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潘进,男,1988年生,长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与石油地质等方面研究。E-mail:panstone1943@126.com。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最具规模的油气聚集带与勘探区,发育以砾岩为主、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的粗粒沉积复杂地层。对粗粒沉积体的精细刻画有助于研究沉积体内部的非均质性特征。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结合研究区岩心、测井、录井资料,对玛湖凹陷夏子街扇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体内部 9个级次构型要素的几何形态、大小、方向以及相互之间的叠置关系进行了表征,识别出 12种岩石相类型以及 10种由岩石相组合而成的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分析沉积微相在垂向、平面上的不同组合特征,扇体的类型受沉积环境影响发生变化,逐渐由冲积扇、河流扇转换为扇三角洲,整体反映了湖平面上升或沉积物供给量逐渐减小的沉积背景。分析夏子街扇区各期次的扇体特征,包括长轴、短轴距离、长轴短轴比、扇根与扇缘厚度变化、扇体坡度变化、扇体最大粒径变化等,认为扇体顺物源方向有以下变化趋势: 沉积物粒径大小随河道搬运逐渐减小,减小的幅度受扇体坡度影响,坡度越陡沉积物粒径减小的越快;河道数量减少,流量降低;河道沉积物在横向和纵向上的连通性逐渐降低;砂岩、砾岩厚度逐渐减小,泥岩厚度逐渐增加,湖相沉积变得较为发育。总结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的各期次扇体共可归纳出 6种扇体模式: 冲积扇、冲积—河流扇、河流—末梢扇、河流扇—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大型河流扇。
About the first author Pan Jin, born in 1988,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Yangtze University. Now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rches on sedimentology and petroleum geology. E-mail:panstone1943@126.com.
Mahu sag is the largest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belt in the Junggar Basin, and the exploration target is focusing on the complex and highly heterogeneous coarse-grained deposits. To reveal the internal heterogeneity of coarse-grained deposits, we carried detail sedimentary an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alyses (e.g., configuration, size, direction and stacking patterns) by using seismic, core and well logging data from the study area. We have identified 12 lithofacies and 10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hat are composed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lithofacies Based on the stacking pattern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vertical and lateral, we have identified 10 vertically stacked fan lobes. Each fan lobes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has changed from stacked alluvial fans and fluvial fans to fan delt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verall rise of the lake level and the decreased supply sediment. A detail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for each phase of fan lobes, including long axis, short axis, long axis and short axis ratio, thickness changes of inner and outer fan, slope gradient and grain size change, shows several progressive changes when fan move downstream: (1) the grain size has become smaller when moving downstream and is controlled by the slope gradient of fan. For example, sediment grain size h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a steep slope. (2) The numbers of channel and water discharge have decreased toward downstream. (3) The connectivity of sedimentary bodies in lateral and vertical has reduced. (4) The thickness of sandstone and conglomerate has become thinner, while the mudstone has become much thicker. The lacustrine deposits become more dominant. In summary, we have recognized six fan models for the Baikouquan Formation in Mahu sag, including alluvial fan, alluvial-fluvial fan, fluvial-terminal fan, fluvial delta-fan delta, fan delta and large fluvial fan.
层次性是地质现象本身的特征之一, 也是地质理论的普遍规律(张昌民, 1992a)。储层构型描述的是不同层次的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Miall, 1985, 1988; 岳大力等, 2007)。储层构型分析是Miall(1985)提出的一种对沉积体内部结构进行解剖的方法(岳大力等, 2008)。该方法通过对沉积体内部结构单元逐级进行解剖, 从而描述和表征沉积体内部的储层结构特征, 并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支持下试图达到砂体刻画的最高精度(张昌民, 1992b; 张昌民等, 1994, 1996, 2004, 2013a, 2003b; 李阳等, 2002)。该方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已经从最初的曲流河扩展到辫状河、冲积扇、河流扇、末端扇、浊积岩以及溢岸沉积(Willis and Behernsmeyer, 1994; Deptuck et al., 2003; Neal et al., 2008; Stephen and Nigol, 2009), 成为储层沉积学广泛采用的一门技术(马世忠等, 2008), 并逐步向定量化的方向发展(Luca et al., 2013)。目前该方法在玛湖凹陷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冲积扇辫状河道进行解剖(陈欢庆等, 2014, 2015; 陈玉坤等, 2015), 但是, 玛湖地区砂砾岩地层岩性多变, 沉积构造复杂多样(张昌民等, 2016), 扇体的规模、几何形态、相带类型及叠置特征随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需对扇体演化规律进行分析。
20世纪80年代, Galloway和Hobday(1983)将冲积扇划分为干扇(arid fan)和湿扇(wet fan), 后又根据冲积扇上占主导性的水动力条件, 将冲积扇划分为泥石流扇、河流扇和片流扇等。河流扇(fluvial fan)的概念开始出现, 并伴随产生了与其相关的概念(张昌民等, 2017), 如巨型扇(mega fan)、大型河流扇(large fluvial fan)、大型洪积扇(alluvial megafan)等。Fontana 等(2014)使用巨型洪积扇(alluvial megafan)来描述阿尔卑斯山南部冰川融化形成的冰水河流所发育的大型扇状沉积体系, 该地区发育的巨型洪积扇面积为200~3000 km2, 长度为30~70 km, 沉积物从上游至下游方向逐步由砾石变为粉砂和黏土, 且扇体近端由砾质沉积物构成, 扇面坡降为3‰ ~8‰ , 远端变为细粒沉积, 扇面坡降小于1‰ 。Hartley等(2010)认为冲积扇(alluial fan)面积一般小于100 km2, 半径小于20 km, 坡度较陡, 发育重力流沉积; 大型到巨型扇半径超过50 km, 部分超过100 km, 以河道沉积为主; 河流扇介于冲积扇和巨型扇之间, 主要为河流相沉积。
利用储层构型分析法, 对目的层进行精细解剖, 结合不同扇体类型划分的新思路, 论述了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夏子街扇区多个阶段的沉积演化过程, 并剖析了各个阶段的沉积类型特征和识别标志, 对储层内部非均质性特征的认识以及油藏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玛湖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是准噶尔盆地六大生烃凹陷中最具规模的油气聚集带与勘探区(唐勇等, 2014)。由于晚古生代准噶尔— 吐鲁番板块向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消减以至碰撞, 使准噶尔西北缘发育碰撞隆起带及与其相邻的大型陆内拗陷沉积(雷振宇等, 2005a, 2005b; 蔚远江等, 2007)。玛湖凹陷以西在早中石炭世至晚二叠世持续发生碰撞挤压作用, 早三叠世百口泉组沉积时期, 推覆体仍然在继承性发展, 推覆作用产生的持续抬升加快了物源区的物理风化作用, 容易形成大量沉积物供给, 抬升形成的较大坡度使得沉积物在玛湖凹陷西斜坡形成了若干个粗粒沉积扇体, 这些扇体大多呈平缓单斜的特征, 从西南到东北依次发育克拉玛依扇、黄羊泉扇和夏子街扇(图 1)。
在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 综合测井与录井资料, 参考Miall(1988, 1996)分别对河流相和冲积相所提出的两类层次界面划分方案, 在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夏子街扇区中共划分出9个级次的沉积界面(表1)。各级层次界面划分不同规模的沉积体, 并通过岩石相以及岩石相组合样式进一步对规模相同但类型不同的沉积体进行识别与划分。
1级层次界面为纹层界面; 2级层次界面为层系界面, 界面中包含的层次实体为层系; 3级层次界面为层系组界面, 界面中包含的层次实体为不同类型的岩石相, 是本次研究最小的划分单元。在界面上下, 岩性、沉积构造、颜色、砾岩中砾石颗粒支撑方式几个属性中有一个或多个属性产生了变化; 4级层次界面为沉积微相界面; 5级界面为沉积微相复合体界面, 复合体内包含相同类型的多期次相同类型的沉积微相; 6级界面为扇体界面, 界面内所包含的层次实体为沉积微相所组成的单扇体; 7级界面为复合扇体界面, 界面内所包含的层次实体为多期扇体所组成的复合扇体; 8级层次界面为百一段、百二段、百三段顶底界面, 界面内所包含的层次实体为若干个7级层次实体即朵叶体的叠置、摆动所形成复合沉积体界面; 9级层次界面为百口泉组顶底界面, 沉积成因意义为一次大的湖侵形成的巨型底形, 所包含的层次实体为百口泉组。
岩石相是沉积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其岩性和沉积构造等属性反映了特定的水体动力学条件的基本成因单元。对于岩相的划分和命名方案, 一般所采用的是双属性方案, 即通过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2个主要的相标志对岩相进行描述和分类。对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岩心进行观察和描述, 共识别出3种岩性和5种沉积构造, 通过岩性和沉积构造2个主要的相标志的两两组合, 将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的岩石相分为8类(表2, 图2): 块状层理砾岩相(Gm)、交错层理砾岩相(Gx)、块状层理砂岩相(Sm)、交错层理砂岩相(Sx)、平行层理砂岩相(Sp)、沙纹层理砂岩相(Sr)、块状泥岩相(Mm)、水平层理泥岩相(Mh)。
8种类型的岩石相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岩石相组合, 在若干种岩石相组合中识别出主要存在于玛湖凹陷夏子街扇百口泉组中的10种沉积微相(表3, 图3), 即泥石流、泥流、辫状河道、河道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碎屑流、湖相泥。
泥石流(F1): 发育在冲积扇的扇根到扇中, 具有重力流块体搬运性质的泥石流, 沉积速率极快, 在短时间形成较厚堆积。受到重力流影响, 砾石颗粒的支撑方式多为杂基支撑, 砾石具杂乱定向, 成层性差。由于搬运距离短, 砾石颗粒磨圆度差, 多为棱角状。泥石流的发育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水动力, 泥石流沉积微相底部通常发育冲刷充填构造, 冲刷面波状起伏, 其上部覆盖红褐色块状层理砾岩, 其下部发育红褐色块状层理含砾砂岩。在常规测井中, 由于泥石流泥质含量较高, 整体上GR为中— 高值, RT为高— 中值, 曲线形态近似箱型。
泥流(F2): 泥流发育在冲积扇的扇中到扇缘地带, 常常伴随洪水沉积, 其沉积形态的变化范围也可以从薄而广的席状到具有明显边缘的、厚的朵状体。岩性以含砾泥岩为主, 颜色一般为红褐色, 棕褐色, 泥流中的砾石颗粒较细, 分选性、磨圆度较差, 多呈棱角状, 具有较差的定向性。泥流一般呈块状, 不发育层理, 但有时可见不明显的递变层理。在测井曲线中, 与正常泥岩相比, GR测井值相对较低, RT测井值相对较高, 整体为单一的指型或线型。
辫状河道(F3): 辫状河道发育在冲积扇或者扇三角洲平原地区, 从底部向上粒度变细, 主要沉积物为砾岩, 发育交错层理。由于多期的冲刷和侵蚀, 少见完整序列。砾石颗粒的分选性较好, 具明显定向性和成层性, 泥质含量较高。测井曲线中, GR为低值, RT为高值, GR曲线表现一定的锯齿化, RT曲线平滑, 但是在顶部细粒层表现出减小的趋势, 因此测井曲线多为底部箱型与顶部钟型的组合形态。
河道间洼地(F4): 河道间洼地发育于河道间静水环境, 水体搬运能力小, 只能携带粉砂和泥质沉积物, 发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 由于水体深度较浅为氧化环境, 泥岩多呈红褐色, 沉积构造多见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常规测井GR为高值、RT为低值, 曲线形态为指型。
水下分流河道(F5): 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在扇三角洲的辫状河道在水下的延伸地带。呈正旋回序列, 主要发育交错层理砾岩, 向上发育交错层理砂岩, 顶部有薄层粉砂岩和泥岩。水下分流河道砾石颗粒的定向性好, 显示出明显的层理性。在常规测井中GR为低值、RT为高值, 曲线形态为下部箱形与上部钟型的复合形态。
分流间湾(F6): 分流间湾发育在扇体在水下延伸部位的静水环境, 不发育河道沉积, 其主要岩性为块状层理砂岩、块状层理泥岩、水平层理泥岩, 多呈灰色、灰黑色和灰绿色。常规测井GR为高值、RT为低值, 曲线形态为指型或者线型。
河口砂坝(F7): 河口砂坝发育在辫状河道入湖处, 大量沉积物在此卸载而沉积形成, 岩性以交错层理砂岩为主, 部分见交错层理砾岩, 大多为灰白色、灰绿色, 总体呈反粒序, 明显的层理性, 泥质含量较低。常规测井GR与RT为中值, 曲线形态为指型或漏斗型。
前缘席状砂(F8): 前缘席状砂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的末梢处, 水体能量相对较弱, 席状砂在水下分流河道末梢的延伸处形成1~3 m厚的薄板状沉积体, 其岩性主要为交错层理砂岩, 颜色多呈灰色、灰白色。常规测井GR为中低值、RT为中值, 曲线形态为低幅度箱型或指型。
碎屑流(F9): 碎屑流是由扇三角洲前缘与湖相过渡带沉积物在水下受到坡度、重力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滑塌、垮塌作用形成的。岩性主要发育灰色、灰黑色块状层理砾岩, 泥质含量较高, 砾石颗粒多呈次棱— 棱角状, 呈杂基支撑, 无明显定向。常规测井中GR与RT为中值, 曲线形态为低幅度的指型或箱型。
湖相泥(F10): 湖相泥发育在深湖地区, 主要岩性为泥岩、粉砂质泥岩。沉积构造多见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在常规测井中, GR与RT曲线形态为线型。
在夏子街扇中建立多条顺物源方向剖面, 并以剖面A-A’ (图 1)为例, 分析三维空间中沉积体内部各个微相的接触关系和叠置样式。运用构型层次分析法, 通过识别出的11个界面将百口泉组地层解剖为10个扇体, 按时间关系从底到顶分别命名为X1— X10(图 4)。
通过4个界面将百一段解剖为3个期次的扇体。3个期次的扇体地层主要发育辫状河道和河道间洼地2种沉积微相, X1的辫状河道延伸范围相对较远, 从夏子街扇区的近端一直延伸到远端。X2和X3的辫状河道延伸范围较近, X3在夏子街扇区的中端辫状河道转变为水下分流河道。各期次扇体由薄层的河道间洼地分隔开, 地层之间厚度变化不明显。湖岸线位置从X1到X3逐渐向扇根方向迁移, 说明在湖平面逐步上升的过程中, 发生了2个期次的扇体退积
在百二段中识别出5个界面以及4个扇体。X4主要发育辫状河道, 岩性以红褐色砂砾岩、灰色砂砾岩为主, 含厚层河道间洼地和薄层泥石流、泥流沉积。在X5中, 大量发育红褐色砂砾岩、灰色砂砾岩为主的辫状河道沉积, 夹薄层河道间洼地, 向湖盆方向在扇体远端逐渐过渡为水下分流河道。X6在扇体近端主要发育厚层河道间洼地和薄层泥石流、泥流, 辫状河道沉积。X7陆上部分多期辫状河道叠置, 同时X7扇体的末端入湖, 发育大量水下分流河道。湖岸线位置从X4到X5向物源方向迁移, 从X6到X7向盆地方向迁移, 说明湖平面的上下摆动分别形成了一次退积和一次进积。
百三段中, 可识别中2个界面3个扇体。最底部的界面与第1个界面间是X8, 第1个和第2个界面之间是X9, 第3个界面和上部的界面之间为X10。三期扇体的根部地层都发育红褐色砂砾岩、灰色砂砾岩, 沉积物粒度较大, 电阻率以高值为主, 为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 夹暂时性辫状河道和薄层河道间沉积微相; 扇中录井岩性相对较细, 电阻率值相对较小, 划分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 主要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涧湾沉积为主, 向扇缘方向过渡为湖相泥沉积。湖岸线位置从X8到X10逐渐向扇根方向迁移, 说明在湖平面逐步上升的过程中, 发生了2个期次的扇体退积。
在多条垂向剖面中识别扇体内部沉积相叠置样式, 对扇体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划分, 并总结和归纳10个期次的扇体沉积相平面展布模式(图 5)。
从X1到X6的6期扇体主体是河流扇, 主要发育季节性河道、河道间洼地2种沉积微相。扇体范围较大, 长轴距离为40~59 km, 短轴距离为25~40 km。沉积物供应充足, 物源主要来自北东部, 由北向南, 随着搬运距离的逐渐增大, 河道逐渐变浅变窄, 冲积扇西部部分扇体入湖, 发育小型扇三角洲, 以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体。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主体位于扇体东部,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范围较小, 在离哈拉阿拉特山较近的扇三角洲北部区域发育若干冲积扇, 冲积扇的面积较小, 长轴平均不到10 km, 短轴约为6 km, 冲积扇坡降较大, 坡度较陡, 沉积物粒度较粗, 搬运距离较短, 在X3发育时期受到湖平面上升影响, 冲积扇不发育。
从X7到X10的4期扇体主体是扇三角洲, 主要发育辫状河道、河道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分流间湾5种沉积微相。物源主要来自北东部, 在扇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辫状河道与河道间洼地微相, 在水下部分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分流间湾、分流间湾、席状砂、碎屑流和湖相泥6种沉积微相。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碎屑流逐渐发育, 面积逐步扩大, 与之相反水上的扇三角洲平原面积逐步缩小, 从X7到X10扇三角洲平原的长轴距离从37 km逐渐缩短为24 km, 短轴距离从29 km缩短为15 km。
统计研究区82口井1922 m的岩心资料, 通过对比玛湖凹陷夏子街各个扇体的长轴短轴距离、长轴/短轴比例关系、岩心最大粒径在不同复合扇体中的变化、复合扇体平均坡度、沉积厚度与延伸范围等几个方面, 识别并对比玛湖凹陷夏子街扇区各个扇体的特征与差异性。其中取心井平面位置主要分布在夏子街扇区的北部与东部, 纵向位置主要分布在百一段和百二段(表4), 夏子街扇区长轴在24~57 km之间, 扇体的纵向延伸范围很广, 长轴距离变化幅度较大。扇体的长轴与短轴距离逐渐缩短, 表明随着沉积物供给量的下降, 扇体面积逐渐缩小并向物源方向退积, 而扇体长轴与短轴的比在X2与X5扇体中最大, 更大的长轴/短轴比例表明沉积物在第2、第 5期向湖盆方向搬运了更远的距离, 沉积体系也发生了更加复杂的变化。
扇体厚度一般在15~27 m, 百二段的X5与X7扇厚度较大, 百一段和百三段相对较小, 夏子街扇区的平均坡度在0.01° ~0.06° 之间, 在百一段坡度较小, 在百三段坡度较大, 达到了0.06° (图 5)。在湖平面频繁升降的过程中, 相同高度的湖平面升降, 湖岸线的位置在较为平缓的坡度上相比陡坡会具有更远的迁移距离, 沉积物在横向上会获得更大的可容空间, 这导致沉积物前积或退积的距离更远, 并在湖平面下降的过程中, 在缓坡中向盆地方向发育相对规模较大的大型缓坡扇体。
各期次扇体的长轴、短轴、长短轴比值、扇根厚度、平均坡度、最大粒径参数的曲线特征(图 6)表明, 在湖平面逐渐上升的背景下, 扇体的长轴与短轴距离逐渐缩短, 扇体规模减小, 大型的缓坡扇逐渐消亡, 扇体坡度增加, 扇体的最大粒径逐渐减小。分析夏子街扇区各期次的扇体特征, 认为扇体顺物源方向有以下变化趋势: (1)沉积物粒径大小随河道搬运逐渐减小, 减小幅度受扇体坡度影响, 坡度越陡扇体粒径减小越快; (2)河道数量减少、流量降低; (3)河道沉积物在横向和纵向上的连通性逐渐降低; (4)砂岩砾岩厚度逐渐减小, 泥岩厚度逐渐增加, 湖相沉积变得较为发育。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的沉积体系规模远大于常规的河流扇与扇三角洲, 而且显示以河流搬运动力为主, 部分为泥石流沉积, 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沉积期, 存在着冲积扇、河流扇、扇三角洲体系的转换。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的河流扇和扇三角洲体系的转变, 主要取决于湖泊水位的升降、沉积物的供给程度、扇体的坡度变化, 这些因素主要受构造与气候控制。百口泉组的沉积体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根据各期次扇体的规模、坡度、长轴短轴比、沉积结构、主要沉积构造、沉积营力、主要沉积微相等因素, 可以判断与区分不同类型扇体的沉积特征(表 5)。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10期扇体以及周边的小型扇体共可归纳出6种扇体模式: (1)冲积扇: 以暂时性河流沉积作用为主, 偶发暴雨洪水形成泥石流、泥流, 在扇缘发育片流和末端扇, 扇体逐渐变薄, 沉积物变细, 逐渐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 (2)冲积-河流扇: 以河流扇为主, 主体发育辫状河道, 部分区域见泥石流与泥流沉积, 具有冲积扇的特点; (3)河流-末梢扇: 扇体规模较大, “ 扇厚轴长坡缓” , 辫状河道向前延伸河道规模逐渐减小, 水动力减弱, 在河道末端发育粒度较细的末梢扇, 多为泥岩和粉砂、细砂岩; (4)河流扇— 扇三角洲: 由冲积扇进入水体形成, 扇上发育辫状河道, 缺乏连续的入湖径流, 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相带较小, 三角洲前缘地区偶见小型河口砂坝; (5)扇三角洲: 水体淹没了扇体的大部分区域, 新沉积的扇体会发生后退, 大量沉积物在水体边缘迅速堆积, 形成陡峭的前缘斜坡, 容易形成滑塌引发碎屑流沉积; (6)大型河流扇, 较长的河流搬运使得扇体具有较大的规模, 扇体顺物源方向有以下变化趋势: 沉积物粒径大小随河道搬运逐渐减小, 减小的幅度受扇体坡度影响; 河道数量减少, 流量降低; 河道沉积物在横向和纵向上的连通性逐渐降低; 砂岩、砾岩厚度逐渐减小, 泥岩厚度逐渐增加, 湖相沉积变得较为发育。
在湖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等因素的控制作用下,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在各个时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扇体, 百一段主要发育大型河流扇和河流-末梢扇, 这是由于该时期湖平面较低, 沉积物供给充分, 夏子街扇区具较大可容空间, 较强的水动力将沉积物从物源区向西南方向搬运几十千米, 逐步形成了巨型缓坡粗粒沉积的河流扇, 其中大规模的交错层理辫状河道微相具有较好的物性, 但物性较差的河道间洼地作为隔层大量发育在辫状河道之间, 导致沉积体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百二段主要发育大型河流扇、河流-末梢扇、冲积-河流扇、河流扇— 扇三角洲。主要原因是湖平面上升, 沉积物供给量下降, 扇体逐步侵入湖平面, 水动力减弱, 沉积物搬运距离进一步缩短, 扇体长轴距离减小, 扇体类型由大型河流扇逐步向河流扇— 扇三角洲转变, 其中扇三角洲前缘大规模连片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具有极好的储层物性。百三段早期主要发育河流扇— 扇三角洲, 晚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 湖平面升至较高水位, 沉积物搬运距离缩短, 扇体规模进一步减小, 夏子街扇区连片发育厚层泥岩, 作为大规模的盖层覆盖在作为储集层的百一段、百二段之上, 整个百口泉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储盖系统, 具有较高的油藏开发价值。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沉积体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水动力环境有显著的区别。通过研究沉积体内部岩石相、沉积微相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在水动力变化、气候和构造控制背景下, 形成建立了从冲积扇、河流扇逐渐向扇三角洲、大型河流扇转变的沉积模式。
在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夏子街扇区中共划分出9个级次的沉积界面, 通过识别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岩心中的3种岩性和5种沉积构造, 将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的岩石相分为8种类型, 并识别出主要发育的10种沉积微相。运用构型层次分析法, 将百口泉组地层解剖为10个扇体。通过对比各个扇体的长轴短轴距离、长轴/短轴比例关系、岩心最大粒径等参数, 认为在湖平面逐渐上升的背景下, 扇体的长轴与短轴距离逐渐缩短, 扇体规模减小, 大型的缓坡扇逐渐消亡, 扇体坡度增加, 扇体的最大粒径逐渐减小。将10期扇体以及周边的小型扇体共归纳出6种扇体模式: 冲积扇、冲积-河流扇、河流-末梢扇、河流扇— 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大型河流扇。百一段、百二段湖平面较低, 沉积物供给充分, 夏子街扇区具较大可容空间, 主要发育冲积扇和大型河流扇、河流-末梢扇、冲积河流扇, 其中大规模的交错层理辫状河道以及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具有较好的储层物性。百三段湖平面升至较高水位, 沉积物搬运距离缩短, 扇体规模进一步减小, 主要发育扇三角洲, 连片发育厚层泥岩, 作为大规模的盖层覆盖在作为储层的百一段、百二段之上, 整个百口泉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储盖系统, 具有较高的油藏开发价值。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