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董艳蕾,女,1972年生,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及地震沉积学研究。E-mail: yanleidong@163.com。
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概况和前人研究成果,充分运用重矿物的组合特征、岩心观察描述的岩性序列特征、岩性及电性的横向变化特征、地震反射特征,结合砂岩厚度、砂地比的平面展布规律,对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渐新统核桃园组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泌阳凹陷东南部主要发育 5个物源,其中主要物源有 1个,为泌 150—泌 285井区的平氏物源,该物源对研究目的层各个层序的西南部沉积砂体均有控制;次要物源有 4个,即泌 102—泌 239井区的杨桥物源、正南方向的泌 151—泌 251井区的魏庄物源、东南方向泌 129井区的栗园物源、以及东北方向的泌 319井区的栗园东北物源,这些次要物源仅对部分层序的沉积砂体有控制作用。
About the first author Dong Yanlei,born in 1972, Ph.D., is a lecturer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She is mainly engaged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ismic sedimentology.E-mail: yanleidong@163.com.
Based o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combined with regional geology and results of former researchers,through analysis of data of heavy mineral combinations,lithology sequence of core,lateral change of lithology and logging curve's characteristics,seismic reflectors,sandstone thickness and content,the provenances of the Paleogene Oligocene Hetaoyuan Formationin in southeastern Biyang Sag of Nanxiang Basin were analyz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five provenances in Biyang Sag;The main provenance,Pingshi Provenance(Well B150-Well B285 area),controlled the southwestern sandbodies;The other four provenances are Yangqiao Provenance(Well B102-Well B239 area),Weizhuang Provenance(Well B151-Well B251 area)from the south,Liyuan Provenance(Well B129 area)from the southeast and the Lishuwa Provenance(Well B319 area)from the northeast. These minor provenances just influenced sedimentation of some sequences.
泌阳凹陷位于河南省南部的唐河县与泌阳县之间, 是个中新生代的小型断陷盆地, 可以划分为北部缓坡构造带、南部陡坡构造带及中部凹陷构造带3个构造单元, 其中, 东南部陡坡带为文中研究区(图 1)。泌阳凹陷东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十分发育, 在该带已发现井楼、双河、赵凹— 安棚和下二门等4个油田。
近30年的勘探开发实践早已查明,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已发现的砂砾岩体油藏主要是大型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与鼻状构造配置形成的相对简单的岩性油气藏, 那么, 沿陡坡带钻遇的砂体是如何分布的?如何对其进行有利的预测并成功发现和勘探岩性油气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物源方向的确定和对砂体发育区的预测, 因此物源研究对寻找砂体发育区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本次对研究区内125口井的岩性和电性资料、23口井399.59 m的岩心资料、8口井的473个取样点的重矿物资料做了详细的分析, 同时还利用了有效频率范围在10~100 Hz之间、主频为35 Hz的240 km2叠后地震资料, 具有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
古近系核桃园组自下而上分为核三段、核二段和核一段, 本次研究层位包括核一段至核三段上部的地层。通过综合分析地震资料、钻井、录井资料、测井曲线的旋回性等, 结合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特征、气候周期性变化特征, 将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核一段— 核三上段划分为10个四级层序(表 1)。
沉积物源分析不仅能反映母岩区位置和母岩类型, 而且能表明物源方向及其对沉积体系以及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作用。关于物源区及沉积物源方向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区域背景分析、布格重力异常分布(钟玮等, 2012)、地层接触关系研究(陈全红等, 2009)、野外露头古流向测定(杨斌虎等, 2008)、陆源碎屑物质的组分及其结构构造特征(刘宝珺, 1980; 李曰俊等, 1999; 周健等, 2011)、泥岩颜色变化(旷红伟等, 2008)、重矿物分析(白云风等, 2006; 张琴等, 2009; 王永利等, 2011)、地层倾角测井、地震剖面中顺物源方向的前积反射特征(董艳蕾等, 2007; 陈欢庆等, 2010)和凹陷边界垂直物源方向的下切谷分布(钟玮等, 2012)以及砂岩含量变化(张志萍等, 2008)等。文中主要采用重矿物分析、砂砾岩的成分及分布特征、岩心特征、地震前积反射特征等多种方法, 结合区域背景资料来综合判定研究区的物源方向。
利用重矿物组合类型直方图和重矿物指数来进行物源分析是沉积体系研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李珍等, 1998; Weislogel et al., 2006)。重矿物是指沉积岩中比重大于2.86的矿物。重矿物的种类很多, 根据其风化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类。稳定重矿物抗风化能力强, 分布广泛, 在远离母岩区的沉积岩中其含量相对增高; 不稳定重矿物抗风化能力弱, 分布不广, 离母岩越远, 其相对含量越少。不同类型的母岩其重矿物组分不同, 经风化搬运后会产生不同的重矿物组合, 因此, 可以利用重矿物组合来解释母岩的性质和来源。
重矿物的组合和丰度在搬运、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物理分选、机械破碎、层间溶解等, 这些势必会影响对物源判别的准确性。Morton等(1995)认为水动力条件和埋藏成岩作用是影响物源信息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 在相似水动力条件和成岩作用下, 稳定重矿物的质量比值能更好地反映物源特征, 将这些比值称为重矿物特征指数, 诸如Ati(磷灰石— 电气石指数), Rzi(含TiO2矿物— 锆石指数), Mzi(独居石— 锆石指数), Czi(铬尖晶石— 锆石指数)等重矿物特征指数, 用来指示物源特点。目前, ZTR指数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由稳定矿物锆石(zircon)、电气石(tourmaline)和金红石(rutile)3种透明矿物的百分含量, 代表重矿物的成熟度。ZTR指数越大, 说明矿物的成分成熟度越高。本次研究中, 采用了重矿物的ZTR指数分析、特征矿物组合特征分析、单矿物含量特征分析等手段对泌阳凹陷东南部地区进行了重矿物分析, 并进一步分析该区的物源区。
研究区不同物源区的重矿物组合具有明显的不同。在平氏、杨桥物源控制的区域(泌264— 泌255— 泌239井区)出现高锆石(14%~27%)+低电气石+低金红石+中石榴石(21%~30%)的重矿物组合特征; 在魏庄物源控制的泌251井区, 重矿物组合呈现出低锆石(0.2%~5%)+低电气石+低金红石+低石榴石(< 15%)的特征; 在杨桥和魏庄物源之间的区域(泌273— 泌304— 泌102井区)为中锆石(5%~12%)+低电气石+低金红石+高石榴石(41%~68%)的组合特征。
在分析过程中发现, 如果按照10个层序(SQH11-SQH34)分别编制重矿物参数的图件, 由于数据分布局限, 对分析物源意义不大, 故选择以层序SQH11-SQH13、SQH21-SQH23和SQH31-SQH34分别作为编图单元来分析物源方向和类型。
图2-A为层序SQH31-SQH34重矿物含量直方图及ZTR指数等值线图, 图中泌285— 泌115— 泌239— 泌281— 泌251一带为低值区, ZTR指数约为10, 而泌213— 泌255— 泌264— 泌320一带为高值区, ZTR指数达到30, 向盆地中央ZTR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在泌115— 泌254井区和泌318— 泌187井区分别出现了等值线向边界大断层的凹进现象, 这说明在层序SQH31-SQH34发育时期, 至少存在3个物源, 2个来自于工区西南部, 分别为平氏物源和杨桥物源, 另外1个是研究区南部的魏庄物源。
图2-B为层序SQH21-SQH23重矿物及ZTR指数等值线图。在赵凹— 杨桥地区的泌117— 泌254— 泌239— 泌357— 泌315— 泌251— 泌129一带为低值区, ZTR指数约为5, 而在泌98— 泌366— 泌169一带为高值区, ZTR指数约为20, 向盆地中央ZTR指数呈现增长趋势, 而且在泌366— 泌273井区出现等值线向边界大断层凹进, 这同样说明研究区内在层序SQH21-SQH23发育时期至少存在2个物源方向, 1个是西南地区平氏物源, 另1个是正南方向魏庄物源。
层序SQH11-SQH13的ZTR指数等值线也具有同样的趋势(图 2-C)。在赵凹— 杨桥地区的泌117— 泌116— 泌239— 泌304— 泌251— 泌129一带为低值区, ZTR指数约为5, 而在泌213— 泌114— 泌264— 泌169一带为高值区, ZTR指数约为15, 向盆地中央指数呈现增大趋势, 而且在泌273— 泌281井区出现等值线向边界大断层凹进, 说明研究工区内至少存在2个物源方向, 1个是西南地区平氏物源, 另1个是正南方向魏庄物源。
利用岩心资料, 同样可以清晰地反映自母岩区向深凹区砂砾岩的粒度及单层厚度的变化, 例如图3为泌281— 泌273— 泌96井岩心序列对比图, 图中的泌281井层序SQH32的岩性为砂岩和砾岩的互层, 砂岩单层厚度约2 m, 位于泌281井东北的泌273井层序SQH32为砂岩、含砾砂岩与泥岩的互层, 岩性变细, 而其东北的泌96井层序SQH32岩性为泥岩和白云岩。因此通过岩性的变化可以反映沉积碎屑物质来自于杨桥物源, 砂体自泌281井向泌96井推进。
研究层段前积地震相是由一组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同相轴组成的, 与其上覆和下伏的平坦同相轴成角度或切线相交的地震相类型。根据倾斜同相轴的形态、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倾斜同相轴与其上、下层的相交关系, 可将前积地震相划分为S形前积、斜交前积、复合前积和叠瓦状前积4种类型, 它们对于物源研究和古水系恢复是最有意义的。在地震剖面上最易识别前积反射结构, 环境意义也最明显, 它们构成盆地的骨架地震相。前积反射结构通常是三角洲沉积的地震响应, 前积方向便是三角洲推进的主要方向, 能够指示主要物源和水流方向。
图4是泌阳凹陷东南部按照层序SQH11顶面拉平的连井地震剖面, 在层序SQH11-SQH13中可见到大量S型前积反射结构, 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集中发育在泌13— 泌69井区, 延伸距离近9 km。通过前积反射结构的方向不仅可以判断物源的方向, 而且可以初步判断前积地震相的分布范围。
查明砂砾岩的成分、粒度、厚度及其含量变化特征, 是确定物源方向的基本手段。图5、图6、图7是各层序的砂岩含量图, 图中从桔黄色、黄色、绿色至蓝色反映砂岩含量逐渐降低。
从层序SQH34-SQH31的砂岩含量等值线图(图 5)中可以看出, 自泌150井向东北至泌117井, 层序SQH34砂岩百分比从96%降至60%, 反映研究区西南部平氏附近存在1个物源区, 此物源控制的沉积范围18 km2。除此之外, 在魏庄附近也同样存在1个砂岩含量的高值区, 自南向北从68%降至52%, 但沉积控制范围较小, 仅为6 km2。而层序SQH33的砂岩含量反映出除了平氏、魏庄物源外, 出现了南部杨桥物源, 该物源从84%降至54%, 控制范围为2 km2。在层序SQH32沉积时期, 除平氏、杨桥物源外, 魏庄物源消失, 栗园东北物源出现, 砂岩含量从84%降至36%, 控制沉积范围约2 km2。层序SQH31沉积时期, 栗园东北物源控制沉积范围稍有扩大, 面积约4 km2。
图6为层序SQH23-SQH21的砂岩含量等值线图, 各个层序时期都有平氏物源的发育, 持续且影响范围大(均为18 km2左右)。魏庄物源也较为发育, 但面积小, 不足2 km2。除层序SQH23外, 均发育栗园东北物源, 而杨桥物源仅在层序SQH22沉积时期发育。
图7为层序SQH13-SQH11的砂岩含量等值线图, 平氏、魏庄和栗园东北物源在3个沉积时期均有发育, 而层序SQH11沉积时期还有杨桥物源的发育, 面积约2 km2。
纵观各个沉积时期物源的发育特点, 可见平氏物源在10个层序时期均发育(表 2), 并且控制沉积范围近20 km2(表 3), 而其余层序仅在部分层序中控制沉积砂体的发育, 而且均小于10 km2, 因此将平氏物源定为主物源方向, 其余物源定为次要物源(图 5, 图6, 图7)。
综上所述, 通过研究各层序的砂砾岩的分布、重矿物组合等资料, 并结合各层序砂岩厚度图、砂地比图、地震剖面前积反射结构可以看出, 泌阳凹陷东南部主要发育5个物源, 其中主要物源有1个(泌150— 泌285井区的平氏物源), 次要物源有4个, 即泌102— 泌239的杨桥物源, 来自于正南方向的泌151— 泌251井区的魏庄物源、来自于东南方向泌129井区的栗园物源和来自于东北方向的泌319井栗园东北物源。
本次研究工作开展之前, 已有许多地质工作者对该区的物源方向进行了分析。叶长才(2008)分析了核三下亚段Ⅶ 砂层组物源方向, 认为平氏为主要物源区, 杨桥为次要物源。薛云韬等(2009)对南部陡坡带核二段物源及古水流进行了研究, 认为存在4个主物源区: 西北部杜楼物源区、南部平氏物源区、杨桥物源区以及东北部孙岗物源区; 2个次物源区: 下二门物源和梨树凹物源。门福信等(2008)、罗顺社等(2009, 2010)、杨雄涛等(2010)对泌阳凹陷核三段物源进行研究, 认为研究区核三上亚段主要物源为古城、侯庄和平氏等3个物源区, 次要物源为井楼— 长桥、下二门、杨桥、桂岸及梨树凹等5个物源区。姜建伟等(2011)对下二门地区重矿物特征与物源分析, 认为核二段主要物源区为东部的下二门和梨树凹物源; 核三段物源— 砂体输送体系包括了东部的下二门区块、东南部梨树凹区块和西北部孙岗区块。
前人的研究一般依靠重矿物组合类型、重矿物ZTR指数、碎屑岩矿物成熟度、地层厚度、砂砾岩厚度及其含量等方法, 对整个泌阳凹陷或南部陡坡带进行研究。而本次研究除了运用上述方法确定主要物源之外, 还利用三角洲前积地震相和岩心横向变化的特征, 对次要物源的确定更为精细。此外, 本次研究聚焦于东南部陡坡带, 明确了除平氏主要物源之外, 该区还存在杨桥、魏庄、栗园和栗园东北等次要物源, 为今后东南部地区的精细勘探奠定了基础。
1)综合岩心、测井及地震响应特征, 识别层序界面特征, 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渐新统核桃园组核一段细分为3个四级层序(SQH11、SQH12和SQH13), 核二段分为3个四级层序(SQH21、SQH22和SQH23), 核三上段分为4个四级层序(SQH31、SQH32、SQH33和SQH34)。
2)分层序的物源分析认为, 泌阳凹陷东南部渐新统核桃园组主要发育5个物源, 其中主要物源有1个, 为西南方向泌150— 泌285井区的平氏物源; 次要物源有4个, 即南部泌102— 泌239井区的杨桥物源, 正南方向泌151— 泌251井区的魏庄物源、东南方向泌129井区的栗园物源和东北方向的泌319井区的栗园东北物源。
(责任编辑 李新坡)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