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钟大康,男,1961年生,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储集层研究。联系电话:010-89733322;E-mail: zhongdakang@263.net。
通过对国内外近 100多年来山地蚀源区沉积类型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结合第四系现代沉积的野外考察,根据沉积物是否发生搬运、搬运机制、沉积位置、沉积部位的坡度以及地貌特征等,将山地蚀源区沉积类型划分为残积物、坡积物、坠(崩 /塌)积物、山间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等 6种类型,各种类型在基本概念及其内涵上存在明显差异。残积物是母岩风化的产物在较平缓的地貌上( <3°)形成的原地堆积;坡积物是母岩风化后形成的产物在坡面流水或重力作用下沿着具有一定坡度( >3°,但一般不超过 30°)的斜坡滑动或滚动至斜坡坡脚(即山麓)形成的堆积物;坠积物是仅在重力作用下以坠落或崩落或崩塌的方式沿着较陡峭的坡地( >30°)滑动或滚动至坡脚形成的沉积物;山区河流沉积物是残积物、坡积物和坠积物被坡面流水带到沟谷或山间河道中形成的沉积物;洪积物是洪水期山间洪流携带的大量母岩风化产物在出山口形成的沉积物;冲积物是平水期山间河流携带的大量母岩风化产物在出山口形成的沉积物。此外,山地蚀源区还存在滑坡、滑塌、泥石流等几种重力流沉积物。
By 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edimentation types in exhumation provenance during recent decades to centuries at home and abroad,combined field study in modern sediments of Quaternary,based on whether sediments transport,transportation mechanism,sedimentation location,gradient and landform, etc., the sedimentation types in exhumation proven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eluvium,deluvium,colluvium,fluvial deposits in mountain-girt valley,pluvium,alluvium, etc. Various type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basic conception and connotation.Eluvium is sedimentation in-situ of the parent rock weathering product on the gentle landform(<3°). Deluvium is the deposits formed from parent rock weathering by sliding or rolling to the foot of the slopes under the impact of overland flow or gravity on the tilt landform (>3°,but no more than 30°). Colluvium is the deposits formed only under the impact of gravity by sliding or rolling to the foot of the slopes in the way of caving or fall or collapse on the steep landform (>30°). Fluvial deposits in mountain-girt valley form when eluvium,deluvium,colluvium are carried to valley or channel in mountains by overland flow. Pluvium forms during flood period when plenty of parent rock weathering products carried by intermountain flood current are located in mountain pass. Alluvium forms during normal river flow period when plenty of parent rock weathering products carried by intermountain flood current are located in mountain pass.In addition,gravity flow deposits such as landslide,slump,debris flow, etc., also exist in exhumation provenance.
地球表面根据地貌高差起伏大小和海拔高低等大致可以划分为山地区、平地区和盆地区(David, 1991; 王运生等, 2007)(图 1)。山地区一般海拔高、地貌高差起伏大, 常常以侵蚀为主, 提供沉积物的来源, 也叫“ 蚀源区” 或“ 山地蚀源区” (有人曾用“ 山麓区” 这一术语, 但“ 山麓” 仅指山坡的“ 坡脚” , 山地区既有平地、也有坡地, 还有谷地, 所以用“ 蚀源区” 比较恰当, 且全面)。它构成沉积体系中的“ 源” (英文叫provenance或source), 该地区一般情况下沉积较少, 即使有存在时间也很短暂,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被侵蚀搬运到平地区和盆地区; 平地区海拔中— 低、地貌高差起伏小, 在该地区主要是作为沉积物的输送通道(如河流), 而侵蚀作用比蚀源区弱, 沉积作用比蚀源区强, 这个地区通常以河流的冲积作用为主, 故又可叫“ 平地冲积区” ; 盆地区主要为陆地表面的低凹地区, 多在海(湖)平面以下, 以波浪和沿岸流作用为主, 在海洋中还存在潮汐、海(洋)流、风暴和海啸等作用, 该地区以接受沉积为主, 侵蚀和搬运作用都很弱, 故这一范围通常叫“ 盆地沉积区” 。“ 山地蚀源区” 、“ 平地冲积区” 与“ 盆地沉积区” 分别构成了沉积体系中的“ 源” 、“ 渠” 、“ 汇”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Richard(1992)把“ 源” 、“ 渠” 、“ 汇” 三者组合在一起定义为广义的“ 盆地” , 广义的盆地边界是山地蚀源区的分水岭, 而不是海(或湖)岸线, 盆地与盆地之间是通过山地蚀源区的分水岭相隔开的。耶鲁大学Brian和Stephen(1987)把广义盆地中的“ 源” 这一部分称为汇水盆地(drainage basin), “ 汇” 这一部分称为狭义的盆地或沉积盆地。在一个广义的盆地范围内, 如果海平面或湖平面迅速上升, “ 汇” 的范围就将迅速扩大, 越过“ 渠” 达到“ 源” 区, 这时蚀源区的沉积物将保存下来, 在垂向上构成一个盆地最底部的初始沉积层序。反之, 如果由于构造运动导致“ 源” 区迅速上升, 海平面或湖平面迅速下降, 这时蚀源区的沉积作用就将迅速扩大, 越过“ 渠” 区最终达到“ 汇” , 造成蚀源区的沉积覆盖在平地冲积区的河流沉积乃至盆地沉积区之上, 在垂向上构成一个广义盆地演化结束的沉积层序, 位于一个盆地充填层序的最顶部, 所以蚀源区沉积物的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它指示了一个地区强烈的构造运动开始或结束。
根据对国内外沉积学领域大量公开发表的文献和出版著作的调研(Allen, 1965; Cant and Walker, 1978; Miall, 1978, 1996; Walker, 1979; Reineck, 1978; 刘宝珺, 1980; 刘宝珺和曾允孚, 1985; 冯增昭, 1982; 吴崇筠等, 1982; Collinson, 1983; Reading, 1985; 赵澄林和吴崇筠, 1987; 吴崇筠和薛叔浩, 1992; 张纪易, 1993; 王良忱和张金亮, 1996; 赵澄林和朱筱敏, 2001; 于兴河, 2002, 2008; 朱筱敏, 2008; 鲍志东和郑秀娟, 2013), 相对于平地区和盆地区的沉积作用而言, 目前对山地蚀源区的沉积作用研究较少, 对山地蚀源区的沉积类型及其特征、各种沉积类型之间异同点的系统研究就更少。因此, 对它们的相关论述也就少, 而且对有些沉积类型缺乏明确和准确的定义, 导致平常众多学者对山地蚀源区的沉积类型叫法非常混乱, 在使用这些术语或概念时含混不清, 比如在山地蚀源区的山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 有人叫冲积物(许清海等, 1994; 莫多闻等, 1999; 时志强等, 2002; 郭建华, 2003; 王萍等, 2004; 李新坡等, 2006, 2007; 王红亚等, 2006; 李新坡, 2007; 王勇等, 2007; 刘疆和白志强, 2009; Neymark, 2013; 马玉凤等, 2015; Piotr et al., 2015; Ronald et al., 2015; Zolnikov et al., 2015), 有人叫洪积物(张纪易, 1980, 1985; 蔡雄飞等, 2007, 2011; 纪洪磊, 2010; 田建梅等, 2013; 余宽宏等, 2015), 还有的人叫坡积物, 甚至还有人叫崩积物、坠积物和塌积物等(刘汉元和李远鄂, 1984; 杨景春, 1984; 王清等, 1991; Jaremski, 1994; 王数和东野光亮, 2004; Matthias and Jö rg, 2006; 何丙辉和刘立志, 2007; Willy, 2007; 田明中和程捷, 2009; 张抒, 2009; Grzegorz et al., 2011, 2013, 2015; 张梅等, 2011; 王艳清等, 2013; Michał et al., 2014)。这些沉积物在平面上有时呈扇状或锥状, 故有时又用冲积扇、冲积锥、洪积扇、洪积锥、坡积扇和坡积锥等概念。到底什么是冲积物(扇)?什么是洪积物(扇)?什么是坡积物(扇)?什么是坠积物(扇)?它们之间是相同还是不同?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哪些方面是相同的, 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如何准确地定义每一种类型?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
为了系统准确地对山地蚀源区的沉积类型进行命名、描述和厘定, 作者系统查阅了国内外近100多年来大量在沉积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对山地蚀源区的沉积作用研究的文献和著作, 对山地蚀源区沉积类型的相关术语和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 从新疆南天山和内蒙大青山系蛮汗山现代蚀源区沉积类型出发, 对这些术语和概念作一个系统明确阐述, 形成一套较为系统规范准确的术语, 以便将来大家在该领域进行此项研究时有一个借鉴和参考。
从沉积物的产生、搬运到沉积的过程来看, 山地蚀源区占了整个沉积学领域的1/3, 对这个领域的沉积作用与沉积过程及沉积类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沉积物的产生、搬运与沉积的角度将地球地表面划分为“ 山地蚀源区” 、“ 平地冲积区” 和“ 盆地沉积区” 有助于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地球表面的沉积作用与沉积过程, 这3个概念的提出与运用, 在沉积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将来对其他的沉积作用(如冰川、风、河流、湖泊、海洋等)及其沉积过程和沉积类型的讨论, 都可以在此框架下展开。
总体上,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 目前对山地蚀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及其名称存在残积物、坡积物、坠(崩/塌)积物、山间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等几种叫法。以下详细介绍每种沉积类型的来龙去脉、不同学者的叫法、各种沉积类型的典型特征、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异, 最后给出作者建议的定义。
残积物(英文叫eluvium)有人也叫残积土, 最早是由特劳特少尔德(1870)提出来的, 后来到1888年前苏联院士巴甫洛夫对残积物给出一个初步定义:“ 残积物是基岩受大气营力的作用而残留在原地的基岩风化堆积物” (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教研组, 1961)。在后来的近100多年来, 不同的学者对残积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 国外研究残积物较多的是奥勃鲁契夫(1929)、格拉西莫夫(1955)、雅科夫列夫(1958)和尼古拉耶夫(1959)等。国内主要是杨景春(1984, 2001, 2005, 2012), 曹伯勋(1995), 谢宇平(1994)等。但对残积物研究较多的主要是从事土壤、岩土工程、岩土力学、风化壳等方面的学者, 如刘汉元和李远鄂(1984)、王清等(1991)、Jaremski(1994)、张抒(2009)和曾朋(2012)。在沉积学领域研究残积物的较少, 一般是在讨论花岗岩或玄武岩等母岩风化过程及其产物时会涉及到残积物, 尤其是讨论花岗岩残积物的文献最多。纵观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目前对残积物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 大多数人认为残积物是母岩风化后残留下来的碎屑物质。而基岩风化时根据风化阶段不同, 形成的残积物也不一样, 初期认为主要是物理风化形成的机械碎屑, 后来出现化学风化后会先后形成钙质残积物、硅质残积物和铝质残积物, 最后是铁质残积物。在叶连俊和关士聪等老一辈地质学家指导下, 由北京大学杨东伟等组织的15个单位45位沉积学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英汉沉积学解释词典》, 对残积物给出的定义为:基岩经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主要由基岩碎屑及铁铝质、红土质、黏土质沉积物组成。无分选, 层理也不清楚。向下逐渐过渡为基岩。这个定义基本上包含了残积物的全部内容。
为了简单明了起见, 作者根据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将残积物简单定义为:母岩(基岩)风化产生的物质在原地形成的堆积物。这些物质没有经过明显的位置移动或搬运, 属于原地堆积。残积物既包括粗到砾, 细至砂、粉砂和泥的碎屑, 也包括化学沉淀出来的钙质、硅质、铝质和铁质物, 但大部分残积物是母岩机械破坏形成的碎屑物。如图2-A为新疆天山南麓吐孜玛扎地区安山岩及安山质火山碎屑岩母岩风化后形成的砾石级残积物, 这种砾石沉积物有别于谷地区经过搬运、具有一定定向、分选和磨圆的戈壁滩砾石, 它不具有搬运定向、分选和磨圆特征, 且它保存于山地较高部位, 而不是在谷地内, 明显属于残积成因。如
山地蚀源区的第2种沉积物为坡积物(英文叫deluvium), 这一术语的出现比残积物略晚, 最早是由巴甫洛夫1888年提出来的, 他对坡积物的原始定义是“ 雨水和雪水将山地高处不同岩石的风化产物带至山麓形成的堆积物。”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 它与残积物的明显区别是, 位置发生了变化, 从被风化的地方搬运到了山麓地带, 即斜坡坡脚处。搬运的动力可以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形成的坡面流水(片流)(注意不是沟谷流水), 也可以是风的吹刮, 当然也有沉积物本身的重力。因此, 这种沉积物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地貌上具有一定坡度, 这个坡度大于相应沉积物的休止角, 由于不同粒径沉积物的休止角不同, 所以这个坡度变化较大, 从几度到30° 不等, 但一般至少大于3° ~4° 。坡积物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有关, 干旱寒冷的地区, 植被不发育, 很容易形成坡积物。
国外研究坡积物的学者较多, 如20世纪初的拉弗列夫、奥勃鲁契夫、格拉西莫夫、拉列夫金和桑泽尔, 他们对坡积物做了许多研究(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教研组, 1961)。但是对坡积物研究较深入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雅科夫列夫(1958)和尼古拉耶夫(1959)。国内对坡积物研究较多的是北京大学杨景春(1984, 2001, 2005, 2012)、中国地质大学曹伯勋(1995)、王数和东野光亮(2004), 成都理工大学王运生等(2007)。这些学者对坡积物的定义大同小异, 基本上包含坡地地貌、雨水或冰雪融水形成的坡面流水(即片流)2个大的因素, 有学者还把风的因素考虑进去了。作者综合前人的观点将坡积物定义为:坡地区母岩风化后形成的产物在雨滴拍打、风的吹刮或重力作用下, 沿着斜坡滑动或滚动, 被冰雪融水、雨水形成的坡面流水冲刷携带搬运至斜坡坡脚部位形成的堆积物叫坡积物。这些沉积物与残积物相似之处在于粒度从砾到砂再到泥均有, 可能也包含一些化学风化产物。碎屑成分与矿物成分一般也较单一, 大多数与下伏坡地基岩一致。但它与残积物的区别在于:(1)它发生了一定距离搬运, 且堆积在山坡坡脚, 即山麓, 这种山麓既可以是山区内的山麓(图 3-A, 3-B, 3-C), 也可以是山地与平地交界处的山麓(图 3-D)。(2)这些坡积物由于经过了一定距离搬运, 故碎屑有一定的分选、磨圆和定向以及成层性, 在靠近山坡上部粒度较细, 而在山坡坡脚地带粒度较粗, 具有倒石锥的特点(图 3-C); (3)坡积物从坡顶向下滑到坡脚堆积时, 由于坡面的凹凸特点, 在剖面上呈明显的多个顶底均凸出的透镜体交错叠置。坡积物常常围绕坡脚呈扇状, 有时叫坡积扇。这些扇体多围绕山麓呈群分布, 有时也叫坡积裙。
山地蚀源区的第3种沉积物是坠积物(colluvium), 这一术语最早由希尔加尔德提出, 他当时的原意是指由于重力影响在斜坡及山麓地带所形成的堆积物(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教研组, 1961)。研究坠积物的学者较多, 除了前面研究坡积物的前苏联学者外, 近年来出现了较多的欧美学者, 如Matthias和Jö rg(2006), Willy(2007), Michal等(2014), Grzegorz等(2011, 2013, 2015),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种沉积物或多或少与地质灾害有关。对这种沉积物的定义大家基本上比较一致:是指在重力作用下以崩落或坠落或崩塌的方式滑动或滚动至坡脚形成的沉积物。所以其叫法也比较多, 国内有的人叫坠积物(谢宇平, 1994; 曹伯勋, 1995), 有的人叫塌积物(曹伯勋, 1995), 还有的人叫崩积物, 但英文名称只有一个(colluvium)。
这种沉积物与残积物的区别也是在于位置发生了变化, 但与坡积物的区别在于这种位置的变化原因主要是沉积物本身的重力, 而不是雨水和冰雪融水形成的坡面流水, 它不需要坡面流水, 也不需要风的吹刮, 所以它的形成需要母岩的风化表面坡度陡(图 3-D右侧,
残积物、坡积物和坠积物被较高坡地上的坡面流水带到低洼处相对狭窄的沟谷或河道中汇聚便形成山区(山间或山地)河流与山区河流沉积物, 即山地蚀源区的第4种沉积物:山区河流沉积物(fluvium)。这类沉积物的迁移搬运机制与前面几种明显不同, 主要是受较固定的沟谷或河道的流水作用, 故沉积物中的层理、沉积构造与颗粒定向性都比坡积物和坠积物明显, 尤其是各种层理的大量出现, 从山区的上游至山区的下游, 沉积物可以有较好的分选和磨圆, 但是由于山区内下游其他支流的沉积物加入, 也会导致分选磨圆不明显。因此, 这些沉积物与残积物、坡积物和坠积物相比, 成分较混杂, 因为它们汇聚了许多地区的残积物、坡积物和坠积物, 粒度可以粗至巨砾(图 5-A), 也可以细至砂(图 5-B), 但大多为砾石, 分选磨圆差, 故这类河流的侵蚀能力极强, 是山区河流下蚀的主要动力。专门研究这类沉积物的不多, 因此, 这类沉积物没有专门的英文单词, 国外对河流沉积物的表达都是用fluvium。Allen(1965)最早称这种沉积物为fluvial deposits in mountain stream, 后来Miall(1996)在对河流沉积物进行分类时把它作为5种河流沉积物(山区河流沉积物、冲积扇上辫状河沉积物、冲积平原河流沉积物、冰川前缘冰雪融化形成的河流沉积物和岸边三角洲平原上的河流沉积物)中的一种, 称之为fluvial deposits in mountain-girt valley。国内研究山间河流沉积物最多的是清华大学专门从事河流研究的钱宁等(1987), 他们对山区河流沉积物的特征、沉积物运动状态、河床形态及演变作过深入研究, 他认为山间河流沉积物粗, 以卵石为主, 河床窄, 侧向摆动受到限制, 漫滩不发育, 下切明显, 多发育于地壳抬升地区。
洪积物(pluvium)是巴甫洛夫1903年作为一种独立成因类型的沉积物提出来的, 他认为洪积物是暂时性洪流将山区风化碎屑从山区内带至出山口处的山麓地带形成的三角形堆积物, 他认为这种沉积物在堆积位置(在出山口)与堆积规模上(比前几者都大)都不同于残积物、也不同于坡积物和坠积物, 是一种独立的成因类型。由于这种沉积物在形状上为三角形, 但是又处于陆地上, 故前苏联沉积学家鲁欣(1955)又称之为“ 干三角洲” 。
洪积物这一术语在国内使用较多(张纪易, 1980, 1985; 曹伯勋, 1995; 蔡雄飞等, 2007, 2011; 王运生等, 2007; 纪洪磊, 2010; 田建梅等, 2013; 余宽宏等, 2015), 而且也非常混乱, 很多人在使用上与冲积物、甚至与坡积物、坠积物等同对待。通过对上述学者对洪积物的研究, 大多数人对洪积物这一沉积类型强调2点:一是洪水作用的结果; 二是它堆积于山间河流流出山区时山麓与平原交界的出山口位置。
基于这2点, 作者把洪积物定义为:洪水期山区洪流携带的大量母岩风化产物从山间河流向前搬运至出山口时由于沟谷突然变宽、坡度变缓而沉积下来的沉积物叫洪积物。作者这一定义强调以下几点:(1)洪水期洪流成因, 洪水后基本上没有沉积物形成(这就有别于平水期的冲积物, 详见后面对冲积物的定义); (2)洪流形成的山间河流搬运堆积结果(这就与残积物、坡积物、坠积物区别开了); (3)它堆积于出山口而不是在山区内(这就与山间河流沉积物区别开了)。这一定义将消除与其他几种沉积类型含混不清的现象。
由于它是在洪水期汇聚了山地蚀源区所有的残积物、坡积物、坠积物以及山间河流沉积物, 因此, 在颜色上偏红、褐、紫; 在成分上较前几者杂, 组分多, 在结构上分选差, 大小混杂, 磨圆也较差; 构造上层理不明显, 呈块状; 沉积体规模大。又由于它是洪水成因, 所有这类沉积物多为泥石流成因。这些沉积物在平面上从出山口向冲积平原方向展开呈扇状, 故称为洪积扇。有时扇的面积小, 而厚度大, 平面上呈锥状, 又叫洪积锥。它们多发育于气候干旱地区, 即干旱地区洪积物发育(图 6)。
冲积物(alluvium)这一术语使用的人最多, 研究的学者也很多, 从事沉积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学者都会涉及这一术语, 但在使用上非常乱, 最多的情况是把冲积物与洪积物等同对待, 尤其是对冲积扇与洪积扇这2种沉积体(冯增昭, 1982; 张纪易, 1993; 赵澄林和朱筱敏, 2001; 于兴河, 2002, 2008; 王勇等, 2007; 朱筱敏, 2008; 鲍志东和郑秀娟, 2013), 有人把坡积物、坠积物描述为冲积物, 还有人讨论冲积平原上的河流沉积物也用到冲积物这一概念。
然而, 到底什么是冲积物?冲积物与洪积物、坡积物、河流沉积物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相同还是不同?
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几十年以来关于对陆源碎屑沉积环境与相、尤其是冲积扇与河流沉积的大量重要文献和著作发现, 冲积物的英文叫“ alluvium” 。Allen(1965)在Sedimentology上发表了一篇长达103页的关于现代冲积物综述的文章, 他把冲积物定义为“ 山间河流携带的母岩风化产物冲出山口时在出山口和冲积平原以及沿岸平原上(包括三角洲平原部分)形成的沉积物” , 并把冲积物分为形成冲积扇的沉积物、冲积平原上的河流沉积物、沿岸冲积平原沉积物以及三角洲平原上的沉积物4种类型, 他的这一定义和分类与Miall(1978, 1996)对河流沉积物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是没有包括山间河流沉积物。换句话说, 冲积物属于河流沉积物, 是除了山间河流沉积物之外的其他河流沉积物都可以叫冲积物; Walker(1979)在其《沉积相模式》一书中把冲积扇沉积物、辫状河与曲流河沉积物都归为粗粒冲积物, 但没有提及是否包括三角洲平原上的冲积物; 赖内克(1979)的《陆源碎屑沉积环境》一书也是将冲积扇作为河流环境中沉积的一种类型来描述的; Reading(1982)的《沉积环境与相》一书在讨论冲积物一章时也是将冲积扇沉积物、砾质辫状河沉积物、砂质低弯度曲流河与现代高弯度蛇曲河沉积物、河间沉积物都归为冲积物, 也没有涉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 Cant 和Walker(1978)给冲积物下的定义基本上与Allen(1965)的一致。国内吴崇筠和薛叔浩(1992)认为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山间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沉积物叫冲积物, 而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叫洪积物; 刘宝珺(1980)认为“ 冲积扇是河流沉积的一种特殊相组合类型” , 言下之意, 形成冲积扇的沉积物就是河流沉积物, 它是河流沉积物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综合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冲积物的研究成果认为, 冲积物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含义:(1)冲积物是河流搬运沉积下来的沉积物, 这种河流是常年性河流或至少是季节性河流, 而不是暂时性的洪流, 即冲积物是河流沉积物而不是洪水沉积物(这样就与洪积物区别开了); (2)这种河流是具有相对固定河道或河谷或沟谷的径流, 而不是片流, 这就与坡积物、坠积物区别开了; (3)冲积物发育的位置是在山前山麓地带、冲积平原、沿岸平原、三角洲平原, 而不是在山区内, 这就与山间河流沉积物区别开了; (4)冲积物实际上就是除了山间河流沉积物之外的所有河流沉积物; (5)冲积物不是冲积扇, 其内涵大于冲积扇; 冲积扇是冲积物的一个地貌特征, 它是冲积物在出山口形成的扇状沉积体, 它是冲积物形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冲积物在冲积平原上形成的带状沉积体为河流沉积。冲积物在冲积平原上的面状沉积体叫冲积平原或泛滥平原沉积; 冲积物在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叫三角洲沉积。
因此, 作者将蚀源区的冲积物定义为:平水期山区河流携带的大量母岩风化产物, 从山间河流向前搬运至出山口时, 由于沟谷突然变宽、坡度变缓而沉积下来的沉积物, 叫冲积物。这样一来使用“ 平水期” 这个限定词就与洪积物区分开来; 使用山间河流的水流搬运机制就与坡积物的片流、坠积物的重力搬运机制区别开了; 沉积位置限于出山口就与山间河流沉积物及冲积平原上的河流沉积物、乃至河口处的三角洲平原沉积物区别开了。
由于冲积物是平水期流水携带沉积物在出山口堆积起来的, 故流水的搬运沉积特征清楚, 即层理、分选、磨圆比洪积物明显; 冲积物的下部往往是早期的洪积物, 向上过渡为平水期的冲积物。在地层剖面上, 出山口位置的最底部也可能存在一些残积物和坡积物、坠积物, 然后是后来的洪积物及冲积物, 洪积物与冲积物往往是交替出现的, 洪积物较粗较杂厚度大, 沉积时间短, 而上部的沉积物是洪水期后平水期的山间河流沉积物, 它一般都较细较纯, 厚度一般较小, 从而构成正韵律。由于冲积物是平水期形成的, 要保持平水期存在河流, 就需要气候湿润, 所以冲积物多发育于半潮湿— 潮湿气候地区。由于平水期常年不断的水流存在, 因此, 在冲积物上面水道较发育, 河道特征明显(而洪积物多为阵发性泥石流成因, 以片流为主, 河道特征不明显); 冲积物上植被也多, 常常含大量的植物碎屑, 沉积物颜色偏灰( 图6-B)。
现代的洪积物与冲积物根据洪水期后是否有流水和沉积物带出而比较好区别, 但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洪积物与冲积物是难以区别的, 这可能也是造成许多学者将冲积扇与洪积扇等同对待的原因。
蚀源区除了上述几种沉积物外, 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沉积物, 比如滑坡(landslidium)、滑塌(slumpium)、泥石流(debrisium)等沉积物, 这几种都是属于重力流沉积物。它们与前面几种沉积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以下几点:(1)这几种沉积物的搬运机制是重力驱动, 而不是流水牵引驱动, 前几种沉积物中只有坠积物属于重力驱动, 但从下面的第2个特点可以把它与坠积物区分; (2)这几种沉积物是一种突发性的或事件性的沉积, 即在非常短暂的时间突然快速发生这种沉积, 且厚度大, 而不像前几者是许多碎屑呈零星缓慢逐渐沉积堆积; (3)这些沉积物在搬运时, 总是沿一定的滑动面呈整体状态突然搬运堆积, 而不像前几种沉积物没有一个固定的滑动面。对这几种沉积物研究较多的主要是从事地质灾害的人员。
滑坡物与滑塌物, 主要是一些为弱固结的松散碎屑在雨水及冰雪融水的浸泡下, 由于重力作用整体沿着一定的平面或曲面滑向山麓地带, 滑动和滑塌过程中沉积物都是呈整体运动搬运, 内部沉积物相对位置变化小, 仅存在弱的揉皱变形, 沉积物内水含量低。滑动过程的滑动面坡度较小, 与坡积物接近, 可理解为坡积物饱和水后从高部位向低部位整体移动的过程, 国外称之为Landslidium。而滑塌的面较陡, 与坠积物接近, 主要受重力作用, 可理解为松散饱含水沉积物的坍塌过程, 国外称之为Slumpium。但实际工作中滑动与滑塌难以区分。
泥石流沉积物为残积物、或坡积物、或坠积物、或滑坡物、或滑塌物、或山间河流沉积物其中之一或几者, 与水混合后, 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块体流, 沉积物基本上也是呈块体搬运, 但内部含水量较滑动和滑塌多, 揉皱变形程度也比滑坡滑塌高, 它在搬运过程中既可以有一定的沟道, 也可以没有, 其沉积的部位既可以为山间河流, 也可以在山间河流出山口, 还可以是山麓地带。
目前对山地蚀源区沉积类型主要存在2种划分方案:一种主要是根据沉积物或沉积体的发育位置和形态特征等, 将其划分为残积物、坡积物、坠积物等; 另一种是根据沉积物的搬运机制是流水还是重力, 划分为牵引流和重力流。本文综合沉积物的成因、形成机制、堆积位置及其坡度、是否发生迁移以及迁移的动力和沉积物的搬运介质、沉积体的形态等特征, 提出了一个山地蚀源区沉积类型的综合分类, 把山地蚀源区的沉积物分为残积物、坡积物、崩(坠/塌)积物、山间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滑坡物、滑塌物及泥石流沉积物等类型(表 1), 并以新疆拜城县托普鲁克村北南天山山地蚀源区的地貌特征为例, 建立一个关于山地蚀源区这几种沉积类型分布的初步模式(图 7)。
图7为南天山从海拔4100, m的山峰区, 到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交界处海拔为2100, m的汇水蚀源区, 至山口洪积扇、冲积扇沉积区范围。该汇水区为一个蚀源区, 区内海拔最高点位于图7最北端, 海拔为4100, m, 山上终年积雪, 向南直线距离大约7.6, km处达到出山口, 海拔降低至2100, m, 垂直落差2000, m。该汇水范围面积约22, km2, 汇水范围发育一条明显的近于南北向的山间河流, 该河流汇聚了来自近东西两侧更小一级的小型山间溪流或细流或小冲沟的流水。该山间河流携带的汇水范围的沉积物在出山口即图7中的A点的位置形成了一个洪积扇, 该扇体纵横向跨度大约为3.7, km, 扇体面积约为14, km2。图7能够较好地说明文中所提及的蚀源区各种沉积类型及其发育位置。
残积物一般发育于蚀源区地表较平坦(坡度多小3° )的地区, 如图7中标注1的位置; 坡积物发育于蚀源区坡度3° ~30° 的地区, 如图7中标注2的位置; 坠积物发育于蚀源区坡度大于30° 的地区, 如图7中标注3的位置; 山间河流沉积物多发育于蚀源区内最低洼的沟谷内, 如 图7中从北向南山间河流及其两侧更小一级的枝状山间沟谷; 洪积物或冲积物发育于山间河流出山口位置, 如图7中标注5/6的位置。从图7中出山口处扇体可以看出扇面上沟谷发育, 扇体前方植物茂盛, 推测是属于间歇性河流或季节性河流成因, 因此, 可称之为冲积扇。但扇体表面植物不发育, 说明气候属于半干旱, 也具有一定洪积特征。
前面是否对蚀源区的沉积类型已经阐述清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蚀源区的沉积类型还是很复杂, 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目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山区内还存在一些小山口, 这些小山口处也会堆积一些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是堆积于狭窄的山间河流内, 而不是平原地带, 这类沉积物是称为冲积物还是洪积物, 还是山间河流沉积物, 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2)从洪水期到平水期是逐渐过渡的, 所以洪积物与冲积物在垂向上如何区分?现代的洪积物与冲积物, 可以看见它是洪水期形成的还是平水期形成的, 根据洪水期后是否有流水和沉积物带出而比较好区别。但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洪积物与冲积物就难以知道是洪水成因还是平水期山间河流成因。因此, 地质历史时期的洪积物与冲积物应该如何去判别?判别标准又是什么?是否可以根据沉积物颜色、河道发育程度、植物化石等?在垂向上, 洪积物和冲积物常常组成一个沉积体或一次沉积旋回, 下部常常是短暂时间内形成的较厚较粗较杂的洪积物, 向上逐渐过渡为漫长时间内形成的较细、分选较好的冲积物, 洪水期泥石流形成洪积物, 平水期山间河流形成冲积物, 因此, 两者是否可以合并称为洪— 冲积物?这也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3)残积物、坡积物、坠积物以及山区河流沉积物在山区内可能只是暂时的堆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多会被山间河流带至出山口变成冲积物, 或被山间洪流带至出山口形成洪积物。因此, 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存在比较重要的山地蚀源区(蚀源区)沉积类型, 应该主要还是出山口的冲积物或洪积物?在什么地质条件下残积物、坡积物、坠积物以及山区河流沉积物易于保存?保存有多少?它们与古风化壳如何区分?这些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4)坡积物、坠积物、洪积物与冲积物均堆积于坡地的坡脚部位, 即山麓地带, 故这4种都统称为山麓沉积物或山麓相。但是前两者既可以堆积于山区内的山麓, 也可以堆积于山地蚀源区与平地冲积区交界处的山麓, 而后两者只堆积于出山口的山麓位置。因此, 同样是山麓相, 有的可能包括坡积物、坠积物、洪积物与冲积物4种, 有的可能只包括洪积物和冲积物2种, 所以, 在提及山麓相时要特别注意是什么位置的山麓相, 其内涵是不同的。
山地蚀源区主要存在残积物、坡积物、崩(坠/塌)积物、山间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等6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沉积机制明显不同。残积物是母岩风化形成的产物的原地堆积; 坡积物是母岩风化后形成的在坡面流水或重力作用下滑动或滚动至斜坡坡脚形成的堆积物; 坠积物是仅在重力作用下以崩落或坠落或崩塌的方式滑动或滚动至坡脚形成的沉积物; 山区河流沉积物是残积物、坡积物和坠积物被坡面流水带到沟谷或山间河道中形成的沉积物; 洪积物是洪水期洪流携带的大量母岩风化产物在出山口形成的沉积物; 冲积物是平水期山间河流携带的大量母岩风化产物在出山口形成的沉积物; 此外, 山地蚀源区还存在滑坡、滑塌、泥石流等几种重力流沉积物。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
[68] |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
[74] |
|
[75] |
|
[76] |
|
[77] |
|
[78] |
|
[79] |
|
[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