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侏罗系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司学强1, 郭沫贞1, 杨志力1, 陈璇2, 王鑫1, 曹全斌1
1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23
2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新疆哈密 839009

第一作者简介 司学强,男,1979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储集层研究。E-mail: sixq_hz@petroChina.com.cn

摘要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录井资料、重矿物分析及地震资料,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物源方向、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马朗凹陷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2种沉积相。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辫状河三角洲在湖盆北侧大面积分布,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频繁改道、迁移,相互切割,叠置成厚20~50 m连片分布的砂体。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马朗凹陷以湖泊相沉积为主,有小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局部发育滩坝砂体。西山窑组沉积整体呈现出一个水进过程。分析化验数据表明,西山窑组砂岩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层胶结作用不强,以压实减孔为主,主要发育剩余粒间孔;储集层质量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好的储集砂体。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马朗凹陷; 西山窑组; 辫状河三角洲; 相标志
中图分类号:P534.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5)04-0553-12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s of the Jurassic Xishanyao Formation in Malang Depression,Santanghu Basin, Xinjiang
Si Xueqiang1, Guo Mozhen1, Yang zhili1, Chen Xuan2, Wang Xin1, Cao Quanbin1
1 PetroChina Ha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ology,Hangzhou 310023,Zhejiang
2 PetroChina Turpan-Hami oilfield Company,Hami 839009,Xinjiang

About the first author Si Xueqiang,born in 1979,is an engineer of petroleum geology.Now he is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reservoir. E-mail: sixq_hz@petroChina.com.cn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re observation,logging data,heavy mineral analysis and seismic data,the provenance direction,sedimentary facies and models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in Malang Depression of the Santanghu Basin have been reseached.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braided river delta facies and lacustrine facies. In the early sedimentary time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the braided river delta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of the lake.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bodies and the mouth bar sandbodies,distributing in the braided river delta front,are the main reservoir. In the late sedimentary time of Xishanyao Formation,the lacustrine facies was the main facies type in Malang Depression.The small-scale braided river delta and the beach bar also distributed in this period. There is a transgression process in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test analysis data,the lithic sandstone and the feldspathic lithic sandstone are the main sandstone types in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The cementation of sandstone is not strong. The compaction is the main factor of decreasing porosity. The inter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 and the residual intergranular pore are the main effective reservoir space. The reservior quality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he sandstone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belongs to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and it is the effective oil and gas reservoir.

Key words: Santanghu Basin; Malang Depression; Xishanyao Formation; braided river delta; facies marker

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 南与吐哈盆地隔山相望, 西与准噶尔盆地相邻, 北与蒙古国接壤, 面积约23000 km2。马朗凹陷位于三塘湖盆地中央坳陷带的中南部, 西至西峡沟, 东至三塘湖以东地区。自1992年以来, 经过20余年的勘探开发, 目前已在马朗凹陷西峡沟区块、牛圈湖区块、牛东区块、马中区块、马北区块的西山窑组获得工业油气流, 发现了多个油藏。前人已对马朗凹陷局部区块西山窑组的沉积相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唐勇, 1998; 高岗等2006; 张新涛等, 2009; 文静等, 2011), 但受各区块勘探程度的限制, 目前仍缺乏整体性认识, 例如物源方向、沉积相展布特征等。在前人对各区块研究基础上, 结合20口取心井、100余口钻井资料及分析化验资料和相关地震资料, 对马朗凹陷西山窑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该成果有助于对马朗凹陷基础地质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

1 地质背景

三塘湖盆地是一个以古生界、中生界为主体的内陆沉积盆地, 现今呈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 一级构造单元划分为北缘冲断带、中央坳陷带和南缘推覆带。马朗凹陷位于中央坳陷带的中南部, 平面上围绕条山凸起, 形成了一系列平行于条山凸起的近东西走向的大型鼻隆构造带, 这些鼻隆构造带自东向西倾伏于凹陷中。马朗凹陷缺失下侏罗统, 中侏罗统自下而上发育西山窑组(J2x)和头屯河组, 上统发育齐古组。头屯河组底部发育一套灰色凝灰质砂砾岩, 可作为头屯河组与西山窑组的地层划分标志, 西山窑组与下伏三叠系呈不整合接触。西山窑组为一套含煤正常碎屑岩建造, 沉降中心位于凹陷北缘一带, 一般厚200 m左右。根据西山窑组的沉积特征和含油气情况, 可将西山窑组分为上、下2段, 其中上段(J2x2)底部广泛发育一套稳定分布的厚5~30 m的煤层, 地震反射为连续强震幅, 因此煤层可作为西山窑组上下分段的标志层; 西山窑组下段(J2x1)底部发育的低伽马、高电阻的砂岩层可与下伏三叠系高伽马、中低电阻泥岩相区别(图 1)。西山窑组下段砂体较发育, 是马朗凹陷重要的油气储集层。

图1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构造位置及综合地层柱状图Fig.1 Tectonic sketch and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in Malang Depression, Santanghu Basin

2 沉积相标志

相标志是指能反应沉积相的一些标志, 是沉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对马朗凹陷西山窑组沉积相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种相标志。

2.1 岩石类型

研究区西山窑组岩石类型主要为碎屑岩类, 包括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及砂砾岩, 储集层中细砂岩占50%~60%, 中粗砂岩占20%~30%, 砂砾岩占10%~20%; 其次发育一定厚度的煤岩, 煤岩厚度5~30 m不等。碎屑岩颜色以灰色为主、局部也发育棕红色、杂色。不同的岩性是在特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具有较好的指相作用(表 1)。

表1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主要岩性及其特征 Table1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in Malang Depression, Santanghu Basin
2.2 沉积构造

碎屑岩中的沉积构造, 特别是物理成因的原生沉积构造最能反映沉积物形成过程中的水动力条件, 是分析和判断沉积相最重要的标志。通过取心井的岩心描述和分析, 对马朗凹陷西山窑组沉积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 认为本区目的层主要有流动成因的构造和同生变形构造(表 2, 图2)。

表2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沉积构造特征 Table2 Sedimentar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in Malang Depression, Santanghu Basin

图2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沉积构造特征Fig.2 Sedimentary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in Malang Depression, Santanghu Basin

2.3 粒度特征

沉积岩粒度分布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控制, 因此粒度分析是确定沉积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已广泛应用于沉积相的研究中(赵澄林等, 2001)。本次研究根据西山窑组相关钻井的岩心粒度分析数据绘制了C-M图, 图3中显示C值为200~3000 μ m, M值为30~600 μ m, 数据点整体可以体现出O-P-Q-R-S各段, 这种形态是较典型牵引流沉积C-M图形态, 这说明马朗凹陷西山窑组沉积为牵引流沉积。

图3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下段储集层粒度分析C-M图Fig.3 Grain size analysis of the Lower Member of Xishanyao Formation in Malang Depression, Santanghu Basin

2.4 古生物特征

三塘湖盆地西山窑组含有丰富的植物、孢粉化石, 孢粉化石中桫椤孢、云杉和苏铁含量较高(朱筱敏等, 1998), 表明西山窑组沉积时期属于温热的亚热带气候, 这与中国北方煤系地层温暖潮湿的气候是一致的。

3 沉积相特征及分布规律
3.1 物源方向

砂岩中重矿物组合类型及其分布可作为物源分析依据之一。一般来说, 属于同一物源区的沉积岩, 其重矿物组合类型相似, 距物源区越近, 沉积岩中不稳定类重矿物含量越高; 距物源区越远, 稳定类重矿物含量越高(和钟铧等, 2001; 赵红格和刘池洋, 2003)。图4是马朗凹陷西山窑组重矿物组合分布及稳定系数等值线图, 图中重矿物组合存在6种类型, 每种组合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说明各区块的沉积物来自不同的物源区; 稳定系数小于2的区域大多分布于凹陷外围靠近物源区, 稳定系数由凹陷南北两侧向中间逐渐增大, 说明西山窑组物源来自凹陷的南北两侧。

图4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重矿物组合分布及稳定系数等值线Fig.4 Distribution of heavy minerals assemblage and stability coefficient contour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in Malang Depression, Santanghu Basin

3.2 相类型及特征

根据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及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 结合录、测井资料, 认为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

3.2.1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是由辫状河体系前积到静水环境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 在以前的分类上归属于扇三角洲范畴, Mcpherson等(1987)把辫状河三角洲从扇三角洲中分出来。近年来, 人们加强了对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的研究, 辫状河三角洲相逐步成为碎屑岩油气勘探的重要相类型, 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薛良清和Galloway, 1991; Eriksson et al., 1995; 于兴河等, 1995; 纪友亮等, 1998; 张希明和刘青芳, 1999; Gareth, 2000; 顾家裕等, 2001; 李维锋等, 2001; 姜再兴, 2003; 张传林等, 2003; 周洪瑞等, 2006; 潘荣等, 2013; 朱筱敏等, 2013)。

马朗凹陷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可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3个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研究区内钻井较少钻遇, 主要分布于马朗凹陷北侧M37井— M47井连线以北区域以及南部边界断层附近区域, 发育辫状河道和泛滥平原2种微相。马朗凹陷多口钻井钻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前缘亚相在研究区广泛分布, 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组成, 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为前缘亚相的沉积主体。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以砂岩为主, 主要为含砾粗砂岩、中细粒砂岩, 也可出现细砾岩。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中常清楚地显示出下粗上细的正韵律特征, 一般从含砾砂岩到细砂岩, 主体为中细粒砂岩, 砂岩的分选和磨圆较好。水下分流河道砂岩自上而下一般发育平行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底部常有一个冲刷面。垂向上单一河道沉积的厚度为几十厘米到几米, 最大可达10 m;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常叠置在一起, 构成一个多层的序列, 水下分流河道的电测曲线为箱型— 钟型组合(图 5)。对单一水下分流河道而言, 其河道层序中部的中细砂岩物性最好, 是具有较好储集性能的层段。

图5 马朗凹陷MB101井西山窑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序列Fig.5 Depositional sequence of distributary channel in braided delta front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of Well MB101 in Malang Depression

河口坝沉积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水动力强且复杂的地区, 河水与湖水相互作用提高了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 沉积物分选较好。河口坝底部常发育含泥砾砂岩或碳质纹层砂岩, 粒度由下向上明显变粗, 沉积层序中常发育平行层理、小型板状交错层理和低角度交错层理。单个河口坝沉积厚度由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 电测曲线为低幅的漏斗型(图 6)。

图6 马朗凹陷MS1井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序列Fig.6 Depositional sequence of braided delta front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of Well MS1 in Malang Depression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物主要为细砂岩和粉砂岩, 颗粒分选磨圆较好, 常发育由粉细砂岩和黏土组成的结构纹层和由植物炭屑构成的炭屑纹层。席状砂单层厚度不大, 一般几十厘米, 单层之间常由泥质粉砂岩相隔, 常连片分布。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常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共生, 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越岸沉积的较细粒物质。其沉积作用以悬浮沉降为主, 岩性一般为暗色泥岩、含粉砂泥岩及含泥粉砂岩, 常发育水平层理(图 5, 图6)。

3.2.2 湖泊相

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 马朗凹陷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小, 湖盆面积较大。凹陷内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 沉积物为灰色泥岩、灰绿色泥岩夹薄层的泥质粉砂岩, 局部发育小规模的滩坝砂体; 潮湿气候条件下在缺少物源注入的滨浅湖区发育茂盛的植被, 形成了较大面积的湖沼, 这些区域最终形成了几十厘米到几米厚的煤层(图 7)。

图7 马朗凹陷西山窑组东西向沉积剖面Fig.7 Sedimentary facies profile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in Malang Depression from west to east

3.3 沉积相分布特征

3.3.1 纵向分布特征

侏罗系西山窑组下段(J2x1)沉积初期, 沉积物快速入湖, 形成一套灰色、灰白色砂砾岩、砂岩夹灰色泥岩的岩性组合, 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叠置形成, 其次为不同期次河口砂坝、席状砂等砂体叠置而成。电性特征为电阻率齿状高阻, 声波时差齿状低值, 自然伽马平缓中高值。

侏罗系西山窑组上段(J2x2)沉积初期, 湖盆水体缓慢加深, 并趋于稳定, 气候潮湿, 植被茂盛, 在滨湖区发育了沼泽, 形成了煤层、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的沉积岩性组合。煤层和泥岩互层段电性特征为低伽马、高电阻及高声波时差, 地震为强振幅、强连续反射。西山窑组上段(J2x2)沉积中后期马朗凹陷湖盆发生水进, 湖水变深, 湖盆面积扩大, 形成了一套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深灰色细砂岩的岩性组合; 电性特征为电阻率块状低值, 声波时差块状高值, 自然伽马平缓中高值(图 7)。

3.3.2 平面展布特征

研究平面相的展布需要结合物源分析、砂岩分布特征及地震相等相关资料。西山窑组下段砂地比(图8)表明在凹陷北部分布多个数值大于0.4的区域, 形状以垛状为主且连片分布, 推测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区, 数值大于0.5的区域以条带状为主, 推测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主要发育区。凹陷南部数值大于0.4的区域分布局限, 规模较小, 说明凹陷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规模小于凹陷北部。凹陷中部南北两侧数值大于0.3的区域连为一个整体, 显示南北物源交汇的特征(图 8)。

图8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侏罗系西山窑组下段砂地比平面图Fig.8 Planar distribution of sandstone proportion in the Lower Member of Xishanyao Formation of Jurassic in Malang Depression, Santanghu Basin

在上述一系列研究基础上, 可确定侏罗系西山窑组下段沉积相展布特征, 此时期马朗凹陷辫状河三角洲具有4个特点:(1)发育南北双向物源, 但以北部物源为主, 平面上辫状河三角洲大面积分布, 只在M15井、M28井、M16井井区附近发育有滨浅湖沉积。(2)各区块均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 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频繁摆动、迁移, 相互切割, 砂体连片发育, 如H201井、M801井、MB101井一带。(3)南北物源在湖盆中央交汇, 交汇区主要发育河口坝和席状砂。(4)受水下分流河道频繁摆动的影响, 水下分流河道间发育比较局限, 仅在M37井、M47井等区域发育(图 9)。

图9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侏罗系西山窑组下段沉积相平面图Fig.9 Planar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Lower Member of Xishanyao Formation of Jurassic in Malang Depression, Santanghu Basin

同样的方法可确定西山窑组上段(J2x2)沉积时期马朗凹陷的沉积特征, 整个凹陷主要为滨浅湖沉积, 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 夹有煤层或煤线; 局部区块如M24井— M36井区发育滨浅湖滩坝; 牛圈湖区块及其南部、马北区块M48井区发育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岩性以砂砾岩、细砂岩及中砂岩为主(图 10)。

图10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侏罗系西山窑组上段沉积相平面图Fig.10 Planar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Upper Member of Xishanyao Formation of Jurassic in Malang Depression, Santanghu Basin

4 沉积模式

沉积模式是对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及其产生的结果(沉积相)三者互相联系的揭示和描述, 是对沉积相的成因解释和理论概括(赵澄林和朱筱敏, 2001)。前人研究表明, 新疆北部地区经历了三叠纪的剥蚀夷平过程, 至三叠纪末期, 整个新疆北部地区已基本准平原化。

侏罗纪开始, 三塘湖盆地在这种准平原化的地貌背景上重新开始沉降。侏罗纪早期, 三塘湖盆地沉降中心的展布与现今的隆坳格局截然不同, 总体上看, 西部沉降量大, 向东减小, 北部沉降量大, 向南迅速减小(刘学锋和张或丹, 1997; 李红等, 2004; 吴晓智等, 2011)。马朗凹陷总体特征为南高北低, 南缓北陡。盆地北缘相对南缘地形较陡, 自西部M49井至东部MB107井区域内连片发育粗粒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随着物源的持续供给, 河道不断侧向迁移、叠加, 砂体连续厚度大, 平面上顺物源方向延伸较远, 可延伸到湖盆中央与南侧物源交汇。在盆地南缘, 西山窑沉积时期整体地势较为平缓, 辫状河三角洲单独发育, 不像盆地北缘那样连片分布, 但每个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均延伸较远, 在盆地中央与北部物源进行交汇。通过对马朗凹陷地区多口取心井详细的岩心描述和100余口井的测井资料分析, 并结合连片的三维地震资料, 建立了马朗凹陷西山窑组沉积早期的沉积模式(图 11)。

图11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侏罗系西山窑组沉积模式Fig.11 Depositional pattern of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of Jurassic in Malang Depression, Santanghu Basin

5 西山窑组储集层特征及油气意义

西山窑组下段是马朗凹陷重要的含油气层段。西山窑组下段砂岩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碎屑成分中岩屑含量占47.8%~64.6%, 石英含量占16.3%~29.9%, 长石含量占17.2%~22.3%, 岩屑组成以熔岩和凝灰岩岩屑为主。碎屑颗粒分选中等, 颗粒以点状、线状接触为主, 磨圆度以次棱— 次圆为主。砂岩中胶结物主要以高岭石和方解石为主, 高岭石含量2%~5%, 方解石含量1%~3%。砂岩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最发育, 剩余粒间孔含量为1%~3%。以上数据说明西山窑组下段储集层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总体较弱, 因此压实作用是储集层减孔的主要因素。据统计, 在相似埋藏深度下,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为12%~16%, 渗透率为(1~100)× 10-3μ m2; 河口砂坝砂体孔隙度为8%~12%, 渗透率为(0.1~10)× 10-3μ m2; 席状砂孔隙度为6%~10%, 渗透率为(0.01~10)× 10-3μ m2, 因此, 可以确定相似埋藏深度下沉积微相是储集层质量的主控因素。以上分析可知, 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好的储集砂体, 其次是河口坝砂体。

6 结论

1)马朗凹陷西山窑组岩性复杂, 岩石颜色多样, 沉积构造丰富, 古生物特征显示沉积时气候温暖潮湿, 粒度特征显示以牵引流沉积为主, 综合研究认为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

2)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 物源主要来自马朗凹陷南北两侧, 湖盆北侧的辫状河三角洲分布面积大, 横向多个辫状河三角洲相互叠置, 南部辫状河三角洲个数少、延伸远, 南北物源在湖盆中央交汇。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 物源供给减弱, 水体加深, 马朗凹陷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辫状河三角洲个数少, 规模小。纵向上, 西山窑组整体表现出一个水进过程。

3)马朗凹陷西山窑组下段砂岩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胶结作用弱, 以压实减孔为主, 目前主要发育剩余粒间孔, 储集层质量受控于沉积微相。据分析, 西山窑组下段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油气储集层。

参考文献
1 高岗, 李华明, 李川, . 2006.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地质特征与成藏过程[J]. 新疆石油地质, 27(5): 535-538. [文内引用:1]
2 顾家裕, 方辉, 贾进华. 2001.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成岩作用和储集层特征[J]. 沉积学报, 19(4): 517-523. [文内引用:1]
3 和钟铧, 刘招君, 张峰. 2001. 重矿物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20(4): 29-33. [文内引用:1]
4 纪友亮, 张宏, 张立强. 1998. 祁连盆地木里坳陷上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5(5): 30-36. [文内引用:1]
5 姜再兴. 2003. 沉积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357-402. [文内引用:1]
6 李红, 柳益群, 刘延莉, . 2004. 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沉降史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4(6): 721-725. [文内引用:1]
7 李维锋, 何幼斌, 彭德堂, . 2001. 新疆尼勒克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J]. 沉积学报, 19(4): 512-516. [文内引用:1]
8 刘学锋, 张或丹. 1997. 三塘湖盆地中新生代沉降史分析[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4): 36-44. [文内引用:1]
9 潘荣, 朱筱敏, 刘芬, . 2013. 新疆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J]. 古地理学报, 15(5): 707-716. [文内引用:1]
10 唐勇. 1998.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特征及评价[J]. 新疆石油地质, 19(6): 493-497. [文内引用:1]
11 文静, 于家义, 王厉强, . 2011.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东区侏罗系西山窑组Ⅱ砂组沉积相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33(5): 168-171. [文内引用:1]
12 吴晓智, 郎风江, 李伯华, . 2011. 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J]. 地质科学, 46(3): 808-825. [文内引用:1]
13 薛良清, Galloway W E. 1991. 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与三角洲体系的分类[J]. 地质学报, 65(4): 141-152. [文内引用:1]
14 于兴河, 王德发, 孙志华. 1995.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集层地质模型: 内蒙古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J]. 沉积学报, 13(1): 48-58. [文内引用:1]
15 张传林, 赵省民, 文志刚. 2003. 准噶尔盆地南缘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储集性[J]. 新疆石油地质, 24(3): 202-204. [文内引用:1]
16 张希明, 刘青芳. 1999. 塔北地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6(1): 21-24. [文内引用:1]
17 张新涛, 王英民, 石文龙, . 2009. 新疆东北部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相预测[J]. 地质论评, 55(2): 181-188. [文内引用:1]
18 赵澄林, 朱筱敏. 2001. 沉积岩石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68-70. [文内引用:2]
19 赵红格, 刘池洋. 2003.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 沉积学报, 21(3): 411-415. [文内引用:1]
20 周洪瑞, 王训练, 刘智荣, . 2006.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J]. 古地理学报, 8(2): 187-198. [文内引用:1]
21 朱筱敏, 康安, 王贵文, . 1998.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J].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2(1): 14-17. [文内引用:1]
22 朱筱敏, 邓秀芹, 刘自亮, . 2013.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J]. 地学前缘, 20(2): 19-28. [文内引用:1]
23 Eriksson P G, Reczko B F F, Boshoff A J, et al. 1995. Architectural etements from Lower Proterozoie braid-delta and high-energy tidal flat deposits in the Magaliesberg Formation, Transvaal Supergroup, South Africa[J]. Sedimentary Geology, 95: 99-117. [文内引用:1]
24 Gareth T G. 2000. Characterisation and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storm-dominated braid delta and shoreface sequenees from the Basal Grit Group(Namurian)of the South Wales Variscan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17: 445-475. [文内引用:1]
25 McPherson J G, Shanmugam G, Moiola R J. 1987. Fan-deltas and braid delta: Varieties of coarse-grained delta[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99: 331-340.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