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过程重建
马亚玲1, 万金红2, 叶瑜1,3, 方修琦1,4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
3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叶瑜,女,1979年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土地覆盖变化、历史气候变化与响应研究。E-mail: yeyuleaffish@bnu.edu.cn

第一作者简介 马亚玲,女,198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自然地理学专业。E-mail: 1058773599@qq.com

摘要

洪涝灾害历来是影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观测资料,从天气过程、水文过程、受灾情况等方面对1917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的自然过程作了详细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1917年洪涝灾害呈现由台风袭扰→集中降水→山洪暴发/河流决口→积水/淹没→受灾的成灾过程。(2)7月份2次台风带来大范围暴雨,集中性降水出现于7月20—28日,沿燕山、太行山分布,而9月份2次台风带来的暴雨则使灾情更加严重。(3)1917年海河流域各河于7月中旬开始涨溢、决口,9月中旬上游降雨结束后,中下游水位趋于稳定并下降,10月份以后洪水才迟缓退去,而洪水泛滥引发的涝灾影响一直延续到1918年。(4)1917年洪涝灾害在海河南系和北系都有发生,南系尤为严重,共造成156个县受灾。受灾田亩级数在5级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海河干流沿线、南运河沿线以及河北省文安县等低洼地区。

关键词: 1917年; 海河流域; 洪涝灾害; 天气过程; 水文过程; 灾情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5)06-0851-10
Reconstruction of flood disaster process in Haihe River drainage area in 1917
Ma Yaling1, Wan Jinhong2, Ye Yu1,3, Fang Xiuqi1,4
1 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2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 100048
3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Ministry of Education,BNU,Beijing 100875
4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Ye Yu,born in 1979,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physical geography. She is engaged in research on historical land cover change, and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esponse. E-mail: yeyuleaffish@bnu.edu.cn.

About the first author Ma Yaling,born in 1988,is a candidate for her master's degree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he majors in physical geography. E-mail: 1058773599@qq.com.

Abstract

Flood is always one of the main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a flood of Haihe River drainage area in 1917 was reconstructed,including weather process,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disaster situatio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The process of flood is composed of typhoon, heavy rainfall, flash floods or avulsion, being inundated and flood disaster.(2)Heavy rainfall began from 20th to 28th in July caused by two typhoons,along with Yanshan and Taihang Mountains. Another two typhoons in September made the disaster more serious than before. (3)All branches of the Haihe River started swelling and burst in the middle of July. Water levels stabilized and declined in the middle of September when rainfall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Haihe River ended. Flood began to recede after October. However,the impact of floods had been lasting to 1918.(4)A total of 156 counties, affected by floods in 1917,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branches, especially the south branches of Haihe River. The farmland area affected with more than fifty percent mainly concentrated along the Haihe channel and the South Canal,as well as in the low-lying areas like Wen'an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AD 1917; Haihe River drainage area; flood disaster; synoptic process; hydrological process; disaster situation
1 概述

洪涝灾害作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已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特征的影响, 中国洪涝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 是对中国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国内外已有大量历史时期重大洪涝灾害的案例, 这些研究主要从雨情、水情、灾情等方面复原并分析了当时的洪涝灾害及救灾措施, 评价救灾效果, 并进一步分析了灾害发生背景, 可为自然灾害评估和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对当地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表 1)。其中, 中国丰富而长时段的历史文献记录是世界上独有的, 中国学者在《中国历史大洪水》(水利电力部, 1989)、《中国大洪水: 灾害性洪水概要》(骆承政和乐嘉祥, 1996)、《中国近代十大灾荒》(李文海, 1994)、《中国水旱灾害》(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和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1997)等收录了大量的洪涝灾害记录并提供了丰富的洪涝灾害案例。

表1 历史典型特大洪水的案例研究 Table1 Case studies of historical typical catastrophic floods

海河流域是中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 据卢路等(2011)对历史时期海河流域的旱涝灾害统计, 在1470— 2008年间, 海河流域有220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发生频率为40.7%, 约2.5年一遇。其中全流域旱涝平均级数为1级的特大洪涝灾害年共17年, 发生频率为3.1%, 民国时期的1917年和1939年即为特大洪涝灾害年。另据河北省水利厅(1998)统计, 民国时期的1912— 1948年共发生洪涝灾害35次, 其中就有1917年、1924年和1939年3次特大洪涝灾害。1917年洪水总体上小于1963年洪水, 但在某些河段, 其洪峰流量均超过1963年特大洪水, 为50— 100年一遇(骆承政和乐嘉祥, 1996)。张家诚和王立(1992)利用已有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大量档案、报刊等资料, 对1917年洪水的雨情、水情、灾情及灾害成因、对策做了初步分析, 得出1917年(民国六年)是华北的大水年, 为1470— 1985年序列中大涝级(旱涝等级为1级)站点最多的一年。此外, 王秋华(2005)、赵楠(2011)和王林(2013)等利用文集、方志和报刊的记载, 叙述了1917年京直水灾概况及灾害成因, 着重分析了此次水灾的赈济方式、赈款来源及赈济效果。还有一些学者主要从民国时期的《申报》、《益世报》、《大公报》、《晨钟报》等报刊中摘录了关于1917年水灾救济的报道, 包括救济措施、救济方式和救济机构等, 并分析了此次水灾救济中报刊的作用(池子华, 2005; 王军和侯杰, 2013; 赵楠, 2013)。文中主要从天气过程、水文过程和受灾情况等方面对1917年海河流域水灾的自然过程作详细梳理与分析。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文中研究区域为海河流域, 由海河水系与邻近的滦河水系及徒骇、马颊河水系共同组成, 其中, 海河水系是中国7大江河水系之一, 由南运河、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海河南系), 以及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海河北系)组成, 诸水系呈扇形分布于天津附近, 汇合后始称海河, 东流至大沽入海。海河流域地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山西、河南、山东等7省(市)区, 该流域位于东经112° ~120° , 北纬35° ~43° 之间, 流域面积31.8万km2, 其中山区面积占54%, 平原区面积占46%, 为典型的扇形流域(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2009)(图1)。

图1 海河流域概况及1917年7月份2次台风路径和7月份、8月份降水量(降水量数据引自张家诚, 1992; 台风路径引自华北水利委员会, 1933)Fig.1 Overview of Haihe River drainage area, and two typhoon paths in July and rainfall in July and August in 1917 (Rainfall data are from Zhang, 1992; Typhoon path data are from North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1933)

海河流域历来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 究其原因主要有: (1)流域内山区与平原区之间的过渡带较小, 河流进入平原区后宣泄不畅, 容易造成决溢改徙; (2)扇形水系上宽下窄、上大下小的特点, 上游支流水系繁多、下游干流单一集中, 使得洪水容易集中, 互相顶托, 尾闾间更是宣泄不畅, 导致局部或大范围的洪灾; (3)该流域所处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 汛期6— 9月份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5%~85%, 且时空分布不均, 局部地区多暴雨, 极易造成灾害(骆承政和乐嘉祥, 1996; 刘宏, 2007)。

2.2 资料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档案、方志、文集和日记等, 从中提取1917年水灾信息和救灾信息。其中, 雨情信息主要来源于《北京气候资料》(北京市气象局, 1982)和地方志(县志)记载, 并以日记记载作补充; 水情信息主要取自北京水利部水文局编著出版的《华北区水文资料》(水利部水文局, 1954), 提取永定河卢沟桥站1917年6— 9月份逐日水位变化, 此外, 还有地方志中河流决口漫溢的记载; 《京畿水灾善后纪实》(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 1919)为赈灾救灾结束后由熊希龄领导的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以下简称督办处)负责撰写完成的, 比较详尽地反映了以督办处为主线的救灾全过程, 从中提取受灾区范围、受灾程度信息, 辅以《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 1985)、《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李文海, 1990)来呈现灾情概况(表 2)。

表2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历史资料简介 Table2 Historical data related to this study
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搜集涉及1917年水灾的各类文献和史料, 将从中摘录整理的记录按来源、时间、雨情、水情、灾情和备注的格式整理制成数据库, 不同来源的记载可相互补充、校准。首先, 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料, 作1917年北京地区6— 9月份逐月和逐日降水变化序列, 列表呈现记载中降水类型和分布信息, 结合已有研究中的降水等值线、台风路径图, 分析1917年引发水灾的天气过程。其次, 利用数据库中的水文资料, 作1917年6— 9月份永定河卢沟桥站逐日水位变化序列并与逐日降水变化序列进行对比分析, 将河流的决口、水深等信息展现在图上并与受灾区进行叠加分析, 列表对相同河段1917年洪水流量和1963年平均流量、多年平均流量进行对比, 分析1917年从天气到水文过程的转化。最后, 将收集到的受灾区信息, 用ArcGIS软件做出灾区分布图, 将文献记载中河流漫溢决口地点、淹没地区的水深标在灾区图上, 并结合制作的海河流域受灾各县田亩受灾级数(按受灾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级)图, 分析1917年水文过程与灾区范围、受灾程度的联系。

3 结果分析

1917年特大洪水主要是由台风暴雨造成的。7月份连遭2次台风袭扰, 受其影响海河流域连降大雨, 其中20— 28日出现大范围暴雨, 降雨沿太行山及燕山2大山系全线, 中心位置在大清河和滹沱河流域。集中降雨引发河流决口、山洪暴发, 9月份的2次台风, 又使灾情进一步升级, 成为许多地方志所描述的几十年未遇的“ 奇灾” 。

3.1 1917年海河流域雨季降水特点

1917年华北地区雨季结束得迟, 雨季延长, 为形成1917年特大洪涝灾害埋下伏笔。7月份(阴历五月十三日至六月十三日)至9月份(阴历七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均有“ 暴雨” 、“ 淫雨” 、“ 大雨” 、“ 秋大水” 的记载。有雨季持续性降水记录的地点和强降水记录的地点主要分布在海河流域南部的大清河和滹沱河流域, 淫雨持续2个月或更长, 大暴雨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之间(表 3)。据《东方杂志》(第14卷)载, 该年水灾降雨范围覆盖奉天(今辽宁省)、直隶(今北京、天津、河北辖区)、山西、河南等地。

表3 文献记载中海河流域降雨信息 Table3 Rainfall information of Haihe River drainage area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7— 8月份海河流域降水量分布图(张家诚和王立, 1992)表明:降雨沿太行山及燕山2大山系全线。7月份降水中心在太行山区与平原区的过渡地带, 7月份降水量北京市达到438.3mm, 保定403mm, 济南329.1mm, 安东390.4mm, 天津市202.4mm, 向东向西递减到200mm及以下; 8月份降水量中心在燕山与平原区过渡地带, 朝阳市的降水量为292.9mm, 旅顺246.1mm, 大名县241.5mm, 保定185.7mm, 天津156.3mm, 北京120mm, 向西向南减少到100mm以下(中国气象局, 1954)(图 1)。根据北京的观测记录, 北京地区1917年7月和9月平均降水量达到438.3mm和122.4mm, 高于1963年这2个月的降水量, 也远远高于1951— 1980年的平均值。年总降水量1917年为781.7mm, 稍高于1963年775.6mm的值。但1917年在7月份高度集中降水外, 又有9月份集中降水袭来, 而1963年只有8月份集中降水(图 2), 相同河段洪峰流量对比见图3。从图4可以看出, 北京地区的降雨, 7月份在20日之后出现3个峰值, 最高值88.3mm出现在23— 24日, 8月初出现1个峰值76.5mm, 然后, 9月中下旬再次出现1个峰值47.7mm。

图2 1917年北京地区各月平均降水量 (数据源自北京市气象局, 1982)Fig.2 Month average rainfall in Beijing in 1917 (Data are derived from Beiji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 1982)

图3 1917年与1963年海河流域相同河段洪峰流量对比 (数据来源于骆承政和乐嘉祥, 1996)Fig.3 Comparision of flood peak flow in the same river reach of Haihe River drainage area between 1917 and 1963 (Data are from Luo and Le, 1996)

图4 1917年6— 9月份北京地区逐日降水量(a)及永定河卢沟桥站逐日水位变化(b)Fig.4 Daily precipitation in Beijing(a) and daily water level changes in Lugou Bridge station in Yongding River(b) from June to September in 1917

据文献记载(天津市档案馆, 2005), 1917年海河流域7月份的高度集中降水与华北地区受到2次台风袭扰有关:第1次在7月16日台风于厦门登陆, 经长沙、宜昌、洛阳北上, 越过黄河沿太行山继续向北推进, 17日抵达北京西北山区, 于18、19两日在河北省北部山区减弱消失; 第2次在7月20日台风在汕头登陆, 24日越黄河后仍然沿太行山北上, 至27日台风在太行山中部(五台山)一带减弱消失, 按台风推移路线, 7月15日(五月二十七日)以来, 直隶、京畿地区、河南、江苏、安徽、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均遭水灾(罗元铮, 1998), 如同安县“ 七月廿六日怪风暴雨为灾, 拔倒树木破坏渔船无数” , 临县“ 六月十六日开始雨雹为灾, 地积尺许” , 新安县“ 六月大雨山洪暴发” , 夏津县“ 六月十七日卫河由张家窑决口” , 平谷县志出现“ 7月16日, 烈风雨雹” 的记载, 元氏县和无极县“ 六月初八日始雨” , 2次台风路径见图1

3.2 1917年海河流域水文过程与洪峰水位

综合表4图3可知, 1917年子牙河(上游支流为滹沱河和滏阳河)的洪峰流量是35 440m3/s, 相当于每天的径流量达到30.6× 108 m3, 仅子牙河1天的径流量几乎达到海河南系平原区1年的径流量。海河北系永定河1天的径流量4.7× 108 m3, 持续3天就能达到海河北系平原区1年的总径流量, 持续2天就能达到1963年海河北系平原区的年径流量。而据《北京益世报》1917年9月28日载“ 海河入海之水每秒六万方尺(2222m3)” , 仅南运河每秒的来水量5000m3, 只有一半能经海河入海, 加上其他各河的来水量, 当年海河各支流的来水因无法及时入海而滞留, 造成严重的水灾(骆承政和乐嘉祥, 1996)。

表4 海河支流径流量(108 m3)(据张家诚和王立, 1992) Table4 Runoff volume of Haihe River tributaries(108m3) (from Zhang and Wang, 1992)

1917年海河流域各河普遍涨水开始于7月20— 28日集中降雨之后, 至9月中旬各河上游降雨中止, 9月底各河上下游水位渐渐回落, 10月份以后洪水才迟缓退去。结合图4和当时北京地区日记记载(北京市档案馆, 2006; 邓之诚, 2007)可知, 北京地区降水开始于6月底或7月初, 集中降水在7月中旬, 而北京卢沟桥站的水位约在7月16日前后开始发生较大变化, 稍微滞后于降水变化, 峰值的出现也滞后于降水峰值, 并且在集中降水结束后, 水位也趋于平稳, 可见河流水位是随着降雨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3.3 1917年河流决口及山洪暴发状况

1917年洪水在海河南系和北系都有发生, 南系尤为严重, “ 河决” 、“ 大水” 、“ 山洪暴发” 、“ 各河漫溢” 等词语在1917年的资料中频繁出现。据《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 1985)记载, “ 六、七月间滹沱河在献县、河间、无极等处决口, 灌注文安洼, 水深二丈。此外, 沙河在新乐决口四处、计六百二十四丈; 磁河决口六百三十一丈, 木刀沟两岸决口三千一百二十九丈, 漳河也决口” , 各县志中对河流漫溢决口、水深等水情也有较多记载(表 5), 大致能得出各河决口位置, 海河南北系河流均发生决口, 而且集中在河流中下游(图 5-a)。

表5 1917年海河流域水灾决口县及决口河流记录 Table5 Records of flood burst counties and burst rivers in Haihe River drainage area in 1917

图5 1917年海河流域水灾受灾区(a)和受灾县市田亩受灾级数(b)Fig.5 Flood disaster areas in Haihe River drainage area(a) and corresponding series of affected fields in disater counties (b) in 1917

3.4 1917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受灾区及灾情

本研究得到的受灾区域如图5-a所示, 图中的灾区是综合了当时的方志、报纸、实录等多种渠道的资料记载整理画出的, 所以, 图中的非灾区是当时记录的未受灾区。1917年水灾主要是“ 集中降雨— 山洪暴发/河流决口漫溢— 积水淹没— 受灾区” 的受灾成灾过程。

受灾区覆盖今山西、山东、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共造成156个县受灾, 主要分布在海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蓟运河和滦河下游, 海河流域东部平原区基本受灾。而且, 受灾田亩级数在5级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河干流沿线、南运河沿线, 以及河北省文安县等低洼地区(图5-b)。另据其他文献统计, 当年全国总计有267个县受水灾影响(夏明方, 2000), 仅京直灾民共达 5 611 759名(任云兰, 2007), 直隶全省受水灾之害的人口和面积, 均占到全省约2/3(张家诚, 1992)。

4 结论

文中采用档案、方志、文集、日记等相关洪涝灾害史料记载, 主要从天气过程、水文过程、受灾情况等方面对1917年海河流域水灾的自然过程作了详细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1917年海河流域水灾主要成灾过程是:台风袭扰— 集中降雨— 山洪暴发/河流漫溢决口— 积水淹没— 受灾区。海河流域1917年的水灾主要是由7月份2次台风带来的暴雨导致的, 集中降水出现于7月20— 28日, 尤其是23— 25日出现大范围集中暴雨, 而9月份的2次台风带来的暴雨, 又使灾情更加严重。1917年降雨具有雨季长、降水量大、降水范围广的特点。1917年海河流域各河在7月20— 28日集中降水后开始涨溢、决口, 至9月中旬各河上游降雨中止, 月底各河上、下游水位渐渐回落, 10月份以后洪水才迟缓退去, 而洪水泛滥引发的涝灾一直延续到1918年。1917年水灾在海河南系和北系都有发生, 南系尤为严重, 共造成156个州县受灾, 被淹农田约占2/3, 大部分州县农业减产甚至绝收, 约1/3的州县受灾田亩级数在5级以上。

本研究在以往1917年洪涝灾害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量化了灾害过程, 将降水特点、洪峰水位、河流决口及山洪暴发点、受灾区及灾情状况展示在图上, 能更清晰地了解1917年洪涝灾害的灾况及地位。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档案馆. 2006. 那桐日记(下册)[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900-1113. [文内引用:2]
2 北京市气象局. 1982. 北京气候资料(一)(1841-1980)[M]. 北京: 北京市气象局, 1-145. [文内引用:1]
3 陈业新. 2007. 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 以皖北地区为对象[J]. 安徽史学, (2): 117-128. [文内引用:1]
4 成赛男, 杨煜达. 2014. 1840年长江三角洲水灾的时空分布与社会响应[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9(1): 26-38. [文内引用:1]
5 池子华. 2005. 中国红十字会救济1917年京直水灾述略: 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7: 221-225. [文内引用:1]
6 邓之诚. 2007. 邓之诚日记[M].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300. [文内引用:1]
7 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 1919. 京畿水灾善后纪实[M]. 北京: 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 [文内引用:1]
8 凤凰出版社. 2004.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 江苏: 凤凰出版社. [文内引用:1]
9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1997. 中国水旱灾害[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569. [文内引用:1]
10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 1972. 海河流域水文特征资料(内陆河流域: 海河、永定河水系(1892—1970年)[M]. 河北: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 1-100. [文内引用:1]
11 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 1985. 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819-860. [文内引用:3]
12 河北省水利厅. 1998. 中国水旱灾害系列专著·河北省水旱灾害[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16. [文内引用:1]
13 华北水利委员会. 1933. 永定河治本计划·附图卷一[M]. 天津: 华北水利委员会, 图三十八. [文内引用:1]
14 李伯重. 2007. “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 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19世纪的危机在松江[J]. 社会科学, (6): 173-178. [文内引用:1]
15 李琪. 2004. 1915年广东乙卯水灾灾况及灾后赈济初探[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11): 67-70. [文内引用:4]
16 李文海. 1990.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 湖南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79-101. [文内引用:1]
17 李文海. 1994.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350. [文内引用:1]
18 刘宏. 2007. 海河流域六百年来水灾频发的警示[J]. 中国减灾, (12): 42-43. [文内引用:1]
19 卢路, 刘家宏, 秦大庸. 2011. 海河流域1469—2008年旱涝变化趋势及演变特征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 29(9): 8-11. [文内引用:1]
20 骆承政, 乐嘉祥. 1996. 中国大洪水: 灾害性洪水概要[M]. 北京: 中国书店, 120-122. [文内引用:1]
21 罗元铮. 1998. 中华民国实录(1—5卷)上册[M]. 吉林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392-478. [文内引用:1]
22 邱霖. 2000. 1931江苏水灾及其原因分析[J].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50-54. [文内引用:1]
23 任云兰. 2007. 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261. [文内引用:1]
24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府县志辑[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文内引用:1]
25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中国地方志集成·天津府县志辑[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文内引用:1]
26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文内引用:1]
27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 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文内引用:1]
28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2009. 海河流域水旱灾害[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54. [文内引用:1]
29 水利部水文局. 1954. 华北区水文资料(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水位、气象)(1912—1949年)[M]. 北京: 水利部水文局, 100-232. [文内引用:1]
30 水利电力部. 1989. 中国历史大洪水(上卷)[M]. 北京: 中国书店, 185-186. [文内引用:1]
31 天津市档案馆. 2005. 天津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实录[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3-51. [文内引用:1]
32 王方中. 1990. 1931年江淮大水灾及其后果[J]. 近代史研究, (1): 214-227. [文内引用:1]
33 王军, 侯杰. 2013. 略论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社会慈善救济事业: 以《大公报》1917年大水灾报道为中心[J]. 广东社会科学, (1): 168-174. [文内引用:1]
34 王林. 2013. 官义合作, 委托救灾: 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方式探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58(3): 81-90. [文内引用:1]
35 王秋华. 2005. 1917年京直水灾与赈济情况略述[J]. 北京社会科学, (3): 104-109. [文内引用:1]
36 王涌泉. 1981. 1662年中国大水的研究及估算[J]. 南京师院学报, (2): 9-22. [文内引用:1]
37 夏明方. 2000. 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丛书,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 北京: 中华书局, 1-3. [文内引用:1]
38 夏明方, 康沛竹. 2007. 泽国火海: 一九一五年珠江大水灾[J]. 中国减灾, (7): 34-35. [文内引用:1]
39 夏明方, 康沛竹. 2008. 滔滔江河: 一九三五年长江、黄河大水灾[J]. 中国减灾, (3): 46-47. [文内引用:2]
40 徐凯希, 黄长义. 2004. 1935年的汉江特大洪灾及其善后[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4(1): 94-98. [文内引用:1]
41 晏朝强, 方修琦, 叶瑜, . 2011. 基于《己酉被水纪闻》重建1849年上海梅雨期及其降水量[J]. 古地理学报, 13(1): 96-102. [文内引用:1]
42 杨煜达, 郑微微. 2008. 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J]. 古地理学报, 10(6): 659-664. [文内引用:1]
43 叶瑜, 徐雨帆, 梁珂, . 2014. 1801年永定河水灾救灾响应复原与分析[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9(4): 13-19. [文内引用:1]
44 张德二, 陆龙骅. 2011. 历史极端雨涝事件研究: 1823年我国东部大范围雨涝[J]. 第四纪研究, 31(1): 29-35. [文内引用:1]
45 张家诚. 1993. 1823年清道光三年我国特大水灾及影响[J]. 应用气象学报, 4(3): 379-384. [文内引用:1]
46 张向萍, 叶瑜, 王辉. 2011. 从18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记录谈整编方志资料的使用[J]. 古地理学报, 13(2): 229-235. [文内引用:1]
47 张艳丽. 2009. 嘉庆六年京畿大水与政府的应对举措[J]. 兰州学刊. (9): 199-202. [文内引用:1]
48 朱亚男. 2014. 1931年水灾中的山东及其救治: 以《申报》所载资料为例[J]. 哈尔滨学院学报, 35(2): 136-140. [文内引用:1]
49 朱志先. 2014. 1931年汉口水灾述论: 基于民国报刊为中心的考察[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1): 104-111. [文内引用:1]
50 张家诚, 王立. 1992. 1917年华北大水初析[J]. 灾害学, 7(4): 43-49. [文内引用:1]
51 赵楠. 2011. 天津1917年大水灾及其影响探析[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33(4): 70-73. [文内引用:1]
52 赵楠. 2013. 《益世报》视角下的 1917年天津水灾救济研究[D]. 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9. [文内引用:1]
53 中央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 1954. 中国降水资料[M]. 北京: 中央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 21-458. [文内引用:1]
54 Elleder L. 2010. Reconstruction of the 1784 flood hydrograph for the Vltava River in Prague, Czech Republic[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70(1): 117-124. [文内引用:1]
55 McEwen L J, Werritty A. 2007. The Muckle Spate of 1829: the physical and societal impact of a catastrophic flood on the River Findhorn, Scottish Highland s[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32(1): 66-89. [文内引用:1]
56 Thorndycraft V R, Barriendos M, Benito G, et al. 2006. The catastrophic floods of AD 1617 in Catalonia(northeast Spain)and their climatic context[J].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51(5): 899-912.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