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李胜利,男,1971年生,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E-mail: slli@cugb.edu.cn。
水下扇是断陷湖泊中一种重要沉积类型,近年来受到关注度越来越高。海洋和湖泊中与重力流有关的各类扇体的术语很多,诸如深水扇、盆底扇、湖底扇、斜坡扇、滑塌扇和浊积扇等,而它们都是不同类型的水下扇。国内沉积学界对湖泊水下扇这一术语的合理性一直有争议,与之相关的术语有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和远岸浊积岸等。文中梳理了有关水下扇的一些术语的含义异同,进而明确了断陷湖泊水下扇的基本类型;明确提出了湖泊外部物源体系与内部物源体系,并由此建立了湖泊水下扇的沉积分布模式;最后讨论对比了水下扇、冲积扇及扇三角洲之间的沉积差异,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这一类型沉积体提供借鉴。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 Sheng-Li,born in 1971,Ph.D.,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He is engaged in researches of sedimentology and petroleum geology. E-mail: slli@cugb.edu.cn.
As one of important sedimentary facies in fault lacustrine environment,subaqueous fans have been getting increasing concern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terms for various types of fans associated with gravity flow in oceans and lakes,such as deep-water fan,basin flow fan,lacustrine fan,slope fan,slump fan,turbidite fan, etc,they are different types of subaqueous fans. It is controversial abou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term “subaqueous fan” in domestic sedimentology community. Terms related to it include subaqueous alluvial fan,near-shore subaqueous fan,and distal turbidite fan delta etc. In this paper,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ome terms related to subaqueous fan are clarified,and the basic types of subaqueous fan in fault lacustrine environment are defin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concep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sediment source system of lacustrine environment,the conceptual sedimentary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ubaqueous fan of fault lacustrine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The sedimentary differences among subaqueous fan,alluvial fan and fan delta are also discussed,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is type of sedimentary facies.
水下扇这一概念源于人们对海洋深水沉积中一种典型重力流沉积submarine fan的研究(刘招君, 2003)。由于这种重力流沉积在水下常呈扇状分布, 故称之为水下扇, 狭义上又称海底扇(submarine fan), 但实际上水下扇可以包括盆底扇(basin floor fan, 其下部可包括块体搬运沉积)、斜坡扇(slope fan)、低位进积楔等层序地层学中定义的位置不同的水下扇体, 也包括滑塌扇、浊积扇等由沉积机理不同形成的沉积体(郑荣才等, 2006; 邓毅林等, 2010; 剧永涛等, 2011; Xu et al., 2016; 于兴河等, 2018)。从Bouma(1962)提出经典浊积岩沉积序列开始, Jacka等(1968)首先提出了submarine fan模式, 接下来Walker(1978)建立了经典水下扇模式, 再到Bauma等(1985)提出的水下扇水道与堤岸体系, 以及Shanmugam和Moiola(1988)、Shanmugam(2016)提出的深水水道与浊积复合体这些早期与水下扇有关的概念来看, 一个共同的含义主要指海相深水环境的重力流海底扇, 因此海相水下扇(submarine fan)与深水扇(deep-water fan)基本是同义语。
既然submarine fan这一术语主要强调的是(海底)水下发育的重力流扇体, 那么在湖泊水下也应存在这种重力流扇体。但由于湖泊深水沉积也是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 因此人们目前很少在湖泊沉积体系中提及深水扇这一概念, 而多采用水下扇或近岸水下扇这样的术语。国外有关湖泊水下扇的研究十分鲜见, 仅有的一些报道主要集中在冰湖的水下扇研究, 比如Winsemann 等(2007)、Hornung 等(2007)及Wo
作者建议在断陷湖泊中仍然采用水下扇这一术语, 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对海洋与湖泊环境中重力流扇体沉积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这些扇体并不是单一沉积作用的结果, 而大多是多种流动机制的复合, 诸如浊积扇、滑塌扇这样的术语仅能体现一种沉积作用机制。另一方面, 由于湖泊深水沉积一直还未得到广泛认同, 具体内涵或水深条件还需论证, 因此暂不建议在湖泊中采用深水扇这一术语(若未来湖泊深水沉积确实能够为大家所认同, 建议统一采用“ 湖泊深水沉积” 这一术语则更恰当)。再者, 湖底扇、斜坡扇等均是水下扇沉积, 只是位于湖泊不同部位, 是层序地层学中依据发育位置进行的命名。鉴于上述原因, 作者认为水下扇这一术语有利于体现断陷湖泊沉积的特点, 因此建议暂为保留, 不同地区水下扇的具体类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命名与分析。
然而对湖泊中“ 水下扇” 这一术语的含义从开始提出就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 如孙永传等(1980)强调“ 水下” 与“ 扇(重力流)” 复合这一特征, 提出了水下冲积扇的概念, 指出这种沉积体是全部产于水下的沉积体; 曾洪流等(1988)提出了近岸水下扇并作了如下定义, 即“ 近岸水下扇是指发育在凹陷陡坡带断层根部、与暗色泥岩互层的扇形粗碎屑岩体” ; 张金亮和沈凤(1999)认为近岸水下扇主要分布在深水湖泊中, 在搬运机制和沉积作用上有别于分布在湖泊浅水区的冲积扇或扇三角洲; 张萌和田景春(1999)总结了两大类水下扇, 即滨浅湖中的水下扇与深湖体系的近岸水下扇, 尤其指出近岸水下扇一般随大断裂展布, 多分布在湖泊陡坡的一侧, 主要是沉积物密度流或浊流的产物, 其岩性以粗碎屑沉积为主, 并夹在湖相暗色泥岩中; 薛叔浩等(2002)认为湖泊中的重力流成因砂体一般可笼统称为水下扇, 但均为相对深水背景下沉积的, 并根据形成机制与分布位置, 可分成4类, 即近岸水下扇、缓坡远岸湖底扇、滑塌浊积扇与轴向重力流水道; 刘忠宝等(2005)认为近岸水下扇完全沉积在稳定的湖泊水体之下、粒度粗、具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双重沉积特征; 隋风贵等(2010)认为近岸水下扇是邻近高地的沉积物直接进入湖泊深水沉积区且紧邻断层面沉积的重力流沉积扇体。
人们对湖泊水下扇含义的相同或不同理解, 可以提炼出以下关键词: 近岸、深水(水下)、重力流和扇体。因此湖泊水下扇与国外学者提出的submarine fan存在相似的含义, 均为相对深水背景下的、以重力流占优势的扇体; 但submarine fan这一术语并不强调“ 近岸” 这一含义(Richard and Bowman, 1998; Takahiro and Makoto, 2002)。而国内有关水下扇的研究绝大多数是针对近岸水下扇(曹正林, 2009; 梁官忠等, 2013; 黄凯等, 2017), 这显然与水下扇最初的含义不相符合。作者通过调研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 认为水下扇应分为狭义和广义2个概念, 狭义的水下扇即近岸水下扇, 特指发育于断陷陡坡带断层下降盘根部、邻近物源的呈楔形体进入深水湖相沉积中快速堆积的、与深湖暗色泥岩互层的、以重力流流动机制为主的扇形粗碎屑岩体, 扇状外形、厚砂砾层特征明显。广义的水下扇应指包括近岸水下扇, 以及由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等沉积体通过再次搬运并沉积于湖底或斜坡位置而形成的滑塌扇和湖底扇等沉积体的总称。因此, 广义的水下扇总体是相对深水背景的沉积体, 并不一定要求近岸, 其沉积机制以重力流为主(也可发育牵引流, 但与重力流常复合出现), 且以碎屑流与浊流最为常见。
单一断陷湖泊区(某一凹陷或洼陷区所限定的区域, 具有明显的边界大断裂)从区带上可分为陡坡带、缓坡带及深槽带, 也可发育水下隆起带(Wang, 2014; Wei, 2016)。水下扇主要分布于近岸陡坡、二级断坡或湖底等相对水体较深区域, 尤其在断陷盆地边界大断层的下降盘, 水下扇容易出现(Huo, 1990)。因此水下扇总体应归结为湖泊深水重力流沉积(图 2, 表 1), 其中碎屑流与浊流最为发育(鲜本忠等, 2012; Wang and Xu, 2016)。
除水下扇外, 湖泊深水重力流沉积还有类复理石浊积砂与断槽重力流水道(朱筱敏等, 1991; 张晶等, 2015), 近年来人们通过地震信息刻画, 尤其是通过地震属性的分布来识别水道(周宗良等, 2010; 刘化清等, 2014), 提高了湖泊深水重力流的识别精度。
根据水下扇发育的部位或沉积作用的不同, 可分为近岸水下扇(陡坡之下)、斜坡滑塌扇(二级断坡之下)、水下隆起滑塌扇(水下隆起周缘)及远岸浊积扇(缓坡湖底)。这些不同类型的水下扇在沉积位置、搬运方式或机制、外部形态、颗粒组成及源渠供给方面存在着差异(表 1)。除近岸水下扇(狭义水下扇)为近岸快速滑塌堆积外, 其余3种均与二次滑塌(搬运)机制有关。斜坡滑塌扇常分布于二级断阶之下, 可由水下扇再次滑塌形成。而水下隆起滑塌扇常由于隆起之上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或滩砂坝再次滑塌搬运而形成。这3种水下扇均与快速滑塌作用有关, 常与同生断层的活动息息相关, 因而搬运机制上要么块体流(包括滑动、滑塌及碎屑流)十分发育, 要么块体流与浊流复合出现。同时, 这3种水下扇可发育明显供给水道, 也可能直接滑动、滑塌堆积而无明显水道(图 3)。
而远岸湖底扇(也称远岸浊积扇)常为浊流沉积, 具明显的供给水道, 常由缓坡发育的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或辫状三角洲)通过浊积水道带入湖底而形成。鉴于这4种水下扇的形成过程、发育部位不同, 其碎屑颗粒组成也有差异, 其中近岸水下扇中的砾岩最为发育, 分选磨圆程度最差, 常发育巨厚— 厚层状的砾岩— 角砾岩。而其余3种水下扇中砾岩的发育程度视源渠供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表 1)。
从前文论述可知, 水下扇的分布与供源体系有关, 因此我们把断陷湖盆中的沉积物源体系分为两大类型, 即外部物源体系与内部物源体系。外部物源体系为湖盆周边供源, 由周边山系或河流(也可有火山碎屑)组成, 形成冲积扇、河流— 三角洲、扇三角洲(或辫状三角洲)及近岸水下扇(图 4, 图 5)。
而内部物源体系为盆内局部隆起(甚至是水下隆起)及外部物源体系形成的沉积体系构成, 内部物源体系形成的沉积体主要位于湖泊相对深水区域, 主要由外部物源体系形成的沉积体再次搬运沉积而形成, 或者由于盆内隆起(水上或水下)、火山喷发物质搬运沉积而形成(图 4)。以渤海湾盆地南大港潜山(水下隆起)下降盘五断块为例, 由于同生大断层的持续活动, 潜山披覆沉积发生二次滑塌, 在断层下降盘形成相对远源的水下扇沉积, 沉积序列总体具有远源、细粒、块状层理为主的沉积特征(图 6), 平面上扇体呈现相带分异快、主水道延伸距离短的特点(图 7)。
由此可见, 水下扇总体属湖泊相对深水区域的沉积体, 它们既可由外部物源体系形成, 即近岸水下扇; 也可由内部物源体系形成。但总体来看, 湖泊水下扇在湖泊低位域与湖侵域相对更发育, 而在高位域不够发育(图 5), 这与断陷湖盆沉积充填、地形与坡度等条件有关。湖泊水下扇的分布面积相对有限, 除近岸水下扇外其垂向规模也相对有限。
冲积扇, 扇三角洲及水下扇具有不同的含义, 其沉积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表 2)。冲积扇出现在陆上, 形成部位具有一定的坡度, 通常是指山谷中的季节性洪水进入盆地时, 由于坡降变缓, 水的流速急剧降低, 水流分散, 形成许多分流河道, 洪水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山口外, 顺坡向下堆积所形成的沉积体(姜在兴等, 2010)。冲积扇因为临近物源区, 其岩性主要以砾岩、砂砾岩、中粗砂岩夹杂泥岩为主; 可见块状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冲刷面等构造; 分选和磨圆很差。冲积扇可发育泥石流沉积、辫状河道沉积、漫流沉积和筛状沉积4种主要沉积类型(曾允孚和夏文杰, 1986), 可分为扇根、扇中及扇端(或扇缘)3个亚相带。在垂向上主要形成内扇— 中扇— 外扇的下粗上细的正粒序(孙永传和李惠生, 1985)。
扇三角洲发育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或湖盆边缘, 发育有陆上与水下2部分(谭程鹏等, 2014), 通常水下相对更发育(刘磊等, 2015)。它们大多是近物源、坡降大、沉积物以砾质粗碎屑为主的沉积体(邹妞妞等, 2015)。扇三角洲沉积的岩性主要以砾岩、砂砾岩和粗砂岩为主, 其间夹有细粉砂岩和泥岩; 主要发育块状层理、递变层理和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 分选和磨圆较差。扇三角洲可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带, 在垂向上主要形成前扇三角洲— 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平原的向上变粗的反粒序(赵澄林, 1984)。
水下扇为发育于断陷陡坡带断层下降盘且临近物源的深湖中快速堆积形成的近岸水下扇以及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等通过二次搬运于湖底或斜坡而形成的滑塌扇和湖底扇的总称。水下扇一般完全位于水下, 形成位置坡度较陡, 反映快速堆积(图 8)。其中, 近岸水下扇岩性粒度较粗, 以砾岩、砂砾岩和粗砂岩为主(赵澄林等, 1984); 滑塌扇和湖底扇粒度较细, 可含砾岩, 但与近岸水下扇相比, 砾岩含量相对较少(张鑫和张金亮, 2008), 主要以中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可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带。在垂向上主要为内扇— 中扇— 外扇的向上变细的正粒序(赵澄林等, 1984)。
冲积扇最典型的识别特征是它体现出典型陆上冲积平原氧化环境的沉积特征; 泥岩多表现出杂色、紫红色等偏氧化色的特点, 反映暴露的沉积构造常见; 砾岩及砂砾岩比较发育, 岩性混杂, 碎屑流/泥石流十分发育, 且可见明显的筛积沉积; 粒序以正粒序为主; 基本很少见古生物及其化石。测井曲线上冲积扇扇根为高幅齿化箱型与高幅齿化指状; 扇中为中幅箱形或钟型; 扇端为低幅平直与齿化指状。地震剖面上反映的地形坡度通常较陡, 发育在盆缘断裂附近但未入湖, 表现出“ 杂乱反射, 丘状下超” 特点(于兴河, 2008)。
扇三角洲通常发育在水上(氧化)与水下(还原)2种沉积背景下; 泥岩从杂色到灰绿及灰色均可发育; 砂砾中重力流(如碎屑流、粒序层理等)与牵引流(如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通常纹层角度较高)均常见, 且具有间或发育的特点, 同时也常见波浪改造形成的波状与透镜状层理等; 正、反粒序均比较发育; 古生物可见植物茎杆; 可见浅水及间歇性暴露地表形成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上辫状河道主要为箱型, 河口坝为漏斗形, 齿化现象不明显; 而河道间测井曲线多表现为平直型, 支流间湾为齿、指形和齿化钟形。地震剖面上坡度可陡可缓, 盆缘断裂与斜坡带均可出现, 坡度陡时大型高角度前积层结构十分明显。
水下扇基本为相对深水的沉积, 因此沉积体全部位于水下, 多以深灰或黑灰色泥岩为背景; 岩石粒度有时非常粗且厚度大, 碎屑流十分发育, 如近岸水下扇发育巨厚砾岩与砂砾岩层; 有时也比较细与薄, 浊流十分常见, 如远源浊积扇的中— 细砂岩; 粒序以正粒序为主。沉积构造可见块状层理、水平层理、鲍马序列、泥岩撕裂屑、包卷层理和变形层理等构造; 古生物相对发育, 可见介形类和双壳类等古生物化石。测井曲线上, 内扇主要为齿化箱型, 中扇主要为复合钟形, 外扇主要为平直型。地震剖面上反映的地形坡度通常相对很陡, 近岸带盆缘断裂之下迅速进入深水区, 厚层块状杂乱反射结构明显; 盆内远源区表现为厚层深灰色泥岩中突出发育中— 厚层状砾岩、砂砾岩或砂岩的结构, 可见明显水道下切式反射结构。
1)水下扇的定义来源于国外海底扇, 且业内说法不一。从广义的水下扇角度出发, 认为水下扇是指发育于断陷陡坡带断层下降盘且临近物源的深湖中快速堆积形成的近岸水下扇以及由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等通过二次搬运于湖底或斜坡而形成的滑塌扇和湖底扇的总称。
2)水下扇类型多样, 可分为近岸水下扇、斜坡滑塌扇、水下隆起滑塌扇和远岸浊积扇4类。其供源方式可分为远源供源和近源供源。
3)相比于冲积扇和扇三角洲, 水下扇一般完全位于水下, 主要岩性以暗色砾岩、砂砾岩和砂岩为主, 含泥岩夹层; 主要构造为块状层理、递变层理和水平层理, 可见滑塌变形构造和鲍马序列; 测井曲线主要可见齿化箱型、钟形和平直型; 古生物化石可见介形虫和双壳类等; 垂向上一般为内扇— 中扇— 外扇向上变细的正粒序结构。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