部, 当时的沉积盆地受华北地块西隆东倾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控制, 主要为陆表海沉积环境, 区内发育了一套以含铁矿和铝土矿的铁铝质泥岩为特色的潟湖相、间有潮坪、碳酸盐岩局限台地及砂坝(障壁岛)相沉积。本次工作对全区各地典型地质剖面进行了沉积相和沉积组合类型分析, 采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绘制了地层厚度、碳酸盐岩厚度和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及沉积组合类型分布图, 在此基础上, 结合了指相化石和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编制了河南省本溪组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图, 划分出4种岩相区, 包括滨岸潟湖泥岩相区、潟湖— 潮坪砂岩、泥岩相区、局限台地碳酸盐岩、碎屑岩相区和砂坝(障壁岛)碎屑岩相区。当时的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豫西南为伏牛古陆, 豫西为中条古陆, 受该两条古陆的控制, 沉积盆地呈向东敞开的扇形; 总体地势呈南高北低, 西高东低, 中部有一较大水下隆起区(太康断隆区); 海水从南东和北东方向侵入河南并逐渐向西延伸; 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中条古陆; 沉积厚度最大区域位于豫北和豫东两大区域。

值得提出的是, 本溪组沉积时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的边界问题, 由于栾川至固始深断裂的出现, 实际上现在采用的编图边界不是原始沉积盆地边界, 恢复原型盆地的沉积边界还有待今后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另外, 该沉积区存在若干大小不同的水下隆起区, 这可能与当时的构造断隆区有关, 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陈丽娟, 张建东. 2008. 豫西偃师南部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条件[J]. 地质找矿论丛, 23(2): 144-148. [文内引用:1]
[2] 陈世悦. 1998. 论秦岭碰撞造山作用对华北石炭二叠纪海侵过程的控制[J]. 岩相古地理, 18(2): 48-53. [文内引用:1]
[3] 郭熙年, 唐仲林, 李万程, . 1991. 河南省晚古生代聚煤规律[M]. 湖北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72-74. [文内引用:2]
[4] 胡斌, 周方, 宋慧波, . 2010. 河南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J]. 古地理学报, 12(5): 577-588. [文内引用:1]
[5] 裴放. 1998 a. 北秦岭晚古生代海槽与华北陆块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J]. 中国区域地质, 17(4): 385-389. [文内引用:1]
[6] 裴放. 1998 b. 河南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J]. 河南地质, 16(4): 273-280. [文内引用:1]
[7] 裴放. 1999. 河南禹州与山西太原石炭—二叠纪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J]. 中国区域地质, 18(2): 132-139. [文内引用:1]
[8] 裴放. 2004. 河南省华北型石炭纪—二叠纪和牙形石生物地层[J]. 地层学杂志, 28(4): 344-353. [文内引用:1]
[9] 邵济安. 1991. 中朝板块北缘中段地壳演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10. [文内引用:1]
[10] 唐克东. 1992. 中朝板块北侧褶皱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09. [文内引用:1]
[11] 王德有, 阎国顺, 姜瑗, . 1987. 河南石炭纪和早二叠世早期地层古生物[M]. 北京: 中国展望出版社, 3-31. [文内引用:1]
[12] 王家德, 唐新民. 1990. 河南省黄河以南石炭纪铝土岩系首次发现海相双壳类化石[J]. 河南地质, 8(3): 44-45. [文内引用:1]
[13] 王家德, 唐新民. 1991. 河南省汝州市温泉街含铝岩系中上部发现晚石炭世动物化石[J]. 河南地质, 9(1): 39-40. [文内引用:1]
[14] 王清光, 王志宏. 1984. 焦作本溪组黏土岩中发现海相化石及其时代划分[J]. 河南地质, 2(2): 37-39. [文内引用:1]
[15] 王志浩, 祁玉平. 2003. 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系牙形刺序列再认识[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3): 225-243. [文内引用:1]
[16] 吴秀元. 1988. 华北陆台本溪组植物群性质[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4): 145-151. [文内引用:1]
[17] 吴秀元. 1990. 古植物·中国石炭系·中国地层(8)[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56-368. [文内引用:1]
[18] 吴秀元. 1992. 河南固始早石炭世杨山组植物群[J]. 古生物学报, 31(5): 564-584. [文内引用:1]
[19] 吴秀元, 席宏运, 阎国顺. 1987. 河南省西北部本溪组植物群[J]. 古生物学报, 26(4): 420-434. [文内引用:1]
[20] 席运宏, 阎国顺. 1980. 中石炭世早期古植物新知及意义[J]. 河南地质, (5): 47-48. [文内引用:1]
[21] 萧素珍. 1988. 山西、河南晚古生代植物化石新种[R].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19: 155-164. [文内引用:1]
[22] 阎国顺, 王德有, 姜瑗, . 1987. 河南华北型石炭纪及二叠纪早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R].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17: 72-97. [文内引用:1]
[23] 张海清, 李进化, 席运宏, . 2008. 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晚古生代(华北型)[M]. 河南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10-39.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