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赵伟,男, 1982年生,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储集层地质学。 E-mail: upc_wee@163.com。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地层大规模发育典型的湖相滩坝砂体,并获得大量油气发现。作者从固体与流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胶结物和次生孔隙入手,结合盆地的演化和断层的演化阶段,来定量半定量地恢复储集层中流体性质的变化以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根据流体来源和持续时间,可以把固体—流体作用过程划分为 5个阶段: 初始流体作用阶段、围岩流体作用阶段、外来流体作用阶段、排烃流体作用阶段和排烃后流体作用阶段。根据滩坝砂体的分带性和次生孔隙形成机理,总体可分为砾质滩坝酸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近岸滩坝酸碱流体共同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和远岸滩坝—中央共振带滩坝碱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并进行了平面上次生孔隙成因的推测。
About the first author:Zhao Wei,born in 1982,is a post-doctoral fellow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sedimentology,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reservoir geology. E-mail: upc_wee@163.com.
There are large scale of typical lacustrine beach and bar sandbodies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Member 4 of Shahejie Formation of Paleogene in Dongying sag and a great amount of oil and gas has been found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ements and secondary pores,which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solid-fluid interaction,we can quantitatively or semi-quantitatively recover the process of the liquid changing and its effects on the porosity of reservoirs combi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in and the structure development stages. Finally,in accordance with the fluid sources and time of duration, the whole evolu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which are the reaction stage of initial liquid,the reaction stage of liquid from surrounding rocks,the reaction stage of liquid from outer sources,the reaction stage of liquid with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the reaction stage afte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condary pores and the zoning character of beach and bar sand bodies,we can indentify the secondary pore zones as the zone dominated by the acid fluids in gravelly beach and bar along the shore line,the zone effected commonly by the acid and alkaline fluids in the near shore bar sand bodies,and the zone dominated by the alkaline fluids in the bar far from shore and in the central resonance belt,and the specul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plane also been done in this article.
滩坝砂体是滨浅湖地带常见的砂体类型, 用来描述湖盆浅水地区的滩和坝2种砂体。东营凹陷滩坝砂体的勘探已经成为了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一个新的热点(邓宏文等, 2010), 尤其是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的滩坝砂体已经成为了中国东部陆相湖盆滩坝砂体勘探的典型代表(操应长等, 2009; 李国斌等, 2010)。2010年以来随着对滩坝成因的定量、半定量分析, 滩坝的沉积研究和地球物理预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杨勇强等, 2011; 田继军和姜在兴, 2012; 商晓飞等, 2014; 张军华等, 2014)。但由于滩坝砂体平面上分带性明显, 不同相带揭示的储集物性和成岩特征差异也比较大。
次生孔隙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认识到与油气储集层直接的密切联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Hayes, 1972; Pettijohn et al., 1972; Schmidt and Mcdonald 1979), 至今仍然是地球化学家和岩石学家研究的热点, 但研究范围更加广泛, 研究程度也更加深入(Gaupp et al., 1993; 邱隆伟等, 2002; 黄思静等, 2009; 李吉君等, 2015; 徐宁宁等, 2015)。储集层孔隙的形成或消失从根本上讲是在一定的外部地质条件下储集层中固体颗粒和孔隙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从储集层形成的条件和形成过程即固体— 流体的相互作用入手, 来分析控制储集层形成的过程, 进而进行有利储集层分布的预测, 是从根本上对储集层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能够提高储集层研究的效率和储集层预测的准确性。
20世纪80年代开始, 固体— 流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被应用于油气储集层的分析, 其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储集层孔隙流体对储集层成岩演化的影响; (2)流体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以及固体— 流体相互作用对介面润湿性和流体性质的影响; (3)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石油的侵入对储集层成岩演化的影响(Lundegard et al., 1984; 蔡春芳, 1996; 庞忠和, 1996; 刘伟, 1997; 张枝焕等, 2000; 张善文等, 2008)。但到目前为止, 如何准确地恢复固体和流体的变化仍然受限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尤其是流体性质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其变化是动态过程, 恢复起来更加困难。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研究区储集层的密集取样, 分析了230余块岩心样品, 总结出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微观岩石学特征、储集层类型以及成岩特征; 结合储集层次生孔隙形成机理, 确定了流体演化阶段; 然后针对不同砂体发育带的构造沉积特征和次生孔隙成岩过程的分析, 恢复了储集层固体— 流体作用过程, 建立了固体、流体及物性演化的正演模型, 最终确定了平面上流体性质的演化和次生孔隙成因分布的平面预测。
通过大量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 在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储集层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次生孔隙类型:
酸性流体主要对长石、碳酸盐胶结物以及部分岩屑起到溶蚀作用, 并为方解石充填, 充填的方解石与周围的方解石同时消光。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主要形成大量的粒间溶孔(图 1-A), 长石的溶蚀常形成粒内溶孔或铸模孔, 在电镜下常见到长石溶蚀成蜂窝状(图 1-B)。溶蚀作用使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变好。酸性流体主要来源于有机质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和碳酸等流体, 黏土矿物脱水可能促使酸性溶蚀作用的进行。另外大气淡水的淋滤也可以形成酸性溶蚀。
碱性流体主要是对石英、高岭石胶结物的溶解作用等, 在研究区碱性流体形成的次生孔隙主要是石英颗粒的溶解, 如在高890井2598.2, m地层样品中和王58井3021.5, m深度的样品中,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 发现了比较典型的石英溶蚀, 石英内部被溶蚀成孔洞(图 2-A), 或者石英颗粒表面被溶蚀破坏(图 2-B)。值得注意的是上述2个样品中石英都有自生加大现象出现, 说明了碱性流体只是在某个阶段影响到了储集层, 产生了部分石英的溶蚀。
储集层中的流体来源多样, 根据其进入储集层时间的不同可以将流体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表 1)。
初始流体成岩阶段主要是指通常所说的同生期和准同生期, 此时沉积物刚刚在湖泊中沉积下来, 尚未固结成岩, 砂体孔隙度较高, 孔隙中充满了湖盆初始水体, 由于温度和压力条件的限制, 这一阶段成岩作用相对较弱, 主要的成岩作用是初始湖盆水体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加, 压实作用逐步增强, 砂岩中包含的地层水首先大量排出, 随着进一步的埋深, 泥岩中的地层水在进入砂岩后成为了这一成岩阶段的主要成岩流体。此时的流体性质在大部分地区仍然继承了初始的湖盆流体性质, 部分湖盆边缘地区受到外来大气淡水的影响表现为弱酸性。
所谓的外来流体主要是指通过断层和不整合疏导进来的本段地层之外的地层流体, 包括连通浅部地层的断层疏导而来的酸性地层水、连通深部地层的断层疏导而来的碱性地层水和湖盆边缘不整合疏导而来的大气淡水。这一阶段泥岩的压实基本完成, 外来流体占据主导作用, 流体性质和演化时间均受断层和不整合的控制。
生烃作用是东营凹陷的一次重要的流体事件, 大量的酸性流体伴随着烃类的生成和运移, 极大地改变了整个地层水性质的分布格局。部分强碱性的地区被中和, 变成弱碱性或中性、弱酸性; 酸性地层水发育的地区酸性增强, 酸性不稳定矿物继续溶蚀。
排烃后储集层中的流体以烃类为主, 包含少量残余水。由于烃类物质与储集层固体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不明显, 在部分地区有少量微晶石英出现, 且对能否形成有效储集层意义不大, 因此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的分布有明显的分带性, 包括沿岸砾质滩坝带、近岸滩坝带、远岸滩坝带和中央共振带。不同滩坝发育带主要受物源、水动力和地形的影响, 沉积物性质也有差异。
3.1.1 岩石学特征 砾质滩坝主要发育在博兴洼陷南坡靠近鲁西隆起的位置, 属于缓坡迎风带沉积, 其分布面积较大, 沿湖盆边缘呈带状分布, 其沉积物类型以砾岩为主, 砾石分选磨圆均较差, 另外可见生物介壳灰岩和鲕粒灰岩等。生物介壳一般保存完整, 且在部分层段和地区大量富集。
从砾质滩坝成分三角图(图 4-A)可以看出, 砾质滩坝的成分结构比较复杂, 主要包括长石砂(砾)岩、岩屑长石砂(砾)岩、长石岩屑砂(砾)岩和岩屑砂(砾)岩等多种类型, 岩屑含量高。这也反映出砾质滩坝沉积时靠近物源, 使得分选程度较差。从岩屑类型上看, 岩浆岩岩屑占有最大比例, 平均可以占到总颗粒的30%以上, 另外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岩屑含量较小(图 4-B)。
3.1.2 主要孔隙类型 砾质滩坝储集层中的孔隙类型包括了残留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由于其普遍埋深都在1000, m以内, 压实作用比较弱, 所以尚有较多的原生孔隙得以保存, 其表现形式既有颗粒之间的残余孔隙, 也有生物体腔孔(图 5-A)。次生孔隙有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图 5-B)以及长石颗粒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 次生孔隙的出现改善了储集层的孔隙大小和连通性。
3.1.3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砾质滩坝发育带埋藏较浅, 压实作用较弱, 其他成岩作用类型也比较简单, 主要出现方解石的胶结作用以及方解石交代长石。
3.1.4 固体— 流体正演模型 根据薄片和扫描电镜中观察到的成岩现象和成岩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以及对流体来源和流体阶段的划分, 可以恢复出整个固体— 流体的演化过程和相互作用过程, 从而建立起固体— 流体的正演模型(表 2)。
砾质滩坝位于盆地边缘, 沉积后遭遇多期剥蚀, 不整合面发育, 并有大量连通地表的小断层, 因此会受到大气淡水淋滤的持续影响。
在初始流体阶段, 储集层初始孔隙度在45%左右, 流体pH值介于7~9之间, 石英少量次生加大; 围岩流体阶段, pH值碱性减弱, 酸性增强, 方解石交代长石并发生早期胶结, 埋藏较浅, 压实作用使得孔隙度降低约10%; 外来流体阶段受不整合疏导大气淡水的影响, 地层水持续为弱酸性, 方解石交代长石并产生明显的亮晶胶结; 排烃流体成岩阶段, 酸性继续增强, 部分方解石胶结物沿裂缝和颗粒边缘发生溶蚀, 孔隙度增大, 现今孔隙度可达30%。
近岸滩坝主要发育在博兴洼陷南坡, 坡度仍然缓, 沉积水体较浅, 坝主体位置属于一带水下低凸起。沉积砂体呈带状分布, 构造上与近东西向的博兴断层靠近, 坝主体沉积物以砂岩、粉砂岩为主。
3.2.1 岩石学特征 从岩石成分上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图 6-A), 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 岩屑总体含量较低, 其中变质岩岩屑的含量最高, 平均约在15%(图 6-B)。
3.2.2 主要孔隙类型 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 可以看出近岸滩坝储集层中孔隙类型既有部分原生残余孔隙, 也有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次生孔隙。次生孔隙中比较常见的包括石英颗粒的溶蚀孔隙和早期钙质胶结物的溶蚀孔隙。从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典型的石英颗粒的溶蚀现象, 如高890井2598.2, m深度的样品(图 7-A); 同时, 在该样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钙质胶结物溶蚀孔隙, 薄片中看到的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后形成的港湾状残余, 扫描电镜下也可以看到自生白云石的淋滤特征(图 7-B)。
3.2.3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 近岸滩坝储集层中发育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图 8)。压实作用一般为中等压实, 颗粒点接触为主, 部分有线接触, 少量塑性颗粒变形。胶结作用主要为方解石和铁方解石胶结, 胶结物含量高的地区可以呈嵌晶式或基底式胶结, 此外可见极少量的白云石及铁白云石胶结物, 自形形态较好, 呈菱形。交代作用也比较普遍, 主要是方解石交代长石及部分方解石交代石英。溶蚀作用既有石英颗粒的溶蚀, 也有钙质胶结物的溶蚀, 反映了不同的流体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的流体环境。
3.2.4 固体— 流体正演模型 初始流体阶段, 砂体的原始孔隙度可以达到40%, 古湖泊水体pH值大于9, 少量石英颗粒发生溶蚀; 围岩流体成岩阶段, 压实作用使孔隙度减少约15%, 地层水碱性有所减弱, 但仍表现为弱碱性, 石英发生溶蚀, 方解石部分交代长石, 并有少量自生白云石出现; 外来流体成岩阶段, 博兴断层的活动使得浅部的酸性地层水进入近岸坝砂体, 地层水呈弱酸性, 石英次生加大, 铁方解石胶结孔隙, 孔隙度下降; 到了排烃流体成岩阶段, 酸性较强的生烃流体进入储集层使地层水的酸性增强, 早期形成的钙质胶结物发生溶蚀, 形成一定的次生孔隙, 改善了储集空间, 有利于成藏。
远岸滩坝是位于湖盆缓坡带靠近湖盆一侧的一组砂质滩坝, 中央共振带滩坝是形成于湖盆中部水下低凸起位置的一组砂质滩坝, 2组滩坝均距岸较远, 岩石学特征相似。构造位置上靠近博兴洼陷和利津洼陷之间的中央隆起断层带, 连通深部地层的深大断层比较发育, 受流体影响较为一致, 进行合并。
3.3.1 岩石学特征 远岸滩坝和中央共振带滩坝虽然属于不同的沉积相带, 但从其成分三角图上可以看出, 两者的岩石成分非常一致, 均是以长石砂岩为主, 并有少量岩屑长石砂岩(图 9-A, 9-B)。总体岩屑含量较低, 仍然是以变质岩岩屑为主, 其平均含量不超过15%(图 9-C, 9-D)。这也反映出远岸坝与中央共振带滩坝距离物源更远, 沉积水动力更强的特征, 与其分布位置和沉积条件也比较一致。
3.3.2 主要孔隙类型 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 可以看出远岸滩坝和中央共振带滩坝储集层中孔隙类型既有部分原生残余孔隙, 也有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次生孔隙。原生孔隙保存较少, 且相互之间连通性差。次生孔隙主要是石英溶蚀孔隙, 包括石英颗粒的溶蚀和石英次生加大边的溶蚀。
3.3.3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 远岸滩坝和中央共振带滩坝储集层中发育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由于这2个沉积相带埋深均比较大, 多在2500, m以上, 因此压实作用程度中等到强, 颗粒呈线接触, 部分为凹凸接触, 可见塑性颗粒的变形。胶结物类型比较复杂, 反映了多期胶结, 通过薄片染色和扫描电镜分析, 可以看到的胶结物有方解石、铁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以及石英次生加大, 其中铁白云石胶结物相比其他次生孔隙发育带有明显增多, 呈自形或半自形产出。溶蚀作用出现的主要是石英的溶蚀, 包括石英颗粒和石英加大边的溶蚀(图 10-A, 10-B), 在扫描电镜下看到大部分钙质胶结物颗粒边缘平整, 自形程度高, 这也说明了该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的次生孔隙是碱性流体条件下的石英溶蚀。储集层中交代作用也比较常见, 主要有方解石交代长石以及铁白云石交代石英(图 10-C, 10-D), 反映了不同成岩阶段流体性质的不同。
3.3.4 固体— 流体正演模型 根据观察到的成岩作用类型、先后顺序和流体演化阶段的分析, 可以建立起远岸及中央共振带滩坝碱性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固体— 流体正演模型。首先在初始流体阶段, 颗粒分选磨圆较好, 砂体的原始孔隙度约为40%, 初始湖盆水体的pH值大于9, 部分石英颗粒表面发生少量溶蚀; 到了围岩流体阶段, 随着早期有机质降解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 储集层中的水体碱性减弱, 主要发生的成岩作用为石英次生加大和方解石交代长石, 此外, 由于上覆地层的快速沉淀, 压实减孔作用明显, 孔隙度明显下降, 主要是原始孔隙受压实作用大幅减小; 到了外来流体成岩阶段, 进入了断层活动期, 断层疏导外部流体进入, 同时, 由于该地区构造上受深大断裂的控制, 地层疏导带来的外来流体主要为深部的碱性地层水, 这就使得地层水的碱性再次增强, 铁白云石胶结并部分交代石英, 石英颗粒发生溶蚀产生次生孔隙, 使得储集层物性得到改善; 排烃流体成岩阶段, 油气生成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 酸性生烃流体随着油气的运移进入储集层, 与储集层中存在的碱性地层水发生中和作用, 使得最终的地层水性质接近为中性, 此后便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成岩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不难看出, 在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的地层中存在酸性流体形成的次生孔隙和碱性流体形成的次生孔隙2种类型, 在部分井段中2种类型的次生孔隙可以共存, 这就反映了不同井段中所经历的流体事件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从影响储集层演化的流体来源上看, 既有古湖泊水, 也有大气淡水和深部地层水, 还包括生烃流体, 上述不同来源的流体在不同阶段对储集层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流体性质的因素包括: 砂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埋藏史、断层发育史和生烃排烃史等。因此通过以上因素的总结便可以得出整个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中的流体演化历史。
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 湖泊水体较浅, 湖水较咸, 古生物以生活在咸水环境中的德弗兰藻、颗石藻等藻类为主。从平面上看湖盆中心及远离物源供给区的部分缓坡地区水体咸度更大, 湖泊边缘为微咸水环境。由于存在盐跃层, 该时期湖泊存在盐度分层, 湖底长期保持强还原环境(张林晔等, 2005)。通过有机碳含量计算的pH值平均为8.72, 深水沉积出现以深灰、灰黑色的油页岩为主的沉积物, 以方解石、白云石、石膏及黄铁矿为主的矿物组合(邓宏文和钱凯, 1993), 这都说明, 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强还原性咸水碱性沉积环境。部分样品中碱性较大的区域石英颗粒的表面发生轻微的溶蚀。湖盆边缘位置水体较浅, 部分地区有外来水体的注入, 碱性较弱; 靠近湖盆中心的深洼地区碱性较强。整体呈比较明显的环带状分布特征(图 11)。
围岩流体成岩阶段的流体性质分布总体继承了初始湖盆的格局, 也呈现出环带状的分布形式, 但总体上碱性有所减弱, 靠近湖盆边缘位置的环带呈现出弱酸性, 碱性流体的范围均相应地有所减小, 仅在牛庄洼陷北部、民丰洼陷南部和利津洼陷东部地区水体的pH值可达到9以上(图 12)。
外来流体成岩阶段地层水性质受断层和不整合的影响最大, 地层水性质分布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湖盆边缘、尤其是南坡地区, 由于受不整合和连通浅部的断层影响, 地层水酸性增强, 酸性地层水的范围有明显增大。在纯化乐安断裂带到陈官庄王家沟断裂带一带出现了较强的碱性地层水分布带, 在陈家庄凸起南部的二级断裂带附近也同样出现了一个碱性地层水分布带, 这2个地区地层水的碱性较强, pH值可达9左右。其余地区多为弱碱性地层水(图 13)。
排烃流体成岩阶段是主要的烃类生成和运聚期, 以碱性为主的地层水分布格局被彻底改变, 有机质生烃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机酸排出, 酸性地层水从生油中心沿断层、不整合和疏导层进入有一定残余孔隙的砂体, 并在很多砂体中进一步改善了其储集性能, 为油气的进入和成藏提供了条件。整个地区仅在陈家庄凸起和青坨子凸起的附近, 由于地层埋深大, 地层水表现为弱碱性, 其余地区均以酸性为主。北带部分地区是烃类排出区, 由于埋深增大、深部碱性地层水影响等, 地层水性质由弱酸性转为弱碱性(图 14)。
根据对次生孔隙成因、固体— 流体作用过程、流体性质和流体来源、区域流体性质演化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可以划分出不同成因类型的次生孔隙在东营凹陷的分布情况(图 15)。从 图15可以看出, 东营凹陷的次生孔隙按照成因可以划分为3种发育带: 酸性成岩作用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碱性成岩作用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和酸碱共同作用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总体分布情况如下:整个东营凹陷南坡地区均属于酸性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 这是由于其受到不整合疏导大气淡水淋滤的影响; 纯化— 乐安断裂带和陈官庄— 王家沟断裂带附近属于碱性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 这是由于上述2个断裂带发育较多的连通深部地层的断层, 可以将深部地层中的大量碱性地层水疏导上来, 从而产生次生孔隙; 另一个酸性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出现在牛庄洼陷北和民丰洼陷, 上述区域属于凹陷的生烃中心, 酸性较强; 其他地区则属于酸碱共同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 可以出现酸、碱2种流体环境产生的次生孔隙。
从图15上也可以看出, 控制次生孔隙成因类型的主要因素是构造位置, 因为不同的构造体系会直接影响到地层水的性质, 进而控制次生孔隙的成因类型。
需要指出的是, 图15反映的仅仅是次生孔隙的成因类型, 与次生孔隙的多少及能否产生次生孔隙没有关系, 能否大量发育次生孔隙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通过定量— 半定量的恢复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的固体和流体演化过程, 主要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和认识:
1)滩坝砂体平面的分带性受物源和古地形的共同控制, 也导致了不同滩坝沉积带在岩石学特征上的差异;
2)流体的演化受初始流体、围岩流体、外来流体和排烃的共同影响, 根据其影响阶段的不同, 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5个流体演化阶段, 且在不同构造位置进入的流体性质不同, 产生的影响也各异;
3)根据滩坝的岩石学特征和主控流体的性质不同, 滩坝砂体平面上可以划分为砾质滩坝酸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近岸滩坝酸碱流体共同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和远岸滩坝— 中央共振带滩坝碱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
4)综合固体和流体的变化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 可以对次生孔隙的成因进行预测, 为寻找有利的储集层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 郑秀娟 庞凌云)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