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廖涛,男,1966年生,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专业为油气田开发地质。E-mail: liaotao1967@126.com。
通讯作者简介 侯加根,男,1963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储集层沉积学、油气藏地质、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及三维建模研究。E-mail:houjg63@cup.edu.cn。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形成机理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当前以塔河油田为代表的潜山风化壳缝洞型储集层是碳酸盐岩地层暴露地表受到大气淡水淋滤所形成的,而在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发育的非暴露区仍存在大量非暴露岩溶缝洞型储集层。在充分认识该油田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选取油田非暴露区典型区块,应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资料,对非暴露岩溶缝洞型储集层进行研究。研究认为:( 1)大气淡水是非暴露区岩溶作用最关键的岩溶流体,岩溶储集层的形成并不受热液影响;( 2)非暴露区存在“三期三级”构造缝和“两期三级”走滑断裂,断裂及伴生构造裂缝是非暴露区岩溶缝洞型储集层发育的必要条件;( 3)从断裂对岩溶的控制出发将缝洞型储集层细分为早期断裂和明河双控洞穴、晚期断控洞穴、早期裂缝孔洞和晚期微裂缝孔洞 4类;( 4)非暴露区非暴露缝洞型储集层先后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断裂发育、良里塔格组水系下切溶蚀、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断裂发育 3个主要过程。此研究深化了非暴露缝洞型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非暴露区岩溶储集层勘探开发的思路。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ao Tao,born in 1966,is a Ph.D. candida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and he majors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E-mail: liaotao1967@126.com.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Hou Jiagen,born in 1963,is a professor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es on reservoir sedimentology,petroleum geology and geology of oil-gas field exploitation and 3D geological modeling. E-mail: houjg63@cup.edu.cn.
The carbonate fracture-vug reservoirs of marine facies in Tarim Basin have complicated evolutionary mechanism and extremely high heterogeneity. Fracture-vug reservoirs in weathering crust of buried hills in the typical region of Tahe Oilfield is originated from carbonatic rocks which underwent meteoric water when they were lifted up to the ground. But a large number of non-exposed karst fracture-cug reservoirs exist in non ̄exposed district where the Ordovician is complete in Halahatang Oilfield,northern Tarim Basin. Based on ananlysis of regi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selecting the typical oilfield wellblock,utilizing th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the analysis of non ̄exposed karst fracture ̄vug reservoirs was carried out, and we concluded that:(1)Meteoric water is the key karst fluid in non ̄exposed district,and the hydrothermal fluid have no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karst reservoirs.(2)There exists structural fractures of two periods and three levels,and strike-slip faults of three periods and two levels in non ̄exposed district,and the faults and associated structure fracture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fracture-vug reservoirs.(3)The fracture-vug reservoir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including caves controlled by faults and rivers in early phase,caves controlled by faults in late phase,fracture-vug in early stage and micro fracture-vug in late stage.(4)The development of non-exposed karst fracture-vug reservoirs includes three stages in sequence,including faults forming in the mid-Caledonian,river system incision and dissolution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Lianglitage Formation,faults forming in late Caledonian-early Hercynian. The study mad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fracture-vug reservoir'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broadened the thought in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in fracture-vug reservoir.
碳酸盐岩油藏在世界已发现油藏中占有重要地位, 已发现碳酸盐岩油藏储量约占总储量的50%, 油气产量约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Roehl and Choquette, 1985)。在中国, 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王建坡等, 2008), 并陆续发现了华北油田寒武系、塔河油田奥陶系等一系列大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周玉琦等, 2003), 前人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整体总结为3类:岩溶型储集层、礁滩相储集层以及白云岩储集层(康玉柱等, 2008)。典型岩溶储集层以多种裂缝、溶蚀孔洞或洞穴的发育为显著特征, 在全球碳酸盐岩油藏中30%以上为裂缝— 溶洞型储集层(焦方正和窦之林, 2008), 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奥陶系、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及英买力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鹰山组储集层都属于此类, 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
不同学者按碳酸盐岩发生岩溶作用的时间与环境把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分为(准)同生岩溶、风化壳岩溶(不整合面岩溶)和埋藏岩溶(王振宇等, 2008; 张宝民和张静, 2009; 沈安江等, 2010)。当前针对岩溶储集层的研究多以潜山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如塔河油田)为对象, 直接暴露于地表的潜山风化壳岩溶背景下关于缝洞储集层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翟晓先, 2006; 漆立新和云露, 2010; 徐微等, 2011; 李阳和范智慧, 2012; 刘钰铭等, 2012; 马晓强等, 2013; 金强和田飞, 2013)。同时国内外也广泛开展了针对岩溶发育控制因素的研究, 这些因素整体可以总结为岩性、构造、气候、时间、古地貌以及岩溶流体(Loucks, 1999; Lapointe and Meyer, 2007; 陈景山等, 2007; 刘小平等, 2007; 康玉柱等, 2008; 王振宇等, 2008; 曹建文等, 2012), 断裂对岩溶具有控制作用这一观点已经达成了共识, 并取得了一些认识(吕修祥等, 2008; 焦伟伟等, 2011; 周文等, 2011; 邬光辉等, 2012; 马晓强等, 2013)。
哈拉哈塘油田哈6区块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新区, 有学者通过研究将哈6区块以桑塔木组剥蚀线为界划分为潜山区和内幕区(文中称为“ 非暴露区” )(斯春松等, 2012), 经钻井证实, 在奥陶系完整的非暴露区仍然存在大量类似于潜山区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的放空漏失现象, 说明非暴露条件下仍发育有大型岩溶缝洞型储集层。由于潜山区和非暴露区岩溶发育背景差异很大, 不同期次断裂在非暴露区浅埋藏条件下如何控制非暴露岩溶储集层发育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作者通过选取哈拉哈塘油田哈6区块奥陶系桑塔木组尖灭线以南非暴露区井网控制程度最高的哈601井区, 以岩溶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为基础, 将现代岩溶与古岩溶露头作为指导, 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资料综合分析, 在明确岩溶流体为大气淡水的前提下, 以岩心裂缝期次推断走滑断裂发育期次, 同时细化洞穴及裂缝、孔洞的类型, 理清了断裂发育期和各类缝洞体发育期的耦合关系, 明确了岩溶发育期内断裂对缝洞储集层的控制作用。该研究应用现代岩溶与古岩溶对比的思路, 结论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非暴露区奥陶系缝洞储集层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并加深了对塔北地区断控岩溶储集层的认识。
哈拉哈塘油田分为哈6、新垦、热瓦普和齐满4个区块, 位于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的西部斜坡带(图1), 被满加尔、草湖等生排烃凹陷所环绕, 是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有利地区。奥陶系各组地层平缓, 整体表现为向东南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 处于大的构造斜坡背景之下。
潜山区位于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尖灭线以北(图 1), 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由北向南依次覆盖中— 上奥陶统, 构成了一个大型角度不整合面。潜山区古地貌起伏小, 以岩溶台地— 丘丛洼地、谷地为主, 垂向具有明显的岩溶分带性。
非暴露区奥陶系发育完整, 可分为上统桑塔木组、良里塔格组及吐木休克组, 中统一间房组, 中— 下统鹰山组, 下统蓬莱坝组, 鹰山组及一间房组以砂屑灰岩、鲕粒灰岩为主, 至吐木休克组为灰岩、泥灰岩互层, 良里塔格组表现为瘤状灰岩及藻粘结岩, 桑塔木组则以深灰色泥岩为主(图 2), 在中— 下奥陶统沉积的颗粒灰岩为后期岩溶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康玉柱, 2003)。
中— 上奥陶统存在多套不整合面, 岩心证据表明一间房组经历了短期暴露(徐国强等, 2005; 张学丰等, 2012), 相当于小型平行不整合面。良里塔格组末期南北挤压应力使得北部抬升明显, 发生明显的剥蚀作用(张一伟等, 2000), 在良里塔格组顶形成了平行— 角度不整合面。晚奥陶世末, 塔北隆起的持续抬升使得北部中— 上奥陶统完全剥蚀, 形成潜山区。
要分析断裂对岩溶的控制作用, 首先应明确断裂及其伴生构造裂缝的类型、期次及发育规律等。在哈拉哈塘油田非暴露区, 对于岩溶储集层发育最重要的就是断裂及构造裂缝。岩溶发育受断裂的控制明显(顾家裕, 1999; 何发岐, 2002), 断裂及裂缝期次的差异能够控制不同岩溶期内缝洞体的发育。断裂及伴生裂缝虽然具有一定的储集空间, 但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岩溶水提供渗流通道, 因此对于断裂及裂缝的研究是岩溶储集层研究的基础。
哈601井区在塔北隆起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合作用下形成了以北东— 南西向、北西— 南东向和近南北向为主的3组走滑断裂, 平面上呈现出“ X” 型的特征(图 1), 并被序级低、尺度小的断裂复杂化。储集层预测表明, 在走滑断裂附近岩溶储集层集中发育, 体现出不同级次断裂对于缝洞储集层均有极强的控制作用。
根据断裂的延伸长度、断失层位、断距以及塔北地区构造运动期次4个要素将哈601井区走滑断裂划分为2个期次和3个级次。加里东早— 中期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表现显著, 构造应力强, 形成了研究区Ⅰ 、Ⅱ 级断裂(图 3, 红色、绿色断裂), 并构成了研究区的主干断裂, 垂向上断面陡立, 断距在20~80, m之间, 断开层位可从寒武系至二叠系; 随后在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构造运动期间, 前期断裂继承性发育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的北东— 南西向、北西— 南东向、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小断裂(图 3, 蓝色断裂), 为研究区Ⅲ 级断裂, 在剖面上断距10~30, m, 同样具有高陡、向下收敛的构造特征, 可向上延伸至志留系, 平面上延伸距离小于3, km。“ 花状构造” 是走滑断裂的重要鉴别标志之一(Harding, 1990), 2期断裂在剖面上构成了以早— 中加里东期为主的“ 花状构造” , “ 花状构造” 所处的断裂交汇处缝洞储集层最为发育, 后期的岩溶作用往往对前期岩溶储集层存在较强的改造作用。
3.2.1 构造缝类型及特征
前人已经提出了多种裂缝成因类型划分方案(王彩丽等, 1999; 倪新锋等, 2010; 高计县等, 2011), 本次选取非暴露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取心较完整的典型井进行岩心观察分析, 采用高计县(2011)的划分方案, 将研究区一间房组裂缝划分为构造缝、成岩缝和叠合成因缝。岩心及成像测井证实由多期构造缝组成的裂缝网络对于溶蚀孔洞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构造缝附近普遍伴生溶蚀孔洞, 因此文中将构造缝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研究区主要发育3种类型构造缝:近直立缝、高角度斜交共轭缝和构造微裂缝, 缝面平直, 具有一定的组系。不同形态的裂缝与断裂发育期次及构造运动期次具有匹配关系, 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可知(汤良杰等, 2012), 研究区早— 中加里东期挤压应力强烈, 形成主干断裂的同时, 伴生的构造裂缝在缝宽及延伸跨度上均大于其他期次构造缝。整体上构造裂缝受早— 中加里东期Ⅰ 、Ⅱ 级和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Ⅲ 级走滑断裂控制明显(图 4)。
而潜山区裂缝由于处在地表, 长期风化暴露使得构造缝在地表水或地下水扩大溶蚀的影响下规模扩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李阳和范智慧, 2011), 难以保持原始构造裂缝形态, 而是以缝壁不规则的溶蚀缝形态存在, 大型溶蚀缝甚至可在地表被溶蚀成为沟谷。
3.2.2 构造缝期次及有效性
由于缝洞型油藏的特殊性, 直接钻遇有效缝洞储集层时会导致钻井异常。根据研究区钻井、录井数据统计, 有60%的钻井存在放空漏失现象, 其中80%以上只发生钻井液漏失, 并不存在钻具放空现象, 相应成像测井图像能够清晰说明漏失原因是裂缝性漏失。多期构造运动导致的裂缝期次差异是裂缝有效性存在差别的根本原因, 因此构造缝期次的研究是裂缝有效性研究的基础。高计县等(2011)根据裂缝切割关系、充填关系和构造应力期次提出了裂缝期次的划分依据, 本次研究在其基础上, 通过漏失层位的裂缝产状与构造应力匹配关系及裂缝充填物内包裹体均一温度, 分析构造缝期次及裂缝有效性。
依据岩心及镜下观察的充填关系及切割关系可将构造缝划分为3期, 先后顺序为方解石充填缝— 沥青充填缝— 未充填缝(图 5-a至5-g), 构造缝充填物包裹体均一温度整体可分为3个区间(图 5-k), 与地层埋藏史及构造运动期次能够较好匹配(图 5-l), 与其他方法划分的裂缝期次也能对应, 分析认为研究区第1期构造缝为中加里东期方解石充填构造缝, 第2期为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沥青充填构造缝, 第3期为燕山— 喜马拉雅期微裂缝。
有效裂缝的存在是钻遇有效储集层及压裂成功的基础, 不同期次构造运动直接控制了裂缝的规模及产状, 同时也影响了裂缝的有效性。通过精细井震标定, 将成像测井得到的裂缝密度曲线与基于双侧向电导率测井数值进行计算得到的高角度裂缝孔隙度(PORF)交会, 可将裂缝整体分为3级:Ⅰ 级裂缝孔隙度大于0.1%、相对密度大于1.03; Ⅱ 级裂缝孔隙度介于0.04%~0.1%、相对密度介于1.019~1.03; Ⅲ 级裂缝孔隙度小于0.04%、相对密度小于1.019(图 6)。当裂缝走向主频方位与现今水平主应力平行时, 部分裂缝力学上难以保持开启或有效, 此时表现为钻井过程中无放空漏失现象, 而两者存在一定交角时, 裂缝往往有效, 通常会伴随着钻井过程中的裂缝性漏失或裂缝开度及孔隙度的增大。结合构造运动应力方向及断裂走向的分析, 认为燕山— 喜马拉雅期微裂缝虽未充填, 但裂缝延伸规模小, 难以相互沟通形成有效裂缝网络, 而早— 中加里东期裂缝被方解石充填再溶蚀形成有效连通空间(图 5-a), 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裂缝则多被沥青半充填, 这2期裂缝构成了研究区的有效裂缝网络。
断裂对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地表大气淡水的下渗及深层热液的侵入提供渗流通道(沈安江等, 2007; 倪新锋等, 2009)。因此, 在无地层缺失的非暴露区, 岩溶储集层可能受到一种流体的影响, 也可能受多种流体共同影响。
通过有代表性的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可明确非暴露区缝洞储集层在岩溶发育过程中的成岩流体性质和成岩环境, 探讨非暴露区岩溶储集层成因机理。以砂屑灰岩基质、构造缝方解石、不规则缝洞方解石、洞穴方解石为采样主体进行采样, 样品送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实验室测试分析, 设备名称为MAT252气体同位素质谱仪, 检测依据为SY/T 6039-94, 工作标准TTB-2, 实验条件为温度22, ℃, 湿度44%RH。样品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精度可满足研究要求。
在近地表成岩环境中气候因素对沉积环境影响较大, 在潮湿气候中会有间歇性的大气淡水影响, 在干燥气候则会存在较强的蒸发作用, 2种作用均会导致沉积物及胶结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成分发生变化。因此, 近地表成岩环境中海水胶结物碳、氧稳定同位素与沉积物近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海水特征。大气淡水作用下的渗流带或潜流带胶结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偏负, 反映的则是大气淡水影响的特征。以砂屑灰岩基质、构造缝方解石、不规则缝洞方解石、洞穴方解石为采样主体, 分析结果表明, 正常海相泥晶灰岩和少量砂屑灰岩的δ 13C为-0.64‰ ~1.30‰ , 平均值0.679‰ , δ 18O为-10.80‰ ~-4.4‰ , 平均值-6.279‰ (表 1), 在Veizer等(1999)建立的奥陶纪海相碳酸盐岩变化范围之内, 利用Keith 和 Weber(1964)盐度指数(Z)计算公式[Z=2.048(δ 13C+50)+0.498(δ 18O+50)]计算的Z平均值为123.58(以Z=120为海水和淡水分界线, Z值越高反映的流体盐度越高), 反映成岩流体具有正常海水性质, 以此Z=120作为原始正常海相碳酸盐沉积物的δ 13C和 δ 18O 的背景值。溶蚀孔洞方解石的δ 13C为-3.51‰ ~8.16‰ , 平均值1.628‰ , δ 18O为-13.22‰ ~1.99‰ , 平均值-6.537‰ , 盐度指数Z值区间为114.81~125, 其中大部分小于120; 构造裂缝方解石的δ 13C为-4.01‰ ~5.25‰ , 平均值0.844‰ , δ 18O为-15.90‰ ~-2.56‰ , 平均值-9.172‰ , 盐度指数Z值区间为106.813~133.74, 绝大多数小于120, 反映构造裂缝方解石成岩流体主体为淡水; 不规则缝洞方解石的δ 13C为-13.57‰ ~6.26‰ , 平均值-0.022‰ , δ 18O为-21.92‰ ~-1.9‰ , 平均值-10.931‰ , 盐度指数Z值区间为88.59~137.55, 大于120的数据亦基本在120~126之间, 说明不规则缝洞方解石成岩流体主体为淡水; 洞穴方解石的δ 13C为-2.59‰ ~2.69‰ , 平均值-0.220‰ , δ 18O为-15.07‰ ~-8.33‰ , 平均值-11.733‰ , 盐度指数Z值区间为104.32~136.63, 其中小于120的数据占77%, 大于120的数据亦基本在120~123之间, 反映洞穴方解石成岩流体为大气淡水可能性大。
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数据清晰地表明研究区缝洞储集层受大气水溶蚀的特征, 岩溶发育过程并未受到深层热液的影响。同时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 在构造裂缝发育期一间房组已处于埋藏阶段, 而δ 13C 偏负值较大的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洞穴, 说明构造裂缝、洞穴及断裂在岩溶发育期是相互沟通的, 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裂缝经历岩溶时间相对较短, 断裂及伴生裂缝主要作用是作为大气淡水向下运移溶蚀的优势通道。
经钻井证实, 一间房组普遍发育大型洞穴储集层, 洞穴最大高度可达20, m以上, 垂向上在100, m地层范围内均有溶洞分布, 同时成像测井及岩心也清晰显示出除大型洞穴外还有裂缝及溶蚀孔洞的存在。不同成因类型所形成的缝洞体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传统岩溶地质学理论及岩溶垂向分带, 自不整合面向下岩溶作用强度逐渐减弱(任美锷等, 1983), 但无法很好地解释非暴露区缝洞体的发育规律。
塔里木盆地具有多旋回构造演化的特点, 断裂期次与岩溶期次的穿插使得塔北地区奥陶系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受到了多期古岩溶作用的叠加改造。笔者认为, 哈拉哈塘油田非暴露区整体上共经历了一间房组末期层间岩溶, 中加里东期主干断裂发育, 良里塔格组末期断控岩溶发生、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次级断裂发育、奥陶纪末期断控岩溶发生5个主要阶段。其与潜山区的区别在于潜山区颗粒灰岩地层直接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及大气淡水淋滤, 可明显分为垂直渗滤带、季节变动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任美锷等, 1983), 随着季节变动, 地下潜水面不断升降交替, 使得潜山区洞穴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及形态特征。而非暴露区由于颗粒灰岩地层处于埋藏环境下, 不能够与大气淡水直接接触, 因此大气水岩溶作用的发生就要以断裂沟通地表为必要条件, 大气水沿断裂向下溶蚀, 因此地下并不存在潜水面变化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中央隆起西端巴楚断隆上的巴楚露头区的奥陶系古岩溶露头保留较好, 与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在地层、岩性、构造等方面均经历了相似的演化过程, 因此两者的岩溶作用可对比度高。可以通过露头与研究区缝洞储集层进行对比来加强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的认知, 从适应非暴露区缝洞体研究需要的角度出发, 依据断控成因及发育特征等因素, 将非暴露区缝洞储集层划分为洞穴型和裂缝孔洞型2大类, 并根据断裂及裂缝发育期次将其细化为早期断裂水系双控洞穴和晚期断控洞穴、早期裂缝— 孔洞储集层和晚期微裂缝— 孔洞储集层。
4.2.1 早期断裂和明河双控洞穴
早期断裂即指早— 中加里东期在研究区形成的主干断裂。在良里塔格组沉积末期, 研究区南北地势高差大, 地表明河发育, 水量充沛(淡永等, 2015), 早— 中加里东期断裂沟通了地表河流, 为岩溶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同时断裂附近伴生的高角度构造裂缝与洞穴顶部垮塌形成的洞顶缝相互沟通, 在研究区主干断裂附近形成横向及垂向规模都很大的大型缝洞集合体, 横向上十至数十米, 纵向上规模可达数十米, 在洞底发育有垮塌角砾等堆积物及化学充填物, 与塔河风化壳岩溶储集层不同的是, 由于吐木休克组泥灰岩的隔挡作用, 古地下水的季节变动带对于洞穴形成的影响很小。
以主干断裂为通道, 地表水系为岩溶水来源, 依托断裂及伴生高角度裂缝逐渐溶蚀扩大形成垂向规模大于横向规模的洞穴, 与巴楚地区岩溶露头的垂向洞穴(图 7-a, 7-b)以及塔河油田纵向发育型洞穴类似(马晓强等, 2013)。
4.2.2 晚期断控洞穴
晚期断裂是在加里东晚期— 海西早期构造运动期间形成的新断裂, 再次为岩溶水的向下溶蚀提供了通道, 在断裂附近部位形成岩溶洞穴, 该类储集层主要受到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断裂控制, 岩溶水动力小于良里塔格组末期, 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 平面上主要沿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断裂带分布, 在断裂交汇处更为发育, 通过对巴楚地区露头的调查, 该类洞穴垂向上随机分布在断裂两侧, 垂向发育规模大于横向发育规模(图 7-c, 7-d)。以相对孤立的洞穴为主体, 不受地表水系控制, 垂向上沿断裂两侧随机分布, 该类洞穴的发育不受潜水面变化及岩溶垂向分带性的影响, 在各个深度均有发育。
4.2.3 早期裂缝— 溶蚀孔洞
早期裂缝主要包括早— 中加里东期和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构造运动与断裂伴生的高角度构造缝。早期裂缝— 孔洞型缝洞系统主体以早期裂缝为岩溶水渗流通道形成溶蚀孔洞为主, 可与大型洞穴不连通而作为单独一类储集层, 在巴楚地区露头以及研究区岩心均能得到体现(图 7-e至7-g), 裂缝主要形成于早— 中加里东期和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 作为研究区最主要的有效裂缝, 发育程度受断裂控制明显, 与距断裂距离成反比, 钻井证实研究区普遍发育早期裂缝— 孔洞型储集层, 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 但裂缝网络在横向上连通性差。
4.2.4 晚期微裂缝— 溶蚀孔洞
晚期微裂缝以未充填的微米级开度为特征, 形成于燕山— 喜山期。微裂缝— 孔洞储集层一般发育在远离早期断裂带的区域, 由于印支期、燕山— 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对塔北地区影响很小(张光亚等, 2007; 汤良杰等, 2012), 导致构造缝的延伸长度、开度等相对较小, 规模不足以大范围沟通溶蚀孔洞, 通常仅镜下可见, 只有微米级, 溶蚀孔洞发育程度低且难以通过微裂缝实现有效的沟通。
大量统计数据表明, 研究区一间房组多数洞穴明显受到各级断裂的控制作用, 沟通地表的大型断裂及伴生裂缝增加了碳酸盐岩与地表大气淡水的接触面积, 断裂发育带决定了岩溶储集层在地下的发育规模(乔占峰等, 2011)。
研究区一间房组储集层整体属于短期暴露不整合岩溶叠加后期改造形成, 与紧邻的塔河地区长期隆升潜山风化壳岩溶存在较大区别, 后者岩溶发育不均匀, 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 以塔河油田为例, 大型不整合面控制作用更强, 近2/3的缝洞发育段都集中在距奥陶系顶面0~60, m的表层岩溶带, 而在距奥陶系顶面150, m之下的深部潜流带, 缝洞发育段仅占1/10(李阳和范智慧, 2011)。
针对潜山区的研究表明岩溶发育强度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吴东胜等, 2006), 但非暴露区断裂对岩溶储集层的控制明显, 走滑断裂在垂向上增加了溶蚀作用的深度, 因此在地下深部断裂附近区域仍可发育大型缝洞体, 而并非是潜山风化壳储集层深部缓流带形成的小规模溶孔和溶蚀裂隙。依据单井钻遇的岩溶带及地震储集层预测, 可将哈601井区一间房组缝洞系统在垂向上划分为2个缝洞储集层发育带— — 一间房组表层裂缝孔洞发育带和深部洞穴发育带, 裂缝孔洞发育带距一间房组顶面0~30, m, 是全区最重要的岩溶发育段, 全区93.1%的井都钻遇该带; 深部洞穴发育带在距一间房组顶面30~100, m范围内, 钻井过程中存在放空的现象能够证明未充填洞穴的存在(图 8)。
目前对于断裂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控制作用研究已有了清晰的认识, 主要包括形成断裂破碎带、沟通地表大气水和传导深部热液3方面(Duggan et al., 2001; Green and Mountjoy, 2005; 吕修祥等, 2008), 针对层间岩溶非暴露区, 需要在洞穴成因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明确洞缝配置关系来满足开发的需要。
5.2.1 早— 中加里东期断裂对断裂、明河双控洞穴的控制
在研究区一间房组共识别出45个断裂、明河双控洞穴, 全部集中在距离断裂300~500, m范围内, 以地震剖面垂向上2~3个串珠连续发育的大型缝洞体为典型特征, 主控因素为良里塔格组河流及早— 中加里东期断裂。
主干断裂对于断裂、明河双控洞穴的控制体现在:一间房组沉积末期短期暴露剥蚀形成了一定的地貌分异, 研究区微地貌单元以微丘洼地、微丘丛谷地及微峰丛洼地发育为特点, 在微地貌高地及河流附近形成了溶蚀孔洞或小型洞穴为主的第Ⅰ 幕层间岩溶缝洞型储集层, 在良里塔格组沉积末期哈拉哈塘油田北部抬升明显, 发生了明显的剥蚀作用(张一伟等, 2000), 地表河流发育, 水动力作用强, 在局部河流深切部位或河流与主干断裂交汇处对第Ⅰ 幕层间岩溶储集层叠加改造, 同时主干断裂继承性发育, 在形成新断裂的同时沿断裂带继续发育高角度裂缝, 甚至在垂向上能够将深部洞穴与良里塔格组缝洞储集层沟通。
研究区在一间房组及鹰山组顶部发育有2层断裂、明河双控洞穴, 垂向上通过主干断裂或高角度裂缝连通, 洞顶缝系统对缝洞体横向发育范围的扩大不明显, 导致不同洞穴之间在横向上连通性差、垂向上连通性好, 单井生产动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5.2.2 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断裂对断控洞穴的控制
在哈601井区共预测出43个断控洞穴, 其距断裂的最大距离全部小于800, m, 集中发育在距离断裂500, m范围内, 通过蚂蚁体自动提取断层来弥补人工解释断裂, 能够较好地解释个别距离断裂较远洞穴的发育。
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断裂对断控洞穴的控制作用体现在:Ⅲ 级断裂及伴生裂缝的形成对第Ⅰ 幕层间岩溶储集层优势发育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 早海西期运动持续时间长、剥蚀地层厚度大, 使得地表水长期沿断裂向下溶蚀, 形成新洞穴的同时对前期缝洞体扩大溶蚀, 形成断控洞穴(图 9)。
数米至数十米规模的洞穴顶部都发育有垮塌形成的垮塌缝、构造缝及溶蚀缝等可以相互沟通扩大缝洞系统的规模(Loucks et al., 2004), 沿研究区一间房组顶面层状分布的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与洞顶缝系统沟通扩大了缝洞体的连通范围, 依据钻测井及地震资料, 共识别出缝— 洞混合型、单洞上缝型、多洞裂缝连通型3种配置关系, 断裂及裂缝的集中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缝洞体之间的连通性。
5.2.3 早期裂缝对溶蚀孔洞的控制
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作为作为一类独立存在的储集层, 裂缝促进了岩溶作用的发生并增强了连通性。第Ⅰ 幕层间岩溶作用形成溶蚀孔洞被早— 中加里东期裂缝切割, 随后作为第Ⅱ 幕岩溶储集层的岩溶流体渗流通道促进了对前期溶蚀孔洞的叠加改造, 形成了裂缝孔洞储集层的初步形态。在奥陶纪沉积末期, 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构造缝再次改造前期裂缝孔洞, 2期裂缝组成的裂缝网络再次促进了裂缝孔洞的发育, 形成了2期构造裂缝和3期溶蚀孔洞组成的大规模裂缝孔洞储集层。
而燕山— 喜山期微裂缝发育时间最晚, 之后并没有岩溶期次的存在, 因此微裂缝对岩溶作用没有影响, 与第Ⅰ 幕层间岩溶形成的溶蚀孔洞构成了规模很小的裂缝孔洞储集层。
1)通过现代岩溶及古岩溶露头认知, 结合缝洞储集层形态规模, 从断控岩溶成因出发将塔北哈拉哈塘油田哈601井区非暴露岩溶缝洞储集层划分为早期断裂、明河双控洞穴、晚期断控洞穴和早期裂缝孔洞储集层、晚期微裂缝孔洞储集层4种。
2)哈拉哈塘油田非暴露区断裂对岩溶的控制作用突破了风化壳潜山岩溶储集层垂向分带的传统思路, 依据垂向上的发育特征, 可将哈拉哈塘非暴露区非暴露岩溶储集层发育带划分为距一间房组顶面0~30, m的裂缝孔洞发育带和30~100, m的洞穴发育带, 不同缝洞储集层发育带几乎不受潜水面变化影响。
3)明确了早— 中加里东期和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2期断裂对于2种非暴露条件下形成的洞穴型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断裂和明河双控洞穴受良里塔格组古水系的影响垂向规模大, 连通性好; 断控洞穴是在早期缝洞体的基础上经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断裂控制溶蚀扩大形成的。
储集层类型的细分可以较好地解释单井产能之间的差异, 在缝洞型油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 明确断裂发育期、岩溶发育期和油气充注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关系, 来实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高效开发。
(责任编辑 李新坡)
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第一号通知
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6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河南理工大学召开,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的主办机构主要有: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SEPM(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
河南理工大学和河南省煤层(页岩)气协同创新中心。
初步定于2016年9月下旬, 会期3天; 会后地质考察1— 3天。具体路线及日期见第二号通知。
学术交流内容涵盖近年来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进展; 研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测试技术在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 探索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在能源矿产勘探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会议期间还将设有多个专题讨论:(1)会议期间将针对中国含煤盆地召开煤层(页岩)气专题研讨会, 并邀请相关煤炭地质局、煤业集团、油田企业参加。欢迎各位代表参加专题研讨会, 并针对含煤盆地综合矿产勘查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2)生物遗迹与油气储集层和地质微生物成气专题研讨会。(3)白云岩成因研究及其进展。
会后安排有丰富的地质考察活动, 考察路线:①济源王屋山中生代陆相沉积地质剖面考察; ②焦作后寨— 刘庄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地质剖面考察; ③南阳伏牛山中生代陆相沉积地质剖面考察; ④禹州大风口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地质剖面考察; ⑤登封嵩山早古生代海相沉积地质剖面考察。根据各条路线报名情况再具体落实, 少于20人的路线将取消。
会议前, 《古地理学报》将出版会议专刊, 全文提交时间2016年3月底前。会议后, 没有发表过的优秀论文将在《古地理学报》刊登。全文投稿信箱:gdlxb@163.com, 同时到《古地理学报》采编系统投稿(http://www.gdlxb.cn)。
2. 本届会议将评选青年优秀论文。会议将对青年优秀论文作者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及其他奖励。愿意参加评选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76年10月1日后出生)的青年作者, 应在会前把论文全文(包括图、表和中英文摘要等)5份, 必须是未刊登的文章(《古地理学报》此次专刊除外), 按《古地理学报》征稿简则要求打印, 交会务组。特别提示:(1)参评青年学者一定是第一作者; (2)必须是本人参加大会并作报告。
拟参加会议的代表请于2016年4月1日前填写回执, 回执表电子邮件发给:paleogeography2016@126.com。或邮寄到: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纪大道2001号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邮编:454003。联系人:
胡 斌,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手机:13803910866;
张立军,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手机:18639108037;
赵秋芳,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手机:13839197068。
会议欢迎单位和个人捐赠有关学术著作(10本以上), 作为青年优秀论文作者的奖品, 激发青年地质工作者的从业热情。
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筹备委员会
二〇一六年一月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