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桑林翔,男,1973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E-mail: slxzy@petroChina.com.cn。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风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砂岩物性空间变化大、优质储集层(孔隙度大于7.4%,渗透率大于0.05×10- 3μm2)预测难的问题,在沉积岩石学、地震沉积学以及地震反演和解释理论指导下,综合利用测井、岩心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开展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沉积微相描述和优质储集层地震反演研究。建立了风南井区四级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扇三角洲多期水进水退的充填过程,指出SSQ3和 SSQ5是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层系;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道间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水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指出扇三角洲平原是优质储集层发育相带;通过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纵向边界和沉积相横向边界约束,进行分层相控叠后地震波阻抗反演,提升储集层预测精度,在SSQ3和SSQ5预测5个优质储集层发育区,提出3口井的井位建议,钻探均获工业油流。
About the first author: Sang Lin-Xiang,born in 1973,is a senior engineer in CNOPC.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 on oilfield development. E-mail: slx_zy@petroChina.com.cn.
High-quality reservoirs prediction of fan delta in the Triassic Baikouquan Formation in west slope of Mahu sag,Junggar Basin. Because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an delta sandstone of Baikouquan Formation in Fengnan area of west slope of Mahu sag vary greatly in space,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is study,under the guidance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seismic invers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eory,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sedimentary microfacies description and high-quality reservoir seismic inversion are carried out by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well logging,core and 3D seismic data. The four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Fengnan area was established,and the filling process of multi-stag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in fan delta was identifi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SSQ3 and SSQ5 are the favorable sequences for high-quality reservoirs development.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cluding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inter-channel bay in fan delta plain,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mouth bar and sheet sand in fan delta front were identifi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fan delta plain is an optimum reservoir facies belt.The reservoir facies-controlled impedance inversion of separated layers in PSTM was carried out by applying the constraints of vertical boundary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lateral boundary of sedimentary facies to improve reservoir prediction accuracy. Five high-quality reservoir development areas are predicted in the sequence of SSQ3 and SSQ5,and three wells were proposed for drill,which was later proven to have industrial oil flow during drilling.
近年来, 中国隐蔽油气藏的勘探逐渐向精细化转变, 类型上从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向勘探难度更大的物性圈闭转变(张善文, 2006; 周心怀等, 2016)。所谓物性圈闭是指受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空间变化控制的圈闭。在富含油气盆地中, 优质储集层物性形成的隐蔽圈闭是油气勘探的“ 甜点目标” 。物性圈闭预测需要借助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大量的钻井资料, 开展“ 井控地震反演和解释” , 确定优质砂体以及物性在空间的分布。
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学者针对鄂尔多斯、松辽盆地的储集层预测开展了大量工作, 形成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储集层预测技术方法, 主要集中在地震数值模拟、统计学反演、属性优化、多属性融合以及叠前弹性阻抗反演方面, 多注重于统计学方法和反演算法的完善(陈美伊等, 2016; 贾凌霄等, 2016; 曹小璐等, 2017; 戴婉薇等, 2017; 牛聪等, 2017; 潘兰等, 2018)。利用叠后地震资料, 结合地质学的规律进行约束反演方面的实用性研究较少。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西斜坡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时期, 为稳定的湖盆缓坡带, 古沉积坡度较缓, 小于3° 。百口泉组地层厚度在80~230 m之间, 受夏子街和黄羊泉双向物源影响, 发育以砂泥岩为主的扇三角洲沉积。2012年以来, 钻井不断揭示该区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与油层的厚度和分布具有正相关关系。大量学者通过对百口泉组沉积特征研究, 逐渐认识到玛湖凹陷西斜坡三叠系百口泉组具有“ 扇体大面积成藏, 储集层物性控制油气聚集丰度和规模” 的特征(宫清顺等, 2010; 瞿建华等, 2013; 匡立春等, 2014; 于兴河等, 2014; 张顺存等, 2015; Imin et al., 2016; 胡青等, 2017)。由于研究区受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小, 目的层三叠系百口泉组扇三角洲体系中难以形成大型的构造圈闭, 而是发育丰富的“ 甜点型” 物性圈闭。因此, 如何有效预测相对高孔渗优质储集层分布, 扩大储量规模, 是近年来滚动勘探和开发面临的关键问题。然而, 勘探实践表明常规的反演方法虽然在区分大套的砂泥岩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在寻找优质储集层方面, 常规地震反演解释流程预测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提出一种精细的优质储集层反演方法, 有效解决了研究区面临的问题: 首先建立目标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细分地层单元, 然后在高精度层序格架约束下识别沉积相类型和相带边界, 四级层序界面和沉积相带边界分别作为优质地震反演和解释低频模型的纵向和横向约束条件。第2步, 统计不同四级层序内钻井的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与阻抗之间的关系, 建立不同格架内的储集层判别标准, 这一步的关键是确定不同层段优质储集层的波阻抗识别值域。第3步, 以层序格架为基础分层进行统计学反演, 应用不同的储集层截取值, 确定优质储集层的叠置关系和空间分布范围。
该方法有效地落实了玛湖凹陷西斜坡风南井区三叠系百三段下部4块、百二段下部1块, 共5块优质储集层发育区, 预测结果与开发钻井吻合率达100%, 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的3口井位建议均试获工业油流, 同时预测的优质储集层分布范围为该井区探井和开发井网设计奠定了基础。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西斜坡, 在区域上经历了海西、印支和燕山运动等构造事件。盆地西北部的乌夏断裂带在石炭纪海西运动后开始形成, 在该运动控制下产生大量断层; 晚期造山运动, 形成前陆盆地(Carroll et al., 1990)。二叠纪盆地边缘山体向盆内挤压, 形成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Carroll et al., 1995)。三叠纪受印支运动影响, 西北部的哈拉阿拉特山山体迅速抬升, 乌夏断裂带逆掩推覆运动不断加强, 山体南部形成了较厚的三叠系沉积, 之后, 隆起区地层抬升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白垩纪构造活动明显减弱, 地层间歇性沉降。新生代地层抬升并遭受剥蚀, 形成现今的地层展布形态(雷振宇等, 2005)。
研究区位于玛湖凹陷西北斜坡乌尔禾断裂带和断凸带之间的三级构造单元上, 是一南倾单斜, 构造条件稳定, 经历稳定的沉积, 地层保存完好。研究区紧邻玛湖生烃凹陷, 油气资源丰富, 三叠系自下而上发育百口泉组、克拉玛依组和白碱滩组, 中生界三叠系与古生界二叠系呈不整合接触(图1)。百口泉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与泥岩互层沉积, 物源来自于东北部和西部。百口泉组自下而上可细分为百一段、百二段和百三段。地层和砂层厚度都具有“ 东边厚、西边薄” 的特点, 从西向东依次发育前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及扇三角洲平原沉积(张昌民等, 2020)。从百一段到百三段, 岩石粒度逐渐变细, 颜色从褐色逐渐过渡到灰绿色、灰色, 反映了整体水进的沉积序列(马永平等, 2015)。
本研究应用的三维地震资料由中石油2013年12月采集, 面积600km2, 地震面元12.5 m× 12.5 m, 频宽10~60Hz, 主频40Hz, 目的层速度3676 m/s, 垂向地震分辨率23 m。所采用的资料包括30口井的钻测井曲线(SP、GR和RT)和15口井岩心数据。
经典层序地层学是通过识别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应的整合面、海侵面和最大洪泛面等关键界面研究年代框架所限定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组合关系(Baum and Vall, 1988; Posamentier and Allen, 1993)。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是以有效识别层序界面为基础的。限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制约, 在建立四级或五级层序地层格架过程中, 经典层序中的关键界面和地层终止关系在常规三维地震资料中往往很难被识别和连续追踪, 这给四、五级层序格架的建立和沉积单元的识别、对比带来了困难(林畅松等, 2002)。
通过应用研究区30余口测井资料和600km2三维地震资料, 在精细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基础上, 建立了玛湖凹陷西斜坡三叠系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其中二、三级层序界面以区域不整合界面为界, 地震剖面可见明显“ 底削顶超” 的现象, 地震同相轴连续性好, 具有年代地质意义, 且可全区追踪。进而将玛湖凹陷斜坡区三叠系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 5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SQ1、SQ2、SQ3、SQ4和SQ5)。其中, SQ1对应百口泉组, SQ2对应克拉玛依组下段, SQ3对应克拉玛依组上段, SQ4对应白碱滩组下部, SQ5对应白碱滩组上部(图 2)。
三级层序SQ1百口泉组最大沉积厚度大约175 m, 通过三级层序格架内纵向分辨率较高的测井曲线(SP、GR)样式进行界面识别, 划分四级层序。钻井揭示的四级层序界面往往是岩性突变界面、地层叠置关系转换面和相变界面, 表现为“ 向上变细” 、“ 向上变粗” 和“ 先细后粗” 的3种叠加样式。据此特征将三级层序SQ1划分为6个四级层序(SSQ1— SSQ6)(图 3):
1)SSQ1岩性以厚层灰褐色、杂色砂砾岩为主, 夹薄层泥岩, 单砂体厚度20 m左右。测井曲线表现为低伽马、高电阻特征, 以厚层箱形为主, 顶部略呈钟形, 且曲线齿化特征明显, 整体显示向上变细的特征。
2)SSQ2岩性以厚层灰色、深灰色块状砂砾岩为主, 泥岩夹层厚度和数量均较小, 单砂体厚度5 m左右。测井曲线表现为中— 低伽马、高电阻、厚层箱形, 曲线齿化特征不明显。
3)SSQ3地层颜色过渡为灰色、绿灰色, 岩性底部以厚层泥岩为主, 顶部以块状砂岩为主, 其间发育薄层砂砾岩、含砾细砂岩等, 呈“ 泥包砂” 特征, 粒度向上明显变粗, 单砂体厚度25 m左右。测井曲线外形呈漏斗特征。
4)SSQ4以厚层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 砂砾岩厚度较小, 单砂体厚度5 m左右。整体砂岩百分含量低。测井曲线特征为高伽马、低电阻, 齿化特征不明显。
5)SSQ5岩性为厚层灰色、深灰色块状砂砾岩夹薄层泥岩, 单砂体厚度25 m左右。测井曲线表现为低伽马、高电阻特征, 外形为齿化箱形。
6)SSQ6岩性以红褐色泥岩为主, 夹薄层砂岩, 单砂层厚度10 m左右。测井曲线表现为高伽马、低电阻特征。
由于三维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 在区域上无法连续追踪每一个四级层序界面, 因此将SSQ1+SSQ2、SSQ3+SSQ4、SSQ5+SSQ6分别组合形成3个单元进行顶、底界面追踪, 这样可以最大范围追踪四级层序界面, 同时井— 震标定揭示以上3个单元分别相当于百一段、百二段和百三段。
沉积环境是控制优质储集层形成的最直接因素, 因此沉积相带划分是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的前提和基础, 其控制着一个区域储集层宏观分布规律。图 4总结了区内沉积相、测井相和地震相之间的对应关系。
4.1.1 扇三角洲平原 研究区内扇三角洲平原岩性主要为砂砾岩, 杂基含量高, 可识别出2类微相, 分别为分流河道和漫滩沼泽沉积。其中分流河道以砾岩、含砾砂岩沉积为主(图 5-A), 岩心上可观察到交错层理(图 5-B)。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 高值, 外形呈箱形或钟形, 自然伽马曲线则表现为齿化箱形。漫滩沼泽沉积由浅灰褐色粉砂岩与互层含砾泥岩构成, 可见水平层理(图 5-C), 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低值, 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中高幅、微锯齿状指形。地震相为高频、弱振幅、连续性差的特征。
4.1.2 扇三角洲前缘 依据岩心与测井识别标志, 研究区内扇三角洲前缘通常由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前缘席状砂构成。水下分流河道是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延伸, 由含砾中砂岩、中细砂岩构成, 局部为粉砂岩, 泥质含量很低, 发育递变层理沉积构造(图 5-D), 电阻率较高, 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齿化箱形。水下分流河道间由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构成, 测井曲线表现为高伽马、低电阻, 曲线平直。河口坝微相发育在扇三角洲前缘外围, 通常与岸线平行, 岩性为砂岩、粉砂岩, 局部夹薄层泥岩, 分选与磨圆均较好, 沉积构造可见板状交错层理, 电阻率相对较低, 曲线为中度齿化漏斗形。席状砂也发育在扇三角洲前缘外围, 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互层, 曲线平直齿化。地震相特征为低频、强振幅反射, 连续性好。
4.1.3 前扇三角洲 前三角洲主要由深灰色和暗色泥岩构成, 位于浅湖中, 局部含砂质碎屑, 具有高伽马、低电阻特征, 测井曲线外形为低幅平直锯齿状。储集层欠发育, 地震相特征为高频、强振幅反射, 连续性好。
地层切片技术是地震沉积学分析的关键技术, 地层切片的地震振幅分布为平面上沉积亚相或微相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岩性和地貌信息(董艳蕾等, 2015)。地震地貌成像的一个关键条件是在沉积界面即地质时间界面上提取振幅数据(Zeng and Ambrose, 2001)。
本研究通过选取不随频率变化的、连续的、可追踪的层序顶、底界面地震反射作为参考面, 在对其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 制作连续地层切片, 结合单井沉积相识别标志分析, 揭示出四级层序内扇三角洲沉积亚相和微相的分布特征和充填趋势, 进而明确储集砂体的富集层序。由于井-震标定揭示地震振幅变化对应于岩性或岩性组合变化, 四级富砂层序地震平面属性图上振幅的突变边界或振幅变化的趋势边界可认为是沉积相带边界。因此, 四级层序内属性地层切片图上识别的相平面边界可作为地震反演和解释的低频约束模型边界条件。
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物源来自于玛湖凹陷东北部(Jia et al., 2017, 2018; Tan et al., 2017)。连井对比揭示地层向沉降中心倾斜, 厚度变化较小, 自下而上发育了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退积型沉积, 具有多期砂砾岩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沉积特征(图 6)。
通过地震均方根振幅平面属性图解释, 可揭示出沉积相的演化过程(图7):
SSQ1: 百口泉组沉积初期, 二叠系至三叠系的转化导致区域构造活动异常强烈, 在二叠系顶面的填平补齐作用下, 该时期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低于物源供给速率, 东北部的夏子街扇和西北的黄羊泉扇快速堆积并强烈进积。因此, SSQ1在研究区内具有“ 大扇平原, 小扇前缘” 的沉积相发育特征, 此时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布最广, 相互交切, 整体岩性以向上变细的正旋回砂砾岩沉积为主(图 7-A)。
SSQ2: 此阶段西北部黄羊泉扇衰退, 仅见前扇三角洲相带。而东北夏子街扇物源供给依然充足, 扇体规模基本不变, 同样以广泛发育的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为主, 向西南逐渐过渡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带(图 7-B)。
SSQ3: 百口泉组沉积中期, 在经历了早期的充填作用后, 整体处于平缓的古地貌背景下, 东北部夏子街扇发生进积作用,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进一步扩大, 发育广泛的水上分流河道沉积, 主砂体呈条带状。西部可见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小规模河口坝或前缘席状砂沉积, 砂体呈孤立、透镜状(图 7-C)。
SSQ4: 百口泉组沉积中后期, 受区域湿润气候的影响, 湖平面上升, 夏子街扇发生退积作用, 扇三角洲平原相带向东北方向收缩, 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沉积为主(图 7-D)。
SSQ5: 百口泉组沉积晚期, 夏子街扇物源供给短暂的回春作用, 导致相对沉积基准面下降, 夏子街扇又一次经历短暂的前积过程, 在整体水进背景上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分流水道砂体。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的规模也有所扩大(图 7-E)。
SSQ6: 百口泉组沉积末期, 湖平面发生较大规模的上升, 夏子街扇快速退积, 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受水动力改造无法完整保留, 大部分砂体整体呈现为小规模的席状砂。这一时期整体以泥质沉积为主(图 7-F)。
通过上述四级层序内地震沉积学系列切片揭示出了百口泉组扇三角洲进积和退积的频繁交互发育过程。SSQ1、SSQ3个SSQ5是扇三角洲进积旋回发育时期, 分别对应百一段下部、百二段下部和百三段下部, 这3个四级层序在风南井区发育的扇三角洲砂体面积大、前缘相带宽, 以砂岩沉积为主。SSQ2、SSQ4和SSQ6是湖平面上升、扇三角洲退积旋回发育时期, 分别对应百一段上部、百二段上部和百三段上部, 但受夏子街扇物源供给的控制, SSQ2扇体在风南井区退积范围有限, 而SSQ4和SSQ6发育的扇三角洲砂体面积相对较小, 前缘相带窄, 以泥岩沉积为主。因此, 研究区内SSQ3+SSQ4、SSQ5+SSQ6组合构成最佳储盖组合。
通过四级层序格架纵向分层约束和沉积充填过程的分析, 结合大部分已钻油气井在百二段下部和百三段下部储集层发育规律性, 对砂体富集层系SSQ3和SSQ5进行相控地震反演和解释, 预测优质储集层的分布范围。根据研究区已钻井统计分析, 扇三角洲平原孔隙度4.81%~9.20%, 渗透率为(0.15~2.29)× 10-3μ m2, 不发育优质储集层。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岩性较纯, 杂基含量少, 孔隙度6.5%~12.8%, 渗透率为(1.53~120.00)× 10-3μ m2, 是优质储集层的主要发育相带。
为了达到更好的储集层预测效果和精度, 本方法较以往最大的区别是将百二段和百三段分开反演, 分别统计, 选取不同的储集层识别标准。百二段对应四级层序SSQ3+SSQ4组合, 百三段对应SSQ5+SSQ6组合, 分层反演的数据体的下部波阻抗切片可以代表对应砂体发育层序SSQ3和SSQ5储集层分布。
反演过程中将四级层序格架内沉积充填相带边界作为低频模型的边界约束条件。利用典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相控地震反演和解释, 最后利用“ 盲井” 验证储集层预测的可靠度。
钻井岩石分析数据揭示SSQ5内仅根据电阻率虽然可以区分出砂岩和泥岩, 但致密储集层和优质储集层无法区分。根据FN401、FN4、FN407、FN12、FN11、FN17、FN405和FN406井建立的四级层序SSQ5储集层量板上可见(图 8), 研究区内波阻抗可以有效区分优质储集层和致密储集层, 其中, 泥岩波阻抗值低于10i100ig/m3· m/μ s, 优质储集层波阻抗大于10i100ig/m3· m/μ s而小于11i700ig/m3· m/μ s, 致密储集层波阻抗大于11i700ig/m3· m/μ s。同样图 9揭示了四级层序SSQ3波阻抗分布区间及岩性对应关系:泥岩波阻抗低于10i800ig/m3· m/μ s, 优质储集层波阻抗介于10i800~12i100ig/m3· m/μ s之间, 致密储集层波阻抗大于12i100ig/m3· m/μ s。
图 10对比了非相控反演剖面与地震相控反演波阻抗剖面之间的差异。非相控反演剖面(SSQ5+SSQ6)揭示FN15井及附近和FN10井百三段上部均为泥岩区。FN15、FN16井之间为致密层(图 10-A)。而在相控反演剖面上, 通过波阻抗值的进一步限定, 不仅区分出了砂泥岩, 而且在厚层砂体内区分出了优质储集层和致密储集层, 指出FN15井及其附近、FN10井百三段上部和FN15、FN16井附近均发育优质储集层(图 10-B)。相控反演可以确定井间优质储集层的变化范围。反演连井剖面揭示储集层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薄, 致密储集层主体位于FN10井以东, 向西虽然砂体变薄, 但主体属于优质储集层, 与泥岩互层, 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通过分层相控反演, 识别出SSQ5(百三段下部)FN10井致密储集层, 预测结果揭示该致密储集层向FN17井发生了渐变, 逐渐变化为优质储集层。而致密储集层上部砂层(百三段上部)物性却变好, 属于优质储集层。已揭示的FN15井优质储集层虽与FN11井和FN17井处于同一层序内, 但并不连通, 分属于不同砂体。
致密砂岩受同沉积作用及沉积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 物性的变化趋势并不与沉积相带完全重合, 钻井揭示即使在同一相带内部, 砂岩物性的横向变化很快, 研究表明通过在同一相带内的分层反演, 可以有效识别出优质储集层的发育边界, 确定由物性控制的优质储集层的分布范围。
图 11揭示的是百三段下部(SSQ5)相控反演预测结果。共识别出4个物性圈闭发育区。X90井区附近, 识别出北部以断裂为界、其余方向边界为致密砂岩的优质储集层, 分布面积为4.2 km2。FN17井北优质储集层发育区, 北部以断裂为界, 东部和西部以致密砂岩为界, 南部与泥岩相接, 优质储集层分布面积为4.7km2。FN15井区在已经探明的储量分布区之外, 识别出30.2 km2的优质储集层发育区, 其南部以断裂为界, 北部和东部均为致密砂岩, 西部与泥岩相接。FN405井优质储集层是一个孤立的砂体, 面积4.5 km2。
图 12揭示的是百二段下部(SSQ3)地震反演和解释预测结果, 致密砂岩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并非孤立, 而是连片分布, 南北2块探明储量区之间优质储集层砂体连片, 整片含油, 扩展储量区面积14.4 km2。
通过13口开发井实钻数据与预测数据对比统计, 在钻遇率最高的百三段预测符合率为100%(表 1)。在此研究基础上, 先后提出南75、南76和南79井3口井的井位部署建议, 均已试获工业油流, 取得良好的勘探效果。
1)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三叠系百口泉组划分为6个四级层序, 根据井-震结合、区域追踪, 将四级层序SSQ1+SSQ2、SSQ3+SSQ4和SSQ5+SSQ6分别组合作为独立单元, 分别进行相控反演, 明确了优质储集层纵向变化关系。
2)研究区扇三角洲砂体分布面积广, 具有多期砂砾岩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特征; 扇三角洲平原以致密砂岩为主, 优质储集层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前缘相带。
3)基于地震沉积学的沉积体系充填过程研究表明, 研究区内扇三角洲具有多期水进、水退特征, 砂体主要富集在四级层序SSQ1、SSQ3和SSQ5内, 根据水进期泥岩分布范围认为最有效的储盖组合集中发育在百二段(SSQ3+SSQ4)和百三段(SSQ5+SSQ6)。
4)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纵向边界和沉积相横向边界约束, 进行分层相控叠后储集层波阻抗反演, 预测5个优质储集层发育区, 提出3口井的井位建议, 钻探试油成功率100%。勘探实践表明, 该方法是滚动勘探和开发阶段实用性储集层预测手段。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