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沉积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邱余波1,2, 伊海生3, 王果1,2, 张占峰2, 刘俊平2, 蒋宏2, 罗星刚2, 杜默2, 张磊2
1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2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3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59

通讯作者简介 伊海生,男,1959年生,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学研究工作。E-mail:yhs@cdut.edu.cn

第一作者简介 邱余波,男,1983年生,成都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和铀矿床学研究。E-mail:qiuyubo1983@163.com

摘要

研究伊犁盆地南缘洪海沟地区主力含铀层系——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的沉积特征,为该区下一步铀矿地质勘查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沉积结构、岩性组合、沉积韵律、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等特征,认为西山窑组上段在洪海沟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根据连井剖面特征,以及砂体厚度、砂地比等沉积特征在平面上的变化,洪海沟地区西山窑组上段沉积相的平面分布规律明显,中间为沿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曲流河道,河道南部为河漫沼泽,北部为河漫滩。综合研究区岩性、构造、铀源等成矿条件,西山窑组上段赋存的铀矿体主要受河道砂体展布方向、河道砂体厚度、砂体粒度、砂体中的泥岩夹层、地层产状等因素控制。

关键词: 伊犁盆地南缘; 洪海沟地区; 西山窑组; 砂岩型铀矿; 沉积相
中图分类号:P5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4)04-0537-11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Member of Middle Jurassic Xishanyao Form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uranium deposits in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
Qiu Yubo1,2, Yi Haisheng3, Wang Guo1,2, Zhang Zhanfeng2, Liu Junping2, Jiang Hong2, Luo Xinggang2, Du Mo2, Zhang Lei2
1 The College of Nuclear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Sichuan
2 Geologic Party No.216,CNNC,Ürümqi 830011,Xinjiang
3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Sichuan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Yi Haisheng,born in 1959,is a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E-mail:yhs@cdut.edu.cn.

About the first author Qiu Yubo,born in 1983,is a candidate for doctor degree i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and uranium ore deposits. E-mail:qiuyubo1983@163.com.

Abstract

Studying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Xishanyao Formation,which is the main uranium-bearing stratum in Honghaigou area of southern margin in Ili Basin, will provide important theory evidence for further uranium exploration in study area. Based on the characters of sedimentary textures,lithologic associations,sedimentary rhythms,sedimentary structures,and logging curves,the Upper Xishanyao Form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meandering channel facies in Honghaigou Area. Combined with the connected well's profiles,the lateral change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thickness of sand body,the ratio of sand to stratum,sedimentary facies of Middle Jurassic Upper Xishanyao Formation was clear,which showed that there was meandering channel along northwest-southeast in the middle part,a flood swamp in the south and a floodplain in the north.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in study area,including lithology,tectonic setting,and uranium source,the uranium ore bodies occurred in the Upper Xishanyao Formation in Honghaigou area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direction, thickness, grain size,the mudstone intercalations in sandbody,and the occurrence of stratum.

Key words: southern margin of Ili Basin; Honghaigou area; Xishanyao Formation;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sedimentary facies

洪海沟地区位于伊犁盆地南缘西段, 铀矿资源潜力较大, 其主力含铀层系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 目前对该区的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已进入详查阶段, 但是对其沉积特征尤其是沉积相展布特征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李彦龙(1997)利用成因地层分析的方法对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水西沟群进行了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分析, 并对其沉积旋回进行了统一划分和对比, 认为三工河组— 西山窑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 刘陶勇和毛永明(2006)对水西沟群进行了综合分析, 认为西山窑组为曲流河沉积, 并可进一步识别出边滩沉积、河漫沼泽和决口扇等沉积微相。李胜祥等(2006)认为在西山窑晚期, 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伊犁盆地南缘中西段发育的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 师志龙等(2008)则认为, 在西山窑晚期, 洪海沟地区南部有一条北东— 西南方向的河道, 而整个洪海沟地区为河道决口以后, 朝北西向撒开的决口扇沉积。

鉴于这些不同的认识, 文中以大量的原始钻孔资料, 尤其是最近几年的钻孔资料为基础, 采用沉积相“ 点— 线— 面” 的分析方法, 即根据单井在垂向上的岩相变化, 二维连井剖面在横向上的岩相变化, 以及砂体厚度、砂地比等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 编制了研究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沉积相平面分布图, 并总结了铀成矿的控制因素, 为该区下一步铀矿地质勘查提供理论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伊犁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夹持的伊犁板块上, 为一南北挤压应力下形成的北陡南缓的箕状不对称大型山间坳陷盆地。盆地整体上呈西宽东窄的楔形, 向西延伸入哈萨克斯坦境内, 狭义上中国境内的伊犁盆地不包括昭苏盆地, 总面积约为1.8× 104 km2(张国伟等, 1999)。盆地可分为北部褶皱带、中央凹陷带和南部斜坡带3个东西向带状展布的构造单元(王军堂等, 2008)。洪海沟地区位于伊犁盆地南缘(图1), 构造上属于南部斜坡带西部构造相对稳定区, 次级构造单元为洪海沟西部洼陷, 区内无明显构造产出。研究区内岩层整体上呈南高北低、北偏西的单斜产出, 倾角一般9° ~14° ; 局部发育一些小的挠曲, 使岩层倾角在小范围内(100~300 m)变陡, 倾角变为16° ~23° , 是发育层间氧化带进而形成铀的迁移、富集和成矿的有利地段(罗星刚等, 2012)

图1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构造位置及地理位置Fig.1 Tectonic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of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

伊犁盆地内铀矿化主要分布在水西沟群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中(殷建华等, 2005)。从八道湾组下段到西山窑组上段整个水西沟群在盆地南缘共发育12套厚度、规模不等的煤层, 从下往上依次编号为M1~M12, 其中位于西山窑组下段上部的第8煤层(M8)在区域内分布范围和厚度最大, 是水西沟群最重要的标志层; 其次, 位于西山窑组上段底部的第10煤层(M10)以及八道湾组顶部的第5煤层(M5), 在盆地南缘发育也较为稳定(张占峰等, 2012)。西山窑组是水西沟群最重要的赋矿层位, 其中西山窑组下段在整个盆地南缘中西段均赋存有工业铀矿化, 而西山窑组上段除了在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发育小规模的矿体外, 工业铀矿化主要发育在盆地南缘西部的洪海沟地区。

西山窑组上段在盆地南缘普遍发育, 厚度在20.1~123 m之间, 平均厚度61.4 m。在洪海沟地区地层顶底界线清楚, 底部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的第10煤层(M10), 顶部为水西沟群第12煤层(M12)。岩性主要为灰色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含多层煤, 以M12最为发育, 垂向上的粒度组成变化总体上呈下粗上细的正韵律或正韵律组合产出(图 2)。根据前人(李细根, 2002; 刘陶勇, 2004)研究, 该盆地砂岩型铀矿成因主要为层间氧化带型, 赋矿部位为层间氧化带的过渡带, 细菌等微生物在成矿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图2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综合柱状图Fig.2 Comprehensive column of the Upper Member of Middle Jurassic Xishanyao Formation in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

2 岩性特征

西山窑组上段砂体以粗砂岩、砂砾岩为主, 少量中砂岩。砂体疏松, 分选中等或较差, 含矿粗砂岩粒径一般在0.5~1.5 mm, 砾石一般为砾径2~4 mm的细砾。砂体中含大量呈层状、块状、细小浸染状分布的炭化植物碎屑, 可见大量分散状或块状黄铁矿细晶(图 3-A)及黄铁矿充填炭屑现象。成分成熟度较低, 以岩屑为主, 镜下鉴定多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图 3-B)。见有明显的底冲刷构造(图 3-C), 由于后生黏土化蚀变较为严重, 在粗粒砂岩中原生层理较难发现, 但是在细粒砂岩或粉砂岩中见有小型的板状交错层理、波纹交错层理(图 3-D)。

图3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西山窑组上段岩性特征照片Fig.3 Photos showing lithologic features of the Upper Member of Xishanyao Formation in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

视电阻率曲线多表现为带锯齿的箱型或松树型, 通过视电阻率测井曲线, 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地层的垂直层序(图 2)。一般情况下, 底部为砂砾岩、粗砂岩, 曲线的幅度最大, 且与下伏地层的突变型接触十分明显。往上, 随着岩性由粗砂岩到中砂岩至细砂岩的过渡, 曲线的幅值逐渐减小。再往上, 岩性过渡为粉砂岩或泥岩, 曲线的幅值最小。到地层的顶部, 为厚度不等的煤层(M12), 曲线的幅度又突然增大。总体上, 视电阻率的幅值在垂向上表现为下大上小的正旋回。部分钻孔砂体中夹有薄层的泥岩和煤, 视电阻率幅值表现为多个正旋回组合。

通过对岩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根据地层沉积碎屑结构、岩性组合、沉积韵律、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等特征, 认为洪海沟地区西山窑组上段为曲流河沉积(图 2), 且为离物源较近的山间河流, 并发育有河床滞流沉积、边滩、河漫滩、河漫沼泽等沉积微相。

3 沉积相分析
3.1 沉积体系探讨

关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 也即水西沟群沉积晚期伊犁盆地南缘沉积体系的归属问题, 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曲流河沉积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是2种最主要的观点, 即争论的焦点主要在其属于河流沉积体系还是三角洲沉积体系。

伊犁盆地南缘整个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为一套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含煤碎屑沉积。不同时期各个层组煤层的发育情况不尽相同, 总体说来第5煤层(M5)、第8煤层(M8)、第10煤层(M10)在整个伊犁盆地发育较为稳定, 反映了3次较大规模的水退沉积。西山窑组上段的第12煤层(M12)在不同的区域发育情况相差较大, 在盆地南缘西段的洪海沟地区, 即文中的研究区, 发育相对较好, 但是在洪海沟地区东部的广大区域, M12并不发育, 同一时期的沉积为一套厚度不等的泥岩。

众所周知, 三角洲平原最大沉积特征是沼泽沉积分布广泛, 可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面积的90%, 许多学者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形象地比喻为三角洲平原的“ 骨架” , 把沼泽沉积比喻为三角洲平原的“ 肉” 。广泛而稳定分布的层状有机质沼泽沉积可作为三角洲平原地层对比的标志层, 根据其分布范围, 可圈定三角洲平原的大致轮廓(朱筱敏, 2008)。因此, 根据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特征, 可初步推测在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 整个伊犁盆地南缘主体应属于河流沉积体系, 而非三角洲沉积体系。

根据湖盆的演化规律, 任何湖泊不论其发育的背景如何, 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以退缩、充填而告终。因此, 湖泊相的垂向组合总的趋势是以滨湖和河流沉积作为旋回的结束(姜在兴, 2003)。根据前面的分析, 以及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结合水西沟群在整个盆地南缘的发育情况, 作者认为在M10沉积时期, 整个湖盆发生了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水退沉积, 湖泊沉积(包括湖泊三角洲沉积)也随之结束, 进入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 沉积体系已过渡为河流相沉积。此外, 在盆地南缘揭穿的钻孔中, 西山窑组上段未见有湖泊沉积的标志性特征, 且研究区西山窑组上段地层发育的河道砂体较为宽大, 而湖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展布规模相对较小, 可作为河流相沉积的进一步佐证。

3.2 连井剖面特征

在岩性岩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为恢复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 确定沉积环境在时间、空间的分布格局及演化过程, 查清含铀含氧地下水的通道— — 主河道砂体在空间上的展布方向, 在对研究区100多个钻孔的地质编录和测井解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后, 分别沿东西向和南北向选择了一条连井剖面来进行沉积相的二维横向展布特征的分析。

连井剖面11800— 13423— k2020— k2800横穿南北方向最长且钻孔分布均匀(图1)。从其二维展布图(图4)可以看出, 沉积相在空间展布上的总体趋势是南部河漫沉积, 尤其是河漫沼泽较为发育, 而越往北河床沉积则比较发育。

图4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南北向连井剖面沉积相(剖面位置见图1)Fig.4 Sedimentary facies of connecting-well profile from south to north in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Location of the profile shown in Fig.1)

连井剖面15027— 11829— 8672— 5415横穿东西方向最长且钻孔分布均匀(图1)。从其二维展布图(图5)可以看出, 沉积相在东西向的空间展布的总体趋势是中间河床沉积较为发育, 而往东、西两边, 河漫沉积尤其是河漫沼泽比较发育(图 5)。

图5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东西向连井剖面沉积相图(剖面位置见图1)Fig.5 Sedimentary facies map of connecting-well profile from east to west in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Location of the profile shown in Fig.1)

通过对东西向和南北向连井剖面沉积相展布特征的分析, 可以看出在工程控制范围内, 研究区的南部和西部, 河漫沉积尤其是河漫沼泽较为发育, 研究区中部主要发育河床沉积的河道砂体, 研究区东部河漫沼泽发育也较好。

3.3 砂体厚度平面展布特征

研究区西山窑组上段发育的厚大砂体主要沿K01线方向展布, 砂体平面形态呈条带状(图 6), 从北西方向174线的北部一直到南东方向78线的中部, 该方向上的砂体厚度都在30 m以上。到70线南部, 砂体厚度有所变薄, 但是钻孔资料显示70线南部的钻孔未出现M12, 而M12在研究区是稳定出现的, 推测该部位西山窑组上段遭受了部分剥蚀, 使原始的厚大砂体变薄。102线至86线之间的北部, 钻孔部署较少, 但是从揭穿的少量钻孔资料可以看出该范围内西山窑组上段地层的砂体发育较薄。

图6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西山窑组上段砂体等厚图Fig.6 Isopach map of the Upper Member of Xishanyao Formation in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

3.4 砂地比平面展布特征

研究区西山窑组上段地层厚度总体上比较稳定, 因此砂体厚度所占地层厚度的比值受砂体本身厚度的影响较大, 砂地比在研究区内也主要以K01线方向为中心, 向两边展开而逐渐变小(图 7)。沿着K01线方向, 从174线的北部一直到78线的中南部, 砂地比值都在0.8以上。70线南部剥蚀区边上的钻孔砂地比值也在0.6以上, 前面推测该部位西山窑组上段地层遭受了部分的剥蚀, 但是残留下来的地层显示该区仍是以厚大砂体为主。此外, 102线— 94线— 86线北部的砂地比值较周围要低一些。

图7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西山窑组上段砂地比等值线图Fig.7 Isoline map of sandstone content of the Upper Member of Xishanyao Formation in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通过前面的分析, 可知西山窑组上段底部为河床沉积的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中砂岩, 往上逐渐变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河漫滩沉积, 顶部为河漫沼泽沉积的煤层, 其垂向层序由下至上, 粒度由粗变细, 且二元结构较为明显, 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模式。而通过对研究区目的层段西山窑组上段的砂体厚度、砂地比等的综合分析, 认为洪海沟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在垂向上和平面上均发育有包括曲流河道(包括河床滞流沉积和边滩)、河漫滩、河漫沼泽的河流沉积。

砂体厚度和砂地比较大的区域主要沿K01线方向横穿研究区呈南东— 北西向展布, 为曲流河沉积的主河道沉积区。煤层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102线— 166线南部, 以及70线以东, 位于研究区内的西南部和东部, 为河道两边的河漫沼泽沉积区。研究区北北西方向揭穿西山窑组上段的钻孔较少, 但是在该区域142线北部布置的零星钻孔, 其砂地比或砂体厚度较主河道低, 且煤层发育较差, 故推测该区域为河漫滩沉积。在主河道内, 102线— 86线北部的砂体厚度和砂地比都比周围的河道沉积低, 分析认为其为曲流河道内的河心泥滩沉积。

综上所述, 洪海沟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显示为中间为沿北西— 南东向展布的曲流河道沉积, 河道两边南部煤层比较发育, 为河漫沼泽沉积; 北部, 砂体和煤层发育都比较差, 为河漫滩沉积(图8)。主河道中砂体厚度和砂地比都较小的地方为河心泥滩沉积。

图8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沉积相与铀成矿关系示意图Fig.8 Sketch map show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uranium deposits in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

4 沉积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历史过程, 是多种成矿条件相互约束、相互作用而成的。岩相岩性、构造、铀源三大条件的耦合奠定了成矿基础, 决定矿床的定位, 而氧化— 还原过渡带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是导致铀富集成矿的直接因素(张字龙等, 2010; 李巨初等, 2011)。

综合研究区岩相岩性、构造、铀源等成矿条件, 洪海沟地区西山窑组上段地层赋存的铀矿体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

1)河道砂体展布方向控制铀矿体在平面上的展布。含氧含铀的地表水或地下水, 从东南方向的构造高点, 沿着渗透性良好的河道砂体向下渗流(图 8), 绕过砂体不太发育的河心泥滩, 沿着砂体发育厚大的河道继续向下渗流, 在氧化还原过渡带含氧含铀矿物逐渐沉淀下来而形成沿河道砂体方向展布的铀矿体(图 9)。

图9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K01勘探线剖面西山窑组上段沉积与铀成矿关系(剖面位置见图1)Fig.9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ation and uranium occurrences in the Upper Member of Xishanyao Formation along profile of No.K01 exploration line in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Location of the profile shown in Fig.1)

2)厚大河道砂体是铀矿体的主要赋存空间。砂体是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载体, 砂体的分布控制了铀矿体的分布, 砂体的厚度及稳定性决定了层间氧化带发育的规模及铀矿体的空间分布, 一般来说, 砂体的厚度大、层间氧化带发育规模大, 铀成矿条件就越好。研究区西山窑组上段的矿体主要赋存在砂体厚度大于25 m的厚大河道砂体中, 而厚度小于25 m的砂体中铀矿体发育较差(图 10-A)。

图10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西山窑组上段砂体厚度、粒级与铀矿化分布百分比图Fig.10 Percentage chart of thickness and grain size of sand body to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the Upper Member of Xishanyao Formation in Honghaigou area of Ili Basin

3)砂体粒度对铀成矿的控制。由于砂砾岩的碎屑粒度较粗大, 促使含氧含铀流体还原的硫化物、有机质等还原物质较难吸附其中, 而中— 细砂岩孔隙度、渗透性相对较差, 含矿流体在其中渗流也相对较困难, 因此铀矿体主要赋存在既有利于还原物质吸附, 且渗透性相对较好的粗粒砂岩中, 研究区西山窑组上段近80%的铀矿体都赋存在粒度适中的粗砂岩里(图 10-B)。

4)河道砂体中的泥质夹层对铀矿化的影响。砂体中的泥质夹层可使层间含铀含氧地下水的流速减缓, 水岩作用时间变长, 层间氧化作用受阻, 从而造成层间氧化带的尖灭, 形成氧化— 还原过渡带, 促使铀从含矿地下水中析出沉淀富集成矿。通常情况下, 泥质夹层的出现, 可使氧化带突然变窄, 如沿河道展布方向的K01勘探线剖面中的K0145孔泥质夹层的出现使氧化带突然变窄, 至K0177孔氧化带发生尖灭, 而在氧化带前方的泥质夹层与砂体之间或氧化砂体与还原砂体的过渡带发育铀矿体(图 9)。

此外, 地层产状及其变化对铀矿体赋存的位置也有较大的影响。从研究区M10顶板海拔等高线可以看出(图 8), 南部的地层主要朝北西方向倾斜, 且产状比较陡, 而靠近北部的地层主要朝北倾斜, 产状相对较缓, 铀矿体发育在地层产状由陡到缓的过渡部位, 且主要矿体分布在地层产状较缓的一侧。

5 结论

1)根据沉积碎屑结构、岩性组合、沉积韵律、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等特征, 可确定西山窑组上段在洪海沟地区主要为曲流河沉积, 并可进一步识别出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河漫滩和河漫沼泽等沉积微相。

2)洪海沟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显示为中间为沿北西— 南东向展布的曲流河道, 河道两边南部为河漫沼泽、北部为河漫滩的分布格局。

3)综合研究区岩相岩性、构造、铀源等成矿条件, 洪海沟地区西山窑组上段赋存的铀矿体主要受河道砂体展布方向、河道砂体厚度、砂体粒度、砂体中的泥质夹层、地层产状等因素控制。

致谢 本论文完成过程中,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夏国清博士、吴驰华博士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在计算砂体厚度、砂地比以及对文中等值线图等值线的圆滑和微调中, 蔡占虎硕士也做了很大的努力; 此外,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一分队的陈虹、乔淇、康勇、张虎军等在收集和整理钻孔资料过程中也付出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姜在兴. 2003. 沉积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540. [文内引用:1]
2 李巨初, 陈友良, 张成江. 2011. 铀矿地质与勘查简明教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90. [文内引用:1]
3 李胜祥, 韩效忠, 蔡煜琦, . 2006. 伊犁盆地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沉积体系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J]. 中国地质, 33(3): 582-590. [文内引用:1]
4 李细根. 2002. 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矿区砂岩型铀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J]. 铀矿地质, 18(1): 28-35. [文内引用:1]
5 李彦龙. 1997. 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水西沟群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J]. 新疆地质, 15(1): 42-50. [文内引用:1]
6 刘陶勇. 2004. 伊犁盆地乌库尔其矿床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第Ⅶ沉积旋回铀矿富集因素[J]. 铀矿地质, 20(3): 141-145. [文内引用:1]
7 刘陶勇, 毛永明. 2006.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水西沟群沉积体系演化与赋铀性研究[J]. 新疆地质, 24(1): 64-66. [文内引用:1]
8 王军堂, 王成渭, 冯世荣. 2008. 伊犁盆地盆—山构造演化及流体演化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关系[J]. 铀矿地质, 24(1): 38-42. [文内引用:1]
9 张国伟, 李三忠, 刘俊霞. 1999. 新疆伊犁盆地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J]. 地学前缘, 6(4): 297-300. [文内引用:1]
10 张字龙, 韩效忠, 李胜祥, . 201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沉积相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J]. 古地理学报, 12(6): 749-758. [文内引用:1]
11 朱筱敏. 2008. 沉积岩石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483.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