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张健,男,1980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气候变化及社会响应、环境变迁等研究。E-mail:zhangjian_fudan@foxmail.com。
通讯作者简介:满志敏,男,1952年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自然地理研究。E-mail: manzhimin@fudan.edu.cn。
据清宫档案与方志记载,复原了 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黄河中、下游大范围房屋倒塌、民田冲没、人口伤亡、黄河多处决溢等雨涝灾情图景及时空分异特征,这是在明清小冰期大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研究指出,该年黄河中游夏秋季雨期长(连阴雨)、且多大到暴雨,二级流域(汾河、渭河) 6— 9月份降水县区雨日高达 40日以上,与该年 6— 9月份黄河万锦滩报汛志桩的相对水位变化基本一致,可见该年下游洪涝灾害主要受中游极端降水所致,并利用 Pearson-Ⅲ型分布曲线对志桩水位实测值进行分析,其最大水位乃百年一遇。主要有 3个降水中心:( 1)黄河中游干流北部河曲县至葭州段;( 2)泾、渭流域上游区;( 3)汾河流域中下游与黄、渭、洛三角区。认为该年降水异常不是非厄尔尼诺年大范围降水偏多的一般性特征的表现,与南极涛动指数( AAO)变化也不能对应,与太阳活动周期的较小值年、坦博拉火山活动持续影响等因子亦有较大关系。
About the first author:Zhang Jian,born in 1980,now is a Ph.D.candidate in Fudan University.He is mainly engaged in impact of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E-mail: zhangjian_fudan@foxmail.com.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Man Zhimin,born in 1952,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of Fudan University.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historical physical geography.E-mail: manzhimin@fudan.edu.cn.
In this paper,the situation and space-time differentiation picture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happened in more than one river valley over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1819 A.D. is reproduced by mean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cords,weather character,accompanied disasters,social impact( e.g.houses collapsed,fields deserted,population casualties,river runoff overflowing etc.)and the external affecting factors in this year have been discussed,and they were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and seriou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 the cold background of little Ice Ag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researchers found the summer rain lasted long(overcast and rainy),the main types of rain were heavy rain,and even rainstorm.From June to September,it was more than 40 days to the rainfall duration in the secondary river basin such as Fen River and Wei River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in 1819.With comparison,the rainfall change nearly keeps in step with the water level change process records of the Wanjinta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at the same time.Therefore,it is obvious that the flood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was caused by 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In addition,the records of water level change process of the Wan Jin Tan are tested on the Pearson-Ⅲ model of hydrologic distribution curv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ighest water level in flood in that year is once in a hundred year.By this measure,we can also infer that it produced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Yellow River in 1819.The research shows three rainy centers:(1)from Hequ county to Jiazhou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Yellow River mainstream;(2)the upstream of Jing River and Wei River;(3)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Fen river and the triangular areas among the Wei,Luo and Yellow Rivers.Precipitation anomal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the years of anti-El Niño and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can’t correspond.In addition,the other factors,which cause these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are a smaller-value phase of solar activity period and the continued influence of Tambora volcanic activity in 1815.
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研究目的是为获取高分辨率(至少为10年, 理想要求为1年)下的地球环境详细变化历史, 对变化的时空分辨率要求越来越高。在历史时期气候研究方面, 重建高分辨率的时空变化, 是目前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满志敏, 2005)。以往对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及降水事件研究(满志敏, 2000; Nordli, 2001; 赵会霞等, 2004; 杨煜达和郑微微, 2008; 郝志新等, 2010; 潘威等, 2010; 张德二和陆龙骅, 2011)主要通过梳理和提取史料中相关气象信息, 试图对过去旱、涝等要素变化进行细致考察, 并以此复原和重建过去环境的高分辨率变化图谱。可以看出, 深入分析极端年份气候事件是提高气候变化分辨率的一种模式和途径, 对揭示历史时期区域气候差异, 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然而, 以往对历史时期的降水研究只侧重于灾情和影响, 而对降水异常的幅度等定量问题涉及较少。作者所讨论的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黄河中游极端降水事件依据较充足的史料, 将流域降水时空分析与河流水位定量重建结合, 重建历史时期重大气候异常事件的史实和影响, 为未来人类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历史背景或气候相似型, 为评估当前或未来气候极端事件的可能影响提供案例。
文中研究范围包括黄河中游干流以及窟野、无定、汾、洛、泾、渭、伊洛等支流流域, 涵盖1819年甘肃、陕西、山西等3省44个府187个厅、州、县(图 1)。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降水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强、变率大, 旱涝灾害频繁, 上中游的连旱、暴雨等气象灾害直接或间接对下游产生极大影响(张汉雄, 1983; 赵宗慈, 1990; 郑景云等, 2005)。该区在中国历史时期及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但历史上黄河屡次泛溢、改道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等损失, 因而学界对该区旱涝灾害的相关研究一直颇为重视, 如对东汉以后下游是否存在长期安流的问题曾展开过充分讨论, 无论认为存在安流(谭其骧, 1962), 或是涝灾频仍(赵淑贞和任伯平, 1998), 说明下游涝灾与上中游关系密切, 对于认识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化, 以及对当代黄河治理有着参考价值。
资料:清代档案和方志中所载降水、旱涝等气象信息。档案包括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和水利水电科学院(1993)编的《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简称资料1)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08)《嘉庆朝上谕档》(第二十四、二十五卷, 简称资料2); 方志资料以张德二(2004)主编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简称资料3)所辑录史料为主, 并以台湾成文出版社(1966)出版的《中国方志丛书》和朱太岩(1990)主编的《西北稀见方志文献》对其进行查补。资料1提供了全流域水情过程的基本情况, 对降水开始、结束时间记载相对清晰, 其分辨率一般都能精确到日。文献2、3则在降水记载上相对模糊, 时间分辨率未有资料1高, 虽有此欠缺, 但其中所反映各州县的灾情程度和赈灾等情况, 却有效地补充了灾情在空间分布上的重要信息, 这对分析区域社会的灾害应对有重要参考价值。
方法:首先, 复原档案和方志中涉及黄河中游各县域降水信息, 与万锦滩水位记录重建结果对比, 评估该年黄河中游夏秋(6— 9月份)降水时间分异特征, 进一步采用水文频率分析应用模型Pearson-Ⅲ 型分布曲线检验分析。之后, 以1级(偏旱)、2级(正常)、3级(偏涝)、4级(涝)、5级(大涝)为界定标准, 对各县域降水级别进行量化, 以各县治为县域的代表站点(县域政区、县治等采用复旦大学、哈佛大学CHGIS_V4.0数据), 借助ArcGIS9.3的空间反距离加权法进行插值, 得出降水的空间分异结果。
1819年黄河中游雨涝影响范围广, 涝灾级别高。从《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图集》(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1981)可大致看出, 该年全国有2个主要雨涝中心, 即黄河中游与淮河中下游, 其他区域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旱灾。该年黄河流域发生的大范围严重雨涝灾害, 可谓极端气候事件。雨涝区主要包括陕西、山西大部和内蒙古东南部, 最严重的区域则为黄河中游干流区、汾渭流域的多数州县, 甘肃东南部、河北、山东等区次之。
渭河流域上游区甘肃之州县, 从四、五月份开始, 就普遍降雨, 且已有部分州县因降雨过多而遭受不同程度的涝灾影响, 如资料1记载:“ 甘肃各厅州县禀报, 五月内得雨一、二寸至三、四寸及深透不等” , 至“ 本年六七月间, 阴雨过多, 山水涨发, 各属间有冲没田庐, 毙人口之处” , 可见涝灾损失惨重(表 1)。
泾、洛、渭河及黄河中游干流所经陕西辖区各州县, 因夏秋持续大雨, 雨涝灾害影响惨重。如资料1记载:“ 陕省自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初六日, 大雨连续, 昼夜不息, 黄、渭、泾、洛各河同时涨发, 宣泄不及。潼关之东水、姚女湾等村屯; 华阴之西北、东北两乡, 并近河之三阳等村堡; 华州之西北乡杜家堡至东北乡石村北堡; 朝邑之东南两乡, 又附近低洼处所; 大荔之兴平等村, 被水淹浸” , 从资料3中可知, 长安县“ 秋八月, 霪雨四十一日, 渭水溢, 冲没民田” , 华县“ 秋雨四十一日, 渭水冲崩大涨村二百余户” , 千阳县“ 八月, 大雨, 城外西河水暴涨盛大, 跨东岸流, 冲毁民宅, 人有漂没者” , 佳县“ 七月二十日, 黄河大溢, 沿河居民尽为淹没” 。
汾河流域诸州县, 亦是该年一个主要降水地带。据资料1记载太原府辖境汾河河道两侧曾有护城堤堰一道, 编列成长、堤、永、固、汾、泽, 安、澜8字号, 计长1129丈, 每年额设岁修银600两, 该设施可导引发源于宁武府之管岭山, 汇集静乐、岚县诸山之水而南下。但于1819年“ 七月二十三、四等日, 阴雨连绵, 河水涨发, 致将汾、固字号堤堰冲塌。……固字号堤身冲坏一百二十丈, 汾字号堤身冲坏一百二十五丈。所需工料等, 撙节确估共需银二千九十九两三钱零” 。另据资料3可见该年山西北部及汾河流域多数县区降雨异常, 雨情与灾情参见 表2。
相比黄河上、中游, 下游诸县除人员伤亡、田庐损毁外, 还表现在沿河堤坝多处决溢出, 河工破坏严重。如《清史稿· 河渠志》载:“ (河)溢仪封及兰阳, 再溢祥符、陈留、中牟……又决马营坝, 夺溜东趋, 穿运注大清河” 。两侧河堤被水冲开多处口门, 最宽处达200余丈(表 3)。沿河州县被水灾情如资料1记载:“ 查兰阳, 仪封二处漫口, 兰阳、仪封、杞县、睢州、宁陵、鹿邑, 柘城等厅州县均系大溜经, 居民田庐多被顶冲漂失。此外, 因祥符、陈留、中牟、武陟, 考城等汛塌堤漫水, 下游祥符等二十四州县同被淹浸。……兰仪漫口在睢州下汛以上一百数十里, 被水顶冲州县较十八年(1813年)多。加以南北两岸漫缺之水, 又有被淹二十余县, 虽情形轻重不同, 现在兰阳, 仪封二处口溜势未定, 一时尚难预计” , “ ……节气已届立冬, 为时已促, 无如本年黄沁两水至今尚旺, 溜势未平。马营坝夺溜十余日, 而正河尚有黄水涓涓下注, 不能即时断流, 皆向所罕见之事” 。
受黄河中游极端降水影响, 泾、洛、渭、汾、沁等河同时涨发汇入黄河, 河道宣泄不及, 河水漫溢, 致使河南省沿河州县多数被水, 正如资料1反映出“ 豫省本年黄水漫溢, 各州县被淹较广” , 当时兵部尚书吴璥奏报称“ 自入豫境后, 询之彰德府及各县, 并留心访问, 兵民佥称今年伏秋汛内, 万锦滩黄水接连增长二十余次, 沁河、洛河同时并涨, 七月下旬至八月初旬, 处处水与堤平, 且有高于堤顶一、二、三尺者, 不一而足。兼之阴雨连绵, 河工地方各官分投抢护, 实属人力难施。询之八十岁上下之老民、老兵, 俱云从未见过如此大水” , 明显看出, 受河水漫溢, 中游以下沿河两岸州县皆遭水灾。沿河州县方志记载了该年黄河决口所致灾害情况(表 4)。
下游山东大部分州县被水情况与河南沿黄河干流区情况类似, 被水州县损失惨重。如资料1与资料2记载山东巡抚程国仁在灾后第2年(1820年)上报的灾情奏折内容, 可见1819年洪涝灾情损失状况(表 5)。另外, 该年黄河下游区山东诸州县夏秋未有过多降雨, 降雨主要发生在冬季, 因而可以判断出, 下游区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中游极端降水引发黄河涨水间接造成的。
据资料1、2、3所辑史料对水情实况记载, 渭河流域上游区, 泾、洛、渭及黄河中游干流流经山陕辖区, 及汾河流域州县, 其降水时段分布如图2所示, 反映了降雨时段开始与结束时间由南向北递次推迟, 显示出降雨带自春至夏季节性向北移动的特征。同时, 该年中游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 雨期长且以连阴雨为主, 且多大到暴雨, 二级流域(汾、渭河流域)4— 11月份降水区雨日甚至高达40日以上。需要说明的是, 为便于统计分析, 除所引原始文献外, 其余提到的时间全部为公历。
为弄清主要降雨区和雨情, 作者利用资料1所载该年陕州万锦滩水位记录, 对该年黄河中游夏秋(6— 9月份)降水变化特征进行评估。万锦滩水位记录是清代地方河道总督上奏黄河水位变化较为系统的观测数据, 在时间上有一定连续性, 是复原历史时期降水变化分辨率最高的材料之一, 可作为考察黄河中游降水变化的重要指标。需要说明两点:(1)据以往对清代万锦滩水位记录的“ 底水位” 研究(高秀山, 1983), 涨水前的“ 底水位” 未知, 且“ 报涨不报落” , 因此 图3中的水位数据是每次奏报涨水的原始尺寸, 并非当时洪峰实际水位。(2)水位奏报记录中有将几次观测值累计奏报的现象, 为保证统计数值皆为单次观测值, 其中累计数值经考证做了相应的订正。如资料1中所记当时河东河道总督叶观潮的奏报:“ 万锦滩黄河于五月初七、初八、十二、十五(6月28、29日, 7月3、6日)等日, 四次共长水一丈一尺五寸” , 当时两江总督孙玉庭奏报亦提到该次涨水的情况, 如“ 五月初七, 八日(6月28、29日)万锦滩又长水五尺二寸, 江境黄河益形浩瀚” , 再通过参考前后单次观测值及当时对雨涝记载情况, 将上述4次涨水分别订正, 其中所缺观测数值则通过水位变化曲线的线性内插来恢复, 并将观测水位的原始尺寸换算为公制(m), 则1819年6— 9月份万锦滩志桩水位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对比分析图2、3, 可判断该年7月初中游有次降水, 正如图5(夏季)所示渭河流域的渭源、平凉、渭南等县发生降水, 与万锦滩该时段水位有小幅涨水基本一致。该年极端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中旬至11月初, 从该时段起, 中游从南到北大范围多县域都发生降水, 9月中、下旬出现该年极端降水事件, 如资料1记载:“ 陕省自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初六日(9月11— 24日), 大雨连续, 昼夜不息, 黄、渭、泾、洛各河同时涨发, 宣泄不及” , 此时黄河万锦滩志桩水位显示出极高峰值(图 3), 又如:“ 七月十七、十八, 十九、二十等日(9月6、7、8、9日)” , 据陕州申报:“ 万锦滩五次长水一丈六尺二寸, 前水未消, 后水踵至……复于二十三日(9月12日)寅刻, 据陕州申报, 万锦滩于二十二日子卯二时, 陡长水九尺八寸” , 且随后又出现了该年黄河堤坝最大决溢事件, 即1819年9月25日得武陟县马营坝溃坝, 口门宽达200余丈(表 3)。正如资料1记载:“ 适值八月初四、五、六(9月22、23、24日)等日大雨连朝, 沁、黄同时骤涨, 水高堤顶二、三尺, 于初七日(9月25日)寅时堤身过水, 坐蛰三十余丈。堤身浸沧日久, 现已塌宽二百余丈……” 。
对上述水位观测数据, 进一步采用水文频率分析应用较多的Pearson-Ⅲ 型(皮尔逊Ⅲ 型)分布曲线分析检验。Pearson-Ⅲ 型曲线是一端有限一端无限的不对称单峰、正偏曲线, 数学上称伽马分布。Pearson-Ⅲ 型概率分布曲线常用来拟合汛期洪流水位、降水量等极值分布, 其概率分布具有广泛概括和模拟能力, 能与经验分布点有很好的拟合, 且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高绍凤, 2001)。利用该理论频率曲线拟合1819年6— 9月份万锦滩水位观测值, 可以得到出现大于观测值1 m(平均值为1.13 m)的概率为40.90%(图 4)。图中Cv 、Cs分别表示样本(观测值)离差系数、偏态系数, 拟合过程主要通过调整Cv 、Cs值得以实现, 当Cv=0.6488、Cs=2.4681时, 图中理论值(线)和观测值(点)拟合最优, 且此时百年一遇相对涨水水位是3.94 m, 与观测值3.937 m最接近。通过分析检验, 图3的观测数值可靠度高。从理论百年一遇相对涨水水位3.94 m与实测3.937 m几乎一致, 亦能推断该年中游降水确为极端降水年份, 与档案和方志记载情况基本吻合。
通过上述分析, 下游区虽有部分州县亦发生降雨, 但多数则发生于冬季, 而黄河中游降水与中下游涨水、溃坝以及沿河诸州县遭受被水等事件的时间相互对应。由此, 可判断出该年中下游洪涝灾害主要受中游极端降水影响。
4.2.1 降水等级界定标准
对各县区雨涝等级界定需考虑两个因素:(1)该年降水明显, 区域整体特征表现为偏涝; (2)存在少数县域未降水、单季或单月干旱等情况。基于上述因素, 参考《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1981)和《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满志敏, 2009)对旱涝等级定义的思路与标准, 作者制定降水等级界定标准如表6。根据标准, 首先对夏、秋两季进行降水级别界定, 然后再确定全年降水级别。
4.2.2 空间分异特征
据前述方法, 得出1819年夏、秋季及全年雨涝等级分异结果(图 5, 图6, 图7), 可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 尤其是秋季降水异常偏多, 且随着时间推移, 降水级别不断增强, 整体发生进程自西北向东南不断扩大。如在春夏之交, 降水主要发生在陕甘局部州县, 而后向北扩展到陕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秋季大范围严重降水覆盖山、陕大部分州县, 程度远超于夏季; 冬季中游史料未见记载, 而此时黄河下游区诸多州县普降大雨雪, 尤其山东多数州县降水异常偏多。图7全年降水分异图中反映出该年黄河中游有3个降水中心:(1)黄河中游干流北部河曲县至葭州段; (2)泾、渭流域上游区; (3)汾河流域中下游与黄、渭、洛三角区。需要说明的是, 其中汾河流域与黄、渭、洛三角区出现降水异常区, 即中、下游交接区是出现涝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这指示出该区有夏季雨带徘徊, 与满志敏(2000)曾指出的7月下旬在晋南一般有雨带滞留、且雨带会延伸至陕西关中中西部的结论基本一致。
从概率理论意义上说, 极端气候即远离气候平均态的小概率事件, 其成因机制非常复杂。由于没有现代气象记录的大气环流场、海温场等天气资料, 用于判定气候异常成因的天气动力学方法, 对历史时期极端气候变化研究不可能采用。但1819年黄河中游极端雨涝事件如此异常, 对其成因的讨论必然备受关注, 作者仅就一些可能的因素进行讨论。
ENSO(El Niñ 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异常现象和强烈信号, 作为全球规模年际气候变异的主要因子, 其循环变化过程中的冷、暖两个极端位相对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亚季风环流有显著影响, 降水、气温等要素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Ropelewski and Halpert, 1987; Kiladis and Diaz, 1989; Nils-Axel, 1989), ENSO正是通过影响季风环流影响中国中东部季风气候区内的降水变化(赵振国, 1996; Zhang et al., 1999)。查厄尔尼诺事件历史年表(Quinn and Neal, 1992)可知, 1819年为中等强度(级别为M+)的厄尔尼诺年, 据现有关于中国大范围及其区域性(华北)降水与ENSO事件关系的研究结论来看, 认为在厄尔尼诺事件结束之后普遍多雨, 显示出在非厄尔尼诺年多雨的特点(梁平德, 1990; 张德二和薛朝晖, 1994; 陆日宇, 2005)。尽管这些结论为判定1819年黄河中游降水异常提供了气候背景的重要参考, 但问题是该年情况和上述结论并非完全一致, 即除黄河中游与淮河流域中下游多雨外, 其他区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旱灾的厄尔尼诺年特征, 这正体现出该年黄河中游降水的异常性。因此, 作者认为非厄尔尼诺年并非如以往研究所讲的大范围降水偏多的一般性特征, 很可能存在一种空间随机关系。
以往研究认为AAO变化与中国华北降水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两者作用机理是:AAO 正异常(增强)时, 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减弱; 西太平洋对流的减弱将激发东亚— 太平洋波列或日本— 太平洋波列, 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 华北降水减少, 反之则增加(Wang and Fan, 2005; 郝志新等, 2010)。又据张自银等(2010)重建的1500 年以来南半球夏季的南极涛动指数(DJF-AAO)可知, 1810年代的 AAO 以正位相为主, 即1810年代应是以降水偏少为主, 而1819年除黄河中游与淮河流域中下游多雨外, 其他区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旱灾的特征, 可以看出, 该年的极端降水事件与AAO变化并不对应, 反映出该年黄河中游极端降水的特殊性。
在季风气候背景下, 降水空间分异主要受季风雨带的影响, 伴随夏季风北进, 雨带跳跃地向北推移, 除北进外, 伴随冬季风不断增强, 雨带则在秋季开始南退。而黄河中游大部分地区处于夏季风影响边缘区, 无论北进和南退, 雨带移动都会受季风脉动的影响。冬夏季风强弱跟太阳活动有直接关系, 据太阳活动记录(庄威凤, 2009), 1819年正值太阳活动周第7周的较小年, 太阳黑子相对数R年平均为23.9, 这是自1749年以来200多年间的较低值, 最高峰值为201.3(1957年), 相当于1819年的8.4倍。受太阳活动较弱影响, 该年气温偏低、冷气团相对活跃, 如图5、图6和图7反映出, 中游降水雨带和季风推进的大体方向基本一致, 可大致判断出1819年极端雨涝事件和东亚季风移动有关。该年中游多个县域除夏秋多雨外, 冬春降水亦较往年异常增多, 如据资料3可知, 黄河下游河南、山东等地, 夏秋降水较少, 但降水主要发生在冬季, 尤其黄河下游山东辖区诸州县, 冬季降水异常增多。此类异常事件颇多, 表明1819年黄河中游夏秋多雨与冬季冷湿的气候特征, 正是在该时期太阳活动较弱、冷气团活跃、冬季风强劲的东亚季风移动异常背景下雨带异常的反映。
1815年4月10日至11日, 印度尼西亚坦博拉(Tambora)火山爆发, 受火山活动影响, 全球范围内气候突变, 气候转寒, 之后几年全球多地区同步出现持续低温、极端降水等异常天气(Edward Skeen, 1981; Richard and Stothers, 1984; Bernice, 1995)。此次火山活动对中国的影响亦较强劲且持久, 自此以后中国进入持续几十年的冷湿期, 灾荒连年(张丕远, 1996), 如杨煜达等(2005)认为1815— 1817年云南大饥荒, 即因此次火山爆发引发气候突变造成粮食大量减产所致。当然, 火山活动是否为中国清代嘉道以后气候突变转寒的直接动因, 还有待继续探讨, 但通过梳理1819年档案和方志等史料看出, 其中冬春大雪、夏季雨雹、秋雨连绵等恶劣天气多有记载, 可见该年黄河中游大范围极端雨涝事件的气候背景应该和此次火山活动有很大关系。
影响黄河中游降水的气候系统十分复杂, 目前学界还未有成熟的定论, 尤其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并不显著的历史时期, 极端降水事件应是自然变化的直接结果, 但其具体的影响因子、方式、幅度等仍需继续深入探讨, 这将为当前所关注和强调人类活动可能会导致未来极端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等看法提供了参考。
1)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黄河中游发生大范围降水和中下游重大气象灾害, 是在明清小冰期大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作者利用清宫档案和方志等史料记载, 复原了该年雨情与灾情图景、天气特征、洪涝灾害及影响。
2)1819年黄河中游各县域降雨时段开始与结束时间由南向北递次推迟, 显示出降雨带自春至夏季节性向北移动的特征, 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 雨期长且以连阴雨为主, 且多大到暴雨, 二级流域(汾、渭河)6— 9月份降水区雨日高达40日以上, 与该年6— 9月份黄河中游万锦滩报汛志桩的相对水位变化基本一致, 下游洪涝灾害主要受中游极端降水所致, 其最大水位乃百年一遇的涨水表征。
3)1819年黄河中游有3个降水中心:(1)黄河中游干流北部河曲县至葭州段; (2)泾、渭流域上游区; (3)汾河流域中下游与黄、渭、洛三角区。
4)1819年降水异常不是非厄尔尼诺年大范围降水偏多的一般性特征的表现, 相对全国范围而言, 很可能存在空间随机关系, 与AAO变化未能对应也说明该年黄河中游极端降水的特殊性。同时, 也与太阳活动周期的较小值年、坦博拉火山活动持续影响等因子有较大关系。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