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贵州滩”
冯增昭, 鲍志东, 郑秀娟, 王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第一作者简介 冯增昭,男,1926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主要从事于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E-mail:Jpalaeo2012@163.com

摘要

在20世纪90年代,Lehrmann等把中国南方贵州省南部罗甸地区早三叠世的一个孤立的“罗甸碳酸盐岩台地”,称作“大贵州滩”。在国外,已有300多篇文章引用“大贵州滩”这一术语。笔者等曾对中国南方早及中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进行过研究,根据我们的地质资料,在贵州省南部的罗甸地区,在早三叠世,只有一个孤立的“罗甸碳酸盐岩台地”,没有“大贵州滩”,也不能把“罗甸碳酸盐岩台地”称作“大贵州滩”。《古地理学报》(英文版)2015年第4卷第1期,刊登了冯增昭等的文章,There was no “Great Bank of Guizhou” in the Early Triassic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中国南方贵州省早三叠世没有“大贵州滩”)。本文是该英文文章的详细摘要,目的在于让国内的广大读者也知道:“大贵州滩”这一术语是严重的名不副实,不应继续使用。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早三叠世; “大贵州滩”; “罗甸碳酸盐岩台地”; 边阳剖面; 名与实
中图分类号:P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5)04-0573-03
About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Feng Zengzhao, Bao Zhidong, Zheng Xiujuan, Wang Yua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0083

About the first author Feng Zengzhao,born in 1926,grat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52. Now,he is a professor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and is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aeogeography. E-mail:Jpalaeo2012@163.com.

Abstract

In 1990s,Lehrmann et al. called the Early Triassic isolated “Luodian Carbonate Platform”in the Luodian area of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as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This term “Great Bank of Guizhou”was cited in more than 300 articl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have studied th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Triassic in South China.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data of us,in the Early Triassic and in the Luodian area of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there was only an isolated “Luodian Carbonate Platform”,but there was no “Great Bank of Guizhou”. The isolated “Luodian Carbonate platform”should not be called as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This paper is a detailed abstract of the English article There was no Great Bank of Guizhou in the Early Triassic in Guizhou Province, South China( Journal of Palaeogeoraphy(English Edition),2015,4(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let Chinese readers understand that the term “Great Bank of Guizhou”did not match the reality seriously and should not be used any more.

Key words: South China; Early Triassic; “Great Bank of Guizhou”; “Luodian Carbonate Platform”; Bianyang section; name and reality

20世纪90年代, 有几位地质学家(Lehrmann, 1993; Lehrmann et al., 1998)把中国南方贵州省南部罗甸地区早三叠世的一个孤立的“ 碳酸盐岩台地” , 称作“ 大贵州滩” 。近20多年来, 在国外, 已有300多篇文章引用“ 大贵州滩” 这一术语。但在国内, 引用这一术语的文章却较少, 如喻羑艺等(1998), Lehrmann(1999)文章的中文译文, Lehrmann等(2009), 肖加飞等(2009), 李晓伟等(2011)。这些文章的作者大都是Lehrmann的合作者。

20世纪90年代, 冯增昭等(1994, 1997)曾对中国南方早及中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作过研究, 并编制出了岩相古地理图。在冯增昭等(1994, 1997)的中国南方早三叠世早期印度期及晚期奥伦期的岩相古地理图中, 在贵州省南部的罗甸地区, 都是只有一个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 没有滩, 更没有“ 大贵州滩” 。

在贵州南部罗甸边阳的剖面中, 下三叠统下部印度阶罗楼组的浅水碳酸盐岩含量为87.3%, 上部奥伦阶紫云组的浅水碳酸盐岩含量为90.9%, 二者均> 50%; 而罗楼组的颗粒石灰岩含量为6.2%, 紫云组的颗粒石灰岩含量为8.1%, 二者均< 10%, 且均为灰泥颗粒石灰岩。

什么是碳酸盐岩台地?

通常的定义是:在某地区某地层单位中, 浅水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区可定为碳酸盐岩台地(Carbonate platform)。

作者等的定义是:在某地区某地层单位中, 浅水碳酸盐岩含量≥ 50%的地区可定为碳酸盐岩台地。

这两个定义都对, 前者是定性的, 后者是定量的。

根据这两个定义以及贵州省南部罗甸地区下三叠统罗楼组和紫云组中浅水碳酸盐岩含量均> 50%(表1), 可以确定:

在中国南方贵州省南部的罗甸地区, 在早三叠世的印度期和奥伦期, 均为一个面积不大的碳酸盐岩台地。由于这个碳酸盐岩台地位于广阔的黔桂湘深水盆地中, 故可称其为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

表1 中国南方贵州省南部罗甸边阳剖面下三叠统罗楼组和紫云组中各种岩石的含量(%) Table1 Content(%)of rock types of the Lower Triassic Luolou Formation and Ziyun Formation of Bianynag section in Luodian area,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 South China

什么是滩?

滩, 即碳酸盐滩, 亦可称作碳酸盐颗粒滩或颗粒滩。有两种滩, 即亮晶滩和灰泥滩。

在某地区某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单位中, 亮晶颗粒石灰岩含量≥ 50%的地区, 可定为亮晶滩(sparry bank); 亮晶颗粒石灰岩含量49%~30% 的地区, 可定为亮晶准滩(sparry penebank); 亮晶颗粒石灰岩含量29%~10% 的地区, 可定为亮晶雏滩(sparry embryonic bank)。

亮晶滩是典型的高能量水体中形成的滩。

亦可把某地区某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单位中, 灰泥颗粒石灰岩含量≥ 50%的地区, 定为灰泥滩(limemud bank); 灰泥颗粒石灰岩含量49%~30% 的地区, 定为灰泥准滩(limemud penebank); 灰泥颗粒石灰岩含量29%~10% 的地区, 定为灰泥雏滩(limemud embryonic bank)。

灰泥滩中的颗粒形成于高能量水体中, 但却沉积于低能量的水体中。因此形成灰泥滩的水体能量就比亮晶滩的水体能量小得多。

根据这两种滩的定义以及贵州南部罗甸地区下三叠统印度阶罗楼组和奥伦阶紫云组中的颗粒石灰岩含量均< 10%(表1), 可以确定:

在中国南方贵州省南部的罗甸地区, 在早三叠世早期印度期和奥伦期, 均没有滩, 更没有“ 大贵州滩” 。

在中国的其他著作中, 如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987)的《贵州省区域地质志》, 刘宝珺和许效松(1994)的《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 吴应林等(1994)的《中国南方三叠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 在贵州南部的罗甸地区, 亦均是一个孤立的“ 碳酸盐岩台地” , 均没有滩, 更未提及“ 大贵州滩” 。

喻羑艺等(1998), Lehrmann(1999)文章的中文译文, Lehrmann等(2009), 肖加飞等(2009), 李晓伟等(2011)的文章, 均把贵州南部罗甸地区的孤立的“ 罗甸碳酸盐岩台地” 称作“ 大贵州滩” , 显然欠妥。

当然, 在贵州南部罗甸地区的剖面中, 在下三叠统的个别岩层中, 有一定含量的灰泥颗粒石灰岩。可以说在这些个别岩层中, 有规模很小的灰泥雏滩、准滩或滩。但它们的都不是典型的高能量的亮晶雏滩、准滩或滩, 更不是什么“ 大贵州滩” 。

因此, “ 大贵州滩” 这个地质术语是严重的名不副实, 不应继续使用。也不应把“ 罗甸碳酸盐岩台地” 称作“ 大贵州滩” , 因为“ 台地” 和“ 滩” 是两个完全不同含意的地质术语。

参考文献
1 冯增昭, 鲍志东, 李尚武. 1994. 滇黔桂地区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M]. 山东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1-180. [文内引用:1]
2 冯增昭, 鲍志东, 李尚武. 1997. 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222, 照片图版1-26, 彩图1-4. [文内引用:1]
3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 1987. 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698. [文内引用:1]
4 康云骥, 黄惠明, . 2000. 华南南盘江盆地早三叠世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J]. 广西地质, 13(2): 75-78. [文内引用:1]
5 Lehrmann D J, Minzoni M, Enos P, 喻羑艺, 魏家庸, 李荣西. 2009. 扬子地台与华南南盘江盆地大贵州滩三叠系沉积演化史[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1(4): 344-367. [文内引用:1]
6 李晓伟, 喻羑艺, Payne J L, Kelly B M. 2011. 大贵州滩下三叠统岩石和化学地层对比[M]. 贵州地质, 28(3): 161-166. [文内引用:1]
7 刘宝珺, 许效松. 1994. 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88. [文内引用:1]
8 吴应林, 朱洪发, 朱忠发, 颜仰基, 秦建华, 牟传龙, 王尊周, 罗崇迅, 田传荣, 谭钦银, 杜泽英. 1994. 中国南方三叠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43. [文内引用:1]
9 肖加飞, 李荣西, 王兴理, 魏家庸. 2009. 大贵州滩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锶同位素组成特征[J]. 地质论评, 55(5): 647-652. [文内引用:2]
10 喻羑艺, Lehrmann D J, 魏家庸. 1998. 黔南大贵州滩早三叠纪高频旋回堆积型式及其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周期的关系[J]. 中国区域地质, 17(1): 2-9. [文内引用:1]
11 Feng Zengzhao, Bao Zhidong, Zheng Xiujuan, Wang Yuan. 2015. There was no‘Great Bank of Guizhou' in the Early Triassic in Guizhou Province, South China[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4(1): 99-108. [文内引用:1]
12 Lehrmann D J. 1993.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Birth evolution and death of an isolated Triassic platform, Guizhou Province, South China[D]. 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文内引用:1]
13 Lehrmann D J, Wei J Y, Enos P. 1998. Contols of facies architecture of a large Triassic carbonate platform: The Great Bank of Guizhou, Nanpanjiang Basin, South China[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68(2): 311-326. [文内引用:1]
14 Lehrmann D J. 1999. Early Triassic calcimicrobial mounds and biostromes of the Nanpanjiang basin, South China[J]. Geology, 27(4): 359-362.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