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雷卞军,男,1955年生,西南石油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学和储集层地质学。E-mail: leibianjun5503@sina.com。
为满足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水平井部署、水平井地质导向及跟踪分析的需求,作者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垂向层序和测井相分析等手段,以辫状河沉积模式为指南,汲取有关的露头和现代沉积定量储集层沉积学成果,对苏里格中部水平井开发区盒 8下亚段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进行了精细描述。在相标志、微相特征和沉积层序研究基础上,以研究区密集井区剖面详细对比、砂体储集层厚度统计为依据,并运用水平井水平段录井资料,综合分析估算出研究区盒 8下亚段储集砂体规模参数。作者拟定了沉积亚相、微相划分的 3项指标(砂 /地比、测井曲线、储渗砂体)。精心编制的砂层组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图,为水平井部署和地质导向提供了有力支撑。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ei Bianjun,born in 1955,is a professor in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geology. E-mail: leibianjun5503@sina.com.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arrangement,geosteering and track of the horizontal wells in Sulige Gasfield,Ordos Basin, the core survey,thin section appraisal,and analysis of vertical sequences and electrofacies were employed. Guided by depositional models of braided river,and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outcrops and modern quantitative reservoir sedimentology,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sandbody distribution in the horizontal well zone of the central Sulige area has been described finely. By analyzing the facies marker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depositional sequences of the lower Member 8 of Xiashihezi Formation,as well as the detailed comparing of crowd well zone section, the statistics of reservoir sandbody thickness,and logging date of horizontal section in horizontal wells, the size parameters of reservoir sandbody are estimated. Three indexes(sand/stratum ratio,logging curve,reservoir sandbody) were studied out used to subdivide the sedimentary facies subfacies and microfaices. A map of sedimentary micro facies and sandbody distribution,which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the horizontal well arrangement and geosteering.
自21世纪初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田发现以来, 已发表了较多有关该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研究文章(付锁堂等, 2003; 沈玉林等, 2006; 付金华等, 2013)和苏里格气田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研究文章(李文厚等, 2002; 何顺利等, 2005; 段长江等, 2012)。随着气田的开发进程, 沉积相和储集层描述工作须进一步深入和细化。另一方面, 苏里格气田具有“ 低渗、低压、低丰度、强非均质性” 的特征, 水平井开发技术已逐渐成为提高单井产量和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的重要开发技术(卢涛等, 2013), 水平井整体开发部署和地质导向, 需要更精确地表征沉积微相和储集砂体展布。
苏14井区位于苏里格气田中区的中部, 研究区位于苏14井区之北部, 二叠系石盒子组8段下亚段储集砂体发育, 已被定为水平井整体开发区, 面积约326 km2(图 1)。关于苏14井区乃至苏里格中区盒8下亚段沉积相, 现有2种观点:一种认为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尹志军等, 2006; 王世成等, 2010; 段长江等, 2012), 另一种则认为属于辫状河(文华国等, 2007; 王勇等, 2007; 白振华等, 2013)。作者应用钻井、录井、测井、试井、生产资料及露头研究各方面资料, 对水平井整体开区盒8下亚段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作了精细描述。依据研究区及周边17口井的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 结合测井相判别和比较沉积学研究, 认为研究区盒8下亚段属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
盒8下亚段分为上、下2个砂层组, 分别命名为盒8下1砂层组和盒8下2砂层组(每个砂层组厚约15 m)。小层精细的划分对比, 是开展沉积微相和储集砂体展布精细刻画的基础。由于河流三角洲相砂泥岩地层侧向相变迅速, 小层精确对比较困难。相比于气田的直/丛式井开发阶段, 水平井开发阶段的地层精确对比的重要性更显突出。做好小层精细对比工作, 是提高沉积微相平面图精度的前提, 也是提高小幅度构造图精度的保障, 它们都直接为水平井地质导向服务。
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研究技术路线大致是: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垂向层序和测井相分析等手段, 进行单井沉积相划分和连井沉积相及砂体规模分析; 以沉积相概念模式为指南, 汲取露头和现代储集层沉积学的研究成果; 以本区储集层、砂体厚度统计为估算依据, 应用已钻水平井的录井资料, 综合分析估算得出储集砂体规模参数。制定以砂层组为单位平面图中沉积亚相、微相的划分指标(砂/地比值、测井曲线、储渗砂体), 精心编制的沉积相平面图、砂体等厚图、储集层等厚图, 为水平井部署和地质导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图 2)。
岩性特征包括沉积岩的颜色、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其组合。
苏14井区盒8段砂岩颜色主要有浅灰色、灰白色、深灰色(图 3-A, 3-B, 3-D, 3-E), 反映砂岩沉积环境基本上处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之氧化环境, 泥岩为深灰色(图 3-C)甚至灰黑色, 并不指示其沉积环境已进入浅水湖区, 而是代表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之间水凼滞流水体的还原环境。在盒8段上部砂岩颜色逐渐转变为棕色、褐色等氧化色调。
苏14井区薄片鉴定统计结果表明:盒8段下部与上部比较, 成分成熟度略高。盒8上亚段岩石类型主要以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 其中岩屑石英砂岩含量为28%~52%, 石英砂岩含量为25%~32%, 岩屑砂岩含量为8%~37%。盒8下亚段岩石类型主要以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 其中岩屑石英砂岩含量占51%左右, 石英砂岩含量为25%~32%, 成分成熟度不算太高。砂岩以中粗粒为主, 颗粒分选磨圆中等, 细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燧石及变质岩, 沉积环境对沉积物的改造程度不高, 本区盒8段为较近源的陆上快速堆积作用的产物。
盒8段砂砾岩沉积构造以发育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为特征(图 3-B, 3-D, 3-E)。砂体底部发育细— 中砾石滞留沉积, 且砂体下部同生泥砾普遍发育, 代表河道侵蚀岸边未固结泥岩而成(图 3-A)。粉砂岩中可见沙纹层理, 泥岩中发育水平层理, 并可见干裂。岩心观察未见浪成交错层理, 亦未见水下滑塌变形层理等, 研究区盒8段沉积时期处于三角洲平原上, 尚未进入湖盆水体, 段长江等(2012)研究成果认为其南边的盒8段沉积已进入湖泊水体。
图4展示了苏14井盒8段7个砂岩样品薄片图像分析粒度概率图, 岩样以中砂— 粗砂为主, 图中样品多数呈两段式分布, 斜率中等— 较大, 跳跃搬运者90%左右, 悬浮段所占比例较少。三段式分布者偶见, 滚动、跳跃和悬浮中仍以跳跃段占主体, 悬浮段和滚动段所占比例较小, 它们属于较典型的河流砂体粒度概率分布。
自然伽马(GR)曲线能反映地层中泥质含量, 被广泛应用于致密碎屑岩地层测井相研究。沉积相的重要识别标志之一的垂向层序特征, 一般能在GR曲线上得到很好表征。盒8段均以在底冲刷面之上发育变细的正旋回序列为绝对优势, 砂砾岩也是以发育正递变为主。值得留意的是:相当一部分砂砾岩层底部由于含较多同生泥砾, 影响了自然伽马曲线正旋回序列。向上变粗的反旋回不发育, 并且具逆粒序的砂层也很少, 且厚度规模一般小于2 m, 多夹于碳质泥岩中, 反映出河流决口扇沉积的成因特征。
通过取心段岩电响应关系建立了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测井响应模式。目前, 已识别出主河道充填、心滩、河道边缘、次河道充填、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间漫滩和河间洼地等多种微相的测井相(图 5)。辫状河道心滩微相的GR曲线一般为低值厚箱型。曲流河道边滩微相的GR曲线也是低值(25~30 API)箱型, 但一般砂体厚度相对较薄些, 且垂向上“ 二元结构” 发育。主河道充填砂岩微相GR曲线为箱型或钟型, 其自然伽马值(30~40 API)略高于心滩和边滩。本区一部分河道砂体底部含较多同生泥砾, 影响了河道砂体GR曲线的正旋回形态。废弃河道的GR曲线为帽型。河道边缘GR曲线为梳状, 表示河道边缘砂体与河道间河漫泥岩呈指状穿插。河道边缘GR曲线为圣诞树型, 代表河道逐渐萎缩。决口扇的GR曲线一般为指状或者突出状。
从岩性标志(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 古生物标志、垂向层序和测井相等相标志综合分析可得出:研究区盒8下亚段沉积时期处于三角洲平原发展阶段, 尚未到达河湖交界边缘区。
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中, 细分出主河道、次河道、堤岸和河漫4个准亚相。进一步细分为河床滞留、心滩、主河道充填、次河道充填、河道边缘、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洼地、河漫滩和河漫沼泽等10多个微相(表 1)。
主河道准亚相由河床滞留微相、心滩微相和主河道充填微相构成, 还有少量落淤泥质沉积。次河道亚相由次河道充填、河道边缘、串沟河道、废弃河道等微相构成。
3.2.1 河床滞留微相
河床滞留微相由上游搬来的砾石或近处侵蚀河岸的砾石等粗碎屑物在河床底部堆积成断续的砂砾岩构成。砾石成分常见石英和燧石、同生泥砾(图 3-A, 3-B), 砾径为细— 中砾级。砾石常具有叠瓦状向上游方向倾斜的定向排列特点。
河床滞留微相的自然伽马一般为低值或中低值, 如果砾石以石英质砾石为主, 则自然伽马曲线值表现为低值, 构成一个钟型或者箱型的底部。如果砾石中含有同生泥砾或碳质泥砾, 则自然伽马值略升高(图 6); 同生泥砾含量高时甚至使自然伽马成为高值。另外, 河床滞留沉积测井响应具有深侧向电阻率偏大的特点。
3.2.2 心滩微相
心滩是形成于辫状河道中的纵向砂坝或斜向砂坝。随着河床不断迁移改道而迁移叠置的心滩, 构成了古代辫状河道中的主要砂体。心滩微相是辫状河道沉积时水动力最强的部位, 砂质分选磨圆较好、成分成熟度较高, 在研究区心滩砂体常作为储气层。多个心滩砂体在垂向上可叠置成为很厚的储气层。砂体中发育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心滩砂体GR曲线呈低值箱型或不规则箱型(图 6)。
3.2.3 主河道充填微相
盒8下亚段辫状河道中既有心滩微相, 又有河道充填微相。河道充填微相一般分布于主河道内, 其沉积水动力条件比心滩稍弱些, 常出现间歇性水动力减弱状况, 不像心滩微环境较持续地处于河床相对高能环境。河道充填砂岩中泥质总体含量比心滩砂岩稍高一点, 常以砂岩中泥质极薄夹层或以杂基增多形式出现。在辫状河中, 河道充填砂微相分布于心滩之间或侧翼, 也分布于心滩之上或心滩之下(图 6), 河道充填砂的交错层理层系规模一般要小些。在研究区河道充填砂岩一般形成含气层或极薄气层, 或者干层。
3.2.4 次河道充填微相
提出“ 次河道” 概念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通过沉积模式和砂体展布深入研究来提高井间储集层预测精度、编制沉积相平面图时, 储集层发育砂体和储集层欠发育砂体须区别对待。次河道是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的一部分, 它位于河床中水流速度稍减缓、水动力稍弱的地带。譬如, 河床中逆主流方向的局部回流地带, 流速明显减缓, 水动力条件较弱; 河床两侧丰水期才被洪水淹没的地带也属于次河道。次河道也可以是河道天然堤被冲决之后, 形成的暂时性河道, 即一种很快夭折的河道。次河道沉积砂体中泥质含量相对比主河道稍高。次河道充填砂体自然伽马曲线常呈齿化箱形。次河道砂体的交错层理层系规模比主河道的小些, 在研究区, 次河道中不含心滩微相, 往往不能构成储集砂体(图 7)。
3.2.5 河道边缘微相和废弃河道微相
河道边缘是河道砂体与河道间泥岩两者交界或交互之处。河道边缘有时呈单砂层式逐渐尖灭, 有时呈多砂层式逐渐尖灭。呈多砂层逐渐尖灭时, 河道砂体微相与河道间泥岩呈指状交错, 当互层的砂岩总体向上没有明显变细时, 河道边缘GR曲线呈梳状, 其包络线近似箱型(图 8)。当互层的砂岩总体向上变细时, 河道边缘GR曲线呈圣诞树型, 其包络线呈钟型(图 9)。
河道边缘砂层与主体砂层同样为正粒序。沉积构造发育小— 中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沙纹层理。
废弃河道在三角洲体系演化过程中, 是常见到的一种沉积环境。往往下部是主河道, 上部则由于河道侧向迁移而演变为废弃河道。河道遭废弃后, 由于河水主体不再流过, 水动力条件大大减弱而沉积(含)泥质砂岩。废弃河道下部砂体有交错层理, 上部层理和粒序均不明显。废弃河道的GR曲线为帽型(图 10), 其底部GR低值为正常河道砂体, 上部GR值较高代表泥质砂岩充填河道。研究区废弃河道微相总体上不发育。
3.2.6 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
堤岸亚相由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构成。天然堤由细砂岩与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薄互层构成, 分布于分流河道砂体的上部。发育沙纹层理、水平— 波状层理和韵律层理, 还可见钙质结核、炭化植物根等。
在平面上, 堤岸亚相发育于河床沉积的侧翼, 平行河流方向分布; 由于辫状河道稳定性很差, 侧向迁移迅速, 致使天然堤不发育。
决口扇是洪水期河水溢出河道或天然堤决口, 在堤外侧及泛滥平原上形成的扇状堆积物, 通常由分选中等的细— 中砂、粉砂组成。决口扇常夹于河间洼地或河漫滩中, 其厚度1 m左右(图 9, 图10)。有些决口扇通过进一步洪水冲积作用, 可能发展变成了新河道甚至新子三角洲。
3.2.7 河漫洼地、河漫沼泽、河漫滩微相
河漫亚相可进一步分为河漫洼地、河漫沼泽、河漫滩3个微相。河漫沉积是洪水期越岸水体溢出河道, 在河道两侧低洼地中的细粒沉积。当积水洼地被植被覆盖时就发展成沼泽河漫沼泽, 有机质含量较高。河漫亚相岩性主要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 沉积构造以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为主, 植物茎秆和碎片常见。局部夹透镜体状薄层砂岩, 例如, 河漫洼地和河漫沼泽中可含有暂时性小水道砂岩透镜体。河漫亚相自然伽马曲线呈高值齿型。
国外许多学者对河流三角洲沉积作了大量的研究(Schumm, 1972; Allen, 1983; Miall, 1996; Gibing, 2006)。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做过这方面工作(雷卞军等, 1998; 隋军等, 2000; 吴胜和, 2009)。下面列举对本文有启发意义的实例:
廖保方等(1998)研究现代辫状河— 永定河, 认为其微相单元主要是河道微相和心滩微相, 其次为泛滥平原微相。高坡降辫状河的心滩坝微相不发育, 主要微相单元是河道微相。低坡降辫状河的心滩微相发育明显。由于辫状河道的频繁摆动迁移, 不同期次、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河道相与心滩相垂向上叠加, 横向接触, 形成了复杂而又大面积分布的、叠加切割的大型复合储集体。他们将这种辫状河垂向加积作用控制的粗粒岩性为主的、交错层理发育、分布范围广、横向上似连通的砂体称之为“ 叠覆泛砂体” 。野外统计的河道砂体的宽/厚比为80左右。这种砂体规模大、连通网络广布, 局部通而不畅乃至连而不通的辫状河储集体概括为“ 泛连通体” (葛云龙等, 1998)。此例启示:苏里格气田盒8下亚段辫状河道中, 既有心滩砂体微相, 又有河道充填微相。心滩微相是辫状河道沉积时水动力最强的部位, 砂质分选磨圆较好、成分成熟度较高, 常构成较厚的气层; 河道充填微相沉积时水动力比前者稍弱, 其泥质含量稍高些, 常构成含气层或干层。盒8下亚段由这2种微相构成的储集体呈“ 泛连通体” 状。研究区盒8下亚段沉积于地形坡降较小的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 故其心滩相比上游河道中更加发育。盒8下亚段砂体粒度分布(图3)与其低坡度辫状河的粒度分布类似(廖保方等, 1998)。
赖志云(1983)对长江荆江段三八滩现代沉积的研究很详细。上荆江段属于微弯型的河道, 荆江段沙市附近的三八滩呈长条形, 略弯曲。现今长约3.5 km, 宽约1 km。现今长/宽比约为3.5。1961年三八滩的长/宽比为5~6。三八滩水动力在滩体中部较强, 滩头和滩尾逐渐减弱。此例启示:弯曲的河道形态决定了心滩砂体也呈略弯; 滩体粒度、层理类型与水动力分布呈对应关系; 滩体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总体迁移方向是向下游的。
东营市黄河三角洲胜利Ⅰ 号心滩研究表明:Ⅰ 号心滩解滩在平面上呈纺锤状, 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呈透镜状, 中间高、两端或两侧低。心滩的中下部表面比较平坦, 上部因发育了水道、水洼和沙泥丘而高低不平。心滩长约1200 m, 最宽处120 m左右, 长宽比接近10︰1(钟建华和马在平, 1998)。此例启示:苏里格气田8盒下亚段粒度比胜利Ⅰ 号滩粒度粗得多, 规模也比其大得多, 但后者的心滩形态数据可作参考。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北面2 km的吴官屯新凿公路中侏罗统剖面上, 可以分出3期辫状河道充填期次, 河道出露宽度大于400 m, 一个心滩砂体出露厚度约5 m, 心滩砂体中可见泥质充填沟道和落淤薄层(尹志军等, 2012)①。主要启示:辫状河道宽/厚比为80。
油气田地下井间砂体规模的预测, 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井网较密处的连井对比剖面, 判断和估计储集层砂体宽度和长度;
2)应用水平井水平段资料分析, 估计储集层砂体的宽度和长度;
3)在地质建模中用数学方法计算, 进行储集层砂体预测;
4)用精度较高的三维地震资料, 辅助判断和估计心滩砂体宽度和长度;
5)统计研究区储集层和砂体厚度, 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其宽度和长度。
下面用(1)、(2)和(5)等3种方法估计研究区心滩砂体宽度和长度。
苏14-5-27、苏14-6-25、苏14-7-23和苏14-8-26井盒8下1砂层组连井剖面图, 显示了叠置心滩砂体顺河道方向展布规模和叠置方式(图 11)。心滩砂体从苏14-5-27、苏14-6-25井开始生长, 初始时, 水动力条件较弱, 砂体中泥质夹层较多, 当时叠置滩体的长2000余米。而后, 往苏14-7-23和苏14-8-26井朝南方向叠置增生, 第1个增生体规模较大, 最厚处达6.7 m, 长度约3200 m。第2个增生体在苏14-8-26井厚约1.9 m, 往南继续增生。心滩砂体生长过程以垂向加积为主, 同时亦向下游方向增生。从砂层组沉积相平面图上看, 叠置心滩砂体宽1000 m左右, 长约4000余米, 呈NNE-SSW方向展布, 略弯曲(图 12)。
苏14-1-41、苏14-2-41、苏14-4-40和苏14-6-41井盒8下2砂层组连井剖面图, 显示了叠置心滩砂体顺河道方向展布的规模和叠置方式, 还有单个心滩砂体。苏14-4-40井盒8下2的中下部的一个心滩单砂体厚4.1 m。从剖面图上估计, 苏14-1-41、苏14-2-41、苏14-4-40、苏14-6-41井的盒8下2中上部叠置心滩砂厚4.8~5.88 m, 叠置心滩整体长约4000 m(图 13)。
苏14-4-40H水平井跟踪图水平段录井GR和气测显示苏14-4-40井盒8下2上部心滩顺河道方向往北至少延伸了1600 m, 佐证了苏14-4-40井与14-2-41井盒8下2上部心滩是连通的(图 14)。
苏14井区盒8下亚段广泛发育辫状河心滩, 心滩气层最发育。
研究区盒8下亚段的心滩气层砂体统计的结果列于图15, 包括单个心滩气层砂体和叠置心滩气层砂体(共152个)。含气层砂体一般归为河道充填砂体微相。气层砂体厚度范围是1.1~11.95 m。暂且取单气层大于(含等于)2 m的气层砂体为心滩砂体, 厚度小于2 m气层砂体(数量仅占3%)归为主河道充填砂体。心滩砂体平均厚度是4.73 m(共138个)。单个心滩砂体厚度范围2~6 m, 叠置心滩砂体厚度范围5~12 m。取心滩砂体3~6 m来计算其宽度和厚度。苏里格盒 8下亚段段辫状河心滩砂体宽/厚比取80(穆龙新等, 2002)。那么, 单一心滩砂体宽度是240~480 m, 叠置心滩砂体宽度是400~960 m。心滩长/宽比范围为3~7, 取长/宽值为5。单个心滩长度范围为1200~2400 m。叠置心滩砂体长度2000~3840 m。估计叠置心滩砂体宽度和长度时, 考虑了叠置部分要占其长度的一部分。横向上叠置率估计占80%以上。顺河道方向叠置估计占40%。心滩砂体的定量研究, 为编制沉积相平面图、储集层等厚图提供依据, 为储集层地质建模提供了重要参数; 也为水平井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苏14井区纵横27条连井剖面对比, 得知盒8下亚段砂体发育, 砂体钻遇率高, 砂体横向连续性较好。辫状分流河道携带的物质中砾质、砂质较多, 底载荷型分流河道向下和侧向侵蚀能力都很强。三角洲平原上, 砂质、砾质快速堆积占据旧河道, 又迫使分流河道频繁摆动迁移, 河道冲开和汇聚频繁, 致使不同级次、甚至不同期次河道砂体与心滩砂体之间相互叠切和连通, 形成大面积分布的、空间上连通性较好的“ 叠覆泛砂体” , 譬如, 图16显示了盒8下亚段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特征。剖面中河道充填砂和心滩砂体积上超过了河漫细粒沉积体积, 横剖面上呈 “ 砂包泥” 图像。盒8下2砂层组砂体的连通性较好, 储集层普遍发育。但苏14-6-40井基本上处于河道之间, 有少量河道砂体。盒8上亚段过渡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
图17显示研究区盒8下亚段砂体较发育区块的砂体分布状况和连通方式。苏14-7-40— 苏14-8-41— 苏14-9-41井各井之间距离约1200 m, 大致顺河道方向展布。盒8下亚段砂体大约三分之二的砂体是连通的, 并且以多层式叠置和侧向连接式方式连通。少量砂体是呈孤立状态的, 且此孤立砂体在其他侧面上有可能是连通的。
为满足气田部署水平井对沉积相图精度的需求, 砂层组沉积相平面图编图方法作了一些改进, 综合考虑以下3个方面指标。
6.2.1 编制沉积相平面图的3个指标
1)砂/地值。砂/地值是碎屑岩地层沉积相编图最常用的指标, 它能直观地反映地层中砂体富集区和欠发育区。对于盒8段、山1段来说, 不同层段砂体发育程度不同, 故它们划分相区的砂/地比临界值不同。譬如, 盒8下亚段砂体发育, 沉积相平面图中主河道砂/地值大于0.30(表 2)。盒8上亚段和山1段的砂体不大发育, 主河道砂/地比临界值大于0.15。
2)测井曲线。以GR为主的测井曲线除了判断砂体沉积微相外, 其在沉积相平面图上的应用, 一般应用GR曲线显示一段地层中河道砂体垂向上位置和应用GR曲线的相似性, 辅助判断河道砂体走向和连通性, 井距相对较小时应用效果较好。
3)储渗砂体。砂体中储集层发育状况与其成分成熟度密切相关, 储渗砂层发育状况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了砂体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因此, 砂体储渗砂体发育状况, 是判断主河道和次河道的重要标志之一。储渗砂体包括有效砂层(气层和含气层)和储水砂层。研究区储渗砂体主要是气层和含气层。根据心滩发育状况, 取单个心滩砂体气层厚度大于(含等于)3.5 m为滩核; 介于2~3.5 m之间为滩缘。当砂层组有效储集层累计厚度大于(含等于)2 m, 砂/地值为0.30~1.0, 归为主河道。砂层组有效储集层累计厚度为0.5~2 m, 砂/地值为0.25~0.8, 归为次河道。当储集层欠发育, 但砂/地比值大于(含等于)0.80, 也归为主河道(表 2)。
6.2.2 已钻水平井资料应用
应用已钻水平井资料编制盒8下2砂层组沉积相平面图。(1)苏14-4-26H水平井方向角190° , 在斜深3677入靶点后向南约200 m, 钻遇河道间泥岩微相, 故砂体在此弯曲(图 18-1)。(2)苏14-4-40H1应用情况已叙过(图 14及文中说明); (3)苏14-4-40H2水平井方向角170.5° , 水平井录井情况表明盒8下2砂层延伸较远(图 18-2)。(4)苏14-4-51H1水平井方向角358.7° , 录井表明砂体往北方向延伸较远(图 18-3)。(5)苏14-4-51H2, 水平井方位195° , 在195° 方向约 660 m处遇到非储集层砂体(图 18-4)。已钻水平井所揭示的沉积微相和砂体剖面上的特征, 在编制沉积相平面图和储集砂体平面图时已充分应用(图19)。
以盒8下2砂层组沉积相平面图为例, 说明沉积相和储集砂体展布状况。盒8下2砂层组沉积时, 苏28井区处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上, 有6~7条分流河道由北向南呈条带状分布。盒8下2砂体展布具有明显辫状河特征, 呈顺河道方向上砂体延伸较远, 连通性较好; 横切河道方向砂体连通性相对较差。总体上讲, 研究区西部辫状主河道和心滩相对不如中东部发育, 而次河道亚相和河漫亚相相对发育, 大部分河道中心滩分布相对孤立, 仅在西北部01-26、01-26c井和0-29、1-29井附近心滩叠置砂体较发育。东部边缘的河道砂体和有效储集层相对欠发育(图 19)。
中东部主河道和心滩都较发育, 2~3条辫状主河道宽介于1500~3000 m之间, 河道左右游荡, 时分时合, 心滩砂体宽约几百米至1 km余, 长1~2 km者居多, 叠置心滩砂体长可达3~4 km。长/宽比值范围3~7(平均值约为5)。心滩根据其发育于砂层组中的位置, 可分为上部滩、中部滩和下部滩。图19中, 据砂体展布规律或趋势预测了一些“ 心滩” 。心滩砂体和主河道砂体构筑的“ 叠覆泛砂体” 顺河道方向连通性较好, 横切河道方向连通性相对差些。中东部的储集层“ 泛连通体” 是最适合水平井整体开发的区块, 水平井应顺着河道展布方向部署。
1)通过岩性标志(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垂向层序和测井相等相标志综合分析, 认为研究区盒8下亚段属于三角洲平原亚相, 细分出主河道、次河道、堤岸和河漫4个准亚相。进一步细分为河床滞留沉积、心滩、主河道充填、次河道充填、河道边缘、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洼地、河漫滩、河漫沼泽等10多个微相。
2)“ 次河道” 概念的提出, 来源于“ 通过沉积模式和砂体展布深入研究来提高井间储集层预测精度。编制沉积相平面图时, 储集层发育砂体和储集层欠发育砂体须区别对待” 的研究思路。次河道是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的一部分, 它位于河床中水流速度稍减缓、水动力稍弱的地带。次河道准亚相由次河道充填、河道边缘、串沟河道和废弃河道等微相构成。
3)综合运用露头和现代沉积调查、井下砂体统计、密集井剖面对比、水平井资料等各方面研究成果, 估算出主要储集砂体规模参数。单一心滩砂体宽度是240~480 m, 叠置心滩砂体宽度是400~960 m; 单个心滩长度范围为1200~2400 m, 叠置心滩砂体长度2000~3840 m。
4)编制砂层组沉积相平面图时, 考虑了砂/地比值、测井曲线、储渗砂体3方面指标。已钻的水平井录井资料和心滩砂体规模参数应用于编图中。精心编制的砂层组沉积相平面图为水平井部署和地质导向提供了有力支撑。
致谢 参加工作的还有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王继平高级工程师, 张吉高级工程师, 马志欣、孙艳辉、张清等人; 还有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毕家强、郑帅、云晓梅、张喜、曾云鹏、申秀香、周明; 本科生罗伟、张塞霖、苟磊等人, 在此一并衷心致谢。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