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靳秀菊,女,1967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普光分公司开发管理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E-mail: jinxiuju1@163.com。
通讯作者简介 侯加根,男,1963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主要从事储集层沉积学、油气藏地质、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及三维建模研究。E-mail: houjg63@cup.edu.com。
礁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类型多样,孔—渗关系复杂,由于缺少相应的岩石物理模型,储集层渗透率地震预测一直是一个难题。作者以普光气田为例,通过分析复杂孔隙类型对储集层渗透率的控制作用及不同孔隙类型储集层在常规测井和声学测井上的响应特征,引入反映孔隙形态和连通性的 “孔构参数”表征相似孔隙度样品的岩石物理参数变化;进而建立基于孔构参数的孔隙类型判别标准和不同孔隙类型储集层孔—渗关系模型,对储集层测井渗透率进行精细解释和评价;并通过分析不同孔隙类型储集层的弹性参数与孔构参数的关系,建立起基于孔构参数的岩石物理量版;采用叠前统计学反演方法首先开展孔隙度、孔构参数的地震反演,进一步开展基于孔隙度和孔构参数的渗透率地震反演,实现了复杂孔隙类型储集层渗透率的定量预测。
About the first author Jin Xiuju,born in 1967,professor senior engineer,Ph.D. candida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Now she is the chief geological engineer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ongyuan Oilfield,and deputy director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Puguang Gasfield. She is mainly engaged in development geology of gasfield.E-mail: jinxiuju1@163.com.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er Hou Jiagen,born in 1963,professor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Now he is a doctoral tutor,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reservoir geology,development geology and geological modeling research. E-mail:houjg63@cup.edu.com.
The reef bank 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pore types and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Due to the lack of corresponding rock physics models,seismic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permeability ha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a long time. Taking Puguang Gasfield as an example,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complex pore types on reservoir permeability and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ore types are analyzed,and frame flexibility factor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o characterize the rock physical parameters variation of samples with similar porosity. In order to make fine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logging permeability,the discrimination standard of reservoir pore types and reservoir porosity-permeability model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rame flexibility factor. Rock physical model based on the frame flexibility factor is finally established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astic parameters of reservoirs with various pore types and the frame flexibility factor.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permeability with complex pore types is realized by pre-stack geostatistical inversion of permeability based on porosity and the frame flexibility factor.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东北断褶带东北段(图 1), 目的层位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上二叠统长兴组, 是国内近年来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整装礁滩相碳酸盐岩气田(马永生等, 2005; 张喜亭等, 2009)。受沉积环境、成岩演化作用等影响, 碳酸盐岩储集层、尤其是礁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比碎屑岩储集层具有更加复杂多样性的孔隙结构特征(蔡勋育等, 2005; 马永生等, 2007; 孙耀庭等, 2008; 曾大乾等, 2011; 张天付等, 2012; 李小燕等, 2014), 在孔隙度相似的情况下, 储集层渗透率却存在巨大差异, 造成了储集层渗透率的强非均质性(陈培元等, 2013), 直接影响气藏的开发效果。普光气田投产5年多来, 已表现出不同类型储集层纵横向动用程度差异大、边底水(靳秀菊等, 2010)局部突进较快等问题。
地震资料包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 利用地球物理手段来研究储集层孔、渗空间展布特征(孙建库, 2004; 李岩峰等, 2005; 秦军等, 2011), 尤其是渗透率空间展布特征, 表征其平面非均质性, 对进一步研究气藏开发特征, 进而提高开发效果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常用的岩石物理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礁滩相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 且岩石孔隙结构的差异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岩石的弹性性质, 致使测井解释渗透率精度较低, 精确的地震预测难以实现, 因而对礁滩相储集层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的表征, 还多局限于利用井点数据采用井间插值法或仅利用地震信息约束变化趋势(杨少春, 2000; 岳大力等, 2004; 文化和孙娜, 2011), 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
要实现礁滩相储集层渗透率的定量描述, 其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建立起宏观地震属性与储集层微观孔隙特征之间的“ 桥梁” (Jiang et al., 2012)。作者提出采用孔构参数判别储集层孔隙类型, 并通过岩石物理分析和测井评价, 建立了不同孔隙类型储集层孔— 渗关系模型和基于孔构参数的岩石物理量版, 实现礁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渗透率地震预测, 为气藏储集层精细评价和开发动态分析奠定了基础。
普光气田长兴组— 飞仙关组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台地边缘礁和滩台地边缘礁。原始沉积环境及后期成岩作用决定了储集层岩石类型及相应的孔隙类型(任利剑等, 2008; 王恕一等, 2010; 潘立银等, 2012; 王小敏和樊太亮, 2012), 飞仙关组储集层岩性主要为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砂屑白云岩等, 长兴组主要为海绵礁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砾屑白云岩等。通过压汞和薄片等资料分析认为, 气田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为主, 裂缝仅局部发育(靳秀菊等, 2011)。孔隙成因类型多样, 但按照形态大致可以分为3种:粒间孔隙(包括晶间孔隙)、粒内孔隙(包括铸模孔隙)和混合孔隙。
渗透率的变化主要由孔隙形状、孔候半径和孔隙连通性等因素决定, 不同孔隙结构储集层对应的孔隙度— 渗透率关系各不相同, 只有在孔隙结构约束下的渗透率模型才能更为精确地表征储集层物性。
普光地区由于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多样化, 孔隙度— 渗透率关系复杂, 通过样品分析大致可以分为3类:以粒内孔(包括铸模孔)为主的储集层, 由于孔隙连通性差, 主要表现为高孔低渗特征; 以粒间孔(包括晶间孔和晶间溶蚀孔)为主的储集层, 由于孔隙连通性好, 渗透率较高; 而包含上述含2种孔隙类型的储集层, 渗透率变化趋势则处于两者之间(图 2)。
岩心样品压汞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孔隙度(孔隙大小)仅是渗透率的控制因素之一, 孔喉半径(吼道大小及形状)才是渗透率的绝对控制因素, 因为它控制了孔隙间的连通程度, 这很好地解释了在低孔隙度层段存在较高渗透率的现象(图 3)。
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是地下油气藏岩性、物性以及流体的综合反映。选取普光2井储集层中具有相似孔隙度而孔隙结构不同的2段(图 4), 其矿物组成以白云石为主, 孔隙度均值在10%左右(下段的孔隙度稍大于上段1~2个百分点), 分析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储集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薄片分析表明, 2段最大的区别就是孔隙结构的差异, 下段以粒内(铸模)孔为主, 上段以粒间(晶间)孔为主, 上下2段储集层渗透率却存在较大差异。
对比2段储集层的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有以下特点:(1)自然伽马和光电吸收截面仅与地层中的泥质和一些特殊矿物含量有关, 密度曲线基本上反映的是储集层总孔隙度的大小, 上下2段差异不大。(2)下段储集层的孔隙度略大于上段, 而声波时差值略小于上段。分析认为应是受孔隙结构变化的影响, 因为声波可以在粒内孔储集层中沿骨架传播, 而在粒间孔储集层中必须经过扁、长的孔隙空间, 造成传播速度的降低, 表现为相对高的声波时差值。(3)相对于晶间孔储集层, 补偿中子在粒内孔储集层段表现为低值, 这可能与粒内孔高的束缚水和相对高的灰质含量有关。(4)对比深浅侧向电阻率, 粒间孔储集层表现出比粒内孔储集层较大的幅度差, 这主要是粒间孔储集层的连通性高于粒内孔, 引起钻井液的侵入半径大。但由于受测井质量的影响, 这一特征不具普遍性。
可以看出, 尽管不同孔隙类型储集层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响应特征有所不同, 但很难定量表征其差异大小。
通过取心— 测井的对应分析发现, 在高孔隙层段, 横波和纵波速度都大幅度衰减, 但衰减幅度因储集层孔隙类型不同而有差异。
仍以普光2井为例, 研究不同孔隙类型在横波、纵波、斯通利波的变化特征。受孔隙度控制, 高孔高渗的粒间孔储集层和高孔低渗的粒内孔储集层都具有较低的波速, 但粒间孔储集层相对于相同孔隙度下的粒内孔储集层具有较高的纵横波波速比和较低的斯通利波。这是由于粒间孔储集层相对于粒内孔储集层具有较大的孔喉半径及较高的孔隙连接性, 对斯通利波和横波的衰减影响更大。
因此, 孔隙结构的变化在地震反演参数— 纵波阻抗、横波阻抗以及泊松比上均应有一定响应, 这是进一步定量评价的基础和叠前反演可行性的证明。表1总结了孔隙类型的变化在常规测井和偶极声波测井上的响应特征。
孔隙类型在常规和偶极声波测井上的电测响应, 基本都是定性和半定量地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但物理意义有限。为定量描述礁滩相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 Sun和 Goldberg(1997)及Sun(2004)通过对BIOT模型进行延伸, 在裂缝型多孔介质中引入表征储集层内部构造特征的孔构参数γ 与γ u, 以达到定量分析解释礁滩相碳酸盐岩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复杂的连通关系对岩石声波速度的影响作用。模型简化如下:
其中, Vp、Vs分别为纵、横波波速, m/s; ρ 、ρ s、ρ f分别为体积密度、岩石骨架密度、流体密度, g/cm3; K、Ks、Kf分别为体积模量、岩石骨架体积模量、流体体积模量, Pa; μ 、μ s分别为剪切模量、岩石骨架剪切模量, Pa; φ 、φ k分别为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 %; Fk为有效孔隙比例系数, 无量纲; f, fμ 为骨架柔韧性参数, 无量纲; γ 、 γ μ 为孔构参数; C为系数, 无量纲。
孔构参数γ 、γ μ 是独立于岩石孔隙度、但反映孔隙形态和连通性的参数(γ 主要表征岩石的体积变化, γ μ 主要表征岩石的形态变化)(Dou et al., 2011; Padhy and Abdul, 2012; Rachael et al., 2014), 在物理上可以理解为高宽比(aspect ratio)的倒数, 低“ γ 、 γ μ ” 值对应高的高宽比, 孔隙更圆化(图 5)。当储集层孔隙度较大且孔隙类型相对单一时, γ 近似于γ μ , 即C≈ 1。
孔构参数的计算由岩石弹性参数(纵波波速、横波波速、密度等)推导, 简化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测井和岩心分析, 证明了孔构参数在普光气田指示孔隙结构上的可行性(张汉荣等, 2012)(图 6)。粒间孔因晶体的特殊形状和排列而具有较低的高宽比和较高的孔构参数, 而粒内孔由于大多保留了鲕粒特有的磨圆度而具有较高的高宽比和较低的孔构参数。综合分析结果, 孔隙类型与孔构参数γ μ 的对应关系如下:
粒内孔隙:γ μ < 4.0
混合孔隙:4.0< γ μ < 8.0
粒间孔隙:γ μ > 8.0
上述分析表明, 孔构参数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于孔隙之外的表征储集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重要参数。因此, 针对礁滩相储集层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特征, 研究提出分孔隙结构类型建立渗透率解释模型(图 7)。通过取心段孔隙度、渗透率解释精度检验, 渗透率计算误差在一个数量级以内。
利用取心与测井资料, 计算波速、阻抗、弹性模量等参数, 分析其与孔构参数的关系(图 8), 论证孔构参数反演的可行性, 即建立起储集层微观孔隙特征与宏观地震之间“ 桥梁” , 这是开展渗透率地震预测的前提(Shedid and Almehaideb, 2003; Moyosore et al., 2007; Ramamoorthy et al., 2008; Zhu et al., 2013)。
研究表明, 在相同孔隙度下, 波速度变化较大。除流体和矿物的影响外, 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孔隙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弹性性质造成的, 应用孔构参数γ 、 γ μ 可以较好地将不同孔隙结构储集层的传播特征加以区分。在孔隙度相同的情况下, 粒内孔隙纵、横波速度大于粒间孔隙, 横波速度相对于纵波速度来说区分效果更好一些。
研究同时表明, 孔隙结构参数不仅能反映相似孔隙类型储集层的弹性参数随孔隙度的变化趋势, 也能反映相同孔隙度下, 不同孔隙类型储集层的抗压、抗剪切能力等, 主要是由于在相同孔隙度下, 孔隙排列相对均匀的粒内孔储集层的岩石抗压、抗剪切能力较强, 因而具有较大的体积模量和弹性模量。
综上所述, 孔构参数不仅能反映复杂孔隙类型储集层的孔隙形状和有效连通程度, 也具有利用地震开展反演的岩石物理基础。
通常情况下, 通过叠前或叠后地震反演, 可以得到纵、横波阻抗、泊松比或纵横速度比等地球物理参数, 再通过一定的岩石物理模型, 将弹性参数体转换成气藏物性参数。这种方法对储集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的碎屑岩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对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变化的碳酸盐岩储集层, 这种基于数据的单一的线性或非线性的直接转换方式会对物性参数, 特别是渗透率的预测带来很大的误差。
结合储集层孔构参数分析认为, 利用上述建立的基于孔构参数的岩石物理量版和孔— 渗关系模型, 可以解决复杂孔隙结构储集层的渗透率地震预测难题。
首先根据取心、测井资料, 将孔隙类型划分为粒内孔、粒间孔及混合孔3类; 分析不同孔隙类型储集层空间分布特征, 确定不同孔隙类型储集层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和变差函数; 采用叠前统计学反演技术, 获得纵、横波阻抗等弹性参数体, 再进一步转换为孔构参数体、孔隙度体; 基于建立的孔— 渗关系模型, 即可将孔构参数体、孔隙度体转换为渗透率体。
预测结果分析, 储集层整体以粒间孔隙为主, 孔渗对应关系较好, 局部发育粒内孔, 体现出的是相对的低渗特征, 而针对大孔隙的粒内孔储集层体现出的是相对的低渗特征, 与实际地层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图 9), 满足了普光气田复杂孔隙类型储集层渗透率的预测精度要求。如普光302-1井在5369~5440, m井段(时间剖面上2534~2554, ms)发育一套粒内孔储集层, 预测孔隙度较大, 但孔构参数值较小, 渗透率较低(图 10), 与岩心分析一致。根据预测结果, 进一步明确了气田高渗透带分布。
1)礁滩相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 孔隙类型大致可以分为粒内孔、粒间孔、混合孔3类, 不同孔隙类型储集层具有不同孔— 渗关系特征, 孔喉半径(吼道大小及形状)是渗透率的绝对控制因素, 而孔隙度(孔隙大小)仅是渗透率的控制因素之一。
2)引入既能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也能表征储集层宏观弹性参数特征的孔构参数, 并建立基于孔构参数的孔— 渗关系模型和岩石物理量版, 是利用地震定量预测复杂孔隙结构储集层渗透率的有效方法。
3)基于孔构参数的渗透率反演, 能够真实反映复杂孔隙类型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特征。预测结果已用于普光气田精细地质模型建立, 为气藏开发动态分析及开发调整提供了准确的地质依据。
4)该技术方法对类似气藏储集层精细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 郑秀娟)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