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张向萍,女,198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自然灾害与环境演变专业,主要从事历史气候和灾害的重建研究。E-mail:zhangxiangping85@163.com。
使用历史方志资料,根据台风发生时风雨潮洪的特点和文献记录中对它们的文字描述,建立了台风天气灾害现象筛选词语表,提取了台风相关信息,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元1644—1949年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通过对现代台风过程中天气现象和可能造成灾害特征的分析,从历史台风描述词语、风雨潮现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台风灾害链、风雨持续时间、台风风向、地形等方面制定了辨识历史台风的4条直接判别准则和6条辅助辨识依据,逐年辨识台风事件。与器测资料相对比,检验了历史台风事件重建的结果,公元1884—1949年间共重建出65次台风事件,相当于器测数的87.8%,两者相差1次以下的年数为55 a,占83.3%,说明利用方志资料重建台风频次序列的可靠性,为重建历史台风频次序列提供了方法支持,对研究长时间台风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科学意义。
About the first author: Zhang Xiangping,born in 1985,is a doctoral candidate of grade 2011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he is currently engaged in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past and historical disasters reconstruction.E-mail:zhangxiangping85@163.co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winds,heavy rains,tidal surge,and flood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typhoon and related descriptions in chorographies, a table of description for identifying historical typhoon disasters was made. Information on historical typhoon from historical chorographies was extracted from the table,and the Historical Typhoon Database in 1644-1949 A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was made.Referring to knowledge about modern typhoon,the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historical typhoon including 4 direct standards and 6 assisted evidences was confirmed in terms of words about historical typhoon,typhoon weather phenomenon,typhoon disaster chains,surge situations,storms duration,winds direction,terrai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chorographies in 1884-1949 AD, typhoon activities occurred 65 times,which equal to 87.8% of the frequency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The number of year with the frequency difference in typhoon activities reconstructed by two ways smaller than one is 55 and totals 83.3%.It means that the series of historical typhoon based on historical chorographies is reliable. This research could suggest a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the series of historical typhoon frequency, and is very useful for the research on long-term typhoon activ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台风活动影响研究是气候和灾害科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陈联寿等, 2004; 周俊华等, 2004; Trenberth, 2005; Webster et al., 2005, 2006; Chan, 2006), 对现代台风活动规律的充分认识有赖于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案例研究(叶瑜等, 2010)。
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活动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文献中保存下来了大量关于台风活动的资料, 它们为研究历史台风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源(郑景云, 2007; 杨煜达等, 2009; 张德二, 2010)。与地质学记录相比, 历史文献记录有较高的准确度和时间分辨率, 对台风时间的记述可以精确到日以下(Grossman, 2001; Miller et al., 2006; 廖淦标, 2008; Wheeler et al., 2009)。历史方志, 尤其是中国华东、华南沿海县市的方志包含有丰富的台风记录(廖淦标, 2008), 在历史台风研究方面具有其他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
科学制定辨识台风过程的标准, 是重建高可信度历史台风序列的关键(徐明和杨秋珍, 2007)。历史方志中关于台风活动的记载多是对风雨潮灾情的文字描述, 语言模糊性大,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记载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这些都为识别台风事件造成了困难。在辨识过程中区分是大风灾还是台风风灾, 是对流天气带来的暴雨还是台风带来的暴雨, 是天文潮还是台风带来的风暴潮, 进而如何依据这些台风现象来辨识台风过程, 都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 已有学者利用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沿海一些地区的台风, 初步验证了利用文献资料重建历史台风的可靠性和准确性(Liu et al., 2001; 梁有叶和张德二, 2007)。梁有叶和张德二(2007)编制描述台风活动的典型词语表, 检索台风活动记录, 进一步经人工判读来确定历史台风事件, 编制了台风活动年表。该辨识方法侧重突出历史文献资料中有关台风天气现象和灾害词语的筛选和使用。徐明和杨秋珍(2007)在“ 影响华东500 a历史台风资料重建” 研究中, 结合现代台风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通过对器测时期台风影响资料的气候统计和相关分析, 确定了华东4省市识别台风灾害5条基本判别准则和4条对疑难灾情资料识别的辅助准则。该方法主要偏重通过对现代台风天气和灾害现象的气象学分析来制定甄别台风灾害的判断准则。潘威等(2011)和王美苏(2010)建立了提取直接和间接台风记录、剔除非台风事件的资料采集处理标准, 建立了苏、沪、浙沿海台风频次和受影响天数的序列。这些成果为研究历史台风记录特点、制定历史台风的辨识方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在详细分析地方志资料记录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的气象学特征, 对不同分辨率的台风记录进行有差别的使用, 便于更加具体、直接地从历史地方志记载中辨识台风事件。
作者拟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方志资料, 进行重建历史台风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建立台风天气灾害现象筛选词语表并据此提取历史台风灾害信息, (2)制定基于文字描述的历史台风辨识准则, (3)检验历史台风事件重建结果可靠性, (4)重建长江三角洲地区近300a历史台风序列。
文中的数据主要来自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图 1)的整编历史地方志资料。方志中较好地保存了当地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自然和社会事件的记载, 其中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天气、气候和灾害情况。地方志一般本地人写本地志, 人熟、地区熟, 记载比较严谨、详细和可靠。
收集到的整编方志资料主要包括温克刚(2006a, 2006b, 2006c)主编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张德二(2004)主编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张秉伦和方兆本(1997)主编的《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和旱涝规律研究》, 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编写的《江苏省近两千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①(① 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 1976. 江苏省近两千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内部资料), 江苏省气象情报资料室编写的《江苏省气候历史资料(公元234— 1975年)》②(② 江苏省气象情报资料室. 1978. 江苏省气候历史资料(公元234— 1975年). 内部资料), 浙江嘉兴地区文管会编写的《杭嘉湖平原水灾成因考》③(③ 浙江嘉兴地区文管会. 1980. 杭嘉湖平原水灾成因考.内部资料), 《上海地区自然灾害史料汇编(公元751— 1949年)》(火恩杰和刘昌森, 2002)。它们的记录主要来源于各个地区的方志, 但也穿插有少量的档案资料。记录的内容包括日期、地点、降水过程、各天气与灾害描述, 以及灾情、灾损、救灾、饥荒、疫病等。将整编方志资料和清代原始方志资料进行对比评估, 得出两者的灾害记录一致, 综合使用多套整编方志资料, 可以提高原始记录选入量。在进行灾害重建时, 将空间分辨率确定为县一级是比较可靠的(张向萍等, 2011)。
中国1988年以前规定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现行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现代蒲福风力等级表中, 7级风的陆地地面征象为全树摇动, 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8级风的陆地地面征象为微枝折毁, 人行向前感觉阻力甚大; 8级以上风级更为严重。依据台风天气灾害现象描述词语, 历史台风造成的灾损, 至少相当于了现代蒲福风力标准中8级风以上的地面征象。本研究中的台风包括热带气旋中风速达到17.2 m/s, 风力在8级以上的所有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根据现代台风天气现象及台风特征, 建立了风、雨(涝)、潮、啸的分类记录筛选词语表(表 1), 据此分类摘录整编资料中有关风、雨、潮、啸的记录, 建立台风原始记录表(表 2)。依据前人提出的“ 原始优先、校勘优先、价值优先、相互参照” 4原则(张丕远等, 1999), 参考来源可靠性、完整程度、针对性、分辨率、精确性等, 把与台风相关的历史记录进行对比、筛选与校勘, 建立了长江三角洲近300 a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其中包括公元1644— 1949年与风、暴雨、潮、海啸以及伴生灾害相关的台风记录2027条, 洪涝记录5353条。经剔除重复和来源于器测资料的记录后, 共保留台风记录1924条, 其中时间分辨率为日以下、日、月、季和年的记录分别为189、1000、413、168和154条, 占总记录数的10%、52%、21%、9%和8%。
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文字资料, 利用风、雨、潮、啸等灾情文字记录来辨识台风事件。作者依据过去全球变化重建的“ 均一性” 和“ 将今论古” 的原则, 采用历史对比分析法基于现代台风知识, 在详细分析历史地方志资料中关于台风记载词语信息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的气象学特征, 建立了利用地方志记录来辨识历史台风的4条直接判别准则和6条辅助辨识依据。其科学依据是现代和历史台风天气过程和灾害现象的均一性原理, 根据现代台风发生时的某些显著特征, 判断过去某一事件是否是台风或是由台风造成的。
1)在记录中有明确可以直接定义为台风的词语如 “ 飓风” 、“ 飙风” 等。如:据林达泉(1881)《崇明县志》1680年记载:“ 八月三日飓风海潮, 居民溺死无算。” 判定1680年8月3日崇明县有1次台风过境。据道光《分湖小识》1823年记载:“ 七月初二、初九两日狂飙复发, 大雨如注……。” 判定1823年7月上旬吴江有2次台风过境。但如果记录中有“ 飓风” 等词汇, 但与现代台风标志现象和发生月份不符或有很大偏差的, 不认为是1次台风事件。如:据王彬(1877)《海盐县志》1676年记载:“ 十二月朔, 午刻飓风, 有大鱼从外洋北来, 长十余丈, 数日, 乘大风扬去。” 它们虽有飓风词汇, 但根据器测资料知道中国华东地区的台风事件一般发生在5— 11月份, 最早的台风记录为4月份, 而这条记录是在农历十二月, 同时也没有其他台风标志现象, 判断此处的飓风不为台风事件, 而是冬季的寒潮大风。
2)几个邻近或相近地点同时记载有一定持续时间(1~8 d内)的风、雨、潮现象, 可以判别为1次台风事件。 1次台风过境通常伴随着大风、暴雨, 沿海、沿江、沿湖地区会出现风暴潮等台风标志现象。1次台风影响范围通常达数百千米, 6级风圈范围达7~8个纬距。登陆后, 影响范围有所减小, 风雨潮现象通常沿台风入侵路径成片多点出现。在中国登陆并在陆地上消失的台风其陆上维持时间平均为31 h左右(李英等, 2004)。在不同地区, 受大气环流、台风强度、地势地形等影响, 台风维持时间和影响范围不一样, 有一定波动范围。各地平均影响持续时间在1.9~3.4 d(平均2, d及以上的地区占98.6%; 3 d及以上的地区占40.5%)。各地最长影响时间在3~8 d(4 d及以上占98.6%; 5 d及以上占86.5%; 6 d及以上占66.2%; 7 d及以上占29.7%; 8 d及以上占4.1%)(徐明和杨秋珍, 2007)。梁有叶和张德二(2007)将相邻地点(< 2.4° 纬距)、相同时期的台风记录视为同一台风。Liu等(2001)认为当事件在1 d或几天内发生, 并且被几个相邻的县同时记载时, 认为是1次单独台风事件。如据赵定邦(1892)《长兴县志》1645年记载:“ 七月十四日, 大风异常吹折谯楼, 是夜骤雨倾盆, 平旦水添数丈, 淹没禾头。” 据宗源瀚(1874)《湖州府志》记载:“ 七月十四日, 大风异常, 是夜骤雨倾盆, 平地水添数尺, 淹没禾豆……秋, 无收。” 据余丽元(1879)《石门县志》记载:“ 七月十四日, 大风水溢, 一日一夜水满五尺, 风拔大木数百本。” 长兴县、湖州、石门县等同时在7月14日记载有大风、暴雨, 并在沿杭州湾的海宁出现大潮, 可以判断1645年7月14日有1次台风过境影响。
3)非天文潮汛期间的潮灾可能是台风引起的。理论上, 每月的2次大潮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附近, 2次小潮发生在农历初七、八和廿二、廿三附近, 实际中, 长江三角洲大潮通常发生在朔望后第2、3日, 小潮出现在上、下弦月后的第2、3日, 若伴有风情或雨情的潮溢、洪潮、海溢、海啸等灾害现象发生在不是大小潮的时间里, 认为这些潮情极有可能是台风引起的, 判断为有台风发生。如:据光绪《川沙厅志》1670年记载“ 六月十二日, 大雨, 海溢, 禾稼尽没, 大饥。” 华亭、南汇、上海、松江、吴县也有相关记载, 判断有台风事件发生。
4)若出现可能为台风— 大风、台风— 暴雨— 洪涝、台风— 风暴潮3条串发灾害链, 并引发拔木、毁屋、败稼、坏塘等灾害后果, 则可初步判为台风事件。台风引起的大风、暴雨、风暴潮会导致区域性的风灾、洪涝灾、潮灾和一些次生灾害, 其灾害链具有地域差异, 主要有台风— 大风、台风— 暴雨— 洪涝、台风— 风暴潮3条串发灾害链, 三者结合形成并发灾害链。如:据赵定邦(1892)《长兴县志》1744年记载:“ 长兴县, 七月初四, 初五两日, 风雨骤至, 天目山水冲溢, 太湖水泄不及, 长兴田禾受灾独重。本年漕米按分蠲免。” 据钱维乔(1788)《鄞县志》记载:“ 七月海水溢, 县东十一都, 十二都新垦涂七百三十一亩有奇被水田亩, 奉旨缓征。” 说明1744年7月长兴出现了台风— 大风、台风— 暴雨— 洪涝灾害链, 鄞县出现了台风— 风暴潮灾害链, 判定为1次台风事件。
1)通过风雨潮灾害发生时间筛选台风记录。5— 10月份(农历四月至九月)尤其7— 9月份是沿海地区台风的多发季, 此间的风雨潮灾害现象优先考虑, 通常认为11月份至次年4月份(农历十月至次年三月)的风雨潮灾害不与台风相关, 特殊情况除外。如据曹允源(1933)《吴县志》记载:“ 十二月大风, 太湖水溢, 平地水高五六尺, 田禾尽淹, 流民载道。” 不认为是台风记录。
2)通过降雨特征筛选台风记录。连日夜不止并伴有大风的强降水多为台风降水, 迅发即止的降雨过程多不为台风降水。如据曹慞(1934)《庉村志》1645年记载:“ 七月二十五日夜, 天鸣如雷, 时星斗灿然, 而空中如风雨骤至, 声一时许乃息。” 此种风雨不为台风降水。
3)通过降水时间筛选台风记录。发生在6~8月持续时间长达10~20 d的连绵降雨, 如“ 大霖雨、连阴雨、霪雨浃旬、阴雨连绵” 多为梅雨, 台风降水时间一般少于8 d。
4)通过伴随天气现象和风雨特征筛选台风记录。一般伴随冰雹、雷雨、龙卷、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的风雨灾害, 不为台风风雨, 但当台风天气系统遇到强冷空气时, 在边缘也会出现龙卷、冰雹和飑线等。并且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大风大雨比台风带来的风雨小, 持续时间短, 多为雷阵雨, 可能伴有冰雹。所以当有强对流天气及其灾害出现的风雨记录一般不为台风记录, 这类记录需要和其他记录相参照。如据彭润章(1886)《平湖县志》1687年记载:“ 夏四月晦, 大易、齐景二乡暴风雨, 冰雹大如升, 次如拳, 伤菽麦几尽。”
5)通过强降水和地形的关系辅助辨识台风。当台风过境时, 在一些特殊地形部位如山前、迎风坡、喇叭口港湾等出现伴随大风的强降水或形成暴雨中心, 所以当空间上, 这些特殊部位出现暴雨中心, 那么这次降水有可能是台风导致的, 作为台风判别的辅助依据。如1883年初一至初五的台风事件, 据民国陈璚(1922)《杭州府志》记载:“ 七月初二日夜间起, 至初五日止, 数昼夜狂风大雨, 又值朔汛潮旺, 水乘风力, 异常凶猛, 海水漫过石塘。” 据洪锡范和盛鸿焘(1931)《镇海县志》1883年记载:“ 宁波七月朔, 风雨大作, 海潮骤至, 沿海堤塘皆坏。” 据吴文江(1901)《忠义乡志》1883年记载:“ 奉化七月一日大风雨, 海啸, 塘堤尽决。” 在浙江天目山和四明山前出现了暴雨中心, 这是台风引发的。
6)通过风向辅助辨识台风。受季风影响, 长江三角洲夏季多刮东南风。中国位于北半球, 热带气旋呈逆时针旋转。有台风过境时风向有一定改变, 通常当刮东北风或北风时, 有可能受台风系统影响。徐家良(2005)对公元1971— 2002年不同路径台风影响上海的风向分布进行统计, 认为当台风在福建、浙江登陆时, 上海在台风运动方向的右侧, 大风的风向主要是东南偏东风; 台风近海北上时, 上海在台风的左侧, 大风的主导风向是东北偏北风。无论何种路径, 上海地区台风大风偏西的风向极少出现, 并画出了近海北上台风影响上海地区风向频率分布图(图 2)。近海北上台风影响时, 上海地区NNW、N、NNE和NE 4个偏北方位风向频率占64%, 市区这4个方位风向频率亦占64%, 上海地区和市区最多风向均是NNE, 频率分别为24%和25%。由此可以看出, 当热带气旋过境时, 刮东北风或东南风的概率较大。若一个地区有记载刮东北风或东南风或有风向转变时, 有可能与台风系统有关, 可以作为台风判别的辅助依据。如据常琬(1752)《金山县志》1696年记载:“ 秋七月二十三日飓风起东北, 飞瓦走石, 拔木倒庐舍, 沿海漂没民庐无算。” 据梁悦馨和莫祥芝(1875)《通州直隶州志》1848年记载:“ 六月壬戌, 自寅至申东北飓风大作, 拔木毁屋, 江海暴溢, 平地水深数尺, 岁大歉。”
按时间分辨率挑选原始记录中时间分辨率在日以上的记录, 依据文中所确定的台风辨识准则, 初步辨识台风过程, 并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空间相关性, 插补时间分辨率在月以上的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逐次逐县拆分, 建立台风专题表(表 3)。
基于台风数据库中的台风原始记录表和专题表, 参考档案原始记录表, 依据制定的辨识台风事件的4条判别准则和6条辅助判别依据, 逐年辨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台风事件, 建立近300 a台风过程表, 包括年份、全年台风次数、台风发生时间、台风发生时间分辨率、台风影响县次、台风影响地点和台风灾害现象等信息(表 4)。
依据台风辨识准则中的第5~8条辅助判别标准, 对2027条原始记录进行初步筛选, 剔除其中确定不是有关台风的记录。如1644年记载:“ 正月初一, 大风。” 1656年记载:“ 二月十二日, 烈风雷雨竟日。” 1679年记载:“ 正月二十三日大风霾, 日色无光, 雷震。” 1722年记载:“ 二月初四, 大风, 雨黄土, 凡三日。” 1865年记载:“ 正月十一日, 雷雨, 十三日, 大雷雨以风。十二月十四日, 雷鸣骤雨, 暮又雷雨, 气暖如夏, 土大润。” 1885年记载:“ 春二月甲申大风, 雨雪。” 等。
经初步筛选后, 剩余1962条原始记录。给每条记录按最精确时间设置编码区分每条记录的时间分辨率, 逐年对这些原始记录进行排序, 可区分出时间分辨率在日以下、日、月、季和年的记录。其中日以下分辨率的记录为192条(占10%), 分辨率到日的记录为1030条(占52%), 两者合计为1222条, 占62%; 分辨率到月的记录为414条, 占21%; 分辨率到季的记录为171条, 占9%; 分辨率到年的记录为155条, 占8%。在辨识过程中优先使用分辨率到日和日以下的记录, 依据方志记载的特殊性和地域空间相邻性, 插补使用分辨率低的记录。如1654年上海、东台、崇明、通州、嘉定、宝山都有记载飓风、风雨潮现象, 并同时符合台风辨识准则里面的几条准则。此外, 泰兴县有记载:“ 夏六月, 飓风涌潮。” 江阴县记载:“ 六月, 大风拔木。” 泰兴县、江阴县与通州相邻, 依据方志记载重大典型事件的特性, 判断泰兴县和江阴县六月的飓风记录也属于该次台风的记载。对于记录到月、季和年的低分辨率记录, 只有当记录中有明确“ 飓风” 、“ 台风” 、“ 飙风” 等台风记载时, 才判定为1次台风事件。
依据台风辨识准则中的第1~4条辨识准则对1962条台风记录进行逐年辨识, 其中, 有1357条(占总数的69.2%)作为直接台风记录用于辨识台风, 605条不能直接确定是否为台风记录, 作为补充。共辨识出台风事件为274次, 其中分辨率到日的台风事件为249次, 分辨率到月的为16次, 分辨率到季的为4次, 分辨率到年的为5次。
1883年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有器测记录之后,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也收录了部分器测资料, 对这些记录进行剔除后余1924条, 其中日以下分辨率的记录为189条, 占10%; 分辨率到日的记录为1000条, 占52%; 分辨率到月的记录为413条, 占21%; 分辨率到季的记录为168条, 占9%; 分辨率到年的记录为154条, 占8%。分辨率到日以下和日的记录为1189, 占62%。其中, 有1319条记录作为确定台风记录来辨识台风事件, 605不确定是否为台风记录。共辨识出台风事件为240次, 其中分辨率到日的台风事件为217次, 分辨率到月的为14次, 分辨率到季的为4次, 分辨率到年的为5次。
基于台风过程表, 逐年统计影响该地区的台风频次, 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元1644— 1949年逐年影响台风频次序列(图 3)。
由于历史文献记载毕竟不如器测资料准确、详细, 且对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记述比较模糊, 不易区分, 重建结果不免存在不确定性。为评估利用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台风序列的可靠性, 利用公元1884— 1949年历史文献记载与气象观测资料并存的时期, 对比分析利用方志与器测资料重建的台风频次序列。
器测时期途经长江三角洲的台风数为74次, 通过方志资料重建出的台风数为65次, 相当于器测数的87.8%, 器测与重建完全一致的台风数为45次, 相当于器测数的60.8%。
不一致台风事件随机分布在66 a中。在此66, a中, 31个年份的台风频次完全一致, 占47%; 24 a相差1次, 占36.3%, 其中15 a距平符号相同, 9 a距平符号不同; 8 a差2次, 占12.1%, 差3次以上的只有3 a, 占4.5%。器测和方志资料重建序列台风频次相差1次以下的共有55 a, 占83.3%, 其中距平符号相同年数占69.7%(表 5)。
两条序列的方差、均值和极值都无显著差异。说明利用方志资料重建台风频次序列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序列重建中存在的误差并不影响其反映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十年际或百年际的台风活动变化。
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现代台风过程中风雨潮洪发生特点及其灾害特征的分析, 基于历史方志资料中对台风的文字描述, 建立了历史台风天气灾害现象筛选词语表, 提取相关信息, 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元1644— 1949年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制订了辨识历史台风的4条直接准则和6条辅助依据, 基于现代台风气象观测资料检验历史台风重建结果, 说明利用方志资料重建的历史台风频次序列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与以往同类研究相比(梁有叶和张德二, 2007; 徐明和杨秋珍, 2007; 叶瑜等, 2010), 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地方志记录中历史台风信息记载的特点, 系统整理了关于历史台风天气灾害现象的词语, 提出了将历史地方志中关于台风的定性文字信息转化为定量频次序列的方法, 解决了根据历史文字描述辨识台风事件这一难点问题, 为逐年辨识台风事件和建立台风频次序列提供了方法支持, 对进一步研究长时间台风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