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建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滩储集层预测
秦军1, 陈玉明1, 刘文辉2
1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海相所,湖北潜江 433124
2 中国石化华北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河南郑州 450007
摘要

四川盆地建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滩储集层分布受控于开江—梁平盆地的展布,但对于该区盆地的延伸范围一直存在多种观点。作者通过深入研究礁滩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主要利用钻井资料并结合正演模型,发现研究区内茅口组四段顶部灰岩厚度与 TP2地震反射层形态有关。由于在茅口组末期研究区内存在东吴抬升运动,古地形高地遭受强烈剥蚀,茅口组四段顶部灰岩残余厚度小,对应的地震剖面出现“双强”反射特征;反之,古地形低处遭受剥蚀少,茅口组四段顶部灰岩残余厚度大,对应的地震剖面出现“三强”反射特征。利用此特点建立古地形和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茅口组沉积末期研究区内呈现出西低东高的构造格局。由于长兴初期开始受构造运动影响,开江—梁平盆地逐步拉张,到长二末期形成了新的古地貌。利用地层切片技术、野外露头资料、薄片及钻井资料分析,认为盆地从中间穿过研究区。结合构造运动及现有资料证据,综合物探和地质资料提出了一种盆地分布范围的新观点,并确定了适合生物礁滩发育的有利区带。

关键词: 生物礁; 长兴组; 二叠系; 台地边缘; 古地貌
中图分类号:P618.13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1)04-0426-08
Prediction of reef and bank reservoir of the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in Jiannan area, Sichuan Basin
Qin Jun1, Chen Yuming1, Liu Wenhui2
1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SINOPEC Jianghan Oilfield Company,Qianjiang 433124,Hubei
2 Logging Company of SINOPEC Huabei Petroleum Administration Bureau,Zhengzhou 450007,Henan

About the first author:Qin Jun,born in 1981,obtained his master degree from Yangtze University in 2007.Now he is an engineer at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INOPEC Jianghan Oilfield Company,and is engaged in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natural gas exploration;Address: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Jianghan Oilfield,Qianjian.E-mail:weeks124124@tom.com.

第一作者简介:秦军,男, 1981年生, 2007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现在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海相所工作,工程师,主要从事储集层预测及天然气勘探研究工作。通讯地址: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广华勘探开发研究院海相所;邮政编码: 433124。E-mail:weeks124124@tom.com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reef and bank reservoir of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in Jiannan area is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Kaijiang-Liangping Basin.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n seismic profile of the reef and bank were studied. Mainly on the basis of drilling well data and forward simulation model,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ickness of limestone of the Member 4 of Maokou Formation is related with the shape of TP2 seismic reflection interval.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Maokou Formation, the Dongwu tectonic movement occurred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led to the intensive stratigraphic exposion. The remnant thickness of limestone of the top Member 4 of Maokou Formation was thin and led to the “two intensive” reflection on seismic profile. In contrast, less exposion occurred at lower paleotopographic unit. Thus the remnant thickness of limestone of the Member 4 of Maokou Formation was thick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ismic refl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intensive” refl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leotopography and seismic attribut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is characteristic. Th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tectonic framework is characterized by “lower in west and higher in east” in the lat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Maokou Formation.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Changxing Formation, the Kaijiang-Liangping Basin gradually expanded and formed a new paleotopography in the lat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submember 2 of Changxing Formation. By the analyses of stratigraphic slice data, outcrop and drilling well data,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 basin crossed the study area. A new viewpoint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asin has been proposed and the profitable developing area of reef and bank has been identified combining with tectonic movement and current data and the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Key words: biotic reef; Changxing Formation; Permian; platform margin; palaeogeomorphology

四川盆地二叠系长兴组的生物礁滩是很有潜力的礁滩型油气储集层。从20世纪80年代起, 已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以地震资料为主的生物礁滩的识别预测工作(陈太源, 1987, 1989; 王一刚等, 1998; 梁华等, 1999; 刘划一等, 1999) 。但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生物礁滩的识别主要利用了二维地震剖面, 且以“ 地震相面法” 为基础。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低, 礁滩相储集层预测成功率不高。近年来, 随着川东北长兴-飞仙关组礁滩相气藏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相继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普光、元坝等大气田。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寻找礁滩相气藏的信心, 相关的研究正在持续、深入地开展(马永生等, 1999; 蒲勇, 2004; 刘殊等, 2006; 汪晴川等, 2008)。然而, 受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和地震多解性的影响, 礁滩储集层地震预测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文中主要从地震响应特征入手, 利用正演模型、地震属性、波阻抗反演等多种技术综合预测生物礁滩储集层, 以便进一步提高预测成功率, 降低钻探风险。

1 构造背景

建南地区位于湖北省利川市和重庆市石柱县境内, 构造上位于四川盆地东缘的石柱复向斜中心(图 1)。受区域构造控制, 区内地层走向主体呈北北东— 北东向, 建南及周缘地区自东

图1 建南地区地理位置及构造单元Fig.1 Location and tectonic units of Jiannan area

向西依次包括齐岳山复背斜、石柱复向斜、方斗山复背斜等次级构造单元, 为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变形区。研究区因应力条件和边界条件的控制, 表现为复背斜带高陡, 复向斜带宽缓的隆凹相间、呈“ S” 形展布的区域构造面貌, 局部构造沿高陡背斜和复向斜中部成排成带分布。

长兴组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层。在地层对比中, 从下到上划分为3段, 即:长一段、长二段和长三段。长一段发育中— 薄层状褐灰— 深灰色生物泥晶炭岩, 含燧石结核, 伽马值相对较高。长二段灰岩层厚度增加、生物含量增加、颜色变浅, 而且燧石含量相对减少、有的剖面局部还有斑状亮晶胶结物出现, 自然伽马值表现为相对低值。长三段灰岩又变为暗色薄到中层状生物泥晶灰岩, 泥晶灰岩层及燧石结核或条带增加, 有的还具有风暴作用形成的递变层理或假眼球构造。自然伽马值由下向上逐渐增高。该段特征反映了沉积时海水由深逐渐变浅再变深的过程。

2 古地貌特点

因为生物礁滩多发育在台地边缘, 所以开江— 梁平盆地两侧是寻找生物礁发育的有利区域(如目前已发现了普光和元坝气田)。由于沉积相受控于古地形, 因此, 研究长兴期的古地形特征对寻找生物礁滩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内发现已知生物礁底部存在二、

图2 CDP 1096线地震剖面反射特征Fig.2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DP 1096 seismic profile

三相位变化(图 2), 通过研究区内由西南向东北的井资料(表 1)可以看出, 自南向北茅四段残厚越来越薄, 由于茅四段末期经历了一期东吴抬升运动, 说明当时北部古地势较南部高, 剥蚀强烈。

表1 茅四段地层厚度 Table 1 Strata thickness of the Member 4 of Maokou Formation

通过正演模拟技术(图 3)将茅四段灰岩厚度逐渐变薄, 可以发现其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分别从三强相位— 两强夹一弱— 复波— 双强相位。其地震响应特征与实际剖面(图 2)一致,

图3 茅四段正演模型Fig.3 Forward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Member 4 of Maokou Formation

通过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相结合分析得出, 地震剖面上的双强相位区是由于古地形较高, 茅四段剥蚀严重造成的。三强相位则相反, 由于古地形低, 剥蚀量少。因此, 可通过TP2反射层与长兴组底界之间的过零点数地震属性(图 4)得到研究区内茅四末期的古地貌图。其中北部淡蓝色区域为过零点数较小的区域, 代表古地形高地, 中部深蓝色区域为过零点数较大区, 代表古地形低地。南

图4 过零点数地震属性图Fig.4 Seismic attributes across zero point

部浅蓝色区介于两者之间, 属于相对高地。因此, 在茅四末期建南地区形成了两隆夹一凹的格局, 且构造上北陡南缓。由于研究区内吴家坪组厚度变化不大, 因此, 长兴组沉积初期继承了茅四末期的古地貌特征。由于长兴初期开始受构造运动影响, 开江— 梁平盆地逐步拉张。到长二末期形成了新的古地貌(图 5), 盆地从中间穿过研究区。因此, 盆地的两侧是台地边缘生物礁生长的有利区。

3 沉积相特征

建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滩储集层分布受控于开江— 梁平盆地的展布, 研究表明长兴组礁、滩相地层中的油气藏具有环“ 开江— 梁平盆地” 分布的特点(王一刚等, 1998; 马永生等, 2006; 郑荣才等, 2007), 但对于盆地的延伸范围一直存在多种观点。王一刚等(1998)认为开江— 梁平盆地没有穿过研究区, 研究区属于碳酸盐岩台地相。本次研究认为开江— 梁平盆地已穿过研究区(图 5), 生屑含量少, 且厚度与台地差异小, 属于盆地相, 主要生物类型为海绵骨针。主要证据包括:

图5 长兴组沉积相图Fig.5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1)油槽河地表剖面位于齐岳山顶, 其长兴组下部岩性为薄层硅质岩与薄层灰岩互层, 灰岩为深灰色, 薄层, 微细晶, 含少量的 科化石与珊瑚化石; 硅质岩呈褐黑色条带状分布, 反映明显的深水沉积特征。

2)建30、建28井位于建南构造南北高点之间, 以北为建南北生物礁气藏, 以南为建南南生物滩气藏, 其岩性组合为灰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 含泥质。从生屑含量可以看出这两口井生屑含量少, 平均不到10%且为海绵骨针, 其含量占岩石组分的6.8%~30%(表 2), 岩性组合及生物含量反映了明显的深水相特征。

表2 建30和建28井生屑含量 Table 2 Content of bioclastics from Wells Jian 30 and Jian 28

图6 建27井— 油漕河— 建7井对比图Fig.6 Correlation across Well Jian 27-Youcaohe-Well Jian 7

3)建27井— 油槽河剖面— 建7井对比剖面(图 6), 代表建南南台地边缘生物滩— 盆地— 建南北台地边缘生物礁沉积特征, 可以看出3者无论在沉积岩的颜色、厚度, 还是在沉积物的组成上都存在差异。从厚度上, 生物滩代表剖面建27井厚290.5m, 盆地相代表剖面油槽河厚238.7m; 生物礁代表剖面建7井, 厚度达到313m。从沉积物组成上, 生物滩的物质组成主要是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 局部为白云岩, 少量的硅质团块灰岩; 盆地沉积的物质组成主要为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硅质团块灰岩; 生物礁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生物粘结岩、生物格架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极少量的硅质团块灰岩, 三者存在较明显区别。

4)通过飞一底拉平以后的地震剖面和建南地区长兴组地层等厚图(图 7)可以看出, 开江— 梁平盆地长兴组的地层厚度要小于两侧台地的地层厚度; 且东北部厚度差异大, 西南部厚度差异小。研究区内具有北陡南缓的构造格局。

图7 长兴组地层等厚图Fig.7 Isopach map of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以上证据说明开江— 梁平盆地该时期已穿过研究区, 研究区为盆地相沉积。

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图 8)还原了开江— 梁平盆地从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长兴组初期开江— 梁平盆地已逐步形成, 到长二初期盆地逐渐被填平, 长一末期基本被填平。

图8 长兴组地层切片(A至I依次为从长兴组底部到顶部的切片。A— D反映出长兴组沉积初期开江— 梁平盆地逐渐形成(中部蓝色区); E— G反映出开江— 梁平盆地填平补齐的过程; H— I反映出至长兴组沉积末期, 研究区内基本被填平补齐)Fig.8 Stratigraphic slices of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4 长兴组储集层预测
4.1 长兴组储集层地震响应特征

通过建45井合成记录(图 9)发现, 长兴组储集层主要位于相位(1)与相位(3)之间。相位(1)为飞一底部泥岩与下伏高阻灰岩形成的一套强反射界面。相位(2)为滩体发育时形成的一套界面。在分辨率范围内(12.5~50m), 储集层厚度减薄, 振幅减弱, 储集层表现为强振幅特征。当上下滩体均发育, 且厚度均大于分辨率范围时, 会出现两套同相轴; 当仅发育一套滩体或另一套滩体厚度在分辨率范围外时, 仅会出现一套同相轴, 且储集层越厚, 振幅越强。因此, 相位(2)是上下滩体的综合响应。相位(3)为长兴组底部高阻抗的灰岩与吴家坪组上部低阻抗硅质页岩形成的一个强反射界面。

图9 建45井合成记录Fig.9 Synthetic records of Well Jian 45

图10 相位(2)最大振幅属性Fig.10 Maximum amplitude of Phase(2)

图11 波阻抗反演储集层厚度预测图Fig.11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thickness according to wave impedance inversion

4.2 长兴组生物滩分布预测

通过以上分析, 利用相位(2)的强振幅信息对建南地区生物滩的发育情况进行预测。通过相位(2)最大振幅属性(图 10)可以看出, 建南地区生物滩被开江— 梁平盆地分开呈南北展布。由于研究区具有北陡南缓的构造格局, 北部为陡缓坡, 水动力条件强, 多发育台地边缘生物滩, 生物滩发育规模小。南部为缓缓坡模式, 水动力能量相对较弱, 以发育台缘浅滩为主, 浅滩分布范围宽, 厚度小。储集层预测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吻合。

通过波阻抗反演图(图11)预测滩体分布范围与振幅属性预测结果基本一致, 预测储集层厚度为30~75m。其中滩的主体部位主要沿盆地两侧分布。

4.3 长兴组生物礁分布预测

生物礁多发育在台地边缘(范嘉松等, 2002; 牟传龙等, 2004), 在地震剖面上生物礁一般具有以下4种特征:(1)顶部反射振幅减弱; (2)两侧与围岩相交处有较明显的中断; (3)内部由生物碎屑堆积, 横向连续性差, 因此反射断续、杂乱, 并有空白反射现象; (4)礁体底部反射振幅略有减弱, 并伴有轻微延时现象。根据地震剖面特点, 通过波形分类技术(图 12), 可将研究区分为中部兰色的开江— 梁平盆地区, 东部黄色、红色、深兰色的陡缓坡台地, 以及南部灰色的缓缓坡型台地。同时通过相位(1)的振幅斜率属性(图 13)刻画出生物礁发育的有利区域。其中金黄色区域为振幅斜率较大区, 为生物礁发育的有利区。

图12 长兴组波形分类特征(图中淡蓝色区在剖面上表现为平行弱振幅反射, 认为是开江— 梁平盆地区; 东部黄色、红色、深蓝色为中强振幅反射, 认为是陡缓坡台地; 南部灰色区 为强振幅平行反射区, 认为是缓缓坡型台地区)Fig.12 Characteristics of wave shape of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图13 相位(1)的振幅斜率属性Fig.13 Amplitude slope of phase (1)

北部长条状生物礁沿开江— 梁平盆地分布, 发育在陡缓坡一侧, 为典型的台地边缘礁。南部呈点状分布, 发育在缓缓坡一侧, 水动力条件弱, 部分面积小, 可能是补丁礁或点礁。

综合以上认识, 精细刻画出建南地区总面积为56 km2的可靠礁分布区。

5 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四川盆地建南地区生物礁滩储集层分布的预测, 发现在长兴组内部有强振幅反射, 很有可能是生物礁滩储集层发育区域。并由此预测出开江— 梁平盆地的展布范围, 现有地质证据可佐证此观点。

2)利用连井对比图和地震正演模型深入分析了古地形和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构造运动, 最终确定合适的地震属性刻画长兴初期及长兴末期古地形特征, 由此确定出适合生物礁滩的有利发育区。

3)建南地区开江— 梁平盆地边缘北部已经发现台地边缘生物礁储集层, 因此在南部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生物礁储集层, 沿盆地边缘方向应是将来寻找生物礁滩储集层的有利区域。

致 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吴因业教授仔细审阅了全文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陈太源. 1987. 川东上二叠统生物礁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J]. 天然气工业, 7(2): 11-15. [文内引用:1]
[2] 陈太源. 1989. 九龙山构造南侧存在长兴组台缘礁的探讨[J]. 天然气工业, 9(1): 6-10. [文内引用:1]
[3] 陈遵德. 1998. 地震属性优化方法[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文内引用:1]
[4] 范嘉松, 吴亚生. 2002. 川东二叠纪生物礁再认识[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3(1): 12-18. [文内引用:1]
[5] 梁华, 罗蓉. 1999. 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川东上二叠统生物礁分布规律[J]. 天然气工业, 19(5): 91-96. [文内引用:1]
[6] 梁西文, 郑荣才, 张涛, . 2006. 建南构造晚二叠世长兴期点礁和滩的高精度层序地层与储集层评价[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4): 407-413. [文内引用:1]
[7] 刘划一, 王一刚, 杨雨, . 1999. 川东上二叠统生物礁气藏多元信息综合预测方法研究[J]. 天然气工业, 19(4): 13-18. [文内引用:1]
[8] 刘殊, 范菊芬, 曲国胜, . 2006. 气烟囱效应——礁滩相岩性气藏的典型地震响应特征[J]. 天然气工业, 26(11): 52-56. [文内引用:1]
[9] 马永生, 梅冥相, 陈小兵, . 1999. 碳酸盐岩储集层沉积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文内引用:1]
[10] 马永生, 牟传龙, 郭旭升, . 2006.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J]. 地质论评, 52(1): 25-29. [文内引用:1]
[11] 马永生, 牟传龙, 谈钦银, . 2006. 关于开江—梁平海槽的认识[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7(3): 327-331. [文内引用:1]
[12] 牟传龙, 谭钦银, 余谦, . 2004.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组成及成礁模式[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4(3): 65-71. [文内引用:1]
[13] 彭勇, 肖姹莉 200l. 川开江黄龙场、渡口河地区地震储集层预测研究[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4(1): 1-8. [文内引用:1]
[14] 蒲勇. 2004. 地震属性技术在碳酸盐岩鲕滩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 43(增刊): 63-68. [文内引用:1]
[15] 汪晴川, 李瑞, 蒲平文, . 2008.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30(4): 282-287. [文内引用:1]
[16] 王一刚, 张静, 杨雨, . 1997. 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形成机理[J]. 海相油气地质, 5(1): 145-152. [文内引用:1]
[17] 王一刚, 文应初, 张帆, . 1998.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分布规律[J]. 天然气工业, 18(6): 10-15. [文内引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