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陈奋雄,男,1972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及研究工作。E-mail: 216chenfenxiong@163.com。
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从沉积学的角度解释蒙其古尔矿区铀矿化的发育条件和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4个方面:( 1)砂体的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 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的砂体变异部位是矿体厚度、宽度与富集程度增大的主要原因;( 4)由决口扇形成的泥岩天窗是越流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About the first author:Chen Fenxiong,born in 1972,is a Ph.D. candidade and senior research engineer. He is engaged in uranium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E-mail: 216chenfenxiong@163.com.
Mengqiguer deposit is a large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 in Yili Basin of Xinjiang. Baesd on the lithology,sedimentary structures,sedimentary sequence,outcrop description and profile comparison,we explained the conditions and mechanism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of the Lower Jurassic Sangonghe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an delta front facies is the main type of sedimentary facies,including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distributary interchannel,underwater crevasse splay etc.,while the river mouth bar is not developed. 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n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four aspects:(1)The sand body connectivity provided the spale for ore-forming fluid migration. (2)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is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oxidation zone. (3)The sand body variation caused by change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made the ore body wider,thicker and uranium grade increase. (4)The mudstone skylight caused by underwater crevasse spla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crossflow forming.
新疆伊犁盆地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砂岩型铀矿大基地, 目前在该盆地中的库捷尔泰、乌库尔其等地区已建立了典型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陈戴生, 1997; 秦明宽, 1997; 李细根, 2002)。蒙其古尔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中发现的最具规模的铀矿床, 但其构造、沉积和成矿机制均与已发现的砂岩型铀矿不同。当前对蒙其古尔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矿构造和后期水动力方面(张占峰等, 2010; 蒋宏等, 2011; 张晓, 2012), 对该地区砂岩型铀矿发育的沉积背景和沉积相变引起的砂体变异与铀矿化之间的规律探究较少(李胜祥等, 2006; 王勋等, 2014)。因此, 文中以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 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 研究该地区三工河组沉积相特征及其对砂体展布和物性变化的控制, 并从沉积学的角度来解释三工河组铀矿化发育的条件和成矿机制。
蒙其古尔铀矿床位于新疆伊犁盆地南缘斜坡带东段构造相对活动区内, 是次级构造单元扎吉斯坦向斜东南翼的组成部分(张占峰等, 2010)。该向斜整体上东、西、南3面翘起, 呈向北东方向敞开的屉状形态, 轴部位于扎吉斯坦河河谷地段, 倾向45° ~48° , 倾角6° ~8° 。根据地层、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差异, 以F3断裂为界, 将扎吉斯坦向斜划分为东、西2个构造单元, 蒙其古尔铀矿床位于东构造单元。该地区中生界与古生界多呈断层接触, 中生界呈向北东倾的单斜产出, 产状相对平缓, 倾角3° ~9° , 平均6° 。
研究区内揭露到的中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有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上白垩统东沟组、古近系始— 渐新统安集海河组、新近系上新统及第四系, 其中水西沟群为一套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 是盆地沉积充填的主体, 安集海组为红色陆相碎屑岩建造, 古近系— 第四系为红色磨拉石建造(李盛富等, 2004)。水西沟群以冲积扇— 扇三角洲沉积为主, 是盆地主要的含矿层位, 自下而上可进一步划分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
蒙其古尔铀矿床总体上夹持于F3断裂和控盆断裂F1之间(图1), 发育双侧翼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和铀矿体, 具面积小、品位高和资源量大等特点(张晓, 2012)。目前, 该矿床共揭露4层工业铀矿化, 铀矿体分别赋存于三工河组下段(J1s1)、三工河组上段(J1s2)、西山窑组下段(J2x1)和西山窑组上段(J2x3)砂体中。平面上, 矿带呈近北东向展布, 由西南向北东矿体埋深逐渐增大。矿体形态各异, 各矿带在投影平面上相互叠置, 矿体之间空间关系较复杂。在该地区4层矿体中, 三工河组下段铀矿体最为稳定、连续, 而三工河组上段矿化最为集中、单位面积产出最高。
三工河期, 伊犁盆地南缘湖盆扩张, 沉积了一套以滨浅湖相为主的细碎屑岩, 局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冯建辉等, 2000; 熊利平, 2005)。在扎吉斯坦— 蒙其古尔地区, 物源主要来自南部察布查尔山(李盛富等, 2004; 李胜祥等, 2006), 并在现今的扎吉斯坦河上游一带入湖。因坡度减缓, 水流携带的泥砂迅速沉积, 在研究区形成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的一套粗粒沉积物, 其岩性为含砾砂岩、粗砂岩和中砂岩, 以次棱角状为主, 含大量植物化石和双壳类化石。
通过露头解剖、岩心观察、沉积构造、电性特征和古生物学特征等多种手段, 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垂向沉积序列和沉积相共生组合关系, 在研究区内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席状砂和水下决口扇等5类沉积微相。
1)水下分流河道。以灰白色、浅黄色、红色砂质含砾粗砂岩为主, 高岭土化较发育, 砾石呈次圆— 次棱角状, 分选性中等— 差。野外露头中见大中型板状交错层理(图 2-b)和冲刷面(图 2-a; 图3-a), 但因后期流体改造作用较强, 在岩心中层理难以识别。另外, 在细砂岩中可见小型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图3-b)。视电阻率曲线以中— 高幅为主, 呈箱状和圣诞树状, 底部呈突变接触(图 4-a, 4-b)。
2)分流间湾。由一套暗色、灰黑色泥岩和粉砂岩组成, 夹薄层中、细砂岩, 发育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图 3-c), 见植物叶片化石和双壳类化石(图 3-d), 视电阻率曲线多呈中低幅齿型(图 4-c)。顶部常发育菱铁矿薄层, 指示为开阔浅水环境。见垂直的生物潜穴(图 2-d)。
3)河口砂坝。主要由中— 细砂岩组成, 沉积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颗粒分选性、磨圆度较好, 单层厚度在1~2, m之间。视电阻率曲线多呈中幅漏斗型(图 4-d, 4-e), 多齿状。由于研究区物源供应充分, 河道水动力较强而波浪作用微弱, 因此河口砂坝不发育。
4)席状砂。以中、细砂岩为主。平面上, 分布在河口砂坝的边缘, 联成片状。视电阻率曲线多为中低幅齿化指型或锯齿状, 厚度较薄(图 4-c)。
5)水下决口扇。平面上位于分流河道的侧翼, 一般呈朵状展布。垂向上一般位于泥岩之间, 多为中、粗砂岩, 底部可见薄层含砾粗砂岩, 视电阻率曲线以箱型为主(图 4-c)。
蒙其古尔矿床三工河组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 河口砂坝和席状砂发育范围比较局限。
2.2.1 单井相分析 研究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 该组上、下段分别发育1套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其中下段砂体粒度和稳定性较上段好。垂向上, 三工河组呈退积序列, 表现为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砂坝— 席状砂沉积(图 5)。河口砂坝倒粒序特征不明显。
2.2.2 剖面对比 整体上, 自南向北三工河组砂体厚度逐渐变小, 粒度变细。三工河组下段砂体厚度、粒度稳定, 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 越过断层向北, 逐渐演变为以中细砂岩为主的席状砂, 单层砂体变薄, 泥岩夹层增多。三工河组上段砂体厚度较下段薄, 且沉积相相变较快, 水下分流河道范围变窄, 发育水下决口扇和河口砂坝(图 6), 砂体粒度、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 砂体稳定性明显较下段差。
2.2.3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 根据单井相分析和连井剖面对比,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分别绘制了三工河组上段、下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 其沉积微相分布特征如下:
三工河组下段沉积时期, 物源自南向北供应, 砂体厚度稳定, 在10, m左右, 砂地比多在0.6以上, 并在研究区内形成一条北北东向延伸的条带。沉积微相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 在11#、35#勘探线北端出现河口砂坝和席状砂沉积, 分流河道内部出现透镜状、小范围岛状分布的分流间湾沉积(图 7)。
三工河组上段沉积时期, 物源供应相对较弱但依然充足。主砂体厚度多在10~15, m之间, 但砂体内部出现泥岩夹层, 砂地比值多大于0.5。此时期, 湖水作用较三工河组下段沉积时期强, 扇体整体表现为退积, 砂体规模由大变小(王星星等, 2016), 造成河道较下段更宽, 且多分叉, 呈北— 北北东向展布(图 8)。河道在35#勘探线附近向北出现分叉, 在35#勘探线北端出现河口砂坝沉积, 在11#勘探线北端P1132孔附近出现一定规模的北西向展布的水下决口扇。从L016孔和东侧郎卡地区施工的钻孔来看, 东边存在1条北北东向展布的河道, 推测应该有来自郎卡南部或东部物源的汇入。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铀的活化、迁移和沉淀的过程, 是各种成矿要素相互作用、多种有利条件耦合的结果。早中侏罗世, 蒙其古尔地区沉积了一套三工河组暗色含煤碎屑岩, 为铀的预富集和后期成矿流体运移提供通道; 晚白垩世— 古近纪, 矿区总体处于弱挤压的构造环境, 形成层间氧化带并伴有较弱的铀成矿作用(张晓, 2012); 中新世早期, 伴随天山的隆升, F1和F3等断层形成(李宝新, 2008, 2010), 矿床夹持其中, 层间氧化流体由西南面的扎吉斯坦河上游的地表水持续补给, 形成了以北东向为主的水动力系统, 使氧化带前锋线在断裂间向北东方向发展, 造成铀的富集和矿体的形成(王芳霞, 2012)。整个伊犁盆地南缘在演化过程中具有相同的气候特征和铀源条件, 但与南缘其他矿床相比(刘陶勇, 2006), 蒙其古尔铀矿床具特殊的构造和水动力条件, 同时, 其三工河组砂体也在整个伊犁盆地南缘发育最好, 具良好的岩相— 岩性条件, 这为氧化流体的渗入和铀矿体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基础。
通常认为, 有利的成矿砂体厚度多在10~30, m之间(焦养泉等, 2005; 吴仁贵等, 2005), 然而蒙其古尔地区三工河组砂体厚度较薄, 上段、下段砂体厚度分别仅为10~15, m, 但砂体的稳定性和连通性较好、粒度较粗、结构疏松, 使得氧化流体有充分的运移空间。在整个成矿过程中, 稳定的砂体分布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良好的通道。三工河组下段河道和砂体稳定性较三工河组上段好, 这也正是三工河组下段矿体较上段稳定的主要原因。
研究区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与断裂走向和水下分流河道延伸方向一致, 以蛇曲状呈北东向展布。由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稳定、粒度较粗且疏松, 是氧化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 因此其发育的规模是控制铀矿体形态和富集程度的主要因素。
三工河组下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 沉积微相类型单一, 砂体厚度、粒度稳定性好, 有利于氧化流体的补给和运移, 多形成以卷状为主的铀矿体。而三工河组上段是在下段部分填平补齐的基础上发育的, 分流河道砂体内部泥岩夹层增多, 非均质性增强, 影响氧化流体的补给和运移, 使氧化流体运移的距离变短(图 9), 也导致矿体宽度较窄、品位较低。
蒙其古尔地区三工河组砂体虽较连通, 但由于多期河道的迁移叠加, 导致垂向上在砂体内部仍出现多个泥质夹层, 平面上在砂体内部出现河道分叉和小的泥质细粒夹层, 这影响着铀矿的富集与空间定位。
从氧化流体运移、氧化前锋线分布与矿带平面分布来看, 在水下分流河道中心部位, 矿体呈现与次级河道方向一致的前凸, 而在出现分流间湾泥岩的地方, 如P2303-1孔附近(图 10-b), 由于砂体粒度变小和厚度变薄、泥质夹层增多等影响, 降低了氧化流体的运移速度, 使矿体向南部收缩, 矿带在平面上变宽。而在近补给区出现的分流间湾泥岩透镜体, 则不利于流体的顺畅运移, 使矿体变窄, 如35#勘探线南端一带(图 10-a)。
三工河组上段、下段各发育1套砂体沉积, 之间的泥岩隔板相对稳定, 也构成了后期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基础。虽然上段、下段内部河道出现叠置、摇摆, 但上段、下段之间仍相对独立, 因此, 形成上段、下段2套相对独立的氧化带和铀矿体。在P1132孔南东向400, m处, 三工河组上段河道出现决口扇, 强烈的冲刷作用使得河道底部切穿下部泥岩并在此附近沟通了上段、下段之间的砂体。同时, 来自盆地南缘的氧化流体受到F3断层阻挡的影响, 局部地下水承压性增高(蒋宏等, 2011), 导致三工河组下段含水层承压水头比上段高 2~10, m(康勇等, 2010), 三工河组下段含氧含铀流体透过天窗越流补给三工河组上段, 形成岛状铀矿体(图 10-b,图11), 导致氧化流体尖灭速度放缓, 形成的矿体具单位面积铀含量高的特征。
1)通过露头、岩心和测井曲线等分析认为, 蒙其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 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和席状砂等沉积微相, 但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 河口砂坝不发育。
2)绘制了研究区三工河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三工河组下段为一北东向展布的河道, 河道中出现小的分流间湾, 而三工河组上段河道继承下段沉积特征, 仍以北东相展布为主, 在P39线附近分叉, 形成2条次级河道, 并在11#勘探线北端出现水下决口扇。
3)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良好的连通性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空间, 是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的最有利砂体, 而相变控制的砂体物性变化部位影响矿体厚度、宽度与富集程度, 同时决口扇造成的砂体内部天窗是越流成矿的关键条件之一, 增加了矿体的多样性。
(责任编辑 张西娟)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