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灾害过程浅析*
马亚玲1, 叶瑜1,2, 万金红1,3, 方修琦1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北京 100038

第一作者简介 马亚玲,女, 198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16届硕士研究生,自然地理学专业。 E-mail: cugfry@163.com


通讯作者简介 叶瑜,女, 1979年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土地覆盖变化、历史气候变化与响应研究。 E-mail: cugfry@163.com

摘要

1939年为海河流域 20世纪特大洪涝灾害年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观测资料,从降水过程、洪水过程及受灾情况等方面对 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过程作了梳理,得出以下结论: ( 1) 1939年的洪涝灾害是 7 8月份 3次大范围集中暴雨导致的,集中降水出现于 7 9 15日、 7 23 29日和 8 11 13日。 3次暴雨中心均集中在昌平—紫荆关—中唐梅一带,其 7 8两个月份总降雨量最高达到 1000 mm以上,向东向西逐渐减小。( 2) 1939年海河流域诸河径流随着 7 8月份集中降雨而出现涨落变化,稍滞后于降水变化 1~2天,各河流最大流量和水位出现在 7 23 29日集中降水后,并开始涨溢、决口,各河水位至 8月底各河上游降雨中止而渐渐回落, 9月中旬天津市区各河水位骤落, 10月份以后洪水才迟缓退去,而洪水泛滥引发的涝灾一直延续到 1940年。( 3) 1939年洪涝灾害在海河南系和北系都有发生,共造成 150多个县市受灾,大部分受灾县市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被灾耕地面积成数超过 8成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大清河下游沿线、永定河下游沿线和南运河下游沿线靠近天津市的地区。

关键词: 1939; 海河流域; 洪涝灾害; 灾情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7)05-0927-08
Analysis of heavy rain-flood-disaster process of the flood disaster in Hai-he River basin in 1939
Ma Yaling1, Ye Yu1,2, Wan Jinhong1,3, Fang Xiuqi1
1 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2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Ministry of Education,BNU,Beijing 100875
3 Institute of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 100038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Ye Yu,born in 1979,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historical land-cover changes, and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responses. E-mail: yeyuleaffish@bnu.edu.cn.

Abstract

The year 1939 was one of the extreme flood year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in the 20th Century.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we analysed the process of rainfall,the route of flood and the damages of the flood disaster in 1939 in Hai-he River bas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flood disaster that was caused by three large-scale concentrated torrential rain in July and August happened in July 9-15,July 23-29 and August 11-13 respectively. The centers of the three storm were in Changping-Zijingguan-Zhongtangmei area,where the rainfall reached over 1000 mm and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the center to eastward and westward. (2)The water levels of the rivers in Hai-he River basin rose and fell followi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rainfall in July and August by lagged one to two days. All rivers reached their maximum flow and the highest water level,and began to overflow and burst,after the rainfall in July 23-29. The water levels began to fall lowly up to the end of August,when the rain season stopp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i-he Rivers. The water levels of rivers in Tianjin municipality dropped rapidly in mid-September,but the flood did not ended until October. However,the waterlog lasted to 1940. (3)The flood disaster in 1939 occurred both in the north part and the south part of the Hai-he River basin. More than 150 counties were in the flood area. In most of the counties,the harvest was reduced or even no harvest production. The counties with more than 80% damaged cropland were along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Daqing River and Yongding River,and the area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South Canal near by Tianjin municipality.

Key words: the year 1939; Hai-he River basin; flood; disaster
1 概述

洪涝灾害作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灾害, 在中国具有发生频繁、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 一直备受关注, 对19世纪以来的历史特大洪涝灾害案例的灾害原因、灾害过程、灾后救济已有较多研究(王方中, 1990; 张家诚和王立, 1992; 李琪, 2004; 王秋华, 2005; 陈业新, 2007; 张艳丽, 2009; 张德二和陆龙骅, 2011), 在《中国历史大洪水》(水利电力部, 1989)、《中国大洪水: 灾害性洪水概要》(骆承政和乐嘉祥, 1996)、《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李文海, 1990)及《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 1949)》(李文海, 1993)等著作中收录了大量洪涝灾害案例。

海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区域之一。民国时期的1912— 1948年间发生大小洪涝灾害35次, 其中1917年和1939年为特大洪涝灾害年, 其灾害范围和严重程度均远超过海河流域2012年发生“ 7.21洪水” 和2016年的7月19日的洪水。1939年8月海河流域洪涝灾害, 是20世纪前半期华北地区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 也是1801年(嘉庆六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水利电力部, 1989)。《中国大洪水: 灾害性洪水概要》(骆承政和乐嘉祥, 1996)和《中国历史大洪水》(水利电力部, 1989)中汇总了1939年特大洪涝灾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方面资料, 还有许多学者从洪涝灾害特点、原因及灾后赈灾等方面对1939年洪涝灾害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据此对天津防洪减灾提出政策建议(郭迎堂, 1993; 魏宏运, 1998; 马德昌等, 2004; 董桂萍, 2007; 谢忠强和李云, 2011)。

作者主要依据《天津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实录》(天津市档案馆, 2005)、《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谢璞, 2005; 臧建升, 2007; 王宗信, 2008; 丁一汇, 2008)、《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 1949)》(李文海, 1993)等整编资料和各类报刊资料中对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的记录, 从天气过程、水文过程、灾害状况3个方面复原1939年洪涝灾害的气象— 水文— 灾害过程, 以期为未来防御和适应类似洪涝灾害提供参照。

2 研究区概况

文中研究区域为海河流域, 由海河水系与邻近的滦河水系及徒骇、马颊河水系共同组成。其中, 海河水系是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之一, 由南运河、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海河南系), 以及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海河北系)组成。诸水系呈扇形分布于天津附近, 汇合后始称海河, 东流至大沽入海。海河流域地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山西、河南、山东等7省(市)区。该流域位于东经112° ~120° , 北纬35° ~43° 之间, 流域面积31.8万平方千米, 其中山区面积占54%, 平原区面积占46%, 为典型的扇形流域(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2009; 图 1)。

图1 海河流域概况及1939年7、8月份降雨量(降水量等值线引自谢璞, 2005)Fig.1 Overview of Hai-he River basin, and the rainfall in July and August, 1939(Isohyets collected from Xie, 2005)

海河流域历来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 究其原因主要有3点: 第一, 流域内山区与平原区之间的过渡带较小, 河流进入平原区后宣泄不畅容易造成决溢改徙; 第二, 扇形水系上宽下窄、上大下小, 上游支流水系繁多、下游干流单一集中, 使得洪水容易集中, 互相顶托, 尾闾间更是宣泄不畅, 导致局部或大范围的洪灾; 第三, 该流域所处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 汛期6— 9月份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5%~85%, 且时空分布不均, 局部地区多暴雨, 极易造成灾害(水利电力部, 1989; 刘宏, 2007)。

3 资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档案、报纸、文集等, 从中提取1939年水灾信息和救灾信息。其中, 雨情信息主要来源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天津卷》(谢璞, 2005)和《北京气候资料(1841— 1980)》(北京市气象局, 1982), 从中提取降水量等值线图及降水过程信息; 水情信息主要取自《华北区水文资料》(水利部水文局, 1954)和《海河流域水文特征》(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 1972), 从中提取永定河、潮白河1939年7、8月份的逐日水位和流量变化数据; 灾情信息来自《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河北卷》(臧建升, 2007)、《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 1985)、《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 1949)》(李文海, 1993)等资料, 从中提取有关1939年洪涝灾害的方志资料103条、档案资料70条。

表 1 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资料的主要来源 Table1 Main resources of flood disaster data of Hai-he River basin in 1939
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从上述文献中搜集涉及1939年水灾的各类文献和史料, 将所摘录整理的记录按来源、时间、雨情、水情、灾情、备注的格式整理制成数据库, 对不同来源的记载进行相互补充、校准。首先, 以1951— 1980年平均值和1949年以来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1963年为参照, 将1939年北京地区6— 9月份降水量与之进行对比; 结合已有的降水等值线图, 分析1939年引发水灾的3次主要降雨过程及降雨中心。其次, 作1939年7— 8月份海河流域各河流的逐日水位变化图和流量变化图, 分析1939年的水文变化过程以及从天气过程到水文过程的转化。最后, 用ArcGIS软件以县为单位做出灾区分布图, 并结合海河流域被灾各县被灾耕地面积成数(指被灾耕地面积占县域耕地面积的比例)图, 分析1939年海河流域水文过程与灾区范围、受灾程度的关系。

4 结果分析

4.1 1939年海河流域雨季降水特点

综合各类文献记载, 1939年海河流域暴雨特点是次数多、雨期长、强度大、范围广、暴雨中心位置稳定。7— 8月份期间雨日多达30~40天, 主要降雨过程有3次, 其中2次是受台风影响的。7月8日台风从琉球群岛东南向西北方向移来, 10日到达黄海北部, 第1次集中降雨就发生在7月9— 15日, 暴雨集中在9— 12日, 主要雨区沿太行山迎风坡及燕山西部呈南北向分布, 范围较大, 暴雨中心在大清河流域, 北部暴雨中心昌平雨量为326.7, mm; 7月23日有台风从日本九州南方向西偏北移动, 25日到达郑州附近, 第2次集中降雨在7月23— 29日, 雨区主要在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等河中下游一带, 暴雨中心位于北运河和官厅山峡一带, 主要在昌平至紫荆关一带, 暴雨强度较第1次大; 第3次暴雨在8月11— 13日, 强度和范围均比前2次小, 暴雨中心位于昌平、三家店、遵化、玉田一带。此外, 还有7月3— 6日、8月15— 18日和8月22— 24日3次较大的暴雨过程(图 1)。

从1939年7— 8月份的总降雨量等值线(图1)可以看出, 海河流域降雨沿太行山及燕山2大山系迎风坡分布, 降雨中心在中唐梅— 紫荆关— 昌平一带, 往南到观台附近, 这些地方2个月总降水量基本都在800, mm以上。据《中国降水资料》(中央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 1954), 昌平2个月降水量达到1122.2, mm, 三家店达到1081.4, mm, 紫荆关达到800, mm, 保定为459.6, mm, 香河县为313.5, mm, 天津市为247.8, mm, 向东递减到200, mm或以下(图 1)。根据北京站的观测记录, 北京地区1939年7月份和8月份平均降水量分别达到375.4, mm和151.2, mm, 远远高于1951— 1980年7、8月份的30年平均降水量(图2)。1939年的年降水量为680.6, mm, 也高于1951— 1980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另外, 据《新民报》 、《申报》、《新闻报》等报纸记载, 除了7月份和8月初太行山沿线各河上游的3次集中暴雨外, 天津自8月下旬开始连日大雨, 各河下游和海河干流均漫溢决口, 天津市几乎一片汪洋。

图2 北京地区各月降水量(数据源自刘宏, 2007)Fig.2 Monthly precipitation of Beijing (Precipitation data collected from Liu, 2007)

4.2 1939年洪水过程与洪峰流量

1939年海河流域屡受暴雨侵袭, 整个流域从南至北均发生大洪水。随着1939年7— 8月份海河流域3次集中暴雨过程的发生, 海河流域内5大水系自7月上旬开始普遍涨水, 从海河流域各河流水位逐日变化图(图 3)可以看出, 3次大的暴雨过程和其他几次暴雨过程在海河流域各河流水位逐日变化上均有体现, 水位变化滞后于降雨变化1~2天, 最大涨水出现在7月下旬的第2次集中暴雨后。

图3 1939年7— 8月份海河流域各河流水位逐日变化Fig.3 Daily changes in water level of Hai-he River tributaries in July and August, 1939

综合1939年海河流域各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变化, 可将洪涝灾害的洪水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涨水始于7月10日左右, 流量和水位开始增加, 到13日达到第1个峰值, 稍有回落后在16日又达到更高的峰值, 然后开始回落, 第1阶段涨水结束; 第2阶段涨水始于7月20日, 22日达到1个小峰值, 26日达到此次洪涝灾害的最高峰值, 28日再次出现峰值, 此后流量和水位开始回落, 第2阶段涨水结束; 在8月6日出现1个较小峰值之后, 第3阶段涨水始于8月11日, 于14日达到峰值, 此后水位和流量开始回落, 19日左右和23日左右再次出现2个小峰值。各河流的最大流量和最大水位均出现在7月下旬, 另外, 滦河的流量最大值主要出现在8月中下旬, 于8月25日后回落, 卫运河流量在8月初降到350, m3/s左右后停止下降, 未回归到7月初的流量水平, 其他各河流基本回归到涨水前7月初的流量和水位状态。

据《中国历史大洪水》(水利电力部, 1989)中的记载, 1939年海滦河流域7、8月份洪水径流总量为304× 108m3, 位居1917年以来大洪水的第2位, 其中, 海河北系洪水径流总量以84× 108m3位居第1位。1939年海河流域的洪水以大清河水量最大, 7、8月份洪水总量为75× 108m3, 占洪水总量的30%, 潮白河、蓟运河及北运河(58.5× 108m3)占23%, 子牙河(56× 108m3)占22%, 漳卫河(39× 108m3)占15%, 永定河(25.5× 108m3)占10%。此外, 1939年海河流域的潮白河、北运河、唐河的洪峰流量之大, 均为百年一遇洪水, 其中, 潮白河的白河最大洪峰流量为11, 200, m3/s, 唐河中唐梅段最大洪峰流量达到11, 700, m3/s(图 4)。

1939年海河流域内多条河流发生决口。根据《新民报》、《申报》、《新闻报》、《中华日报》等报纸的记载, 各河决口的时间如下(图 5): 7月14日漳河出现最大洪水, 冲毁京汉铁路桥, 洪水泛滥于南运河与滏阳河之间地区, 进入贾口洼; 海河流域各河流集中决口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之间, 亦即第2次集中降雨之后; 8月20日天津市内围堤被冲毁, 洪水进入市区, 天津市几乎尽成泽国, 天津市区78%的地区被淹, 水深1~2, m, 最深处达到2.4, m。直到9月12日天津各河水位显著退落, 9月22日天津当局及各租界开始组织筑堤排水, 10月1日, 天津市内的纺纱厂多恢复生产。

图4 1939年海河流域各河流洪峰流量(洪峰流量数据引自骆承政和乐嘉祥, 1996)Fig.4 Peak flow of Hai-he River tributaries in 1939 (Peak discharge data collected from Luo and Le, 1996)

图5 1939年海河流域河流7— 8月份间决口的时间Fig.5 Rivers burst time of Hai-he River tributaries in July and August, 1939

日军乘汛期将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潴龙河、滹沱河、滏阳河等河堤扒开决口近200处, 使河北平原一片汪洋(池子华等, 2011)。

4.3 受灾区及灾情

1939年的洪涝灾害是全国性的, 灾区覆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上海、浙江、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安徽、广东、重庆、江西、内蒙古、吉林、新疆等省(市), 其中以海河流域所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灾情最重。在受到洪涝灾害影响的207县中, 河北省104个县, 河南省42个县, 山东省7个县。

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受灾区域集中分布在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 尤其是大清河、子牙河、滏阳河、南运河等流域间的广大区域几乎全部被灾(图 6-A)。该年河北全省共104县市尽成泽国, 数百万灾民嗷嗷待救(池子华等, 2011)。被灾耕地面积成数(被灾耕地面积占县域耕地面积的比例)为8成以上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大清河下游沿线、永定河下游沿线、南运河下游沿线靠近天津市的地区, 还有子牙河下游、滏阳河和徒骇河上游, 灾情奇重者为蠡县、文安、安新、青县、深泽、永清、饶阳、博野、固安等县; 被灾耕地面积成数5成以上的次重县市分布在子牙河石家庄市到天津市的沿线, 以及南运河下游和子牙河下游之间的地区(图 6-B)。

图6 1939年海河流域洪涝灾害受灾区域(A)及河北省灾情(B)Fig.6 Flood affected area(A)and disaster situation of Hebei Province(B)in 1939

洪涝灾害加上日本侵略战争的影响, 使 1939年成为国内《申报》、《大公报》等各大报纸及《字林西报》、《泰晤士报》、《大英晚报》等外国报纸所描述的经济萧条、灾民遍野、城市尽成泽国的“ 巨灾” 之年。洪水淹没面积达49, 400, km2, 受灾农田346.7万公顷, 灾民近900万人, 死伤1.33万人, 冲毁京山、京汉、津浦、京包、京古等8条铁路, 冲毁公路565, km, 交通受到严重影响。天津被水灾地区占全市4/5, 最严重地区受淹浸近一个半月, 对工商业影响甚大, 晋冀鲁豫4省经济损失合计约11.69× 108元, 其中仅天津经济损失约6× 108元。由于洪水冲毁和淹没的影响, 交通、商业、人民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侵害, 导致物价、粮价飞涨, 进一步产生盗窃、逃荒、疫病等更严重后果。《申报》曾以醒目标题报道了水患的广泛和严重性“ 冀鲁豫等地, 几成一片泽国, 八十年来仅见之灾情, 无家可归者数百万人” 。洪水泛滥引发的涝灾一直延续到1940年。

5 结论

采用档案、文集、报纸等相关洪涝灾害史料记载, 主要从降水过程、洪水过程、受灾情况等方面对1939年海河流域水灾的自然过程作了详细梳理和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1)1939年海河流域降雨次数多、雨期长、强度大、范围广、暴雨中心位置稳定, 雨日多达30~40天, 造成海河流域1939年的洪涝灾害主要是7— 8月份3次大范围集中暴雨导致的, 集中降水出现于7月9— 15日、7月23— 29日、8月11— 13日。3次暴雨均集中在昌平— 中唐梅— 紫荆关一带, 7— 8月份总降雨量达到1000, mm以上, 向东向西逐渐减小。

2)1939年7— 8月份海河流域各河流水位涨落滞后于降水变化1~2天, 各河流最大流量和最大水位出现在7月23— 29日集中降水后, 并集中出现涨溢、决口, 各河水位至8月底各河上游降雨中止后渐渐回落, 天津市区各河流水位9月中旬位骤落, 10月份以后洪水才迟缓退去, 而洪水泛滥引发的涝灾一直延续到1940年。

3)1939年水灾在海河南系和北系都有发生, 共造成150多个县市受灾, 大部分受灾县市农业减产甚至绝收, 灾情等级为8级以上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大清河下游沿线、永定河下游沿线、南运河下游沿线靠近天津市的地区。

文中在以往1939年洪涝灾害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量化了灾害过程, 将降水特点、洪峰流量和水位逐日变化、河流决口及山洪暴发点、受灾区及灾情状况展示在图上, 能更清晰地反映1939年洪涝灾害的灾况及地位。

自1963年后, 华北地区大暴雨及洪水事件已较少出现。而近年来, 流域内先后发生2012年的“ 7.21” 和2016年“ 7.20” 等暴雨洪水事件, 这或许意味着又一次多洪涝期的到来。尽管近年来发生的暴雨洪水事件尚未达到1939年洪水事件的强度, 但文中基于历史情景探讨洪水事件的灾害传递过程或可为现代洪涝灾害研究提供参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气象局. 1982. 北京气候资料(一)(1841—1980). 北京: 北京市气象局, 1-145.
[Beiji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1982. Beijing Climatic Data(Volume Ⅰ)(1841-1980). Beijing: Beiji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Press, 1-145] [文内引用:1]
[2] 陈业新. 2007. 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 以皖北地区为对象. 安徽史学, (2): 117-128.
[Chen Y X. 2007. A study on the flood disaster and its influence of Huaihe valley in 1931.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nhui, (2): 117-128] [文内引用:1]
[3] 池子华, 李红英, 刘玉梅. 2011. 近代河北灾荒研究. 安徽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Chi Z H, Li H Y, Liu Y M. 2011. Disaster Research on Modern Hebei. Anhui Hef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文内引用:3]
[4] 丁一汇. 2008.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综合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571-573.
[Ding Y H. 2008. China’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Ceremony: Integrated Volum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571-573] [文内引用:1]
[5] 董桂萍. 2007. 1939年天津水灾及赈济述论.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ong G P. 2007. Flood Disaster and Relief in Tianjing in 1939. Tianjin: Master’s Thesis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文内引用:1]
[6] 郭迎堂. 1993. 1939年的天津水灾及天津市的防洪减灾对策. 灾害学, 8(4): 78-81.
[Guo Y T. 1993. Flood disaster and floo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in Tianjin in 1939.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8(4): 78-81] [文内引用:1]
[7] 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 1985. 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 北京: 气象出版社, 819-860.
[Hebei Province Flood Forecasting Research Group. 1985. Historical Data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819-860] [文内引用:1]
[8] 李琪. 2004. 1915年广东乙卯水灾灾况及灾后赈济初探.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11): 67-70.
[Li Q. 2004. An elementary study on Yimao Flood and relieving in Guangdong in 1915.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11): 67-70] [文内引用:1]
[9] 李文海. 1990.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湖南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79-101.
[Li W H. 1990. The Annals Disasters of Modern China(Volume Ⅰ). Hunan Changsha: Hunan Education Press, 79-101] [文内引用:2]
[10] 李文海. 1993.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 湖南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39-71.
[Li W H. 1993. The Annals Disasters of Modern China(Volume Ⅱ)(1919—1949). Hunan Changsha: Hunan Education Press, 39-71] [文内引用:3]
[11] 刘宏. 2007. 海河流域六百年来水灾频发的警示. 中国减灾, (12): 42-43.
[Liu H. 2007. Flood warning in Hai-he River Basin in recent six hundred years.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12): 42-43] [文内引用:1]
[12] 骆承政, 乐嘉祥. 1996. 中国大洪水: 灾害性洪水概要. 北京: 中国书店, 120-122.
[Luo C Z, Le J X. 1996. Flood in China: An Overview of Disastrous Floods. Beijing: Chinese Bookstore Press, 120-122] [文内引用:1]
[13] 马德昌, 薛连魁, 邢富茹. 2004. 1939年永定河洪水考. 见: 2004北京城市水利建设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412-418.
[Ma D C, Xue L K, Xing F R. 2004. Flood of Yongding River in 1939.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rba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Beijing. Beijing: Beijing Water Authority and Beijing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412-418] [文内引用:1]
[14]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2009. 海河流域水旱灾害.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54.
[H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2009.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Hai-he River Basin. Tianjin: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54] [文内引用:1]
[15] 水利电力部. 1989. 中国历史大洪水(上卷). 北京: 中国书店, 185-186.
[Ministr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1989. Large Historical Flood in China(Volume Ⅰ). Beijing: Chinese Bookstore Press, 185-186] [文内引用:1]
[16] 天津市档案馆. 2005. 天津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实录.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3-51.
[Tianjin Archives. 2005.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in Tianjin.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Press, 23-51] [文内引用:1]
[17] 王方中. 1990. 1931年江淮大水灾及其后果. 近代史研究, (1): 214-227.
[Wang F Z. 1990. Jianghuai Flood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1931.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1): 214-227] [文内引用:1]
[18] 王秋华. 2005. 1917年京直水灾与赈济情况略述. 北京社会科学, (3): 104-109.
[Wang Q H. 2005. The review of flood and relief in Beijing in 1917. Social Science of Beijing, (3): 104-109] [文内引用:1]
[19] 王宗信. 2008.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天津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57-58.
[Wang Z X. 2008. China’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Ceremony: Tianjin volum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57-58] [文内引用:1]
[20] 魏宏运. 1998. 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 史学月刊, 5: 94-100.
[Wei H Y. 1998. Flood disaster in North China in 1939.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5: 94-100] [文内引用:1]
[21] 谢璞. 2005.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北京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13-114.
[Xie P. 2005. China’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Ceremony: Beijing Volum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13-114] [文内引用:1]
[22] 谢忠强, 李云. 2011. 1939年海河流域水灾述论.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3(1): 15-19.
[Xie Z Q, Li Y. 2011. Flood disaster in Hai-he River Basin during 1939. Hai-he University Academy Journal: Natural Science, 13(1): 15-19] [文内引用:2]
[23] 臧建升. 2007.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北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59-163.
[Zang J S. 2007. China’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Ceremony: Hebei Volume.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59-163] [文内引用:2]
[24] 张德二, 陆龙骅. 2011. 历史极端雨涝事件研究: 1823年中国东部大范围雨涝. 第四纪研究, 31(1): 29-35.
[Zhang D E, Lu L H. 2011. Study of the large extent flooding over eastern China in 1823 as one of the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in History. Quaternary Science, 31(1): 29-35] [文内引用:1]
[25] 张家诚, 王立. 1992. 1917年华北大水初析. 灾害学, 7(4): 43-49.
[Zhang J C, Wang L. 1992.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1917 flood on North China Plain.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7(4): 43-49] [文内引用:1]
[26] 张艳丽. 2009. 嘉庆六年京畿大水与政府的应对举措. 兰州学刊, 9: 199-202.
[Zhang Y L. 2009.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on the reincarnated water in the 6th year in Jiaqing Dynasty. 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9: 199-202] [文内引用:1]
[27] 中央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 1954. 中国降水资料. 北京: 中央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 21-458.
[Centr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54. Precipitation Data of China. Beijing: Joint Reference Room of centr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and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1-458]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