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地理学角度探讨广西石漠化分布特征*
李飞1, 伊文超1,2, 阎维巍1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 541004
2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第一作者简介: 李飞,男,1986年生,助理研究员,从事碳酸盐沉积学和环境地质学研究。E-mail:feinan.karst@gmail.com

摘要

岩溶石漠化是指碳酸盐岩发育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现象。石漠化的产生取决于基底岩石结构特点和酸不溶物含量。目前对于究竟哪种类型的岩石易于形成石漠化,利于形成石漠化的岩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无规律性等问题,单纯利用传统的遥感解译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作者从古地理学角度对广西石漠化的形成及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将广西石漠化区域划分为 7个分区,包括桂林—贺州分区()、柳州—来宾分区()、都安—马山分区()、平果台地分区()、靖西台地分区()、扬子台地南缘分区()和西林—乐业—凌云分区()。从广西石漠化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具有较为稳定台地相格局的地区容易发育连续性的碳酸盐岩(并诱发石漠化),同时重度石漠化一般分布于长时期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的环境中(例如平果台地相区、靖西台地相区、扬子台地南缘分区)。广西众多的、较为稳定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建造为石漠化产生提供了“机会”。通过研究容易诱发石漠化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对石漠化风险进行评估,对属于不同时代和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石漠化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这无疑为石漠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 广西; 石漠化; 沉积相; 碳酸盐岩台地; 古地理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3)01-0135-08
Distribution of Guangxi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by palaeogeographic approach
Li Fei1, Yi Wenchao1,2, Yan Weiwei1
1 Institute of Karst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Guilin 541004,Guangxi
2 Graduate School,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Guangxi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 Fei,born in 1986,is a research assistant in Institute of Karst Geology.Now he is engaged in carbonate sediment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E-mail:feinan.karst@gmail.com.

Abstract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a desertlike landscape generated in the carbonate rock area, which resulted from serious soil erosion as well as extensive exposure of bedrocks caused by rational human activities.The produc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depends on both features of basement carbonate rock and its content of acid-insoluble residues.On the contrary,it seem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regularity in lithology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using traditional remote sensing.The origi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partitioned rocky desertification of Guangxi into seven regions in light of distinct palaeogeographic bankground,including Guilin-Hezhou(Ⅰ),Liuzhou-Laibin(Ⅱ),Du'an-Mashan(Ⅲ),Pingguo Platform(Ⅳ),Jingxi Platform(Ⅴ),south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form(Ⅵ) and Xilin-Leye-Lingyun(Ⅶ).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mainly formed in areas containing relatively stable platform-facies-environments.Moreover,intense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rgely corresponds to carbonate platform margin reef(or shoal)facies(such as Pingguo Platform,Jingxi Platform,south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form, etc.).Numerous and stable isolated carbonate platforms can provide such an opportunity to form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This work,combined with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can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local lithology which easily caused rocky desertification.

Key words: Guangxi;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sedimentary facies; carbonate rock platform; palaeogeography

岩溶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岩溶环境背景下, 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 造成土壤严重侵蚀, 基岩大面积出露, 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 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袁道先等, 1994; 王世杰, 2002)。根据全国石漠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 截至2005年底, 中国南方岩溶区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2.96× 104 km2, 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 其中广西石漠化面积2.73× 104 km2(蒋忠诚等, 2011)。石漠化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退化、旱涝灾害频繁等一系列问题, 形势十分严峻。同时, 石漠化还严重制约着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已成为中国当前最为紧迫、急需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

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王世杰等, 2003; 鞠建华和戴传固, 2006)。虽然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加速了石漠化的发展, 大部分的研究者还是认为石漠化形成是包括地貌背景、地质构造、气象环境、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分布以及地层岩性等自然因素在内综合作用的结果(王世杰等, 2003; 曹建华等, 2004; 李阳兵等, 2005; 覃小群等, 2006)。最近的研究从野外调查归纳、遥感数据解译分析上越来越认为石漠化的形成与基底岩性关系最为密切(孙承兴等, 2002; 蒋树芳等, 2004; Wang et al., 2004; 王世杰等, 2006; 肖丹等, 2006)。王世杰等(2006)研究认为岩溶地区的成土速率取决于碳酸盐岩石结构特点和酸不溶物含量, 并且纯质、连续的灰岩分布区最容易形成强度石漠化。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认识到石漠化产生的根源与基底碳酸盐岩的岩石属性关系最为密切, 但在如下方面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1)利于形成强度石漠化的纯质、连续性灰岩在空间分布上是否具有规律性; (2)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为什么会产生岩石结构的差别, 酸不溶物含量为什么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这两个问题, 通过遥感解译或是地面上调查等传统研究石漠化分布规律的方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它不仅能反映碳酸盐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沉积记录的物质内容(包括岩石和岩相类型等), 还能指示岩相类型空间变化规律。易于形成强度石漠化的纯质、连续性的灰岩属于稳定的浅海碳酸盐沉积, 对应开阔台地、生物礁(丘)和颗粒滩等水体环境。在这类沉积背景下, 海流作用强烈且水动力能量高, 陆源或是深水成因的酸不溶物(黏土矿物、长石或硅质碎屑物等)极难混入, 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碳酸盐岩因而显得非常纯质(以此为基底的植被遭受破坏之后成土恢复过程缓慢)。受区域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碳酸盐发育的环境也在不断迁移、变化。具有较为稳定古地理格局(台地相)的地区容易发育连续性的碳酸盐岩(诱发石漠化)。这对于研究现代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理环境面貌的改变具有指示意义。基于此, 作者从古地理学角度入手, 分析广西境内石漠化程度中等— 严重地区的基底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初步总结了石漠化地区的古地理演化规律, 为石漠化成因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表1 广西主要县级地区(石漠化比例超过10%)石漠化分布状况(数据来自蒋忠诚等, 2011) Table1 Major county area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propor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more than 10%)(data from Jiang et al., 2011)
1 广西石漠化分布及古地理格局
1.1 广西石漠化分布特征

以岩石裸露率作为石漠化等级划分的原则,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8)》和广西石漠化遥感影像图的情况来看, 广西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2353.1 km2、6590.6 km2、13042.0 km2和1805.1 km2。其中, 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占到总石漠化面积的62.4%, 为广西石漠化分布的主要类型。目前已有的研究从区域分布、河流流域、岩溶地貌等多个角度对石漠化分布进行了研究(蒋忠诚等, 2011)。从区域分布上看, 广西石漠化大致以崇左— 贵港— 贺州一线为界, 在此线南面的钦州、防城港、北海、玉林和梧州地区基本无石漠化现象。而在此线以北的桂中、桂北及桂西广大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分布。其中以大化、靖西、平果、忻城、都安等县级地区最为严重(表 1)。

从流域上来看, 广西石漠化基本上分布于珠江流域上游, 包括右江— 左江之间(包括田东、平果、隆安、德保、靖西、天等、大新、崇左、扶绥), 红水河(刘璞, 2007)— 柳江沿岸(凤山、东兰、巴马、大化、马山、都安、忻城、合山、来宾、环江、河池、宜州、罗城、柳城、永福、鹿寨、象州、武宣), 漓江沿岸(桂林、阳朔、平乐、荔浦)等均存在石漠化连片分布。另外, 全州和那坡分别属于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石漠化分布区。从岩溶地貌上分析, 以峰丛洼地和峰林洼地石漠化最为严重, 面积分别达到12782.84 km2和8218.89 km2, 同时也是强度石漠化分布的主要地貌区(蒋忠诚等, 2011)。这些划分方案都是从现有的地理格局上对石漠化的分布进行划分, 具有直观性, 但没有阐明石漠化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生。

1.2 广西古地理格局

广西大部分地区、黔南以及滇东南部分地区在古地理上属于右江盆地, 位于扬子台地南缘。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奠定了右江盆地相对较为稳定的构造基底(梅冥相等, 2001), 晚古生代, 广西一直处于一种拉张下陷的构造背景中, 逐步形成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型盆地, 盆地内发育众多不同规模和形态的浅水孤立台地, 表现为一种“ 台盆相间” 的古地理格局(梅冥相等, 2001)。成规模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主要包括:西林台地、乐业台地、凌云台地、靖西台地、平果— 崇左台地和桂中台地等。不同时期孤立台地的位置大体不变, 形态大小则随盆地构造活动以及海平面升降而有所不同。扬子台地南部边缘高能碳酸盐岩建造的主干部分位于贵州省境内, 部分延伸至隆林北部以及天峨、南丹的西北部。台地内碳酸盐岩发育, 陆源碎屑物含量普遍较低。在台地边缘一般发育有具障壁意义的生物礁相和颗粒滩相沉积。由于台地边缘水体能量大, 碳酸盐岩质纯并且沉积厚度巨大。

2 以古地理特征为依据的石漠化分区

石漠化在广西的分布范围可以按行政区划、地形地貌、河流流域等不同属性进行划分, 这些划分标准虽然直观, 但是由于现存的石漠化分布格局是在地层沉积、构造运动以及人类活动等改造之后才保存下来的, 石漠化分布的规律利用常规方法较难识别。由于石漠化的分布范围和强度与岩性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一定时期内岩性的空间展布可以通过研究程度较高、且更为系统的古地理学方法进行识别。利用古地理学方法分析最有利于形成石漠化的岩性类型, 易于形成强度石漠化的岩性空间分布范围以及不同石漠化分布区的共性和差异性。

基于此, 作者把广西石漠化分布情况按照基底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和分布特征分为7个分区(图 1), 分别是:桂林— 贺州分区(Ⅰ )、柳州— 来宾分区(Ⅱ )、都安— 马山分区(Ⅲ )、平果台地分区(Ⅳ )、靖西台地分区(Ⅴ )、扬子台地南缘分区(Ⅵ )以及西林— 乐业— 凌云分区(Ⅶ )。

2.1 桂林— 贺州分区(Ⅰ )

该分区属于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地层形成的石漠化分布区, 石漠化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 范围包括桂林市区、全州、临桂、永福、阳朔、荔浦、平乐, 以及贺州市区、富川、钟山等主要分布区。该分区石漠化基底碳酸盐岩大部分为上泥盆统融县组。这是由于该时期正处于泥盆纪最大规模的一次海退, 海域水深变浅, 在桂东北地区发育有一个较大规模的浅水碳酸盐岩台地, 范围与桂林— 贺州石漠化分区大致相当。该台地大部分被融县组纯质、厚层— 巨厚层灰岩覆盖(表 2), 在台地边缘广泛发育高能礁滩相沉积(沈建伟和张淑玲, 1994)。

2.2 柳州— 来宾分区(Ⅱ )

该分区属石炭纪— 二叠纪碳酸盐岩地层出露的石漠化分布区, 以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地层石漠化较为严重(表 2)。在分区北部宜州— 柳城一带还有部分属于上石炭统的轻度石漠化分布区, 这是由于早石炭世该地区属桂北近岸型台地, 岩性以含泥质碳酸盐岩为主, 所属地层为下石炭统十字圩组、黄金组和罗城组(邝国敦等, 1999)。南部忻城— 柳江一带石漠化较为严重, 所属地层为上石炭统大埔组、黄龙组和马平组以及下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该地区为连续沉积的灰岩地层, 沉积厚度大, 陆源碎屑物含量少。其中, 黄龙组岩性为深灰色中— 厚层生物碎屑灰岩, 部分为灰白— 灰色厚层白云岩; 马平组为灰白色中— 厚层生物碎屑灰岩为主; 栖霞组为一套中— 厚层深灰至灰黑色灰岩组合, 泥质含量低; 茅口组为浅灰、青灰色厚层块状灰岩。

图1 广西石漠化分布及分区图Fig.1 Divi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angxi

表2 广西石漠化地区所属主要岩石地层单位 Table2 Major rock stratigraphic unit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angxi
2.3 都安— 马山分区(Ⅲ )

该分区属泥盆纪— 二叠纪碳酸盐岩地层出露的石漠化分布区, 石漠化程度西北部巴马、东兰一带较轻, 东南部都安、大化和马山附近最为严重, 出现石漠化连片分布区。其中马山靠近大明山附近的石漠化分布区所属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 岩性为厚层— 巨厚层块状灰岩, 位于中泥盆世晚期碳酸盐岩台地南部边缘高能带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1970; 钟铿, 1992), 石漠化程度以中度和重度为主。马山西北部、都安、大化东部在石炭纪位于桂中— 桂西碳酸盐岩台地内部, 岩性以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 所属地层为都安组、大埔组、黄龙组和马平组(表 2), 较常见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分布。至早二叠世晚期, 海水加深, 碳酸盐岩台地面积缩小, 大化— 马山一线以南转换为斜坡或盆地相沉积环境。都安— 东兰一带水体稍深, 为台地与盆地间的过渡类型。整个台地虽然仍以碳酸盐沉积为主, 但硅质岩等混入较多, 石漠化发育程度弱。都安附近转变成小型孤立台地, 岩性为栖霞组、茅口组厚层生物碎屑灰岩, 台地边缘发育生物礁(周怀玲和张振贤, 1994, 1995), 石漠化程度中度至重度。晚二叠世受海侵作用的影响, 除大化西部部分地区外整个分区碳酸盐岩层厚度减薄, 砂泥质及硅质成分显著增多, 石漠化程度大大减弱。大化西部地区(榜圩— 大化)在上泥盆统融县组发育一套灰色— 浅灰色厚层灰岩, 属台地相沉积物。在台地边缘岩性则是灰— 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和鲕粒灰岩(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1974), 在遥感影像分析结果上对应中等程度石漠化分布区(图 1)。石炭纪该区继续维持台地相环境, 岩性为厚层含生物碎屑灰岩, 局部白云岩发育, 对应轻度石漠化分布区。至二叠纪台地更加扩大, 石漠化也愈加严重(榜圩北部)。在早三叠世海侵之后台地逐渐淹没, 浅水碳酸盐岩不再发育。

2.4 平果台地分区(Ⅳ )

该分区属于石炭纪— 早三叠世碳酸盐连续性沉积区, 碳酸盐岩地层广泛且连片出露。石漠化程度北部(平果)最为严重, 为强度石漠化连片分布区(图 1); 西部(天等)以中度和轻度石漠化为主。平果地区在晚石炭世以台地浅滩相为主, 岩性为浅灰— 灰白色厚层生物碎屑颗粒岩、鲕粒灰岩等(马平组), 早二叠世台地上仍继承石炭纪浅水环境, 台地中心发育生物碎屑颗粒岩、泥粒岩, 台地边缘(栖霞组)在生物颗粒滩的基础上发育有海绵礁(茅口组)。这类高能沉积环境极易引发强度石漠化(表 2)。之后受东吴运动的影响, 台地大部分暴露出水面并接受风化剥蚀, 生物礁范围沿斜坡向外扩展。晚二叠世台地北部仍接受碳酸盐沉积, 台地南部受当时大新古陆的影响, 不再发育碳酸盐(周怀玲和张振贤, 1994)。早三叠世时台地环境范围缩小, 集中在台地北部(平果以西、以北)(图 1), 在台地边缘仍存在厚层鲕粒灰岩等指示高能环境的碳酸盐建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1974)。从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 持续发育的厚层质纯碳酸盐岩是该地区形成大片强度石漠化的重要原因。

2.5 靖西台地分区(Ⅴ )

该分区属中泥盆世— 二叠纪发育的石漠化分布区, 范围包括那坡— 田东— 靖西, 石漠化程度从轻度至强度均有分布, 较为复杂。从中泥盆世早期开始, 该分区内碳酸盐岩台地持续发育, 一直延续到晚二叠世为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1968; 钟铿, 1992; 周怀玲和张振贤, 1994; 邝国敦等, 1999)。中泥盆世东岗岭组浅灰至深灰色中— 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发育, 以轻度和中度石漠化为主, 面积较小。晚泥盆世, 那坡东南部、靖西北部融县组属台地边缘高能滩相沉积, 岩性以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夹鲕粒灰岩为主, 部分含有少量白云岩、含泥质灰岩, 石漠化程度中等。石炭系在那坡— 靖西以南发育有火山岩地层, 但出露的碳酸盐岩地层在那坡— 靖西— 德保之间以密集、连片分布的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为主。岩性包括灰— 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都安组), 浅灰、灰白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夹少量灰岩(大埔组), 浅灰— 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夹白云岩(黄龙组及马平组)。早二叠世靖西台地仍持续发育, 栖霞组岩性为浅灰— 深灰色中薄层状灰岩夹硅质灰岩, 或夹厚层灰岩, 茅口组岩性逐渐转变为易诱发重度石漠化的厚层块状灰岩(表 2)。

图2 广西石漠化与基底碳酸盐岩岩性特征
A— 上石炭统马平组山体均表现为重度石漠化(三角形), 与下二叠统地层区分明显(以虚线为界), 生物礁相和开阔台地相, 位置:马山县新杨村上伏阳屯; B— 为A石漠化基底岩性, 生物礁灰岩; C— 中二叠统栖霞组重度石漠化区, 台地边缘滩相, 位置:平果县布尧村 龙何屯; D— 为C石漠化基底岩性, 䗴颗粒灰岩, 䗴含量大于80%
Fig.2 Lithologic feature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basement carbonate rocks in Guangxi

2.6 扬子台地南缘分区(Ⅵ )

该分区属晚石炭世— 二叠纪发育的石漠化分布区, 东段(Ⅵ 1)位于天峨— 南丹以北, 主要为上石炭统和二叠系, 以中度和强度石漠化为主; 西段(Ⅵ 2)位于隆林北部, 整体属强度石漠化。该分区石漠化的分布是受扬子台地南部边缘带的控制(时国等, 2009), 在中— 晚泥盆世, 上扬子台地边缘沿弥勒— 师宗— 晴隆— 南丹— 河池一线呈带状分布, 这时在广西境内的东段(Ⅵ 1)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 岩性包括层孔虫礁灰岩夹床板珊瑚灰岩、生物碎屑颗粒岩或球粒灰岩等, 易于形成强度石漠化。之后扬子台地南部边缘带受海平面及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多次迁移, 至早二叠世晚期— 晚二叠世该边缘带迁移至隆林— 册亨— 紫云— 罗甸— 河池沿线。东段再次发育高能生物滩相沉积, 西段隆林在栖霞组叶状藻、䗴、球粒及生物碎屑高能浅滩的基础上发展成东西向的茅口组马蹄形海绵— 藻礁, 这个过程持续到二叠纪末(长兴期)。从遥感影像分析上可以看到, 两个区域的石漠化分布几乎完全按照生物礁、滩相展布的位置(图 1), 这也从侧面支持了中、强度石漠化分布于高能碳酸盐沉积相带的观点。

2.7 西林— 乐业— 凌云型分区(Ⅶ )

该分区不仅包括天蛾(Ⅶ 1)、凌云(Ⅶ 2)、乐业(Ⅶ 3、)西林(Ⅶ 4和Ⅶ 5), 还包括靠近云南省广南县的部分区域(Ⅶ 6)。这些小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有着相似的发育历史(王新强和史晓颖, 2008), 在此一并叙述。该分区内台地从晚泥盆世至早、中二叠世持续发育碳酸盐岩沉积。晚石炭世早期台地边缘为生物滩堆积, 岩性以浅灰色厚层— 块状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为主。早、中二叠世时在台地边缘广泛发育海绵— 藻礁, 呈环带状、堤状或串珠状, 所属岩石地层单位主要为茅口组, 与中度和强度石漠化分布区范围有较好对应。岩性包括粘结— 骨架岩、障积— 粘结岩、粘结岩等(周怀玲和张振贤, 1994, 1995; 冯增昭等, 1997)。这段时期该分区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小, 酸不溶物含量低。台地相沉积范围与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分布大致一致。

3 石漠化分布特点

1)石漠化分布于连续性碳酸盐岩分布区。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该地区一直存在碳酸盐沉积, 这样在地层记录中能够保证足够厚度的碳酸盐岩。广西众多较为稳定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建造无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同时, 连续性碳酸盐沉积中非碳酸盐含量非常少。这是由于在风化作用影响下极富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等酸不溶物的非碳酸盐岩成土能力强, 能够有效降低相邻的碳酸盐岩层形成石漠化的风险, 不利于石漠化的形成。例如, 在平果台地型分区南部的崇左、扶绥附近, 虽然存在大量的石炭纪— 早三叠世碳酸盐岩地层, 但是相邻地区存在大量的火山岩分布, 从图1遥感影像分析结果来看, 崇左附近几乎没有石漠化分布。

2)广西石漠化分布与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初期的古地理格局有关。重度石漠化一般分布于连续性的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环境中(图 2)。例如平果台地相区、靖西台地相区、扬子台地南缘型分区, 从石炭纪至二叠纪几乎一直被生物碎屑颗粒岩、生物礁灰岩、鲕粒灰岩等高能沉积类型所覆盖, 沉积厚度大, 且酸不溶物含量极低, 成土缓慢。石漠化类型也表现为连片状分布的中度和重度分布。轻度和中度石漠化一般分布于台地内部, 范围较广, 与台地范围基本匹配。

4 讨论

石漠化的分布虽然与古地理格局关系密切, 但是对小区域范围内石漠化的分布特征需要进行具体分析。石漠化产生的内在条件虽然受岩石属性的制约, 但还受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条件、水文、土壤、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暂时不存在石漠化现象的岩溶区可能在人类不合理活动下(开矿、烧山、放牧等)迅速转变为石漠化分布区, 然而石漠化治理过程非常缓慢, 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基本恢复到原来面貌, 所以石漠化的预防更为重要。通过研究容易诱发石漠化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可以对石漠化风险进行评估、对石漠化的变化趋势进行预警, 这无疑可以提高在判断石漠化发展趋势上的科学性。同时, 还可对属于不同时代和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石漠化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致谢 感谢两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野外工作得到马祖陆研究员、邓艳和喻崎雯等同事以及研究生李晖、王魁、玉宏、梁晓等同学的协助, 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曹建华, 袁道先, 章程, . 2004. 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J]. 地球与环境, 32(1): 1-8. [文内引用:1]
[2] 冯增昭, 杨玉卿, 金振奎, . 1997. 中国南方二叠纪岩相古地理[M]. 山东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242. [文内引用:1]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19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测量报告, 1: 200000, 靖西幅[R]. [文内引用:1]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19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测量报告, 1: 200000, 上林幅[R]. [文内引用:1]
[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19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测量报告, 1: 200000, 田东幅[R]. [文内引用:2]
[6] 蒋树芳, 胡宝清, 黄秋燕, . 2004. 广西都安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岩性的空间相关性[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8(2): 214-219. [文内引用:1]
[7] 蒋忠诚, 李先琨, 胡宝清, . 2011. 广西岩溶山区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94. [文内引用:3]
[8] 鞠建华, 戴传固. 2006. 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与防护规划[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2. [文内引用:1]
[9] 邝国敦, 李家躟, 钟铿, . 1999. 广西的石炭系[M]. 湖北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58. [文内引用:2]
[10] 李阳兵, 谭秋, 王世杰. 2005.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基本构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3): 27-34. [文内引用:1]
[11] 刘璞. 2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石漠化调查与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文内引用:1]
[12] 梅冥相, 马永生, 戴少武, . 2001. 南盘江盆地晚古生代盆地充填序列特征及生储盖组合划分[J]. 现代地质, 15(1): 74-82. [文内引用:2]
[13] 覃小群, 朱明秋, 蒋忠诚. 2006. 近年来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5(3): 234-238. [文内引用:1]
[14] 沈建伟, 张淑玲. 1994. 桂林泥盆纪碳酸盐台地的发育[J]. 岩相古地理, 14(5): 1-10. [文内引用:1]
[15] 时国, 田景春, 张翔, . 2009. 海西—印支期上扬子南缘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特征、演化及其控制因素[J]. 现代地质, 23(6): 1113-1120. [文内引用:1]
[16] 孙承兴, 王世杰, 周德全, . 2002. 碳酸盐岩差异性风化成土特征及其对石漠化形成的影响[J]. 矿物学报, 22(4): 308-314. [文内引用:1]
[17] 王世杰. 2002.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 中国岩溶, 21(2): 31-35. [文内引用:1]
[18] 王世杰, 李阳兵, 李瑞玲. 2003.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 第四纪研究, 23(6): 657-666. [文内引用:2]
[19] 王世杰, 欧阳自远, 刘秀明. 2006. 贵州岩溶地区土层的物质来源、成土过程、年代学及与石漠化相关性研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5(): 15-19. [文内引用:1]
[20] 王新强, 史晓颖. 2008. 桂西北晚古生代乐业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与演化阶段[J]. 古地理学报, 10(4): 329-340. [文内引用:1]
[21] 肖丹, 熊康宁, 兰安军, . 2006. 贵州省绥阳县喀斯特石漠化分布与岩性相关性分析[J]. 地球与环境, 34(2): 77-81. [文内引用:1]
[22] 袁道先, 朱德浩, 翁金桄, . 1994. 中国岩溶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7. [文内引用:1]
[23] 钟铿. 1992. 广西的泥盆系[M]. 湖北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84. [文内引用:2]
[24] 周怀玲, 张振贤. 1994. 广西二叠纪岩相古地理格局[J]. 广西地质, 7(4): 1-12. [文内引用:4]
[25] 周怀玲, 张振贤. 1995. 广西二叠纪生物礁的特征和分布规律[J]. 广西地质, 8(2): 19-29. [文内引用:2]
[26] Wang S J, Liu Q M, Zhang D F. 2004.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Geomorphology, land use, impact and rehabilitation[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15(2): 115-121.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