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沉积微相特征及新认识
付金华1,2, 高振中3, 牛小兵1,2, 文佳涛3, 梁晓伟1,2, 程文3, 王成玉1,2, 邱安南3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18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18
3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第一作者简介 付金华,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研究。E-mail:fjh_cq@petroChina.com.cn

摘要

通过岩心的详细观察,结合测井、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在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 63砂层组中,识别出了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深湖 3种亚相,和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三角洲泥、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液化流沉积、滑塌沉积和深湖泥 10种微相。编绘了一系列沉积微相连井剖面图和长 63砂层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表明研究区西部、北部及东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发育深湖亚相。在深湖亚相中除了深湖泥外,发育大量的砂质碎屑流和浊流等重力流沉积。作者首次提出了源于浅水区的砂级沉积物是通过前三角洲上的一系列水道搬运至深湖区形成重力流沉积的。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建立起了该区的沉积模式。论文最后分析了研究区的油气潜力,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和砂质碎屑流沉积两种微相的储集性能最好。由于本区砂体横向尖灭现象普遍,可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岩性圈闭,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砂质碎屑流沉积; 沉积模式; 岩性圈闭
中图分类号:P512.2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671-1505(2012)06-0695-12 文章编号:1671-1505(2012)06-0695-12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understandings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63 interval in Huanxian area in Ordos Basin
Fu Jinhua1,2, Gao Zhenzhong3, Niu Xiaobing1,2, Wen Jiatao3, Liang Xiaowei1,2, Cheng Wen3, Wang Chengyu1,2, Qiu An'nan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Xi'an 710018,Shaanxi
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Oil & Gas Field,Xi'an 710018,Shaanxi
3 School of Geosciences,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Hubei

About the first author Fu Jinhua,born in 1963,is a professorial senior engineer and engages in petroleum geology.E-mail:fjh_cq@petroChina.com.cn.

Abstract

There were 3 subfacies including delta-front,prodelta and deep lake,and 10 microfacies including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tributary bay,channel mouth bar,distal bar,prodelta clay,sandy debris flow,turbidity current,fluidized sediment flow,slump deposit and deep lake mud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63 interval in Huanxian area by detailed core observation,combined with logging data integrated analysis.A serie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profile maps an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distribution maps of Chang 63 interval show that delta-front subfacies developed in western,northern and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deep lake subfacies including deep lake mud,sandy debris flow and turbidity current developed in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The authors firstly proposed that sand sediments can transport from shallow water area to deep water area through a series of water channels on prodelta to form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On the comprehension of above studies,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study area was established. This paper finally analyses the hydrocarbon potential and points out that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sandy debris flow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re the best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These sand bodies generally pinch out to form big lithological traps. The study area is the favorable lithologic reservoir exploration target zone.

Key words: Ordos Basin; Upper Triassic;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y debris flow; sedimentary model; lithological traps
1 研究区概况

环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构造上跨越天环坳陷和伊陕斜坡两大构造单元。西起山城, 东至坪庄, 北到姬塬, 南至木钵(图 1)。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邓秀芹等, 2011)和物源分析(魏斌等, 2003; 王昌勇等, 2008)可知, 研究区长63砂层组发育一套三角洲— 湖泊沉积体系(李文厚等, 2009)(图 1), 其物源以西方为主, 其次为东北方, 北方影响相对较弱(图 2)。碎屑岩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其中石英、长石和岩屑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31.3%和27.7%。长石主要有斜长石(图 3-1, 3-2)、正长石和微斜长石(图 3-3)。正长石常蚀变, 部分正长石和微斜长石常被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交代和绢云母化(图 3-4), 程度不一。部分斜长石常发生蚀变和被碳酸盐矿物交代, 并沿解理缝绢云母化(图 3-5)。岩屑主要发育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其中变质岩岩屑主要为浅变质岩(图 3-2, 3-6, 3-7)、石英岩(图 3-8), 沉积岩岩屑主要为燧石(图 3-9)和泥质岩岩屑。

图1 环县地区及其周缘上三叠统长63沉积相展布Fig.1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Huanxian are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图2 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重矿物组合分区Fig.2 Distribution of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Huanxian area

图3 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碎屑岩物质组分特征照片Fig.3 Photos of clastic rock material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Huanxian area

近年来环县地区长63砂层组油气勘探、评价不断取得新进展, 但其沉积微相研究程度低, 沉积微相类型和展布特征不清, 已经成为制约该区长63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瓶颈。因此, 作者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清楚长63砂层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和展布特征, 建立该区的沉积模式, 进一步认识沉积微相与油气的关系, 为油田后期的勘探开发调整和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2 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

通过研究区38口井、458.45, m岩心的详细观察、描述, 结合113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 并充分运用现代测试和分析手段进行综合研究(赵澄林等, 2001; 何幼斌等, 2007), 对环县地区长63砂层组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 识别出了2种相、3种亚相、10种微相(表 1)。

表1 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沉积相 Table1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Huanxian area
2.1 三角洲前缘亚相

2.1.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在三角洲前缘亚相中非常发育, 是研究区最重要的储集层类型之一。研究区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由浅灰色、灰色块状细— 中砂岩构成。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显示明显的正韵律, 厚度一般在2~10, m之间, 但由于侧向迁移比较频繁, 常常由多个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加而成更厚的砂体。层内不含或仅有数层很薄的泥岩夹层, 底部具冲刷面。砂体中常具平行层理(图 4-1), 大、中、小型交错层理(图 4-2)及冲刷充填构造, 可见泥砾。其自然电位曲线呈高幅箱形, 伽马曲线呈箱形负异常、微齿— 光滑, 电阻率曲线表现为高值钟形或箱形(图 5)。

图4 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岩心沉积特征照片Fig.4 Core photo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Huanxian area

图5 环县地区耿239井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沉积相柱状图Fig.5 Histogram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Well Geng 239 in Huanxian area

2.1.2 支流间湾微相

支流间湾沉积主要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图 4-3)、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 厚度几十厘米到数米不等, 发育水平纹层、小型交错纹理, 可见同生变形构造。自然电位曲线平直, 电阻率低值, 伽马值一般较高(图 5), 总体反映了支流间湾为水体不深、水动力不强、粗粒沉积物供给较少的相对安静的沉积环境。

2.1.3 河口砂坝微相

河口砂坝由浅灰色、灰色中— 厚层状细砂岩, 粉砂岩组成。研究区单个砂坝厚度可达5, m, 但多数小于2, m, 小— 中型的交错层理(图 4-4)较为发育, 多构成向上变粗沉积序列。其自然伽马曲线为中— 高幅负异常, 呈漏斗形, 反映其由下向上变粗的粒度特征(图 5)。

2.1.4 远砂坝微相

发育于河口砂坝与前三角洲之间部位, 形成下细上粗的垂向沉积序列。其沉积物比河口砂坝细, 主要为灰色粉砂岩, 可有少量细砂岩, 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图 4-5)及冲刷— 充填构造。自然伽马曲线为低幅负异常, 微齿化。

2.2 前三角洲亚相

在三角洲前缘前端的向湖一侧, 发育着一套细粒沉积物— 前三角洲沉积, 主要为前三角洲泥微相, 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图 4-6)及粉砂质泥岩组成, 可见水平层理, 岩层横向分布稳定。测井曲线上易于识别, 伽马曲线高值, 自然电位曲线平直光滑, 电阻率曲线平滑或微齿、低值。

2.3 深湖亚相

深湖亚相中除深湖泥外, 还发育重力流沉积和滑塌沉积。深湖区易形成沉积物重力流, 并且可以被很好地保存下来。研究区长63深湖重力流沉积主要包括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 偶见液化流沉积。

2.3.1 砂质碎屑流沉积微相

砂质碎屑流(Shanmugam, 1997; 李相博等, 2009, 2011; 邹才能等, 2009)沉积微相在研究区深湖亚相中广泛发育, 是研究区一种非常重要的储集层。研究区的砂质碎屑流沉积由灰色、褐灰色块状细砂岩构成, 以厚层块状细砂岩为主, 砂岩厚度均在0.5, m以上, 大多大于2, m, 最厚可达9 m。此类砂岩不发育任何层理, 砂质较纯, 无粒序变化(图 4-7), 层内可见漂浮的泥砾(图 4-8)、不规则分布的板条状泥质撕裂屑和植物叶片等。测井曲线呈现箱型(图 6)。由于砂质碎屑流的搬运状态呈层流而非紊流, 因而薄板状泥质碎屑也不容易破碎而可以保存下来。

图6 环县地区白35井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沉积相柱状图Fig.6 Histogram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Well Bai 35 in Huanxian area

2.3.2 浊流沉积微相

浊流沉积为灰色、褐灰色厚层细砂岩夹黑色泥岩、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李相博等, 2010), 一般多夹于深水泥岩中。与浊流沉积伴生的沉积构造丰富多彩。在剖面上, 标准的鲍马序列A、B、C、D、E段都有分布, 但以不完整的鲍马序列组合(图 4-9, 4-10, 4-11)多见。单层浊流沉积厚数厘米到数十厘米, 序列中每段单元厚度变化也较大。常见的沉积构造有:粒度递变, 底模构造, 如槽模、沟模、重荷模(图 4-12)及火焰构造(图 4-11)等。浊流沉积自然伽马曲线为中— 高幅、一般呈钟形, 电阻率高值(图 6)。

浊流沉积与砂质碎屑流沉积都是重力流沉积, 都形成于水体较深的深湖区, 但两者在流动状态、密度、岩性、垂向沉积序列、沉积构造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表 2)。

表2 环县地区浊流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沉积的区别 Table2 Difference between turbidity current and sandy debris flow sediments in Huanxian area

2.3.3 液化流沉积微相

研究区偶见液化流沉积, 为褐灰色砂岩, 发育蝶状构造(图 4-13), 单元层顶底界面清楚, 与上下层呈突变接触。

2.3.4 滑塌沉积微相

滑塌沉积以暗色泥岩、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为主。由于沉积物滑动除使沉积物扭曲变形外, 还能导致块体的破裂、搬运, 并产生不同类型的堆积, 滑塌构造、变形层理十分发育(图 4-14, 4-15)。自然电位曲线平直, 电阻率低值, 自然伽马值一般较高。

2.3.5 深湖泥微相

深湖泥微相形成于浪基面以下水体较深部位, 地处缺氧的还原环境, 其沉积类型主要由大套的深湖泥组成, 深湖泥常为有机质丰富的暗色、灰黑色泥岩(图 4-16)。自然电位曲线平直, 自然伽马高值, 电阻率低值, 当深湖泥厚度较大时, 电测曲线均呈平直状(图 6)。

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与沉积模式
3.1 长63沉积格架

在沉积微相特征研究和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图 5, 图6), 按一定方法将相邻的井的沉积微相连接起来, 反映其横向展布和相变情况(图 7)。由于研究区井的密度有限, 可能会出现在连井剖面上缺失某个相带的情况。比如相邻的两口井, 一个是三角洲前缘亚相, 一个是深湖亚相, 中间缺少前三角洲亚相, 而前三角洲必然是存在的。这时, 如果两口井直接相连, 就出现“ 跳相” 的现象, 违反了沃尔特相序递变规律。这就需要在两井之间加一个“ 虚拟井” (如图7中a— a'沉积微相连井剖面上的耿121井与耿280井之间的虚拟井, b— b'沉积微相连井剖面上的虎8井与环71井之间的虚拟井), 代表前三角洲相带, 这样就使沉积相横向展布合理而符合实际(图 7)。

图7 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沉积微相连井剖面Fig.7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profiles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gchang Formation in Huanxian area

图7中的a— a'和b— b'沉积微相连井剖面上可以看出, 从研究区的西部至东部依次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和深湖亚相, 构成一个三角洲— — 湖泊沉积体系。从c— c'和d— d'沉积微相连井剖面上分别可以看出, 研究区的西部仅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 东部仅发育深湖亚相, 具有非常清晰的沉积格局。由于沉积条件的差异, 在长63沉积期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砂体具有不同的形态、规模、分布组合特征和非均质性特征(马强等, 2009)(图 7)。

3.2 长63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为了对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们在环县地区编绘了控制全区的8条近东西向和7条近南北向共15条沉积微相连井剖面图。根据沉积微相连井剖面图所反映的各个井点占优势的沉积微相, 结合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 编绘出环县地区长63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图 8)。由图8可见, 研究区西部、北端及东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 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为发育, 呈带状分布; 其次为支流间湾微相; 河口砂坝微相发育较少, 一般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最前端。

图8 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沉积微相Fig.8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Huanxian area

三角洲前缘的外缘与前三角洲相连, 前三角洲主要发育前三角洲泥微相。前三角洲是研究区地形坡度和水深的突变带, 其宽度一般在2, km以下, 但在堵后滩以南一带, 由于地形坡度比较缓, 前三角洲的宽度达4, km左右。对于呈悬浮搬运的泥级物质来讲, 前三角洲的任何部位均可作为搬运渠道。但是对于砂级物质来讲, 不同地段的搬运作用大不相同, 源于浅水沉积区的砂级物质主要通过前三角洲上的一系列水道向深湖区输送, 这样的水道在研究区的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均可见。主要的水道位置用红色箭头示于图8中。

前三角洲的外侧, 则为深湖沉积区。在深湖区除了深湖泥微相外, 更多的是重力流沉积, 其中又以砂质碎屑流沉积微相为主, 连片发育, 且多分布在主水道上; 浊流沉积微相次之, 除少数零星分布以外, 一般分布在主水道的外侧(图 8)。

由长63的沉积相格局可知, 研究区的西部、东北部和北部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区, 中东部为深湖沉积区, 图8这种沉积格局和沉积微相的分布规律也可以反映出研究区物源以西方向为主, 其次为东北方向, 北方向物源影响相对较弱。

开展研究区沉积格局和沉积微相展布的研究, 对油田后期的勘探开发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评价部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3 沉积模式

在对沉积微相进行深入认识的基础上, 综合有关研究成果, 建立了环县地区长63三角洲前缘亚相— 前三角洲亚相— 深湖亚相的沉积模式(图 9)。

图9 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沉积模式Fig.9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Huanxian area

4 不同沉积微相砂体油气潜力分析

环县地区长63砂层组的储集层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河口砂坝和远砂坝5种沉积微相。它们的物性特征见表3。通过表3对比可以看出, 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和砂质碎屑流沉积两种微相的储集物性最好, 且它们的分布范围较大(图 7, 图8), 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其次为浊流沉积和河口砂坝, 是研究区较好的储集相带。远砂坝的分布规模较小, 只在某些剖面上偶尔见及。可见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着储集层的分布范围和储集性能(李文厚等, 1996; 张冬玲等, 2005)。

表3 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储集物性 Table3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the Chang 63 interval of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Huanxian area

研究区的深湖泥(图 4-16)、前三角洲泥(图 4-6)和支流间湾泥(图 4-3)的有机质含量都较高, 是良好的生油岩。由沉积相连井剖面可见, 深湖泥和支流间湾泥的分布范围较大, 横向较稳定, 可以作为较好的盖层, 从纵向上可见它们与储集层砂体相互叠置, 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图 7)。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可知:研究区浅水区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两种砂体在剖面上往往呈透镜状展布, 横向连续性较差, 可以尖灭形成一些透镜体型岩性圈闭; 深湖区的重力流砂体更是四周均被深湖泥包围, 是形成岩性圈闭的最有利场所(图 7), 由此可见研究区具有非常好的岩性圈闭条件。上述特征表明, 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

由于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砂质碎屑流沉积砂体的发育规模较大, 储集性能相对较好(表 3), 是研究区油气运移富集成藏的最有利场所, 它们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的规模也可能较大, 是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最有利的目标区。河口砂坝和浊流沉积两种砂体由于砂层厚度较小, 横向上尖灭快, 往往形成一些规模较小、物性较差、孤立分布的岩性圈闭油气藏, 它们的储油能力有限, 且识别难度较大, 需要的勘探技术精度较高, 是研究区潜在的勘探目标。总之, 通过对研究区沉积微相详细研究, 弄清各类沉积微相砂体的展布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为油田后期的勘探开发调整和寻找岩性圈闭油气藏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张淑娟等, 2008)。

5 新认识

1)在环县地区长63砂层组中识别出了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深湖3种沉积亚相和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三角洲泥、砂质碎屑流沉积、浊积沉积、液化流沉积、滑塌沉积、深湖泥10种微相。其中液化流沉积微相在研究区为首次识别出。

2)研究区西部、北部及东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 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最为发育, 其次为支流间湾, 河口砂坝发育相对较少。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 为深湖沉积区, 这里除了深湖泥微相外, 更多的是重力流沉积, 其中又以砂质碎屑流沉积最为发育, 浊流沉积次之。三角洲前缘和深湖区之间为前三角洲, 这是地形坡度和水深的突变带。来自各个方向的沉积物都是通过前三角洲进入深湖区的。

3)前三角洲的不同部位, 在输送沉积物进入深湖区方面, 并非具有相同的作用。对于呈悬浮搬运的泥级物质来讲, 前三角洲的任何部位均可作为搬运渠道。但是对于砂级物质来讲, 不同地段的搬运作用大不相同, 源于浅水沉积区的砂级物质主要通过前三角洲上的一系列水道向深湖区搬运。经详细研究, 标明了研究区前三角洲上的主要水道的位置。

4)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由于研究区各类沉积微相砂体的横向尖灭现象普遍, 易于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 是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砂质碎屑流沉积两种微相的储集性能最好, 应予特别重视。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邓秀芹, 付金华, 姚泾利, . 2011. 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J]. 古地理学报, 13(4): 443-455. [文内引用:1]
2 何幼斌, 王文广. 2007. 沉积岩与沉积相[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文内引用:1]
3 李相博, 刘化清, 完颜容, . 200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质碎屑流储集体的首次发现[J]. 岩性油气藏, 21(1): 19-21. [文内引用:1]
4 李相博, 陈启林, 刘化清, . 201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种沉积物重力流及其含油气性[J]. 岩性油气藏, 22(3): 16-25. [文内引用:1]
5 李相博, 付金华, 陈启林, . 2011. 砂质碎屑流概念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6(3): 286-294. [文内引用:1]
6 李文厚, 柳益群, 冯乔. 1996. 川口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与储集条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6(2): 155-158. [文内引用:1]
7 李文厚, 庞军刚, 曹红霞, . 2009.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3): 501-506. [文内引用:1]
8 马强, 屈红军, 耀祖, . 2009.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性研究[J]. 沉积学报, 27(3): 443-451. [文内引用:1]
9 王昌勇, 郑荣才, 王海红, . 2008.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J]. 沉积学报, 26(6): 33-38. [文内引用:1]
10 魏斌, 魏红红, 陈全红, . 2003.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 33(4): 447-450. [文内引用:1]
11 赵澄林, 朱筱敏. 2001. 沉积岩石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文内引用:1]
12 张冬玲, 鲍志东, 王建伟, . 2005.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沉积相及储集层特征[J]. 古地理学报, 7(2): 185-196. [文内引用:1]
13 张淑娟, 罗永胜, 刘大听. 2008.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楚油田古近系东营组沉积微相及油气开发意义[J]. 古地理学报, 10(3): 231-239. [文内引用:1]
14 邹才能, 赵政璋, 杨华, . 2009. 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J]. 沉积学报, 27(6): 65-75. [文内引用:1]
15 Shanmugam G. 1997. “高密度浊流”是砂质碎屑流吗?[J]. 地质科学译丛, 14(1): 24-30.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