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刘建平,男,1991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沉积学、层序地层学。E-mail:geoliujp@163.com。
通讯作者简介 鲜本忠,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邮编:102249,电话:010-89731178。E-mail:xianbzh@cup.edu.cn。
陆相盆地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砂岩因富含油气而广受关注,其厚度薄、面积较小、期次多,储集层预测难度大,长期以来制约了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利用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孔信息,对东营凹陷东辛地区始新世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开展了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为基础的地震沉积学研究。研究表明,沙三中亚段对应二级基准面下降背景的三级层序,以 6期大规模高位域三角洲(第 5准层序组—第 10准层序组)的发育为特征。以第 8准层序组为例,以四级层序为研究单元落实了来自不同物源的 3个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再根据地层切片进一步分期落实了其内部薄砂岩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地层接触关系特殊,地层厚度和岩性的横向变化剧烈,导致三角洲—重力流发育区地震波速纵横向变化较大。基于目的层精细标定的相位调整成为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四级层序(而不是体系域或层序)的约束成为保障地层切片等时性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四级层序约束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为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薄砂岩储集层的横向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也为恢复深水重力流发育区沉积过程、深化重力流沉积规律奠定了基础。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u Jianping,born in 1991,is a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He majors in sedimentolog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E-mail:geoliujp@163.com.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Xian Benzhong,born in 1973,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E-mail:xianbzh@cup.edu.cn.
Gravity-flow sandstones fed by sediment slumping on the delta front in lacustrine basin is widely concerned due to their huge oil-gas exploration potential. Lacustrine turbidite reservoirs with small thickness,small scale and multi-layer limited the fin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avity-flow deposits. Based on studie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sedimentology,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and full-covered 3D seismic data,seismic sedimentology of the Eocene delta-turbidite sedimentary system was studied in Dongxin area,Dongying sag.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iddle sub-member of Member 3 of Shahejie Formation corresponds to a 3rd order sequence that formed under declining base level,and the highstand system tract is characterized by six phases of delta progradations(parasequence sets 5 to parasequence sets 10). According to a case study from parasequence sets 8,three delta-turbidite sedimentary systems 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 were confirmed within the 4th order sequence,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in sandstone were identified by strata slices. Seismic velocity heterogeneity in delta-turbidite areas is resulted from particular strstigraphic contact and sharply lateral changes in strata thickness and lithology. Phase adjustment after fine well-seismic calibrating for the target reservoir is the foundation of seismic sedimentology in delta-turbidite system,and restriction from the 4th order sequence(rather than systems tracts or the 3rd sequence boundaries)is the key of ensuring the isochronism certainty of strata slicing. This study shows that seismic sedimentological study restricted by the 4th order sequence provided a powerful technical support for lateral reservoir prediction of thin gravity-flow sandstones fed by delta,and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depositional process and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depositional rules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s.
地震沉积学(Seismic sedimentology)是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学科(董春梅等, 2006; 林承焰等, 2007)。通过地震岩性学、地震地貌学的综合分析, 可以研究地层岩性、沉积成因、沉积体系和盆地充填历史(曾洪流, 2011)。自1998年提出利用地层切片开展沉积相研究以来(Zeng et al., 1998a, 1998b), 其研究内涵和配套技术得到逐步完善。其基于沉积体横向规模远大于垂向厚度, 而利用相位转换、地层切片等技术进行沉积解释和储集层预测的思想在相变快、规模小的陆相河流— 三角洲体系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取得良好效果(范洪军等, 2007; 董艳蕾等, 2008; 张义娜等, 2009; 张宪国等, 2011; 朱筱敏等, 2013; 赵东娜等, 2015)。
根据成因, 深水重力流沉积可以分为洪水型、滑塌型和火山型(鲜本忠等, 2014; Talling et al., 2015)。其中, 来自三角洲平原或前缘滑塌成因的重力流沉积受控于物源供给稳定性差、触发因素多(三角洲前缘过度负载、地震、断层活动或火山喷发等)和深水沉积区范围窄, 其沉积体常具有厚度和面积较小、发育期次多、规律性较差的特征(操应长和刘晖, 2007; 鲜本忠等, 2012, 2013), 直接导致了目前陆相滑塌型深水重力流砂岩储集层预测的研究仍然困难重重(张晶等, 2015)。
地震沉积学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能力, 强调高精度标定约束下的相位转换和地层切片的虚拟作图, 以实现薄层沉积体的水平成像。通过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结合, 使得沉积岩性的地震解释变得更加容易, 为按照地质时间顺序开展多层沉积环境综合分析, 恢复沉积过程、进行薄储集层的高精度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撑(Zeng and Hentz, 2004)。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研究基础上, 运用地震沉积学思想和相关技术, 以四级层序为约束进行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 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三角洲前端重力流砂岩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开展了研究, 以探索基于地震沉积学的陆相小规模重力流砂岩储集层预测的有效方法。
东营凹陷是发育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南隅的中— 新生代箕状断陷, 呈 NEE走向。受陈家庄南基底大断裂控制, 呈现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楔状充填样式(邱桂强等, 2001)。其东与青坨子凸起相邻, 西以平南断层和高青断层为界; 北邻陈家庄凸起, 以陈南断层为界; 南邻鲁西隆起及广饶凸起, 以齐河— 广饶断裂为界(蔡进功等, 1995; 隋风贵等, 2005; 图 1)。
东营凹陷钻井揭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变质基底, 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 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以及第四系平原组。古近系沙河街组自下而上可分为4个亚段。其中, 沙三段沉积时期是其最大裂陷扩张期。沙三段内部可进一步分为下、中和上3个亚段。沙三中沉积时期气候湿润, 主断裂活动频繁, 盆地大幅度扩张、下降, 沉积中心位于盆地的中北部, 岩性以深色、深灰色泥岩夹薄砂层或薄层碳酸盐岩为主(武法东等, 1998; 操应长等, 2004; 王居峰, 2005)。
沙三中时期东营凹陷发育多个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图 2)。其中, 来自陈家庄凸起的物源在北部陡坡带形成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 来自鲁西隆起、青城凸起的物源在南部缓坡带以发育河流、三角洲体系为主; 发育在湖盆东端部的东营长轴三角洲, 以胶北隆起的长距离水系为主要物源, 其次还包括广饶凸起、青坨子凸起等湖盆周边短距离水系。其中, 东营三角洲沉积时间最长, 发育规模最大, 其推进过程中, 影响范围持续扩大至利津洼陷和民丰洼陷, 并逐渐与东部永安三角洲连片发育。至沙三期末, 河流— 三角洲体系覆盖面积近4300, km2, 约占凹陷面积的80%(范代读等, 2000; 王金铎等, 2003)。
古水深研究结果显示, 沙三下沉积时期最大水深约140, m, 沙三中沉积时期湖盆最深处约160, m, 沙三上— 沙二下沉积时期湖盆最深处30~40, m(李守军等, 2005)。伴随东营三角洲的推进, 因斜坡物质失稳、断层活动等因素在其前端深水区堆积了大量的重力流沉积(李宇志等, 2012; 刘军锷等, 2014; 图 2)。
古近系构造层序可细分为4个二级层序(图 3), 分别是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 沙二下、沙二上— 东营组, 对应于盆地发育的初始裂陷幕、裂陷发育幕、裂陷鼎盛幕以及裂陷收敛幕(冯有良, 1999; 姜在兴等, 2002)。
盆地演化历史上, 沙河街组之前的孔店组对应于该凹陷的初始裂陷, 其后的沙四段湖盆整体扩张、沉积水深加大, 在后期的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甚至发育大套烃源岩, 形成该凹陷内部一套重要的烃源岩。到沙四上亚段沉积末期, 湖盆基底整体抬升, 基准面下降, 凹陷边缘遭受局部剥蚀, 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到沙三— 沙二下二级层序, 岩性上以早中期的泥岩、油页岩和深水重力流等大范围深水沉积和后期的三角洲大幅度前积沉积为特征, 对应于湖盆强烈裂陷阶段。根据岩性旋回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 可将沙三— 沙二下二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沙三下、沙三中以及沙三上— 沙二下3个三级层序(武法东等, 1998)。
其中, 沙三中层序顶底分别对应着T4与T6地震反射界面(图 4)。T6在地震剖面上连续性好、振幅较强, 之下存在削截终止地震反射现象, 之上表现为上超不整合接触, 代表沙三下亚段湖泛至最大并在湖盆内发育一套稳定分布的油页岩之后, 湖盆曾经短时间萎缩, 导致岸线快速向盆迁移, 之后再迅速扩张发生沙三中内部的最大湖泛事件。T4位于沙三中亚段三角洲顶积层顶部。在研究区西部, T4之下多见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 在研究区东部则常见S型或斜交型前积结构, 界面上下同相轴连续性和振幅差异明显(图 4)。
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期, 伴随着强烈裂陷的区域性伸展作用形成了多条北东向正断层, 形成了对沉积充填具有重要影响的断裂坡折带(林畅松等, 2000)。其中, 梁家楼— 现河庄断裂带、胜永断裂带(图 1)等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层对断层下降盘可容空间的变化影响巨大, 将沙三中亚段沉积早期(低位域时期)地层、沉积范围限定于该断裂带下降盘内, 直到湖盆大规模扩张的湖侵体系域时期湖盆范围才再次迅速扩张。可见, 大型同生断裂的活动与湖平面变化结合, 共同控制了研究区内沙三中亚段层序各体系域的沉积充填过程、沉积环境及砂岩储集层的空间展布(图 4)。
前述分析可知, 沙三中亚段沉积于沙三下— 沙二下亚段二级层序后期的基准面下降阶段。根据不同级次基准面复合原理, 沙三中三级基准面早期的上升过程将受到二级基准面下降的抑制而减弱, 但其晚期的下降过程将得到二级基准面下降的增效而加强。该区沙三中层序中高位域时期三角洲沉积发育规模大、多期前积特征明显(图 4)与上述分析相吻合。大量钻井和地震剖面资料均表明, 研究区内沙三中层序以多期高位域三角洲的大规模前积为特征, 单期三角洲沉积地层厚度为80~100, m(图 4, 图5)。
结合Vail(1977)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采用体系域三分的方法, 将沙三中三级层序划分为低位域(LST)、湖侵域(TST)以及高位域(HST)。为了高精度地约束地震地层切片, 研究中井— 震结合完成了研究区内四级层序(准层序组)的解释, 在沙三中层序中共识别出10个四级层序(图 3)。其中, 低位域时期的3个准层序组主要分布于坡折带之下, 在地震上表现为沿层序底界的层层上超(图 4), 在钻测井上体现为垂向岩性相对稳定或向上岩性略有变细、水深略为加深的加积式或弱退积式深水泥页岩和重力流砂岩的地层叠置样式。湖侵域中仅识别一个准层序组:第4准层序组, 在研究区其地层厚度稳定、分布广泛, 地震结构表现为平行— 亚平行反射, 测井响应上GR值高且向上增大, 对应于细粒沉积, 与油田研究中提出的“ 纯泥岩段” 相对应。高位域时期识别出6期三角洲进积为特征的准层序组, 对应于第5至第10准层序组, 在地震上表现为明显的前积特征, 具有下超、削截、顶超的特点(图 4), 在钻测井上则表现为向上水深变浅、砂质沉积增多增厚的进积式沉积(图5)。
在层位上, 重点讨论的来自三角洲平原或前缘的滑塌型重力流沉积源于高位域三角洲— 重力流沉积体系。由于该沉积体系具有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的三层结构特征, 在地层厚度上通常中部(前积层)厚、两头(顶积层和底积层)薄, 表现为极大的不均匀性; 此外, 由于基准面的相对升降可能导致三角洲平原遭受部分或完全剥蚀, 致使其顶部地层保存不全, 呈现顶超或斜交式前积的特征, 必然导致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常规切片方法难以保证其等时性。鉴于此, 研究中采用了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和关键技术, 针对本区高位域三角洲— 重力流沉积体系中薄层的重力流砂岩开展储集层预测研究。
基于地震信息的储集层预测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尤其是垂向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 也即肉眼所能识别的单个地震同相轴的最小厚度, 等于子波波长的1/4(Sheriff, 2002)。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 传统的地震地层学方法对于储集层尺度的研究(垂向上几米至十余米)无能为力。
对于大多数沉积体而言, 单一沉积体的横向规模(一般几十米至几百米级或更大)通常远大于垂向规模(几米至几十米不等)(Galloway and Hobday, 1983)。高质量三维地震数据体中, 地震水平分辨率和纵向分辨率是近似相等的(Lindsey, 1989)。因此, 对横向尺寸远大于垂向尺寸的沉积体开展平面特征研究要容易得多。地震沉积学正是利用这一思想, 充分利用沉积体横向尺寸远大于垂向尺寸这一普遍性的特征和地震资料相对突出的水平分辨能力, 将垂向上难以直接分辨的薄层储集层通过平面成像显示出来再进行沉积学解释。
地震沉积学可分为地震岩性学(Seismic lithology)和地震地貌学(Seismic geomorphology)2个组成部分。运用地震岩性学的方法将三维地震数据体转换为测井岩性数据体, 建立岩性和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 再运用地震地貌学, 将地震数据进一步转换成含有岩性标记的沉积相平面图。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地震道90° 相位化和具有等时性意义的地层切片。
地震道90° 相位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地震数据— 薄层砂体的岩性标定。常规地震处理得到的零相位地震数据, 地震反射来自单一的界面(海底、主要不整合面、厚层块状砂岩顶面等), 主波瓣(最大振幅)与反射界面一致。当地震反射来自于薄层砂体, 则砂体和同相轴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90° 相位子波将地震响应的主波瓣移至薄层中间点, 此时地震响应关于薄层中点对称, 则地震解释追踪的同相轴即为薄层砂体, 从而赋予了地震剖面岩性意义(Zeng and Backus, 2005a, 2005b)。
研究中, 首先基于合成地震记录, 进行分区块变速高精度井— 震标定, 然后通过多井目的层井— 震综合分析, 确定相位转换角度, 完成地震道90° 相位化调整。图6展示了研究区过营11-18井地震剖面相位调整前后的地震剖面。对比发现, 地震相位转换之前营11-18、营70、营78等井薄层砂体深度中值大致对应于地震反射同相轴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过渡部位, 相关性不明显(图 6-a); 相位转换之后这些井段下部薄层砂岩均对应于地震剖面上一组高振幅同相轴(图 6-b)。并且相比较原始地震数据, 地震岩性数据体不仅仅发生了相位变化, 局部振幅也出现了增强, 和测井信息更符合(图6-b)。
地震数据体地层切片, 是在等时地层格架内部研究沉积相展布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地层切片上, 通过类比现代沉积体系地貌特征研究地震地貌模式, 可恢复沉积时期沉积体类型和沉积环境。
为保证切片结果符合地质意义, 在开展切片时保证切片层位的等时性尤其重要。地震数据体中, 地震同相轴的产状与频率不相关是选取等时参考同相轴的必要条件。在2个等时同相轴之间通过线性内插是拾取地层切片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切片方法包括时间切片、沿层切片和地层切片(Zeng et al., 1998a, 1998b)或等比切片(Proportional slicing)(Posamentier and Kolla, 2003), 应针对不同的地层产状合理选取切片方法。地层席状、平卧时, 可选用水平切片; 地层席状、非平卧时, 则需要沿层切片; 地层既非席状也非平卧时, 则必须使用地层切片才能保证切片等时性。而地层切片实际上是在2个等时同相轴之间通过线性内插获得一系列切片层位, 能够保证切片平面图的等时性, 对这3种地层产状都适用。
现阶段在运用地层切片方法时通常以三级层序界面或体系域界面作为约束, 对该界面之内的地层进行线性内插。这种方法考虑到了三级层序内部不同部位沉积速率随等时参考面的线性变化, 相比较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更具等时意义, 但是没有考虑到同一三级层序内部四级旋回中沉积速率与时间的线性关系和三级层序整体沉积速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存在不一致的可能性, 会导致切片过程中层位逐渐偏离了等时界面。此外, 沙三中高位域三角洲前积体极发育, 为保证前积体切片的等时性, 在前积体内部增加参考同相轴, 以三级层序边界和内部四级层序(砂组级别)界面及前积体内部参考同相轴作为边界约束, 以四级层序作为基本切片单元开展地层切片。
对比可以发现, 在三角洲发育区, 以层序界面及体系域边界为约束开展地层切片(图 7-a), 三角洲前积体内部仍易出现穿时现象, 难以获得理想效果。而以三级层序边界和内部四级层序边界及前积体内部参考同相轴共同约束, 运用地层切片方法线性内插获得一系列层位效果更理想, 更符合前积模式(图 7-b)。以研究区沙三中实际剖面为例, 选取PSS8作为独立切片单元, 以PSS8顶底界面约束, 切片层位和前积模式一致(图 8)。
以沙三中亚段四级层序地层界面作约束, 运用地震数据相位转换得到测井岩性数据体, 通过等时地层切片, 获得一系列相对等时的地层界面以及相应的反映不同时期沉积环境特征的图件。选取特定的层位进行属性提取, 可以分别刻画不同时期重力流沉积体的整体展布特征。从切片中选取典型图片, 和现代沉积体系地貌特征进行类比, 可以对重力流的发育过程开展研究。
东营三角洲发育于沙三中湖盆高位域, 其自东南端开始推进始于最大水进(MFS)之后, 湖盆水体处于缓慢上升至下降阶段。高位域6个准层序组(图 4, PSS5至PSS10)分别对应东营三角洲六期主要的进积过程, 每期三角洲前端均发育规模不等的重力流砂岩沉积, 并随着三角洲的推进逐步向湖盆中央推进。此外, 来自研究区北侧陈家庄凸起的扇三角洲规模在本区虽小于东营三角洲, 但其自北向南推进的过程, 也具备形成重力流的条件。
现以准层序组PSS8为例, 研究其前端重力流的沉积规律。地震剖面中可以看到(图 4), 准层序组PSS8末期其前端发育的重力流砂岩规模可观、厚度也较大(营67井、营68井钻遇砂体厚约20, m)。地震岩性数据体中, 该套砂岩完全包含于一组波峰内部(图 6), 其地震结构肉眼难以识别, 平面分布及发育过程不清楚, 可作为地震沉积学解剖的典型实例。
层位上, PSS8准层序组为沙三中6期三角洲中第3期, 处于高位域中晚期阶段。湖盆水体逐渐下降背景下, 三角洲已经深入到湖盆中央, 深水区面积较小, 可容空间局限, 限制了重力流的分布。为明确该套重力流砂岩的整体分布特征, 对切片层位a— c提取层间均方根振幅属性(图 9)。
地震属性特征表明(图 9-a), 准层序组PSS8沉积末期, 其三角洲前端的深水区发育有相邻的A、B、C 共3个深水扇以及南侧D、E 这2个小规模土豆状重力流沉积体。北侧扇A规模较小, 与来自北部陈家庄凸起的扇三角洲相邻发育; 南侧扇体B、C规模相对较大, 与D、E一样, 物源可能都来自东南方向推进的东营三角洲。地震属性上扇A、B具有连片的特征, 成因上可能相关, 但难以区分先后关系(图 9-a, 9-b)。
研究区东南侧、东北侧红色强正振幅分别代表了东营三角洲及永安三角洲砂质沉积, 东南侧及东北侧红色高正振幅之间夹杂的蓝色、绿色则主要代表三角洲分支河道间等细粒沉积; 在研究区北侧, 范围小、分布集中的红色强正振幅代表了来自陈家庄凸起的扇三角洲粗粒沉积; 西北侧蓝色、绿色等弱正振幅代表深湖泥岩; 西北侧深蓝色背景下的扇形红色强正振幅区则代表重力流沉积, 重力流砂岩和深湖相泥岩岩性差异大, 重力流扇形体与深湖泥岩相之间边界清楚(图 9-a)。
四级层序约束下的地层切片较好地保证了其等时性, 为沉积体的客观表征和沉积过程的恢复奠定了基础。在宏观沉积体系的解释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明确PSS8沉积末期重力流砂岩的平面分布及其沉积过程, 对钻井揭示砂体较发育的层段采用地层切片进行精细的沉积解释和储集层预测。
在已有钻井资料的井— 震标定结果的对比基础上, 结合不同期次的地层切片中均方根振幅分布结果可知, 砂岩厚度较大的三角洲前缘对应的振幅值不稳定, 与钻井揭示的砂岩分布差异较大, 需要综合井— 震信息确定三角洲前缘的分布范围; 对于砂岩厚度较小的洼陷带重力流沉积, 相位调整和四级层序约束下的振幅属性对砂岩的分布比较敏感, 这在高振幅区已有的钻测结果中可以得到证明。
对照图9沉积体系解释结果, 可知洼陷带发育的A— E重力流沉积体实际为多期沉积叠置的结果。从早到晚, 重力流发育程度和发育规模逐渐增强(图10)。下面选取PSS8顶部的砂岩发育段, 自下而上分为3期, 根据地层切片的均方根振幅属性平面图讨论重力流的分期沉积特征。
第1期代表了重力流沉积的初始阶段(图 10), 东南部东营三角洲、东北部永安三角洲及北部扇三角洲为主体, 仅在东营三角洲前端见零星分布的土豆状重力流沉积, 来自东北和北部物源的(扇)三角洲前端未见重力流沉积。到第2期, 北部(扇)三角洲开始发育小型重力流沉积体, 原东营三角洲前端重力流沉积体发育规模增大, 图9中的扇体C初具雏形(图 11)。
向上进入第3期后, 洼陷区“ 土豆状” 重力流沉积体面积快速增大, 来自东部和北部物源的3个重力流扇体面积达4~16, km2, 来自不同物源的重力流扇形有逐步连片的趋势, 除了3个主要的重力流扇体外, 西南角也开始发育小规模的重力沉积(图 12)。不同时期的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的供给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条带状砂岩发育, 可能与该区以碎屑流沉积为主(王德坪和刘守义, 1987), 而水下碎屑流可凭借“ 滑水机制” 快速输导碎屑物质而形成“ 路过型(bypass)” 重力流水道有关(鲜本忠等, 2014)。
1)东营凹陷始新世发育多个三角洲— 重力流沉积体系。将沙三中亚段沉积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 识别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 并进一步结合准层序叠置样式和地震反射前积体识别出10个准层序组(四级层序)。
2)三角洲供给型重力流沉积单期厚度薄、面积小、期次多, 常规储集层预测困难。以第8准层序组为例, 以四级层序为研究单元落实了来自不同物源的3个三角洲— 重力流沉积体系; 再根据地层切片进一步分期落实了其内部薄砂岩储集层的空间分布。
3)四级层序约束下地层切片的等时性得到明显改善。在多期三角洲发育地区, 受到地层厚度和地层接触关系影响, 不同地区地震速度变化大, 传统基于三级层序或体系域边界约束的地层切片通常造成明显的穿时性。对比研究表明, 代表基准面整体变化趋势的四级层序约束下的地层切片基本满足三角洲— 重力流沉积体系等时性切片要求。
4)相位调整和四级层序约束下的地层切片技术为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薄砂岩储集层的横向预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也为恢复深水重力流发育区沉积过程、深化重力流沉积规律奠定了基础。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