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湖相白云岩成因*
郭强1, 钟大康1, 张放东2, 刘新刚2, 范凌霄2, 李君军1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2 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
通讯作者简介 钟大康,男,1961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沉积学及储集层地质学研究。E-mail: zhongdakang@263.net

第一作者简介 郭强,男,1982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储集层研究。E-mail:azayong@163.com

摘要

早白垩世,白音查干凹陷处于强裂陷伸展环境,并具有高地热异常。在此背景下,该凹陷发育一套仅限于深湖—半深湖相的、富含铁白云石、钠沸石和泥级长石(钠长石、钾长石)等特殊矿物成分的白云岩。该套湖相白云岩受北东向同沉积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凹陷北部陡坡带和湖盆中央断裂带的下降盘处,沿断裂呈线性展布。白云岩中的白云石多以铁白云石为主,并与钠沸石、长石、重晶石、水镁铁石等低温热液矿物共生,其结构可分为泥晶结构、微晶结构和中—细晶斑块状结构(多元矿物组合) 3种。此外,白云岩的岩石组构还具有明显热水沉积特征,包括纹层状构造、热水碎屑结构、星散状构造、同生塑性变形、网脉状构造。综合以上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湖相白云岩为深部热液参与并发生沉积作用形成的,即热水沉积白云岩。

关键词: 内蒙古; 二连盆地; 白音查干凹陷; 下白垩统; 湖相; 热水沉积白云岩
中图分类号:P591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671-1505 (2012) 01-0059-10 文章编号:1671-1505(2012)01-0059-10
Origi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lacustrine dolostones in Baiyinchagan Sag of Erlian Basin,Inner Mongolia
Guo Qiang1, Zhong Dakang1, Zhang Fangdong2, Liu Xingang2, Fan Lingxiao2, Li Junjun1
1 College of G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2249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Zhongy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Bureau,Puyang 457001,Henan;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Zhong Dakang,born in 1961,is a professor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es of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geology.E-mail: zhongdakang@263.net.

About the first author Guo Qiang,born in 1982,is a Ph.D.candida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es of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geology.E-mail:azayong@163.com.

Abstract

In the Early Cretaceous,there was a set of lacustrine dolostones in the Baiyinchagan Sag with the strong rift extension and high geothermal anomaly.The dolostones were rich in special minerals including ankerite,natrolite,clay sized feldspar (albite,potash feldspar) etc.,and were only developed in semi-deep-deep lacustrine facies.The dolostone is controlled by NE-trending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distributed mainly in downthrown side of fault zone in northern steep slope zone and southern ramp zone adjacent to the central part in this sag.The lacustrine dolostone is mainly composed of ankerite and paragenetic minerals(natrolite,feldspar,barite,sjogrenite, etc.). Its tex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micrite,microcrystalline and fine-medium grained porphyritic texture(multivariate mineral assemblage).The dolostone also has obvious rock fabric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thermal sedimentation,including lamellar structure,hydrothermal clastic texture,starrily structure,contemporaneous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net vein structure.Based on the above preliminary analyses, we think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lacustrine dolostone is the sedimentation with deep hydrothermal fluids participation,namely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dolostone.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Erlian Basin; Baiyinchagan Sag; Lower Cretaceous; lacustrine facies;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dolostone

热水沉积岩是当前地学界最前缘的研究热点之一。据国内外资料, 有关热水沉积岩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海相沉积方面(方维萱等, 2001; Reyes et al., 2006; Koschinsky et al., 2007), 湖相沉积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刘建明等, 2001; 郑荣才等, 2003, 2006)。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主要集中在腾格尔组上段、都红木组一段)发育的具湖相沉积特征的暗色泥质白云岩早有发现报道, 但一直未引起注意, 近期在此套泥质白云岩中发现了缝洞型油藏, 由此拉开了对该套泥质白云岩深入研究的序幕。文中从构造背景、沉积特征和岩石学特征等方面对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泥质白云岩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该套泥质白云岩的成因。

1 地质背景

白音查干凹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北部, 构造上处于二连盆地西端的川井坳陷, 呈北北东向, 为晚中生代发育、受边界正断层控制、北断南超的箕状凹陷, 北部为巴音宝力格隆起, 南部为赛呼都格凸起。该凹陷整体为豆荚状, 弧背指向北, 长约127, km, 宽约12~33, km, 面积约3200 km2(张志萍等, 2008), 可分为东部洼陷、毛呼低凸起和西部洼陷3个次级构造单元(图 1)。

图1 白音查干凹陷早白垩世构造单元划分略图及其地理位置Fig.1 Sketch tectonic units division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in Baiyinchagan Sag and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1.1 地层特征

白音查干凹陷沉积基底为古生界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盖层自下而上为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以及古近系、新近系, 其中下白垩统厚度最大, 自下而上分为阿尔善组、腾格尔组、都红木组和赛汉塔拉组(图 2)。阿尔善组可进一步分为两段:一段以砂砾岩为主; 二段为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腾格尔组与下伏阿尔善组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主要有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质白云岩、浅灰色砾状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白云质粉砂岩等, 整体呈上粗下细的特征, 横向变化比较大, 由凹陷边缘往凹陷中心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 其中该组的泥质白云岩主要发育于腾格尔组上段的深湖— 半深湖相沉积中。都红木组与下伏腾格尔组呈整合接触, 可分为3段, 为连续沉积, 都红木组一段亦为泥质白云岩主要发育层段, 岩性以浅灰色— 深灰色泥岩、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为主, 夹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等, 凹陷边缘发育砾状砂岩; 都红木组二段、三段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色厚层泥岩、页岩夹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赛汉塔拉组与下伏都红木组不整合接触, 岩性较粗, 以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

图2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综合柱状图(资料来源于中原油田钻测井资料, 2008)Fig.2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in Baiyinchagan Sag(from well log data of Zhongyuan Oilfield, 2008)

1.2 沉积特征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代表一个湖侵— 湖退沉积旋回(张福顺, 2003, 2005)。阿尔善组一段沉积时期为开始张裂阶段, 凹陷南部和北部均为冲积扇沉积。阿尔善组二段沉积时期, 由于北部控盆断层沉积速率增大, 南北差异沉降明显, 凹陷南部缓坡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北部陡坡发育扇三角洲沉积; 腾格尔组下段沉积时期继承了阿尔善组二段沉积时期的沉积面貌; 腾格尔组上段— 都红木组沉积时期凹陷处于湖侵阶段, 深水区面积扩大, 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规模变小, 以湖相沉积为主。赛汉塔拉组沉积时期该凹陷处于湖退阶段, 边界断层活动基本停止, 湖盆水体变浅, 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停止发育, 河流相开始发育。

2 泥质白云岩分布特征

白音查干凹陷腾格尔组上段、都红木组一段发育有一套厚度巨大的深湖— 半深湖相浅灰色— 深灰色泥质白云岩夹泥岩组合(图 2)。该套泥质白云岩分布范围主要限于凹陷西部洼陷带。钻测井资料显示, 泥质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白音查干凹陷桑和次洼北部陡坡带和南部缓坡带靠近湖盆的断裂带处, 并主要发育于断裂带的下降盘方向(图 3)。目前的钻井资料显示, 该套缝洞型储集层对应的均方根振幅较强(色标颜色值大于600, 000)。通过提取均方根振幅属性所做的平面图来预测该套岩性平面分布(由于该储集层主要发育在这套特殊岩性中, 即反应了该套特殊岩性的展布特征), 发现其与断裂构造的方位展布一致, 其在南部缓坡断裂带处(锡2断层)最为发育, 并沿此断裂带向北东湖盆方向延伸(图 4)。

图3 白音查干凹陷泥质白云岩分布与断裂展布关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muddy dolostone and fault distribution in Baiyinchagan Sag

图4 “ 白云质泥岩” 和“ 泥质白云岩” 缝洞型储集层地震属性Fig.4 Seismic attribute of dolomitic mudstone and muddy dolostone fracture and cave reservoir

3 泥质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泥质白云岩实测密度平均值为2.30 g/cm3, 岩性松脆, 极易破碎、膨胀, 微裂缝和孔洞非常发育, 大多数裂缝和孔洞均含油, 基质不含油。该套岩性压溶缝合线较为发育, 敲打岩心易沿缝合线层面裂开。

3.1 矿物组分

该凹陷下白垩统泥质白云岩与正常沉积形成的泥质白云岩成分有所不同。X衍射分析数据表明, 该泥质白云岩矿物组分以白云石(51.9%~70.9%)、钠长石(5.2%~30.7%)和钾长石(3.7%~18%)为主, 局部还含有较丰富的钠沸石(1.2%~23.7%), 而在正常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泥岩中常见的片状黏土矿物含量较少(表 1)。依据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显微镜镜下观察, 个别样品中含有重晶石和水镁铁石(表 2)。该套泥质白云岩的这一特殊的物质组分为研究区首次发现。

表1 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的泥质白云岩矿物含量 Table1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ineral contents in muddy dolostone by X-ray diffraction
表2 白云石及共生矿物的能谱测试分析数据 Table2 Mineral spectrum test analysis data of dolomites and paragenetic minerals
3.2 白云石及共生矿物组合特征

根据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 并结合矿物的单偏光及正交光特性及X射线衍射分析数据, 确定了各矿物的类型(表 2)及特征。研究区白云石及共生矿物组合主要有3种结构特征:泥晶结构、微晶结构和中— 细晶斑块状结构。

1)泥晶结构。泥晶白云石(含铁或铁质)大小均匀, 晶形较差, 多呈球粒及他形, 与板片状泥级钠长石、少量的黏土矿物混杂沉积(图 5-a), 构成泥质白云岩的基质部分。该基质部分含较多的黄铁矿。

图5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泥质白云岩的镜下特征(Ⅰ )Fig.5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muddy doloston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in Baiyinchagan Sag(Ⅰ )

2)微— 隐晶结构。矿物为微晶白云石(含铁或铁质), 含少量微晶的长石、钠沸石(其中微晶的长石、钠沸石在偏光镜下不易识别, 但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测试数据显示含有该矿物), 呈纹层状产出(图 5-b, 5-c)。

3)中— 细晶斑块状结构。此结构中的矿物组合类型较多, 主要为钠沸石— 黄铁矿组合(图 6-a), 其次为钠沸石— 铁白云石组合(铁白云石交代钠沸石)(图 5-d), 钠沸石— 水镁铁石— 黄铁矿组合(图 6-b)、铁白云石— 水镁铁石组合(图 6-c)、钠沸石— 重晶石— 黄铁矿组合(图 6-d)较为少见。其中, 钠沸石多呈晶形较好的中— 细晶, 正交光下多为一级灰白, 可见一级浅黄、负低突起、一组解理完全、片状(图 5-d, 6-a, 6-b); 铁白云石多为中— 细晶, 高级白干涉色、两组解理发育、正高突起(图 5-d)。

图6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泥质白云岩的镜下特征(Ⅱ )Fig.6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muddy doloston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in Baiyinchagan Sag(Ⅱ )

3.3 岩石组构特征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泥质白云岩的许多构造特征与正常沉积岩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纹层状构造。可分为两类:第1类由微晶白云石(含铁或铁质)和少量微晶的长石(钠长石、钾长石)、钠沸石组成, 纹层单层厚度多为0.2~0.8, mm, 局部发生同生变形(图 5-c), 并与泥岩、白云质泥岩、有机质构成互层; 第2类的特征为“ 斑块” 在纵剖面上呈定向性分布, 构成纹层和条带状, 纹层厚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 显示出沉积韵律特征(图 7-a), 但横剖面上多为1~3, mm大小的“ 斑块” 均匀分布在泥质白云质基质中(图 7-b)。

图7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泥质白云岩的沉积构造特征Fig.7 Sediment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uddy doloston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in Baiyinchagan Sag

2)热水碎屑结构。内碎屑主要由微— 细晶铁白云石、方沸石、黄铁矿的单矿物或复矿物集合体构成; 这些棱角状内碎屑呈“ 漂浮状” 分布于泥质白云岩中, 颗粒大小不一, 多为0.5~3.5, cm, 最大为5 cm(图 7-c)。

3)星散状构造。其横剖面特征与纹层状构造中的第2类相似, 但在纵剖面上, “ 斑块” 则杂乱的分布于泥质白云岩中(图 7-d)。

4)同生塑性变形。此构造中变形部分的矿物组分与“ 斑块” 矿物组分相似, 主要为钠沸石和铁白云石, 且形似底辟构造, 起伏高度约为0.5~1 cm(图 7-e)。

5)网脉状构造。岩石中的裂缝多数被铁白云石、沸石、钠长石充填(图 7-f), 亦可见黄铁矿脉体, 脉体宽度多为0.5~1, mm, 个别可达3, mm, 产状多为高角度裂缝和垂直缝; 此外还可见到萤石矿物沿岩层面呈蜂窝状充填(图 7-g)。

4 白云岩的成因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泥质白云岩目前仅见于深湖— 半深湖沉积相。研究初期, 笔者认为该套岩性的形成可能是火山凝灰物质经沉积— 成岩改造而成(罗平等, 2001), 但大量的薄片鉴定尚未发现确定的“ 残余凝灰结构” , 并存在较多正常沉积岩或凝灰岩中难以解释的特殊结构构造。因此, 在对白云石及其共生矿物的组合特征、沉积特征和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认为该套泥质白云岩是一种“ 白烟型” 湖相喷流热水沉积岩。

4.1 构造背景与成因

白音查干凹陷是在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俯冲所产生的弧后深部作用及地幔物质快速向上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在该阶段, 研究区具有高热流背景, 古地温梯度值为5.24~7.22 ℃/100 m(张振亮等, 2008)。同时, 在二连盆地的洪浩尔舒特凹陷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发育有3套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路占军等, 2011), 亦进一步说明早白垩世该盆地存在深部的热液活动(火山活动), 也反映出白音查干凹陷除正常沉积外, 可能存在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热水沉积。

进一步分析表明, 下白垩统阿尔善组— 都红木组一段沉积时期白音查干凹陷处于盆地强裂陷期(管穆兰等, 2005), 该地层中震积岩的发现(岳信东等, 2009)也说明了此阶段处于区域伸展构造背景, 且地震、构造活动较为强烈, 发育一系列NE走向的生长断层。由于存在深部热液的活动, 因此频繁的地震、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与同沉积断层可成为热水沉积的通道并控制着热水沉积物的分布。泥质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白音查干凹陷桑和次洼北部陡坡带和南部缓坡带靠近湖盆的断裂带处, 与断裂构造方位展布一致(图 4), 说明该套岩性主要受基底中的北东向张性活动断裂控制, 部分的次级断裂也很可能与基底断裂沟通, 从而成为地下热水系统上涌喷流的线型喷流带。

4.2 岩石学特征与成因

泥质白云岩的物质组分非常特殊, 主要由白云石(铁白云石或含铁白云石为主)、泥级钠长石(钠长石、钾长石)、钠沸石组成, 其次, 还含有重晶石、水镁铁石等非正常沉积成因的矿物, 也表明其属于一类具有特殊成因意义的热水沉积白云岩。

另外, 泥质白云岩的构造特征亦具有不同的成因意义。如纹层状构造的发育可能与湖底热水脉动式喷流及分带性沉积有关。热水碎屑结构成因与热水喷流休眠期的持续增温和增压后, 由内压力突破上覆沉积物和底层水的静水负荷压力, 在造成喷流口热水沸腾爆炸作用的同时, 将喷流口内、外先期沉积的喷流岩震碎, 湍急的喷流将细碎屑携带到距离喷流口较远的宁静热卤水聚积区有关。星散状构造是间断时间很短的脉动性喷流或持续时间较长的喷流形成的。同生塑性变形为热水沉积物分散不均形成的差异性沉积受重力作用影响形成的。网脉状构造中具有网脉状充填在下、层状体在上的空间分带顺序和系统演化关系, 且网脉状矿物与沉积矿物组合类型一致或相近, 被认为是热水沉积作用发生的最典型的标志, 同时脉状充填特征被视为识别指示热水沉积喷流口所在位置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以上这些构造特征均可显示该套泥质白云岩为热水喷流沉积(陈先沛, 1988; 陈先沛等, 1992; 方适宜和郑大瑜, 1993; 肖荣阁等, 2001; 郑荣才等, 2003, 2006; 熊永柱等, 2005)。

4.3 成因分析

根据以上泥质白云岩的矿物组分、沉积特征和形成背景, 笔者认为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泥质白云岩的形成可能与火山活动和湖底热液作用有关, 是一种与岩浆作用、深部热液相关的热水沉积白云岩。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早白垩世强裂陷期, 地幔隆起, 深部热液不断向上运移、喷流, 由于喷流口附近至喷流口远端存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梯度(是驱动热水扩散的主要驱动力), 从而控制热水矿物结晶分异和岩石类型分带性沉积及各类成因矿物的共生组合(柳益群等, 2010), 在喷流口附近形成白云石(含铁或铁质)、沸石及其他热液成因矿物。当深部热液携带大量的Si2-、Al3+、Na+进入湖盆并在喷流口附近与湖水混合, 此时喷流口附近的湖水中可出现大量的SiO2、Al2O3胶体物质, 这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可发生中和而聚沉, 由于大量Na+的存在和湖水浓度、pH值的增大, 可加速胶体物质的聚沉, 使之形成钠— 铝硅酸盐凝胶(海, 1978; 周建民等, 1995), 在凝聚过程中易捕获其他矿物质, 从而在湖底发生沉淀, 形成絮斑状形态。这可能就是斑块状沸石岩形成的主要机理, 也是斑块中矿物组合类型较多的原因, 同时也为研究区黄铁矿、重晶石等矿物呈捕虏体出现在钠沸石晶体中作出了很好的成因解释。斑块中的大部分沸石矿物晶形都较好, 可能是在后期成岩阶段的适当条件下, 絮斑状的钠— 铝硅酸盐凝胶降低自由能而发生重结晶形成的晶形较好的钠质沸石(周建民等, 1995)。热水来源的Ca2+、Mg2+、Fe2+较活泼, 可作远离喷流口的长距离搬运(郑荣才等, 2003), 并由于与湖水混合及湖相沉积物的加入, 温度快速降低(一般小于2, ℃)(Von Darnm, 2001), 因此在喷流口较远地带, 出现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等岩石类型, 甚至在远离喷流口和常温、常压条件下的凹陷边缘浅水区, 呈粉砂岩、砂砾岩的胶结物或夹层出现,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白音查干凹陷碎屑岩储集层中大量出现白云石、铁白云石胶结物的现象(许书堂等, 2005)。

5 结论及存在问题
5.1 结论

1)白音查干凹陷泥质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凹陷北部陡坡带和南部缓坡带靠近湖盆的断裂带处, 与断裂构造方位展布一致, 说明凹陷内的同沉积断层为热水上涌喷流的主要通道, 并控制着白云岩沿断裂带的下降盘呈线型展布。

2)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内的泥质白云岩矿物组分以白云石、钠长石、钾长石为主, 并含有较丰富的钠沸石, 黏土矿物含量较少, 局部可见重晶石和水镁铁石; 按白云石及共生矿物组合特征, 可分为泥晶结构、微晶结构、中— 细晶斑状结构, 其中, 中— 细晶斑状结构又可分为5种矿物组合类型; 还发现纹层状构造、热水碎屑结构、星散状构造、同生塑性变形构造、网脉状构造等。上述特征表明, 该区白云岩为不同于正常沉积的热水沉积白云岩。

5.2 存在问题

1)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湖相热水白云岩的发现, 为热水沉积岩和湖相白云岩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和领域。镁离子的来源是白云岩形成的重要因素, 热水沉积理论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在深部热液上涌喷流至湖盆、并与湖水混合、形成特定的水介质物理化学条件时, 其是否可直接形成原生白云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该文内容仅仅介绍了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热水沉积白云岩的宏观和微观地质特征, 并提出其热水成因的观点, 如能进一步补充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 包括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等, 可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研究此类热水沉积岩的热流体成因、来源和物质组分。

3)在研究区发现以热水沉积物作为主要岩性的缝洞型储集层, 通过压裂试油获得稳产(梁国胜, 2010)。该类储集层虽然岩性粒度很细, 但因其主要由沸石质、白云质矿物组成, 岩性很脆, 极易遭受构造破裂和溶蚀改造, 形成裂缝和溶缝, 裂缝和溶缝沟通岩性中易溶组分(白云石、沸石), 形成裂缝— 溶蚀孔洞型储集层, 但这类储集层的溶蚀特征及分布规律尚不明确,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并指导相应的储集层分布预测及勘探。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陈先沛. 1988. 热水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J]. 岩石矿物地球化学通讯, 1(12): 102-104. [文内引用:1]
2 陈先沛, 高计元, 陈多福, . 1992. 热水沉积作用的概念和几个岩石学标志[J]. 沉积学报, 10(3): 124-130. [文内引用:1]
3 方适宜, 郑大瑜. 1993. 热水沉积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及识别标志[J]. 铀矿地质, 9(4): 27-30. [文内引用:1]
4 方维萱, 胡瑞忠, 谢桂青, . 2001. 墨江镍金矿床(黄铁矿)硅质石的成岩成矿时代[J]. 科学通报, 46(10): 857-860. [文内引用:1]
5 管穆兰, 库国正, 尹哲, . 2005. 白音查干凹陷构造沉降充填演化与油气关系[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4(3): 7-10. [文内引用:1]
6 R L. 1978. 沉积岩中的沸石及其成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40-60. [文内引用:2]
7 梁国胜. 2010. 白音查干凹陷隐蔽油藏预测技术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23-125. [文内引用:1]
8 刘建明, 叶杰, 张安立, . 2001. 一种新类型热水沉积岩——产在湖相断陷盆地中的菱铁绢云硅质岩[J]. 中国科学(D辑), 31(7): 570-577. [文内引用:1]
9 柳益群, 李红, 朱玉双, . 2010. 白云岩成因探讨: 新疆三塘湖盆地发现二叠系湖相喷流型热水白云岩[J]. 沉积学报, 28(5): 861-867. [文内引用:1]
10 路占军, 娜仁, 崔俊峰, . 2011. 内蒙古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白垩系火山岩储集层[J]. 古地理学报, 13(2): 202-208. [文内引用:1]
11 罗平, 杨式升, 马龙, . 2001. 酒西盆地青西坳陷湖相纹层状泥质白云岩中泥级斜长石成因、特征与油气勘探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8(6): 33-34. [文内引用:1]
12 肖荣阁, 张汉城, 陈卉泉, . 2001. 热水沉积岩及矿物岩石标志[J]. 地学前缘, 1(3-4): 140-147. [文内引用:1]
13 熊永柱, 夏斌, 林丽, . 2005. 热水沉积成矿研究现状与展望[J]. 矿产与地质, 19(3): 233-238. [文内引用:1]
14 许书堂, 张洪波, 张同周, . 2005. 白音查干凹陷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其纵向分带特征[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4(4): 4-7. [文内引用:1]
15 岳信东, 林春明, 李艳丽, . 2009.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高校地质学报, 15(1): 57-62. [文内引用:1]
16 张志萍, 林春明, 李艳丽, . 2008. 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地区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物源分析及沉积特征[J]. 古地理学报, 10(6): 599-611. [文内引用:1]
17 张振亮, 焦大庆, 谈玉明, . 2008. 白音查干凹陷构造沉降充填演化与油气关系[D]. 河南濮阳: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1-15. [文内引用:1]
18 张福顺. 2003. 白音查干凹陷层序地层格架及充填样式[J]. 地球学报, 24(2): 137-142. [文内引用:1]
19 张福顺. 2005. 白音查干凹陷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J]. 地球学报, 26(6): 553-556. [文内引用:3]
20 郑荣才, 王成善, 朱利东, . 2003. 酒西盆地首例湖相“白烟型” 喷流岩——热水沉积白云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1): 1-7. [文内引用:2]
21 郑荣才, 文华国, 范铭涛, . 2006. 酒西盆地下沟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岩石学特征[J]. 岩石学报, 22(12): 3028-3038. [文内引用:2]
22 周建民, 杨清堂, 马秀莲, . 1995. 河南安棚碱矿中自生沸石的产状及成因探讨[J]. 化工矿产地质, 17(2): 111-115. [文内引用:1]
23 Von Darnm K L. 2001. Lost city found[J]. Nature, 412: 127-128. [文内引用:1]
24 Reyes A G, Massoth G, Ronde C D, et al. 2006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in arc-type submarine volcanoe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18): A528. [文内引用:1]
25 Koschinsky A, Seifert R, Knappe A, et al. 2007. Hydrothermal fluid emanations from the submarine Kickém Jenny volcano, Lesser Antilles island arc[J]. Marine Geology, 244(1-4): 129-141.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