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蒸发岩沉积初探
桑洪1, 曹养同2,3, 朱礼春1, 张华3, 张亮1, 姚佛军3, 曾昌民1, 焦鹏程3, 姜红1, 梁华1
1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2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

通讯作者简介 曹养同,男,1975年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蒸发岩沉积学研究。E-mail:cyt1941@126.com

第一作者简介 桑洪,男,1971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地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电话:0996-2176294;E-mail:sanghong-tlm@petroChina.com.cn

摘要

通过资料搜集、蒸发岩野外露头地质调查、石盐岩沉积特征分析及盐类矿物学研究,对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蒸发岩的分布、层位、盐类矿物组合、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塔西南坳陷石盐岩沉积呈透镜体状,主要沿西昆仑山前分布,常含有褐红色、灰绿色泥砾,泥砾岩性与吐依洛克组下段岩性一致,推测应为吐依洛克组沉积晚期海退期成盐,其层位应归属于吐依洛克组上段。石盐岩透镜体在横向分布上不连续,反映了当时塔西南坳陷内部可能存在多个古盐湖次级凹地,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经浓缩蒸发成盐。蒸发岩矿物除石盐、石膏外,还见有杂卤石、钙芒硝等,其中杂卤石可能为后期富钾卤水交代原生石膏的产物,而乌泊 1井石盐表面大量的次生钙芒硝可能为盐湖后期石盐析出阶段含钙地下水缓慢持续补给盐湖的产物。

关键词: 蒸发岩; 石盐岩; 上白垩统; 古新统; 塔西南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P588.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4)04-0473-10
Preliminary study of evaporites deposition from the Mesozoic to Cenozoic in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Sang Hong1, Cao Yangtong2,3, Zhu Lichun1, Zhang Hua3, Zhang Liang1, Yao Fojun3, Zeng Changmin1, Jiao Pengcheng3, Jiang Hong1, Liang Hua1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Tarim Oilfield Branch Company,PetroChina,Korla 841000,Xinjiang
2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54,Shaanxi
3 MLR Key Laboratory of Metallogeny and Mineral Assessment,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CAGS,Beijing 100037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Cao Yangtong,born in 1975,is an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evaporite sedimentation. E-mail:cyt1941@126.com.

About the first author Sang Hong,born in 1971,is an engineer. Now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petroleum geology of southwest Tarim Basin. E-mail:sanghong-tlm@petroChina.com.cn.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data,the fieldwork on evaporite outcrops,the halit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alt mineralogy study,it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on,the occurrence strata,and the salt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genesis of the Meso-Cenozoic evaporites in the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The Lens-shaped halit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front of west Kunlun Mountain,and usually contained maroon or celadon muddy gravel. The lithology of halite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lower member of Tuyiluoke Formation. So,the halite is speculated to form during the regression of lat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uyiluoke Formation,and its strata belonged to the upper member of Tuyiluoke Formation. The laterally-discontinuous halite lenses indicated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multiple sub-depressions of palaeo-salt-lakes,which were evaporated and formed halites under an arid climate. The evaporite minerals were mainly halite and gypsum,as well as some polyhalite and glauberite. The polyhalite in gypsum may be the products of primary gypsums replaced by late potassium-rich brine;while the secondary glauberites,discovered on the halite surface in Well Wubo 1,were probably formed during the supply of calcium-rich groundwater to the salt lakes after its precipitation of halites.

Key words: evaporites; halite; Upper Cretaceous; Paleocene;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Tarim Basin
1 概述

蒸发岩沉积通常被认为是在极度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由海水或湖水蒸发浓缩沉积而成, 其形成不仅受气候条件控制, 而且也受盆地的封闭性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中亚卡拉库姆— 塔里木古板块(何国琦等, 1995)自中生代以来, 一直处于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高波等, 2007), 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 自西向东依次有:卡拉库姆盆地、阿富汗— 塔吉克盆地、塔里木盆地(包括盆地西部的塔西南坳陷、东北部的库车坳陷)(冯锐等, 1981)(图 1)。自晚侏罗世至新近纪以来, 上述盆地均不同程度地发育蒸发岩沉积, 自西向东, 其成盐时代逐渐变新, 如卡拉库姆盆地成盐期为晚侏罗世, 塔吉克盆地成盐期为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塔西南坳陷成盐期为晚白垩世— 古新世、库车坳陷成盐期为古新世— 中新世早期(刘群等, 1987; 曹养同等, 2010), 至罗布泊成盐期则为第四纪(刘成林等, 1999, 2003)。中亚卡拉库姆盆地、阿富汗— 塔吉克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塔西南坳陷、库车坳陷的蒸发岩沉积与盆地构造演化、海侵海退期次的演变紧密相关。

图1 蒸发岩盆地分布示意图(据戴金星等, 1995; 成守德等, 2002; 任纪舜, 2003)及塔西南坳陷位置Fig.1 Sketch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evaporite basins(after Dai et al., 1995; Cheng et al., 2002; Ren, 2003) and location of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塔西南坳陷蒸发岩沉积主要与上白垩统吐依洛克组和古新统阿尔塔什组有关(雍天寿, 1984; 张师本等, 2000), 具体表现为吐依洛克组上部的石盐岩沉积和横向上持续稳定的阿尔塔什组巨厚石膏岩沉积。一直以来, 吐依洛克组上部的石盐岩被划归为阿尔塔什组, 并和阿尔塔什组石膏岩一起成为油气的盖层。一般认为, 吐依洛克组为泥岩、膏泥岩夹石膏, 偶夹灰岩, 在阿克彻依、克里阳、和田一带相变为砾岩、砂砾岩(王福同等, 2006; 郭宪璞等, 2008), 与下伏依格孜牙组为连续沉积, 与上覆阿尔塔什组为连续沉积或假整合。笔者通过资料分析、野外石盐岩露头地质调查、石盐岩层沉积特征、古盐湖形成的构造背景等研究, 提出塔西南坳陷海退成盐模式, 认为塔西南坳陷石盐岩可能为吐依洛克组沉积晚期(海退期)的沉积物。

2 地质背景

塔西南坳陷是发育在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上并经后期叠加改造发展起来的前陆盆地(胡望水等, 1997; 张玉宾, 1999)。自西昆仑山前向坳陷内部, 塔西南坳陷可划分为山前冲断带、中部凹陷带(喀什凹陷、齐姆根突起和叶城— 和田凹陷)、前缘斜坡带(麦盖提斜坡)和前缘隆起带(巴楚隆起)(张达景等, 2007; 方爱民等, 2009)。塔西南坳陷早白垩世为继承性走滑— 断陷盆地, 晚白垩世— 古近纪为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盆地沉降和沉积均沿西昆仑山及南天山山前分布, 主要受北东向挤压逆冲作用控制(王永和傅德荣, 1996)。新生代以来, 受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作用远距离效应影响, 塔西南坳陷发生沉降变形, 发育多个沉降中心及巨厚沉积盖层(曲国胜等, 2005), 其沉降中心不断迁移, 中新世以来已迁移至叶城— 喀什一线(丁道桂和罗月明, 2005)。

早白垩世塔西南坳陷地势东高西低, 沉积相受南天山及西昆仑山沉积物源控制, 沿西昆仑山前呈狭长条带状分布, 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减薄, 为一套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贾进华, 2009)。上白垩统自下而上依次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潮上蒸发砂泥坪、碳酸盐岩台地、潮上蒸发砂泥坪沉积(庄红红等, 2013)。古新世— 始新世早期, 塔西南坳陷处于封闭海湾及潟湖环境下(马华东和杨子江, 2003), 发育石膏和碳酸盐沉积, 同时受较强的陆源碎屑沉积作用的控制, 发育蒸发岩台地、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等, 以亚热带的干旱气候为主(邵龙义等, 2006)。

3 蒸发岩特征
3.1 蒸发岩分布特征

3.1.1 分布范围

利用遥感技术, 对塔西南坳陷蒸发岩地层(石盐岩、石膏岩地层)进行遥感地质解译, 得出塔西南坳陷蒸发岩地层出露范围(图2)。从图2可以看出:蒸发岩地层主要分布于西昆仑山前构造带及南天山山前构造带, 大致沿乌恰— 阿克陶— 英吉沙— 莎车一线以西至西昆仑山前分布。蒸发岩地层中出露6个石盐岩地层露头, 分别是:乌恰县喀拉塔勒盐点, 疏附县塔什米里克盐点、苏阿克提里阿盐点和乌帕盐点, 阿克陶县库罗嘎尔盐点和沙曼盐点, 主要沿乌恰康苏— 乌帕— 塔什米里克— 艾古斯一线分布(图 2)。

图2 塔西南坳陷石盐岩露头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halite outcrops in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3.1.2 出露层位

塔西南坳陷蒸发岩沉积主要赋存于上白垩统吐依洛克组和古新统阿尔塔什组。另外, 上白垩统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及古近系齐姆根组、乌拉根组、巴什布拉克组均有石膏岩沉积。

库克拜组中段以深灰色、灰绿色泥岩、灰黑色泥岩为主, 夹石膏或介壳灰岩薄层。乌依塔克组在阿克彻依以膏泥岩为主, 在依格孜牙剖面, 主要为粉砂质泥岩、膏泥质粉砂岩夹石膏薄层。吐依洛克组为区内主要的含盐地层, 下部以薄层状棕红色泥岩、紫红色膏泥岩、粉砂岩为主, 夹中层状石膏岩, 上部为含泥砾、石膏的石盐岩。阿尔塔什组中下部以厚层— 块状石膏岩、硬石膏岩发育为特征, 夹浅灰色白云岩、泥岩、膏泥岩薄层, 顶部普遍发育一套中— 厚层状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地表调查显示, 在昆仑山山前以阿尔塔什地区石膏岩厚度最大(370余米), 自阿尔塔什向西和向东石膏岩厚度均逐渐减小; 在南天山山前该组石膏岩厚度在乌恰库孜贡苏地区达到最大(250余米), 向西至斯木哈纳石膏岩厚度减小。齐姆根组下段以深灰色、灰绿色泥岩、泥灰岩为主, 夹薄层泥灰岩, 见石膏沿节理面充填; 上段以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夹薄层石膏为主。在阿尔塔什、喀拉塔勒等地, 乌拉根组顶部发育不同厚度的石膏岩。巴什布拉克组以棕红色、暗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砂岩为主, 夹薄层石膏岩、膏泥岩、泥灰岩, 其中乌恰康苏以西的巴什布拉克组中可见3层厚1.0~1.5 m的含盐石膏岩。上白垩统— 古近系蒸发岩赋存部分层位及岩性特征见图3

图3 塔西南坳陷蒸发岩出露层位Fig.3 Outcrop strata of evaporites in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3.2 石盐岩层特征

塔西南坳陷石盐岩层地表出露较少, 基本沿西昆仑山前一带出露(图 2), 出露范围均不大, 如塔什米里克盐点, 位于塔什米里克乡南约2 km处, 面积约0.4 km2(图 4-a, 4-c); 喀拉塔勒盐点, 位于乌恰康苏— 乌鲁克恰提公路旁边, 距离康苏镇约40 km, 山坡仅见白色盐霜、结晶盐壳, 无石盐岩出露, 但在深约50 m的人工探洞中, 可见灰白色含膏石盐岩、青灰色石盐岩(图 4-b)。石盐岩层基本呈透镜体分布, 如沙曼盐点, 盐体呈透镜层状, 共出露2层, 下层厚15~23 m、长约200 m, 上层厚5~10 m、长约250 m; 在库罗嘎尔盐点, 盐体呈南北向透镜体产出, 厚约8 m、长约150 m, 中部夹1层厚层石膏岩。石盐岩层有时不整合于阿尔塔什组厚层石膏岩之下, 如在苏阿克提里阿盐点, 透镜状盐体呈南北向展布, 产于古新统阿尔塔什组石膏层之下, 并向上刺入石膏层。石盐岩岩性主要为青灰色、褐红色石盐岩、含膏石盐岩、含泥砾石盐岩, 其中泥砾为褐红色、灰绿色泥岩(图 4-b, 4-c; 表1)。另外, 乌泊1井见到厚约264 m的石盐岩, 岩性为青灰色石盐岩、含泥砾石盐岩(图 4-d)。盐点分布及特征见表1

图4 塔西南坳陷蒸发岩岩性特征Fig.4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vaporites in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表1 塔西南坳陷石盐岩盐点分布及特征 Table1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lite spots in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3.3 蒸发岩矿物组合

对塔西南野外采集的石膏岩样品进行薄片分析, 发现除石膏外, 还有大量次生杂卤石, 杂卤石基本赋存于石膏表面(图 5-a, 5-b), 可能为后期富钾卤水交代原生石膏形成。

图5 塔西南坳陷石膏岩中杂卤石及石盐岩中的次生钙芒硝Fig.5 Polyhalite in gypsum and epigenetic glauberite in halite in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对乌泊1钻井岩屑中的石盐岩和石膏岩(钻井地质设计中层位为阿尔塔什组)进行扫描电镜分析, 发现除了石盐和石膏外, 在石盐表面发育大量次生钙芒硝(图 5-c, 5-d, 5-e), 而地表石盐岩露头中, 扫描电镜分析未发现次生钙芒硝。一般认为, 和石盐共生成因的钙芒硝, 其形成条件相对苛刻, 要求盐湖卤水Ca2+/2Na+的摩尔比为 1︰243~1︰1346 之间, 即要求盐湖卤水富Na+, 但Ca含量不能太高(朱井泉和胡文瑄, 1989; 杨清堂等, 1989); 否则, 在盐湖演化后期, 遭受富Ca水补充, 卤水中Ca含量过高时, 易形成石膏。满足这一条件的不可能是盐湖周围水体补充, 那样水量大而时间短, 只有地下水才能满足“ 缓慢而持续” 的条件。因此, 乌泊1井石盐表面次生钙芒硝可能为盐湖后期石盐析出阶段, 含Ca地下水缓慢持续补给盐湖生成。

因此, 根据上述分析认为, 塔西有坳陷蒸发盐矿物主要为石膏、石盐、杂卤石和钙芒硝等。

4 讨论
4.1 吐依洛克组和阿尔塔什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

塔西南坳陷吐依洛克组沉积物为褐红色、灰绿色泥岩、含膏泥岩夹石膏层、薄层灰岩, 含少量砾岩、砂砾岩(雍天寿, 1984; 周志毅等, 2001)。泥岩、含膏泥岩主要分布于西昆仑山前一带, 分布范围较小, 至和田及乌孜别里山口(位于塔西南坳陷西北部,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处)一带, 则相变为砾岩、砂砾岩沉积(王福同等, 2006)。可见, 吐依洛克组沉积后期为干旱气候下海退沉积环境(雍天寿和单金榜, 1986), 和田及乌孜别里山口一带砂砾岩沉积应受昆仑山及南天山周围山区冲洪积物的影响, 乌孜别里山口位于塔西南坳陷西北部, 亦说明当时海退至少退至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带。

阿尔塔什组主要为灰白色、白色硬石膏岩、石膏岩(图 4-e), 有时夹灰岩薄层, 顶部常见中— 厚层灰岩(图 4-f), 在塔西南坳陷其层位及厚度变化稳定, 分布范围广。一般认为, 晚白垩世— 古近纪早期的塔里木古海湾为半封闭、水深20~50 m的陆表海, 气候干燥炎热(雍天寿和单金榜, 1986), 阿尔塔什组为潟湖相、极浅水蒸发台地相沉积(王福同等, 2006), 海水从塔西南坳陷西北部侵入, 西部及西南部为西昆仑低山区隔挡, 形成塔西南潟湖区。另外, 阿尔塔什组石膏岩夹灰岩薄层说明, 在阿尔塔什组石膏岩沉积期, 发生过几次海侵, 阿尔塔什组沉积后期, 海水进一步加深, 海侵范围扩大, 在阿尔塔什组沉积末期形成中厚层灰岩沉积。

4.2 石盐岩层层位归属

表1可以看出, 地表盐点沉积全部呈透镜体产出(塔西南搜集到的石油钻孔资料中, 仅乌帕地区的乌泊1井见到石盐岩, 因此无法判定地下石盐岩层是否亦呈透镜体产出), 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石盐岩、褐红色含泥砾石盐岩, 泥砾岩性为褐红色、灰绿色泥岩, 同吐依洛克组下段岩性一致。特别是苏阿克提里阿盐点, 石盐岩透镜体产于古新统阿尔塔什组石膏层之下, 并刺入石膏层, 盐体局部含吐依洛克组紫红色夹灰绿色泥岩条带。

由于石盐岩沉积一般形成于封闭、半封闭的湖盆环境中, 因此基本上为海退期成盐(袁见齐等, 1983; 郑绵平, 1989; 钱自强等, 1994; 刘群等, 1997; 刘成林等, 2006), 有时大的盆地内部发育多个次级盐湖凹地, 往往形成串珠状盐湖链。塔西南坳陷盐层发育特征表明, 透镜状石盐岩层在横向上的不连续, 可能与当时坳陷内部具多个小型次级盐湖凹地有关, 这与雍天寿和单金榜(1986)认为的“ 塔里木古海湾在吐依洛克期海水完全退出了塔里木区, 变成了一些互相孤立的小面积残留潟湖” 相一致。

根据上述分析认为, 吐依洛克组沉积后期(海退期), 研究区开始发育盐岩沉积, 并混染了该组沉积前期的泥岩、含膏泥岩, 形成褐红色、青灰色含泥砾石盐岩(图 4-d; 表1)。阿尔塔什组沉积时期为稳定持续的海侵期, 若成盐, 则石盐岩层应和石膏岩层一样, 在横向上层位稳定并大范围分布于塔西南坳陷, 不应出现横向上的断续沉积。因此, 塔西南坳陷的石盐岩可能是归属于吐依洛克组沉积晚期的产物。

4.3 成盐模式

综合考虑塔西南坳陷透镜体石盐岩层在横向上断续分布的特征、海退期成盐特征、吐依洛克组及阿尔塔什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 提出塔西南坳陷海退成盐模式(图 6): 吐依洛克组沉积晚期, 海水完全退出了塔里木地区, 塔西南变成了一些互相孤立的小面积残留潟湖(雍天寿和单金榜, 1986), 即塔西南坳陷内部分布多个次级古盐湖凹地,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沉积了含膏石盐岩、石盐岩。阿尔塔什组沉积时期, 海水自塔西南坳陷西北部侵入, 西面及西南部受西昆仑低山区隔挡(王福同等, 2006), 形成塔西南咸化潟湖区, 水体深度应在20~50 m之间, 最大深度不超过70 m, 气候干燥(雍天寿和单金榜, 1986), 利于蒸发岩沉积,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厚层石膏岩沉积, 覆盖在吐依洛克组石盐岩透镜体之上。

图6 塔西南坳陷海退成盐模式Fig.6 Salt deposition model in regression in southwestern Tarim Depression

5 结论

1)塔西南坳陷石盐岩露头基本呈透镜体分布, 横向上不连续, 反映了当时坳陷内部可能存在多个古盐湖次级凹地, 即吐依洛克组沉积晚期(海退期)坳陷内部具多个孤立小盐湖,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水浓缩蒸发形成石盐岩沉积。因此, 石盐岩为吐依洛克组沉积晚期(海退期)沉积的产物, 其层位应归属于吐依洛克组上段, 而非阿尔塔什组。

2)盐类矿物分析表明, 塔西南坳陷蒸发岩矿物除石盐、石膏外, 还有杂卤石、钙芒硝等。石膏岩中杂卤石化可能为后期富钾卤水交代原生石膏的产物, 而乌泊1井石盐岩表面次生钙芒硝可能为盐湖后期石盐析出阶段, 含钙地下水缓慢持续补给盐湖生成。

(责任编辑 张西娟)

参考文献
1 曹养同, 刘成林, 杨海军, . 2010. 库车盆地古—新近纪蒸发岩沉积旋回识别及其对比[J]. 古地理学报, 12(1): 31-41. [文内引用:1]
2 成守德, 刘朝荣, 肖立新. 2002. 塔里木盆地西部及邻区构造格局与演化[J]. 新疆地质, 20(): 13-18. [文内引用:1]
3 戴金星, 何斌, 孙永祥, . 1995. 中亚煤成气聚集域形成及其源岩: 中亚煤成气聚集域研究之一[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2(3): 1-7. [文内引用:1]
4 丁道桂, 罗月明. 2005. 帕米尔地区碰撞构造与塔里木盆地的改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6(1): 57-63, 77. [文内引用:1]
5 方爱民, 马建英, 王世刚, . 2009. 西昆仑—塔西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J]. 岩石学报, 25(12): 3396-3406. [文内引用:1]
6 冯锐, 朱介寿, 丁韫玉, . 1981. 利用地震面波研究中国地壳结构[J]. 地震学报, 3(4): 335-350. [文内引用:1]
7 高波, 龙胜详, 刘彬. 2007. 中国西部与中亚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18(2): 187-191, 223. [文内引用:1]
8 郭宪璞, 王大宁, 丁孝忠, . 2008. 塔里木盆地吐依洛克组发现沟鞭藻化石[J]. 地质论评, 54(6): 814-820. [文内引用:1]
9 何国琦, 陆书宁, 李茂松. 1995. 大型断裂系统在古板块研究中的意义: 以中亚地区为例[J]. 高校地质学报, 1(1): 1-10. [文内引用:1]
10 胡望水, 陈毓遂, 肖安成, . 1997. 塔西南坳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4(1): 14-17, 92. [文内引用:1]
11 贾进华. 2009. 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相特征与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 11(2): 167-176. [文内引用:1]
12 刘成林, 焦鹏程, 王弭力, . 2003. 罗布泊第四纪含盐系成岩作用特征研究[J]. 沉积学报, 21(2): 240-246. [文内引用:1]
13 刘成林, 王弭力, 焦鹏程. 1999. 新疆罗布泊盐湖氢氧锶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及钾矿成矿物质来源[J]. 矿床地质, 18(3): 268-275. [文内引用:1]
14 刘成林, 王弭力, 焦鹏程, . 2006. 世界主要古代钾盐找矿实践与中国找钾对策[J]. 化工矿产地质, 28(1): 1-8. [文内引用:1]
15 刘群, 陈郁华, 李银彩, . 1987. 中国中、新生代陆源碎屑—化学岩型盐类沉积[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5-17. [文内引用:1]
16 刘群, 杜之岳, 陈郁华, . 1997. 陕北奥陶系和塔里木石炭系钾盐找矿远景[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10-214. [文内引用:1]
17 马华东, 杨子江. 2003. 塔里木盆地西南新生代盆地演化特征[J]. 新疆地质, 21(1): 92-95. [文内引用:1]
18 钱自强, 曲一华, 刘群. 1994. 钾盐矿床[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 [文内引用:1]
19 曲国胜, 李亦纲, 李岩峰. 2005. 塔里木盆地西南前陆构造分段及其成因[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35(3): 193-202. [文内引用:1]
20 任纪舜. 2003.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 000 000)附简要说明: 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J]. 地球学报, 24(1): 1-2. [文内引用:1]
21 邵龙义, 何志平, 顾家裕, . 2006.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 8(3): 353-364. [文内引用:1]
22 王福同, 宋志齐, 吴绍祖, . 20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地理及地质生态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86. [文内引用:4]
23 王永, 傅德荣. 1996.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白垩纪—早第三纪沉积构造演化[J]. 地球学报, 17(1): 32-40. [文内引用:1]
24 杨清堂. 1989. 钙芒硝的成因和沉积环境简析[J]. 沉积学报, 7(3): 137-141. [文内引用:1]
25 雍天寿. 1984. 塔里木地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岩相古地理概貌[J]. 石油实验地质, 6(1): 9-17. [文内引用:2]
26 雍天寿, 单金榜. 1986. 白垩纪及早第三纪塔里木海湾的形成与发展[J]. 沉积学报, 4(3): 67-75. [文内引用:4]
27 袁见齐, 霍承禹, 蔡克勤. 1983. 高山深盆的成钾环境: 一种新的成钾模式剖析[J]. 地质论评, 29(2): 159-165. [文内引用:1]
28 张达景, 胡建民, 蒙义峰, . 2007.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J]. 地质通报, 26(3): 266-274. [文内引用:1]
29 张师本, 耿良玉, 朱怀诚. 2000. 塔里木盆地覆盖区显生宙地层研究新进展[A]. 见: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C]. 北京: 地质出版社, 401-404. [文内引用:1]
30 张玉宾. 1999. 青藏高原的崛起与塔西南坳陷的形成和演化[J]. 新疆石油地质, 20(1): 6-10. [文内引用:1]
31 郑绵平. 1989. 全球盐湖地质研究与展望[A]. 见: 国外矿床地质(国外盐湖地质专辑)(3, 4)[C]. 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 1-34. [文内引用:1]
32 周志毅, 赵治信, 胡兆珣, . 2001. 塔里木盆地各纪地层[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359. [文内引用:1]
33 朱井泉, 胡文瑄. 1989. 云南安宁盆地钙芒硝的类型与成因[J].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2(1): 34-42. [文内引用:1]
34 庄红红, 郭峰, 周雪. 2013. 塔西南昆仑山前地区晚白垩世沉积演化[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33(1): 39-45.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