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简介 邓虎成,男,1980年生,教授,2009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开发地质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 denghucheng@cdut.cn。吴冬,男,1987年生,副研究员,201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沉积储层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 lisandpw@163.com。
第一作者简介 雷涛,男,1983年生,助理研究员,2011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开发地质相关的管理与科研工作。E-mail: netnet-168@163.com。
碳酸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识别出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沉积亚相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沉积亚相特征,建立受海平面升降控制的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沉积模式。马一段至马三段沉积时期海平面较低,沉积了蒸发台地相,其中马一段和马三段的盐湖微相主要分布于东南部,膏湖微相分布于盐湖外围,而马二段海平面略有上升,随之沉积了覆盖全区的泥云坪微相和膏云坪微相;马四段形成于最大海泛期,沉积开阔台地相,自下而上依次形成覆盖全区、稳定分布的灰坪微相和云灰坪微相;马五段形成于海退—海侵—海退过程,主体沉积局限台地相,马五7-10亚段的云坪微相覆盖全区,马五6亚段自西北往东南发育大面积的泥云坪微相,马五5亚段中部以灰坪微相为主,云坪微相围绕灰坪分散分布。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s Deng Hu-Cheng,born in 1980,got his doctoral degree in 2009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ow,he is a professor 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E-mail: denghucheng@cdut.cn. Wu Dong,born in 1987,got his doctoral degree in 2016 fro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Now,he is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depositional reservoir. E-mail: lisandpw@163.com.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ei Tao,born in 1983,got his master degree in 2011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ow,he is an assistant researcher and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E-mail: netnet-168@163.com.
Carbonate rocks are the important Paleozo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Ordos Basi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core and thin section and logging data,the depositional subfacies,including evaporation platform,open platform and confined platform,were identified in the lower-middle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of the Daniudi Gas Field in the Ordos Bas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epositional subfacies were analyzed in detail,and the depositional model of the lower-middle Majiagou Formation in the Daniudi Gas Field controlled by sea level fluctu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sea level was relatively low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Members 1-3 of the Majiagou Formation,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evaporation platform. The saline lake of the Members 1 and 3 of the Majiagou Formatio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ast with the gypseous lake around it. The sea level rose slightly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Member 2 of the Majiagou Formation,and subsequently muddy-dolomitic flat and gypseous-dolomitic flat developed in the entire study area from bottom to top. The open platform was developed in the Member 4 of the Majiagou Formation when the sea level reached the maximum,and uniformly distributed lime flat and overlying dolomitic-lime flat covered the whole area in the platform. The confined platform predominated the Member 5 of the Majiagou Formation during the regression-transgression-regression. In the Member 5 of the Majiagou Formation,the dolomitic flat of the 7th-10th sub-members covered the whole area,the large extent of muddy-dolomitic flat expand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in the 6th sub-member,and the lime flat of the 5th sub-member was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part with the scattered dolomitic flat around it.
长期以来, 碳酸盐岩储集层一直是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重点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Dunham, 1962; Schmoker and Halley, 1982; Wannier, 2009; Brigaud et al., 2014; 邓虎成等, 2014; 沈安江等, 2015; 朱筱敏等, 2019)。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发育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层(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 杨华等, 2006; 赵文智等, 2015)。自20世纪80年代末钻探成功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靖边气田以来, 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持续增高, 显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付金华等, 2017)。大牛地气田位于靖边气田东北, 目前在奥陶系马家沟组多个亚段均展示了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基于地质背景和开发现状, 马家沟组储集层可细分为上、中、下3个组合(魏新善等, 2017; 吴伟涛等, 2019), 上组合发育马五1-4亚段膏模孔储集层, 中组合发育马五5-10亚段白云岩晶间孔储集层(白晓亮, 2016; 王果等, 2019), 下组合包括马一段至马四段。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勘探潜力已经显现: 马五5亚段提交控制储量178× 108 m3; 马五6-10亚段试采效果较好, 单井日产气可达3× 104 m3/d; 马二段至马四段气测全烃显示较好, 马二段全烃值可达98%。目前, 不同学者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特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盆地尺度的岩相古地理恢复, 以区域性沉积环境研究为主(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 包洪平等, 2017), 研究层位围绕马家沟组上组合和中组合(李百强等, 2018; 于洲等, 2018; 付斯一等, 2019; 郭艳琴等, 2019; 吴伟涛等, 2019), 无论是对大牛地气田还是对马家沟组下组合的研究均显薄弱, 不能满足当前科研与生产需要。
作者综合利用20口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岩心长约395 m)和分析测试资料(312件)以及150口测井数据, 通过对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的岩石类型识别和组合, 厘清沉积亚相和微相类型, 并基于沉积微相测井响应特征, 开展全井段沉积微相研究, 最终阐明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沉积微相分布及演化规律, 建立沉积模式, 为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勘探开发持续向深层推进提供沉积依据, 也将为整个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岩相古地理恢复精细研究提供助力。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 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面积约为25× 104 km2(吴冬等, 2015)。作为多旋回克拉通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朱筱敏等, 2013)。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 地处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交界地区, 面积大约2000 km2(图 1), 总体为NE-SW向低缓隆起(白晓亮, 2016)。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是一套碳酸盐岩夹蒸发岩的地层(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 杨华等, 2006; 赵文智等, 2015; 付金华等, 2017), 其沉积期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 海侵期以开阔台地沉积为主, 海退期以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沉积为主(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 付金华等, 2017)。纵向上马家沟组分为6个岩性段: 马一段、马三段、马五段沉积于大规模海退时期, 岩石类型以微晶白云岩为主, 膏盐岩亦发育, 其中作为马家沟组重点勘探开发层段之一的上部马五段被细分出10个亚段(白晓亮, 2016); 马二段、马四段、马六段沉积于大规模海侵时期, 主要沉积灰岩(包洪平等, 2017; 付金华等, 2017)。本次研究发现, 大牛地气田马六段因遭受剥蚀而缺失, 马二段则主要发育白云岩(图 2)。
通过对20口关键井取心观察发现, 大牛地井区马家沟组中下组合以白云岩为主要岩性, 灰岩其次, 泥岩、膏岩、盐岩局部发育(图 3)。这5种主要岩性相互组合, 形成15种类特征明显的岩石: 4类为白云岩, 包括泥晶— 微晶白云岩、细晶— 粉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 2类为灰岩, 包括泥晶— 微晶灰岩和颗粒灰岩; 1类为膏岩; 1类为盐岩; 7类为过渡岩石类型, 包括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含盐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含膏灰岩和泥质灰岩。
这15类主要岩石类型中有3类为“ 基础岩石类型” 。每个基础岩石类型由单一种类岩石构成, 形成所处层段的主体(表 1), 直接决定了该层段的储集层品质。泥晶— 微晶白云岩和细晶— 粉晶白云岩分布广泛, 在研究区马家沟组中下组合中十分常见, 所有钻井均揭示了该类岩石的存在。泥晶— 微晶灰岩主要分布于马四段和马五5亚段(表 1): 该岩石在马四段分布更稳定, 钻井揭示在研究区内其累积厚度一直保持在100 m左右; 该岩石在马五5亚段分布略不稳定, 其在研究区中部更发育, E8、E9、D126井上累积厚度25 m左右, 在研究区西部和北部相对不发育, D44、D76、D30井上累积厚度仅有10余米。泥晶— 微晶白云岩镜下以富含直径小于30 μ m的白云石颗粒为特征, 藻纹层发育(图 3-a); 宏观上该类岩石常发育纹层状构造和波状构造。X衍射数据显示, 泥晶— 微晶白云岩的白云石有序度相比较细晶— 粉晶白云岩的白云石有序度更低, 反映了其结晶程度的不足, 其晶间孔相对不发育。细晶— 粉晶白云岩沉积构造多为块状; 镜下主要分布在基质和缝合线中。该类岩石晶粒大小为30~100 μ m, 个别晶粒可达200 μ m, 为自形— 半自形晶粒结构(图 3-b)。泥晶— 微晶灰岩呈深灰色或灰黑色, 多发育高角度斜交缝, 缝面未充填或半充填; 镜下普遍观察到泥晶灰岩(图 3-c), 偶见零星分布的粉晶或微晶白云石。
另有10类为“ 环境指示岩石类型” , 它们分散出现(表 1), 发育程度不一, 却都能够有效反映原始沉积环境, 包括鲕粒白云岩(图 3-d)、颗粒白云岩(图 3-e)、颗粒灰岩(图 3-f)、含膏白云岩及膏岩、含盐白云岩及盐岩、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和含膏灰岩。鲕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颗粒灰岩揭示了较强水动力环境: 研究区目的层发育的鲕粒以正常鲕(真鲕)为主, 鲕粒核心为泥晶白云石, 常被亮晶白云石和泥晶— 微晶白云石包裹, 可见沿鲕粒同心层溶蚀的孔隙被方解石充填现象; 颗粒白云岩的颗粒类型多样, 包括生物碎屑、内碎屑(砂屑)等, 砂屑磨圆、分选均较好; 颗粒灰岩中常见砂屑和生物碎屑, 泥晶基质指示较弱水动力环境, 反映较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颗粒落入低能环境并沉积的过程。鲕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D126、D123井多个层位被发现, 颗粒灰岩在马五5亚段和马四段局部发育, 平面上D50、D88等多口井均有钻遇。含膏白云岩及膏岩(图 3-g)、含盐白云岩及盐岩、含膏灰岩(图 3-h)揭示了蒸发环境: 白云岩以泥晶— 微晶结构为主, 也可见鲕粒, 晶粒大小通常在5~20 μ m, 石膏主要为结核状和板条状, 后期常由于岩溶影响被溶蚀再被方解石充填。含膏白云岩及膏岩、含盐白云岩及盐岩主要分布于马一段至马三段, D81井显示含膏白云岩还在马五6-10亚段局部发育。含膏灰岩相对少见, 出现在马五5亚段和马四段(表 1)。泥质白云岩(图 3-i)和泥质灰岩揭示了陆源细粒碎屑的影响: 前者在马二段和马五6亚段最为常见, E4、D37井显示其在马二段主要分布于下部, 在马五6亚段几乎覆盖整个研究区; 后者在马五5亚段和马四段偶见(表 1)。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由3类基础岩石类型相互组合而成, 反映了沉积环境的转变; 前者主要分布于马五5亚段, 后者分布范围更广, 在马四段上部累积厚度约70 m, 覆盖研究区(表 1)。
鄂尔多斯盆地(包括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 台地边缘斜坡大致位于现今银川— 固原— 陇县一带(图 1)。碳酸盐岩台地包括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缘颗粒滩、台缘生物礁、斜坡等多个亚相类型(金振奎等, 2013; 林畅松等, 2013; 颜佳新等, 2019)。研究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马一段至马三段发育蒸发台地亚相, 马四段发育开阔台地亚相, 马五段发育局限台地亚相(图 2)。
整个大牛地地区马一段至马三段均为蒸发台地亚相。马一段发育灰黑色泥质白云岩和膏质白云岩(图 4), 在D50井观察到竹叶状构造(图 5-a); 镜下可见细晶— 微晶结构(图 3-b)。马二段沉积于海侵背景之下, 但D67、D37、D122等钻井均揭示了白云岩、膏质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的存在(图 4)。灰黑色白云岩与膏质白云岩互层, 局部发育叠层石, 岩石表面可见盐溶孔(图 5-b); 镜下可见细晶— 粉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图 3-i)和泥晶— 微晶白云岩。马三段上部发育一层灰黑色白云岩, 中下部为白色膏质白云岩(图 5-c)及含盐白云岩(图 4), 部分盐被溶解, 镜下可见泥晶— 微晶白云岩、细晶— 粉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砾屑白云岩等, 偶见硅质碎屑。
整个大牛地地区马四段沉积开阔台地亚相。下部和中部为厚层泥晶— 微晶灰岩和颗粒灰岩, D126、D67、D50等井揭示了不均匀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豹斑状构造(图 4)及生物扰动构造; 上部为白云质灰岩, 沉积构造不发育(图 4)。镜下可见颗粒灰岩(图 3-f)、含膏灰岩(图 3-h)、泥质灰岩、细晶— 粉晶白云岩。
整个大牛地地区马五段沉积局限台地亚相。D37井和D50井显示马五10亚段以豹斑泥质灰岩和膏质白云岩为主(图 2)。马五8-9亚段未取心。马五7亚段泥质含量总体较少, 自然伽马测井响应表现为较低值, 但D81井等岩心观察仍发现泥质白云岩存在, 并与膏质白云岩频繁互层(图 6), 镜下可见细晶— 粉晶白云岩、泥晶— 微晶白云岩和泥晶— 微晶灰岩。马五6亚段以均质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为主要岩性(图 3-a)。马五5亚段是局限台地过渡到开阔台地再变回局限台地过程产物, 在该亚段连续取心的D1-530井显示了以灰黑色泥晶灰岩和灰黄色白云岩为主的特征(图 7), 见生物扰动构造和藻纹层结构, 局部见石膏, 镜下可见泥晶— 微晶灰岩(图 3-c)、细晶— 粉晶白云岩、含膏灰岩和颗粒灰岩等。马五1-4亚段属于上组合, 本文不作分析。
根据岩石类型组合特征, 运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 冯增昭, 2004; 付金华等, 2012)和测井相分析技术, 在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识别出多种沉积微相: 灰坪、云坪、膏湖、盐湖、膏云坪、台内滩、泥云坪、泥灰坪, 不同的沉积微相自然伽马(GR)、光电吸收截面指数(PE)、密度(DEN)和声波时差(DT)测井响应特征区别明显(表 2)。
同一微相类型可归属不同相带, 例如, 台内滩微相可归属开阔台地或局限台地亚相(张晓涛, 2016), 云坪微相可归属蒸发台地或局限台地亚相(郭彦如等, 2012)。
1)云坪微相。该沉积微相为泥晶— 微晶白云岩、细晶— 粉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的集合, D1-530等井岩心多呈现浅灰、灰黄色和褐灰色, 发育藻纹层和生物扰动等沉积构造(图 4, 图 6, 图 7)。云坪在马五5亚段和马五6-10亚段最常见, 马五7-10亚段全区发育云坪; 受西北伊盟古陆陆源碎屑供给的影响, 马五6亚段的云坪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南角D78井区, 外围为泥云坪; 马五5亚段的云坪厚度在全区变化, D44井和D30井厚度达16 m, 占该层厚度的64%; D30井和D88井厚度约12 m, 占该层厚度的50%。
2)灰坪微相。该沉积微相主要发育相对质纯的灰色— 深灰色灰岩(图 4, 图 7), 基质以泥晶为主, 颗粒可为泥晶— 微晶, 也可为细晶— 粉晶, 还可含生物碎屑和砂屑, 总体泥质含量较少, 相对致密。灰坪主要分布于马四段中下部和马五5亚段, 马四段灰坪厚度约100 m, 占该层厚度59%, 马五5亚段灰坪厚度12~25 m, 占该层厚度50%~100%, 呈现中部厚、四周薄的特点。
3)膏湖微相。沉积物以含白色硬石膏条带或团块的泥灰— 褐灰色粉晶白云岩为主要岩石类型(图 4, 图 8)。结合岩性测井解释结果(表 2), 将石膏含量大于30%的地区定为膏湖(冯增昭, 2004)。膏湖主要分布于马一段和马三段, 在马一段面积更广, 除研究区东南的D78井外, 其余钻井均揭示了膏湖的存在; 马三段膏湖面积缩小, D126井的膏湖演化为盐湖。
4)盐湖微相。盐湖发育于海退期, 位于盆地蒸发中心, 石盐含量较多(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 王起琮等, 2018)。在E8、D126等井岩心上由于盐岩被钻井液溶蚀而呈现溶蚀孔洞。膏湖和盐湖常伴生发育, 但与膏湖相比, 盐湖的声波时差更大, 密度更小。盐湖主要分布于马一段和马三段, 平面上以研究区东南角为核心向四周扩张, 马一段内只在D78井识别出盐湖微相, 至马三段沉积期, 盐湖面积达到最大, D126井钻遇该微相。
5)膏云坪微相。膏云坪形成于蒸发环境(王果等, 2019), 其沉积特征与膏湖类似, 两者均以含膏白云岩为主。膏云坪常与云坪、灰坪等微相伴生(图 6), 膏湖主要形成于台地低洼地区, 空间上可与盐湖及台内滩相邻(王起琮等, 2018)。膏云坪广泛分布于大牛地地区马二段上部, 约占该层厚度的60%, 其下为泥云坪, 往上过渡为马三段盐湖和膏湖。
6)台内滩微相。台内滩由台地内局部地貌高地受较强波浪和潮汐作用改造形成, 岩性主要为鲕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 物性较好(付金华等, 2017)。薄片观察结果显示, 该微相的颗粒主要由鲕粒、砂屑、藻屑及少量生屑组成(图 5), 在马一段至马三段和马五6-10亚段均有分布, 揭示该微相的D126、D123、D122、D124和D1-530等井全部位于研究区西南部(表 1)。
7)泥云坪微相。岩石类型主要为灰黄色泥质泥晶— 微晶白云岩, 测井曲线显著标志为高幅、齿化的GR曲线形态(图 8)。马二段下部的泥云坪厚约35 m, 覆盖全区; 马五6亚段的泥云坪厚约35 m, 覆盖了研究区近85%的面积, 除东南的D78、D81、D56等井钻遇云坪, 其余井均钻遇泥云坪。
8)泥灰坪微相。岩石类型主要为褐灰色、灰色泥质灰岩, 泥质来源主要为陆源碎屑(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泥灰坪主要形成于马五5亚段和马四段(图 4), D37等井上厚度仅有2~3 m, 平面上分布极其有限。
另外, 马四段上部普遍发育云灰坪(图 8, 图 10), 沉积厚度大(约70 m), 全区分布, 识别和划分较为容易。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各段分别形成于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 发育灰坪、云坪、膏湖、盐湖、膏云坪、台内滩、泥云坪、泥灰坪、云灰坪等沉积微相。
大牛地气田钻遇马一段的取心井只有6口, 岩心观察到白云岩中沉积了厚层的石膏, 指示了较强的蒸发环境, 局部发育的泥质白云岩则显示了陆源碎屑物质的供给。马二段发育灰黑色含膏白云岩, 自然伽马呈现高值, 测井曲线起伏变化大(图 4, 图 8), 显示了泥质和膏质及白云质的互层, 推断为泥云坪和膏云坪沉积。马三段以白色含膏白云岩(图 5)和灰色含盐白云岩为显著特征, 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该段的沉积背景(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 识别出膏湖和盐湖2种微相(图 4)。马家沟组沉积早期, 海平面较低, 海侵范围有限, 蒸发作用强烈, 因此形成了马一段至马三段来自于剥蚀古陆的细粒陆源碎屑和蒸发沉淀形成的膏盐岩共生的特征。
马四段以其显著的岩性和测井响应特征与下伏马三段区分开来(图 8)。马四段下半部分沉积厚层灰坪(图 4), 是大牛地地区遭受大规模海侵的结果(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低值箱型, 略有齿化, 光电吸收截面指数曲线(PE)表现为齿化箱型, 往下进入马三段演变为指状(图 8)。灰岩以泥晶— 微晶灰岩为主, 局部可见生物碎屑, 揭示了从马三段沉积时期到马四段沉积时期海平面稳定、持续上涨背景下水体动能强弱变化过程。马四段中部往上云质含量逐渐增加(图 4), 由灰坪逐渐过渡到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组成的云灰坪, 局部见石膏纹层。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变化不大, 光电吸收截面指数曲线(PE)、电阻率曲线以及补偿中子曲线起伏变大, 形态也由齿化箱型变为指状、漏斗型以及钟型(图 8), 反映了海平面不再稳定上升, 而是趋于频繁涨落变化。
马五段总体以白云岩为主(图 9), 相较于马四段, 其沉积水体有所降低, 白云岩为海平面持续下降背景下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晓亮, 2016)。马五7-10亚段主要发育海退背景下形成的云坪微相(图 6, 图 9), 自然伽马曲线为低值箱型, 局部齿化。薄层、高值的自然伽马曲线指状特征指示了陆源碎屑的短暂影响, 形成局部分布的泥云坪(图 9)。马五6亚段自然伽马显著增高, 齿化严重, 表明泥质白云岩的存在, 推断为泥云坪微相(图 9)。前人认为马五5亚段以灰黑色泥晶— 微晶灰岩(“ 黑腰带” )为主, 沉积时海平面较高(白晓亮, 2016), 但本次研究发现马五5亚段白云岩具有波状纹层或块状构造(图 7, 图 9), 白云石或灰质白云石以泥晶— 微晶为主, 反映了海平面存在短期下降的情况。结合沉积背景、岩石学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 认为马五5亚段发育云坪和灰坪沉积微相(图 7), 该沉积期大牛地地区海平面短暂上升, 但受马五段沉积期海平面总体下降大背景影响, 此次海平面上升幅度有限, 且涨落反复, 进而形成了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过渡沉积环境。
台内滩沉积微相主要通过薄片鉴定进行识别, 其以富含鲕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为主要特征, 粒间孔径可达1.5 mm(图 5)。该微相纵向上既分布于蒸发台地, 也分布于局限台地, 平面上集中分布于大牛地气田西南部, 推测西南部地区水体更为动荡。
沉积微相多井对比结果显示(图 10), 研究区马一段至马三段发育蒸发台地亚相, 以膏湖、盐湖、膏云坪、泥云坪为主要微相类型, 盐湖分布于东南部, 在马三段沉积期面积达到最大, 往西延伸至D126井, 膏湖分布于盐湖外围。马四段发育稳定的开阔台地沉积物, 不同井的沉积微相均以灰坪为主, 往上过渡为云灰坪, 且灰坪和云灰坪各自的厚度变化不大。马五7-10亚段和马五6亚段广泛发育云坪和泥云坪微相, 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D1-530、D123、D122、D126等井还识别出台内滩微相。马五5亚段主要沉积灰坪和云坪, 灰坪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
根据岩石类型划分、沉积微相单井刻画和多井对比结果, 结合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背景研究(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 杨华等, 2006; 白晓亮, 2016; 包洪平等, 2017; 付金华等, 2017), 明确了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沉积微相时空分布特征(图 11)。从沉积背景来看, 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沉积期海水主要来自于西部, 东部和南部海侵影响较弱(图 1), 陆源碎屑来自于西北部伊盟古陆(包洪平等, 2017; 付金华等, 2017)。马一段沉积于蒸发台地环境, 其沉积时大牛地地区刚刚遭受海侵, 海侵范围有限, 海平面较低, 海水盐度分布不均匀, 东南角盐度较高, D78井发现含盐白云岩(图 10), 因此认为东南角存在盐湖, 膏盐湖化学沉积物呈环带状分布(图 11-a)。
马二段依然沉积于蒸发台地环境, 此时海平面比马一段沉积时略有上涨, 早期发育泥质含量较高的泥云坪, 后期可能受海平面进一步上涨的影响, 变为膏云坪(图 10, 图 11-b)。马三段沉积初期海平面短暂下降, 蒸发台地沉积环境愈加局限, 随着蒸发量不断增加, 研究区变回马一段沉积时的环境, 随后海平面开始上升, 盐度减小, 从盐湖过渡为膏湖(图 11-c)。马四段沉积于最大海侵期(冯增昭和鲍志东, 1999), 发育开阔台地亚相, 以大面积厚层灰岩(约100 m)和白云质灰岩(约70 m)为特征, 自下而上沉积微相由灰坪逐渐过渡为云灰坪(图 10, 图 11-d, 11-e, 11-f), 反映了海平面上涨至最高而后缓慢下降的过程。马五段内部同样由于海平面升降变化形成沉积旋回。马五7-10亚段主要发育云坪(图 11-g); 马五6亚段沉积时, 海平面快速下降, 大牛地地区趋于暴露, 除了沉积石膏外, 还广泛接受来自于西北部剥蚀区的陆源碎屑, 形成泥云坪(图 11-h); 马五5亚段沉积时, 海平面快速而短暂地上升, 随后下降, 局限台地演化为开阔台地再演化回局限台地, 灰坪广泛分布, 其内分散分布云坪(图 11-i)。碳酸盐岩台地演化与海平面升降密切相关(金振奎等, 2013; Menier et al., 2014; Phelps et al., 2014); 总体来看, 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沉积演化明显受控于海平面升降, 海平面上涨至最高而后下降的结果就是在研究区形成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叠合的沉积模式(图 12)。
1)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岩性复杂, 岩石类型繁多, 包括15类: 泥晶— 微晶白云岩、细晶— 粉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泥晶— 微晶灰岩、颗粒灰岩、膏岩、盐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含盐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含膏灰岩和泥质灰岩。泥晶— 微晶白云岩和细晶— 粉晶白云岩在全区各层段均有分布; 泥晶— 微晶灰岩和颗粒灰岩在全区马四段和马五5亚段均有分布; 膏岩、盐岩、含膏白云岩和含盐白云岩主要分布于马一段至马三段, 越往研究区东南方向盐岩和含盐白云岩含量越高; 泥质白云岩主要分布于马二段和马五6亚段, 在马二段主要分布于下部, 在马五6亚段广泛分布于除研究区东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反映沉积水体能量较强的颗粒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在大牛地气田多个层段均有分布, 钻井揭示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
2)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沉积于碳酸盐岩台地相, 自下而上发育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个亚相。根据岩石类型组合、单因素分析和电性特征进一步识别出灰坪、云坪、膏湖、盐湖、膏云坪、台内滩、泥云坪、泥灰坪、云灰坪等沉积微相。灰坪主要分布于马四段和马五5亚段, 在马四段全区稳定分布, 在马五5亚段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 云坪主要分布于马五7-10亚段和马五5亚段, 在马五7-10亚段覆盖研究区, 在马五5亚段分散分布, 近似呈现环带状; 膏湖、盐湖主要分布于马一段和马三段, 盐湖以研究区东南角为核心扩张, 膏湖分布于其外; 膏云坪和泥云坪主要分布于马二段, 泥云坪形成较早, 膏云坪随后沉积, 均覆盖研究区; 云灰坪主要分布于马四段上部, 覆盖全区; 台内滩主要分布于大牛地气田西南部; 泥灰坪厚度很小, 主要分布于马四段和马五5亚段。
3)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沉积相演化和分布受控于海平面升降, 海平面上升期发育灰坪, 下降期发育云坪, 继续下降则形成膏云坪和膏盐湖沉积。马一段至马三段沉积于蒸发台地环境; 马四段沉积于开阔台地环境; 马五段沉积于局限台地环境。
致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朱筱敏教授和董艳蕾副教授为完善文章提出了宝贵建议和意见, 在此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 郑秀娟; 英文审校 谈明轩)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