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李少华,男,1972年生,1994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为长江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储集层地质建模及GIS在石油领域中的应用研究。E-mail:jpishli@sina.com。
介绍了基于沉积过程的储集层随机建模基本原理及方法。与传统的储集层随机建模方法相比,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有效地将与沉积过程有关的地质信息以及一些先验的地质知识整合到模型中,能够较为真实地再现储集层构型要素(如河道砂体、点坝、天然堤、决口扇)的几何形态和相互联系以及它们的演化过程(如改道、侧向迁移)。在井数据的条件化方面,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采用了一种新的条件化方法,该方法提高了计算速度,同时保留了沉积体的复杂几何形态和相互联系。通过理论与实验结果研究,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包含了更为全面的地质信息,能够更精确地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最后,分析了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河道中线的生成问题、点坝内部侧积层的刻画问题以及井数据条件化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About the first author:Li Shaohua,born in 1972,graduated with a B.S.degree in 1994 and a M.S.degree in 2000 from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and received his Ph.D.degree from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 in 2003.Now he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Yangtze University,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rvoir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oilfields.E-mail:jpishli@sina.co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depositional process-based reservoir stochastic modeling.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tochastic modeling methods,the depositional process-based method,which efficiently integrates empirical observation and expert knowledge with respect to depositional process,enables the geologically realistic reproduction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al elements(such as channel fill,lateral accretion,levee,and crevasse splay)geometries and interrelationship,as well as how they are deposited over time(such as avulsion and meandering fluvial migration).As to well conditioning,a new conditional method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while retain complicated geometries and interrelationships.Through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nalyses,the depositional process-based reservoir stochastic modeling integrates more geological information,can represent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more precisely.Finally,some present problems and future work are discussed such as the generation of channel centerlines,the representation of lateral accretion shale beddings in point bar,and well conditioning.
储集层随机建模技术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的储集层表征技术。利用储集层随机建模技术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已经得到储集层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同, 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裘怿楠和贾爱林, 2000; 王家华和张团峰, 2001; 李少华等, 2003; 尹艳树等, 2006a)。目前的随机建模方法主要有基于目标的方法、基于像元的方法和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多点地质统计学, 这些方法在储集层建模中有各自的优缺点(吴胜和和李文克, 2005; Alapetite et al., 2005)。随着储集层沉积学、储集层地震学以及对现代沉积和露头研究的不断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储集层沉积过程的研究更加深入与全面。一些学者意识到应该把这些地质认识整合到储集层地质模型中, 这样才能使建立的模型更符合地质实际(Cojan et al., 2004)。然而当前的储集层随机建模方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刻画储集层的非均质性, 但是在整合与沉积过程有关的地质信息上存在局限性。因为这些方法只能“ 静态” 地模拟目标体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 很少考虑到目标体的成因联系以及演化过程, 从而不能准确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Pyrcz and Strebelle, 2006①)。例如目标层次模拟方法可以模拟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及泛滥平原等4种河流相储集层构型要素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 但是不能模拟点坝的几何形态及空间分布, 也不能模拟辫状河的形态(Deutsch and Wang, 1996)。
鉴于当前的储集层随机建模方法在整合与沉积过程有关的地质信息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Pyrcz等(2009)提出了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1个模拟河流相储集层的程序Alluvsim算法。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 有效地综合了与沉积过程有关的地质信息和一些先验的地质知识, 从模拟目标体的沉积过程出发定量描述目标体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目前, 这种方法主要用在河流相储集层的随机建模中, 能够模拟河道的侧向迁移、改道和决口等过程, 刻画了河流相储集层中的各种构型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在空间上的变化(吴胜和和李宇鹏, 2007)。同时, 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应用从先验地质知识得到的一系列形态参数, 能够定量刻画储集层构型要素的几何形态, 所以产生的模型较为真实。因此, 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可以建立比较真实的储集层三维构型模型, 提高了储集层的建模精度, 降低了储集层预测中的一些不确定性。
以河流相储集层为例, 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结合了与沉积过程有关的地质信息, 通过河道的演化过程再现河流相储集层构型要素的几何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在该方法中有3个关键的概念:河道中线、河道中线操作和河流相储集层构型要素的几何形态(Pyrcz, 2004)。
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基于河道中线的方法(尹艳树等, 2008)。河道中线是基于沉积过程模型的核心, 它的形态和位置控制着河流相构型要素的分布。河道中线通过周期性扰动模型产生, 然后对产生的初始节点进行三次样条函数插值, 最后得到由一系列平滑的等间距的节点, 每个节点存储着该节点位置、局部方位角和曲率、河道剖面几何形态等信息(Ferguson, 1976)。这样, 河道中线就由一系列的节点组成, 每个节点包含很多形态信息。基于沉积过程的方法引入了层次的概念, 成因上有联系的河道主流线组成河道主流线复合体, 成因上有联系的主流线复合体组成主流线复合体集, 它们通过沉积过程联系起来。例如, 一个河流复合体可以描述河流发生分汊和侧向迁移过程, 一个河流复合体集合可以表征新的主河道的产生(Pyrcz, 2004)。
基于沉积过程的方法整合了沉积学、水动力学的研究成果, 通过产生和改变河道中线来模拟河道的演化过程。河流主流线操作过程包括:(1)初始化, (2)改道, (3)加积, (4)侧向迁移和截弯取直。在Alluvsim算法中, 这些过程是通过输入的参数来控制的。
1)初始化用来产生1条新的河道主流线, 描述在模型起始边界位置产生1条新河道。模拟河道主流线的方法很多, 如波形模型和随机游走模型, 利用Ferguson(1976)设计的周期性扰动模型可以产生较为真实的河道中线。
2)改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整条河道被废弃, 产生1条新河道, 这种改道相当于初始化; 另一种是洪水期水流冲开堤岸, 在下游方向产生1条新河道, 即河道分汊。在Alluvsim算法中, 改道操作先把发生改道之前的河道中线的信息复制1份, 接着在河道中线上随机选择发生改道的位置, 然后在下游产生1条分汊河道。这条分汊河道与上游河道具有相同的弯曲度和几何形态参数分布。Alluvsim算法考虑到改道的位置与河道曲率密切相关, 使改道位置更可能地发生在河流较弯曲的地方, 这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新河道主流线产生后, 要对它的几何形态参数进行平滑处理, 使得在改道位置节点保存的属性是连续的。
3)加积是河流携带的沉积物沉积在河道和漫滩中, 这个过程通过河道中线的高度抬升来实现。在Alluvsim算法中, 通过增加河道中线上节点的Z坐标值来定量刻画这个过程。
4)侧向迁移是在洪水期凹岸受到河水侵蚀, 而凸岸接受沉积, 河道向外侧凹岸迁移的过程。侧向迁移的结果是河流曲率增大。随着河道不断侧向迁移, 形态越来越弯曲, 一次洪水事件可能使河道发生截弯取直。在Alluvsim算法中, 河道中线的侧向迁移是根据Howard(1992)提出的凹岸侵蚀凸岸侧向加积模型(the bank retreat model)来实现的。在每次侧向迁移中, 河道中线上每个节点的迁移距离与方向通过节点所存储的属性(如局部曲率和方位角)和用户输入的参数(如河道宽度、河道深度、摩擦系数和侵蚀系数)计算求得(Sun et al., 1996)。当节点移动后, 检查截弯取直是否发生, 如果发生, 移除废弃的曲流环部分。最后对节点进行样条插值。这样侧向迁移后的新河道就产生了。
构型要素是沉积体系内部一个特定的沉积过程和一组沉积过程的产物。对于河流相储集层而言, 基于沉积过程的方法考虑的构型要素包括:(1)河道砂体, (2)侧积体, (3)天然堤, (4)决口扇, (5)废弃河道, (6)漫滩。简要介绍其中的几种构型要素的几何形态和相关参数。
1)河道砂体。河道砂体是重要的河流相沉积微相, 它控制着点坝、天然堤、决口扇和废弃河道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由河道中线、河道厚度、宽厚比和最大厚度的相对位置确定(尹艳树等, 2006b; Deutsch and Tran, 2002)。假定通过周期性扰动模型产生了河道中线, 节点位置的河道曲率通过公式(1)计算(图 1-a):
其中:θ 是逆时针方向上直线TnTn+1旋转到直线Tn-1Tn方向上的角度。
最大厚度的相对位置a(s)通过河道曲率公式(2)计算:
其中:Cmax是河道中线曲率的最大值; Cv(s)是当前节点位置河道中线的曲率值; s表示在当前节点位置时的河道长度。
根据河道最大厚度相对位置a(s)、河道宽度W(s)、河道厚度d(s)就可以确定河道的剖面形态(图 1-b)。例如, 当Cv(s)< 0.5, 即河流最大厚度位置靠近左岸时, 在任意节点位置处河道剖面形态可以通过公式(3)计算:
式中:b(s)=-ln2/ln(a(s))。
2)侧积体。侧积体是河道在侧向迁移的过程中形成的, 侧积体分布在曲流环内部, 形态受河道形态和侧向迁移距离控制, 剖面上为楔状, 平面上为新月状(图 2), 图中橙色代表侧积体, 红色代表废弃河道。
3)天然堤。天然堤是在洪水期河水携带的细粒沉积物沿河床两侧堆积而成的, 在弯曲河流的凹岸发育较好。天然堤两侧不对称, 向河床一侧较陡。厚度分布也不均匀, 一般靠近河床较厚, 向漫滩方向逐渐变薄。天然堤的几何形态和相关参数如图3所示。
天然堤的顶面形态和底面形态通过公式(4)、公式(5)计算:
其中:(d, s)定义空间位置, s是沿着河道中线的长度, d是垂直于河道边界的距离, LVtop(d, s)、 LVbase(d, s)是在该位置处天然堤顶面和底面高程, F是一个控制天然堤的几何形态在河道两侧不对称性的系数。
4)决口扇。决口扇是洪水期河水冲决天然堤, 河水携带的沉积物在决口处堆积成的扇形沉积物。它的几何形态定义为一系列离散的朵体, 与河道近似垂直。对于每条河道, 决口扇的个数和单个决口扇的朵体个数通过用户定义的正态分布N(μ , δ )得到, 决口位置通过曲率加权的节点位置分布得到。这样, 决口扇更容易发生在河道曲率高的地方, 这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决口扇的几何形态和相关参数见图4。
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是一种新的地质统计学方法, 该模拟方法通过模拟目标体的沉积过程来再现目标体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关系。河流相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Pyrcz等(2009)将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应用于河流相储集层, 提出了Alluvsim算法。Alluvsim算法通过输入参数来刻画河流的演化过程以及相关构型要素的几何形态, 其建模基本思想如下:
1)建立储集层地质概念模型及地质知识库, 提取建模参数, 建立参数文件。参数文件包括河流密度趋势、构型要素几何形态参数、控制河道沉积过程的参数和条件数据等。
2)产生1组候选的河道中线, 它刻画的是河流的平面形态。河道中线存储了河流的方位角、弯曲度、厚度、宽厚比等信息。河道中线由一系列节点组成, 每个节点保存了坐标位置和该位置的河道半宽度的信息。
3)根据河道密度趋势从备选的河道中线中随机地挑选1条河道中线, 这样产生了1条河道。
4)对该河道中线进行三次样条插值, 节点沿着中线等距排列。在节点处计算确定河道剖面形态的参数, 例如河道曲率、宽度、厚度以及最大厚度的相对位置等。
5)通过参数文件中的几何形态参数建立该条河道的三维构型模型, 其实质就是给三维空间内河道以及相关沉积物所分配的网格赋予不同构型的属性值。
6)产生下一条河道。随机产生1个介于0与1之间的常数P, 判断通过哪一种沉积过程产生下一条河道。在参数文件中用户定义了两个控制河道演化过程的概率值PAO(产生1条新河道的概率)和PAI(河道发生分汊的概率)。如果P< PAO, 产生1条新河道, 重复3)、4)、5)步骤; 如果P< PAO+PAI, 河道发生分汊, 修改上一期河道的河道中线, 产生1条新的河道, 重复4)、5)步骤; 否则河道发生侧向迁移, 通过移动每个节点的位置产生1条新的河道中线, 产生1条新的河道, 重复4)、5)步骤。
7)计算目标函数值(NTG)。
8)转到步骤5), 直到达到给定的NTG值或者最大河道个数, 从而得到一个随机模拟实现。
9)对产生的模型进行条件化处理, 得到最终的随机模拟结果。
基于沉积过程的方法(如Alluvsim)与传统的随机建模方法的本质差别在于建立的模型是否考虑到目标体的沉积过程。前者通过目标体的沉积演化过程模拟各种构型要素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 而后者很少考虑到与沉积过程相关的地质概念, 建立的模型在整合地质信息上存在不足, 不能准确刻画储集层的成因联系。由于这一差别, 基于沉积过程的方法能够更精确地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
基于沉积过程的方法可以产生概念模型, 可以为多点地质统计学提供训练图像, 还可以建立井数据较少的条件模型。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多点地质统计学对训练图像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即训练图像能够包括特定储集层类型的非均质性特点。基于沉积过程的方法整合了沉积过程的信息, 能够建立高分辨率的构型要素模型, 是获取训练图像的一个重要工具。以模拟河流相储集层的Alluvsim算法为例, Alluvsim算法通过改变输入参数模拟不同河流相储集层中的构型要素的几何形态。
古河谷储集层的显著特点是由许多鞋带状砂体组成。在该类型的储集层中, 河道曲率变化较大, 厚几十米, 沿着河道延伸几十千米。目标层次模拟算法和直接基于目标的方法都是建立在该类型储集层上。与上面两种方法相比, Alluvsim算法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河道弯曲形态及演化过程。一个低净毛比的古河谷模型见图5。
拼合板状储集层的特点是净毛比高, 砂体连续性好, 绝大部分陆相沉积砂体属于这种类型, 例如曲流河和辫状河体系。在这类储集层中, 河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宽厚比很高。图6展示了一个利用Alluvsim方法计算的河道和点坝体拼合板状储集层模型。
席状储集层通常形成于重力流河流沉积体系, 与千层饼状储集层类似, 砂体分布比较广泛, 连续性好。具有这类储集层的陆相沉积砂体有湖泊席状砂、风成沙丘等。图7是用Alluvsim算法计算的一个席状储集层模型。
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储集层随机建模新方法, 较之以前的方法, 该方法在刻画目标体几何形态和表征储集层成因联系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由于该方法的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不断加以完善。综合国际上基于沉积过程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对Alluvsim算法的结果分析, 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河道中线生成问题。河道中线刻画河流的弯曲形态和演化过程, 是建立河流相模型的关键。在河道中线的初始化中, 河道中线形态除了受曲率的影响外, 还受到节点步长的作用。当节点步长较小时, 河道中线的波动频率大, 不能反映真实的河道形态; 在模拟河道演化的过程中, 新河道中线通过改变前一期河道中线的节点位置来完成, 这就会造成经过多期演化的河道形态出现异常, 例如出现打结或者尖峰。另外, 目前的Alluvsim算法能较好地模拟曲流河的几何形态, 但是不能模拟辫状河和网状河,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点坝内部泥岩侧积层刻画问题。油田开发到中后期, 剩余油分布非常分散, 储集层精细描述的重点已经由层间转为层内,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Alluvsim算法能够模拟曲流河点坝的侧积过程及其几何形态, 但是没有考虑到点坝砂体内部非均质性情况, 不能模拟泥岩侧积层的几何形态与空间分布。如何模拟这种复杂的地质体几何形态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3)井数据的条件化。井数据的条件化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难点问题。目前的条件化算法, 例如:(1)在构建模型中动态地控制模型参数提高数据匹配度; (2)改变目标体几何形态匹配到井数据; (3)采用训练图像进行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Oliver, 2002; Strebelle, 2002)。这些方法都存在缺陷, 或者需要大量机时、或者不够稳健、或者不能保留目标体复杂的几何形态以及相互关系。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的条件化方法是一种迭代算法, 思路是使大规模的几何体来满足小规模的条件数据, 通过移动整个河道复合体而不是某一单一河道来满足井条件数据, 能够保留河道之间的成因联系(Pyrcz and Deutsch, 2005)。但是这种方法适合于井数据较少的区域, 而在密井网区条件化非常困难, 不仅花费大量机时, 而且可能产生一些失真现象, 例如为了满足条件数据, 井附近的构型要素会被改变。因此找到一种即合理又有效的条件化算法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基于沉积过程的储集层随机建模方法是地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 它有效地将一些先验地质知识和与沉积过程有关的地质信息整合到模型中, 从而更加真实地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这种方法以构型要素为模拟单元, 根据沉积事件来模拟构型要素的几何形态和相互联系, 适用性强, 能够模拟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 例如河流相、深水沉积。尽管基于沉积过程的储集层随机建模方法与传统地质统计学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这种方法尚处在起步阶段, 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还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