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刘姝君,女,1993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细粒沉积学研究。E-mail: 494275775@qq.com。
随着泥页岩油气勘探的深入,详细解剖细粒沉积岩的岩石类型和组成,对后续储集层研究中优势岩石组合的确立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观察、全岩 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以矿物含量和沉积构造作为主要依据,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细粒沉积岩划分为 9种岩石类型,其以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块状混合细粒沉积岩、纹层状灰岩、纹层状粉砂质灰岩、纹层状黏土质粉砂岩为主。由特征元素比值 Ca/Mg、 Na/Al、 Fe/Mn、 Sr/Ba、 V/( V+ Ni)值及 Ti、 Al含量的垂向变化,可知东营凹陷细粒沉积岩在古气候、古水深、古盐度及水体氧化还原性、陆源输入程度等方面的演化具有明显阶段性,其气候在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表现为由干冷变暖湿,在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呈现暖湿—相对湿冷—暖湿—相对湿热的演化;且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岩石组合及特征均有差异。因此,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陆源输入量的增加有助于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大量沉积,而较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和相对低的陆源输入易于沉积纹层状粉砂质灰岩。这一结论有利于深化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石学的基础研究,可为后续油气勘探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u Shu-Jun,born in 1993,is a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She is engaged in research of fine grain sedimentology. E-mail: 494275775@qq.co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it is necessary to dissect the type and composition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in detail,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dominant rock assemblage in subsequent reservoir studies.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re well developed in Dongying sag,Bohai Bay Basin. By means of core observation,X-ray diffraction of whole rock and analysis methods,the carbonate minerals,clay minerals and silty mineral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mineral component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in Donying sag. According to mineral content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the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lower submember of Es3 member and the upper submember of Es4 member can be divided into 9 kinds of rock types,in which the laminar mixed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the massive mixed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the laminar limestone,the laminar silty limestone and the laminar argillaceous siltstone are relatively well developed. Based on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element ratio of Ca/Mg,Na/Al,Fe/Mn,Sr/Ba,V/(V+Ni),and the element content of Ti and Al,it is deduced that there are some obvious evolution stage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in palaeoclimate,palaeowater depth,palaeosalinity,oxidative or reductive properties of the water,and the content of terrigenous clastics input. The palaeoclimate changed from dry and cold to warm and humid in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upper submember of Es4,and developed from warm and humid to relatively cold and humid to warm and humid to relatively hot and humid in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lower submember of Es3. In conclusion,warm and humid climate together with the increase of terrigenous clastics contributed to deposit large amounts of laminar mixed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whereas the laminar silty limestone tended to deposit in relatively cold and dry climate as well as less terrigenous clastics input. This conclusion is conducive to deepen the basic research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faulted lacustrine basin,and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细粒沉积物是指粒径小于62μ m的黏土级和粉砂级沉积物。细粒沉积岩(也称泥页岩)由细粒沉积物构成, 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 约占沉积岩的三分之二(Schieber et al., 1998)。目前, 泥页岩油气资源的工业性开采已在诸多国家开展, 中国细粒沉积岩十分发育, 且油气资源量巨大, 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 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如日中天, 作为非常规油气烃源岩的重要类型, 细粒沉积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 由于矿物组分多样、非均质性强, 加之粒度小、观察难度大, 对细粒沉积岩的沉积和成岩作用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姜在兴等, 2013; 周立宏等, 2016), 影响了对该类岩石沉积规律的认识, 进而制约了对细粒沉积岩优质储集层的识别。因此, 作为细粒沉积岩研究的基础, 岩石类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该类岩石的沉积、成储过程及特点, 对推动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是中国细粒沉积岩较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其细粒沉积岩分布稳定、埋深适中, 目前已有110余口井见油气显示, 并且新利深1、樊119等多口井获得了工业油流, 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梁超, 2015)。笔者以东营凹陷利页1井为例, 在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资料、测试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特征描述和类型划分, 分析了利页1井细粒沉积岩的沉积环境演化, 并探讨了沉积环境与岩石组合之间的关系。
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南部, 东起青坨子凸起, 西邻惠民凹陷, 南抵广饶凸起和鲁西隆起, 北至陈家庄凸起(图 1), 是中国东部陆相箕状断陷湖盆的典型代表, 具有“ 北断南超, 北深南浅” 的特点(徐守余和李学艳, 2005)。东营凹陷在裂后充填期主要发育泛滥平原沉积和辫状河沉积, 而在裂陷充填期呈多幕式演化, 沉积环境多样, 以半深湖— 深湖为主(梁超, 2015)。凹陷内广泛分布古近系和新近系, 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及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姚益民等, 2007; 梁超, 2015; Liang et al., 2016), 厚度达7000m, 见深灰色— 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油页岩、泥质灰岩、含砾砂岩及粉砂岩等。文中研究对象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的泥页岩。
随着泥页岩油气勘探的深入, 详细解剖细粒沉积岩的岩石类型和组成, 深化湖相细粒沉积岩岩石学基础研究, 对后续储集层研究中优势岩石类型的确立有重要意义。
2.1.1 划分依据
1)矿物组分。矿物成分是细粒沉积岩形成不同岩相的决定性因素, 主要包括碳酸盐、黏土矿物、有机质、生物碎屑、石英等(Aplin and Macquaker, 2011)。东营凹陷细粒沉积物可见方解石、黏土矿物、石英、长石、白云石、黄铁矿以及菱铁矿、石膏、硬石膏等, 且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梁超等, 2017; Liang et al., 2017, 2018), 其中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和长英质矿物为含量最高的3大类组分(图 2)。碳酸盐矿物以方解石为主, 平均含量约30.6%, 粒径多介于10~50μ m之间, 呈泥晶、粒状和柱状(图 3-A, 3-B, 3-C), 少量为生物碎片, 如介形虫碎片、钙球(图 3-D)。长石类矿物主要为斜长石, 含少量钾长石, 斜长石平均含量约4.5%, 镜下主要呈长条形, 解理较为发育, 可见钠长石聚片双晶(图 3-E)及卡钠复合双晶。石英含量平均值为24.5%, 可见粒状碎屑(图 3-F)和微晶石英2种赋存状态(Liang et al., 2018), 前者的粒径多介于10~30μ m之间, 后者多为5μ m。黏土矿物含量平均值为30.1%, 棕褐色, 颗粒极小, 扫描电镜下主要见片状的伊利石(图 3-G), 其次为似蜂巢状的伊蒙混层。黄铁矿平均含量约3.2%, 黑色, 颗粒大小介于5~20μ m之间, 多呈莓球状集合体(图 3-H), 通常被黏土矿物所包裹, 晶体自形程度较高(梁超, 2015)。此外, 可见后生黄铁矿充填于溶蚀的方解石颗粒内。
2)沉积构造。沉积构造是区分岩相的又一重要特征。东营凹陷沙三下— 沙四上亚段细粒沉积岩主要发育纹层状构造(图 3-I, 3-J)和块状构造(图 3-K, 3-L)。纹层状构造是东营凹陷细粒沉积岩最为发育的沉积构造类型, 通常由1种纹层或几种纹层在垂向上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张顺等, 2015)。通过对沙三下— 沙四上亚段细粒沉积岩的岩心及薄片观察, 可见研究区纹层由明显的浅色层和暗色层交替构成, 暗色纹层主要为有机质层、黏土矿物层, 而浅色层主要为泥晶方解石纹层、粒晶方解石纹层、方解石和粉砂混合层以及粉砂和黏土矿物混合层, 其中, 由方解石构成的纹层宏观特征最为显著, 颜色一般较浅甚至接近纯白色。块状构造在研究区发育相对较少, 主要见于沙四上亚段上部, 其矿物成分分布比较均匀, 结构差异较小。
2.1.2 划分方案及岩石类型
根据前人研究(Macquaker and Adams, 2003; 姜在兴等, 2013; 梁超, 2015; Liang, 2018), 并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笔者依据三端元分类法, 将矿物成分作为第一要素, 以各自含量的50%为界, 首先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粉砂岩、黏土岩、碳酸盐岩、混合细粒沉积岩4大类, 然后结合沉积构造及沉积岩三级命名法(仅考虑到次要矿物含量25%的界限)进行细分, 共划分出9种细粒沉积岩(表 1), 其中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纹层状灰岩、纹层状粉砂质灰岩、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及块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在研究区最为发育。
2.2.1 混合细粒沉积岩
混合细粒沉积岩在东营凹陷沙三下— 沙四上亚段最为常见, 其黏土矿物、长英质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含量均小于45%。根据沉积构造的不同, 进而分为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和块状混合细粒沉积岩。
1)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图 4-A)。沙三下— 沙四上亚段中发育最广的岩相, 呈褐灰色或深灰色。纹层发育, 其中浅色纹层主要为泥晶方解石, 呈条带状(图 4-A中a2)或透镜状(图 4-A中a3), 暗色纹层主要为黏土矿物, 部分富含黑色有机质。该岩相的镜质体反射率RO值介于0.51%~0.84%之间, 氯仿沥青A含量及生烃潜力值(表 2)表明该岩相可作为良好的烃源岩类型, 热演化程度较高, 峰温Tmax 介于426~452℃之间, 大部分位于主要生油带。
2)块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在沙三下亚段的底部和沙四上亚段的顶部少量出现, 深灰色。整体呈较为均匀的块状构造。RO均值约0.72%, 有机质成熟度高, 也可作为较好的烃源岩。
2.2.2 纹层状粉砂质灰岩
发育程度仅次于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 以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中部最为密集。碳酸盐含量平均约52%, 长英质矿物含量平均约28%, 黏土矿物含量6%~25%。主要呈褐灰色, 纹层状构造, 浅色层主要由泥晶方解石组成, 暗色层为粉砂及黏土矿物的混合层(图 4-B中b2)。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0.63%, 峰温Tmax 为436~448℃, 表明有机质成熟度较高且处于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同时氯仿沥青A含量及生烃潜力值(表 2)说明该类岩石可以作为好的烃源岩类型。
2.2.3 纹层状灰岩
主要分布在沙四上亚段的底部, 少量见于沙三下亚段, 大多数呈褐灰色。碳酸盐含量介于52%~78%之间, 长英质矿物含量多在20%左右, 黏土矿物含量相对最低, 平均约15%。纹层状构造发育, 浅色层多由泥晶方解石构成, 也可见方解石粒状晶构成的纹层(图 4-C中c3), 暗色层则以富含有机质的黏土矿物为主, 偶见单独的有机质条带。RO值约为0.89%, 有机质的成熟度高, 是较好的烃源岩类型。
2.2.4 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
主要见于沙三下亚段中下部。黏土矿物含量平均为47%, 长英质矿物含量为37%左右, 碳酸盐含量大多低于20%。呈深灰色, 纹层状构造, 浅色层主要由方解石、石英、长石构成, 并可见少量的黏土矿物, 暗色层由黏土矿物及分散分布的有机质共同构成(图 4-D中d2)。氯仿沥青A含量为1.1159%, 热演化程度及有机质的成熟度较高。
岩层中元素分配差异不仅受到元素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控制, 而且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李春荣和陈开远, 2007)。因此, 地球化学元素尤其是特征元素比值的变化特征, 能够有效地反映岩石沉积过程中古气候、古水深、古盐度、水体氧化还原性以及陆源输入程度的演化。文中选取东营凹陷利页1井3580~3835m深度段的泥页岩, 以0.1~0.3m为采样间距, 进行岩心实测(由胜利油田地质院石油地质测试中心进行测试), 得到Ca、Mg、Na、Al、Ti、Fe、Mn、Sr、Ba、V、Ni等一系列元素含量(分析误差均在2%以内), 并据之计算了相应的特征元素比值, 以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
沉积物中不同的元素会在不同的环境下得以保存, Al、Fe、Cr、Co 等在潮湿的环境下易于保存, 而Na、Ca、Mg、Sr等则更易于在干燥的条件下沉积(李春荣和陈开远, 2007; 杨万芹等, 2015), 尤其是Na含量的增加能较好地反映古气候向干冷发展的趋势(宋春晖等, 2007); 同时, 随着气温升高, Mg元素相对Ca元素更容易富集, 因此, Na/Al值和Ca/Mg值可以很好地反映沉积物沉积时的气候条件。Na/Al值升高, 说明气候由暖湿向干冷的转变(Sawyer, 1986; 吴靖等, 2017), 而Ca/Mg值越高, 则说明古气温降低(宋春晖等, 2007; 熊小辉和肖加飞, 2011; 杨万芹等, 2015)。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 Na/Al值和Ca/Mg值整体上均变小, 表明气候由相对寒冷干燥转向暖湿; 到沙三下亚段, Na/Al值和Ca/Mg值进一步呈减小的趋势, 即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图 5)。
陆源输入程度的高低常借助Al、Ti元素含量进行判别, Al、Ti含量越高, 表明陆源碎屑物质输入量越多(刘刚和周东升, 2007; 熊小辉和肖加飞, 2011; 杨万芹等, 2015)。沙四上亚段沉积初期, Al含量介于3.3%~6.1%之间, Ti含量介于0.17%~0.31%之间, 陆源碎屑含量相对较少, 随后陆源输入不断增多并保持相对稳定, Al含量达7.4%~7.7%之间, Ti含量介于0.36%~0.43%之间; 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陆源碎屑含量整体较高, Al含量可达4.6%~10.2%, Ti含量介于0.26%~0.53%之间, 在3632m和3658m附近呈现极高值。
Fe/Mn值可用以指示离岸距离的远近, 进而反映沉积时的古水体深度。Fe元素易沉积于近岸的环境下, 即其含量高说明水体相对浅, 相反, 稳定性强的Mn元素可长距离迁移至远离岸的盆地中, 即其含量越高说明沉积物沉积时水体越深(陈中红等, 2008), 因此, Fe/Mn值与古水深呈负相关, 比值越大说明沉积时水体深度越小。据前人研究, 东营凹陷沙三下— 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水体深度集中在10~60m(杨万芹等, 2015): 沙四上亚段沉积初期水体较深, 随后呈现变浅的趋势, 介于7~20m之间(苏新等, 2012); 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 平均水深约50m(杨万芹等, 2015), 于3842m附近达到最低值, 之后整体上持续增大, 最深可达140m(李守军等, 2005)。
Sr/Ba值是判别水体古盐度的常用指标。Sr和Ba均可以形成硫酸盐、碳酸盐等进入水溶液, 但Sr元素比Ba元素的迁移能力强, 其化合物溶解度更低, 随着盐度不断增大, Ba元素更易于沉淀析出, 当盐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Sr元素才会逐渐沉淀为SrSO4(付亚飞等, 2017; 王峰等, 2017), 因此Sr/Ba值与水体盐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且通常以Sr/Ba=1作为淡水和咸水的分界值(张茂盛和胡晓静, 2003)。所测样品的Sr/Ba值多数都大于1, 表明该井细粒沉积岩整体沉积于咸水介质; 沙四上亚段下部沉积时, Sr/Ba值介于1.1~4.2之间, 水体盐度大, 到中上部沉积时, Sr/Ba值介于0.9~1.8之间, 水体盐度相对减小; 沙三下亚段沉积时, Sr/Ba值介于0.8~3.8之间, 且主要集中在1.0~2.0之间, 古盐度在该阶段初期较大, 后期相对较低。
V、Ni元素的相对含量能敏感地反映水体氧化还原性。水体还原性强, V元素迁移能力下降, 相对于Ni元素更容易发生吸附沉降(王淑芳等, 2014; 王峰等, 2017), 故V/(V+Ni)值可以较为准确地指示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根据前人研究, 该比值小于0.46表明水体为氧化环境, 大于0.46时为还原条件(刘庆等, 2017), 且比值越大反映水体还原性越强。V/(V+Ni)值垂向变化(图 5)表明, 沙三下— 沙四上亚段细粒沉积岩沉积时期研究区整体处于还原环境; 在整个沙四上亚段, V/(V+Ni)值呈现增大趋势, 表明该沉积过程中, 水体还原性不断增强; 沙三下亚段沉积时, 水体V/(V+Ni)值基本在0.7~1.0之间波动, 呈较为稳定的还原— 强还原条件。
不同类型岩石沉积时的环境各异, 而环境演化过程中, 每一阶段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组合。明确沉积环境特征及其与岩石类型的对应关系, 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细粒沉积岩的沉积规律。
古沉积环境的各元素判别指标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例如, Ti含量作为陆源输入程度指标, 其高含量也能反映气候温暖湿润(张茂盛和胡晓静, 2003)。因此, 利用Na/Al、Ca/Mg、Al、Ti、Fe/Mn、Sr/Ba、V/(V+Ni)等特征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规律, 笔者将东营凹陷利页1井细粒沉积岩的环境演化大致划分为6个阶段, 其中沙四上亚段有2个演化阶段, 沙三下亚段划分出4个演化阶段。
3835~3782m为阶段Ⅰ , 其Na/Al、Ca/Mg先增大后减小, 整体呈高值, Al和Ti含量低, Fe/Mn值中等偏低, Sr/Ba值高, V/(V+Ni)值基本在0.8左右波动, 反映该阶段气候较为寒冷干燥, 陆源输入程度低, 水体呈缺氧条件且水深较大, 受海侵影响, 大量咸水注入导致水体盐度异常高(吴靖等, 2016)。在这种环境下, 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夹纹层状灰岩— 纹层状粉砂质灰岩夹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的组合得以发育, 由于有机质得到较好的保存, 岩石颜色向上有所加深。
3782~3735m为阶段Ⅱ , 该阶段Na/Al、Ca/Mg值均减小, Al、Ti含量明显增多, Fe/Mn值先增大后略有减小, Sr/Ba减小, 呈相对低值, V/(V+Ni)值进一步增大, 说明这一时期气候变得相对温暖湿润, 陆源输入程度增加。此时海侵结束, 水体环境发生相应变化, 水体深度相对于阶段Ⅰ 变浅, 盐度也明显减小并呈波动稳定, 而水体的还原性则达到最强后呈减小的趋势。在这种低盐度的贫氧水体条件下, 碳酸盐矿物含量降低, 而黏土矿物大量出现(刘庆等, 2017), 且随着陆源碎屑含量的增加以及有机质的减少, 灰黑色灰岩等岩相不再发育(吴靖等, 2016), 而发育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 纹层状黏土质粉砂岩— 块状混合细粒沉积岩— 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的组合形式, 纹层状黏土质白云岩的沉积则说明当时可能存在较为强烈的蒸发作用。
3685~3680m为阶段Ⅲ , 该阶段各项元素指标变化甚微, Na/Al值、Al、Ti含量与阶段Ⅱ 基本相近, Ca/Mg值、Fe/Mn值、Sr/Ba值稍有增大, 而V/(V+Ni)值相对减小, 这表明此时气候依然较为湿润, 且仍保持较高的陆源输入量, 气温有所下降, 水体略微变浅, 水体盐度偏小但相对上一阶段稍有增大, 水介质仍然呈还原条件但还原性明显相对减弱。该阶段水体条件与阶段Ⅱ 相似, 利于纹层状构造的发育(刘庆等, 2017), 黏土矿物广泛沉积, 故沉积的岩石组合为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夹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
3680~3627m为阶段Ⅳ , 该阶段Na/Al值、V/(V+Ni)值整体上均相对稳定, 浮动较小, Ca/Mg值持续增大, Al、Ti含量相对减少, Fe/Mn值及Sr/Ba值明显增大, 此时水体深度不断变浅, 盐度增大, 陆源输入程度稍有降低, 大量雨水的注入利于营养元素进入湖泊, 水体表层生物勃发, 生产力提高, 加之水体分层明显, 有助于有机质的保存(马义权等, 2017), 因而该阶段TOC含量高, 主要发育纹层状粉砂质灰岩— 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夹多种灰岩薄层的组合。
3627~3590m为阶段Ⅴ , 此时其Na/Al值、Ca/Mg值均明显降低, Al、Ti含量在底部相对增多, 而后逐渐减少, 但整体上高于上一阶段。Fe/Mn值呈持续减小的趋势, Sr/Ba值普遍偏低, V/(V+Ni)值略微增大并保持相对稳定, 即气候变得相对温暖潮湿, 水体深度不断增加, 介质仍呈较强的还原性, 陆源碎屑物质输入有所增多, 该时期纹层的发育得益于季节的交替, 而冬季生物大量死亡后, 生物作用的缺乏使得碳酸盐沉淀减少, 陆源碎屑沉淀增多(梁超, 2015), 黏土矿物富集成层, 因而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薄层发育, 可见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夹纹层状灰质黏土岩— 纹层状粉砂质灰岩的组合。
3590~3580m为阶段Ⅵ , 这一阶段Ca/Mg值明显减小, Al、Ti含量显著增多, 其余各元素指标均保持相对稳定, 指示该时期仍保持潮湿的气候和较深的水体, 而气温明显升高, 陆源输入程度显著增大, 长英质矿物及黏土矿物等陆源碎屑物质大量沉积, 形成了纹层状灰质黏土岩— 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 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夹块状混合细粒沉积岩的组合。
利页1井细粒沉积岩的环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同时, 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总的来说, 气候对其他条件的变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不受海侵或其他事件影响的情况下,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常伴随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输入湖盆中, 而受气候和陆源的影响, 水体深度会显著增大, 进而导致水介质盐度的降低; 相应地, 后者的变化亦能良好地反映前者的特征。
对环境演化的分析表明, 随着气候越来越温暖湿润, 陆源输入量不断增多, 且水体盐度明显降低, 纹层状粉砂质灰岩的沉积越来越少, 逐渐向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过渡; 由阶段Ⅲ 到阶段Ⅳ 的前半部分, 气候干冷程度的增强、陆源输入的进一步减少以及水深的突然加大, 使纹层状粉砂质灰岩得以形成规模沉积; 之后, 气候由干燥寒冷向温暖湿润逐渐转变, 水体深度持续增大, 整体上以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的沉积为主, 并逐渐可见纹层状灰质黏土岩夹层出现。
总的来说, 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广泛发育于各种环境下, 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陆源输入量的增加更有助于其大规模沉积。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的沉积同样需要较为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一定程度的陆源碎屑输入背景, 且水体深度较大, 此时水体盐度较低, 内源矿物含量减少, 黏土矿物通过絮凝作用得以沉淀(刘庆等, 2017); 而纹层状黏土质粉砂岩沉积时, 气候较之更为湿热, 陆源输入量更多, 粉砂质纹层的发育表明该岩相受到了较强的间歇性水流影响(Schieber, 1989)。当陆源输入程度相对较低, 水体盐度较高且阳离子充足时, 生物化学作用促使内源碳酸盐矿物大量沉淀, 易于灰岩类岩相沉积, 纹层状灰岩总体沉积于低能、悬浮的半封闭— 封闭水体, 表层富氧水体利于生物繁殖, 而底层缺氧水体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马义权等, 2017), 其纹层状构造的形成主要受季节变化控制, 夏季形成浅色泥晶方解石层, 冬季悬浮在表层的细粒黏土物质及有机质下沉, 形成暗色纹层(梁超, 2015; 吴靖等, 2016)。
1)以矿物组分含量和沉积构造作为主要依据,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页1井沙三下— 沙四上亚段细粒沉积岩可划分为9种岩石类型, 其中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纹层状灰岩、纹层状粉砂质灰岩、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分布最为广泛。
2)东营凹陷利页1井细粒沉积岩的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阶段性, 古气候在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经历了干冷— 暖湿的演化, 在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呈现暖湿— 相对湿冷— 暖湿— 相对湿热的变化特征。沙四上亚段的陆源输入量整体上呈由少增多的趋势, 沙三下亚段陆源输入量呈较高— 减少— 增多— 减少— 增多的旋回变化。水介质在沙三下— 沙四上亚段沉积过程中始终呈还原性。
3)不同类型岩石的沉积环境特征各异, 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较高的陆源输入量有利于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和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的沉积, 而纹层状灰岩的沉积反映了水体较浅且陆源输入程度相对较低。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