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罗家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储集特征分析*
王永诗, 王伟庆, 郝运轻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

第一作者简介: 王永诗,男,1964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4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毕业,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及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E-mail:wangysh623@sina.com

摘要

利用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等测试技术,可以将济阳坳陷罗家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段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孔隙又可以分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碳酸盐矿物晶间孔、黄铁矿晶间微孔、碎屑颗粒溶孔和砂质粒间微孔 5个亚类;裂缝分为成岩裂缝和构造裂缝两大类,成岩裂缝又可以分为层间裂缝和粒缘裂缝两类。裂缝与基质孔隙之间,存在一个微米尺度的重合带,反映了储集空间发育继承性的特点,油气聚集在以层间裂缝为中心,粒缘裂缝等次级裂缝和较大的碳酸盐晶间孔为骨架,以各类晶间孔隙、黏土微孔和溶蚀孔隙为基质的储集空间网络中。储集空间发育与岩性关系密切,纹层状泥质灰岩物性较好,相应的页岩物性具有基质渗透率极低和裂缝导流能力较强的特点。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沾化凹陷; 页岩; 储集性; 微观特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3)05-0657-06
Shal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Luojia area of Zhanhua sag,Jiyang Depression
Wang Yongshi, Wang Weiqing, Hao Yunqing
Geolog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Ltd.,Sinopec,Dongying 257015,Shandong

About the first author:Wang Yongshi,born in 1964,professor senior engineer, graduated from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 2004 with his doctoral degree.He is mainly engaged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n petroleum geology. E-mail:wangysh623@sina.com.

Abstract

Using rock thin se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of micro-testing techniques,Jiyang Depression Luojia area shale reservoir spac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pores and fractures.Pores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crystalline pores of clay minerals,carbonates minerals intercrystalline pores,pyrite intercrystalline pores,dissolved pores in clastic grains and micro-dissolved pores of grains five sub-categories. The fractures can be divided into diagenetic fractures and structure fractures,and the former can be subdivided into interlaminar fractures and grain boundary fracture. Fractures and matrix porosity exist between a micron scale coincides with,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 space inherited characteristics. Oil and gas accumulate in a framework, where inter-layer cracks as the center,grain boundary cracks and other cracks and larger secondary carbonates intercrystalline pores for the skeleton,various types of intercrystalline porosity,clay pores and dissolved pores as the matrix.Lithologic reservoir space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laminated argillaceous limestone and argillaceous limestone has better properties,physical properties, the corresponding shale has very low matrix permeability and good fracture conductivity.

Key words: Jiyang Depression; Zhanhua sag; shale; reservoir properties;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页岩储集性是相关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问题。目前以孔渗为主要指标的评价系统内, 对页岩物性的认识, 已经接近了盖层评价的相应界限(张林晔等, 2008)。以往石油地质学家用砂泥岩之间的分异性, 建立了储盖组合的概念, 揭示了成藏的主控因素, 铺就了现代石油地质学的基石。然而, 进入页岩油气藏勘探阶段后, 对这类油藏的认识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能否明确页岩储集性特征, 以及储集空间的演化过程, 是研究者面临的问题之一。

页岩储集性的另一个引起争论的是关于有机质孔隙的问题。北美地区阿巴拉契亚盆地、密执安盆地和福特沃斯盆地等地区页岩气勘探的成功经验表明(Hill and Nelson, 2000; John, 2002; Schmoker, 2002), 在富含有机质的页岩中, 有机质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 国内学者也大多倾向于页岩孔隙以有机质孔隙为主的观点(毛俊莉等, 2012; 张金川等, 2012a, 2012b)。在相关的分析测试中, 鲜有规模性有机质孔隙发育的记录, 因此, 对页岩内部储集空间类型的认识, 也是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济阳坳陷具有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张善文等, 2012)。近年来为带动济阳坳陷泥页岩油气的勘探, 胜利油田以沙三下油页岩厚度最大、工业油流、解释油层井最集中的沾化凹陷罗家地区为突破口, 开展评价部署工作。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以油页岩、油泥岩为主, 大部分地区厚度达100~600 m, 地层中砂岩储集层不发育, 泥页岩发育稳定。罗69井是2011年胜利油田在沾化凹陷钻探的1口重点取心井, 对罗69井2911.0~3140.75 m 系统取心, 取心进尺229.75 m, 心长221.36 m, 并进行了矿物组成、有机碳、孔隙度、渗透率等方面大量分析化验工作, 为本次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试图以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为基础, 从罗69井的实际资料出发, 结合GRI方法物性参数以及电镜环境扫描对页岩内部流体的分析, 对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发育特征以及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1 页岩储集空间类型
1.1 孔隙类型

利用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微区测试技术, 按照储集空间的形态特征, 可以将其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根据孔隙赋存的基质成分, 在罗69井中识别出以下储集空间类型。

黏土矿物晶间孔。与砂体中发育的多孔性自生黏土矿物不同, 页岩中的黏土矿物缺少碎屑颗粒的支撑, 自身成为上覆地层压力的支撑者, 形态上多聚合成片状集合体。相应的, 页岩中黏土矿物发育程度较差, 孔隙形态也以片状为主, 电镜标尺测量孔隙长轴2~10, μ m, 短轴0.5~5, μ m, 形态上类似于裂缝(图1-a)。

图1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罗69井孔隙类型
a— 含泥质砂质隐晶灰岩, 3135.95 m, Es3, 黏土矿物晶间孔, 方框部分黏土矿物晶间孔隙狭长, 具孔缝一体化特征; b— 泥质显微— 隐晶灰岩, 2983.94 m, Es3, 碳酸盐晶间孔菱形晶体为方解石, 其间为碳酸盐矿物晶间孔; c— 泥灰岩, 2969.86 m, Es3, 黄铁矿晶间微孔照片右下部为自生黄铁矿集合体, 其间为黄铁矿晶间微孔; d— 隐晶灰岩, 2987.38 m, Es3, 碎屑颗粒溶孔照片中部为一蚀变的碎屑长石颗粒, 其间为碎屑颗粒溶孔
Fig.1 Pore types of Well Luo 69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Zhanhua sag of Jiyang Depression

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为主, 部分成分特殊的黏土矿物, 如绿泥石类, 叶片间孔隙宽度在0.1, μ m左右。

碳酸盐晶间孔。碳酸盐晶间孔是本地区发育最好、也是占比例最高(可达可见孔隙的80%)的孔隙类型, 孔径一般在0.5~50 μ m。碳酸盐矿物以方解石为主, 常出现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现象(图1-b)。

黄铁矿晶间微孔。黄铁矿通常以粒状集合体形态出现。黄铁矿晶体细小, 因此其晶间孔是扫描电镜下可以准确分辨的最小的孔隙类型, 一般孔径不超过0.5 μ m(图1-c)。

碎屑颗粒溶孔。通常出现在孤立的长石质砂粒中, 孔径大小在0.1~1, μ m之间, 这种孔隙与砂质粒间微孔类似, 在页岩中含量很低(图1-d)。

图2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罗69井裂缝特征
a— 泥灰岩, 3090.91 m, Es3, 层间裂缝, 黏土矿物层间发育层间裂缝; b— 泥灰岩, 2968.54 m, Es3, 粒缘裂缝, 方解石棱面体颗粒边缘发育粒缘裂缝
Fig.2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Well Luo 69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Zhanhua sag of Jiyang Depression

砂质粒间微孔。出现在页岩内部砂级碎屑集中处, 与砂体内部孔隙特征类似, 孔径大小与砂粒粒径相关。由于页岩中砂质组分含量很低, 以砂质集合体出现的形式更为少见, 因此这类孔隙在页岩中占比很低。

总体上讲, 页岩孔隙具有孔喉半径小, 孔隙大小不均匀, 连通差, 部分孔隙与裂缝难以区分, 具有一体化的特征, 不同类型孔隙中都可以出现含油显示等特点。

1.2 裂缝类型

除基质孔隙之外, 裂缝也是页岩中常见的储集空间。由于受到岩心分析尺度的限制, 本次分析侧重于对微裂缝的描述。根据岩心观察及其显微特征, 可以把裂缝分为成岩裂缝和构造裂缝两大类, 成岩裂缝又可以分为层间裂缝和粒缘裂缝两类。

层间裂缝。层间微裂缝顺层分布, 缝长5, μ m到1, cm以上, 缝宽0.5 μ m~1 mm, 绝大多数开裂的页理都是层间裂缝扩展的结果(图2-a)。

粒缘裂缝。发育在单个碎屑或团粒状集合体边缘, 粒缘裂缝受到颗粒边缘限制, 形态相对复杂, 与颗粒或集合体形态类似。粒缘裂缝长度一般在2~20, μ m以内, 宽度在0.1~1, μ m间(图2-b)。

从空间形态看, 在裂缝与基质孔隙之间, 存在一个微米尺度的重合带, 这个重合带的发育, 反映了页岩中微米级储集空间内, 孔隙与裂缝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成因关系, 同时也反映出页岩储集特征的特殊性。从压实和生烃这2个具有对立性质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来分析, 控制这种成因关系的活性因素是承压流体的运动, 而对应的沉积物叠合方式, 是控制相关裂缝和孔隙发育位置的刚性条件。

2 储集空间发育特征

各类储集空间发育受到页岩内部非均质性的控制。页岩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 限定了机械分异作用控制的沉积物粒度范围, 但也提供了生物活动和化学沉积的条件。同时, 在后期埋藏成岩过程中, 页岩和泥岩是新增地层流体的主要来源, 流体活动以排出为主, 但在生烃过程物质和能量交换中, 储集空间由于处于其主体波及范围内而次生变化多样, 这些特点对页岩储集空间发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2.1 孔隙与岩性

根据岩石学研究的相关成果(郝运轻等, 2012; 刘惠民等, 2012; 王永诗等, 2012), 罗家地区页岩可以细分为纹层状泥质灰岩、层状泥质灰岩、层状灰质泥岩等主要类型。

纹层状泥质灰岩。由方解石纹层和黏土纹层叠置的互层构成, 以方解石纹层为主。这类岩性以方解石晶间微孔为主, 少量黏土矿物晶间微孔和白云石晶间微孔。孔隙度6%~8%, 方解石纹层中孔隙较大, 柱状方解石集合体内晶间孔孔径可达50, μ m; 黏土纹层中发育片状微孔, 孔径通常在5, μ m以下。

层状泥质灰岩。隐晶— 显微晶方解石纹层与黏土纹层过渡产出, 以方解石纹层为主。这类岩性孔隙度3%~6%, 在岩石薄片中可见孔隙难以观察, 扫描电镜下孔径通常在5, μ m以下。局部出现黄铁矿集合体, 孔径一般不超过0.5 μ m(图1-c)。

层状灰质泥岩。隐晶— 显微晶方解石纹层与黏土纹层过渡产出, 以黏土纹层为主。黏土矿物晶间微孔是其主要孔隙类型, 孔隙度4%~5%, 其他类型孔隙发育程度较差。

需要指出的是, 各类孔隙内白云石晶间微孔具有更好的含油性, 这说明了成岩作用、尤其是烃类参与的成岩活动对储集空间定型的重要作用。

2.2 裂缝与岩性

裂缝发育受到岩石组构和应力条件的控制, 不同类型岩石中裂缝发育方式和程度有明显的差别。

纹层状泥质灰岩。以层间裂缝为主, 裂缝发育程度好, 局部面密度达到5~6条/cm, 构造裂缝发育较少, 且多被方解石脉充填。黏土纹层与碳酸盐纹层界面清晰, 这种成分上较高的分异度, 为层间裂缝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层状泥质灰岩。裂缝发育程度较好, 以层间裂缝为主, 裂缝发育程度略差于纹层状泥质灰岩。

层状灰质泥岩。裂缝发育程度较差, 且多见构造裂缝, 顺层产出的裂缝少见。

上述3种不同岩性显微级别的破裂现象, 反映了页岩受应力作用时内部裂缝的发育特征。即应力主要释放在岩石内部成分和结构分异度较高的界面上。在罗家地区, 表现为页理发育程度高的纹层状泥质灰岩层间裂缝发育。

3 储集物性特征

对页岩储集物性的测试结果显示(表 1), 基质渗透率通常局限在(10-5~10-7)× 10-3μ m2间, 这种渗透率级别反映了页岩中基质储集空间也就是各类孔隙的渗透能力。表1中可以看出, 方解石晶间微孔发育的纹层状泥质灰岩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值, 而层状灰质泥岩中主要为黏土矿物微孔, 渗透率极低, 基本不具备渗流能力。

表1 沾化凹陷罗69井部分样品GRI方法物性参数 Table1 Physical parameters of GRI method in part of samples of Well Luo 69 in Zhanhua sag

利用煤油法对等深度样品测试的岩心物性结果(表 2)表明, 目前常规物性测试方法与GRI方法还存在较大差别, 实验室对页岩储集物性的评价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组数据也反映出, 裂缝发育程度是页岩储集体能否具有渗流能力、并进而形成工业产能的基础。

表2 沾化凹陷罗69井部分样品煤油法测试物性参数 Table2 Physical parameters in kerosene method in part of samples of Well Luo 69 in Zhanhua sag

GRI方法主要用来测试页岩基质孔隙的物性参数, 煤油法则是常规砂岩储集层常用的物性测试方法。作为2种各具特色的测量方法, 前者反映了页岩基质孔隙的储集能力和油气资源潜力, 后者反映了页岩非均质性或裂缝发育形成的导流能力, 应该说, 这2种方法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4 页岩显微含油特征

环境扫描电镜的应用, 为识别页岩含油性特征提供了新的工具, 结合荧光薄片分析, 可以形成页岩含油性特征的初步认识。

图3中分别是碳酸盐晶间孔和黄铁矿晶间孔的含油显示。轻质原油在基质孔隙中呈浸染状产出, 并在裂缝周围富集; 黄铁矿晶间孔内的覆膜状轻质原油, 也反映了微米— 纳米级的储集空间中, 仍然具有保存液态烃类的储集能力。

图3 沾化凹陷罗69井环境扫描含油显示
a— 显微— 隐晶泥灰岩, 罗69井, Es3, 3055.60 m, 黄铁矿晶间可见薄膜状轻质原油; b— 显微— 隐晶泥灰岩, 罗69井, Es3, 3055.60 m, 照片左下角为碳酸盐颗粒, 颗粒间裂缝充填轻质原油
Fig.3 ESEM oil-bearing features of Well Luo 69 in Zhanhua sag

荧光分析结果与环境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出类似的特征。强荧光显示区出现在裂缝内部, 黏土矿物集合体边缘的粒缘裂缝烃类显示稍弱, 碳酸盐集中发育的区域, 烃类明显集中。

在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层中, 基质孔隙就像分散质点一样, 分布在页岩中大部分位置上, 内部所充填的烃类活动受到更高一级储集空间内部流体压力的控制。外部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内部结构的调整, 即压力场是页岩评价的关键因素, 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泥岩内部结构也会有对应性的变化特征。

5 讨论
5.1 有机质储集空间

扫描电镜分析中未见明显的有机质孔隙, 主要原因为样品未经氩离子抛光, 而有机质孔隙以纳米级为主, 因此难以直接观察; 另外, 国外有机质孔隙发育出现在有机质含量高(TOC> 10%)的样品中, 研究区有机质常与黏土混生, 并且含量较低, 也是有机质孔隙难于直接观察的原因。

5.2 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显微含油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页岩内部的油气聚集特征, 油气聚集在以层间裂缝为中心, 粒缘裂缝等次级裂缝和较大的碳酸盐晶间孔为骨架, 以各类晶间孔隙、黏土微孔和溶蚀孔隙为基质的储集空间网络中。

从演化过程上看, 富含有机质的生烃层段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经历了多期增压— 泄压的均衡活动, 泥页岩内部结构和面貌在此过程中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一方面, 泥页岩在不断增加的上覆地层压力下体积逐渐减小, 结构趋于致密, 并排出过剩的孔隙流体; 另一方面, 有机质生烃、黏土矿物转化和水热增压等作用, 不同程度地均衡了上覆地层压力, 使泥页岩中储集空间得到有效的保存。

层间裂缝在储集空间演化过程中起了主导性的作用, 具体地说, 油页岩在生烃过程中释放的剩余压力达到某一界限时, 会在页岩内部结构薄弱面上形成裂缝, 流体进入裂缝, 通过体积变化均衡剩余压力。剩余压力一旦被均衡, 裂缝就停止发育; 同理, 在地表条件下, 剩余压力为零, 因此在偏光显微镜下不易直接观察到裂缝。由于这种承压流体缝的大小和连通性受到剩余压力、上覆地层压力和生油层与遮挡泥岩层的屏蔽压力(毛管压力差)的控制, 而剩余压力是有限的, 因此这种承压流体缝应该是处于构造破裂出现前的微裂隙发育阶段, 裂缝形态以微裂缝为主。从这种角度来讲, 微观上页岩不同方向突破压力的峰值差可以作为页岩油能否富集的一个关键因素, 宏观上页岩与泥岩突破压力的差值, 也可以用来限定页岩垂向上的有效勘探深度。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郝运轻, 谢忠怀, 周自力, . 2012. 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泥页岩综合分类命名方案探讨[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6): 16-19. [文内引用:1]
[2] 刘惠民, 张守鹏, 王朴, . 2012.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岩石学特征[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6): 11-15. [文内引用:1]
[3] 毛俊莉, 李晓光, 单衍胜, . 2012. 辽河东部地区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J]. 地学前缘, 19(5): 321-331. [文内引用:1]
[4] 王永诗, 巩建强, 房建军, . 2012. 渤南洼陷油气富集高产条件及勘探方向[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6): 6-10. [文内引用:1]
[5] 张金川, 林腊梅, 李玉喜, . 2012 a. 页岩气评价方法与技术: 体积概率法[J]. 地学前缘, 19(2): 184-191. [文内引用:1]
[6] 张金川, 林腊梅, 李玉喜, . 2012 b. 页岩油分类与评价[J]. 地学前缘, 19(5): 321-331. [文内引用:1]
[7] 张林晔, 李政, 朱日房, . 2008. 济阳坳陷古近系存在页岩气资源的可能性[J]. 天然气工业, 28(12): 26-29. [文内引用:1]
[8] 张善文, 张林晔, 李政, . 2012. 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形成条件[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6): 1-5. [文内引用:1]
[9] Hill D G, Nelson C R. 2000. Gas productive fractured shales: An overview and update[J]. Gas TIPS, 6(2): 4-13. [文内引用:1]
[10] John B C. 2002. Fractured shale-gas systems[J]. AAPG Bulletin, 86(11): 1921-1938. [文内引用:1]
[11] Schmoker J W. 2002. Resource-assessment perspectives for unconventional gas systems[J]. AAPG Bulletin, 86(11): 1993-1999.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