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危凯,男,1983年生,博士,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沉积地球化学。通讯地址: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69号;邮编:430205;E-mail: kaiwei1983@163.com。
以湖南慈利溪口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4件碳酸盐岩样品的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特征。结果表明,利用U/Th、Ce异常和Ca/Mg等多种指标识别出的陡山沱期古氧化还原环境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碳酸盐岩的这3个指标在重建埃迪卡拉纪古海洋环境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在陡山沱组底部和中部均发生了明显的由典型淡水模式向典型古海水模式的转变,很可能指示了在Marinoan冰期和Gaskier冰期结束之后,大量的间冰期冰融淡水注入海洋并逐步被古海水取代。较高的Eu异常值以及前人在溪口剖面发现的多期古地震证据可能暗示了海底热液活动几乎贯穿于整个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且具有早期剧烈、晚期逐渐趋于平缓的特征。多期次的海底热液活动为古海洋提供了重要的磷质来源,对埃迪卡拉纪生物的出现与繁盛具有重要的意义。
About the first author Wei Kai,born in 1983,is a research assistant with a Ph.D. degree in Wuha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He is currently engaged in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Address:Guanggu Road 69,East Lake High-tech Development District,Wuhan 430205,Hubei Province. E-mail: kaiwei1983@163.com.
Trace element and rare earth element(REE)of 64 carbonate rock samples from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of Xikou section,Cili County,Hunan Province are analyzed. Palaeoredox indic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U/Th,Ce anomalies and Ca/Mg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by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tudies,suggesting that the three proxies in carbonates are applicable in reconstructing palaeoredox environment of the Ediacaran. In the bottom and middle of Doushantuo Formation,the REE distributional pattern changes from typical fresh water to typical sea water,probably indicating the injecting of deglacial meltwater and thus being replaced by normal sea water during the post-Marinoan and post-Gaskier period. The strong Eu anomalies,relatively higher Eu value as well as the seismites discovered in Xikou section by previous research may suggest that the hydrothermal activity probably occurs during the whole Doushantuo Age,being strong in the early and then weakened in the late stage. The hydrothermal activity may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ppearance and the bloom of Ediacaran biota because of the important phosphorus supply.
沉积物中的环境敏感元素能够记录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海水成分的信息, 许多微量金属元素(包括稀土元素)指标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泥页岩等碎屑岩系(Lyons et al., 2003; Algeo, 2004; Rimmer et al., 2004; 杜远生等, 2007; 严德天等, 2009; 王立社等, 2010)。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过去很少有研究将其应用于碳酸盐岩系。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 由于这些环境敏感元素在不同岩性中的富集机制是相同的, 因此应当可以在碳酸盐岩系中推广应用(Dolenec et al., 2001; Sarkar et al., 2003; Nothdurft et al., 2004; Dolenec, 2005; Font et al., 2006; Guo et al., 2007; Schroeder and Grotzinger, 2007; Frimmel, 2009; Meyer et al., 2012)。在新元古代晚期, 扬子地台周边转变为被动大陆边缘, 有利的条件使得埃迪卡拉系碳酸盐岩在扬子地台广泛沉积(Jiang et al., 2006; Zhou and Xiao, 2007)。继南沱冰期之后的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是全球环境和生物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 地球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海洋氧化事件和成磷事件, 以翁安生物群和庙河生物群等为代表的埃迪卡拉型生物迅速分异, 尔后很快从海洋中消失。因此, 研究这一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变化对揭示多细胞生物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 这些在埃迪卡拉纪沉积的碳酸盐岩中的微量元素是否能够有效地记录古海洋环境变化以及各种地质事件的信息呢?作者将以较为完整的湖南慈利溪口地区的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剖面为研究对象, 分析碳酸盐岩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变化特征, 探讨其对陡山沱期古海洋环境变化、冰期事件以及热液活动的指示意义, 同时为微量元素在碳酸盐岩系古环境研究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南沱冰期冰川消融之后, 扬子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 构成了上扬子(云贵川)台地、鄂西— 湘北台地和下扬子的开(化)临(安)台地以及巢(湖)宁(南京)缓坡北东— 南西向展布的古地理构造格局(夏文杰等, 1994)。在陡山沱期, 湖南慈利溪口地区为开阔台地相沉积, 毗邻台缘斜坡和台缘浅滩(图 1)。
溪口陡山沱组剖面的底部为南华系冰碛岩之上的“ 盖帽白云岩” , 中部由黑色— 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碳泥质白云岩和黑色碳质页岩组成, 水平纹理发育, 上部以含磷泥晶灰岩为主; 顶部为含硅质条带或结核的泥岩和泥质白云岩。整个陡山沱组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二级层序, 底部的“ 盖帽白云岩” 为海侵体系域(TST),
其上富有机质的灰黑色碳泥质白云岩和硅质泥岩, 自下而上所夹的增多变厚的白云岩层, 分别构成二级层序的凝缩段(CS)与高水位体系域(HST)。陡山沱组内部又可细分为 3个三级层序(SQ1— SQ3)(图2)。其中, SQ1相当于陡山沱组一段至二段沉积。南沱冰期之后的超覆不整合面为层序界面, 盖帽白云岩上部发育具暴露标志(帐篷构造)的硅化岩层构成该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LST), 之后开始大规模的海侵, 岩层自下而上碳质含量逐渐增加, 白云质含量逐渐减少, 构成该层序的海侵体系域(TST)。高位体系域(HST)不甚发育, 以泥质白云岩、磷质灰岩为特征, 总体看来, SQ1层序具有缓慢海侵、快速海退的特点。SQ2相当于陡山沱组三段。底部的中— 厚层状含磷质灰岩、泥质灰岩及深灰色中层状夹薄层状微晶灰岩构成海侵体系域(TST)。该层序的高位体系域(HST)由深灰色薄层状夹中层状微晶白云岩组成, 具有弱退积序列的特点。SQ3相当于陡山沱组四段至灯影组一段(蛤蟆井段), 层序界面亦即岩性转换面。该层序的海侵体系域(TST)由中— 薄层状微晶含磷质灰岩、黑色薄层状含碳质钙质泥岩及薄层状灰黑色泥质灰岩组成。岩层自下而上碳质、泥质含量增高。中上部碳质页岩与钙质泥岩的大量出现为该三级层序最大海泛期(MFS)沉积。高位体系域(HST)发育退积序列较明显的岩石组合, 以陡山陀组四段的微晶灰岩、含云灰岩和灯影组底部的中— 厚层状粉晶白云岩为岩石组合类型, 自下而上单层厚度增加趋势明显。
从陡山沱组底部的盖帽白云岩至四段中上部向上依次采取碳酸盐岩样品, 采样间距为1~4 m, 共采集样品64个。其中二段中下部和四段中上部因掩盖而未采集样品。采样过程中避免了有方解石脉充填或遭受明显风化的碳酸盐岩。样品在室内经过粗碎、筛选后, 研磨至粉末(< 200目)并在105 ℃下烘干。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分析测试在国土资源部中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完成。CaO、MgO、TiO2和P2O5等氧化物含量采用玻璃熔片法在X射线荧光光谱仪(AXIOS)上测定, 分析精度优于6%。Ni、Sr、V、U和Th等微量元素以及La、Ce等15种稀土元素含量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X Series Ⅱ )上测定。微量元素的分析精度优于5%, 稀土元素除Tb、Dy、Ho、Tm和Lu的分析精度优于10%以外, 其他分析精度均优于4%。64个碳酸盐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微量元素U、V和Mo等在海水中具有多种价态, 其沉积时受氧化/还原环境影响显著, 因而可作为重建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理想指标(Tribovillard et al., 2006; 常华进等, 2009)。但由于碳酸盐岩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 容易受到碎屑物质的干扰, 因此在应用前需要检验这些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是否受陆源碎屑的控制。Th和Al 等元素主要来自陆源风化物, 且在次生作用中不易迁移, 常被用于指示陆源输入通量, 因此非常适合用于进行陆源碎屑检验(Tribovillard et al., 2006)。作者将U、V分别与Th和Al做相关性分析(图 3), 结果显示U与Th或Al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006和0.001), 说明U含量不受陆源碎屑的控制。然而, V与Th或Al之间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200和0.120), 说明V含量主要受陆源碎屑的控制, 不适合用于分析古沉积环境。因此选择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进一步扣除陆源碎屑的影响, U含量还需要经过Th标准化(Spangenberg et al., 2013), 结果用U/Th值表示。根据前人的研究, 高的U/Th值(> 1.25)往往指示缺氧环境, 低的U/Th值(< 0.75)往往指示氧化环境(Jones and Manning, 1994)。
稀土元素Ce的异常也是判别氧化还原环境的常用指标之一。Ce异常忠实记录了水体的氧化还原状况, 而且在随后的埋藏和成岩过程中也得以保存(Wright et al., 1987)。在氧化条件下, 海水中的Ce3+易被氧化成Ce4+而被铁锰等氧化物胶体吸附, 从而造成海水中Ce亏损而沉积物中Ce富集; 在还原条件下, 随着铁锰等氧化物的溶解, Ce4+被还原成Ce3+释放, 从而造成海水中Ce富集而沉积物中Ce亏损(Wright et al., 1987; 冯洪真等, 2000)。Ce异常的计算按照Taylor 和McClennan(1985)的公式
由于单个地球化学指标在氧化— 还原环境的判别上往往出现偏差, 因此将用U/Th值、Ca/Mg值和
U/Th值与
在盖帽白云岩之上的陡山沱组二段(SQ1层序), 除个别值出现波动外, U/Th值均在小于0.75的范围内, 表明这一时期底层海水以氧化环境为主。而Ca/Mg值持续表现为较小值, 表明以白云岩沉积为主, 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这一时期溪口地区为浅水氧化环境。另外, 从U/Th值逐渐增大而
在二段和三段界限处, 即SQ2开始时, U/Th值在突然出现一个极高值后表现为逐渐增大,
自SQ3底部开始, U/Th和
上述分析表明, U/Th、
溪口陡山沱组碳酸盐岩经页岩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主要呈现2种形态(图 5)。第1种主要见于盖帽白云岩及其上覆约10 m的泥质白云岩(M1段)和三段底部层位(G1段), 主要表现为轻微的Ce亏损和Eu富集、无明显REE异常的相对平坦的配分模式。第2种主要见于M2段和G2段地层, 主要表现为轻微的La富集、明显的Ce亏损和轻稀土相对中、重稀土较为亏损的左倾斜模式。通过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 第1种形态为典型的淡水(如河流水)REE配分模式(Goldstein and Jacobsen, 1988; Lawrence et al., 2006; Garcí a et al., 2007; Frimmel, 2009), 而第2种形态接近于典型的古海水的REE模式(Nozaki and Alibo, 2003)。由于M1段至M2段和G1段至G2段均是在较大规模的海侵之后, 因此可以推测, 这2个时期的REE配分模式转变很可能分别与Marinoan冰期和Gaskier冰期有关。在冰期刚结束后的间冰期之初(M1段和G1段), 温暖的气候导致大量的冰融水(淡水)注入, 并形成了分层的海洋(Hertgan et al., 2006; Shen et al., 2008)。之后, 随着海侵的逐渐增强和深部海水的上涌(M2段和G2段), 海水逐渐混合, 直至冰融淡水被古海水完全取代(黄晶等, 2009)。值得一提的是, 作者对Gaskier冰期与间冰期的这一推断在安徽南部地区也有类似的证据。Zhao等(2009)对与华南陡山沱组对应的蓝田组进行了稀土元素和Sr同位素的分析, 同样发现了REE配分模式的这一形态变化, 并认为与Gaskier之后的间冰期冰融水混入有关, 同时作者认为, 在碳酸盐沉积之前, 埃迪卡拉纪古海洋已经混入了大量的间冰期冰融水。
稀土元素中的Eu异常常被用来指示海底热液活动(Murray et al., 1991; Douville et al., 1999; Owen et al., 1999; Guo et al., 2007)。文中的Eu异常按照Taylor 和 McClennan(1985)的公式计算, 即:Eu/E
另外, 古地震证据也是热液活动较为直接的证据之一。赵灿等(2012)在溪口陡山沱组剖面不同层位中发现了多处震积岩, 证实了该地区在陡山沱期曾经发生过多周期、强烈的地震构造活动。地震运动将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快速释放, 很可能为热液活动和磷质来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通道(王约等, 2009), 根据Frimmel(2009)的研究, 若Eu表现为正异常, 表示与含磷的热液活动有关; 若Eu表现为负异常, 则表示与含铁锰氧化物的热液有关。作者对主量元素分析的结果显示, 溪口陡山沱组中磷的相对含量平均值高达0.11%。此外, 在对该剖面的实测中也发现, 大量的磷质结核、磷质条带在陡山沱组二段至四段中广泛存在, 说明溪口地区陡山沱组大量磷质的存在, 很可能与富含磷质的热液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磷作为无机营养盐, 对埃迪卡拉纪生物的出现与繁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贵州瓮安地区的研究也表明, 陡山沱期海底的热水喷流活动为瓮安生物群的繁衍提供了营养和能量(郭庆军等, 2003)。
1)溪口地区陡山沱组的U/Th、
2)在Marinoan冰期和Gaskier冰期结束之后, REE配分模式均发生了由无明显分异、相对平坦的形态到La富集、Ce亏损、LREE相对亏损的左倾斜形态的转变, 可能指示了大量的间冰期冰融淡水注入海洋, 之后随着海水逐步混合, 冰融水完全被古海水取代。
3)较高的Eu/E
致谢 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王建坡和张保民等助理研究员在野外提供的帮助。感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余新亚在本文修改过程中提供的宝贵建议。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