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
李英强, 何登发, 文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通讯作者简介: 何登发,男,1967年生,198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9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E-mail:hedengfa282@263.net

第一作者简介: 李英强,男,1987年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沉积盆地构造特征研究。E-mail:yingqiangcugb@126.com

摘要

利用最新的地震资料、探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区域地层格架,编制晚震旦世各沉积时期构造—沉积环境图,并探讨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构造—沉积环境展布受基底构造限制,并具一定继承性。晚震旦世开始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整体来看自西向东海域环境由浅变深,由古陆过渡至碳酸盐岩台地、向东至台地边缘—斜坡沉积泥质岩,至深水盆地相沉积硅质岩,各相带总体呈南西—北东走向。上震旦统灯影组一段(简称灯一段)沉积时期—灯二段沉积中期为填平补齐沉积充填过程;灯二段沉积时期末—灯三段沉积期在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平缓的克拉通内部隆起;灯四段沉积时期伴随着海平面的下降,碳酸盐岩台地边界整体向东迁移。灯二、灯四段沉积时期末受桐湾运动两期抬升的影响,川中部分地区形成岩溶不整合面,盆地西部灯三、灯四段遭受强烈剥蚀。灯影组是四川盆地及邻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

关键词: 古地理; 构造—沉积环境; 灯影组; 晚震旦世; 四川盆地
中图分类号:P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3)02-0231-15
Palaeogeography and tectonic-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evolution of the Late Sinia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Li Yingqiang, He Dengfa, Wen Zhu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He Dengfa,born in 1967,graduated from Northwest University in 1989 and obtained his Ph.D.degree from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1995.Now he is a professor a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E-mail:hedengfa282@263.net.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 Yingqiang,born in 1987,is a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Now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es of the depositional basin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E-mail:yingqiangcugb@126.com.

Abstract

With the newly seismic data,drilling,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and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district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The tectonic-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maps of the Late Sinian are compiled and the tectonic-depositional evolution history is studied.The tectonic-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controlled by the structure of basement with inheritance.A large-scale carbonate platform deposition started at the Late Sinian.From west to east,the sea level changed from shallow to deep,with the sediments changing from mudstones of residual land, carbonate platform and platform margin-slope eastwards, to sedimentary siliceous rock of deep water basin.The strike of each facies belt is generally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During the depositional stage between the sedimentary periods of the Member 1 and the middle of Member 2 of Dengying Formation of Upper Sinian,this area was filled up by sediments.The flattened intracratonic uplift was forming on the intracrationic basin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s between the end of Member 2 and the Member 3 of Dengying Formation.And during the Member 4 of Dengying Formation,the platform boundary moved eastward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sea level.Affected by two periods of Tongwan tectonic movement,some areas of central basin formed palaeokarst unconformity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s of the Members 2 and 4 of Dengying Formation,and the Members 3 and 4 of Dengying Formation suffered a strong denudation in the western basin.The Dengying 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oil reservoir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Key words: palaeogeography; tectonic-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Dengying Formation; Late Sinian;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及邻区是中国南方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自1964年的威远震旦系气田突破后, 海相深层领域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重大发现, 一方面由于勘探程度较低, 另一方面对其成藏规律认识不足, 但其基本油气地质条件较好, 油气显示丰富, 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宋文海, 1996; Wei et al., 2008; 代寒松等, 2010; Yuan et al., 2012)。2011年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在位于乐山— 龙女寺古隆起高石梯构造的高石1井获得重大突破, 测井解释上震旦统灯影组二段(简称灯二段)— 灯四段气层跨度近500 m, 经酸化测试获日产天然气上百万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气流, 证实震旦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随着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 以及近年来对震旦纪研究的重大进展与研究思路的创新, 使得研究范围及研究重心逐渐拓宽到深层油气勘探领域。

四川盆地是在上扬子克拉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 是上扬子克拉通内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交叉的深大断裂控制形成的菱形构造盆地(汪泽成, 2002; 何登发等, 2011; 隆轲等, 2011)。上震旦统灯影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气储集层(Liu et al., 2011), 大多出露于盆地边缘, 在盆地内部具有埋深大、演化过程复杂、钻遇井位少且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这给古地理及构造— 沉积环境演化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

构造活动控制着海陆的分布轮廓, 也形成了古地理的基本格局(谢尚克等, 2011)。而古地理及构造— 沉积环境发育过程反映了盆地的构造性质及其演化过程, 有助于揭示该区油气聚集规律。目前, 还没有人系统地对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古地理和构造— 沉积环境演化进行详细研究。作者在前人震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殷继成等, 1993; 刘宝珺和许效松1994; 夏文杰等, 1994; 陈洪德等, 2002; 梅冥相等, 2006; 马永生等, 2009; 郑和荣等, 2010)基础之上, 遵循盆山耦合规律, 结合活动古地理的思想, 按照点— 线— 面的研究思路, 收集最新的野外地面地质调查、地震资料、探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 建立了晚震旦世区域地层格架, 并结合沉积构造背景, 编制了晚震旦世各沉积时期构造— 沉积环境图, 以此探讨四川盆地及邻区构造— 沉积环境演化。但是, 受资料点数量及分布的制约, 对一些关键相带界限和沉积相空间展布的确定还有待深入考究。

1 地质背景及地层特征

四川盆地地层齐全, 包括盆地基底、南华系、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 沉积厚度达6000~12000 m。其中在前震旦系结晶基底上发育了震旦纪至中三叠世(或晚三叠世早期)的海相沉积和晚三叠世(晚期)至第四纪的陆相沉积(何登发等, 2011)。上扬子地区震旦系可划分为下震旦统的陡山沱组和上震旦统的灯影组(邢裕盛等, 1996; 赵自强和丁启秀, 1996; 马永生等, 2009)。扬子陆块上以相对稳定的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滇东南、黔西为过渡性地壳, 由泥灰岩、硅质岩等组成, 形成向东南加深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

图1 四川盆地及邻区震旦系分区与剖面点分布Fig.1 Profiles distribution and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the Sinia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1.1 地层格架的建立

为方便对比, 作者依据震旦系沉积发育程度、沉积环境、岩性、岩相特征及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等, 将四川盆地及邻区划分为7个地层分区:龙门山分区、四川盆地分区、大巴山分区、川东南— 黔北分区、甘洛— 峨眉分区、滇东分区及黄陵分区(图 1)。并总结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王鸿祯, 1986; 辜学达等, 1997; 薛耀松等, 2001; 尹崇玉等, 2004; Zhou et al., 2004; 马永生等, 2009), 采用4段划分方案, 对震旦系(以上震旦统灯影组为主)按7个地层分区进行对比(表 1)。

龙门山分区灯三、灯四段遭受强烈剥蚀, 灯二段与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与观音崖组整合接触; 四川盆地分区上与筇竹寺组假整合接触, 资阳及其以西地区灯三、灯四段被完全剥蚀, 且缺失下震旦统, 其他地区与下伏观音崖组或陡山沱组整合接触; 大巴山分区上与筇竹寺组假整合接触, 下与陡山沱组假整合接触; 川东南— 黔北分区由于受“ 遵义运动” 影响, 在珙县、长宁一带仅出露灯影组一段和灯影组二段, 上与牛蹄塘组假整合接触, 下与陡山沱组假整合接触; 甘洛— 峨眉分区金阳对坪与普格大槽河一带, 上与筇竹寺组假整合接触, 下与观音崖组整合接触; 滇东分区晋宁、东川小区上与下寒武统渔户村组假整合接触, 下与王家湾组或陡山沱组整合接触; 黄陵分区湖北宜城、湖南石门小区上与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假整合接触, 下与陡山沱组整合接触(表 1)。

表1 四川盆地及邻区震旦系分区对比 Table1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Sinia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1.2 岩性组合及地层分布特征

灯影组延续地质年龄551~542 Ma, 间隔约9 Ma。命名系由李四光等于1924年创建的“ 灯影石灰岩” 演变而来(辜学达等, 1997), 四川盆地及邻区灯影组主要发育大套的藻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夹薄层砂、泥页岩及硅质岩。由于富含古藻类, 常构成不同形态的层纹石、叠层石, 豆状、葡萄状、雪花状、凝块状、泡沫状、叠层状、层纹状等构造发育, 中部含量丰富, 上下部较贫。灯影组厚度和岩性在盆地内部相对比较均匀, 盆地中心最厚。根据岩性特征、藻类的富集程度和结构特征, 作者将灯影组进一步分为两个地层层序(SQ1和SQ2)和4个岩性段(灯一、灯二、灯三和灯四段)(图2)。下文按照灯影组4个岩性段, 分别对四川盆地及邻区岩性组合及地层分布特征进行阐述。

图2 四川盆地南江杨坝震旦系综合柱状图Fig.2 Comprehensive column of the Sinian in Nanjiang Yangba of Sichuan Basin

1.2.1 灯影组一段

灯影组一段是晚震旦世早期海侵的产物, 岩性组合主要为浅灰— 深灰色层状粉晶白云岩, 含砂屑白云岩、溶孔白云岩和藻白云岩, 局部夹硅质条带和燧石团块。

灯影组一段地层发育不全, 残留地层厚度整体较薄, 其中盆地边缘相对较厚, 内部较薄(24~230 m)(图 5)。根据目前掌握的井资料及露头资料, 灯一段发育2个沉积较厚区域, 其中盆地北缘南江杨坝地区灯一段厚度大于300 m; 盆地南缘, 以金阳— 盐津— 珙县为中心有一沉降较厚区域, 灯一段最大厚度在450 m以上。盆内威远地区灯一段厚70~150 m, 女基井灯一段厚37 m, 高石1井灯一段目前已钻136 m。由于目前以灯影组为目的层的探井或钻至灯影组一段的井很少, 无法对灯影组一段地层残余厚度进行精确的控制, 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图5 四川盆地及邻区灯影组一段地层厚度(m)等值线图Fig.5 Isoline map of thickness(m)of the Member 1 of Dengying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1.2.2 灯影组二段

灯影组二段岩性组合主要为浅灰色— 灰白色藻白云岩、粉晶白云岩, 发育叠层状、雪花状、团块状及葡萄状结构, 发育古藻类, 整体岩性较纯, 局部含硅质白云岩, 夹膏盐岩及膏质白云岩, 并发育白云岩溶蚀孔洞。

灯二段厚度最大(图 3, 图4), 盆地中部大于400 m(图 6), 灯二段沉积时期末, 桐湾运动一幕使川中灯二段抬升遭受风化剥蚀, 以红土风化壳、钙结壳覆盖为标志, 并发育大量溶蚀孔洞, 形成岩溶储集层。川西南以犍为为中心有一厚层沉降区, 北至威远、自贡, 南至马边、屏山, 沉积厚度在500 m以上, 该区中心最厚在800 m以上(窝深1井灯二段厚度为845 m); 南江以北有小部分区域灯二段厚度在500 m以上, 并且出露较好(图 6)。

图3 四川盆地南西-北东向震旦系对比(剖面位置见图1中A-A’ )Fig. 3 SW-N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Sinian in Sinian in Sichuan Basic (profile location see Fig.1 , A-A’ )

图4 四川盆地北西-南东向震旦系对比(剖面位置见图1中B-B’ )Fig.4 NW-S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Sinian in Sichuan Basin(profile location see Fig.1 , B-B’ )

1.2.3 灯影组三段

灯影组三段岩性组合主要为深灰— 灰色细— 粉晶层状云岩, 夹藻白云岩, 局部含砂屑、生物碎屑; 川中地区底部为深灰色泥岩, 南东向剖面所示向西南泥岩逐渐减弱消失(图 4)。

图6 四川盆地及邻区灯影组二段地层厚度(m)等值线图Fig.6 Isoline map of thickness(m)of the Member 2 of Dengying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灯三段在川中地区形成沉积洼地, 大致分布于乐至— 遂宁— 广充— 合川— 大足— 威远围限之中, 沉积厚度较大, 厚200~350 m(例如高石1井 252.5 m、高科1井334 m、安平1井302.8 m、女基井197.5 m), 底部发育暗色泥页岩, 高石梯地区灯三段泥岩厚度在0~60 m之间, 从北东向剖面可以看出, 灯三段向北整体增厚(图 3); 在盐边— 峨眉及滇东、黔北地区也有沉积, 厚度在100~200 m; 盆地西缘和东部厚度较中部薄; 北部南江地区灯三段最厚, 可达200 m, 但分布范围局限(图 3, 图7)。

1.2.4 灯影组四段

灯影组四段岩性组合主要为浅灰— 深灰色层状粉晶白云岩、溶孔粉晶白云岩、含砂屑白云岩、藻白云岩, 局部夹硅质条带和燧石团块。野外勘察发现南江地区为一套结晶白云岩、石英砂岩夹粉砂质页岩, 并发育复杂褶皱、断裂及伴生小构造, 指示了米仓山构造活动; 威远地区底部为一套高伽马值的蓝灰色泥岩, 向四周白云质成分增多, 高伽马特征减弱或消失, 岩性变为泥质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等。

由于受桐湾运动二幕抬升的影响, 使灯四段遭受不同程度的淋滤和剥蚀, 造成地层厚度差异较大。其中在江油— 安县— 成都— 资阳— 洪雅以西被完全剥蚀, 其余地区有残留, 盆地内部较薄, 厚度在30~100 m(高石1井73 m、高科1井86 m、安平1井90 m、女基井79.5 m); 米仓山一带(广元— 旺苍— 南江)较厚, 为200~300 m(图 8); 甘洛— 峨眉地区灯四段遭受剥蚀程度弱, 残留最厚, 最厚在400 m以上(图 8)。

2 古地理与构造— 沉积环境

古地理研究的目的在于重塑沉积环境, 了解沉积盆地演化史和构造发育史, 总结盆地演化各地质时期的海陆、气候变化、沉积区与剥蚀区的古地理特征(谢尚克等, 2011), 对各种矿产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预测和勘探服务, 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冯增昭, 2009)。作者严格遵循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的原则(刘宝珺等, 1993),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收集, 建立地层剖面沉积对比, 并由剖面相转化为平面上每一层段构造— 沉积环境的研究。

四川盆地及邻区灯影组是继陡山沱组之后发育的一套海侵退积式的沉积序列, 由此四川盆地及邻区开始形成了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并具有镶边的特征。该时期海侵方向系来自盆地东南, 即由黔北和鄂西方向侵入, 使盆地形成向北西方向突出的海湾, 沉积基准面西高东低, 坡度极缓。当时海盆周边, 西南有康滇古陆, 西北有摩天岭古陆, 北和东北为秦岭古陆, 由于海平面的相对上升, 四川盆地及邻区(上扬子克拉通盆地)西缘的古陆和岛屿大多遭受剥蚀, 使其出露范围大大减小甚至被淹没(如泸定古陆)。形成的古地理格局由西向东整体依次为:古陆、基于阿坝裂陷盆地发育的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斜坡相及深水盆地相。古陆为前震旦系的基底隆起, 在震旦纪提供碎屑物; 局限台地相岩性组合主要为浅灰— 深灰色粉晶云岩夹藻云岩, 局部含生物碎屑, 局限台地内部发育有盐湖相、潟湖相、鲕滩和藻滩相等; 开阔台地相大致沿开县— 忠县— 涪陵— 南川以西的地区灯影组为白云岩, 偶含藻类, 局部含磷质白云岩, 以东的地区富含硅质结核、硅质条带的白云岩, 且泥质成分增多; 台地边缘相主要发育各种颗粒(包括鲕粒、球粒和介壳等)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颗粒磨圆、分选较好, 发育大型交错层理; 斜坡相因其处于较深水区域, 放射虫含量大大增多, 而菌藻类很少, 沉积了放射虫成因的硅质岩, 局部夹硅质板岩; 深水盆地相混有碎屑岩夹有少量硅质泥岩。此时该地区初步形成2种盆地原型— — 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和克拉通边缘盆地。

2.1 灯影组一段沉积时期构造— 沉积环境

灯影组一段是在陡山沱期构造— 沉积的基础上演化和发展的, 为第2次海侵退积式沉积的开始, 以南华系火山岩基底之上的填平补齐沉积充填为主。认为该阶段已具澄江运动之后在川中形成的大型宽缓隆起, 隆起幅度小于50 m, 表现为威远、乐山龙女寺两地形成的双峰状隆起状态。

图7 四川盆地及邻区灯影组三段地层厚度(m)等值线图Fig.7 Isoline map of thickness(m)of the Member 3 of Dengying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图8 四川盆地及邻区灯影组四段地层厚度(m)等值线图Fig.8 Isoline map of thickness(m)of the Member 4 of Dengying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图9 四川盆地及邻区灯影组一段沉积时期构造— 沉积环境图Fig.9 Tectonic-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map of the Member 1 of Dengying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图10 四川盆地及邻区灯影组二段沉积时期构造— 沉积环境图Fig.10 Tectonic-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map of the Member 2 of Dengying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此时的古地形、古气候和古生态等相对于陡山沱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表现为海平面的明显升高, 海侵范围的快速扩大, 泸定古陆、汉南古陆和滇中古陆等范围的大幅度减小, 并停止向盆地内部供应陆源物质。该时期初步形成了整体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 沉积基底变得相对平坦。主要沉积环境格局由西向东分别为:古陆、滨岸相、基于阿坝裂陷盆地发育的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发育萨布哈盐沼)、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斜坡相(上斜坡和下斜坡)以及深水盆地相(图 9)。各相带整体呈南西— 北东向展布, 大约以竹山— 巫山— 咸丰— 遵义一线形成克拉通内拗陷盆地与克拉通边缘盆地分界。

2.2 灯影组二段沉积时期构造— 沉积环境

灯影组二段沉积时期主要构造— 沉积环境展布由西向东分别为:古陆、基于阿坝裂陷盆地发育的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台内滩)、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台缘滩)、斜坡相以及深水盆地相(图 10)。各相带展布呈北东— 南西向。

灯二段沉积前期— 中期, 仍为盆地内部宽缓古隆起上的填平补齐沉积充填过程。伴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下降, 局限台地相中大量发育台内滩, 尤其以川中的威远、资阳、高石梯地区发育丰富, 并在开阔台地外围台地边缘地区发育台缘滩。这些台内滩、台缘滩对于形成震旦系的良好储集层具有重要的意义。开阔台地相基本沿安康— 通江— 达州— 重庆— 古蔺— 金阳一线展布, 大巴山北缘局部可见台内滩分布。台缘环境浪基面深度最大可达20 m, 台地边缘相位于城口以西, 沿城口— 万县— 石柱— 道真— 遵义一线展布, 其中遵义地区发育台缘滩相, 并且单滩体厚度较大, 灯影组二段可见大量叠层石。此时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与克拉通边缘盆地原型界限大约沿竹山— 开县— 万县— 石柱— 涪陵— 南川— 梓潼— 仁怀一线。

2.3 灯影组三段沉积时期构造— 沉积环境

灯二段沉积时期末— 灯三段沉积时期, 在桐湾一幕构造运动背景下, 盆地及邻区构造活动较之前变得强烈, 认为该阶段是继澄江运动之后, 在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基础之上初步形成平缓的克拉通内部隆起。相对于灯二段沉积时期, 灯三段沉积时期海平面具有一次快速的升降旋回, 随着海平面的迅速升高, 盆地中部沉积充填了一套深灰色泥岩, 受残余古陆影响, 向西南地区水体变浅, 泥岩逐渐减弱消失。

该期构造— 沉积环境基本继承了灯二段沉积时期的沉积格局, 由西向东主要的沉积相依次为:古陆、基于阿坝裂陷盆地发育的开阔台地相、蒸发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台内滩)、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台缘滩)、斜坡相及深水盆地相(图 11)。各相带呈南西— 北东向展布, 原型盆地边界基本未发生变化。

2.4 灯影组四段沉积时期构造— 沉积环境

灯影组四段沉积时期构造— 沉积环境展布由西向东主要为:古陆、基于阿坝裂陷盆地发育的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台内滩、潟湖)、开阔台地相(台缘滩)、台地边缘相、斜坡相以及深水盆地相(控制范围之外)(图 12)。与灯三段相比, 灯四段的沉积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台地相整体向东方向迁移。末期受桐湾二幕抬升的影响, 造成四川盆地及邻区水体变浅, 碳酸盐岩台地范围进一步扩大, 成都— 资阳以西灯四段被完全剥蚀, 局限台地西边缘向盆内收缩, 东边缘向东迁移至城口— 万县— 涪陵— 南川以东。随着海平面的降低, 局限台地内部, 发育大量台内滩, 尤以川中、川南居多, 局部地区由于与广海水体循环受到限制, 水体闭塞, 形成潟湖。威远地区形成沉积洼地, 底部充填高伽马值的蓝灰色泥岩, 向四周白云质含量增多。开阔台地范围与灯三段沉积时期相比大幅扩大, 向东已延伸至鄂湘黔地区, 其中遵义地区仍保留台缘滩沉积, 只是残留面积大大减小了。此时克拉通内拗陷盆地东部边界向外扩张, 北部边界向内收缩, 北部与克拉通边缘盆地大约以镇巴— 城口一线为界。

3 构造— 沉积环境演化

南沱组冰川消融后, 在克拉通上表现为强制性的海平面快速上升, 使原陆相古地理地貌被海水淹没, 而海相碳酸盐岩— — 陡山沱组下部的第一段帽白云岩(王伟等, 2011), 直接超覆在陆相充填物和陆相冰碛岩之上, 向上发育黑色页岩与碳酸盐岩潮坪、潮缘相的间互层, 典型的沉积序列通常称为“ 两白两黑” 沉积韵律。大陆冰盖的刨蚀作用, 使扬子克拉通上的高低地形被夷平化, 成为震旦纪碳酸盐岩的基座。

早震旦世的陡山沱期开始, 古气候变暖, 海水由周边各方向侵入扬子克拉通, 形成广海型的海侵碎屑岩沉积。古地理格架整体西高东低, 西南部有泸定古陆, 西部有前寒武系组成的康滇古陆, 呈南北向的狭长条带, 边缘有陆相碎屑岩, 向东依次为滨海、浅海和深海区。陡山沱期发育了丰富的磷矿、富营养链的黑色页岩, 与洋流的上升密切相关, 在全球均具对比性(尹崇玉等, 2009)。

图11 四川盆地及邻区灯影组三段沉积时期构造— 沉积环境图Fig.11 Tectonic-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map of the Member 3 of Dengying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图12 四川盆地及邻区灯影组四段沉积时期构造— 沉积环境图Fig.12 Tectonic-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map of the Member 4 of Dengying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灯影组是继陡山沱组之后发育的一套海侵退积式的沉积序列。灯一段沉积时期西部为陆表海, 在川滇黔地区已具碳酸盐岩台地雏形, 向东中上扬子地区由滨岸、潮坪环境逐步向陆架、斜坡环境过渡, 由此四川盆地及邻区开始形成了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台地的东南缘位于湖南古丈、贵州松桃一带, 西南缘以牛首山古陆和康滇古陆为界。该时期海侵方向来自盆地东南, 即由黔北和鄂西方向侵入, 使盆地形成向北西方向突出的海湾, 沉积基准面西高东低, 坡度极缓。当时海盆周边, 西南有康滇古陆, 西北有摩天岭古陆, 北和东北为秦岭古陆; 灯二段沉积时期由于海平面的进一步上升, 四川盆地及邻区(上扬子克拉通盆地)西缘的古陆和岛屿大多遭受侵蚀, 使其出露范围大大减小甚至被淹没(如西南缘的泸定古陆)(图 13),

图13 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构造— 沉积模式演化图Fig.13 Tectonic-depositional evolution map of the Late Sinian in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此时已形成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 盆地及邻区构造活动变的频繁强烈, 盆内水体深浅的变化为台内滩的大量发育奠定了基础, 盆缘断裂活动加强, 灯二段沉积时期末桐湾一幕造成的抬升使灯影组二段遭受剥蚀, 形成灯二段白云岩的风化剥蚀界面, 并开始了剥蚀隆起的雏形; 灯三段沉积早期海平面的快速升高导致盆地西部古陆遭受强烈剥蚀, 盆地中部沉积灰黑色泥岩层, 中、晚期海平面的下降又导致早期西部充填的薄层白云岩被完全剥蚀; 灯四段沉积时期伴随海平面的又一次下降, 局限台地西边缘向盆内收缩, 东边缘向东迁移, 沉积期末, 桐湾二幕运动造成盆地及以东整体抬升并遭受剥蚀, 发育区域不整合, 在盆地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在川西地区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风化剥蚀以及岩溶作用相比第一次更加强烈, 龙门山区及川西边部灯三、四段遭受强烈的剥蚀, 泥盆系或二叠系直接覆盖在灯影组中部灯二段之上, 资阳及威远背斜北翼最老剥蚀至灯三段, 其余地区灯四段均不同程度地残留, 其中大足地区、威远地区最薄(10~50 m), 川中地区残余厚度较大(80~90 m), 并向川北、川东、川南等地区增厚至150~300 m, 形成与寒武系底界的不整合面。

4 结论

1)沿四川盆地及邻区基底广泛发育震旦系地层, 以白云岩为主, 夹泥质、碳质和硅质岩, 残余地层分布受海平面变化、沉积充填速率和构造运动影响。桐湾运动两期抬升造成盆内部分地区(威远、高石梯地区明显)灯二段和灯四段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发育岩溶储集层, 并形成岩溶不整合面。

2)晚震旦世构造— 沉积环境展布受基底构造限制, 并具一定继承性。晚震旦世开始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自西向东海域环境由浅变深, 由古陆过渡至碳酸盐岩台地, 向东至台地边缘— 斜坡沉积泥质岩, 至深水盆地相沉积硅质岩, 各相带总体呈南西— 北东向展布, 该期形成克拉通内拗陷盆地与克拉通边缘盆地。

3)灯一段沉积时期— 灯二段沉积中期为填平补齐沉积充填过程; 灯二段沉积时期末— 灯三段沉积时期在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平缓的克拉通内部隆起; 灯四段沉积时期伴随着海平面的下降, 碳酸盐岩台地边界整体向东迁移, 盆地西部遭受强烈剥蚀。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陈洪德, 田景春, 刘文均, . 2002. 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与对比[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9(4): 355-379. [文内引用:1]
[2] 代寒松, 刘树根, 孙玮, . 2010. 米仓山前缘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勘探前景探讨[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5): 16-26. [文内引用:1]
[3] 冯增昭. 2009. 中国古地理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亮点[J]. 古地理学报, 11(1): 1-11. [文内引用:1]
[4] 辜学达, 刘啸虎, . 1997. 四川省岩石地层[M]. 湖北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51-110. [文内引用:2]
[5] 何登发, 李德生, 张国伟, . 2011.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地质科学, 46(3): 589-606. [文内引用:2]
[6] 刘宝珺, 许效松. 1994. 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震旦纪—三叠纪)[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88. [文内引用:1]
[7] 刘宝珺, 许效松, 潘杏南, . 1993. 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1-34. [文内引用:1]
[8] 隆轲, 陈洪德, 林良彪, . 2011. 四川盆地白垩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及演化[J]. 地层学杂志, 35(3): 328-335. [文内引用:1]
[9] 梅冥相, 周鹏, 张海, . 2006. 上扬子区震旦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J]. 古地理学报, 8(2): 219-231. [文内引用:1]
[10] 马永生, 陈洪德, 王国力, . 2009. 中国南方层序地层与古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591. [文内引用:3]
[11] 宋文海. 1996.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大中型气田成藏条件研究[J]. 天然气工业, 16(): 13-26. [文内引用:1]
[12] 王鸿祯. 1986. 论中国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及年代地层的划分[J]. 武汉地质学院学报(地球科学), 11(5): 447-453. [文内引用:1]
[13] 王伟, 周传明, 袁训来, . 2011. 华南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中无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J]. 地层学杂志, 35(4): 349-360. [文内引用:1]
[14] 汪泽成. 2002. 四川盆地构造层序与天然气勘探[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40. [文内引用:1]
[15] 谢尚克, 汪正江, 王剑. 2011. 黔东北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 13(5): 539-549. [文内引用:2]
[16] 夏文杰, 杜森官, 徐新煌, . 1994. 中国南方震旦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11. [文内引用:1]
[17] 薛耀松, 曹瑞骥, 唐天福, . 2001. 扬子区震旦纪地层序列和南北方震旦系对比[J]. 地层学杂志, 25(3): 207-216. [文内引用:1]
[18] 邢裕盛, 高振家, 王自强, . 1996. 中国地层典(新元古界)[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17. [文内引用:1]
[19] 殷继成, 何廷贵, 李世麟, . 1993. 四川盆地周边及邻区震旦亚带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M]. 四川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文内引用:1]
[20] 尹崇玉, 高林志, 邢裕盛, . 2004. 新元古界南华系及其候选层型剖面研究进展[C].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28): 1-10. [文内引用:1]
[21] 尹崇玉, 唐烽, 刘鹏举, . 2009.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J]. 地球学报, 30(4): 421-432. [文内引用:1]
[22] 郑和荣, 胡宗全, 周小进, . 2010. 中国前中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集[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93. [文内引用:1]
[23] 赵自强, 丁启秀. 1996. 中南区区域地层[M]. 湖北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170. [文内引用:1]
[24] Liu Shugen, Qin Chuan, Jansa L, et al. 2011. Transformation of oil pools into gas pools as results of multiple tectonic events in Upper Sinian(Upper Neoproterozoic), deep part of Sichuan Basin, China[J].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29(6): 679-698. [文内引用:1]
[25] Wei Guoqi, Chen Gengsheng, Du Shangminget al. 2008. Petroleum systems of the oldest gas field in China: Neoproterozoic gas pools in the Weiyuan gas field, Sichuan Basin[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5(4-5): 371-386. [文内引用:1]
[26] Yuan Haifeng, Liang Jiaju, Gong Dengyu, et al. 2012.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inian oil and gas pools in typical structures, Sichuan Basin, China[J]. Petroleum Science, 9(2): 129-140. [文内引用:1]
[27] Zhou Chuanming, Tucker R, Xiao Shuhai, et al. 2004. New constraints on the ages of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 in South China[J]. Geology, 32(5): 437-440.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