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简介 辛仁臣,男,1964年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地质学研究。E-mail:xinrenchen@163.com。
第一作者简介 孙佳珺,女,1990年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硕士研究生,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专业。E-mail:sunjiajun0706@yeah.net。
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岩心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西斜坡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二段及三段底部四级层序地层格架,查明了四级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青山口组二段划分为 2个四级层序( Cg4、 Cg3),每个四级层序均可划分为湖泊扩张体系域和湖泊收缩体系域,分别命名为 Eg4、 Sg4, Eg3、 Sg3。西斜坡青山口组二段及三段底部的沉积格局为滨浅湖沉积体(砂坝、泥滩、混合滩)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体(河口坝、远砂坝)共存。 Eg4沉积时期发育了物源来自西部与北部的 4个三角洲前缘沉积体,沉积体之间发育滨浅湖混合滩; Sg4沉积时期三角洲沉积体规模较前期扩大,并且发育了物源来自西北方向的三角洲。 Eg3沉积时期物源来自西部及北部的三角洲向东推进,东北部三角洲前缘沉积体萎缩; Sg3沉积时期以三角洲前缘沉积占优势,三角洲前缘沉积体错叠连片,滨浅湖沉积大量减少。青山口组二段及三段底部自下而上,沉积区范围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的规模逐渐扩大。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Xin Renchen,born in 1964,doctor,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Ocean Science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stratigraphy and petroleum geology. E-mail:xinrenchen@163.com.
About the first author Sun Jiajun,born in 1990,is a master student in School of Ocean Science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She majors in 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E-mail:sunjiajun0706@yeah.net.
Based on seismic,logging and core data,the 4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Member 2 and lower Member 3 of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west slope of the Songliao Basi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4th-order sequence was reconstructed.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was divided into two 4th-order sequences(Cg4、Cg3),each of the 4th-order sequence was divided into lake expanding system tract and lake shrinking system tract,respectively named Eg4、Sg4,Eg3、Sg3 upwardly. Shore-shallow lacustrine sedimentary bodies(shore-shallow lacustrine sandy bars,mud bank and mixed bank)and delta front(mouth bars and distal bars) characterised the deposition pattern of the Member 2 and lower Member 3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west slope. Delta front sedimentary bodies from the west and north were developed in the Eg4, shore-shallow lacustrine mixed beaches were developed among the sedimentary bodies of delta front. The early delta expanded and a new northwest delta was developed in Sg4. Delta from the west and north extended to the east and delta front sedimentary bodies from the southwest shrinked in Eg3. Delta front sedimentary bodies were dominant and overlapped each other, while shore-shallow lacustrine sediments reduced in Sg3. The depositional zones continued to expand,and delta front sedimentary bodies expanded in the Member 2 and lower Member 3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 upwardly.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具断坳双重结构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 1993; Zhang et al., 2014)。齐家— 古龙凹陷发育成熟烃源岩, 油源充足, 西部斜坡区东邻齐家— 古龙凹陷, 且发现了富拉尔基等多个油源来自齐家— 古龙凹陷的油气藏(Liu et al., 2011), 加上西部斜坡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使得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逐渐成为勘探重要地区之一(王树恒等, 2006; 赵健, 2010)。西部斜坡是一个平缓的单斜斜坡(杜江峰等, 2005), 大规模构造圈闭不发育, 圈闭类型以地层— 岩性圈闭与构造— 岩性圈闭为主(付晓飞等, 2006; 单玄龙等, 2012)。松辽盆地青二段及三段底部沉积时期处于松辽盆地湖泊发育的第1个鼎盛时期, 西部斜坡长期被湖水淹没, 且在湖平面波动过程中, 在西部斜坡形成地层、岩性的超覆、尖灭, 为地层超覆和岩性尖灭圈闭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青二段高台子油层已发现江桥油田、阿拉新气田、二站气田、白音诺勒气田(周庆华, 2006; Wang et al., 2013)。可见, 建立松辽盆地西斜坡青二段四级层序地层格架, 在高频层序格架下进行沉积微相研究, 精细查明地层及砂体分布规律, 对深化松辽盆地西部斜坡青二段及三段底部的地质认识及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自下而上, 松辽盆地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时期为断陷期, 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为断拗转换期, 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及明水组沉积时期为拗陷期(王建功等, 2009)。拗陷期, 松辽盆地划分为中央坳陷区、西南隆起区、西部斜坡区、北部倾没区、东北隆起区和东南隆起区6个一级构造单元(辛仁臣等, 2008)。西部斜坡发育西部超覆带、富裕构造带、泰康隆起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区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处于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的泰来以北(图 1), 青山口组广泛发育。
青山口组沉积时期, 湖平面变化表现为多旋回的特征(杨光等, 2009)。青一段沉积时期发生大范围湖侵事件(Xin et al., 2009), 青二段沉积时期为湖泊发育的鼎盛时期(张世广, 2009), 青三段沉积末期松辽盆地开始抬升, 湖泊萎缩。部分地区青三段遭受剥蚀, 而下伏青二段保存完整, 原始的地层、岩性超覆和尖灭未被破坏, 这为寻找岩性— 地层油气藏提供了可能。近年来, 已认识到青二、三段之间有明显的三级层序界面特征, 而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不能满足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地层— 岩性圈闭的预测需求。因此, 进行精细层序地层分析, 建立四级层序地层格架, 在四级层序格架中分析沉积体系分布, 不仅可以深化对于研究区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认识, 而且对于进一步预测地层— 岩性圈闭、指导油气勘探具有积极作用。
传统的层序地层学主要根据岩性的变化和岩石组合的差别划分层序(威尔格斯等, 1993; 郭少斌等, 1998; 梁江平等, 2005), 岩石地层单元主要反映地区性的沉积特征。在层序划分方面, 高频层序地层学强调对地层记录中反映基准面变化的时间地层单元进行二元划分。基准面旋回是高频层序地层学划分层序的基础(祝彦贺等, 2006; 辛仁臣, 2008)。因此, 四级层序划分以四级湖平面变化周期中湖平面下降的最低点的沉积响应为边界, 并以四级湖平面变化周期中湖平面上升的最高点的沉积响应为最大湖泛面把四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四级体系域。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进一步对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 青山口组顶面为全盆地发育的不整合面, 是二级层序SSQqn(超层序)的界面, 青山口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 自下而上命名为SQqn1、SQqn2、SQqn3, 重点研究层段SQqn2划分为2个四级层序, 自下而上命名为Cg4、Cg3。并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将各四级层序划分为湖泊扩张域(Eg4、Eg3)和湖泊萎缩域(Sg4、Sg3)。青二段的顶界面大致相当于SQqn2的四级层序Cg3的最大湖泛面。高台子油层G3、G2砂组的底界面大致相当于Cg4、Cg3四级层序的最大湖泛面。层序划分方案, 三级层序与组、段的对应关系, 四级层序与油层和砂组的关系见表1和图2。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SQqn2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自东向西连续发育, 且厚度逐渐减薄。SQqn2三级层序的2个四级层序的4个体系域Eg4、Sg4、Eg3、Sg3依次叠覆, 且分布范围逐层扩大, 顶部被上覆地层青三段覆盖。SQqn2三级层序的2个四级层序主要由砂岩、泥岩、少量灰岩及其间的过渡类型岩石构成, 以砂岩为主, 其次是泥岩, 灰岩最少(图 3)。砂岩的测井响应是自然电位(SP)较低、电阻(LLD、RLLD)较高; 泥岩的测井响应是自然电位较高、电阻较低; 灰岩测井响应是自然电位略低、电阻极高(图 3)。砂岩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界面和四级层序界面附近, 是基准面下降、物源供应增强的响应; 三级层序最大湖泛面和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附近普遍以泥岩为主, 是基准面上升、物源供应减少造成的。
Cg4沉积时期为湖侵开始阶段, 范围较广。Cg3层序分布特征与Cg4层序分布特征大体一致, 只是局部厚度略有变化, Cg3与Cg4层序构成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
在岩心观察描述和分析基础上, 结合测井、地震资料综合研究, 查明了青二段及三段底部发育的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识别出滨浅湖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2种沉积亚相。对全区内探井进行了系统的沉积体系分析, 编绘1条联井沉积相分析剖面图。同时以四级层序各体系域为编图单元, 统计了砂岩累积厚度, 结合四级层序各体系域内砂体分布特征及单井、联井分析成果, 编绘出青山口组二段及三段底部四级层序分体系域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
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表明,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研究层段发育滨浅湖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沉积。
滨浅湖亚相岩性识别标志为弱还原— 弱氧化条件下形成的灰绿色和灰色泥岩, 层理主要为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及波纹层理, 少见大型交错层理。滨浅湖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滨浅湖砂质滩坝、滨浅湖混合滩和滨浅湖泥滩3个沉积微相。滨浅湖砂质滩坝是在湖浪强烈作用的滨浅湖地带形成的富砂沉积体, 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图 4), 常见浪成大型交错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和波纹层理。在电测曲线上多反映为齿状漏斗形或箱形(图 3)。滨浅湖混合滩主要是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 可见介形虫富集形成薄层介形虫层(图 4)。具波纹层理, 见生物扰动构造。电测曲线多表现为锯齿状(图 3)。滨浅湖泥滩以紫红色、灰绿色、灰色和灰黑色厚层泥岩为主, 局部可见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少见, 砂岩不发育, 生物碎屑多为介形虫、叶肢介。电测曲线反映为电阻值低平, 自然电位曲线平滑(图 3)。
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细分为河口坝和远砂坝2个沉积微相。河口坝是由于河流带来的砂泥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 岩性主要有中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自然电位曲线主要为中到高幅度的钟形。层理构造有波纹交错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块状层理和大型交错层理。远砂坝位于河口坝前较远的部位, 沉积物较河口坝细, 主要为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彼此互层, 多为灰色和灰绿色, 主要发育波纹交错层理、波纹层理、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沿纹层面分布较多的植屑和碳屑, 具有生物扰动构造。电测曲线主要表现为锯齿状(图 3)。
现以江24井— 江22井— 杜13井— 杜610井— 杜71井— 杜416井剖面(图 3)为例, 说明四级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
Cg4四级层序由滨浅湖沉积及三角洲前缘沉积构成。湖泊扩张体系域(Eg4)底界面即为Cg4四级层序底界面, 滨浅湖混合滩广泛发育, 江22井及其以西, 杜610井区, 杜416井区及其以北地区发育小规模滨浅湖砂坝。湖泊萎缩体系域(Sg4)物源来自西部的三角洲向东推进, 三角洲前缘的远砂坝错叠连片。江24井附近发育滨浅湖泥滩。江22井— 杜13井— 杜610井一带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远砂坝。杜71井— 杜416井一带以滨浅湖砂坝与滨浅湖混合滩沉积为主。
四级层序Cg3的湖泊扩张体系域(Eg3)仍以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亚相为主, 江22井— 杜13井— 杜610井区发育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和远砂坝, 杜71井— 杜416井区发育滨浅湖混合滩与砂坝。湖泊萎缩体系域(Sg3), 江22井— 江28井区发育滨浅湖混合滩与泥滩。杜13井— 杜610井— 杜71井区发育大规模三角洲前缘河口坝与远砂坝亚相。杜416井附近发育滨浅湖砂坝。
为查明四级层序各体系域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 在单井、联井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编绘四级层序内各体系域的砂体等厚图(图 5, 图6), 四级层序内各体系域的砂体分布特征如下。
3.3.1 Cg4四级层序各体系域砂体平面分布
Cg4四级层序湖泊扩张体系域(Eg4)(图 5-A)砂岩累积厚度大于4 m的厚层砂岩发育区, 主要位于西部斜坡区的西北、西南和东北部。杜70井的东侧和江64井的北部发育8~12 m的厚砂带, 其中累积厚度大于12 m的富砂带主要发育于西部斜坡区东北部, 呈朵状展布。西部斜坡区中部及其西侧发育砂岩累积厚度小于4 m的薄砂带。
Cg4四级层序湖泊萎缩体系域(Sg4)(图 5-B)砂体累积厚度大于8 m的厚层砂岩发育区, 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北、西南和东北部, 呈坨状或朵状展布。研究区西部及北部砂岩累积厚度4~8 m的砂带相较于研究区Cg4四级层序湖泊扩张体系域(Eg4)有所扩大。中部西侧大部分地区为砂岩累积厚度小于4 m的薄砂带。
3.3.2 Cg3四级层序各体系域砂体平面分布
Cg3四级层序湖泊扩张体系域(Eg3)(图 6-A)砂体累积厚度大于4 m的厚层砂岩发育区较前期有所扩大, 中部及中部以西分布砂体累积厚度大于4 m厚层砂岩。来14井— 来34井— 来54井— 江22井一线发育砂体累积厚度小于4 m的薄砂带, 呈条带状分布。砂岩累积厚度8~12 m的厚砂带分布明显增多, 北部发育较明显, 西部零星分布。
Cg3四级层序湖泊萎缩体系域(Sg3)(图 6-B)青二段及三段底部4个体系域砂体发育最强时期, 砂体累积厚度8~12 m的厚砂带在研究区中部南侧与北侧、以及研究区南部均有发育, 呈坨状及朵状展布。砂体累积厚度0~4 m的薄砂带在研究区分布较前期减少。
为阐明四级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 以四级层序的体系域为单元, 以测井数据为主, 充分考虑井间控制因素, 结合岩心观察及地震资料, 编绘了沉积微相平面图(图 7)。
3.4.1 Cg4四级层序各体系域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青二段最下部的Cg4四级层序的湖泊扩张体系域(Eg4)和湖泊萎缩体系域(Sg4)分布范围较大, 地层剥蚀尖灭线的位置大体相当, 地层均在江57井— 来54井— 来34井— 来14井一线附近尖灭, Sg4的分布范围略小(图 7); 均发育三角洲前缘河口坝、远砂坝, 滨浅湖砂质滩坝、混合滩和泥滩, 但沉积微相的规模和分布格局有差异。
Cg4四级层序的湖泊扩张体系域(Eg4), 受齐齐哈尔物源、北部物源、西部物源和西南物源影响, 分别在江64井— 杜62井、杜84井— 杜322井— 杜70井、来70井— 来31井、来20井— 来22井井区及其以南形成富砂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从杜84井— 杜322井— 杜70井和来20井— 来22井井区及其以南的三角洲沉积体规模较大推断, 北部物源和西南物源碎屑供应较强。江57井— 江36井— 江66井一线则为规模较大的富砂沿湖岸线砂坝发育区。江20井、杜610井、杜416井分别控制小规模富砂滨浅湖砂坝。
Sg4时期, 物源供应强度明显增大, 大部分地区被富砂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所覆盖。三角洲之间地带, 以滨浅湖混合滩微相为主, 江18井— 江19井、杜408井— 杜432井、杜431井— 塔20井区为小规模的滨浅湖砂坝微相(图 7)。湖泊萎缩过程中, 造成各物源体系的三角洲朵体错叠, 向湖区推进。
3.4.2 Cg3四级层序各体系域沉积微相平面分布
青二段上部及青三段底部的Cg3四级层序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其湖泊扩张体系域(Eg3)的地层剥蚀尖灭线位置大致与Cg4的湖泊扩张体系域(Eg4)和湖泊萎缩体系域(Sg4)位置相当, Cg3的湖泊萎缩体系域(Sg3)地层分布范围扩大, 尖灭线西移。Cg3四级层序发育三角洲前缘河口坝、远砂坝微相, 及滨浅湖砂质滩坝和混合滩微相。
Cg3四级层序的湖泊扩张体系域(Eg3)平面布局与Cg4四级层序的湖泊萎缩体系域(Sg4)类似, 只是三角洲体系的规模有所变动。北部物源供应变弱, 三角洲规模变小, 其他3个物源供应体系下发育的三角洲体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江57井— 江36井— 江24井一线发育滨浅湖泥滩, 三角洲复合体的东南广大地区主要发育滨浅湖混合滩(图 7)。
湖泊萎缩体系域(Sg3)的沉积格局与湖泊扩张体系域(Eg3)基本相似, 但北部和西南物源体系的三角洲均明显向湖区推进, 三角洲的规模有所扩大, 三角洲沉积占据了研究区的绝大部分地区。沿湖岸砂质滩坝微相规模进一步缩小。在江57井— 江36井一线、来34井— 来D7井一线发育滨浅湖泥滩微相(图 7)。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青山口组二段及三段底部SQqn2层序划分2个四级层序(Cg4、Cg3)和4个四级层序体系域(Eg4、Sg4、Eg3、Sg3), 自下而上, 地层分布范围逐渐扩大。Sg3地层分布范围最大, Eg4范围最小。Eg4地层尖灭线位于西斜坡西部, 湖岸线在西部斜坡主体波动, Sg4、Eg3、Sg3尖灭线位置逐渐西移。
不同四级层序体系域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规模、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剖面上, 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附近以泥质含量偏多的滨浅湖混合滩微相为主, 四级层序界面附近发育砂质富集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远砂坝及滨浅湖砂质滩坝微相。砂体分布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北、西南及东北部。平面上, 西部斜坡受物源影响, 湖岸线在西部主体波动, 形成以三角洲和滨浅湖砂坝、滨浅湖泥、混合滩共存的沉积格局, 自下而上碎屑供应逐渐增强, 三角洲沉积区逐渐扩大, 滨浅湖泥、混合滩逐渐萎缩。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