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李驰,男,1995年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沉积学专业。E-mail: 1307842992@qq.com。
黔东铜仁地区寒武系清虚洞组和娄山关组中分布有多处热液白云岩,其形态包括块状、透镜状、角砾状等。通过露头及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温度测定、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分析,笔者探讨了研究区不同类型热液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热液性质与来源及其与铅锌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 ( 1)热液白云岩由中粗晶—巨晶鞍状白云石组成,形成温度为96~223 ℃,平均为 155.86 ℃;盐度为 8.28~16.15 wt% NaCl,平均为 12.30wt% NaCl;具有轻稀土富集和 Ce负异常特征, LREE/HREE为 16.51,δ Ce为 0.79, 87Sr/86Sr为 0.708662。( 2)块状和透镜状热液白云岩形成于交代作用较完全的环境,角砾状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水力破裂作用;白云石化流体可能来自包括震旦系碳酸盐岩在内的下伏地层,断层和裂缝为其运移通道。( 3)白云石化流体与区域铅锌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来源相同或相似;热液白云岩中含有少量成矿物质,应形成于铅锌主成矿期前后。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 Chi,born in 1995,is a master candida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and his major is sedimentology. E-mail: 1307842992@qq.com.
Multiple outcrops of the hydrothermal dolostone a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Cambrain Qingxudong and Loushanguan Formations in Tongren area,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The dolostones are generally massive,lenticular and brecciated.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in the outcrops and rock slabs,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of fluid inclusions,and REE and Sr isotope analyses,we studied the genesis and fluid proper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hydrothermal doloston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neralization of Pb-Zn deposits. The results indicate: (1)Hydrothermal dolostone is composed of medium-coarse-crystalline to ultra-coarse-crystalline saddle dolomite crystals. The formation temperature varies from 96 to 223 ℃,with an average of 155.86 ℃. Salinities is between 8.28 and 16.15 wt% NaCl,with an average of 12.30wt% NaCl. Characterized by REE enrichment and a negative Ce anomaly with the LREE to HREE ratio of 16.51, δCe value of 0.79,and87Sr/86Sr ratio of 0.708662. (2)Massive and lenticular hydrothermal dolostone formed by more complete metasomatism of dolomitized fluid,whereas brecciated hydrothermal dolostone formed by hydrofracturing. Dolomitized fluid may come from the underlying Sinian carbonate strata,with faults and fractures as fluid migration channels. (3)Dolomitized fluid and regional Pb-Zn ore-forming fluid have similar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and share similar origins. A few metallogenic materials of the hydrothermal dolostone were also formed around the main Pb-Zn metallogenic stage.
热液白云岩是由深部热流体沿断层或裂缝运移并交代先存碳酸盐岩所形成的一类温度较高的白云岩, 矿物组成以中粗晶— 巨晶鞍状白云石为主, 常含有少量方铅矿、闪锌矿、石英等低温热液矿物及沥青等(Davies and Smith, 2006)。在一定条件下, 热液交代作用可增加碳酸盐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改善储集层物性, 或形成白云石化蚀变带分布于低温热液型铅锌矿的周围(宋永光等, 2009; 王珏等, 2013)。由于流体活动与断层紧密相关, 前人将其归纳为“ 构造控制的热液白云石化作用” , 并指出构造和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及同生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在成因和空间上的联系(Davies and Smith, 2006)。
黔东铜仁地区寒武系中出露多处热液白云岩, 其形态多呈块状、透镜状或角砾状, 空间上与卜口场、康金、小红岩等铅锌矿床(点)相伴产出。周振昊和杜远生(2013)对枫木寨角砾岩的空间分布、内部分带等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指出其为隐爆角砾岩, 但未进行深入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 谢小峰等(2017)对松桃高地娄山关组— 毛田组界面处白云石化、方解石化蚀变进行分析, 认为热液活动于印支早期, 且该处具有铅锌成矿的可能性。黔东地区铅锌矿多为低温热液型, 赋存于寒武系清虚洞组、敖溪组和娄山关组中, 围岩蚀变主要有方解石化、白云石化和重结晶作用等, 而研究区不同形态热液白云岩的形成机制、流体性质及该期热液活动与铅锌成矿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杨红梅等, 2015)。因此, 笔者在确定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分布情况的基础上, 通过露头观察、镜下鉴定、流体包裹体测温、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测定, 对不同形态热液白云岩的形成机制、流体性质和来源进行分析, 并尝试探讨其与区域铅锌成矿作用的关系。
黔东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和江南造山带西南段, 受雪峰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作用影响, 广泛发育NNE-NE向断裂, 形成了向NE收敛、向SW展开的帚状弧形构造格架(杨绍祥和劳可通, 2007)。该区出露地层包括震旦系— 志留系及白垩系, 岩浆岩不发育, 褶皱多被断裂破坏或改造。保靖— 铜仁— 玉屏断裂(简称保铜玉断裂)作为区域性深大断裂, 控制了湘黔交界区寒武纪地层岩相和铅锌矿床的展布, 其西侧为扬子相区, 东侧为华南相区, 主要为较深水的浅海— 半深海沉积, 二者具不同的岩性组合特征。
研究区出露地层以寒武系为主, 自下而上依次为杷榔组、清虚洞组、高台组、石冷水组、娄山关组和毛田组, 其中清虚洞组是铅锌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区内断层走向为NNE向、NE向、NEE向及NW向, 保铜玉断裂为寒武纪沉积相分界线, 控制了研究区地层、岩相及矿产分布, 红石断裂性质为压扭性, 具多期次强烈活动, 沿线分布嗅脑、盘石、粑粑寨等铅锌矿床。研究区热液白云岩主要分布于枫木寨一带和腊尔山一带(图1), 主要产于清虚洞组和娄山关组。清虚洞组主要由潮坪相— 局限潮下相的含微生物席或微生物斑块的中薄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中薄层泥晶灰岩组成。娄山关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的厚层白云岩。
黔东铜仁地区热液白云岩出露良好, 形态包括块状、透镜状和角砾状等。
块状热液白云岩见于枫木寨西1 km处(图2-a), 围岩和交代残余的岩石为清虚洞组二段藻灰岩, 宽约20 m, 高7~8 m。露头中心部位交代彻底, 呈纯净的乳白色, 粉晶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表明其白云石含量高达99.4%, 结晶粗大, 偶见粒径1~2 mm的沥青颗粒; 露头东西两侧部位交代不完全, 内部存在残余藻灰岩斑块或条带, 围岩中可见粒径1~3 cm的团块状或星点状方铅矿(图2-b), 顶部围岩局部发生破碎, 角砾可拼合, 胶结物为热液白云石。
透镜状热液白云岩位于枫木寨西150 m处, 宽约20 m, 高1~6 m, 产于清虚洞组二段薄层状灰岩和块状灰岩中(图2-c), 总体交代彻底, 呈乳白色至淡黄色, 结晶粗大, 局部存在交代残余; 发育于其内部的一处断层为白云石化流体上升的通道, 流体交代范围与岩性相关, 薄层灰岩相较于块状灰岩更易发生交代。
角砾状热液白云岩又分单一角砾和混杂角砾2类: 前者多发育在枫木寨清虚洞组灰岩(图2-d)和腊尔山娄山关组白云岩中(图2-e), 角砾由围岩破碎形成, 呈棱角状, 大小1~65 cm, 可拼合, 脉体为纯净的热液白云石, 无定向性, 具典型的水力破裂特征; 后者产于枫木寨清虚洞组一段至三段灰岩— 白云岩中(图2-f), NE向正断层从中穿过, 角砾呈棱角状、次棱角状, 大小1~70 cm, 成分较复杂, 包括灰色、深灰色— 黑色薄层状灰岩、灰色块状灰岩、灰色层纹状白云岩及褐黄色泥质角砾等, 脉体为纯净的热液白云石, 为断层和流体复合作用的结果。
热液白云岩主要由中粗晶— 巨晶鞍状白云石组成(图2-g), 晶面弯曲, 表面较混浊, 正交光下可见波状消光, 偶见细小闪锌矿颗粒。若围岩交代不完全, 在镜下表现为白云化灰岩。角砾状热液白云岩中, 脉体一般为粗晶鞍状白云石, 对角砾起胶结作用(图2-h)。
热液白云岩样品中流体包裹体丰度较低, 在少量透明度较高的白云石颗粒边缘或粒间接触带呈孤岛状、群状分布, 无色透明或呈灰色, 与主矿物边界较为清晰。可识别出2种类型包裹体: 一类是单相包裹体, 约占5%~10%, 呈无色透明的圆形, 推测为纯液相; 另一类是气液两相包裹体, 约占90%~95%, 室温下可见透明液相与圆形气相共存, 多呈不规则形、长方形、椭圆形或负晶形, 大小3~6 μ m, 充填度大于90%, 为测温的主要对象(图2-i)。
本次共测定了112个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 并通过公式[NaCl ](%)=1.78Tm-0.0442
将采于枫木寨清虚洞组二段藻灰岩中的10件块状白云岩、透镜状白云岩样品粉碎至20~80目, 清洗、干燥后挑选出白云石单矿物, 在贵州同微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测试。测试仪器采用ICP-MS X2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 稀释倍数为2000倍, 利用实测内标(103Rh、115In、 187Re、 209Bi)与监控样计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双校正, 测试结果见表1。
热液白云岩样品Σ REE变化范围为4.49~38.93 μ g/g, 平均为15.82 μ g/g; LREE/HREE变化范围为8.47~32.66, 平均为16.51; (La/Yb)N平均为33.03, 反映热液白云岩稀土元素总量偏高, 轻稀土富集且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Ce呈负异常, δ Ce变化范围为0.71~0.92, 平均为0.79; δ Eu变化范围为0.64~1.67, 平均值为1.13; 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图4)。
Sr常以类质同象方式存在于含Ca矿物中, 由于Sr同位素不易发生分馏, 可利用 87Sr/86Sr 值示踪流体来源。热液白云岩常(并非全部)富集Sr同位素, 并具有较高的 87Sr/86Sr 值(Smith, 2006)。研究区热液白云岩样品的 87Sr/86Sr 值范围为0.708524~0.708753, 平均值为0.708662; Sr元素含量为34.5~79.7 μ g/g, 平均为45.81 μ g/g。
鞍状白云石是热液白云岩的代表性矿物,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其形成温度通常为80~235 ℃, 主要为100~180 ℃(Davies and Smith, 2006), 盐度通常为海水的2~6倍(Middleton et al., 1993)。研究区热液白云岩主要由鞍状白云石组成, 镜下见弯曲晶面和波状消光, 形成温度主要为110~190 ℃, 远高于该区清虚洞组无蚀变藻灰岩方解石的形成温度(夏新阶和舒见闻, 1995), 盐度为正常海水的3~4倍, 且与方铅矿、闪锌矿等低温热液矿物及沥青共生, 特征较为典型。
对于热液白云岩的形态, 蒋裕强等(2016)认为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改造方式和展布范围取决于原始岩石的岩相特征, 而断层为白云石化热液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李荣等, 2008)。当原始岩石具有高孔隙度和渗透率时, 易于发生大范围的热液交代作用(陈代钊, 2008), 反之可表现为水力破裂作用(蒋裕强等, 2016)。在研究区内, 块状热液白云岩的形成由其所在清虚洞组二段藻灰岩的性质所决定, 由于藻灰岩出现较密集的纹层状微生物席或花斑状微生物团块, 导致岩石孔隙高度, 易于发生白云石化交代作用。透镜状热液白云岩沿保铜玉断裂旁侧分支断裂(图1)断续分布, 由白云石化流体沿次级小断层上升并向两侧交代形成(图5-a), 主体部分为易被交代的清虚洞组二段薄层状藻灰岩, 局部见交代残余, 相对不易被交代的块状灰岩为其底部边界。单一角砾热液白云岩的形成可与断层相关, 如沿一小断层上升的白云石化流体在紧靠断层面的上盘处形成角砾岩(图5-b), 角砾多呈棱角状, 脉体为纯净的热液白云石; 或未见断层, 仍具有典型的水力破裂角砾岩特征(图5-c), 中心部位破碎程度较高, 角砾呈棱角状, 可拼合, “ 之” 字型脉遍布, 脉体为纯净的热液白云石, 形成于高压白云石化流体的水力破裂作用。混杂角砾热液白云岩如前述, 为枫木寨正断层和高压白云石化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热液可以来源于不同深度, 如上地壳的沉积地层中受地热梯度影响的地下水加热, 或下地壳的中酸性岩浆热液, 甚至来自于上地幔的基性岩浆热液。一般来说, 来自于深部的岩浆热液具有Eu的正异常, 轻稀土元素不富集, 而来自于上地壳沉积地层的热液记录了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 Eu正异常不明显且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热液交代白云岩的稀土元素主要来自白云石化流体(吴仕强等, 2009)。湘西地区清虚洞组碳酸盐岩Σ REE为13.13 μ g/g, LREE/HREE为6.81(张旭阳等, 2017), 均小于研究区同层位的热液白云岩相应值, 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研究区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 Eu的正异常弱或不明显(图4), 说明热液来源于上地壳地层热液而非深部岩浆热液。热液白云岩的Sr同位素特征可用来判别流体来源(宋光永等, 2009; 陈轩等, 2012), 张自超(1995)测得峡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 87Sr/86Sr 值为0.70846, 陡山沱组碳酸盐岩 87Sr/86Sr 值为0.70853。研究区热液白云岩 87Sr/86Sr 值为0.708524~0.708753, 平均为0.708662, 与震旦系碳酸盐岩值较为接近。结合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形成机制, 认为该套低温、中盐度白云石化流体可能来自包括震旦系灯影组、陡山沱组碳酸盐岩在内的下伏地层。
铅锌成矿作用与白云石化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热液白云岩可作为铅锌矿赋矿围岩出现(王珏等, 2013; 文德潇等, 2014)。研究区铅锌矿床按产出特征可分为藻灰岩型、角砾状白云岩型和蚀变白云岩型, 脉石为白云石或方解石(周彬等, 2017), 其中嗅脑矿床成矿温度为114~164 ℃, 卜口场矿床成矿温度为80~240 ℃, 流体盐度为10.49~17.19 wt% NaCl(蔡应雄等, 2014); 铅锌矿脉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 Σ REE为1.73~67.88 μ g/g, LREE/HREE为6.21~19.85, Ce呈弱负异常— 弱正异常, δ Ce为0.61~1.09(隗含涛等, 2017), 闪锌矿Rb-Sr等时线对应的初始 87Sr/86Sr 值为 0.70920(杨红梅等, 2015)。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出露位置与卜口场、康金、小红岩等铅锌矿床(点)相距较近, 形态包括块状、透镜状和角砾状等, 含方铅矿、沥青等低温热液矿物, 流体温度为96~223 ℃, 盐度为8.28~16.15 wt% NaCl, 富集轻稀土元素, Σ REE为4.49~38.93 μ g/g, 平均为15.82 μ g/g; LREE/HREE为8.47~32.66, 平均为16.51; Ce呈负异常, δ Ce为0.71~0.92, 平均为0.79; 87Sr/86Sr值变化范围0.708524~0.708753, 平均为0.708862。综合两者特征认为: 白云石化流体与区域铅锌成矿流体具有相似的温度、盐度及稀土元素、锶同位素特征; 流体压力均较高, 可发生水力破裂作用形成角砾岩; 流体来源相同或相似, 以断层为主要运移通道; 热液白云岩应形成于铅锌主成矿期前后, 含少量成矿物质, 多分布于铅锌矿床旁侧, 可作为蚀变带出现。
1)黔东铜仁地区热液白云岩产于寒武系清虚洞组和娄山关组, 呈乳白色— 淡黄色, 由中粗晶— 巨晶鞍状白云石组成, 可见方铅矿、沥青等低温热液矿物; 流体包裹体温度为96~223 ℃, 平均为155.86 ℃; 盐度为8.28~16.15 wt% NaCl, 平均为12.30 wt% NaCl。
2)白云石化流体富集轻稀土元素, 具有Ce负异常, 87Sr/86Sr 值为0.708662, 流体可能来自包括震旦系碳酸盐岩在内的下伏地层, 运移通道为断层或裂缝; 白云石化流体交代原岩较彻底时, 可形成块状或透镜状热液白云岩; 若局部流体达到高压, 可发生水力破裂作用, 形成角砾状热液白云岩。
3)白云石化流体与区域铅锌成矿流体性质相近, 来源相同或相似; 热液白云岩分布于卜口场、康金、小红岩等铅锌矿床(点)旁侧, 含有少量成矿物质, 应形成于铅锌主成矿期前后。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