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简介: 牟传龙,男,1965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成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沉积地质与油气地质研究。E-mail:cdmchuanlong@163.com。
第一作者简介: 葛祥英,女,1986年生,2012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学与盆地分析。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2号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邮政编码:610081;电话:15828572532;E-mail:gexiangying-2006@163.com。
湖南地区地处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之间,根据沉积地层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其他沉积特征变化,将湖南地区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的沉积相,划分为开阔台地相、浅海陆棚相、深水盆地相和陆架边缘—斜坡相。开阔台地相以沉积“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为特征,浅海陆棚相转为沉积砂质板岩,板岩并夹有粉砂岩及泥灰岩透镜体。深水滞流盆地发育黑色碳质页岩及含放射虫硅质页岩,沉积厚度很小,代表了一个相对缺氧还原的欠补偿深水环境;陆架边缘—斜坡相则为岩屑石英粉—细砂岩,长石石英粉—细砂岩及砂质板岩、板岩的韵律互层,沉积厚度超过1000, m,具浊流沉积特征。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湖南地区总体表现为由西北和东南方向往中部逐渐变深,湘中南一带为水体最深地区。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Mou Chuanlong,born in 1965,graduated from Chengd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ow he is engaged in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petroleum geology.E-mail:cdmchuanlong@163.com.
About the first author: Ge Xiangying,born in 1986,graduated fro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her master's degree in 2012.Now she is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and basin analysis.Address: No.2,North 3rd Section,Yihuan Road,Chengdu,Sichuan,China.610081. Tel: 15828572532.E-mail:gexiangying-2006@163.com.
Hunan area is located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According to its petrologic characteristics,archeological features and other depositional features,this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open carbonate platform,shallow marine shelf,deep-water basin and shelf-margin-slope facies in the Sandbian-Katian Ages of Late Ordovician. The open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position of“chap-cracked”limestones and nodular limestones,while the shallow marine shelf deposited mainly sandy slate,slate with siltstone and marl interbeds.The deep-water basin was composed of black carbonaceous shale and radiolarian-bearing silicolites with thin thickness,which reflected a withlead,anoxic and uncompensated deep water environment.The shelf-margin-slope facies deposited lithic quartz silt-fine sandstone,feldspar quartz silt-fine sandstone with slate interbeds,which showed typical features of turbidite deposits with more than kilometers sedimentary thickness. The water was increasing gradually in the central Hunan area(from northwestern to southeastern)during the Sandbian-Early Katian Ages of Late Ordovician,and the southern-central Hunan area was the deepest area.
湖南地区横跨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 两陆块由于基底组成和构造活动的差异性, 在南华时期其构造样式及沉积盆地便开始出现分异(牟传龙和许效松, 2010), 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格架及盆地类型, 两陆块构造格架及沉积盆地属性的差异性决定了湖南地区在整个震旦纪— 古生代沉积组成及其演化序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尤其在加里东运动强烈的中晚奥陶世。前人在研究中国南方晚奥陶世沉积相时认为湖南(湘)西北为纯的碳酸盐岩陆棚沉积, 其沉积水体深度在50~200 m(姬再良, 1985; 戎嘉余和陈旭, 1987; Fortey, 1997; 李志明等, 1997; 周传明和薛耀松, 2000); 向南碳酸盐岩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发育以笔石泥岩相为主的地层, 在祁东一带沉积为硅质页岩及含碳质泥页岩, 为深水滞流盆地环境(王鸿祯, 1985; 周名魁等, 1993; 李志明等, 1997; 周志毅等, 2000); 湘东南茶陵、攸县一带沉积了厚度巨大的砂泥韵律层, 属于次深海相的大陆边缘深盆(周名魁等, 1993), 水深大于200 m。总结认为研究区晚奥陶世为一个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变深的沉积模式, 最深已达到次深海环境(湖南省区域地质矿产局, 1988; 周名魁等, 1993; 刘宝珺等, 1994)。而笔者通过对该地区龙山红岩溪、永顺吊井、新化炉观、溆浦低庄、洞口江口、双峰天马山、祈东石门口、茶陵回岭和新田槽头源9个剖面的野外观察, 沉积地层岩石学、古生物学及室内薄片分析, 将该区划分为开阔台地相、浅海陆棚相、深水滞流盆地相、陆棚边缘— 斜坡相, 认为当时应为一个从两侧向中间逐渐变深的沉积环境, 湘中南祁东、新田一带水体最深。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南, 地理坐标:E109° 10'-114° 15', N24° 40'-30° 00', 北与湖北相连, 东与江西相邻, 南接广东、广西, 西与贵州和四川接壤(图 1)。从构造角度讲, 现今的华南地区分成了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刘宝珺等, 1993; 许效松等, 2004), 湖南地区恰好位于2个陆块的交接位置, 由于2个陆块盆地构造格架及沉积盆地属性的差异性决定了其交接位置构造属性的复杂性, 尤其在加里东运动强烈的中晚奥陶世。笔者选取了龙山红岩溪、永顺吊井、新化炉观、溆浦低庄、洞口江口, 双峰天马山、祁东石门口, 茶陵回岭和新田槽头源9个奥陶系剖面进行野外实测观察与取样, 以张家界温塘、安化毛铺子和桂东瑶垄里等剖面辅助观察, 详细研究了湖南地区晚奥陶世桑比期— 凯迪期早期的沉积特征, 并阐述了湖南地区该时期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模式。
对于中国南方上奥陶统, 前人曾经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 建立了较为准确的牙形石和笔石带生物地层对比标志(刘义仁和傅汉英, 1985; 安太痒, 1987; 汪啸风, 1993; 陈旭等, 2000; 陈旭和Stig, 2008)。桑比阶以笔石Nemagraptus gracilis带之底为底界, 其底界与湘西北及黔北“ 宝塔组” 、湘中“ 磨刀溪组” 、湘南“ 双家口组” 、浙西“ 砚瓦山组” 的下限基本一致, 凯迪阶以笔石Diplacanthograptus caudatus带之底为底界, 其早期上限与湘西北“ 临湘组” 、湘中“ 南石冲组” 、湘南“ 城步组” 、浙西“ 黄泥岗组” 、黔北“ 涧草沟组” 的上限基本一致(表 1)。
湘西北地区宝塔组岩性为紫红色、青灰色龟裂状灰岩, 灰岩中含有大量个体保存完整的直角石化石; 层面上发育多角形网纹构造, 沉积厚度一般为18~49 m。临湘组沉积的主要是紫红色、灰绿色的瘤状灰岩; 沉积厚度为4~15 m。
湘中地区磨刀溪组下部地层为黑色与灰白色黏土质页岩、砂质页岩夹含锰灰岩, 有时构成碳酸锰矿, 上部为灰及暗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南石冲组主要为灰及深灰色薄中层状泥岩, 泥岩中有时含有硅质, 厚度变化多在15~27 m之间(湖南省地质矿产局, 1988)。
湘南地区中部祁东、新田一带双家口组岩性以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 夹薄层砂质页岩。硅质岩单层厚度向上逐渐增加, 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多, 含碳量从多到少以至变为不含碳质, 风化后为灰白色, 厚度一般有数十米; 城步组主要为黑色或灰黑色含碳质页岩、页岩、砂质页岩; 沉积厚度一般十几米到30 m, 而在湘东南桂东、茶陵、炎陵一带其岩性、厚度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向东砂质逐渐增多, 厚度也明显增大。双家口组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浅变质细粒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粉— 细砂岩与板岩、砂质板岩互层, 厚度增至251 m; 城步组沉积青灰色中厚层状的岩屑石英砂岩、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状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 或为互层, 厚度增至692 m(湖南省地质矿产局, 1988)。
通过对湖南地区奥陶系地形剖面的野外实测观察及室内样品薄片分析, 并结合研究区大量的古地理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将湖南地区划分为开阔台地相、浅海陆棚相、深水滞流盆地相和陆棚边缘— 斜坡相(图 2)。
开阔台地相主要由宝塔组和临湘组青灰色与紫红色“ 龟裂纹” 灰岩、瘤状灰岩和泥灰岩组成 (图 3-1, 3-3), 有关于宝塔组“ 龟裂纹” 灰岩, 姬再良(1985)认为其形成于稳定的开阔海洋台地相, 但与典型的开阔台地沉积不同, 往往又似具有浅海陆棚相的特征。在水体深度方面, 有约100 m、200, m或小于200 m、100~200 m、或50~150 m之间的推测(姬在良, 1985; 戎嘉余和陈旭, 1987; 周名魁等, 1993; Fortey, 1997; 李志明等, 1997; 周传明和薛耀松, 2000)。生物群以头足类、三叶虫、腕足类、牙形石为主, 尤以角石最为发育(图 3-2, 3-4), 角石属游泳习性生物, 活动水域的深度为100~150 m(陈均远, 1988)。综上笔者认为该类碳酸盐岩应当发育于较深水的开阔台地环境。该沉积相范围大致以慈利— 张家界— 古丈— 吉首为界, 其西北侧主要为碳酸盐沉积, 其东南侧沉积以泥页岩、砂质页岩夹粉砂岩等碎屑岩为主, 偶夹有泥灰岩透镜体。从西北到东南方向沉积岩性由碳酸盐岩逐渐向碎屑岩过渡。
浅海陆棚相在湖南地区的主要产出层位为湘中“ 磨刀溪组” 和“ 南石冲组” , 主要由灰绿色、青灰色砂质泥板岩、泥板岩夹粉砂岩、泥灰岩透镜体组成(图 4); 该相区内头足类生物角石已经消失, 开始出现营漂浮生活的笔石分子, 沉积构造主要为水平层理, 在桃源、桃江一带发现有三叶虫化石, 以水中浮游型圆尾虫类三叶虫(Cyclopyge)和底栖三叶虫(Alceste和cyamella)为主, 根据圆尾虫类的分异度、属(亚属)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和与底栖三叶虫的组合判定其生活水层上限应浅于200 m(周志强等, 2000; 周志毅等, 2000), 该沉积相范围大致为慈利— 张家界— 古丈— 吉首以南, 衡阳— 邵阳以西。
深水滞流盆地相主要发育于湘南地区的“ 双家口组” 和“ 城步组” , 岩性由灰黑色— 黑色碳质页岩、含碳质硅质页岩、硅质页岩组成(图 5-1)。相区内沉积岩性的类型较单一, 多为碳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互层。沉积厚度也相对稳定, 仅十几至七十多米, 生物化石以三叶虫和笔石为主, 在祁东双家口地区双家口组上部发现的三叶虫化石除表层水浮游分子Telephina外, 全部为水中浮游类型, 即圆尾虫类(Cyclopyge)和桨肋虫类Girvanopyge, 根据圆尾虫类的分异度、属(亚属)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和与其他三叶虫的组合判定海水深度可能大于300 m(周志毅等, 2000)。在硅质页岩中还发现有放射虫化石(图 5-2), 含量在10%~20%之间, 放射虫个体呈椭圆状, 大小为0.05~0.3 mm, 有些个体内部溶蚀被黑色碳泥质有机质所充填, 根据其岩性、厚度及生态组合特征大致判定其为水体较深、缺氧还原的欠补偿盆地环境。其范围大致位于衡阳— 邵阳以南, 攸县— 安仁— 永兴— 郴州以西北。
陆棚边缘— 斜坡相主要由灰色、青灰色中厚层状浅变质岩屑石英粉— 细砂岩、长石石英粉— 细砂岩夹条带状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碳质板岩等组成(图 6-1), 该相区主要分布于湘东南攸县、茶陵、安仁、永兴、郴州以东一带, 由岩屑石英粉— 细砂岩、长石石英粉— 细砂岩和泥板岩、砂质板岩等组成上万个韵律(图 6-3, 6-4), 岩屑石英粉细砂岩中岩屑种类多样, 多以变质粉砂岩、泥板岩、千枚岩及硅质岩屑为主, 且多发生塑性变形, 单个韵律厚几厘米至几十厘米, 以发育鲍马序列AD、BC、CD组合为主(图 6-2), 总沉积厚度大于1000 m, 生物化石以营漂浮生活的笔石类为主, 该相区发育的这套砂板类复理石建造具典型的浊流沉积特征(周名魁等, 1993)。
早奥陶世, 湘西北发育典型的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周名魁等, 1993; 李志明等, 1997a), 中晚奥陶世开始, 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不断的挤压碰撞(周名魁等, 1993; 许效松等, 1996), 黔中隆起、川中隆起和雪峰隆起等边缘古隆起不断抬升, 沿着古隆起周缘发育了小面积的潮坪相(谢尚克等, 2011), 其岩性以瘤状灰岩及泥灰岩为主, 随着隆起区不断地扩大, 构造掀斜效应进一步加大, 从而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 沉积水体的不断加深使得湘西北张家界、永顺一带镶边型的碳酸盐岩台地被“ 淹没” 变为碳酸盐岩缓坡环境(周名魁等, 1993; 许效松等, 1996; 胡书毅等, 2001; 牟传龙和许效松, 2010; 牟传龙等, 2011), 沉积了一套发育有大量角石化石的“ 龟裂纹” 灰岩和瘤状灰岩, 其沉积相范围大致位于慈利— 张家界— 古丈— 吉首之北西(图 7), 到湘中新化、安化、双峰一带沉积水体相对加深, 变为陆源细碎屑岩沉积为主, 偶夹一些碳酸盐岩、灰绿色的砂质板岩、板岩夹粉砂岩、泥灰岩透镜体, 具典型的混合沉积的浅海陆棚特征。湘中南祁东、新田一带为相对低能还原的欠补偿盆地环境(冯增昭等, 2001, 2003, 2004), 沉积岩性主要为灰黑色、黑色的碳质页岩及含放射虫硅质岩互层, 页岩中发育的化石基本以笔石为主, 其沉积厚度仅几米、十几米。伴随着华夏陆块向西北扩大和推挤作用的加剧(周名魁等, 1993), 东南侧古隆起不断抬升, 为该区提供了丰富的陆源碎屑, 湘东南茶陵、桂东一带沉积了厚逾千米的岩屑石英粉— 细砂岩、长石石英粉— 细砂岩、板岩的韵律互层, 具典型的浊流沉积特征。湖南地区在晚奥陶世桑比期— 凯迪期早期自北西到东南方向依次沉积为开阔台地相、浅海陆棚相、深水滞流盆地相和陆棚边缘— 斜坡相(图 8)。总体来看湖南地区在该时期为一个从两侧向中间逐渐变深的沉积环境, 湘中南祁东、新田一带为水体最深部位。
1)根据湖南地区晚奥陶世桑比期— 凯迪期早期沉积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其他沉积特征变化, 将该区划分为开阔台地相、浅海陆棚相、深水滞流盆地相和陆棚边缘— 斜坡相。
2)根据所划分的沉积相的平面分布, 建立了该地区晚奥陶世桑比期— 凯迪期早期的沉积模式, 自西北、东南两方向向中部逐渐变深, 湘中南一带为水体最深部位。
3)中晚奥陶世开始, 随着黔中、川中等边缘古隆起面积的增大, 导致了局部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 湘西北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被淹没转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 湘中南地区深水滞流盆地相面积也相对增大, 湘东南茶陵、桂东一带随着华夏东南缘古隆起的不断抬升, 陆源碎屑物质的不断供给, 沉积了厚度巨大的岩屑石英粉— 细砂岩、长石石英粉— 细砂岩、板岩的韵律互层。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