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地震识别与控制因素
客伟利1, 张光亚1, 潘文庆2, 张磊1, 张仁焕3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3 哈里伯顿(中国)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第一作者简介 客伟利,男,1976年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站博士后,现在全球油气资源与战略研究所从事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与全球油气资源综合评价研究。E-mail: kewl@petroChina.com.cn

摘要

哈拉哈塘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潜山背斜西翼上,其中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成因复杂、非均质性强和识别困难等特点。以该地区现有钻井资料、地震解释成果为基础,在现代岩溶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利用分时窗提取、断裂属性( Fault Fracture Attribute, FFA)裂缝预测等特色技术,详细刻画了一间房组孔洞、裂缝型储集层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层 CT扫描古河道识别、残厚法古地形恢复、基于优化算法的构造识别体断裂精细刻画等特色技术开展了岩溶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指出古地形较高、水系发达、小断裂发育等是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控制因素。面对现有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勘探难题,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钻井—地震结合,综合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技术是开展研究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识别和控制因素分析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岩溶储集层; 孔洞储集层识别; 裂缝储集层识别; 地层 CT扫描; 古地形恢复
中图分类号:P631.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4)01-0125-08
Seismic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n karsted carbonate reservoir for the Yijianfang Formation of Ordovician in Hanikatam area of Tarim Basin
Ke Weili1, Zhang Guangya1, Pan Wenqing2, Zhang Lei1, Zhang Renhuan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 100083,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Korla 841000,China
3 Halliburton(China)Energy Service Limited Co.,Beijing 100020

About the first author Ke Weili,born in 1976,is currently involved in the post-doc program of Global Oil & Gas Resources and Strategy Department,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He is mainly engaged in integrated prediction on karsted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global petroleum resources evaluation.E-mail: kewl@petroChina.com.cn.

Abstract

Located on the west monocline of Ordovician buried hill anticline within Lunnan low uplift of the northern uplift,Tarim Basin,the karsted carbonate reservoir of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of Hanikatam area has many special features like complicated forming factors,strong anisotropy,difficulties on identification, etc.The detailed distribution rules of cave-hole and fracture reservoir of Yijianfang Formation are summarized in this research using special techniques like separated time-window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Fault Fracture Atttribute(FFA) fracture identification,based on current well-drilling data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result and guided by research achievement from modern karsted carbonate theories. Using special seismic techniques of stratigraphy CT scanning on palaeochannel,palaeotopography restoration and small fault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Structure Cube volume using optimized mathematics methods,it reveals that the favorite controlling factors on karsted carbonate reservoir development could be high palaeotopography,rich water system and well development of small faults.From the research,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facing on current difficulties on karsted carbonate reservoir exploration,modern karsted carbonate theories,together with well and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ying all kinds of suitable seismic methods can help to identify different types of karsted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carry out effective analysis on controlling factors on such reservoir.

Key words: Tarim Basin; Ordovician; karsted carbonate 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on cave-hole; identification on fracture; stratigraphy CT scanning; palaeotopography restore
1 概况

哈拉哈塘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潜山背斜西翼(图 1), 北邻轮台凸起, 南接北部坳陷, 西部为英买力低凸起, 为哈拉哈塘斜坡的一部分, 勘探面积约500 km2, 整体表现为向西倾的大型鼻状构造, 区域上被北东— 南西向、北西— 南东向一组“ X” 剪切走滑断裂切割, 区域西南部发育两条反“ S” 型小规模断裂, 构造整体比较平缓, 局部构造圈闭数量多, 面积小, 形态不规则(顾家裕, 1999; 崔海峰等, 2009; 张朝军等, 2010; 倪新峰等, 2011; 张丽娟等, 2012)。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奥陶系桑塔木组、良里塔格组整体由南向北依次尖灭, 最北部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直接不整合覆盖于中奥陶统吐木休克组泥岩之上; 以良里塔格组地层尖灭线为界, 北部地区为潜山岩溶区, 南部为内幕岩溶区(倪新峰等, 2011; 张丽娟等, 2012)。

图1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地理位置Fig.1 Location of Hanikatam area of Tarim Basin

哈拉哈塘地区中奥陶统埋深普遍在4500 m以下, 地震信号在地层深部能量衰减明显, 地层吸收、多次波、绕射波等因素造成地震信号主频低、地震剖面分辨率低, 目标储集层成像效果差、不易识别(彭更新等, 2011; 郑多明等, 2011); 下奥陶统鹰山组岩溶储集层洞穴地震反射特征强烈, 掩盖了其上覆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地震反射特征, 缺乏将其区分的有效手段; 研究区断裂系统刻画程度较低, 对岩溶储集层的控制因素认识不足。

2 岩溶储集层特征

根据现有的钻井、测井资料分析认为(图 2), 哈拉哈塘地区中奥陶统以海相碳酸盐岩台地为主, 地层整体基质孔隙不发育, 后期岩溶次生孔隙占据主要地位, 岩石基质储集性能相对较差, 内部充填物以灰泥为主(倪新峰等, 2010; 高计县等, 2012), 孔隙度在1.1%~2.4%之间, 渗透率处于0.12× 10-3~1.94× 10-3μ m2之间。根据岩溶作用的强度、规模、诱因等影响因素, 可将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类型划分为溶蚀孔洞、裂缝和孔隙3种类型。

图2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孔洞、裂缝型储集层岩心照片和FMI照片Fig.2 FMI and core photos of cave-hole and fracture type of reservoir of th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in Hanikatam area

2.1 溶蚀孔洞

这是一种受非组构控制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孔洞, 孔径一般大于2 mm。孔洞大部分被方解石、泥质、有机质中的一种或多种全充填或半充填, 部分未充填。孔洞层在钻井过程中常发生放空、钻井液漏失、钻时明显降低。

2.2 裂缝

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裂缝、压溶裂缝及溶蚀裂缝等, 其中构造裂缝与溶蚀裂缝对油气的运移与储存有效。构造裂缝通常呈组系发育; 溶蚀裂缝主要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着早期的裂缝系统产生溶蚀扩大, 对其进一步改造而形成的裂缝, 可识别裂缝的宽度大于1mm。

2.3 孔隙

这是一类受组构控制溶蚀作用为主的储集空间, 孔径一般小于2 mm, 多见在数微米至数十微米之间, 该空间类型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铸模孔等。岩石薄片分析资料表明, 粒间溶孔与粒内溶孔是奥陶系储集层普遍存在的储集空间, 主要分布在一间房组颗粒灰岩与藻屑灰岩中。

3 岩溶储集层地震识别

目前研究区地震采集资料的主频为30 Hz, 取奥陶系层速度约为5000 m/s, 根据地球物理原理可知, 在该主频下能够分辨出宽度40 m左右异常地质体的异常振幅形状变化, 而对小于该直径的地质体则具有较弱的振幅值异常响应。

针对哈拉哈塘地区的资料现状, 可以采取利用钻井储集层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相结合的方法, 分别建立已有岩溶类型和地震反射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 利用地震资料开展无井控制地区的不同类型岩溶储集层的地震识别。

3.1 溶蚀孔洞型储集层

根据现代岩溶理论(夏日元等, 2006; 陈立新等, 2011; 刘阳等, 2011), 一间房组的溶蚀孔洞处于表层岩溶带下部, 钻井证实孔径普遍小于50 mm, 地震上无法识别单个的溶蚀孔洞。然而实际储集层中常常是溶蚀孔洞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岩溶发育异常空间集合, 该集合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弱异常反射特征能够被识别。同时, 其下部鹰山组则处于岩溶发育的垂直渗流带, 钻井证实多发育大型溶蚀洞穴, 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强烈的异常反射特征, 干扰了一间房组的弱异常反射成像, 使得表层岩溶带的弱异常反射不易被单独识别出来。

为了准确地刻画出一间房组孔洞岩溶储集层分布的特征, 通过大量统计钻井数据可知, 研究区表层岩溶孔洞储集层主要分布在进入潜山8~20 m范围内, 进入潜山40~80 m则发育了鹰山组垂直渗流带的洞穴储集层。取奥陶系储集层速度为5000 m/s, 据此分别计算一间房组孔洞储集层、鹰山组垂直渗流带孔洞储集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分析时窗约为进入潜山2~8、16~32 ms。

图3是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地震振幅变化率属性图, 指示了一间房组孔洞储集层的分布; 图4是利用该方法得到的鹰山组大型洞穴储集层的分布。从图3可以看出, 鹰山组强反射特征与一间房组弱反射特征在空间上没有了关联性, 二者得到区分。因此, 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将一间房组孔洞储集层单独识别出来。

图3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小型溶蚀孔洞集合体平面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of small scale cave-hole of th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in Hanikatam area

图4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大型孔洞平面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of large scale cave of the Ordovician Yingshan Formation in Hanikatam area

3.2 裂缝型储集层

研究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岩层中的裂缝具有伴生在小断裂附近、几何规模小且低于地震分辨率等特点, 从常规地震资料中无法直接识别出来。但若考虑到表层岩溶带具有局部整体小型孔洞发育、孔洞之间靠大量裂缝连通、在空间上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经过统计往往几十到数百米)速度异常体的特点, 可将其作为一类特殊储集层在地震上得到分辨。这类储集层同时具有裂缝和孔洞两类储集层的特点, 在地震上往往表现为沿小断裂周围呈条带状分布的响应特征, 主要分布在表层岩溶带上部, 具有规模较大、层薄、物性好等特点。

这类裂缝型储集层可以使用FFA微小断裂分析技术加以识别, 其原理是裂缝连通体形成的灰岩内部速度异常体会造成地震同相轴产生中断、剧烈变形等不连续现象。具体处理过程包括:首先要对原始地震数据加以提高分辨率处理, 降低数据体的噪音, 提高同相轴分辨率; 然后分别计算地震同相轴在倾角、方位角上的不连续异常, 得到倾角、方位角不连续程度数据体; 最后将倾角、方位角异常体合并计算地震同相轴的异常振幅响应, 从而识别出该类储集层。

图5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裂缝储集层分布图Fig.5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 reservoir of th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in Hanikatam area

3.3 孔隙型储集层

根据前述地球物理学原理可知, 目前的地震资料无法识别出毫米级孔隙, 因此该类储集层的识别只能通过钻井资料获得, 其平面分布特征可在钻井井网密度足够大时,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加以描述。

4 岩溶储集层控制因素

研究区岩溶储集层的发育主要受古地理环境和构造两大因素控制。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4.1 古地理环境

古地理环境对于研究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其中描述古河道的分布特征可以指示区域内主要的水源富集区, 描述古地形可以识别地形较高的、风化剥蚀作用剧烈的岩溶发育区。需要注意的是, 根据轮古地区的勘探实践可知, 与碎屑岩不同, 分布在古河道中的岩溶储集层由于地形较低, 古水流携带的泥沙更加易于充填岩溶地层中的孔隙和裂缝, 形成差储集层。

4.1.1 古河道识别

经过技术探索证实, 采用基于地震数据体分频处理的地层CT扫描技术能够识别出古河道。根据地震分频技术原理, 地震剖面是一个混合频率的数据体, 不同的频率代表着不同规模的地质异常体, 而古河道具有宽度频繁变化的特点, 通过分频处理, 提取20、30、45 Hz等3个频率对应的河道识别成果, 再利用RGB图像融合技术将它们叠加起来, 就能够有效地识别出古河道的分布。从图6可知, 研究区奥陶系古河道非常发育, 发育有多条大型古水系, 在北部地区发育深切河谷, 到中部地区河道逐渐变宽, 在南部地区又逐渐消亡, 发达的水系使得研究区中部地区更加具有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条件。

图6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地层CT扫描识别河道分布图Fig.6 Channel distribution derived from stratigraphy CT scanning on the Ordovician Formation in Hanikatam area

为了识别古河道的期次和演化特征, 本次研究利用地震数据Semblance相干属性体开展了时间切片分析, 该属性体的算法是利用河道在地震剖面上对应波形突变的原理而实现河道识别。从图7可知, 研究区的古河道可识别出相互叠加的3期:一间房组沉积后, 区域内水系不发育, 孔洞储集层的分布与水系分布之间未见明显关联性; 良里塔格组沉积之后, 河道具有沿区域X型剪切断裂摆动的特点, 呈现典型的曲流河特征, 为南部内幕岩溶区的一间房组岩溶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桑塔木组沉积后仅发育若干条大的深切河谷, 切入其下的一间房组岩溶地层中, 对一间房组起到一定的负面改造作用。

图7 哈拉哈塘地区Semblance相干时间切片与地震剖面识别河道图Fig.7 Channel derived from time slice of semblance and seismic section in Hanikatam area

4.1.2 古地形识别

从前人研究可知, 研究区古构造隆起具有整体升降的特点(顾桥元等, 1999; 康志宏, 2006; 崔海峰等, 2009; 张朝军等, 2010), 精细恢复一间房组岩溶发育结束之后、后续沉积之前的古地形, 是确定一间房组有利岩溶发育区的有效手段。由于研究区奥陶系与上覆志留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无法满足印模法恢复古地形的条件; 而其下伏的蓬莱坝组与一间房组呈平行接触, 且在区域上分布稳定, 满足残厚法古地形恢复的条件(图8)。

图8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主要目的层解释剖面Fig.8 Seismic interpretation section of the main Ordovician Formations in Hanikatam area

图9可以看出, 利用残厚法恢复的古地形由于其上覆桑塔木组深切河谷切入一间房组, 一间房组局部被过量剥蚀缺失, 造成古地形图中古深切河谷出现“ 河道朝天” 的不合理现象。通过推算, 发现可以对残厚法古地形恢复结果, 利用整体趋势面控制下的微地貌反转技术恢复古深切河谷的原始形态。具体操作过程为:(1)首先利用残厚法原理, 用一间房组顶面减去蓬莱坝组顶面, 形成残厚古地形。(2)在保留残厚法古地形整体趋势的前提下, 制作大平滑趋势面。(3)利用公式①计算得到新的古地形(图 10), 图11为最终的一间房组古地形恢复图, 一间房组沉积之后的古深切河谷“ 朝天” 的现象得以纠正。公式①为:

C=2×B-A

其中, C为纠正后正常的残厚法古地形(图5中的蓝线); B为大参数平滑趋势面(图5中的红色线); A为计算得到的残厚法古地形(图5中黑线)。

图9 哈拉哈塘地区一间房组残厚法古地形“ 河道朝天” 现象Fig.9 Bottom-to-Up channel of palaeotopography of th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in Hanikatam area

图10 整体趋势面控制下的河道反转实现Fig.10 Channel reverse controlled by whole trend surface

图11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顶面残厚法古地形图Fig.11 Palaeotopography of th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Top by residual thickness method in Hanikatam area

4.1.3 古地理环境控制作用

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古河道识别、一间房组岩溶古地形恢复成果可知, 研究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以良里塔格组地层尖灭线为界, 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

良里塔格组地层尖灭线以北暴露区处于古水系上游地区, 水系支流不发达, 水源分布不均匀, 属于古地形较高地区, 该区域内一间房组岩溶地层经过暴露被强烈破坏, 可能造成一间房组残余岩溶地层厚度变薄、物性变差, 属于较差岩溶储集层发育区。以B6井为例, B6井钻穿一间房组, 地层缺失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和良里塔格组, 缺失中奥陶统吐木休克组上部地层, 位于奥陶系古地形高且古水系欠发育区(图 6, 图11), 一间房组有效储集层规模较小, 仅发育厚度为11 m的Ⅱ 类储集层。

良里塔格组地层尖灭线以南层间岩溶区处于水系中下游, 支流水系发达, 能够形成大面积水源供给, 一间房组古地形为缓坡区, 分布有大量岩溶残丘, 属于良好的岩溶储集层发育区。以B10井为例, B10井钻穿一间房组, 奥陶系地层序列发育完整, 属于水系发育、岩溶残丘发育的有利岩溶发育地区(图 6, 图11), 一间房组发育厚度为5 m的Ⅰ 类储集层、总厚度为12.5 m的Ⅱ 类储集层。

4.2 构造控制作用

4.2.1 断裂系统精细刻画

断裂地震识别技术是利用通过断裂的地震同相轴具有波形剧烈形变乃至中断的特点, 通过同相轴波形连续性相干算法实现断裂系统的识别。

普通波形连续性预测(ESP)相干算法能够识别区域大断裂, 但是易受到溶洞、河道等较大规模速度异常地质体的影响, 成像效果不佳。优化的构造识别体(Structure Cube)算法通过优化, 同时计算不同规模地震同相轴的不连续性, 最后综合计算波形相干值, 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上述干扰因素, 能够较为准确识别出主要断裂系统, 从而得到研究区精细断裂系统分布图。

4.2.2 断裂系统控制作用

图12中可以看出, 研究区发育典型大型“ X” 型共轭走滑断裂, 在其周围发育大量小型断裂系统。在区域强烈构造活动背景下, “ X” 走滑断裂控制着研究区整体构造格局。

图12 基于Structure Cube优化算法的哈拉哈塘地区一间房组顶面断裂系统分布图Fig.12 Small-micro fault system of th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top in Hanikatam area based on optimized Structure Cube volume

经过和研究区已有钻井资料比对, 证实图12中的蓝色区域为岩溶不发育区, 橙色区域为岩溶强烈发育区, 红色线条为不同规模的断裂系统。从图12中断裂与岩溶发育区的空间配置关系可知, 研究区大型“ X” 走滑断裂对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岩溶储集层不具有沿“ X” 形走滑断裂分布的特征; 岩溶储集层主要发育在“ X” 形走滑断裂伴生的小型断裂系统周围, 二者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重叠性。这是因为大型走滑断裂伴生的小型断裂具有局部构造活动强烈、易使岩层破碎的特点, 且易沟通地层水, 对层间岩溶发育具有主要的控制作用, 结合古河道与岩溶地层的空间分布可知, 内幕区由于水系发达、小断裂系统非常发育且分布范围广, 具有良好的岩溶储集层发育条件, 是一间房组主要的岩溶储集层分布区域, 其中, B7井位于“ X” 形走滑断裂伴生的小断裂区域, 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底部发育厚度为5 m的Ⅱ 类储集层。

5 结论

在现代岩溶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开展分时窗提取、断裂属性(FFA)裂缝预测等地震技术攻关, 有效地识别出研究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孔洞集合体、表层岩溶裂缝连通体等两类岩溶储集层; 采用基于分频技术的地层CT扫描、残厚法古地形恢复、基于优化算法的构造识别体断裂精细刻画等特色地震技术, 识别出研究区奥陶系发育的多期次古河道, 恢复了研究区一间房组沉积后的古地形。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古地理环境、构造断裂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二者对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并据此可将研究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储集层以良里塔格地层尖灭线为界分为南北2个岩溶发育区:北部为暴露岩溶区, 水系少且为古地形高台地区, 长期的暴露使得岩溶地层被强烈风化改造, 区内小断裂数量少且规模小, 属于差储集层分布区; 南部为层间岩溶区, 水系发达、处于古地形缓坡残丘区, 并且区域内小断裂系统发达, 上覆厚层良里塔格组, 具有良好的内幕岩溶发育条件, 属于良好储集层发育区。

实践证明, 在勘探阶段面对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的有关技术难题, 以现代岩溶理论作指导, 充分挖掘现有地震资料的潜力, 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储集层的识别技术、开展控制因素分析, 能够有效确定有利岩溶储集层的发育区域, 其成果能直接指导井位部署工作, 提高勘探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陈利新, 潘文庆, 梁斌, . 2011. 轮南奥陶系潜山表层岩溶储集层的分布特征[J]. 中国岩溶, 30(3): 327-333. [文内引用:1]
2 崔海峰, 郑多明, 滕团余. 2009. 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1(2): 54-58. [文内引用:2]
3 高计县, 唐俊伟, 张学丰, . 2012.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岩心裂缝类型及期次[J]. 石油学报, 33(1): 64-71. [文内引用:1]
4 顾家裕.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模式[J]. 古地理学报, 1(1): 54-60. [文内引用:1]
5 顾乔元, 潘文庆, 曹淑玲, . 1999. 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3): 36-38. [文内引用:1]
6 康志宏. 2006.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古地貌研究[J]. 新疆石油地质, 27(5): 522-525. [文内引用:1]
7 刘阳, 陈利新, 梁彬, . 2011. 中国东部与西部典型碳酸盐岩潜山的岩溶特征[J]. 海洋地质前沿, 27(3): 6-10. [文内引用:1]
8 倪新峰, 张丽娟, 沈安江, . 2010.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岩溶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古地理学报, 12(4): 467-479. [文内引用:1]
9 倪新峰, 张丽娟, 沈安江, . 2011.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层特征及成因[J]. 沉积学报, 29(3): 465-474. [文内引用:2]
10 彭更新, 但光箭, 郑多明, . 2011.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三维叠前深度偏移与储集层定量雕刻[J]. 中国石油勘探, 16(5): 49-56. [文内引用:1]
11 夏日元, 唐建生, 邹胜章, . 2006. 碳酸盐岩油气田古岩溶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 地球学报, 27(5): 503-509. [文内引用:1]
12 张朝军, 贾承造, 李本亮, . 2010. 塔北隆起中西部地区古岩溶与油气聚集[J]. 石油勘探与开发, 37(3): 263-269. [文内引用:2]
13 张丽娟, 马青, 范秋海, . 2012. 塔里木盆地哈6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储集层特征识别及地质建模[J]. 中国石油勘探, 17(2): 1-7. [文内引用:2]
14 郑多明, 李志华, 赵宽志, . 2011. 塔里木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的定量地震描述[J]. 中国石油勘探, 16(5): 57-62.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