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相对高渗储集层成因及分布*
肖红平1, 刘锐娥1, 李文厚2, 张福东1, 张春林1, 郝爱胜1, 缪卫东1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 065007
2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

第一作者简介 肖红平,男,1979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分析与天然气区域地质勘探研究。E-mail: xiaohp69@petroChina.com.cn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发育 “粒间孔型石英砂岩”、“溶孔型石英砂岩”、“粒间孔—溶孔复合型长石砂岩” 3类相对高渗储集层。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分析了该地区上古生界 3类相对高渗储集层的岩石结构、组分与物性等基本特征,详细探讨了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各类相对高渗储集层形成的控制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与物源的距离、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孔隙类型、颗粒成分及粒度粗细、杂基成分及含量、储集层最大埋深、后期构造运动等因素,对主力勘探层系山西组二段和下石盒子组八段进行了储集层优劣分级综合评价,认为受高石英含量母岩控制的沉积体系、辫状河高能沉积相带和强溶蚀、弱压实的有利成岩相带分布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相对高渗储集层的主要发育区域。

关键词: 低孔低渗; 储集层类型;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671-1505(2012)04-0543-10 文章编号:1671-1505(2012)04-0543-10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higher permeable reservoirof the Upper Paleozoic in Ordos Basin
Xiao Hongping1, Liu Ruie1, Li Wenhou2, Zhang Fudong1, Zhang Chunlin1, Hao Aisheng1, Miao Weidong1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Langfang, PetroChina,Langfang 065007,Hebei
2 Department of Ge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Shaanxi

About the first author Xiao Hongping,born in 1979,is an engineer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Langfang,PetroChina.He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es of basin analysis and natural gas exploration.E-mail: xiaohp69@petroChina.com.cn.

Abstract

Three kinds of higher permeable reservoirs including intergrain pore quartz sandstone,dissollution pore quartz sandstone,intergrain and dissolution complex pore feldspathic arenite we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Paleozoic of Ordos Basin.Based on analysis of rock texture,component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types of sandstones,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high quality reservoir,such a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diagenesis and tectonism,were discussed in detail.According to the transport distance of sediments,sedimentary facies,distribution of sandstone,pore types,composition of grain,burial depth and tectonic movements in later periods, the reservoir of the main exploration measures were appraised and classified,and the higher permeable reservoir's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summarized.It is known that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high quartz content,high-energy sedimentary facies of braided fluvial facies,strong corrossion and weak compaction diagenetic facie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dominating distribution areas of higher permeable clastic reservior in the Upper Paleozoic of the Ordos Basin.

Key words: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type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iagenesis; Ordos Basin; Upper Paleozoic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呈大面积、多层系、低丰度的特点, 储集层物性普遍为低孔低渗。但在这种背景下, 仍存在高产、储量丰度较大与气层分布稳定的富集区块, 例如已探明的榆林、苏里格、子洲等储量上千亿方的大气田, 其主要产层山西组二段(山2段)、下石盒子组八段(盒8段)均为一套孔、渗条件相对优越的碎屑岩储集层。前人对上述气田的相对高渗储集层的发育条件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的发育受到同沉积期火山作用、物源条件、构造作用、气候条件、沉积相带及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刘锐娥等, 2002a, 2002b; 付金华等, 2005a, 2005b; 李会军等, 2007; 杨亦华等, 2008; 罗静兰等, 2010)。

然而, 目前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不同类型的相对高渗储集层发育分布规律的系统研究, 尤其是对受众多控制因素影响的各类相对高渗储集层在全盆地的时空分布研究较为薄弱。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从盆地的地质背景出发, 通过对盆地缘露头和盆内大量钻井岩心薄片、压汞及物性等资料的分析, 对全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相对高渗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进行梳理, 详细探讨了上古生界不同类型相对高渗储集层形成发育的主控因素, 系统总结了主力勘探层系山2段、盒8段相对高渗储集层分布规律, 为相对高渗储集层预测以及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1 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属稳定的克拉通残留盆地, 晚古生代其主体(中央古隆起及以东地区)为滨海平原, 自石炭纪本溪组沉积时期至晚二叠世石千峰组沉积时期, 沉积格局由石炭纪的东西向沉积相分异过渡为二叠纪南北差异升降和沉积相分异, 沉积环境经历了由海陆相交互到陆相的转变, 晚石炭世发育海陆交互煤系地层, 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时期形成近海沼泽相, 山西组— 石盒子组沉积时期发育河流— 三角洲相, 地层厚600~1000, m。河道、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潮汐砂坝砂体经过横向反复迁移、纵向多期叠置, 形成延伸范围数百公里的大面积分布的砂岩储集体(郭英海和刘焕杰, 2000; 杨俊杰, 2002)。储集体岩石类型包括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等。砂岩储集体孔隙类型有粒间孔、粒间溶孔、晶间孔以及各种复合孔隙。砂岩储集体以“ 广覆式”

生烃的煤系地层作为良好的烃源岩, 形成了“ 源内” 、“ 源上” 和“ 源外” 3套成藏组合类型。目前, 在本溪组— 石千峰组的各个层系内均发现了工业性气藏, 先后发现并探明了苏里格万亿方大气田区和榆林、乌审旗、子洲、神木等千亿方大气田(图 1)。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纲要与上古生界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Fig.1 Tectonic outline and the Upper Paleozoic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Ordos Basin

2 相对高渗储集层的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长期勘探实践表明, 当砂岩孔隙度达到5%、渗透率达到(0.1~0.3)× 10-3μ m2时便可成为工业产层(无阻流量≥ 2× 104 m3/d)。针对低孔低渗储集层而言, 所谓的相对高渗储集层的定义也应该以达到和超过工业产层的物性、产量为标准。参照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力勘探层系(山2段和盒8段)储集层的评价研究结果(李文厚等, 2002; 刘锐娥等, 2005; 朱筱敏和刘成林, 2006), 结合大量的岩石薄片观察鉴定和物性、电性、试气数据统计分析, 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相对高渗碎屑岩储集层按孔隙结构成因类型及颗粒成分分为粒间孔型石英砂岩、溶孔型石英砂岩和粒间孔— 溶孔复合型长石砂岩3类(表 1), 其特征描述如下:

表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相对高渗储集层类型及成因特征 Table1 Types and genetic feature of higher permeable reservoir in the Upper Paleozoic of Ordos Basin

1)粒间孔型石英砂岩相对高渗储集层。该类砂岩颜色为浅灰色、灰白色, 颗粒主要为中、粗粒单晶石英和少量硅质岩屑, 分选较好, 石英含量高(“ 石英颗粒+石英岩屑” 不小于90%), 杂基含量低, 储集层孔隙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 含少量粒间溶孔, 具有低孔高渗的特点, 平均孔隙度6.5%, 渗透率为3.7× 10-3μ m2, 排驱压力小于0.5 MPa, 中值喉道半径大于0.35, μ m、最大12.5, μ m, 压汞曲线具有明显的平台, 表明孔隙连通性好较好, 孔喉结构优越。该类相对高渗储集层以形成于河道或分流河道沉积环境的榆林、子洲气田山2段为代表(图 2-A, 2-D)。

图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3类相对高渗储集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Fig.2 Pore texture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types of higher permeable reservoir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n Ordos Basin

2)溶孔型石英砂岩相对高渗储集层。该类砂岩颜色为浅灰色、灰白色, 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和晶间孔为主, 含少量粒内溶孔和构造微裂缝, 其原岩可能为含长石砂岩、含凝灰质砂岩、含岩屑砂岩等, 沉积期后的成岩作用使长石、凝灰质等不稳定组分发生交代或溶蚀后形成中、粗粒石英砂岩(图 2-B, 2-D)。砂岩分选性差、杂基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 以溶孔为主, 孔隙度平均为6.5%~13.7%, 渗透率为0.46× 10-3μ m2, 排驱压力为0.1~0.5 MPa, 中值喉道半径主要分布区间为0.1~0.3, μ m, 最大7.5, μ m, 压汞曲线平台不明显, 为陡斜式, 具有高孔低渗特点, 储集层非均质性强。该类相对高渗储集层以辫状河道沉积的苏里格气田山1段和盒8段为代表。

3)粒间孔— 溶孔复合型长石砂岩相对高渗储集层。该类砂岩长石含量较高, 颜色为红色、杂色, 分选差、杂基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 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孔(图 2-C, 2-D), 孔隙度平均为11.7%~12.9%, 渗透率为13.2× 10-3~15.8× 10-3μ m2, 排驱压力为0.1~0.5 MPa, 中值喉道半径平均为0.75, μ m, 最大进汞饱和度普遍大于80%, 压汞曲线发育“ 平台” 段, 具有高孔高渗特点。该类相对高渗储集层主要分布于盆地东缘的石千峰组和西缘冲断带北段的上石盒子组。

3 相对高渗储集层分布的主控因素
3.1 沉积环境条件

沉积环境条件主要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原始物质组成和结构, 决定着后期成岩作用的方向, 因而是形成相对高渗储集层的最关键因素。对于鄂尔多斯晚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来讲, 控制相对高渗储集层形成的主要沉积环境条件有物源的岩性及规模、古地貌形态以及沉积亚(微)相分布等。

3.1.1 物源 砂岩骨架、填隙物成分和粒度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类型砂岩具有不同的储集性能, 硅质含量越高、砂岩的物性越好, 以石英砂岩的物性最好, 岩屑石英砂岩次之(杨奕华等, 2008)。而物源(母岩)岩性及其供给强弱的差异直接影响着盆地内部受其控制的沉积体系的储集层的成分和结构。晚古生代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存在5大物源, 分别是西北阿拉善物源(Ⅰ )、正北大青山物源(Ⅱ )、东北狼山物源(Ⅲ )、西南陇东物源(Ⅳ )和东南伏牛物源(Ⅴ )(图3-A), 物源岩性主要有中上元古界石英岩、大理岩和太古界花岗片麻岩、麻粒岩两大类。物源规模北部大、南部小, 受不同物源的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不同时期的沉积岩类型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以山1段— 盒8段沉积时期为例, 北强南弱的物源供给导致沉积体系规模北部大、南部小, 砂岩粒度北部较粗、南部较细; 受正北大青山中上元古界石英岩、大理岩物源控制的砂岩石英含量高且不含长石, 而其他4个物源岩性成分复杂, 受其控制的砂岩普遍含长石(图3-B); 此外北部物源硅质岩岩屑含量多于泥板岩岩屑, 南部物源反之。

图3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山1段— 盒8段沉积时期物源供给方向(A)及岩性分区(B)Fig.3 Provenance direction(A) and lithology division(B) of the Member 1 of Upper Paleozoic Shanxi Formation and Member 8 of Xiashihezi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3.1.2 古地貌 古地貌控制搬运介质水流的能量(动力)大小, 而水动力条件控制砂岩结构和成分的分异。通常情况下, 地形高差(坡降梯度)越大, 水动力就越强, 导致在此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中, 砂岩颗粒的粒度粗、泥质碎屑和杂基混入物少、原生孔隙容积量大, 从而成为优质储集层; 反之, 则不利于原生孔隙保存, 常形成差储集层或非储集层。

古地貌恢复表明, 山2段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乌审召以东)地形高差大, 发育榆林和神木两大高能辫状河— 三角洲沉积体系, 沉积物颗粒普遍较粗, 而西部(乌审召以西)地形高差相对较小, 发育苏里格低能曲流河— 三角洲沉积体系, 沉积物颗粒普遍较细(图 4, 图 5)。进一步分析表明,

图4 鄂尔多斯盆地山2段沉积相Fig.4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Member 2 of Shanxi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图5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山2段沉积时期古地貌与主河道及气田分布关系Fig.5 Relationship among palaeogeomorphologic, main channel and gas field of the Member 2 of Shanxi Form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山2段高能河流沉积体系的走向受局部古地貌控制, 主河道粗相带砂体的分布与该时期盆地古地貌低值区的分布一致。勘探结果也证实, 沿着强水动力条件的主河道展布方向, 相继发现了榆林和子洲两大气田(图 5)。由此可见, 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和相对高渗储集层的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3.1.3 沉积亚(微)相

砂岩组构特征对储集性能的影响最终还受控于沉积亚(微)相的差别。在相同的沉积环境下, 不同沉积亚(微)相砂岩具有不同的成分和结构等特征, 这些因素对后期的成岩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从而也决定了砂岩储集性能。如辫状河主水道亚相中, 心滩、侧向砂坝微相的砂体厚度大、粒度普遍偏粗, 多为粗砂岩, 易于形成相对高渗储集层; 而在辫状河水道间亚相, 泛滥盆地、沼泽微相则多以细、粉砂乃至泥级颗粒沉积为主, 储集物性变差。苏里格和榆林气田的勘探也证实, 高产井通常分布于辫状河主水道亚相, 而辫状水道间亚相则多为低产井甚至干井(图 6)。

图6 苏里格地区盒8段沉积亚(微)相与气井产量关系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ary subfacies (microfacies) of the Member 8 of Xiashihezi Forma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gas well in Sulige area

3.2 成岩作用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大量的薄片、物性、压汞等资料的分析认为:烃类早期充注、溶蚀作用和裂缝改造对相对高渗储集层起建设性作用; 压实、压溶、胶结作用对相对高渗储集层起破坏作用。

3.2.1 烃类早期充注 通过对岩石铸体薄片镜下观察发现, 榆林、子洲地区山2段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但该区埋深普遍大于3000, m, 依据有机质成熟度、Ⅰ /S间层矿物、成岩矿物演化和储集层孔隙分布特征等标志, 认为该区已进入晚成岩阶段“ B” 期, 压实、压溶作用较为强烈, 因此这些原生粒间孔在强烈压实、岩石普遍致密化的背景下是如何得以保存呢?通过储集层沥青及包裹体分析证明, 榆林地区山2段石英砂岩中存在大量沥青, 并在粒间孔隙、裂缝中发现了发蓝白色荧光的液态烃包裹体, 这些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90.5~118.8, ℃, 表明在晚三叠世— 早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有烃类充注, 而烃类早期充注抑制了石英的次生加大, 使储集层中大量的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图7), 进而构成榆林地区山2段粒间孔型石英砂岩优质高效储集层。因此, 对于以粒间原生孔为主的粒间孔型石英砂岩相对高渗储集层而言, 烃类早期充注阻止了后期石英颗粒次生加大, 这对原生孔隙的保存具有重要作用。

图7 榆林地区山2段粒间孔型石英砂岩孔隙中的烃类充注Fig.7 Hydrocarbon charge in pore of intergrain pore-quartz sandstone of the Member 2 of Shanxi Formation of Yulin area

3.2.2 有机酸溶蚀作用 有机酸的溶蚀增孔作用的观点认为, 沉积盆地中有机质在其形成液态烃之前, 由于热演化过程中的脱羧基作用而产生大量有机酸, 其对各种矿物都有着更强的溶解能力; 有机酸阴离子可以络合并迁移铝硅酸盐中的阳离子, 从而解决了埋藏条件下, 铝的溶解度极低和难于迁移的问题(黄思静等, 1995; 向廷生等, 2004)。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盒 8段埋深3300~4000, m, 包裹体测温及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表明最高古地温为140, ℃, 砂岩储集层处于晚成岩“ B” 期, 压实、压溶作用极其强烈, 但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广泛发育, 这些次生孔隙中普遍存在凝灰质等溶蚀残余物, 高岭石普遍脏等(图 8), 表明该区的次生孔隙可能是由于凝灰质遭受有机酸溶蚀而形成的。因此, 对于以粒间溶孔为主的溶孔型石英砂岩来说, 后期的有机酸溶蚀对储集层的增孔具有重要作用。

图8 苏里格地区盒8段溶孔型石英砂岩中凝灰质填隙物发生溶蚀作用Fig.8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interstitial material in dissolved pore-quartz sandstone of the Member 8 of Xiashihezi Formation in Sulige area

3.3 构造作用控制相对高渗储集层分布

古构造条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环境和后期成岩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从而影响盆地内相对高渗储集层的分布。

3.3.1 控制储集砂体分布规模

自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造山作用逐渐加强, 至盒8段沉积时期达到鼎盛(杨俊杰, 2002; 付金华等, 2005b)。物源区的持续隆升使得沉积物供应量不断增大, 沉积砂体的粒度、厚度以及平面分布规模也明显增大。同时, 随着构造作用的不断加强, 湖(海)盆基准面不断下降, 在物源补给充分的情况下, 沉积体系向前进积, 以河流主水道及三角洲分流水道为主的粗相带沉积砂体的分布规模也随之扩大。目前已有的勘探钻孔资料也证实, 从本溪组至盒8段, 盆地北部物源体系不断向南推进, 本溪组、太原组仅在盆地中东部地区发育小规模的河流— 三角洲以及障壁砂坝砂体, 而山2段以上砂体的厚度和平面分布规模逐渐加大, 粗相带砂体的分布规模随之向南迁移, 至盒8段几乎呈现“ 满盆砂” 的沉积格局。

3.3.2 控制储集砂体埋藏深度

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 盆地先后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早古生代浅海台地、晚古生代近海平原、中生代内陆湖盆和新生代周边断陷5个演化阶段(杨俊杰, 2002)。从盆地发育演化的过程看, 上古生界地层经历了凹陷、冲断、翘倾、挠褶等多期构造运动, 导致不同构造单元储集层最大埋藏深度发生变化, 地层温压条件也随之变化, 进而影响到储集层后期压实、溶蚀等成岩作用的强弱。

此外, 构造作用可使砂岩储集层中形成微裂缝, 从而增加储集层的物性(刘锐娥等, 2002b, 2006)。苏里格地区的山1段、盒8段岩心中普遍存在的微裂缝, 增加了次生溶蚀孔隙之间的连通性, 从而使储集层的渗透率得以增加。

4 相对高渗储集层分布规律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相对高渗储集层的分布受沉积、成岩、构造控制, 具体体现在物源(母岩)岩性、离物源远近、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规模、孔隙类型、颗粒成分及粒度、杂基成分及含量、最大埋深、后期构造运动等因素上。根据砂体类型、物性特征、颗粒成分及粒度、杂基成分及含量等因素, 对当前天然气勘探的主力层系山2段、盒8段开展储集层分布综合评价, 对储集层优劣进行平面分布综合评级, 由好至差依次划分为Ⅰ A、Ⅰ B、Ⅱ 、Ⅲ 共4类(图9)(Ⅰ A、Ⅰ B、Ⅱ 类储集层为有效储集层, 其中, Ⅰ A、Ⅰ B类为相对高渗储集层, Ⅱ 类储集层为中等储集层; Ⅲ 储集层大部分为非有效储集层, 若有裂缝带发育, 也可形成有效储集层)。在Ⅰ A类或者Ⅰ B类相对高渗储集层分布区, 都存在探明高产气田或已发现中高产工业气井(产量> 10× 104 m3/d)。相对高渗储集层分布具有以下规律:

图9 鄂尔多斯盆地主力勘探层系山2段和盒8段相对高渗储集层分布特征Fig.9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permeable reservoir in the Member 2 of Shanxi Formation and Member 8 of Xiashihezi Formation of Ordos Basin

1)相对高渗储集层多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母岩岩性单一的物源体系中。榆林地区山2段和苏里格地区盒8段相对高渗储集层均受正北大青山中晚元古界石英岩、大理岩物源控制, 砂岩储集层石英含量高且不含长石, 加之物源供给充足, 沉积砂体厚度大, 搬运距离远, 成熟度高; 而盆地东北、西北和南部物源体系多发育Ⅱ 、Ⅲ 类储集层, 例如山2段、盒8段沉积时期受控于盆地东北物源的神木河流— 三角洲分布区, 储集层物性整体较前者差, 其原因是其物源岩石(母岩)成分复杂, 受其控制的砂岩储集体中杂基、岩屑等不可溶填隙物组分含量高, 使其物性变差。

2)受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展布控制, 相对高渗储集层多发育在辫状河高能沉积相带。山2段沉积时期盆地中东部发育的榆林辫状河— 三角洲沉积相带, 砂岩储集体的厚度大、粒度粗, 杂基填隙物含量低, 该区发育的粒间孔型石英砂岩相对高渗储集层控制了榆林大气田和子洲气田的分布。山2段沉积时期在乌审旗以西及苏里格地区为曲流河低能沉积相带, 砂体厚度薄且粒度细, 因而仅发育Ⅱ 、Ⅲ 类储集层。盒8段沉积时期苏里格及邻区发育辫状河沉积相带, 控制了苏里格大气田的分布。

3)相对高渗储集层多位于有利的成岩相带分布区。西缘冲断带储集层受后期构造强烈抬升, 上石盒子组最大埋深小于2000, m, 压实作用相对较弱, 原生孔隙保存较好, 储集层物性较好, 刘家庄和胜利井气田均受此储集层控制。榆林、子洲地区山2段高石英含量的砂岩储集层在成岩早中期受烃类充注抑制了石英颗粒的次生加大, 使原生孔隙得以大量保存。苏里格地区山1段、盒8段虽埋深大、压实作用强烈, 但该区砂岩填隙物中富含凝灰质等易溶组分, 后期受有机酸的强烈溶蚀作用而发育溶孔— 晶间孔型石英砂岩相对高渗储集层。

5 结论

1)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发育相对高渗储集层按岩性和孔隙结构类型主要分为 “ 粒间孔型石英砂岩” 、“ 溶孔型石英砂岩” 、“ 粒间孔— 溶孔复合型长石砂岩” 3类, 因孔喉结构差异分别具有低孔高渗、高孔低渗和高孔高渗的特征。

2)物源单一、古地貌形态、后期中浅埋深、烃类充注是粒间孔型石英砂岩相对高渗储集层原生孔隙保存较好的主要原因; 溶孔型石英砂岩相对高渗储集层则主要受后期有机酸溶蚀和构造微裂缝的增孔作用控制; 粒间孔— 溶孔复合型长石砂岩相对高渗储集层主要控制因素为浅埋藏弱压实和后期溶蚀作用。

3)储集层分级评价结果表明, 物源规模、母岩特征、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溶蚀作用强弱、后期构造作用控制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各时期相对高渗储集层的平面分布特征。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付金华, 王怀厂, 魏新善, . 2005 a. 榆林大型气田石英砂岩储集层特征及成因[J]. 石油勘探与开发, 32(1): 30-32. [文内引用:1]
2 付金华, 魏新善, 石晓英. 2005 b.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气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J]. 天然气工业, 25(4): 9-11. [文内引用:2]
3 郭英海, 刘焕杰. 2000. 陕甘宁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J]. 古地理学报, 2(1): 19-30. [文内引用:1]
4 黄思静, 杨俊杰, 张文正, . 1995. 不同温度条件下乙酸对长石溶蚀过程的实验研究[J]. 沉积学报, 13(1): 7-17. [文内引用:1]
5 李会军, 张文才, 朱雷. 2007. 苏里格气田相对高渗储集层控制因素[J]. 天然气工业, 27(12): 16-18. [文内引用:1]
6 李文厚, 魏红红, 马振芳, . 2002. 苏里格庙气田碎屑岩储集层特征与天然气富集规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3(4): 387-396. [文内引用:1]
7 刘锐娥, 李文厚, 陈孟晋, . 2006. 鄂尔多斯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储集层评价及勘探前景[J]. 古地理学报, 8(4): 531-538. [文内引用:1]
8 刘锐娥, 孙粉锦, 拜文华, . 2002 a. 苏里格庙地区盒8段高渗储集层成岩相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 32(6): 667-671. [文内引用:1]
9 刘锐娥, 孙粉锦, 拜文华, . 2002 b. 苏里格庙盒8 气层次生孔隙成因及孔隙演化模式探讨[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9(4): 47-49. [文内引用:2]
10 刘锐娥, 孙粉锦, 卫孝锋, . 2005.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2段储集层岩性微观特征差异性的地质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32(5): 56-68 [文内引用:1]
11 罗静兰, 魏新善, 姚泾利, . 2010. 物源与沉积相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相对高渗储集层的控制[J]. 地质通报, 29(6): 811-820 [文内引用:1]
12 向廷生, 蔡春芳, 付华娥, . 2004. 不同温度、羧酸溶液中长石溶解模拟实验[J]. 沉积学报, 22(4): 597-602. [文内引用:1]
13 杨俊杰. 200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文内引用:3]
14 杨奕华, 包洪平, 贾亚妮. 2008.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J]. 古地理学报, 10(1): 25-32. [文内引用:2]
15 朱筱敏, 刘成林. 2006. 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有效储集层的确定[J]. 天然气工业, 26(9): 1-3.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