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李华,男,1984年生,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沉积学。E-mail: Hli@yangtzeu.edu.cn。
通讯作者简介 何幼斌,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沉积学。E-mail: heyoubin@yangtzeu.edu.cn。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平凉组发育石灰岩、泥岩和砂岩,夹放射虫硅岩及凝灰岩,深水原地沉积、重力流沉积及等深流沉积发育。等深流沉积主要为砾屑、砂屑、粉屑、灰泥及粉砂—砂质等深积岩。粉屑等深积岩顶部发育波痕及生物扰动,波痕不对称,迁移方向明显,波长 1~5, cm,波高 0.2~0.5, cm。等深流沉积具有灰泥等深积岩、粉屑等深积岩、砂屑等深积岩及砾屑等深积岩叠置组成的完整及不完整的细—粗—细沉积层序,厚度几毫米至数厘米。该层序既可由多层叠置而成,也可由单层组成或在相邻泥质纹层或缝合线之间直接出现,并存在向上变粗的逆递变和向上变细的正递变厚度不对称特征。等深流从东向西,大致平行于斜坡运动。平凉组下部发育深水原地沉积和重力流沉积,上部则发育深水原地沉积和等深流沉积。等深流沉积主要受构造运动、相对海平面升降、古地貌、流体能量及运动路径的影响。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 Hua,born in 1984,is an instructor in School of Geosciences,Yangtze University. Now he is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E-mail: Hli@yangtzeu.edu.cn.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He Youbin,born in 1964,is a professor in School of Geosciences,Yangtze University. Now he is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E-mail:heyoubin@yangtzeu.edu.cn .
The contourites,gravity flow deposits and deep water autochthonous deposits, consisting of limestone,mudstone with sandstone with radiolarian chert and volcanic tuff interbeds, were developed in the Ordovician Pingli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 Contourites were divided into calciruditic contourites,calcarenitic contourites,calcisiltitic contourites,calcilutitic contourites and silt-sandy contourites. Ripples and bioturbation were well shaped on top of calcisiltitic contourites. The ripples,with wave length 1-5,cm and wave height 0.2-0.5,cm,were asymmetric and showed migration direction obviously. The complete and incomplete sedimentary sequences were composed of superimposed calcarenitic contouritse,calcisiltitic contourites and calcilutitic contourites,and displayed upward fine-coarse-fine trend with thickness several millimeters to centimeters. The sequences consisted of not only superimposed multilayer,but also single layer,or appeared between two adjacent muddy layers or stylolites;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upward ̄coarsening sequences and the upward ̄fining ones were asymmetrical. Contour current moved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with path subparallel to the slope. The deep water autochthonous deposits and gravity flow deposits were develop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Lower Pingliang Formation; by contrast,the deep water autochthonous deposits and contourites were favored in the upper part. The contourites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ectonic movements,relative sea-level rise,current energy,palaeotopography and motion path.
等深流沉积发育广泛, 在北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及中国南海等区域研究成果丰富(Rebesco et al., 2014)。同时, 从中国等深流沉积研究情况来看, 其发育层位众多, 如川西震旦系(文琼英等, 1987)、湘西— 黔东寒武系(刘宝珺等, 1990)、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高振中等, 1995)、皖中志留系(姜在兴等, 1989)、秦岭西南部泥盆系(晋慧娟和李育慈, 1996)、湘南三叠系(晋慧娟和李育慈, 2001)、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系(刘宝珺等, 1982)以及南海北部中新统— 第四系等(Li et al., 2013; 李华等, 2013; 王振涛等, 2015)。尽管等深流沉积研究已有50余年的历史, 成果也较为丰硕,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鉴别标志不完善, 形成机制不清楚, 主控因素不明了, 且很少研究等深流沉积与构造作用、盆地演化等的耦合关系(Rebesco et al., 2014; Hernndez-Molina et al., 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奥陶世平凉期等深流沉积较为发育, 先后在富平赵老峪、平凉太统山等地发现了等深流沉积, 并进行了研究(李文厚等, 1991; 高振中等, 1995; 屈红军等, 2010)。但是, 该区早期等深流沉积研究重在等深流沉积特征描述, 包括岩性、结构及沉积序列等, 较少涉及等深流的形成机制和主控因素, 并且多是以单个剖面点为研究对象, 对等深流沉积宏观展布特征的研究较为薄弱。同时, 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局部地区平凉组的沉积环境认识还有所争议(吴胜和等, 1994; 高振中等, 1995; 郭彦如等, 2014)。因此, 本次研究对鄂尔多斯南缘陕西富平赵老峪至甘肃平凉10处露头进行了观察, 实际研究剖面7条, 系统研究剖面3条, 以上奥陶统平凉组等深流沉积为对象, 重点研究等深流沉积特征、宏观展布及主控因素, 以期进一步提升对研究区等深流沉积的认识, 并加深对研究区古环境和古构造的了解。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 地理位置处于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盆地面积约2.5× 105, km2, 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Song et al., 2013; 郭彦如等, 2014; 王振涛等, 2015)。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位于祁连山造山带、秦岭— 大别山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作用地区, 南部为秦岭— 大别山造山带, 西部为祁连地块、北祁连造山带及阿拉善地块( 图 1-A)。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在早奥陶世为秦岭— 祁连洋的广海陆架, 水体深度较小; 中奥陶世盆地南缘呈“ L” 形的边缘海, 南缘为末端变陡的继承性碳酸盐缓坡(李文厚等, 1991; 王振涛, 2015)。晚奥陶世, 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 华北克拉通整体抬升, 盆地遭受侵蚀(王振涛等, 2015)。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 东起陕西富平赵老峪地区, 西至甘肃平凉地区, 研究剖面分别为富平赵老峪、铜川桃曲坡水库、泾阳东陵沟、礼泉唐王陵、岐山曹家沟、陇县石湾沟及平凉太统山, 重点研究剖面为富平赵老峪、陇县石湾沟、平凉太统山( 图 1-B)。
鄂尔多斯盆地覆盖区域较广, 地层缺失严重导致地层划分方案众多。盆地西缘奥陶系从下至上为三道坎组、桌子山组、克里摩里组、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公乌素组及蛇山组。南缘奥陶系为麻川组、水泉岭组、三道沟组、平凉组及背锅山组, 在富平赵老峪地区的赵老峪组包括平凉组和背锅山组( 图 2)。本次研究目的层为上奥陶统平凉组, 在富平地区相当于赵老峪组下部。
研究区平凉组岩性较为丰富, 其平面及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征。平面上, 东部赵老峪剖面岩性为灰色、深灰色薄板状泥晶石灰岩、灰色薄层— 中层粉屑石灰岩、灰色中— 厚层砾屑石灰岩、薄层灰黑色硅岩及灰褐色凝灰岩等, 以深灰色薄板状泥晶石灰岩、灰黑色薄层硅岩及灰色粉屑石灰岩最为典型( 图 3-A, 3-B)。陇县石湾沟剖面主要深灰色泥岩和灰色中层砂岩互层( 图 3-C)。
平凉太统山剖面为灰色砂岩、砂屑石灰岩及深灰色泥岩互层( 图 3-D)。垂向上, 根据岩性、厚度等可以分为2部分: 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层石灰岩夹薄层泥晶石灰岩, 深灰色泥岩与砂岩互层, 局部见灰黑色薄层硅岩, 灰褐色凝灰岩及深灰色含泥灰岩, 黄褐色白云岩及灰色中层— 厚层砾屑石灰岩; 上部以深灰色薄层泥晶石灰岩为主, 夹灰色中层砾屑灰岩及深灰色泥岩。
等深流沉积常具有流水成因构造, 并且单层厚度一般较小, 侧向厚度变化明显, 常呈透镜状、扁豆状, 发育不对称的细— 粗— 细沉积序列, 生物扰动发育, 而等深流运动方向大致平行于斜坡。重力流沿斜坡向下, 与等深流运动方向垂直, 典型重力流沉积常见不完整的鲍马序列(Du et al., 2008; Hernndez-Molina and Stow, 2008)。
研究区沉积构造以水平层理为主, 见小型交错层理、沟模、槽模、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及波痕等, 砂岩中发育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另外, 富平赵老峪发育大规模的滑塌变形构造( 图 4-A, 4-B), 桃曲坡水库见水道填充体。泥岩中含丰富的笔石( 图 4-C), 陇县石湾沟剖面顶部见典型深水遗迹相Helminthorhaphe(蠕形迹)及古网迹(Paleochcrda)( 图 4-D)。灰黑色薄层硅岩中常见放射虫( 图 4-E, 4-F)。结合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等资料, 推断研究区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 斜坡脚, 重力流沉积与等深流沉积发育。本文重点研究等深流沉积特征、演化过程及主控因素。
等深流沉积根据粒度的大小可划分为泥质、粉砂质、砂质及砾质等深积岩。研究区等深流沉积存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其中, 富平赵老峪剖面、平凉太统山剖面主要为石灰岩, 陇县石湾沟剖面为碎屑岩。石灰岩中常见大量的砂屑、粉屑, 另见少量的砾屑, 碎屑岩中主要为砂— 粉砂级( 图 5-C)。
砾屑等深流沉积在研究区较为少见, 仅在平凉组上部出现。单层厚度30~150, cm, 界面清晰, 下部多为泥岩或砂屑石灰岩, 砾屑间多为泥晶胶结, 局部见亮晶胶结, 缝合线发育, 缝合线间距离约2, cm。砾屑分选极差, 磨圆中等, 常见局部富集现象( 图 5-E)。
砂屑等深流沉积在赵老峪及平凉地区最为发育, 其单层厚度变化较大, 一般5~30, cm, 层面多为波状, 侧向厚度变化明显, 局部呈透镜状或扁豆状。砂屑多为泥晶石灰岩, 粒度以0.1~0.5, mm为主, 其次为0.5~2.0, mm, 含量35%~65%; 常见生屑, 主要为藻屑, 另见少量的海百合、三叶虫及腕足类。砂屑分选及磨圆都较好, 见亮晶和泥晶胶结。亮晶胶结的砂屑沉积单层厚度相对较大, 最厚可达2, m( 图 5-A, 5-B, 5-D, 5-F)。
粉屑等深流沉积单层厚度相对较小, 一般不超过15, cm, 主要由泥晶粉屑石灰岩构成, 粉屑含量介于45%~65%之间, 见生屑。通常与灰泥等深流沉积互层, 两者界线不规则, 侧向厚度变化较大。
灰泥等深流沉积岩性上总体为泥晶石灰岩, 内部常见粉屑和生屑, 局部泥质条带见白云化现象。其单层厚度通常较小一般为几厘米, 侧向延伸不稳定, 底界有的清晰, 有的则为过渡接触。生屑含量小于10%, 主要为三叶虫、海百合、介形虫、藻屑、海绵骨针及腕足类等, 多顺层分布, 较破碎, 分选较好, 部分生屑(三叶虫、海百合及腕足类等)呈现异地搬运特征。
本区等深流沉积中发现的沉积构造类型及数量相对较少, 主要有波痕、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等, 另见丰富的遗迹化石, 如古网迹(Paleochcrda)、鳞网迹(Squamodictyon)等( 图 6-A, 6-B, 6-C)。
粉屑等深流沉积顶部发育波痕, 在前人工作中尚未见报道。波长1~5, cm, 波高0.2~0.5, cm, 外形不对称, 迁移特征明显, 通常与古网迹和鳞网迹伴生( 图 6-A, 6-B)。生物扰动极为发育( 图 6-C), 镜下见与层面斜交的生物钻孔( 图 6-C, 6-D)。古网迹和鳞网迹的长轴平行于古水流方向。滑塌变形构造的轴面可指示斜坡倾向。
典型完整的等深流沉积序列厚度在10~200, cm之间, 从下至上分别为①灰泥等深积岩、②粉屑等深积岩、③砂屑等深积岩、④粉屑等深积岩及⑤灰岩等深积岩, 整体呈细— 粗— 细的对称递变特征。该层序反应等深流活动弱— 强— 弱的周期变化。但是, 在古代地层记录中很少有完整的层序。本次研究区等深流沉积序列除了少量完整的沉积层序, 大部分为不完整层序, 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较为完整的层序在平凉剖面及赵老峪剖面都有发育, 但是规模极小, 不常见。层序厚度为35~40, cm, 从下至上分别为:①泥晶石灰岩, 见生屑; ②泥晶石灰岩夹砂屑石灰岩或粉屑石灰岩, 见生屑和砂屑; ③砂屑石灰岩, 见交错层理; ④泥晶石灰岩、粉屑石灰岩, 含砂屑、生屑等; ⑤泥晶石灰岩。本层序层间界面多为弯曲的波状, 单层厚度变化较大, 整体呈细— 粗— 细特征。
层序的不完整性是研究区等深流沉积的主要特征, 层序一般缺①、②、③、④中的1段或2段, 并且具有不同尺度上的细— 粗— 细变化特征。通过研究区等深流沉积综合研究, 总结出了多种不完整沉积层序, 包括单独缺1~2段的泥晶石灰岩、粉屑石灰岩、砂屑石灰岩及砾屑石灰岩组成的细— 粗— 细层序、多期薄— 中层砂屑垂向叠置的细— 粗— 细层序、多期厚层泥晶砂屑石灰岩或亮晶砂屑石灰岩叠置的细— 粗— 细旋回, 以及缝合线/泥质夹层中的泥晶/粉屑/砂屑石灰岩组成的细— 粗— 细层序, 在此选取2例进行详细阐述。
第1例取自富平赵老峪剖面第29层, 室内制作光面和大薄片, 标本厚4.1, cm, 岩性为灰色泥晶— 粉屑石灰岩, 从下至上分为9个小层, 层面多为波状, 整体为明暗互层, “ 明” 层主要为粉屑石灰岩, “ 暗” 层为含泥泥晶— 粉屑石灰岩, 夹泥质条带, 见粉屑石灰岩斑块/条带( 图 7-Ⅰ )。9个小层自下而上整体呈现细— 粗— 细旋回, 且向上变粗和变细的逆、正递变厚度不对称( 图 7-Ⅰ )。同时, 泥质含量在垂向上也出现高— 低— 高的变化特征。镜下资料显示:泥质条带之间呈现更小尺度的细— 粗— 细旋回特征( 图 7-A, 7-B, 7-C)。相邻缝合线之间也呈现出类似的细— 粗— 细变化规律( 图 7-D)。
第2例位于赵老峪剖面顶部, 岩性为薄层粉屑石灰岩夹泥晶石灰岩, 厚度58, cm( 图 7-Ⅱ )。从下至上划分了16层, 整体呈现细— 粗— 细旋回, 单层仍呈现细— 粗— 细特征, 但正、反递变程度仍不对称, 下部向上变粗层序更为发育, 上部向上变细层序更为发育。泥质条带或泥质富集地区见白云化现象( 图 7-E, 7-F)。不同尺度的细— 粗— 细的变化和向上变粗逆递变、变细正递变的不对称发育, 是研究区等深流沉积序列的主要现象。
基于滑塌变形、层理、波痕及遗迹相长轴走向产状的测量, 室内进行校正, 最终制作了玫瑰图。结果显示:波痕迁移方向为北向; 遗迹相(古网迹和鳞网迹)长轴走向为北西西— 南东东(李文厚等, 1991)。平凉交错层理倾向为北西向( 图 8-A)。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研究成果, 对研究区古地貌及古水流进行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存在向南倾斜的斜坡(李文厚等, 1991)。沿斜坡向下发育一系列重力流沉积, 多处重力流沉积可能形成海底扇或扇裙。等深流总体由东向西、大致平行于斜坡方向运动, 与重力流运动方向大致垂直( 图 8-B)。
从露头剖面资料来看,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平凉组等深流沉积垂向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平凉组下部发育深水原地沉积, 以深灰色、灰色泥岩、薄板状泥晶石灰岩、含泥石灰岩及灰黑色薄层硅岩为主。同时, 发育重力流沉积, 岩性多为灰色中层— 厚层砂岩、砾岩、砾屑石灰岩, 常见滑塌变形构造、交错层理、槽模、粒序层理、波痕、底模以及不完整的鲍马序列等, 整体呈下粗上细的特征。平凉组上部仍发育深水原地沉积, 岩性为薄层泥晶石灰岩、泥岩。重力流沉积规模明显减小。等深流沉积明显增多, 以砂屑、粉屑及泥晶石灰岩为主, 见波痕、交错层理, 生物扰动极为发育, 整体呈细— 粗— 细的旋回特征( 图 9)。
等深流沉积影响因素众多, 但同一时空主控因素相对较少。对研究区等深流沉积初步研究认为其主控因素包括构造运动、相对海平面升降以及等深流的能量及运移路径。
早奥陶世, 华北地块南缘为扩张阶段, 北祁连洋强烈拉张,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中奥陶世, 扬子地块向北俯冲, 华北地块进入俯冲收敛期, 北祁连洋活动达到顶峰, 洋盆向北俯冲形成弧后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以深水沉积的海槽及斜坡环境为主。由于构造活动加剧, 断裂发育, 盆地及斜坡发育大规模的重力流沉积。晚奥陶世, 加里东运动导致华北地块抬升并遭受剥蚀, 北祁连洋消亡闭合, 盆地大部分地区地层缺失, 仅在局部地区接受沉积。因此, 构造运动直接控制沉积环境及重力流发育的规模。构造作用强, 重力流发育, 等深流作用相对较弱; 相反则等深流作用显著。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在奥陶纪总体为海侵时期, 相对海平面呈整体上升趋势。平凉组下部沉积时期, 相对海平面较低, 沉积物更容易运达斜坡, 且构造活动较为强烈, 最终导致重力流沉积发育。平凉组上部沉积时期相对海平面较高, 构造运动相对较弱, 重力流作用较弱, 等深流活动加强。
一般而言, 等深流沉积相对较细, 多为泥级,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等深流沉积发育砂屑、粉屑及砾屑等深积岩, 特别是砂屑等深积岩较为发育, 在平凉剖面约占40%, 砂屑分选及磨圆都比较好, 反映等深流能量较高。同时, 存在不同尺度的细— 粗— 细层序, 反映等深流持续时间长, 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 除了构造运动和相对海平面升降影响外, 与古地貌和等深流的运移路径也有紧密的联系。本次重点研究的3个剖面等深流沉积极为发育, 其发育位置在东部富平裂堑以及西部的祁连山— 秦岭海槽, 局部的限制地形不仅可为等深流沉积提供沉积凹陷, 还可增加等深流运动速度。同时, 盆地西南的“ L” 形突然拐弯导致等深流运移路径突变, 其仍可影响等深流的能量和速度。另外, 平凉剖面发育小规模的砾屑等深流沉积可能为等深流局部流速增加所致。而导致等深流速度短时提高可能有几方面原因:(1)自身速度提高。等深流在作用时期内, 具有弱— 强— 弱的特征。(2)地形因素。平凉位于祁连山— 秦岭海槽, 等深流从东向西运动过程中, 东部富平、中部岐山等地为开阔性环境, 西至陇县进入海槽, 等深流作用环境从开阔向局限环境转变, 导致速度局部提升。((3)运)移路径变化。鄂尔多斯南缘, 地形呈“ L” 形, 而平凉位于“ L” 形拐点, 等深流经过此处, 运移路径突变, 导致速度的变化。上述3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等深流在平凉地区速度局部增加, 进而形成小规模的砾屑等深流沉积。除此之外, 砾屑灰岩也可能为等深流改造早期重力流沉积而成。
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奥陶统平凉组野外资料为基础, 结合室内薄片分析成果, 对等深流沉积的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等特征进行了分析, 重点研究了其特征、演化及主控因素, 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认识:
1)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岩性以石灰岩、砂岩及泥岩为主, 局部夹薄层硅岩及凝灰岩, 生屑含量较少, 多顺层分布。其中, 深灰色泥岩中见丰富的笔石, 灰黑色薄层硅岩含大量放射虫, 另见三叶虫、海百合、腕足类等生物碎屑。常见小型交错层理、槽模、滑塌变形、水平层理以及不完整的鲍马序列, 推测其沉积环境为斜坡— 斜坡脚。
2)平凉组等深流及等深流沉积极为发育。等深流沉积根据粒度可分为砾屑、砂屑、粉屑及灰泥等深积岩, 砂屑分选及磨圆较好, 生屑含量小于10%, 多破碎, 大致顺层分布, 主要为三叶虫、腕足类及藻类碎屑, 具有异地搬运特征。粉屑等深积岩中发育不对称波痕, 顶部生物扰动发育, 见斜交层面的生物钻孔。从下至上整体为细— 粗— 细沉积特征, 反应等深流强度弱— 强— 弱的周期性变化, 其运移路径总体由东向西, 大致平行斜坡。
3)根据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 平凉组可分为上下2个部分。下部发育深水原地沉积和重力流沉积, 上部则以深水原地沉积和等深流沉积为主。等深流沉积主要受构造运动强弱、相对海平面升降、古地貌、能量及等深流运移路径影响。
致谢 三位审稿专家及编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责任编辑 庞凌云)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