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刘欣,女,1991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质学、沉积学研究。E-mail: m13611093469_2@163.com。
通讯作者简介 杜建军,男,1976年生,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研究。E-mail: djjwyf@sina.com。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小盆地(包括苏干湖盆地)是中国西部潜在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前期工作揭示了在柴北缘西段发育具有一定生油潜力的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对于研究烃源岩及储集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柴北缘西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认识相对较少,制约了油气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野外露头观测、钻测井资料分析以及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初步落实了柴北缘西段侏罗系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苏干湖盆地早中侏罗世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晚侏罗世发育辫状河,物源可能主要来自北部祁连山;赛什腾山南缘侏罗纪发育沼泽—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富含煤层,物源来自西北和东北;冷湖一带早侏罗世主要发育湖西山组深湖—半深湖沉积,物源可能来自西北部阿尔金山附近。泥岩样品沉积地化分析显示研究区整体为还原环境,不同采样点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构造 -沉积演化分析表明,早侏罗世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初始断陷,湖盆沉积中心位于冷湖一带;中侏罗世中期(对应于大煤沟组四段)苏干湖盆地内部裂陷成盆,沉积中心向东转移,后期(对应于七段)湖泛形成大湖盆。侏罗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大煤沟组五段至七段湖平面上升时期。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u Xin,born in 1991,is a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She is mainly engaged in geology and sedimentology. E-mail: m13611093469_2@163.com.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Du Jianjun,born in 1976,is a researcher and Ph.D. of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structural geology and geological hazards. E-mail: djjwyf@sina.com.
The medium-small basins including Suhai Hu Basin,in north margin of Qaidam Basin,are potential strategic replacement fields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western China,and the preliminary work has revealed that Mesozoic source rocks developed in western north margin of Qaidam Basin have a certain exploration potential.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effective reservoirs. However,up to now,the little cognition of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s has restricted the further oil-gas exploration work in this area. Through a series of technical means,such as outcrop observation,drilling data and geochemical data analysis,it is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and environments in Jurassic that have been studied preliminarily. All of those will support the further oil-gas exploration. In the study,fan delta and lake depositions were developed in Suhai Hu Basin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Jurassic,and the dominant braided river facies were developed in the Late Jurassic. Meanwhile,during Jurassic Period the sedimentary provenance probably came from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 In the Jurassic Period,the delta-marsh-lacustrine depositional system,containing rich coal seams,was well develop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Sertengshan Mountain,and the sedimentary provenance came from the north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areas. In Lenghu area,the deep to semi-deep lacustrine deposits were developed in the Huxishan Formation in the Early Jurassic,and the sedimentary scource provenance probably came from the nearby Altun Mountain. According to the geochemistry analysis of mudstone samples,rocks in the study area mainly form in reduction environments,and different samples contain the similar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EE. The analysis of tectonic-sedimentary evolution shows that the western north margin of Qaidam Basin was on the initial rift stage in the Early Jurassic,and the sedimentary center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was located in Lenghu area. In middle age of the Middle Jurassic,corresponding to the Member 4 of Dameigou Formation,the interior of Suhai Hu Basin was rifted,while the sedimentary center was moving toward to east. Afterward, corresponding to Member 7, a big lacustrine basin was formed due to lake flooding in this area. The source rocks of Jurassic were mainly developed during the rising stage of the lake level when the Member 5 to Member 7 of Dameigou Formation deposited.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位于青海省西北部, 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其侏罗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苏干湖盆地及周缘中侏罗世沉积了一套湖相暗色泥岩, 具有一定生油潜力, 且钻井(苏参1井和苏探1井)见油气显示(付锁堂, 2009)。同时, 柴北缘地区侏罗系煤层发育, 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产煤层段(邓文诗等, 2009)。因此, 落实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侏罗系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 对中国西北部油气勘探和煤炭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晚白垩世研究区的大规模隆升导致侏罗系遭受严重剥蚀, 这为侏罗系的研究带来巨大困难(付锁堂, 2009)。
前人针对柴北缘地区侏罗系地层划分与对比(岳天祥, 2011; 孙洪杰等, 2013)、岩性特征(谢庆宾和管守锐, 2000; 杨永泰等, 2000)及构造演化等(郑孟林等, 2003; 楼谦谦等, 2009)做了较多的工作。陈志勇等(2005)综合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 指出侏罗系残余地层在柴北缘南北2个沉降带以及边缘造山带内部均有分布, 且沉积中心从西向东迁移; 杨平等(2007)认为柴北缘中、下侏罗统主要为湖相含煤岩系, 上统为红色粗碎屑沉积; 由地震资料解释及平衡剖面技术研究得出, 柴北缘早侏罗世受伸展作用影响, 中侏罗世— 早白垩世处于伸展型坳陷盆地的沉积环境中(楼谦谦等, 2009)。但关于研究区即柴北缘西段中生代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讨论相对较少。
受柴北缘中生代以来复杂的构造演化和残留地层所限, 目前对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露头观察、岩心分析、钻测井资料研究以及样品分析化验等, 系统研究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沉积相类型和特征, 分析侏罗纪沉积环境, 落实侏罗系沉积体系展布, 探讨柴北缘西段中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规律, 以期为研究区油气勘探提供扎实的地质基础。
柴北缘西段北面为祁连山与阿尔金山的结合部, 南面为赛什腾凹陷和冷湖构造带, 东南部为土尔根达坂山和柴达木山, 西南邻近宗务隆山。而位于柴北缘的苏干湖盆地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 西部凹陷、中部凹陷及东部凹陷(图 1)。
柴北缘西段自中生代以来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经历多期构造旋回的改造(张梦林, 2012)。早侏罗世沿柴北缘的祁连山前和阿尔金山南缘古构造带发生断块活动, 形成相互独立的断陷盆地群, 代表后印支期的1次伸展运动(杨浩, 2007); 中侏罗世苏干湖盆地在断陷的基础上边沉积边拗陷, 沉积范围迅速扩大, 发育一套湖相暗色泥岩; 晚侏罗世研究区范围趋于萎缩, 古气候环境变得干热, 从而沉积以河流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地层; 晚白垩世盆地所受应力由拉张转变为挤压, 末期受到晚燕山期构造运动作用, 使中生界遭受抬升剥蚀, 形成了现今柴北缘西段的沉积格局。
柴北缘西段侏罗系自下而上划分为: 湖西山组、小煤沟组、大煤沟组及红水沟— 采石岭组(图 2)。下侏罗统湖西山组视厚度1193, m, 主要岩性为黑色、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 夹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煤层; 下侏罗统小煤沟组视厚度88, m, 主要为灰黄色细砾岩、粉砂岩及深灰色、灰黑色碳质泥岩夹煤层; 中侏罗统大煤沟组视厚度1029, m, 根据大煤沟剖面将大煤沟组自下而上划分为一至七段。地层对比发现, 除大煤沟剖面外, 研究区各剖面和钻井仅发育四至七段。四段以灰白色砂砾岩为主, 五段主要为灰黑色碳质泥岩夹煤层, 六段为土黄色细砂岩及灰白色、土黄色泥灰岩, 七段为灰黑色油页岩夹土黄色、蓝灰色泥岩。上侏罗统红水沟— 采石岭组以棕红、棕褐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 夹少量棕灰色砾岩、含砾砂岩及含砾砂质泥岩, 视厚度287, m, 与下伏中侏罗统未见明显沉积间断。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发育的湖沼相煤系碎屑岩层为柴北缘主要烃源岩层段(付锁堂, 2009)。
本次研究的野外剖面主要包括苏干湖盆地东南缘的向阳煤矿露头、赛什腾山南缘的结绿素露头和云雾山露头, 柴北缘东段的大煤沟露头和羊肠子沟露头作为对比参考(图 1)。而在苏干湖盆地内部, 目前钻遇侏罗系的井共2口: 苏参1井和苏探1井, 共获得的岩心长度约60, m。在苏干湖盆地南缘, 冷科1井钻遇下侏罗统, 取心约62, m。
冷科1井位于柴北缘西段冷湖一带, 钻遇下侏罗统湖西山组近2000, m厚的岩层。下部主要为湖底扇外扇, 泥岩中夹悬浮递变重力流沉积砂砾岩, 发育“ AB” 、“ ABAB” 鲍玛沉积序列(图 3-A); 上部为大套的湖相暗色泥岩沉积。
苏探1井岩心显示, 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五段为大套灰黑色泥岩, 构造裂缝发育; 向上大煤沟组六段沉积物粒度较粗, 主要为灰白色砂砾岩夹褐色、红棕色泥岩。苏探1井大煤沟组六段部分取心沉积序列如图4所示, 砾石多期冲刷叠覆, 成分复杂, 分选、磨圆中— 差, 大部分砾石定向排列(图 3-B), 主体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苏探1井岩心层理发育, 可见槽状交错层理(图 3-C)、楔状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递变层理等, 同时可观察到负载构造等。
苏干湖盆地东缘的向阳煤矿地区下侏罗统发育扇三角洲平原— 前缘亚相。本次野外地质调查在向阳煤矿煤层下发现近源厚层砂砾岩, 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陈志勇等, 2005), 推测为下侏罗统小煤沟组扇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支河道沉积。颗粒磨圆呈次棱角— 棱角状, 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 分选较差, 主要表现为近源快速堆积的特征。
在扇三角洲平原地区, 除发育砾石质的辫状分流河道沉积外, 还发育漫滩沼泽等。漫滩沼泽位于分流河道间或扇体之间的低洼地区, 一般为粉砂和黏土等细粒沉积。由于受洪泛影响, 可见砂岩透镜体(朱筱敏, 2008)。向阳煤矿地区大煤沟组六段及七段均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漫滩沼泽沉积, 见薄煤层。大煤沟组六段主要岩性为灰白色泥岩和泥灰岩, 夹粉砂岩和碳质泥岩; 大煤沟组七段以红褐色泥岩夹黄绿色、灰黑色泥岩为主。
赛什腾山南缘、大煤沟地区中下侏罗统均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大煤沟地区小煤沟组厚度较薄, 沉积物粒度粗, 发育煤层。底部砾岩旋回发育, 杂基含量高, 块状为主; 向上砂砾岩和泥岩呈现间断正旋回(图 5-A), 具有河道“ 二元” 结构, 旋回上部发育灰黑色碳质泥岩和煤层, 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沉积。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一段至四段在苏干湖盆地内很少出露, 主要见于大煤沟地区(湖盆扩张, 辫状河三角洲继承性发育)和云雾山北坡(仅发育大煤沟组四段)。大煤沟地区大煤沟组二至四段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及砂泥岩韵律组合, 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而大煤沟组六段沉积时期由于物源供给强烈, 河流— 三角洲砂砾岩发育, 因此在大煤沟、结绿素、云雾山北坡、羊肠子沟等地均见有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沉积。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可形成沼泽环境, 沉积碳质泥岩或页岩, 并可形成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的煤层, 局部沼泽含小型水道砂岩透镜体(朱筱敏, 2008)。大煤沟地区大煤沟组一段及云雾山北坡大煤沟组五段均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沼泽沉积, 岩性主要为碳质泥岩等细粒沉积物, 见煤层与水道砂砾岩伴生(图 5-B, 5-C)。
上侏罗统辫状河沉积主要见于大煤沟、结绿素以及苏干湖盆地西部凹陷等地区, 岩性以红褐色的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为主。辫状河分为河床和泛滥平原亚相。其中, 在苏干湖盆地西部凹陷及大煤沟地区2种亚相均有发育。
河床亚相又包含河床滞留沉积和心滩微相, 在大煤沟地区上侏罗统采石岭组均有出露。河床滞留沉积以土黄色泥质砂砾岩为主, 砾石最大粒径达10, cm; 河床滞留沉积之上发育心滩, 粒度变化范围大, 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 细粒沉积中见砂岩透镜体。
大煤沟地区和结绿素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可见泛滥平原沉积, 沉积物粒度较细。大煤沟地区红水沟组以大套红色泥质粉砂和泥岩为主, 夹灰白色砂岩层, 单层砂岩厚度2~3, m; 结绿素地区红水沟组主要发育红褐色粉细砂岩, 中下部见灰白色泥岩(图 5-D)。
苏干湖盆地及周缘侏罗系湖泊相较为发育, 分布范围广, 水体相对较深, 包括滨浅湖亚相、半深— 深湖亚相。其中, 滨浅湖亚相滨湖沼泽微相在研究区广泛出露, 以暗色泥岩和粉砂岩为主, 发育泥炭沉积, 形成煤层。
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五段沉积环境主要为滨湖沼泽, 发育该区主力煤层, 见于向阳煤矿、大煤沟地区、结绿素地区和羊肠子沟等地; 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以湖泛的碳质泥岩/油页岩为主, 亦为滨湖沼泽沉积。
典型剖面为结绿素剖面和大煤沟剖面(图 5-E, 5-F)。
元素铁和锰在沉积过程中分异现象明显, 在海洋环境中随离岸距离的增加铁含量逐渐减少, 锰含量逐渐增加, 在大型湖泊中亦如此(李敏和颉永平, 2010)。由分析表1中锰和铁元素的数据可看出, 柴北缘西段侏罗系MnO/Fe2O3-T平均值为0.02, 而冷科1井及苏参1井附近(西北方向)水体较深(MnO/Fe2O3-T值均在0.026以上), 大煤沟、羊肠子沟地区及云雾山北坡水体最浅(MnO/Fe2O3-T值均在0.01以下)。从层段上看, 湖西山组沉积时期水体最深, 在冷湖地区为半深湖— 深湖沉积。以上分析与岩石学特征相吻合。
稀土元素主要存在于碎屑矿物或悬浮物中, 并随其在水中停留, 停留时间长短造成稀土元素的分异(Aharon, 2005)。当悬浮物在水中停留时间短并快速沉积时, 分异较弱, 沉积物北美页岩标准化的REE配分模式平缓, Ce为正常型或弱负异常; 当悬浮物在水中停留时间长而缓慢沉积时, 稀土元素易分解并易被黏土吸附, 与有机质络合。此时稀土元素分异强烈, REE配分模式明显变化, 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元素亏损或富集, 同时Ce发生选择性分异, 氧化环境中Ce显著负异常, 而缺氧条件下负异常消失, 甚至出现正异常。因此, 可将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作为一种表征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指示剂(王国茹等, 2010)。图6显示了研究区不同剖面泥岩样品稀土元素标准化模式图的变化趋势, 可见轻、重稀土发生分异, 轻稀土(La-Eu)异常富集, 重稀土元素(Gd-Lu)相对亏损, REE总量超出标准值; Ce无明显负异常, 说明沉积物缓慢沉积且沉积环境为缺氧环境。研究区各剖面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
稀土元素中元素Ce和Eu具有变价性,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常可造成正或负异常, 因此可将δ Ce和δ Eu异常作为沉积环境氧化— 还原状态的指标。判断公式为δ Ce=CeN/(LaN× PrN
由沉积地球化学分析可知, 各剖面位置侏罗纪沉积环境具有相似性, 因此, 将柴北缘西段(苏干湖— 大煤沟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讨论, 有利于古地理背景的重建。
柴北缘西段下侏罗统主要见于冷湖一带、向阳煤矿及大煤沟等地。在冷湖及附近地区, 下侏罗统湖西山组大面积发育, 主要为湖泊、扇三角洲沉积。湖泊水体较深, 发育滨浅湖— 半深湖— 深湖。此外, 在冷湖等地可见湖底扇等重力流沉积; 大煤沟地区小煤沟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而向阳煤矿附近下侏罗统推测为扇三角洲— 湖泊沉积环境(图 8), 冷湖构造带— 大煤沟地区沉积相据汪立群等(2014)和付锁堂等(2009)修订。
中侏罗统主要在赛什腾山南缘、苏干湖盆地西部及中部、大煤沟等地发育。赛什腾山南缘为滨浅湖— 半深湖以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沼泽相发育, 赛什腾山凹陷南部以断裂剥蚀线为界(曾春林, 2009; 施辉等, 2013); 苏干湖盆地西部及中部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 同时发育湖相沉积(图9), 且由地震资料可知, 以断层为边界的中部隆起的抬升, 分隔了中部凹陷和西部凹陷, 2个凹陷在侏罗纪为同一凹陷, 隆起两侧未见明显的地层上超现象或沉积响应; 而大煤沟附近主要为滨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侏罗世大煤沟组沉积时期, 位于柴北缘中部的鱼卡凹陷主体为湖泊相沉积, 岩性以黑色— 灰黑色碳质泥页岩、泥岩为主, 局部见油页岩与煤层(谢庆宾和管守锐, 2000; 马新民等, 2013; 李浩涵等; 2016), 与赛什腾山南缘结绿素、云雾山等地沉积环境相似(图 10)。
柴北缘西段上侏罗统广泛发育辫状河沉积。赛什腾山南缘结绿素、云雾山等地及苏干湖盆地西部和中部, 均以辫状河沉积为主, 而大煤沟地区主要发育湖泊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图 11)。
柴达木盆地中生代经历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其复杂的构造演化对柴北缘西段侏罗系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露头资料、地球物理资料等,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将柴北缘的中生代构造演化分为早— 中侏罗世弱伸展断陷阶段、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伸展拗陷阶段以及晚白垩世挤压阶段(图 12)。
早侏罗世处于印支运动结束后的调整期, 柴北缘地区在近南北向松弛伸展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断块活动, 形成一些小规模沉积中心, 如苏干湖盆地。在苏干湖盆地内部沉积的下侏罗统主要分布于向阳煤矿一带, 南祁连山提供物源, 沉积物主要为厚层砂砾岩, 通过山区河流— 扇三角洲搬运进入湖盆。由于后期受白垩纪末期燕山运动影响, 向阳煤矿下侏罗统遭受抬升剥蚀, 现今厚度最大达200, m。
中侏罗世, 柴达木盆地发生较强烈的近南北向伸展。区域构造作用的转化使得沉积中心向东迁移, 沉积范围扩大, 甚至可越过赛什腾凹陷(杨浩, 2007; 郭帅, 2012)。中侏罗世早期在柴北缘西段如赛什腾凹陷结绿素、云雾山地区普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含煤沉积, 晚期发生区域性湖侵, 湖泊发育达到顶盛时期, 形成了广泛发育的湖泊相沉积。在苏干湖盆地内, 目前证实3个中侏罗统沉积区域: 西部凹陷、中部凹陷和东部的向阳煤矿, 发育扇三角洲— 滨浅湖沉积, 物源主要来自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交界处。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五至七段湖沼相煤系泥岩为研究区主要烃源岩。
晚侏罗世— 白垩纪,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沉积受控于阿尔金山和南祁连山。古气候环境变得干热, 沉积范围萎缩, 沉积中心进一步东移, 柴北缘地区沉积主要分布在赛什腾凹陷东部和大煤沟地区, 主体发育氧化、咸化宽浅型滨浅湖及大面积的辫状河沉积相, 沉积紫红色砂岩、砾岩和泥岩。在此构造背景下, 苏干湖盆地内沉积主要位于西部凹陷和中部凹陷, 中部凹陷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的褐色、棕红色泥岩、砂岩和砾岩; 西部凹陷尚未有钻井。
到晚白垩世末期,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碰撞作用(即晚燕山期运动)使柴达木盆地盆地整体抬升, 盆内侏罗系— 白垩系遭受挤压剥蚀, 造成了古近系与下伏地层的区域性不整合接触, 形成现今盆地的沉积格局(李明杰等, 2005)。赛什腾山在中生代末期开始的隆升把苏干湖盆地与现今的柴达木盆地分割开来(郭帅, 2012)。
经过晚白垩世构造运动改造后, 柴北缘进入了新的构造演化时期。在柴北缘地区, 古近系广泛分布, 范围远大于现今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的边界。新近纪,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发生陆— 陆碰撞, 青藏高原逐渐隆升, 阿尔金断裂受到这种斜向挤压应力的作用, 发生左行走滑并兼具挤压作用, 与此同时, 祁连山也向南逆冲推覆, 在阿尔金断裂带和南祁连山强烈的造山运动作用下, 赛什腾山和绿梁山被推覆成山。残留的原柴达木盆地边缘形成现今的2个山间盆地, 即苏干湖盆地和库木库里盆地, 独自发育和演化。柴北缘整体上处于沉积拗陷阶段。上新世末期的晚期喜山构造运动幕使柴达木盆地结束了拗陷发展阶段, 盆地褶皱上升, 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第四纪开始, 盆地全面沉降, 沉积范围扩大, 厚度变化平缓, 构造活动明显减弱。赛什腾凹陷、冷湖凹陷和伊北凹陷广泛沉积第四系(肖安成等, 2005)。
1)苏干湖盆地侏罗纪主要为扇三角洲— 湖泊沉积环境, 晚侏罗世发育辫状河; 赛什腾山南缘侏罗纪发育河流— 沼泽— 三角洲— 湖泊沉积体系, 富含煤层; 而大煤沟等地侏罗纪以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湖沉积为主, 与鱼卡附近沉积特征相似。
2)露头及岩心样品的地化分析表明, 苏干湖盆地及周缘在早中侏罗世整体为还原环境, 早侏罗世冷湖地区水体相对较深。不同采样点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 反映了各地具有相似的沉积背景, 赛什腾山为后期隆升。
3)早侏罗世, 柴北缘发生断块活动形成苏干湖等小型断陷盆地; 中侏罗世苏干湖盆地内发育扇三角洲— 滨浅湖沉积, 晚期发生区域性湖侵, 湖盆宽阔, 可能与柴北缘连为一体, 其中大煤沟组五段至七段形成的湖沼相含煤泥岩为本区主要烃源岩; 晚侏罗世, 主体为辫状河沉积。至白垩纪末, 苏干湖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强烈剥蚀, 后期覆盖厚层新生代地层。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