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上侏罗统浅水漫湖沉积特征与砂体叠置模式
刘君龙1, 杨克明2, 纪友亮1, 朱宏权2, 黄富祥3, 贾浪波1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81
3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第七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000

通讯作者简介 纪友亮,男,1962年生,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E-mail: ji_youliang@sina.com

第一作者简介 刘君龙,男,1988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E-mail: jl_liu2007@sina.cn

摘要

川西坳陷在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期,地形平缓、气候干旱,湖平面频繁变化,发育了一套以浅水三角洲—漫湖为主的沉积体系。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分析化验和钻井资料的综合利用,阐明了发育在湖平面频繁变化背景下的浅水漫湖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建立了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砂体叠置模式。(1)分流河道和滩坝是研究区内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的主要微相类型;(2)分流河道垂直于湖岸线分布,滩坝平行于湖岸线分布,在高频层序发育过程中,由于湖浪淘洗、河流进积等因素的改造,浅水漫湖沉积砂体经历了沉积—破坏—再沉积的过程,在平面上表现为分流河道切割多期平行于湖岸线的滩坝砂;(3)多种成因砂体叠置模式可以分为4种,分别为同期同相自旋回叠置模式、同期异相自旋回叠置模式、不同期同相异旋回叠置模式和不同期不同相异旋回叠置模式。

关键词: 浅水漫湖; 沉积特征; 砂体叠置模式; 蓬莱镇组; 侏罗系; 川西坳陷
中图分类号:P5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5)04-0503-14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sand-body superposed patterns of flood-overlake deposits of the Upper Jurassic in Chuanxi Depression
Liu Junlong1, Yang Keming2, Ji Youliang1, Zhu Hongquan2, Huang Fuxiang3, Jia Langbo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Prospect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2249
2 Southwest Company,SINOPEC,Chengdu 610081,Sichuan
3 Seventh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Daqing Oil Company,CNPC,Daqing 163000,Heilongjiang;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Ji Youliang,born in 1962,is a professor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petroleum geology,sedimentolog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E-mail: ji_youliang@sina.com.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u Junlong,born in 1988,is a Ph.D. candidate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E-mail: jl_liu2007@sina.cn.

Abstract

The Upper Jur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 is a set of flood-overlake deposits at low angular ground,under arid climatic condition and with lake level frequently fluctuating.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we analyze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overlake deposits by integrating outcrop,core,experiments and drilling data, summarized its vertical stacking as well as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patterns,and the sand-body superposed patterns of flood-ouerlake were constructed. (1)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beach bars constitute the main facies types in the study area;(2)Distributary channels stretched vertical to the lake shoreline,while beach bars developed along the lake shoreline,with the formers constantly cutting through phases of the latters from alternating destruction and sedimentation by wave erosion and debris progradation into the lake,during development of high-frequency sequences;(3)Four types of sandbody superimposed patterns of different origins were classified,namely same time same facies autogenic type,same time different facies autogenic type,different time same facies allogenic type and different time different facies allogenic type.

Key words: flood-overlak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sand-body superposed pattern; Penglaizhen Formation; Jurassic; Chuanxi Depression

洪水— 漫湖沉积体系是发育在浅水湖盆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一般形成在地形平坦、气候干旱— 半干旱的条件下。国内外学者对发育在这种背景下的沉积体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探讨了洪水— 漫湖的沉积特征(Friend, 1978; Nichols, 1987; 赵澄林等, 1992; 袁静, 2005; Nichols and Fisher, 2007; 袁选俊等, 2013)、相带分布(杨剑萍等, 2002; 杨剑萍和操应长, 2008; 冯兴雷等, 2009; 仲维苹等, 2010)以及演化模式(操应长等, 2011), 取得了以下认识:(1)明显的相带分异。洪水期高水位面附近发育低能带、沉积泥和粉砂质泥, 形成泥坪, 在低水位(枯水)面附近发育高能带, 形成砂坪或滩砂, 在2个水位面之间形成砂泥混合坪。(2)独特的微相类型。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河流分支系统(末端扇或断头河)是洪水— 漫湖沉积体系的主要微相类型。(3)典型的沉积特征。兼具重力流和牵引流特点的层理类型和变形构造, 贫乏的植物碎屑和丰富的生物扰动构造。

川西坳陷在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期, 地形平缓、气候干旱, 发育了一套区域性的“ 红层” 沉积, 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属于冲积平原— 正常三角洲— 湖泊沉积(李学明等, 1997; 叶茂才等, 2000; 陈兆荣等, 2008),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其为浅水三角洲— 湖泊相沉积(杨运会等, 2010)。

作者通过对大量野外露头、岩心、分析化验和测录井资料的综合分析, 认为蓬莱镇组“ 红层” 为典型的浅水漫湖沉积, 其沉积特征兼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表现在具有典型的浅水漫湖沉积识别标志, 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由于水体较浅, 不发育高水位期低能带, 在高频层序发育时期, 根据湖平面的位置, 可以划分若干沉积相带, 其中湖岸线高水位稳定区和湖岸线低水位稳定区均发育平行于岸线的滩坝砂体; (2)河道砂体和滩坝砂体在空间上的叠置关系多样, 其中厚层分流河道切割早期形成的薄层滩坝砂的“ 坝上河” 形成主要的砂体叠置类型, 在平面上表现为分流河道切割多期平行于湖岸线的滩坝砂。本研究不仅完善了对该类沉积体系的认识, 同时也为致密砂岩气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1 区域地质概况和研究方法

川西坳陷位于龙门山冲断带与龙泉山前陆隆起带所限定的四川盆地西部, 南以峨眉— 荥经断裂与川滇南北构造带为界, 北至米仓山前缘, 是晚三叠世以来形成的叠覆型盆地(李智武等, 2009; 李嵘等, 2011)。研究区川西坳陷中段西南缘以龙门山冲断带为界, 北缘至安县, 南缘至成都(图 1), 东缘以回龙场构造为边界, 总面积约1.1× 104 km2

图1 川西坳陷区域地质简图(A)及井位分布(B)(据李智武等, 2009, 有修改)Fig.1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Chuanxi Depression(A) and distribution of wells(B)(modified from Li et al., 2009)

晚三叠世末, 甘孜— 阿坝印支造山带形成, 秦岭造山带耸立, 川西坳陷进入再生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由于扬子地块的俯冲作用, 川西前陆盆地发生差异性隆升, 前缘坳陷不断发生迁移:早侏罗世— 中侏罗世早期, 沉降中心位于米仓山; 中侏罗世中期— 晚侏罗世早期, 沉降中心位于大巴山; 晚侏罗世晚期, 沉降中心迁移至龙门山北段。蓬莱镇组是在晚侏罗世晚期接受沉积的, 这一时期, 川西坳陷在构造位置上距离前陆隆起带较远, 因此, 构造活动对研究区内地层的沉积影响较小。

蓬莱镇组自下而上可以分为4个段(蓬一段— 蓬四段), 每段又可以划分若干砂组(图 2)。各段底部皆有1层厚层块状中细粒长石质石英砂岩(文中所采用砂岩分类方案据朱筱敏, 2008), 自下而上依次为“ 蓬莱镇砂岩” 、“ 太和镇砂岩” 、“ 百工堰砂岩” 和“ A砂岩组” ; 中上部则由灰绿色、褐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与暗棕红色泥岩不等厚韵律互层组成, 间夹灰色页岩, 以分别发育于蓬一段、蓬二段和蓬四段中的“ 苍山页岩” 、“ 梨树湾页岩” 和“ 景福院页岩” 为区域对比标志层; 页岩中产有少量的淡水双壳类、介形类和轮藻化石。

图2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特征与构造演化Fig.2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Upper Jur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

此次研究, 本着“ 从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规律” 的原则, 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测录井资料和分析化验等, 旨在揭示浅水漫湖体系沉积特征与砂体叠置模式。

作者共对2条野外露头进行踏勘, 选取30口取心井进行岩心观察, 岩心取样223块, 其中做X衍射— 全岩分析56块(典型样品分析见表1), 薄片、粒度分析38块; 应用钻井资料(测井、录井)179口, 单井、连井相分析剖面若干张。首先, 应用区域地层对比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 从古地形、古气候等方面介绍研究区浅水漫湖沉积背景; 然后, 充分应用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 对研究区浅水漫湖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开展研究; 最后, 分析浅水漫湖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建立砂体叠置模式。

表1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X衍射— 全岩样品分析结果(井位见图1) Table1 Results of whole rock analysis by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of samples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wells location in Fig.1)
2 浅水漫湖沉积背景

川西坳陷中段在蓬莱镇组沉积期, 具坳陷盆地性质, 这一时期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炎热干旱(王亮国等, 2001; 杨运会等, 2010), 为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1)地形平坦。蓬莱镇组分布广泛, 但因后期剥蚀多保存不全, 仅在川西坳陷的中西部保存较好。在研究区内, 蓬莱镇组厚度较为稳定, 为700~1000 m, 具西厚东薄的特点, 表明在该地层沉积时期, 整个川西坳陷中段地形相对宽阔平坦。

2)气候干旱。川西坳陷蓬莱镇组是四川盆地内部典型的“ 红层” 沉积, 其岩性主要由灰绿色— 褐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与紫红色或暗棕红色泥岩不等厚韵律互层组成, 间夹灰绿色或灰色页岩, 少见植物根茎化石和煤层, 氧化色的泥岩是指示古气候干旱炎热的重要标志之一。

X衍射— 全岩分析(表 1)表明, 样品中除了常规矿物, 普遍含有赤铁矿(Fe2O3), 约占矿物成分总含量4%, 少数样品含有菱铁矿, 说明在蓬莱镇组接受沉积时期, 整个川西坳陷为一个气候干旱、暴露氧化环境。

3)湖平面频繁变化。由于地形平坦, 水体较浅, 受降雨和洪水的影响, 湖平面经常发生周期性变化(柳梅青等, 2000; 朱志军等, 2009)。在垂向沉积层序内部(图 3), 蓬莱镇组为典型的砂泥岩薄互层沉积, 在泥岩内部, 又可见棕褐色泥岩和灰绿色泥岩呈多期韵律互层, 由此可以推测, 这一时期湖平面经常发生变化, 导致泥岩周期性地出露地表。

图3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单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微相分析Fig.3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microfacies analysis of the Upper Jur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

3 浅水漫湖沉积特征
3.1 浅水沉积标志

不同的沉积环境, 水动力机制不同, 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构造。通过对研究区内取心井的岩心分析, 可以发现大量指示浅水沉积的沉积构造, 这些现象兼具重力流和牵引流沉积的特征。

包卷层理和球枕构造(图 4-A, 4-B, 4-C)是典型的重力流识别标志(袁静, 2005; 朱筱敏, 2008; 袁选俊等, 2013), 指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沉积。研究区内该构造主要发育在河道两侧的泛滥平原中, 一般由1期事件性的洪水暴发之后, 洪水水道对早期沉积物侵蚀破坏、后期发生泄水作用而形成。

图4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浅水漫湖沉积典型岩心照片(井位见图1)Fig.4 Representative core photos of flood-overlake deposits of the Upper Jur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wells location in Fig.1)

冲刷面、层理和生物钻孔在研究区内也是普遍存在的沉积构造类型, 可以作为识别下切水道和浅水沉积的重要标志(赵澄林等, 1992; 袁静, 2005; 杨剑萍等, 2008; 袁选俊等, 2013)。冲刷面(图 4-D, 4-E)受洪水强度的影响, 其规模不一, 大型冲刷面上部发育厚层的冲刷带, 冲刷泥砾为长条撕裂状的棕褐色泥岩(图 4-F), 指示一种水浅、流急的氧化环境; 研究区内发育的层理类型多样, 主要包括平行层理、楔状层理、波状交错层理等, 平行层理和楔状层理(图 4-G)一般位于进积型水道和滩坝等微相的底部(图 5-C), 指示一种河道经常发生侧向迁移的浅水沉积环境; 波状交错层理(图 4-H)常见于河口坝、滩坝等微相(图 5-E), 指示一种中等— 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浅水沉积环境; 虫孔、生物扰动构造(图 4-Ⅰ , 4-J)在研究区内十分常见, 其钻孔轨迹与周围岩性界限清晰, 一般发育在水体动荡、富氧环境下, 可以作为浅水沉积的重要证据之一。

图5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浅水漫湖沉积野外露头照片Fig.5 Outcrop photos of flood-overlake deposits of the Upper Jur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

3.2 沉积微相划分

根据相带展布与沉积环境, 研究区内浅水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内前缘和外前缘, 在三角洲平原, 以发育树枝状分流河道为主, 河道间发育泛滥平原沉积; 在三角洲前缘以发育连片席状砂岩为特征(金振奎等, 2014); 洪水漫湖沉积微相一般可以划分为洪水水道、砂坪、泥坪、混合坪、滩坝和浅湖泥等(杨剑萍和操应长, 2002; 许涛和林承焰, 2004; 袁静, 2005; 冯兴雷等, 2009)。作者通过多种资料的综合应用, 对研究区内蓬莱镇组浅水漫湖沉积微相进行了分析, 认为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以下4种:分流河道、滩坝、河口坝、漫湖泥坪, 其中分流河道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洪水水道和平水水道。

川西坳陷在晚侏罗世蓬莱镇组沉积期, 由于地形平坦、开阔, 沉积水体较浅。与前人研究的典型洪水— 漫湖沉积相对比, 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浅水漫湖沉积不存在高水位期的低能泥坪, 即湖平面在高水位期(洪水期)和低水位期(枯水期)都存在平行于岸线的滩坝砂体(砂坪)。在平面上, 表现为分流河道切割多期早期形成的沿岸分布的滩坝砂体, 形成“ 坝上河” , 这种现象在现代沉积中也是可以找到证据的, 并且是一种很常见的沉积现象, 如非洲中部博茨瓦纳地区(南纬22° 17'48.46″, 东经24° 41'05.24″)和中国的鄱阳湖(北纬28° 33'11.32″, 东经116° 23'08.15″)以及岱海(北纬40° 34'45″, 东经112° 42'12.08″)现代沉积等。

3.2.1 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发育在浅水三角洲平原(金振奎等, 2014), 在平面上呈枝状, 根据水道的形成机制, 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洪水水道和平水水道。

洪水水道发育在洪水期, 系季节性洪水流入浅水湖泊后所形成的限制性沉积。岩性为灰绿色中粒— 粗粒岩屑质石英砂岩(图 6-A), 粒度概率曲线图上表现为不明显的“ 一段式” 或上拱形(图 7-A), 粒度区间大, 分选差, 悬浮总体占粒度分析的大部分或全部, 反映典型的重力流沉积特征; 测井曲线为齿化箱型— 钟型, 具正旋回垂向沉积层序。

图6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不同沉积微相岩石类型三角图(砂岩分类方案据朱筱敏, 2008)Fig.6 Rock-type triangular plots of different microfacies of the Upper Jur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sandstone classification scheme from Zhu, 2008)

图7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浅水漫湖沉积微相粒度概率曲线图Fig.7 Grain-size probability curves of flood-overlake depositional microfacies of the Upper Jur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

平水水道发育在平水期, 由河流携带碎屑物向前推进、下切作用形成。岩性为灰白色细粒— 中粒岩屑质石英砂岩(图 6-A), 粒度概率曲线图上表现为“ 低斜三段式” (图 7-B), 分选差— 中等, 以跳跃总体为主, 反映典型的牵引流沉积特征; 测井曲线为箱型— 钟型, 具正旋回垂向沉积层序。

3.2.2 滩坝

滩坝的形成受湖岸线控制, 一般发育在浅水三角洲前缘, 在平面上平行于岸线呈长条形分布。岩性为灰白色粉砂— 细砂岩屑质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图 6-B), 粒度概率曲线图上表现为“ 高斜二段式” (图 7-C), 曲线斜率值大、分选好、以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为主、缺失滚动总体, 反映以牵引流为主的水动力特征; 测井曲线为指型, 幅度高。

3.2.3 河口坝

河口坝发育在分流河道分叉的河口处, 在研究区内, 由于沉积水体较浅, 受季节性洪水和河道的侧向摆动的破坏, 一部分被改造为平行于岸线分布的滩坝, 一部分残留形成河口坝。岩性为灰白色粉砂— 中砂岩屑质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图 6-C), 测井曲线为漏斗型, 具反旋回垂向沉积层序。

4 砂体分布及湖岸线迁移
4.1 砂体分布特征

通过对蓬莱镇组高频层序发育过程中砂体展布的研究发现, 在平面上, 具有“ 河道控厚砂、岸线控薄砂” 的特点, 在空间上, 不同类型的砂体具有“ 纵向叠覆、横向连片” 的特征。

4.1.1 河道控厚砂— — 分流河道砂体

分流河道砂体是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的重要砂体类型, 由于水体较浅, 受河流进积作用的影响, 分流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呈树枝状延伸较远。

研究区内, 单期分流河道砂体一般较厚, 在5~10 m之间。垂向上(图 8), 随着可容空间的变化, 河道砂体与其他类型砂体之间常表现为交切关系; 平面上(图 9), 以JP15和JP22砂组(位置见图2)为例, 物源主要来自龙门山中段的短轴方向和龙门山北段的长轴方向, 其中长轴方向的物源为主要物源, JP15砂组沉积期, 受2个方向物源控制的分流河道主要在马井— 什邡— 德阳一带交汇, 在JP22砂组沉积期, 短轴方向的物源供源能力减弱, 长轴方向的物源供源能力增强, 分流河道在洛带地区逐渐入湖。

图8 川西坳陷过马井105— 马蓬75— 马沙1— 马井102— 什邡2— 什邡7井连井砂体精细对比剖面(剖面位置见图9)Fig.8 Sand-body correlated profile across Wells MJ105-MP75-MSh1-MJ102-SF2-SF7 in Chuanxi Depression(profile location in Fig.9)

图9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P15、JP22砂组砂体分布平面图和沉积相Fig.9 Sand-body distribution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JP15, JP22 sand groups of Upper Tri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

4.1.2 岸线控薄砂— — 河口坝、滩坝叠覆砂体

受不同时期的岸线控制, 滩坝砂体、以及由波浪作用改造的河口坝— 滩坝砂体一般平行于岸线方向呈条带状分布, 当湖平面处于高水位稳定期, 发育一期河口坝— 滩坝叠覆砂体, 当湖平面处于低水位稳定期, 发育另外一期河口坝— 滩坝叠覆砂体。

研究区内, 由于沉积水体较浅, 分流河道经常发生侧向迁移, 河口坝砂体很少发育。被波浪改造的河口坝砂体常与滩坝砂体汇成叠覆砂体, 平行于岸线分布, 厚度一般在3~5 m之间。垂向上(图 8), 叠覆砂体呈薄层条带状, 侧向延伸远; 平面上(图 9), 在JP15砂组沉积期, 坝体主要分布在马蓬41井— 广汉1井和川都617井— 洛深1井一带, 在JP22砂组沉积期, 坝体主要分布在温江3— 马蓬75— 新场21— 高庙31井和川都617井— 都遂2井一带。

4.1.3 不同类型砂体纵向叠覆、横向连片

“ 河道控厚砂、岸线控薄砂” 的机理很好地解释了浅水漫湖沉积体系平面上的砂体展布, 然而, 随着湖平面的频繁变化, 不同时期的砂体在空间上相互叠置, 具有“ 纵向叠覆、横向连片” 的特点。

纵向上, 不同时期的砂体之间常表现为河道之间相互切割或河道对早期形成的坝体交切关系; 平面上(图 10), 由于沉积体系的变迁,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砂体相互叠覆连片, 形成了川西坳陷中段蓬莱镇气藏的“ 满凹含砂、满凹含气” 的格局。

图10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P15、JP22、JP38砂组砂体叠覆图Fig.10 Superposed sand-body map of the JP15, JP22 and JP38 sand groups of Upper Tri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

4.2 湖岸线变化研究

发育在浅水湖盆背景下的沉积体系, 湖岸线是控制其砂体空间展布与叠加样式的主要因素(李元昊等, 2009), 而在高频层序发育过程中, 随着季节的变更, 湖岸线是不断迁移的。

现今的地质剖面是多期高频层序在垂向上和平面上叠加复合的结果, 研究的精度越高, 越接近实际的地质演化情况。所研究的高频层序, 对应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准层序和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短期基准面旋回, 甚至更高级别。

川西坳陷中段在蓬莱镇组沉积期, 是一个具坳陷性质的盆地, 地形平坦开阔, 沉积水体较浅, 在这种背景下, 湖侵和湖退的范围较广, 对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的砂体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为了研究在高频层序内部湖岸线的变化范围, 以砂组(数米到数十米)为级别开展层序地层和沉积微相研究, 结合测井相, 确定平行岸线滩坝砂体的发育位置。

以JP22砂组为例, 该砂组位于蓬莱镇组三段, 横向上地层厚度均匀, 在25 m左右。通过对该砂组钻井资料进行测井相分析发现(图 11, 其中钻穿JP22砂组探井数量179口), 研究区内存在多期平行于岸线方向的滩坝砂体、滩坝— 河口坝叠覆体和河口坝砂体。其中滩坝砂体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幅指型, 滩坝— 河口坝叠覆体是指受湖岸线的改造作用、早期的河口坝被破坏与滩坝砂体混合的一种沉积体, 其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低幅指型或齿化漏斗型, 河口坝砂体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漏斗型。这些类型的砂体受湖岸线的控制, 沿着岸线方向分布, 并且在空间上相互叠加复合, 同时, 这些平行岸线的坝体被分流河道切割, 形成“ 坝上河” , 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下部为指型— 漏斗型向上突变到箱型。通过对平行岸线滩坝范围的研究, 可以确定在这一高频层序发育时期, 至少存在2期湖岸线, 分别为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 当湖平面处于最高水位线稳定期和湖平面下降至低水位稳定期, 分别发育平行于岸线的滩坝砂体。

图11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P22砂组湖岸线位置与滩坝分布平面图Fig.11 Distribution between lake shoreline and bars of the JP22 sand group of Upper Jur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

5 沉积演化与砂体叠置模式
5.1 沉积演化

在陆相浅水湖盆内部, 随着岸线的不断迁移, 浅水漫湖沉积体系发生周期性的进积和退积。作者综合考虑了古构造、古气候等因素, 在高频层序内部将岸线的迁移简化为湖岸线高水位稳定期、湖岸线低水位稳定期和湖岸线快速变化期3个阶段(图 12)。

图12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浅水漫湖沉积体系演化模式Fig.12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of flood-overlake deposits of the Upper Jurassic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Chuanxi Depression

当湖平面处于高水位和低水位稳定期, 由于岸线基本保持不变, 湖浪的淘洗是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砂体的主要破坏因素, 因此形成了2期平行于岸线、呈条带状展布的再沉积砂体。湖平面处于快速变化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快速下降期和快速上升期:当湖平面处于快速下降期, 分流河道由于河流的进积作用, 不断向前推进, 对早期形成的沿岸坝体进行改造再沉积; 当湖平面处于快速上升期, 湖浪的淘洗又成为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的主要破坏因素。

随着湖岸线的迁移, 不同时期的三角洲经历沉积— 破坏— 再沉积的动态过程, 最终形成了在高频层序发育时期,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纵向叠置模式和平面分布规律。

5.2 砂体叠置模式

在高频层序(准层序)发育过程中, 湖浪淘洗和河流进积作用控制着浅水漫湖砂体的沉积和破坏, 受湖平面升降和可容空间变化的影响, 不同成因砂体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叠置样式。

作者通过对蓬莱镇组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的研究, 基于不同级次的地质单元, 总结了4种类型的砂体叠置模式(图 13), 分别为同期同相自旋回叠置模式、同期异相自旋回叠置模式、不同期同相异旋回叠置模式和不同期不同相异旋回叠置模式。

图13 浅水漫湖沉积不同成因砂体叠置模式(沉积速率地层单元, sedimentation rate scales, 据Miall, 2014)Fig.13 Different genetic sand-body superposed patterns of flood-overlake deposits(‘ sedimentation rate scales’ from Miall, 2014)

同期同相自旋回叠置模式包括同一期河道侧向迁移, 河口坝、滩坝相互叠置等, 其主要研究的地质体对应于8级沉积速率地层单元(sedimentation rate scales; Miall, 2014), 如河道叠覆体等, 时间尺度在104~105a之间, 在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在平均高水位线之上, 这一时期, 由于岸线相对稳定, 分流河道以侧向迁移为主。

同期异相自旋回叠置模式包括同一期河道、河口坝、滩坝等砂体相互切割叠置, 其主要研究的地质体对应于8级沉积速率地层单元, 在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在湖岸线高水位稳定区和湖岸线低水位稳定区, 受自旋回因素影响, 河道发生侧向迁移, 对同一时期形成沿岸滩坝砂体进行切割改造。

不同期同相异旋回叠置模式根据可容空间大小, 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高可容空间和低可容空间2种模式, 其特征为不同时期河道等砂体相互切割, 研究的地质体对应于9级沉积速率地层单元, 时间尺度在105~106a之间。

不同期不同相异旋回叠置模式包括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河道、河口坝、滩坝等砂体之间垂向上相互叠置, 其主要研究的地质体对应于9级及以上沉积速率地层单元。

6 结论

1)川西坳陷中段在蓬莱镇组沉积期, 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炎热干旱, 为浅水漫湖沉积体系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沉积条件。

2)发育在这种沉积背景下的浅水漫湖沉积体系, 与典型洪水— 漫湖沉积对比, 不存在高水位期的低能泥坪, 其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分流河道、滩坝、河口坝和漫湖泥坪等4种。

3)在高频层序(准层序)发育过程中, 随着岸线的不断迁移, 由于湖浪淘洗、河流进积等因素的改造, 浅水漫湖沉积砂体经历了沉积— 破坏— 再沉积的过程, 其砂体在平面上具有“ 河道控厚砂、岸线控薄砂” 的特点, 在空间上, 多种成因类型的砂体表现出“ 纵向叠覆、横向连片” 的特征。

4)一期发育完整的高频层序可以近似被简化为湖岸线高水位稳定期、湖岸线低水位稳定期和湖岸线快速变化期3个阶段, 在层序发育的不同阶段, 研究区内的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可以总结为4种砂体叠置模式, 分别为同期同相自旋回叠置模式、同期异相自旋回叠置模式、不同期同相异旋回叠置模式和不同期不同相异旋回叠置模式。

参考文献
1 操应长, 王健, 高永进, . 2011.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红层—膏盐层沉积特征及模式[J]. 古地理学报, 13(4): 375-386. [文内引用:1]
2 陈兆荣, 侯明才, 董桂玉, . 2008. 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特征[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1(4): 325-331. [文内引用:1]
3 冯兴雷, 马立祥, 邓宏文, . 2009. 大王北洼陷浅水漫湖砂质滩坝沉积微相特征[J]. 地质科技情报, 28(1): 9-14. [文内引用:2]
4 金振奎, 高白水, 李桂仔, . 2014. 三角洲沉积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讨论[J]. 古地理学报, 16(5): 569-580. [文内引用:2]
5 李嵘, 张娣, 朱丽霞. 2011.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33(3): 274-281. [文内引用:1]
6 李学明, 吕正祥, 黎从军. 1997. 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有利储集砂体展布研究[J]. 岩相古地理, 17(3): 56-61. [文内引用:1]
7 李元昊, 刘池洋, 独育国, . 2009.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湖岸线控砂[J]. 古地理学报, 11(3): 265-274. [文内引用:1]
8 李智武, 刘树根, 林杰, . 2009. 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6(6): 645-653. [文内引用:1]
9 柳梅青, 陈亦军, 郑荣才. 2000. 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 沉积学报, 18(1): 50-56. [文内引用:1]
10 王亮国, 余福林, 邓康龄, . 2001. 川西坳陷侏罗系沉积环境[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8(6): 13-16. [文内引用:1]
11 许涛, 林承焰. 2004.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西端沙四段洪水—漫湖沉积特征研究: 以纯41断块为例. 见: 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文摘要汇编[C]. 四川成都. [文内引用:1]
12 杨剑萍, 操应长. 2002. 惠民凹陷西部下第三系沙四段下部洪水—漫湖沉积特征[J].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6(6): 17-20. [文内引用:3]
13 杨剑萍, 张琳璞, 石勇. 2008.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乌南地区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沉积特征研究[J]. 新疆地质, 26(2): 167-171. [文内引用:1]
14 杨运会, 刘军, 赵永华, . 2010. 洛带气田蓬莱镇组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相研究[J]. 天然气技术, 4(1): 21-23. [文内引用:2]
15 叶茂才, 易智强, 李剑波. 2000. 川西坳陷蓬莱镇组沉积体系时空配置规律[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7(1): 57-62. [文内引用:1]
16 袁静. 2005. 济阳坳陷南部古近系洪水—漫湖沉积[J]. 中国地质, 32(4): 131-138. [文内引用:4]
17 袁选俊, 薛叔浩, 王岚. 2013. 湖泊沉积[A]. 见: 冯增昭. 中国沉积学(第二版)[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743-746. [文内引用:3]
18 赵澄林, 刘孟慧, 纪友亮. 1992.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沉积体系与成岩作用[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47. [文内引用:2]
19 仲维苹, 操应长, 王艳忠, . 2010. 渤南洼陷沙四段沉积砂体类型及分布[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7(1): 48-50. [文内引用:1]
20 朱筱敏. 2008. 沉积岩石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13-114. [文内引用:2]
21 朱志军, 陈洪德, 林良彪, . 2009. 川西前陆盆地蓬莱镇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J]. 地层学杂志, 33(3): 318-325. [文内引用:1]
22 Friend P F. 1978.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some ancient river systems[A]. In: Miall A D(ed). Fluvial Sedimentology[M]. Canadian Society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Memoir 5: 531-542. [文内引用:1]
23 Miall A D. 2014. Fluvial Depositional Systems[M]. Springer, 14. [文内引用:1]
24 Nichols G J. 1987. Structural controls on fluvial distributary systems: The Luna system, northern Spain[A]. In: Ethridge F G, Flores R M, Harvey M D(ed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luvial Sedimentology[M].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39: 269-277. [文内引用:1]
25 Nichols G J, Fisher J A. 2007. Processes, facies and architecture of fluvial distributary system deposits[J]. Sedimentary Geology, 195: 75-90.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