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务正道地区早二叠世铝土矿沉积古地理及其控矿意义
崔滔1,2, 焦养泉2, 杜远生3, 汪小妹2, 雷志远4, 翁申富4, 金中国5
1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4
4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贵阳 550004
5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贵州贵阳 550005

第一作者简介 崔滔,男,1983年生,201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现为贵州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铝土矿成矿规律的研究。E-mail: cuitao1203@163.com

摘要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手标本观察、底板地层分布和矿体—含矿层厚度分析,对黔北务正道(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沉积古地理及其与铝土矿成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铝土矿沉积盆地北以武隆为界,西北至南川,东至沿河,南至绥阳—凤冈一线;( 2)研究区古地貌具南高北低的特点,沉积相带可分为海湾中心和滨岸湿地两部分,优质的铝土矿区均位于滨岸湿地;( 3)沉积古地理决定了含矿层的厚度,但并不直接控制高品位铝土矿的形成,只有在其余成矿条件都适合的情况下,古地理通过控制铝土矿的沉积环境间接控制高品位铝土矿的形成。

关键词: 早二叠世; 铝土矿; 古地理; 控矿意义; 务正道地区; 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4)01-0009-10
Sedimentary palaeogeography and its mineraliza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Early Permian bauxite in Wuchuan-Zheng'an-Daozhen area,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Cui Tao1,2, Jiao Yangquan2, Du Yuansheng3, Wang Xiaomei2, Lei Zhiyuan4, Weng Shenfu4, Jin Zhongguo5
1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iyang 550003, Guizhou
2 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Hubei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geology and Environment Ge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Hubei
4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4,Guizhou
5 Non-ferrous Metals and Nuclear Industry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of Guizhou Province,Guiyang 550005,Guizhou;

About the first author Cui Tao,born in 1983,obtained his Ph.D. degree from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in 2013. Now he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bauxite.E-mail: cuitao1203@163.com.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geology,hand specimen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lying strata,and thickness of orebody and ore beds,w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alaeogeograph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neralization process of bauxite in Wuchuan-Zheng'an-Daozhen area,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sedimentary basin of bauxite is bounded by Wulong area on the north, by Nanchuan area on the northwest, by Yanhe area on the east,and by Suiyang-Fenggang area on the south; (2)The south part of the basin had a higher ancient landform than the north,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bauxite was composed by partly closed bay and shoreland glade,and the good-quality bauxite was almost in the shoreland glade;(3)Sedimentary palaeogeography controlled the thickness of ore beds but not directly controlled the forming of high-grade bauxite.Sedimentary palaeogeography indirectly controlled the forming of high-grade bauxite by controllin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bauxite when other factors were beneficial.

Key words: Early Permian; bauxite; palaeogeography; mineralization significance; Wuchuan-Zheng'an-Daozhen area; Guizhou Province
1 概述

沉积型铁、锰、铝、煤等矿产的形成与古地理有密切关系(刘宝珺和曾允孚, 1985)。铝土矿可分为红土型、岩溶型、沉积型铝土矿3种类型, 不管何种类型, 其成矿过程都受古地理影响, 如几乎所有黔中的铝土矿都分布于志留— 泥盆纪古陆与石炭纪浅海交接的地带(谢家荣等, 2001)。黔北(务正道)— 渝南地区蕴含丰富的铝土矿资源, 长期以来, 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铝土矿的岩石矿物学及矿床特征(武国辉等, 2008; 金中国等, 2009a); 铝土矿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赵远由, 2007; 杜远生等, 2008; 韩忠华, 2008; 殷科华, 2009); 铝土矿物源及地球化学特征(刘平, 1993; 金中国等, 2009b; 汪小妹等, 2013; 张莹华等, 2013)铝土矿的成矿机制及成矿作用(梁同荣和廖士范, 1989; 刘平, 2001; 黄兴等, 2013)。

前人研究虽取得了大量成果, 但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含矿层的沉积古地理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表现在:(1)沉积盆地的边界没有确定。(2)黔北务正道铝土矿的成矿环境长期存有“ 海相” 与“ 陆相” 的争议:认为铝土矿形成于陆相环境如河流— 湖泊— 沼泽环境的有刘平(1993)、武国辉等(2008)、殷科华(2009); 认为铝土矿形成于海相或过渡相环境的, 如雷志远和廖友常(2007)认为形成于滨海沼泽环境, 赵远由(2007)认为形成于滨海海湾, 韩忠华(2008)认为形成于潮坪环境, 张启明等(2012)认为形成于潟湖内深湖、半深湖环境。前人的研究中认为铝土矿形成于陆相环境河流— 湖泊— 沼泽的结论都属于推测, 为前人在研究物源、矿物学或矿床特征中对铝土矿成矿过程进行恢复时推测的沉积环境, 并无确实的证据与严密的推导过程, 金中国等(2009b)通过Sr/Ba与Be分析认为务正道铝土矿形成于陆相环境, 但取样测试点仅位于单个矿区(瓦厂坪矿区)且测试样品数量有限, 不能代表全区的环境。滨海海湾、潟湖内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为前人根据小比例尺的古地理图件进行推测, 且在研究过程中将上覆的梁山组泥页岩与铝土矿含矿岩系视为同一组进行研究, 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不整合面, 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 铝土矿中层理不发育, 但有学者的研究中铝土层中出现大量层理(韩忠华, 2008), 可能是野外工作误将其余岩层的层理误归到含矿层所致。前人的研究虽争议较大, 但多认为铝土矿形成于类似湖泊、潟湖、海湾等局限水流的低能环境中, 河流则附属于这些环境, 可认为铝土矿为成矿物质搬运后堆积于“ 洼地” 中形成, 只是“ 洼地” 的性质无法确定, 有可能是海湾、潟湖, 也有可能是湖泊或沼泽, 这主要是因为沉积介质的古盐度尚未查明, 如能确定沉积介质的古盐度, 则铝土矿形成环境问题便可基本解决, 崔滔等(2013)通过野外宏观特征与微量元素进行系统的古盐度分析, 证明铝土矿形成于古盐度在淡水— 咸水之间不断转换的半封闭海湾中。铝土矿沉积环境虽基本确定, 但铝土矿的沉积环境并未进行精细划分, 研究区不同位置为何种沉积相尚不清楚。(3)沉积古地理对铝土矿成矿的控制意义尚缺乏研究, 不仅铝土矿的形成是否完全由沉积古地理控制或受别的因素影响尚不明确, 同时不同相带铝土矿品位特征亦缺乏研究, 查明不同相带与铝土矿品质的关系不仅能完善铝土矿的成矿理论, 同时对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对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沉积盆地边界、古地貌、沉积相带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编制了研究区铝土矿含矿层的古地理图, 初步揭示了沉积古地理与铝土矿成矿之间的关系。

2 研究区概况

黔北— 渝南成矿带为贵州、重庆境内的重要铝土矿成矿带(刘平, 2001), 主要包括黔北的务正道地区及渝南的南川、武隆和彭水等地(图 1-a)。区域构造位置为扬子板块南侧的黔北侏罗山式褶皱带(杜定全等, 2007)。研究区地层出露由老到新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与侏罗系。区内构造线方向为NNE, 寒武系主要分布在背斜核部, 三叠系与侏罗系主要分布在向斜核部。铝土矿与上覆二叠系梁山组或栖霞组、下伏石炭系黄龙组或志留系韩家店组页岩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的空间分布受道真、大塘、鹿池、栗园、桃园、安场、浣溪、新模、张家院等向斜控制(图 1-b)。

图1 研究区位置(a)及黔北务正道地区地质简图(b)Fig.1 Location of study area(a)and geological map of Wuchuan-Zheng'an-Daozhen area in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b)

3 古地理重建
3.1 沉积盆地边界

黔北— 渝南铝土矿沉积盆地的边界可通过含矿层的分布范围确定, 含矿层为研究区普遍存在的地层, 含矿层尖灭的地带即为沉积盆地的边界。含矿层上部主要为碎屑、豆鲕、半土状铝土矿, 致密状铝土矿相对较薄、颜色较浅, 下部主要为致密状铝土矿, 颜色较深(图 2), 沉积盆地边界含矿层消失或仅剩下部层位, 下部层位铝含量极低, 部分低于25%, 已不属于广义铝土矿范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 确定了含矿层的分布范围:北部以武隆为界, 西北以南川为界, 东至沿河, 南至绥阳— 凤冈一线(图 1)。

图2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含矿层综合柱状图Fig.2 Comprehensive column of bauxite-bearing beds in Wuchuan-Zheng'an-Daozhen area,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3.2 含矿岩系下伏地层分布特征

通过对大量钻孔统计分析编制黔北地区含矿层下伏底板地层分布图(图3-a)及黄龙组灰岩等厚图(图3-b)。黔北地区含矿层底板地层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北部及中部含矿层底板主要为黄龙组灰岩, 东南部与西南部底板地层以韩家店组页岩为主(图 3-a)。在韩家店组页岩的主要分布区(安厂向斜南部、张家院向斜、新模向斜), 零星可见黄龙组灰岩的残留, 表明这些地区在晚石炭世早期亦接受了黄龙组灰岩沉积, 石炭纪早期黔北— 渝南地区韩家店组页岩之上普遍覆盖了一层黄龙组灰岩。石炭纪晚期海退, 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剥蚀, 古地貌是控制同一矿区相同地层剥蚀程度的关键因素, 黔北地区中部及北部普遍有黄龙组灰岩残留, 较少剥蚀到韩家店组页岩, 东南部及西南部黄龙组灰岩几乎被完全剥蚀(图3-b), 表明研究区北部及中部古地势较低, 东南部及西南部古地势相对较高, 总体上古地貌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

图3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含矿层下伏地层特征Fig.3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lying strata of bauxite-bearing beds in Wuchuan-Zheng'an-Daozhen area,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4 沉积相带划分

致密状铝土矿具泥状结构、坚硬光滑、孔隙度小, 反映其未经过后期的强烈改造, 致密状铝土矿品位较低, 多数情况下黏土矿物含量大于50%, 从岩石学角度可视为黏土岩。某些致密状铝土矿直接就是机械沉积的高岭石黏土岩, 另外一部分以绿泥石为主的铝土矿经过了后期改造, 但这种改造作用是机械沉积的高岭石与孔隙水反应形成绿泥石, 绿泥石的形成使铝土矿孔隙度减小, 表面光滑, 质地坚硬, 其原始的沉积物依然是低能条件下悬移搬运沉积。有部分致密状铝土矿的成分特征介于工业高品位铝土矿与黏土岩之间, 表明这部分铝土矿经历了一定的后期脱硅排铁作用, 这种改造作用与绿泥石岩形成相反, 是有利于形成高品位铝土矿的, 但这种改造作用同样是岩石与孔隙水反应的结果。以上分析表明, 致密状铝土矿的原始形成都为红土化后的成矿物质以悬浮方式搬运再机械沉积, 指示低能的沉积环境, 这与张莹华等(2013)认为致密状铝土矿是由其余类型矿石在铝土矿化过程中析出的化学溶解物质迁移、沉淀形成并不矛盾, 化学过程发生于机械沉积之后, 使松散堆积的黏土矿物固结成岩, 向孔隙度减小、表面光滑、质地坚硬的方向发展。致密状铝土矿虽代表低能环境, 但在不同矿区含矿岩系厚度不一, 含矿岩系较厚的地区可能致密状铝土矿相对也较厚, 此时若直接以致密状铝土矿的绝对厚度作为指标则可能造成偏差, 因此使用致密状铝土矿识别环境时应注意与其他类型矿石的组合关系。

铝土矿中的碎屑主要为黏土矿物, 主要为暴露后发生泥裂作用形成, 并不能直接反映高能环境, 其中铝土矿中发现有假碎屑(图 4-a, 4-b), 表明铝土矿形成的总体环境水动力仍然较弱。但铝土矿中的碎屑以砾屑与砂屑为主, 角砾含量较小, 砾屑与砂屑的存在说明泥裂形成碎屑经历了一定的搬运作用, 沉积环境中相对高能的位置, 且同一地区地势相对较高的位置有利于暴露泥裂作用发生, 水动力作用相对较强的滨岸地带是粗碎屑形成的比较理想的位置, 所以一地区若大量发育碎屑状铝土矿则指示沉积环境可能为相对高能的近岸地带。务正道地区铝土矿中的大量碎屑磨圆较好, 部分碎屑一半圆滑另一半却呈棱角状, 部分碎屑颗粒具定向性, 这些特征说明颗粒经历了一定的水动力搬运作用, 且碎屑颗粒经短距离搬运后准原地沉积。碎屑状铝土矿指示高能环境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但不能理解为见有碎屑状铝土矿即为高能环境。

图4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结构特征Fig.4 Texture characteristics of bauxite in Wuchuan-Zheng'an-Daozhen area,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豆鲕状铝土矿中的鲕粒与碎屑的关系密切, 破碎鲕粒、以破碎鲕为核心的新鲕、具塑性变形的鲕粒(崔滔等, 2013)都说明鲕粒在形成中或形成后受到了明显的水动力作用, 鲕粒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碎屑。豆鲕状铝土矿形成过程中受水动力作用是相对于致密状铝土矿形成的弱水动力条件而言, 并非指鲕粒形成于强水动力环境, 鲕粒可能形成于海湾或湖泊中波浪作用较强的近岸位置。张家院向斜与安厂向斜部分钻孔中含鲕状赤铁矿与褐色黏土层(图 4-g, 4-h), 厚可达3.5 m, 鲕状赤铁矿与褐色黏土层很明显形成于近岸氧化环境中, 与铝土矿沉积的整体还原环境有明显差异, 是划分沉积相带的重要标志, 鲕状赤铁矿与褐色黏土层出现于研究区南部的边界位置, 与研究区南高北低的古地貌特征相吻合。

半土状铝土矿的形成比较特殊, 不同于其余3种类型的铝土矿。半土状铝土矿的结构远较其余3种类型的铝土矿疏松、粗糙, 其余铝土矿远较半土状铝土矿致密、光滑和坚硬。半土状铝土矿质地十分纯, 几乎全为浅灰色接近白色的土状物质, 常见淋滤形成的孔隙, 表明半土状铝土矿经过了强烈的淋滤作用改造, 是铝土矿的最终形态。半土状铝土矿虽然亦为泥状结构, 但与致密状铝土矿不同, 半土状铝土矿可由其余3种铝土矿中的任何一种演化而来, 半土状铝土矿的泥状结构并不指示低能的环境, 而是表明伴随着海退沉积环境暴露地表接受淋滤, 故半土状铝土矿富集的区域可指示成矿环境中地势相对较高的部位。但不同类型的矿石演变成半土状铝土矿的难度不一样, 碎屑状铝土矿孔隙度较致密状与豆鲕状铝土矿大, 演变成半土状铝土矿所需要的淋滤作用强度可能远远小于另外两种类型的铝土矿, 控制淋滤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多种, 地势较高只是其中之一, 而且成矿区至少经历了两次暴露淋滤过程, 暴露淋滤是各向斜的一种普遍现象, 正是这种普遍的暴露淋滤才使各向斜的铝土岩都富铝成矿, 因此单凭半土状铝土矿判断环境并不十分准确, 应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总体上说, 致密状铝土矿指示低能的沉积环境, 碎屑与豆鲕状铝土矿指示沉积环境中相对高能的位置, 半土状铝土矿大量发育的位置可能是成矿区地势较高的位置, 但因为铝土矿成矿条件复杂, 影响铝土矿成矿的因素较多, 成矿时间漫长, 单靠一种矿石类型分析环境难免会造成偏差, 在各向斜中4种铝土矿都有产出便是证明, 故而在使用不同类型铝土矿的分布规律判断环境时, 首先应判断优势性的铝土矿类型, 只有具较大优势的类型才有判断环境的意义, 其次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指标的组合, 碎屑与豆鲕状铝土矿的组合指示相对高能环境环境, 碎屑与半土状铝土矿的组合指示近岸环境, 致密状铝土矿占优势的区域则为湖泊或半封闭海湾中心。不同类型铝土矿在研究区具不同的分布规律, 安场— 张家院— 新模— 栗园向斜一线以碎屑状、豆鲕状、半土状铝土矿为主, 道真、大塘向斜致密状铝土矿占较大优势(崔滔等, 2013)。据此将研究区分为滨岸湿地与海湾中心, 滨岸湿地水动力强于海湾中心(图 5)。

图5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含矿层古地理图Fig.5 Palaeogeographic map of bauxite-bearing beds in Wuchuan-Zheng'an-Daozhen area,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5 沉积古地理的控矿意义
5.1 含矿层— 铝土矿层厚度变化规律

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呈层状分布, 厚度为0.68~15.7 m, 部分区域无矿系。对全区500余口钻孔统计得到各向斜(矿区)含矿层平均厚度如下:张家院向斜5.33 m; 新模向斜5.7 m, 其中旦坪矿区4.97 m, 红光坝矿区6.36 m; 安场向斜4.51 m; 浣溪向斜4.23 m; 桃园向斜7.02 m; 栗园向斜5.71 m; 道真向斜4.6 m; 鹿池向斜4.56 m; 大塘向斜平均4.94 m, 其中新民矿区3.67 m(大塘向斜南部东翼)。含矿层厚度呈一定的规律变化, 研究区北部及东部的张家院向斜、新模向斜、栗园向斜、桃园向斜厚度较大, 平均都在5 m以上; 中部及南部其余向斜平均厚度差别不大, 浣溪向斜厚度稍偏小, 北部大塘向斜东南部厚度偏小, 平均仅3.67 m, 为研究区含矿层厚度最小的区域。由含矿层等厚图(图 6-a)可知, 新模向斜西北部、栗园向斜东部及南部、桃园向斜南部含矿层厚度较大, 研究区东部偏中部区域含矿层厚度次之, 北部及西北部厚度偏小。

图6 黔北务正道地区工业铝土矿层(a)及铝土矿含矿层(b)厚度等值线图Fig.6 Isopach map of industrial bauxite bed(a) and bauxite-bearing beds(b) in Wuchuan-Zheng'an-Daozhen area,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沉积型铝土矿受成矿条件限制, 通常很难全部演变成高品位铝土矿层, 矿体(工业铝土矿层)仅为含矿层的一部分。黔北务正道地区矿体厚度为0~9.26 m, 平均为1.49 m。各矿区矿体厚度差异较大, 安场向斜平均厚度为1.23 m; 道真向斜为1.2 m; 浣溪向斜为0.77 m; 桃园向斜为1.83 m; 新模向斜旦坪矿区为1.34 m; 新模向斜红光坝矿区为1.87 m; 栗园向斜为2.17 m; 鹿池向斜为1.13 m; 大塘向斜北段为0.52 m, 大塘向斜南段岩坪矿区为0.54 m(向斜南部西翼), 大塘向斜南段新民矿区(向斜南部东翼)为1.18 m。栗园向斜中矿体厚度远大于其余向斜, 桃园向斜、新模向斜、道真向斜三清庙矿区厚度亦较大, 大塘向斜矿体厚度偏小, 除新民矿区厚度在1 m以上外, 其余矿区平均厚度十分小, 仅0.5 m, 远小于研究区其余向斜(图 6-b)。矿体厚度直接与见矿率有关, 见矿率指钻孔中出现工业矿体的百分比, 图7为各向斜见矿与不见矿的钻孔分布情况, 栗园向斜见矿率极高, 达93.01%, 新模、安场、鹿池、道真向斜见矿率也较高, 为76%~81.25%, 大塘与浣溪向斜见矿率较低, 约为52%。

图7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见矿特征Fig.7 Characteristics of bauxite ore occurrence in Wuchuan-Zheng'an-Daozhen area,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矿体厚度变化与含矿层有一定相似性, 矿体与含矿层的高值区基本重合, 地层厚度较大部分都位于栗园、桃园、新模、张家院向斜, 延伸桃园向斜轴至研究区边界可近似地将高值区与低值区及另外一些变化较复杂的区域分开。北部的大塘向斜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层厚度与矿体厚度双低的特征, 其中矿体厚度的低值特别明显。

5.2 沉积古地理对铝土矿的控制作用

铝土矿含矿层的古地理条件十分有利于铝土矿的形成。湿热的气候是形成铝土矿的前提, 古陆边缘的局限水流环境是铝土矿胶体溶液析出的有利地区。铝土矿的形成与黄龙组灰岩关系密切, 高品位铝土矿其底板地层几乎都为黄龙组灰岩(图 3), 而在以韩家店组页岩为主要底板的新模与张家院向斜, 铝土矿品位则迅速下降, 在新模向斜与张家院向斜内部底板若突变为黄龙组灰岩, 则铝土矿品位高于附近以韩家店组页岩为底板的铝土矿, 这可能是因为黄龙组灰岩的形成改善了环境的泄水条件。铝土矿形成于准平原的洼地中, 整体地势平缓, 成矿物质从四周向中心搬运, 因为整体地形起伏不大, 所以不同矿区含矿层的厚度相差不是很大, 但不同的沉积环境厚度仍有一定的区别, 表现为滨岸湿地厚度相对较大(栗园向斜、新模向斜等), 海湾中心厚度相对要小(大塘向斜)。

铝土矿的形成都必须经历铝土矿化作用, 后期淋滤作用(指由降水或地表水等引起的综合作用, 包括地下水的排泄)是沉积型含矿层能否成矿的关键因素(余文超等, 2013)。含矿层经历的后期淋滤作用充分则容易成矿, 若经历的后期淋滤作用弱则较难成矿。黔北务正道地区高品位铝土矿基本都集中于滨岸湿地, 滨岸湿地地势相对较高且离海湾中心较远, 海侵时仍有可能发生淋滤作用, 海退时则充分暴露, 经历强的淋滤作用, 因此有利于形成高品位铝土矿, 如栗园向斜, 铝土矿层厚、钻孔见矿率高(图 6-b; 图7-d)。海湾中心(湖泊中心)距岸较远, 海侵与海退时皆不容易暴露, 淋滤作用难发生, 所以矿体薄而见矿率低(图 6-b; 图7-g), 如大塘向斜, 铝土矿层厚度非常小, 仅为0.5 m, 平均厚度尚达不到铝土矿的最低开采厚度, 钻孔见矿率极低, 仅52%, 不仅远低于栗园向斜同时也低于其余大部分地区。控制淋滤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多种, 沉积环境只是其中之一, 故同样位于滨岸湿地, 新模向斜的矿体厚度与质量均不如栗园向斜, 沉积体系与沉积古地理并不直接控制铝土矿的形成, 而只是控制含矿层的厚度, 当其余条件都适合时, 沉积古地理通过环境控制铝土矿的暴露而间接控制铝土矿的形成, 即铝土矿为淋滤成矿而非直接沉积成矿。如要形成厚度较大的铝土矿, 则首先含矿层的厚度必须足够大, 因此, 厚度较大的铝土矿层通常含矿层厚度亦较大, 如栗园向斜, 含矿层厚度与铝土矿层厚度皆为研究区最大。沉积古地理虽然并不直接控制成矿, 但对铝土矿的形成依然有重要影响:(1)古地理位置及古气候有利于成矿; (2)要形成厚度较大的铝土矿, 则必须有足够厚度的含矿层, 而含矿层厚度受沉积古地理控制; (3)在其余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 沉积古地理控制了铝土矿的暴露次数与时间, 即控制了铝土矿化的过程, 导致不同相带的铝土矿品位差异较大, 有利于成矿的滨岸湿地环境矿石品质总体高于其余地区。

6 结论

1)北至武隆, 西北至南川, 东至沿河, 南至绥阳— 凤冈一线为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形成的沉积盆地范围, 沉积环境可分为半封闭海湾与滨岸湿地, 半封闭海湾以致密状铝土矿为主且品位较低, 滨岸湿地各种类型铝土矿均较丰富且品位较高, 为铝土矿成矿的有利地带。

2)晚石炭世早期黔北— 渝南地区普遍接受了黄龙组灰岩沉积, 晚石炭世晚期遭受剥蚀, 残留的黄龙组灰岩改善了铝土矿的泄水系统, 为高品位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黄龙组灰岩与韩家店组页岩的分布特征表明研究区古地貌具南高北低的特点, 以韩家店组页岩为底板的铝土矿品位往往低于同一沉积相带下伏为黄龙组灰岩的地区。

3)铝土矿的沉积古地理控制了含矿层的厚度, 但并不直接控制工业铝土矿层的形成, 只有在其余条件都适合的情况下, 沉积古地理通过控制铝土矿的沉积环境间接控制高品位铝土矿的形成, 因此同样位于滨岸湿地的有利成矿区, 栗园向斜矿石质量好, 但新模向斜矿石品质却较差。

参考文献
1 崔滔, 焦养泉, 杜远生, . 2013.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J]. 地质科技情报, 32(1): 52-56. [文内引用:2]
2 杜定全, 任军平, 王约, . 2007. 古岩溶起伏对黔北铝土矿的控制作用[J]. 矿物学报, 23(4): 473-476. [文内引用:1]
3 杜远生, 周琦, 金中国, . 2013.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基础地质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32(1): 1-6. [文内引用:1]
4 韩忠华. 2008. 贵州道真县大塘铝土矿沉积相特征[J]. 矿产与地质, 22(5): 428-432. [文内引用:2]
5 黄兴, 张雄华, 杜远生, . 2013. 黔北务正道地区及邻区石炭纪—二叠纪之交海平面变化对铝土矿的控制[J]. 地质科技情报, 32(1): 80-86. [文内引用:1]
6 金中国, 武国辉, 赵远由, . 2009a. 贵州务川瓦厂坪矿床地质特征[J]. 矿产与地质, 23(2): 137-141. [文内引用:1]
7 金中国, 武国辉, 赵远由, . 2009b. 贵州务川瓦厂坪铝土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J]. 矿物学报, 29(4): 458-462. [文内引用:1]
8 雷志远, 廖友常. 2007. 黔北大竹园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 西部探矿工程, 18(2): 94-97. [文内引用:1]
9 梁同荣, 廖士范. 1989. 贵州北部铝土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机制问题[J]. 沉积学报, 7(4): 57-67. [文内引用:1]
10 刘宝珺, 曾允孚. 1985. 岩相古地理基础与工作方法[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0-78. [文内引用:1]
11 刘平. 1993. 三论贵州之铝土矿: 贵州北部铝土矿成矿时代、物质来源及成矿模式[J]. 贵州地质, 10(2): 105-113. [文内引用:1]
12 刘平. 2001. 八论贵州之铝土矿: 黔中—渝南铝土矿成矿背景及成因探讨[J]. 贵州地质, 18(4): 238-243. [文内引用:1]
13 汪小妹, 焦养泉, 杜远生, . 2013.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地质科技情报, 32(1): 27-33. [文内引用:1]
14 武国辉, 金中国, 鲍淼, . 2008.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成矿规律探讨[J]. 地质与勘探, 44(6): 31-35. [文内引用:1]
15 谢家荣, 张宏远, 邵龙义. 2001. 古地理为探矿工作之指南[J]. 古地理学报, 3(4): 1-9. [文内引用:1]
16 殷科华. 2009.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J]. 沉积学报, 27(3): 452-457. [文内引用:1]
17 余文超, 杜远生, 顾松竹, . 2013. 黔北务正道地区早二叠世铝土矿多期淋滤作用及其控矿意义[J]. 地质科技情报, 32(1): 34-39. [文内引用:1]
18 张启明, 江新胜, 秦建华, . 2012. 黔北—渝南地区中二叠世早期梁山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铝土矿成矿效应[J]. 地质通报, 31(4): 558-568. [文内引用:1]
19 张莹华, 凌文黎, 吴慧, . 2013. 黔北铝土矿不同类型矿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J]. 地质科技情报, 32(1): 71-79. [文内引用:2]
20 赵远由. 2007. 贵州省务川县瓦厂坪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D].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