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河坝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气藏储集层沉积特征与成岩作用
李宏涛1, 吴文波2, 游瑜春1, 龙胜祥1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2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技术服务分公司,天津 300457

第一作者简介 李宏涛,男,1977年生,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储集层地质研究。E-mail: liht.syky@sinopec.com

摘要

利用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运用岩心观察、薄片观察以及扫描电镜等方法,结合孔隙度、渗透率、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河坝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主要储集层段进行地层对比、沉积特征、储集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结果显示:( 1)河坝地区嘉陵江组二段顶、底界面特征清楚,可进一步划分为 3个亚段,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嘉二中亚段的白云岩中,总体为局限台地沉积,发育台内滩、潮坪和潟湖等微相,台内滩是储集层发育的最有利沉积微相,主要位于河坝区块的中部;( 2)储集岩岩性主要为残余(藻)砂屑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孔隙类型主要以晶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总体以低孔、低渗的类储集层为主,储集层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 3)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类型有泥晶化、溶蚀、胶结、白云岩化、压实压溶和破裂等,储集层的形成主要与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作用、深埋条件下的埋藏溶蚀作用以及构造裂缝的发育有关;( 4)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作用是嘉二段颗粒碳酸盐岩孔隙发育的基础,白云岩化、埋藏溶蚀等埋藏成岩作用有利于孔隙的改善,微古地貌高地发育区及断裂、裂缝相对发育区可能为储集层发育有利区。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河坝地区; 嘉陵江组二段; 地层对比; 沉积特征; 储集层; 成岩作用
中图分类号:TE1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4)01-0103-12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sis of the gas reservoir in theLower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Li Hongtao1, Wu Wenbo2, You Yuchun1, Long Shengxiang1
1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 100083
2 Downhole Technology Service Company,BHDC,Tianjin 300457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 Hongtao,born in 1977,is a senior engineer of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with a Ph.D. degree obtained from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07.He is engaged in reservoir research.E-mail: liht.syky@sinopec.com.

Abstract

Based on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through observation of core and thin se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combined with test results of porosity,permeability,trace elements and isotopes,the stratigraphical correlation,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sis of the gas reservoir in Member 2 of Lower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Upper,Middle,and Lower Sub-Members, and the main reservoir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Sub-Member dolostone of restricted platform which was dominated by intra-platform shoal,tidal flat and lagoon microfacies.The intra-platform shoal mainly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Heba area and was the most favorabl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2)Reservoir rocks mainly include residual (algae-) sand-sized introclast dolostone and fine silt-zized crystalline dolostone with intercrystal(dissolved)pores and intragranular dissolved pores.It was dominated by Ⅲ-type reservoir with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The reservoir space type is fracture-porosity type.(3)Several types of diagenesis were developed,such as micritization,dissolution,cementation or filling,dolomitization,compaction-pressolution and fracturing.The reservoir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penecontemporaneous meteoric dissolution,burial dissolution and tectonic fracture.(4)The penecontemporaneous meteoric dissolution was the key factor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 pores in granular carbonate rocks of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and some burial diagenesis,such as dolomitization and burial dissolution,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 pores.Thus,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targets were distributed in microtopography uplands and areas where faults and fractures developed.

Key words: Sichuan Basin; Heba area;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stratigraphical correlatio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diagenesis

近年来, 四川盆地东北部通南巴构造河坝地区多口井在嘉陵江组二段获工业气流, 并已提交控制储量数百亿立方米, 显示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马永生和蔡勋育, 2006; 龙胜祥等, 2008; 易枫等, 2010)。已有研究成果显示, 有利的沉积相带是储集层发育的必备条件, 建设性成岩作用是必要条件(王炯祥等, 2005; 厚东琳和黄仁春, 2006; 段金宝等, 2008; 李爱国等, 2008)。然而, 随着勘探深入, 河坝区块嘉二气藏的沉积相精细描述、储集层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而且,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也是气藏储集层发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控制因素(王英华, 1992; 张云峰等, 2005; 高林, 2008; 郭彤楼, 2010; 何治亮等, 2010), 对成岩作用类型、演化序列及其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认识也需进一步深化。

文中主要利用河坝地区嘉二段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 结合钻井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薄片阴极发光和样品扫描电镜观察, 以及部分样品微量元素、同位素及物性分析数据, 对河坝地区嘉陵江组二段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 以分析储集层沉积、成岩过程及其对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从而为河坝地区嘉二段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地质理论依据。

1 地质背景

河坝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通南巴构造带上(图1-a)。通南巴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 其北侧为秦岭造山带南缘的米仓山冲断构造带, 东北侧为大巴山前缘弧形推覆构造带, 南邻川中平缓构造带。加里东构造末期通南巴地区由接受海相沉积逐渐上升成陆, 使区内普遍缺失上志留统、泥盆系及下石炭统, 中石炭世以海湾形式发生海侵, 发育了一套具浅海— 潮坪沉积的碳酸盐岩建造, 岩性、厚度稳定(龙胜祥等, 2008)。早二叠世再次发生海侵, 使下二叠统沉积覆盖在石炭系等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 晚二叠世受峨眉断裂拉张的影响, 形成台地与台盆相间的沉积格局。早、中三叠世继承晚二叠世沉积格局, 并逐渐填平补齐, 发育一套厚约2000 m碳酸盐岩、蒸发岩海相地层。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发生重大变革时期, 受印支运动影响, 该区结束了四川盆地海相沉积历史, 开始了本区的陆相沉积, 进入前陆盆地和坳陷陆相沉积阶段, 至白垩系结束, 形成了厚达5000~6000 m的湖泊环境和河流环境的沉积。

图1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地理位置、构造位置(A)及嘉陵江组二段底界构造特征(B)Fig.1 Geographic and tectonic location of Heba area in Sichuan Basin(A)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tom surface of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B)

根据通南巴地区NW— NNW向断裂的分割作用, 通南巴构造可进一步划分为南阳场、涪阳坝、黑池梁3个次一级构造(吴世祥等, 2005, 2006; 姜复东等, 2008)。河坝地区位于通南巴构造带南阳场构造最东端, 构造相对简单, 除东端有断层遮挡外, 西为一北东向走向的断背斜, 顶部宽缓、两翼较陡, 在较深部位发育近东西向断层(图 1-b)(张数球等, 2008)。

2 地层划分与对比

嘉陵江组内部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 嘉一至嘉二段沉积特征具有明显的旋回性, 早期沉积灰色泥灰岩、灰岩, 晚期沉积砂屑云岩、泥晶云岩与膏岩互层, 反映水体逐渐变浅, 由开阔台地向局限台地、蒸发台地过渡的演化过程(董文玉等, 2012)。嘉三至嘉五段沉积特征与嘉一至嘉二段类似, 也是由早期的泥灰岩向晚期的泥晶云岩与膏岩互层过渡, 只是嘉四嘉五段膏岩层更发育, 厚度也更大(何莹等, 2007)。由于河坝地区嘉陵江组沉积具有明显的旋回性, 使得地层界面上下岩性、电性变化明显, 容易识别。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为嘉二段, 因此, 重点研究嘉二段顶底界面的特征。

嘉二段顶、底界面界限清楚。岩性上嘉二顶为膏岩, 嘉三底为灰岩、泥灰岩, 电性曲线特征上, 嘉二顶为表现出低伽马、高密度特征, 在界面附近曲线发生突变。嘉二段底界面岩性上为灰质云岩, 电测曲线特征为较低伽马、较高密度和较高电阻率, 嘉一顶为灰岩或泥灰岩, 界面附近多条曲线变化较大, 容易识别(伊海生, 2011)。从河坝地区已钻的河坝1、河坝2等井来看, 嘉二段岩性表现出清楚的旋回性, 即出现3套白云岩段和膏岩的互层沉积, 且由下而上膏岩段厚度变大、质地变纯, 说明该时期有3次渐进式海退, 海水越来越浓缩, 因此, 以白云岩层间发育的3个膏岩段作为嘉二段对比标志层(图 2)。

图2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河坝2井嘉二段综合柱状图Fig.2 Comprehensive column of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of Well Heba 2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由此可见, 嘉二段由3个向上变浅的海退旋回组成。因此根据岩性变化旋回性、电测曲线形态, 将嘉二段划分上、中、下3个亚段, 各亚段旋回特征稳定, 嘉二下亚段厚度较薄, 嘉二中亚段、上亚段厚度较大(图 3)。

图3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嘉二段连井地层对比剖面Fig.3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profile of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3 储集层特征
3.1 沉积微相特征

在地层详细对比划分的基础上, 对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嘉二段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体而言, 河坝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由3个向上逐渐的海退沉积序列构成, 对应3个由下往上的灰岩→ 白云岩→ 硬石膏岩沉积旋回组合, 属局限— 蒸发台地相的浅滩— 蒸发坪沉积(图 2)。该段地层在通南巴地区广泛分布, 岩性主要为石膏岩、膏云岩、泥晶白云岩、粉晶云岩及粒屑白云岩(砂屑云岩、藻屑云岩及鲕粒云岩)等, 呈薄互层状组合分布。横向上, 嘉二段地层岩性组合、岩相具有很好的对比性, 纵向上嘉二段岩相变化在较大范围内具有同步性(图 4)。

图4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嘉二段连井沉积相剖面Fig.4 Profile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目的层嘉二段中亚段下部的岩性以颗粒白云岩、粉晶白云岩为主, 少量膏岩、膏质云岩, 属局限台地沉积, 进一步可划分为台内滩、潟湖等沉积微相, 其中台内滩为有利储集相带; 上部岩性以膏岩、白云岩为主, 膏岩层具有纹层和揉皱构造, 属蒸发台地沉积特征, 进一步可划分为潟湖、云坪微相(图 2)。

台内滩。局限台地的台内滩为浅水高能地带, 沉积时能量较高, 岩性主要为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呈相对孤立状分布于潟湖中, 一般单层沉积厚度不大。

潮坪。主要位于平均低潮线至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沉积物岩性以白云岩、膏质云岩、石膏岩、灰质白云岩为主, 少量白云质灰岩。

潟湖。是局限台地中潮下沉积部分。沉积物岩性以石膏岩、含膏灰岩、微晶灰岩及泥灰岩为主, 微晶灰岩及泥灰岩中常见石膏斑点。

地震相是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的体现, 能够反映地层或储集层岩性或物性横向上的变化特征, 因而具有更高的横向分辨率, 结合单井沉积特征可以将地震相转为相应的沉积相(杨波等, 2011)。研究区的地震相图上主要表现出2种色彩, 一种是红色调为主, 一种是以蓝色调为主。利用单井相对嘉二段中亚段三维工区的地震相进行标定与分析, 结果发现红色调为主的区域, 在单井上微相主要为台内滩, 如目前已完钻的河坝1、2、1-1D、101、104井, 河飞203、302井, 都处于红色调区域内, 发育台内滩沉积, 厚度分布稳定, 因此推测红色区对应台内滩, 平面上主要位于河坝区块的中部, 分布范围较大(图5)。而蓝色调区域在单井上则以低能的潟湖为主, 进而推测为潟湖微相。

图5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嘉二段中亚段地震相(左)与沉积相(右)平面展布Fig.5 Plane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facies (left) and sedimentary facies(right) for the Middle Sub-Member of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3.2 储集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

大量的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嘉二段的储集岩主要为粉晶残余(藻)砂屑白云岩和细粉晶白云岩两大类(图 6-a, 6-b)。砂屑白云岩重结晶较为明显, 见砂屑残余结构, 砂屑大小不均, 一般0.1~0.3 mm, 形状不规则, 部分孔隙较发育, 岩心观察可见针孔状孔隙, 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为主, 孔径0.02~0.20 mm不等, 局部方解石含量较高。细粉晶白云岩白云石晶粒大小不均, 一般0.03~0.10 mm, 粉晶约占85%, 细晶约占15%, 晶形以半自形— 它形晶为主, 少部分自形晶, 孔隙较为发育, 以晶间孔或晶间溶孔为主, 孔径细小, 一般0.02~0.10 mm, 分布不均匀, 局部层段还发育少量溶洞, 但多被方解石充填或半充填。

图6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嘉二段储集岩岩性特征照片Fig.6 Photos showing lithologies of reservoir rocks from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根据河坝区块嘉二段主要储集层段岩心样品的常规物性分析结果, 其孔隙度值分布在0.1%~16.15%之间, 平均孔隙度为3.23%, 多数样品的孔隙度分布于2%~5%之间(图 7-a), 占总储集层样品数的43.7%, 孔隙度介于5%~10%之间的样品约占13.45%, 孔隙度大于10%的样品约占3.36%, 参照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评价标准, 孔隙度2%为储集岩的下限, Ⅰ 、Ⅱ 类储集层占总储集层样品数的27.8%, 而Ⅲ 类储集岩则占到72.2%; 渗透率值变化范围较大, 分布于0.0008× 10-3μ m2~551× 10-3μ m2之间, 但多数样品的渗透率介于0.002× 10-3μ m2~0.25× 10-3μ m2(图 7-b)。以上研究显示, 嘉二段储集层总体以低孔、低渗的Ⅲ 类储集层为主, 局部发育少量Ⅱ 类储集层, Ⅰ 类储集层在本区欠发育。

图7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嘉二段储集层样品孔隙度(a)与渗透率(b)分布直方图Fig.7 Histogram showing porosity(a) and permeability(b)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rocks from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对样品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相关分析, 总体来说, 对于孔隙度2%以上的储集岩样品, 孔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图 8), 表明嘉二段岩石基质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为主。然而, 河坝1井试井解释的渗透率, 嘉二段渗透率比岩心分析渗透率大1个数量级以上, 说明裂缝对储集层渗透率的贡献很大, 以上分析也得到了岩心观察可见裂缝发育的证实, 研究区目的层裂缝类型有斜交缝和垂直缝, 主要储集层段裂缝密度15~30条/m, 也存在少量水平缝。大部分裂缝被全充填— 半充填, 充填矿物主要为方解石, 其次为硬石膏和含铁泥质。成像测井资料也表明储集层裂缝比较发育, 除发育构造裂缝外, 目的层中还常见成岩缝、层理缝和缝合线。

图8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嘉二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关系Fig.8 Scatter diagram show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reservoir rocks from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综上所述, 孔隙是嘉二段储集层主要的储集空间, 而裂缝是主要的渗流通道, 组成“ 裂缝— 孔隙型” 储集空间组合。因此, 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 孔隙型。

4 成岩作用特征
4.1 成岩作用类型

河坝地区嘉二储集层段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包括泥晶化作用、溶蚀作用、胶结(充填)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

1)泥晶化作用。显微镜下观察显示, 部分砂屑、藻屑白云岩的颗粒边缘, 具有清晰的泥晶套(图 9-a), 通常在浅水高能的沉积环境中发育, 为早期的海底成岩环境的标志。

图9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嘉二段成岩作用特征照片Fig.9 Photos showing diagenesis in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2)溶蚀作用。本区的溶蚀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大气水溶蚀作用和埋藏溶蚀。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作用主要表现在铸模溶孔、粒内溶孔的发育(图 9-a), 埋藏溶蚀以非选择性的溶蚀孔隙为主, 然而, 埋藏溶蚀孔隙多数被晚期的方解石胶结物充填(图 9-b)。

3)胶结、充填作用。胶结作用是全区普遍发育的一种成岩作用, 特别是方解石胶结作用占绝对优势。根据胶结物或充填物的结晶方式和成分, 本区的胶结作用可以分为4种:(1)方解石胶结作用。方解石胶结作用主要以成岩晚期连晶胶结、嵌晶胶结作用为主(图 9-b), 阴极发光下昏暗发光或者不发光(图 9-c)。(2)白云石胶结、充填。本区也可以见有白云石胶结物, 但多数可能是对早期方解石胶结物的交代形成的, 主要表现在白云石胶结物多呈环边粒状胶结的特征。另外一种主要是在粒内溶蚀孔隙中, 常见晶形完好的细晶、粉晶白云石充填或胶结(图 9-d), 是在生长空间比较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3)硅质胶结、充填。本区也较常见的成岩作用, 但规模远较方解石胶结充填要小的多, 主要表现为在砂屑白云岩粒间溶蚀孔隙的边缘局部可以见到自生硅质(图 9-e), 以及少量黏土矿物。(4)沥青充填作用。沥青充填在嘉二段中也常出现, 主要出现在的鲕粒、砂屑白云岩或细粉晶白云岩的白云石晶间中, 无固定形态(图 9-f)。

4)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是本区最重要的成岩作用之一, 组成本区颗粒白云岩的白云石主要有3种:(1)泥晶白云石。这种白云岩化在河坝地区的藻砂屑白云岩中比较普遍, 砂屑为泥晶结构(图 9-b)。(2)细、粉晶白云石。部分(藻)砂屑白云岩结构完整(图 9-a), 表明白云石化较早, 由细、粉晶构成。(3)自形— 半自形细晶白云石。本区常可以见到见到砂屑残余结构的粉细晶白云岩, 白云石自形— 半自形, 部分粒内、粒间溶孔边缘见有自生的白云石, 晶形良好(图 9-d)。

5)压实压溶作用。压实作用是本区(藻)砂屑白云岩的常见成岩作用, 主要表现在颗粒的压实变形(图 9-a), 以及颗粒间呈线接触或凹凸接触, 压溶作用也较发育。

6)破裂作用。如前储集层特征描述, 本区的构造裂缝较发育, 可成为有效的储集空间。

4.2 成岩次序及储集层影响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成岩次序及孔隙演化规律, 确定控制储集层发育的因素, 在前述岩石学详细观察的基础上, 利用样品同位素、微量元素测试和物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嘉二段储集层段砂屑碳酸盐岩样品的孔隙度主要与δ 18O、MgO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而与CaO含量、Sr含量具有负相关(图 10), 这是与前面所述本区嘉二段储集岩类型为白云岩是一致的, 而灰岩的储集性能较差, 反映了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潮坪相泥— 粉晶及粉— 细晶白云岩应该形成于海水蒸发浓缩作用, 部分砂屑白云岩的原始砂屑结构保存完好, 表明白云岩化的时间比较早, 可能主要形成于回流渗透作用(潘丽银等, 2012; 钱一雄等, 2012; 袁鑫鹏和刘建波, 2012); 部分砂屑白云岩的砂屑颗粒呈漂浮状, 及白云石交代了受压实变形的2个砂屑颗粒(图 9-a), 显示白云岩化应该发生在早期胶结和压实作用以后。此外, 与基质方解石相比, 一些云质灰岩中的白云石具有均匀且较明亮紫红色的阴极发光(图 11-a, 11-b), 表明其形成于相对比较还原富锰的成岩流体环境(王英华等, 1990; 黄思静等, 2008), 显然这种较亮的阴极发光应形成于相对还原的浅埋藏成岩环境。

图10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嘉二段孔隙度与MgO、CaO、Sr含量以及 δ 18O 关系图Fig.10 Scatter diagrams show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rosity and MgO, CaO, Sr content, δ 18O from reservoir rocks of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图11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河坝102井嘉二段局部白云化作用及阴极发光特征照片Fig.11 Photos showing dolomitization and cathodoluminescence of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Well Hb102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本区粒内溶孔较发育, 表明经历了早期的溶蚀作用, 而部分粒内溶孔中的自形白云石被溶蚀(图 9-d), 及部分白云岩砂屑具有被溶蚀的港湾状边缘形态(Scholle and Ulmer-Scholle, 2003), 表明也发生了晚期溶蚀作用。

方解石胶结物的δ 13C可达到-6.82‰ , 且含有大量的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 阴极发光下呈昏暗的发光, 表明其主要形成于埋藏成岩时期。方解石胶结显然降低了岩石的孔隙度, 而埋藏成岩时期热卤水形成的方解石具有较低 δ 18O(Craig, 1965; 邵龙义和窦建伟, 1996), 这也是孔隙度与 δ 18O 具有正相关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图 10-d), 且方解石胶结物中Sr含量明显高于白云石, 从而可能导致Sr含量与孔隙度负相关(图 10-c)。

孔隙边缘可见少量自生硅质及少量黏土矿物, 部分黏土矿物可能形成于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时期, 部分可能形成于与硅质同时形成的埋藏成岩时期。自生硅质在阴极发光下不发光, 在一些硅质胶结物中也可以发现一些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 表明这种硅质胶结主要形成于成岩中期, 应形成于白云岩化作用以后、晚期连晶方解石胶结作用之前, 在有机酸存在的酸性环境中形成的。而未见晚期方解石具有溶蚀现象, 表明晚期溶蚀应早于方解石胶结, 且可能略早于硅质胶结, 或与之同时发生的。

根据以上成岩现象的先后次序, 以及自生矿物间的切割及交代关系, 总结了嘉二段储集岩成岩演化序列和孔隙大致的演化规律(图 12)。可以看出, 孔隙形成时期主要是在准同生期大气水成岩阶段和中深埋藏成岩阶段。早期的大气水溶蚀是孔隙发育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对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明显, 白云岩化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对孔隙的发育也具有重要的建设作用, 白云岩相对较强抗压强度和化学稳定性有利于成岩早期形成的次生孔隙的保存(Warren, 2000)。因此, 储集层的发育可能主要受沉积时期砂屑滩微古地貌高地的准同生期大气水溶蚀及以断裂、裂缝作为深部溶蚀流体运移通道的埋藏溶蚀作用控制。

图12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嘉二段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Fig.12 Diagenetic sequence and porosity evolution of the Member 2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Heba area, Sichuan Basin

5 结论

1)川东北河坝地区下二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可划分上、中、下3个亚段, 各亚段旋回特征稳定, 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嘉二中亚段的白云岩中, 总体为局限台地沉积, 发育台内滩和潟湖等微相, 台内滩是储集层发育的最有利沉积微相, 平面上滩体主要位于河坝区块的中部。

2)嘉二段储集岩岩性主要为残余(藻)砂屑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 孔隙类型主要为晶间(溶)孔、粒内溶孔, 总体以低孔、低渗的Ⅲ 类储集层为主, 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 孔隙型。

3)嘉二段储集层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泥晶化、溶蚀、胶结(或充填)、白云岩化、压实压溶和破裂等作用。总体而言, 台内滩微相以及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作用是嘉二段颗粒碳酸盐岩孔隙发育的基础, 白云岩化和埋藏溶蚀等埋藏成岩作用有利于孔隙的发育; 微古地貌高地及断裂、裂缝相对发育区可能为储集层发育有利区。

参考文献
1 董文玉, 李国蓉, 郭川, . 2012. 河坝地区嘉陵江组三级层序及高频层序研究[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6(2): 22-25. [文内引用:1]
2 段金宝, 黄仁春, 程胜辉, . 2008. 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嘉二段储集层特征与主控因素[J].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30(5): 207-210. [文内引用:1]
3 高林. 2008. 碳酸盐岩成岩史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以普光气田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9(6): 733-739. [文内引用:1]
4 郭彤楼. 2010.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成岩作用: 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31(5): 620-631. [文内引用:1]
5 何莹, 黎平, 杨宇, . 2007. 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J]. 天然气工业, 27(6): 22-26. [文内引用:1]
6 何治亮, 彭守涛, 张涛. 2010.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奥陶系储集层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复合—联合成因机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31(6): 743-752. [文内引用:1]
7 厚东琳, 黄仁春. 2006. 通南巴构造带嘉二段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南方油气, 19(2-3): 10-14. [文内引用:1]
8 黄思静, 卿海若, 胡作维, . 2008. 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3(1): 26-34. [文内引用:1]
9 姜复东, 苏培东, 秦启荣. 2008. 通南巴地区主要构造成因模式探讨[J]. 断块油气田, 15(3): 14-17. [文内引用:1]
10 李爱国, 易海永, 刘超, . 2008. 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嘉二段储集层特征研究[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31(3): 1-5. [文内引用:1]
11 龙胜祥, 郭彤楼, 刘彬, . 2008. 通江—南江—巴中构造河坝飞仙关组三段、嘉陵江组二段气藏形成特征研究[J]. 地质学报, 82(3): 338-345. [文内引用:2]
12 马永生, 蔡勋育. 2006. 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7(6): 741-750. [文内引用:1]
13 潘立银, 刘占国, 李昌. 2012.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化作用及其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J]. 古地理学报, 14(2): 176-186. [文内引用:1]
14 钱一雄, 陈代钊, 尤东华, . 2012. 塔东北库鲁克塔格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类型与孔隙演化[J]. 古地理学报, 14(4): 461-476. [文内引用:1]
15 邵龙义, 窦建伟. 1996.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古地理意义[J]. 地球化学, 25(6): 575-581. [文内引用:1]
16 王炯祥, 刘大成, 周志军. 2005. 通南巴构造带嘉二段油气勘探目标选择及开发意义[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8(2): 9-10. [文内引用:1]
17 王英华. 1992.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 沉积学报, 10(3): 85-95. [文内引用:1]
18 王英华, 张绍平, 潘荣胜. 1990. 阴极发光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 [文内引用:1]
19 吴世祥, 汤良杰, 郭彤楼, . 2005.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构造分区与油气分布[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6(3): 361-365, 390. [文内引用:1]
20 吴世祥, 汤良杰, 马永生, . 2006.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J]. 地质学报, 80(3): 337-343. [文内引用:1]
21 杨波, 徐长贵, 牛成民. 2011. 墙角型陡坡带岩性圈闭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以渤海湾盆地石南陡坡带中段BZ3区古近系东营组为例[J]. 古地理学报, 13(4): 434-442. [文内引用:1]
22 易枫, 胡常忠, 陈华娟, . 2010. 河坝1井区飞三气藏地质储量及水侵量计算[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6): 53-55. [文内引用:1]
23 伊海生. 2011. 测井曲线旋回分析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J]. 古地理学报, 13(4): 456-466. [文内引用:1]
24 袁鑫鹏, 刘建波. 2012. 回流渗透模式白云岩研究历史与进展[J]. 古地理学报, 14(2): 219-228. [文内引用:1]
25 张数球, 刘传喜, 刘正中. 2008. 异常高压气藏产能特征分析: 以四川盆地河坝场构造飞三气藏河坝1井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9(3): 376-382. [文内引用:1]
26 张云峰, 李忠, 王清晨, . 2005. 鲁西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性的控制作用[J]. 地质科学, 40(2): 207-219. [文内引用:1]
27 Craig H. 1965. The measurement of oxygen isotope paleotemperatures[C]. In: E. Tongiori(ed). Proceedings of the Spoleto Conference on Stable Isotopes in Oceangraphic Studies and Paleotemperature. 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 Pisa. 161-182. [文内引用:1]
28 Scholle P A, Ulmer-Scholle D S. 2003. A Color Guide to the Petrography of Carbonate Rocks: Grains, Textures, Porosity, Diagenesis[M]. AAPG Memoir 77. [文内引用:1]
29 Warren J. 2000. Dolomite: Occurrence, evolution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ssociations[J]. Earth-Science Reviews, 52(1-3): 1-81.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