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简介 李琦,男,1969年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学、沉积盆地分析等领域研究。E-mail: liqi@cugb.edu.cn。
第一作者简介 胡俊杰,男,1987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学、沉积学和储层沉积学研究。E-mail: howimet@foxmail.com。
对于青藏高原北部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学术界目前仍存在不同观点。位于盆地中央隆起带角木日地区的羌资 5井揭示出的下二叠统展金组细碎屑岩,对于该地区古地理研究和构造背景约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该井中 17个展金组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样品 ω( ΣREE) 整体较高, ω( ΣLREE) /ω( ΣHREE)及( La/Yb) N等比值显示其具有较弱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 Ceanom, Ce/Ce*, Eu/Eu*等参数反映样品主要形成于具有一定深度的浅海还原环境;( La/Yb) N值自下而上呈降低趋势,表明下部的沉积速率低于上部。稀土元素组合及其比值特征指示展金组物源以玄武岩和沉积岩混合为主。根据 La-Th-Sc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分析,并与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杂砂岩稀土元素特征比较,认为展金组沉积岩的物源可能来自于具有类似岛弧构造特征的环境。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Qi,born in 1969,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Now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es on marine geology and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E-mail: liqi@cugb.edu.cn.
About the first author Hu Junjie,born in 1987,is a Ph.D. candidate in School of Ocean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Now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es on marine geology,sedimentology and carbonate reservoir geology. E-mail: howimet@foxmail.com.
There is a hot debate on the Neopal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central uplift zone of Qiangtang Basin,northern Tibet Plateau. The clastic sedimentary strata,with great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search on palaeogeography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study area,were discovered in the Lower Permian Zhanjin Formation of the Well Qiangzi 5 in Jiaomuri area of central uplift zone. Based on the rare earth element(REE)geochemical analysis of 17 samples of silty mudstone and muddy siltstone,the data show that the ΣREE is entirely high,and the ratios of ΣLREE/ΣHREE and LaN/YbN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is slight. The Ceanom,Ce/Ce* and Eu/Eu* ratios suggest that the sedimentary rocks of Zhanjin Formation formed in a certain depth of shallow water. The Lan/Ybn values decrease gradually from bottom to top in the Well Qiangzi 5,which reflects that the sedimentary rate at the bottom sequence is lower than at the upper sequence. The RE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parameters imply that the sedimentary rocks of Zhanjin Formation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basalt and sedimentary rocks. The critic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as well as the La-Th-Sc tectonic discrimination diagram imply an arc-like tectonic setting for the depositional basin of Zhanjin Formation.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研究沉积岩沉积环境、物源及构造背景的重要依据(Dickinson and Suczek, 1979; Cox, 1995; Hofmann, 2005)。通过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可以为其物源区特征研究(Taylor and Mclennan, 1985; McLennan et al., 1993)、沉积盆地构造环境恢复(Allè gre and Minster, 1978; Bhatia, 1985)、碎屑岩成因及古风化条件分析提供证据(Elderfield and Greaves, 1982; Shields and Stiller, 2001)。在针对羌塘盆地的研究中, 前人运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古风化壳内地球化学元素迁移特征为依据, 王剑等(2007)证实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发生明显的沉积间断; 冯兴雷等(2010)通过对羌塘盆地沃若山地区细碎屑岩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进行研究, 判断出土门格拉组的物源区为大陆岛弧构造背景; 宋春彦等(2013)通过研究羌塘盆地藏夏河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推断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的性质为前陆盆地。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盆地夹持于拉竹龙— 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之间, 盆地内构造复杂, 具有两坳夹一隆的构造格局。中央隆起带位于戈木日、玛依岗日、格拉丹东一线, 呈近EW向展布, 目前学术界对其构造环境和演化模式存在不同认识, 主要可归纳为3种观点:(1)在中央隆起带识别出的龙木错— 双湖— 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构成了石炭纪— 二叠纪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的分界线(李才, 1987, 2007); (2)晚古生代盆地中部发育1条夭折的裂谷(邓万明等, 1996); (3)盆地中部隆起是金沙江消减带长距离向南俯冲到羌塘中部引起的隆升和伸展剥离作用形成的(Kapp et al., 2003)。
本次研究的角木日地区位于羌塘中央隆起带中部, 李才(1987, 2007)提出的龙木错— 双湖板块缝合线从研究区北侧通过, 并以此为界把本地区的地层分为羌南亲冈瓦纳和羌北亲扬子2套地层系统(Jin, 2002)。研究区内发育典型的灰岩、火山碎屑岩、硅质岩和碎屑沉积岩夹层, 保存了完整的二叠系蛇绿岩组合(翟庆国等, 2004)。下二叠统展金组主要分布于角木日— 知塞一带, 砂泥岩和基性火山岩发育, 局部夹薄— 中层状泥晶灰岩和微晶灰岩。文中以角木日地区羌资5井下二叠统展金组细碎屑岩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以期揭示研究区早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和物源区构造背景, 从而为探讨羌塘盆地晚古生代中央隆起带的性质提供一定的约束。
本次研究所用样品取自羌资5井展金组细碎屑岩段岩心。该井位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北部双湖特别区白措乡角木茶卡(图 1), 钻井揭示出中二叠统龙格组和下二叠统展金组(胡俊杰等, 2014)。展金组由上到下主要发育细碎屑岩— 火山角砾岩— 碳酸盐岩组合(图 2), 与上覆龙格组呈整合接触, 未见底。羌资5井中细碎屑岩段厚318 m, 是一套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纹层灰泥岩为主的下斜坡相沉积。细碎屑岩段可进一步分为3段:上部主要发育深灰色泥质岩屑粉— 细砂岩与钙质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 偶夹泥晶灰岩; 中部发育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含粉砂泥岩夹灰色泥质粉砂岩以及灰绿色薄— 中层状凝灰质岩屑粉— 细砂岩; 下部以深灰色粉砂质泥岩、灰黑色薄— 中层泥灰岩为主。笔者共选取粒度相近的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样品17件, 为剔除火山物质对沉积岩样品影响, 选取的样品均避开凝灰质砂岩夹层。
根据室内显微薄片观察, 在剔除风化、蚀变和成岩作用影响后, 对样品进行实验制备, 即通过清水冲洗、烘干、初步研磨并去除样品中的砂岩颗粒后, 再用玛瑙研磨机破碎, 保留小于200目的部分以进行样品稀土元素分析。本次研究中稀土元素测试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实验室进行, 分析仪器为ELEMENT XR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 分析精度可达5%。
研究区展金组细碎屑岩的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 1)表明, 样品ω (Σ REE) 值介于120.3~241.3 μ g/g之间, 平均值为183.0 μ g/g。样品ω (Σ REE)平均值总体上接近后太古宙页岩平均稀土元素总量值(PAAS=184.37 μ g/g), 绝大部分样品ω (Σ REE)值高于大陆上地壳的平均稀土元素总量值(UCC=146.40 μ g/g)。
ω (Σ LREE)/ω (Σ HREE)和(La/Yb)N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样品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 并间接反映其物质来源(张沛等, 2005)。若比值较大, 说明轻、重稀土分异明显, 且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展金组细碎屑岩样品的ω (Σ LREE)/ω (Σ HREE)值为4.42~10.12, 平均值为6.16, 总体低于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和全球大陆上地壳(PAAS=9.59, UCC=9.33)。样品(La/Yb)N值为3.62~10.58, 平均值为5.91, 表明研究区样品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弱。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图(图 3)中, La-Eu段曲线均较陡、斜率较大, 表现为 “ 右倾” , 说明轻稀土元素轻度— 中等分异((La/Sm)N=1.88~4.37, 平均值为3.06); Gd-Lu段曲线表现为斜率较小的“ 平坦型” 分布, 说明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弱((Gd/Yb)N=1.07~1.56, 平均值为1.13)。
PAAS和UCC具有富含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含量稳定和Eu负异常的特点, 常被用以代表上地壳中稀土元素的特征(李双健等, 2008)。在展金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图(图 3)中, 研究样品与PAAS和UCC的分布趋势大体上一致, 均表现为轻稀土的明显富集和平坦的重稀土配分; 但Eu异常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图4中可以看出展金组沉积岩Eu/Eu* 值范围较为分散, 介于0.63~1.10之间, 平均值为0.87(表 1), 整体高于PAAS和UCC(Eu/Eu* 值分别为0.72, 0.66)。其中部分样品具有弱的Eu负异常, 多数样品则表现为没有Eu异常, 个别样品表现出Eu正异常。
沉积岩中Ce的分布特征可以反映沉积时古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深度等水体特征。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 若水体为氧化环境, Ce3+会被氧化成Ce4+而浓度降低; 反之, 若水体缺氧, Ce3+的浓度就会增大。Elderfield和Greaves(1982)通过研究稀土元素中的Ce与邻近的La和Nd元素的变化系数Ceanom(Ceanom=lg[3Cen /(2Lan+Ndn)]), 认为当Ceanom大于-0.1时表示Ce富集, 反映水体为缺氧环境; 小于-0.1则表示Ce负异常, 反映水体为氧化环境。展金组沉积岩样品的Ceanom值变化范围为-0.09~0.01, 平均值为-0.04, 整体高于-0.1(表 1, 图4), 反映水体呈缺氧的还原环境。
Ce/Ce* 是描述Ce异常的系数, 展金组样品的 Ce/Ce* 平均值为0.97, 为较弱的Ce负异常。Berry和Wilde(1978)认为Ce/Ce* 值与水体深度有关, 即水体深度控制了地层水的氧化还原程度和Ce的亏损程度, 反过来可采用 Ce/Ce* 值的大小来指示海水深度, 即Ce/Ce* 值越小说明水体越深、越缺氧, Ce/Ce* 值越大, 说明水体越浅、越富氧。杨兴莲等(2008)研究则认为, Σ REE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 具有随海水深度增加而升高的特点, 从大洋盆地至滨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Σ REE值逐渐降低而Ce/Ce* 值逐渐增加。上述分析表明, 研究区样品主要形成于具有一定深度的浅海环境。
成岩作用对Ce也具有改造作用, 一般会导致Ce/Ce* 值和Eu/Eu* 值呈较好的负相关性, 同时Ce/Ce* 值和ω (Σ REE)呈较好的正相关性(Shields, 2001)。研究区样品的Ce/Ce* 值与Eu/Eu* 值、ω (Σ REE)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图 5-a, 5-b), 表明成岩作用对展金组样品稀土元素的影响十分有限。
沉积岩对其母岩的稀土元素具有很强的继承性, 其中表征Eu异常程度的Eu/Eu* 在稀土地球化学参数中占有较重要地位。Eu负异常是指由于元素分异作用使上地壳中Eu元素缺失, 而下地壳中Eu元素富集(McLennan et al., 1993)。如中性斜长石一般具有Eu正异常(1.01< Eu/Eu* < 2.33), 玄武岩大多没有Eu异常(0.90< Eu/Eu* < 1.0), 而花岗岩多数为Eu负异常, 因此具有Eu负异常的样品, 其物质主要来自酸性母岩(李双健等, 2008)。展金组沉积岩中Eu/Eu* 值分布较为分散, 除3个样品的Eu/Eu* 值大于1.00、表现为Eu正异常外, 其余样品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样品 Eu/Eu* 值介于0.90~1.00之间, 无明显异常; 另一部分样品Eu/Eu* 值介于0.63~0.90之间, 表现为较弱的Eu负异常(图 4)。样品Eu异常的特征指示出展金组物源组分复杂、具多样性。
研究发现, 太古宙之后的沉积物(页岩等)均为Eu负异常(Taylor, 1983)。现代高温(> 250 ℃)地热系统中, 如快速扩张的太平洋洋脊、慢速扩张的大西洋洋脊、弧后扩张中心的劳厄盆地, 均为Eu正异常(Fouquet et al., 1993)。研究表明(赵振华, 1993), 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物富集重稀土元素、Eu无异常或具正异常, 而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物则相对富集轻稀土、具明显的Eu负异常。研究区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低, Eu仅部分呈现弱的负异常, 大部分均为无异常和正异常, 表明研究区内沉积岩可能主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
随着沉积环境的改变, 稀土元素会发生分异, 且在海洋环境中尤为明显, 主要表现为轻稀土元素与重稀土元素、Ce和Eu与其他元素间的分异。而碎屑或悬浮颗粒在海水中停留时间的差异是造成REE分异程度不同的重要原因(李双健等, 2008):当悬浮物在水中停留时间较短时, REE随其快速沉积下来, 与海水发生交换的机会少、分异弱, 这种沉积物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比较平缓, Ce呈正常型或弱负异常, 曲线斜率Lan/Ybn值约为1; 当悬浮颗粒在海水中停留时间较长时, 可以促进细颗粒中的REE分异作用, 使REE有足够的时间被黏土吸附或与有机质络合物进行相关的化学反应, 导致REE的强烈分异, 使得Lan/Ybn值明显大于1或小于1。羌资5井展金组样品的Lan/Ybn值在0.53~1.54之间, 平均值为0.86, 整体上呈降低趋势, 且自下而上可明显分为2段(图 4), 下段平均值为1.20, 上段平均值为0.69, 表明上段沉积速率低高于下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有增加的趋势, 这与岩性柱上砂岩含量逐渐增加的沉积特征一致。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是分析盆地物源性质的可靠指标, ω (Σ REE)-La/Yb图解(图 6)中显示, 样品主要位于碱性玄武岩、大陆拉斑玄武岩和沉积岩的交汇区, 反映出研究区的母岩以玄武岩和沉积岩为主, 验证了Eu异常反映出的物源成分混合的特征。
Eu、Σ REE、Σ LREE/Σ HREE也是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特点的重要参数, 因此可以用Eu/Σ REE-Σ LREE/Σ HREE散点图(图 7)很好地反应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张沛等, 2005)。图7中显示, 展金组沉积岩样品与PAAS及UCC相距较远, 而与展金组玄武安山岩、玄武岩较为接近, 说明火山岩是展金组沉积岩的重要物源。
沉积岩的稀土元素含量、某些特征参数(如Eu和Ce异常以及分布模式)尽管可能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 但主要受物质来源的控制, 因而可以用稀土元素特征来分析源区的大地构造背景(Bhatia, 1985)。
Murray(1990)对加利福尼亚海岸中生代燧石和页岩的研究表明, Ce异常与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有关:扩张洋脊附近, Ce异常明显为负异常, Ce/Ce* 值为0.29; 大洋盆地为中等Ce负异常, Ce/Ce* 值接近0.55; 大陆边缘区的Ce负异常消失或为正异常, Ce/Ce* 一般介于0.90~1.30之间。展金组沉积岩样品的Ce/Ce* 值介于0.88~1.09之间, 平均值为0.97。据此, 认为研究区二叠纪具有大陆边缘环境特征, 与Eu异常所表现出的特征一致。
Bhatia(1985)曾以澳大利亚东部的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用以鉴别沉积盆地构造背景的杂砂岩的最有效的几个稀土元素特征(表 2)。由表2可见, 展金组沉积岩样品各项参数的均值与大陆岛弧和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稀土元素参数特征比较接近。考虑到在相同构造背景下, 细粒泥质岩的稀土元素含量比同期杂砂岩高20%左右(刘士林等, 2006; 乔耿彪等, 2011; 李娟等, 2013), 而展金组样品为细粒的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 故需按照样品稀土元素含量除以1.2来重新计算相关参数(表 2)。
经过重新计算后对比, 发现研究区稀土元素特征与大陆岛弧背景下的杂砂岩几乎完全一致, 表明其源区构造背景更类似于大陆岛弧。在La-Th-Sc构造背景判别图解中(Bhatia and Crook, 1986), 展金组样品集中位于大洋岛弧和大陆岛弧范围内(图 8), 综合以上分析和参数对比结果, 说明展金组沉积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类似岛弧的构造环境。
1)展金组沉积岩中的稀土元素总量较高(ω (Σ REE) 介于120.3~241.3 μ g/g之间, 平均值为183.0 μ g/g), 具有较弱的轻、重稀土分异(ω (LREE)/ω (HREE)为4.42~10.12, 平均为6.16), 轻稀土元素呈明显右倾型。
2)样品Ceanom值大于-0.1, Ce/Ce* 值显示为较弱负异常, Σ REE较为富集, 共同表明展金组沉积岩形成于具有一定深度的浅海还原环境。Ce/Ce* 与Eu/Eu* 、ω (Σ REE) 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 说明成岩作用对展金组沉积岩稀土元素的影响不明显。样品的Lan/Ybn值在0.53~1.54之间, 均值为0.86, 整体上数值呈降低趋势, 且自下而上明显分为2段, 下段平均值为1.20, 上段平均值为0.69, 表明沉积速率上段高于下段, 且整体上有增加的趋势。
3)研究区 Eu/Eu* 整体上为弱的负异常, 部分样品表现为无异常或正异常, 指示出展金组物源组分的多样性及沉积岩可能主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展金组稀土元素组合及其比值特征, 认为样品的物源以玄武岩和沉积岩为主, 火山岩是展金组沉积岩的重要物源。通过与前人研究中典型沉积盆地构造背景REE特征对比, 认为展金组样品物源区在二叠纪具有类似岛弧的构造环境。
致谢 岩心样品及相关地层资料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提供; 文章分析测试工作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完成; 在文章修改过程中, 两位审稿人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 在此一并致谢。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