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简介 王贵文,男,196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沉积储集层与测井地质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 wanggw@cup.edu.com。
第一作者简介 黄玉越,男,1999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层序地层学与测井地质学研究。E-mail: hyy990924@163.com。
中国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影响页岩油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常规及成像测井方法总结归纳了研究区裂缝的发育特征,提出“常规+成像+岩心”的页岩储集层裂缝测井综合识别方法,建立了典型裂缝发育类型的测井综合识别图版。结果表明,玛湖地区天然裂缝在风三段密集发育,风一段次之,风二段中部几乎不发育。裂缝主要在长英质页岩、云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中发育,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与低角度成岩裂缝为主,开启程度高,少数被碳酸盐矿物充填,走向主要为 NW- SE向。基于裂缝参数定量计算结果,结合岩性及矿物组分和地应力等因素分析了储集层裂缝有效性。研究认为,脆性矿物组分含量高、走向平行于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的高角度未充填裂缝发育段对储集层有效性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与产液资料较为吻合。此裂缝测井综合评价方法效果显著,可为页岩储集层裂缝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提供方法支撑。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Gui-Wen,born in 1966,is a Ph.D.,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sedimentology,reservoir geology and well logging geology. E-mail: wanggw@cup.edu.cn.
About the first author Huang Yu-Yue,born in 1999,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He is mainly engaged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well logging geology. E-mail: hyy990924@163.com.
Shale oil resources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China. Development of fractur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shale oil production. Taking the shale reservoir of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in Mahu sag of the Junggar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summarized through core observation,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conventional and imaging logging methods. The comprehensive logging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conventional+imaging+core” is further proposed,and the logging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chart of typical fracture development types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ural fractures in Mahu area intensively developed in the P1 f3, less in the P1 f1, and almost none in the middle of the P1 f2. Fractures mainly developed in felsic shale,dolomitic shale, and mixed shale,mainly high-angle structural fractures and low-angle diagenetic fractures,with high opening degree. A few fractures are filled with carbonate minerals,and the strike is mainly NW-SE.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fracture parameters,combined with lithology,mineral composition and in-situ stress,the effectiveness of reservoir fractures is analyz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high-angle unfilled fracture development section with high content of brittle mineral components and strike parallel to the current horizontal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has an obvious control effect on reservoir effectiveness,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liquid production data.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fracture logging has remarkable effect,and can provide method support for fracture identif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shale reservoir.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近年来, 随着北美地区页岩油气革命取得巨大成功, 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逐渐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 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变和石油工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邹才能等, 2015; 杜金虎等, 2019; 赵文智等, 2020)。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发育一大套湖相泥页岩与云质岩沉积, 具咸化湖盆、细粒沉积、源储一体、强非均质性等特征, 目前已取得页岩油的工业突破, 成为准噶尔盆地页岩油的重点勘探领域(匡立春等, 2012; 支东明等, 2021)。
裂缝作为储集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 其发育程度影响油气产能的高低(高霞和谢庆宾, 2007)。国内外学者对碳酸盐岩及致密砂岩储集层的裂缝研究较为充分(赵军龙等, 2012; 赖锦等, 2015; Jose et al., 2020), 随着近年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 页岩储集层中的裂缝获得了广泛关注(丁文龙等, 2011)。针对页岩储集层的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已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龙鹏宇等, 2011; 王濡岳等, 2016), 形成了以常规测井为基础, 成像、阵列声波等多种测井新技术相结合的裂缝识别方法(代鹏等, 2015; Ghasem et al., 2016; Lai et al., 2017), 但针对不同尺度裂缝的测井识别仍存在缺陷(吕文雅等, 2016; Ghasem et al., 2020)。此外, 裂缝有效性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裂缝发育特征应纳入有效储集层的分类评价标准(孙建孟等, 2015), 裂缝对储集层的贡献也有待深入研究。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等方法,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 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分析了裂缝发育特征, 建立了页岩储集层裂缝测井综合识别图版。在此基础上将裂缝参数与储集层特征相结合, 分析页岩储集层裂缝有效性, 为页岩储集层裂缝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玛湖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属于中央坳陷北端的次级构造单元。玛湖凹陷紧邻哈拉阿拉特山, 西北部陡坡带受乌夏断裂带及克百断裂带控制, 西南部与中拐凸起相接, 东部缓坡带毗邻达巴松凸起、夏盐凸起、三个泉凸起、英西凹陷和石英滩凸起(图 1)。平面上玛湖凹陷近椭圆形展布, 走向为NE-SW向, 东西长约50 km, 南北长约120 km, 面积约5000 km2, 为盆地内重要的生烃凹陷(雷德文等, 2017; 王小军等, 2018; 支东明等, 2019; 张昌民等, 2020)。
玛湖凹陷是在前石炭纪褶皱基底上、受多期周缘冲断活动控制而形成的石炭纪— 第四纪凹陷, 共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4期构造运动。二叠纪构造运动频繁, 乌夏断裂带与克百断裂带的转换带附近应力变化复杂, 大型边界断裂广泛分布, 裂缝极其发育(匡立春等, 2021)。二叠系发育齐全, 自下而上依次发育5个组:佳木河组(P1j)、风城组(P1f)、夏子街组(P2x)、下乌尔禾组(P2w)和上乌尔禾组(P3w)(何登发等, 2018a, 2008b)。
与吉木萨尔凹陷不同, 玛湖凹陷风城组沉积向凹陷内倾斜, 为西北厚、东南薄的不对称箕状凹陷。风城组地层总厚度为200~800 m, 分为风城组一段(P1f1)、二段(P1f2)和三段(P1f3)(图 1)。受古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影响, 风城组形成了一套富含碱性矿物的咸化湖盆沉积体系(汪梦诗等, 2018)。风一段沉积早期, 火山活动剧烈, 陆源物质供给较少, 发育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 随湖平面升高及火山活动减弱, 风一段顶部发育云质页岩、泥岩沉积。风二段沉积时期, 气候变干旱, 湖盆萎缩, 盐度增大, 水体分层, 呈现云质页岩与长英质页岩交替出现的特征; 在热液作用下, 深大断裂附近发育碱性矿物。风三段沉积时期, 气候变湿润, 盐度减小, 陆源碎屑供给增多, 发育泥质粉砂岩、云质页岩等(张志杰等, 2018)。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的矿物成分丰富, 岩性变化复杂, 沉积构造多变。基于MY1井13块岩心样品的XRD测试结果显示,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具有以下特征: 黏土矿物含量较低, 约占10%以下, 主要为伊蒙混层; 长英质矿物含量较高, 基本在40%以上, 长石类型主要为斜长石; 碳酸盐矿物含量较高, 为30%~40%, 以白云石和方解石为主, 铁白云石较少; 此外, 硅硼钠石等碱性矿物发育, 偶见分散状自生黄铁矿(图 2)。整体上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极强, 呈现出明显的细粒混积特征。
根据矿物组分差异,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划分为云质页岩、灰质页岩、长英质页岩、黏土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5种主要岩石类型(张益粼等, 2021)。(1)云质页岩: 研究区内广泛发育, 常与长英质页岩互层。岩石表面常见不规则云化, 裂缝发育。镜下白云石颗粒细小且晶形较好, 偶见硅硼钠石条带(图 3-a, 3-d, 3-e)。(2)灰质页岩: 在风二段较发育, 常与长英质页岩互层。岩心偶见缝合线, 镜下可见条带状方解石层(图 3-b)。(3)长英质页岩: 研究区内最发育, 常与云质页岩互层。岩心可见长英质条带及团块(图 3-c)。(4)黏土质页岩: 研究区内发育较少, 多呈薄夹层出现(图 3-f)。(5)混合质页岩: 矿物组分混杂, 沉积构造较少。岩心多呈厚层块状产出, 镜下长英质与碳酸盐矿物杂乱分布。
根据薄片鉴定与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包括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有机质孔4种孔隙类型及裂缝。风城组埋藏较深且为细粒沉积, 长期机械压实作用下保留形成的原生粒间孔形态多呈不规则状, 孔径较小且连通性较差(图 3-g)。云化形成的白云石晶间孔孔径较小但常与裂缝、溶蚀孔伴生, 连通性较好(图 3-h)。溶蚀孔包括晶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孔径大小不等, 在微裂缝沟通条件下可有效改善储集层物性(许琳等, 2019)。粒内溶孔在长石、碳酸盐矿物中可见, 零星分布且连通性差, 对储集层物性贡献较小(图 3-i)。有机质孔发育较少, 呈近圆形和狭缝状, 分布较分散。裂缝和溶孔的良好配置关系以及广泛发育的微裂缝可有效改善储集层的储集空间, 后期溶蚀还为流体提供了有利运移通道(陈磊等, 2012; 邹妞妞等, 2015)。
储集层物性影响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与流体渗流能力。MY1井48块样品的物性分析显示,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孔隙度较低, 渗透率变化较大。储集层总孔隙度为0.17%~5.99%, 平均为2.04%; 渗透率为0.0005× 10-3μ m2~232.36× 10-3μ m2, 平均为5.743× 10-3μ m2, 近90%的样品渗透率小于1× 10-3μ m2, 属于低孔低渗型页岩储集层(图 4)。低孔隙度区间的部分样品仍表现出较高的渗透率, 反映了裂缝对储集层物性的改善(王松等, 2018)。
基于岩心及薄片观察分析结果,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2种成因类型。构造裂缝是研究区页岩储集层中最常见的裂缝类型。根据力学机制差异, 可进一步划分为剪裂缝与张裂缝。(1)剪裂缝: 裂缝较平直, 裂缝面光滑, 产状较稳定, 以高角度裂缝为主, 延伸较远, 一般未被充填(图 5-a)。(2)张裂缝: 裂缝面较粗糙, 产状不稳定, 延伸距离短, 常切穿页岩层面, 常被方解石充填(图 5-b)。成岩裂缝包括层间页理缝和超压裂缝。层间页理缝形成于具剥离线理的平行层理纹层面间, 张开度较小, 多数被方解石完全充填(图 5-c)。超压裂缝是由生烃过程中的异常流体压力产生, 以低角度为主, 延伸距离短, 常被方解石充填(图 5-d)。
岩心观察作为研究裂缝最直观的方法, 直接反映储集层裂缝发育特征。通过对研究区MY1井风城组页岩储集层289 m长岩心的观察发现, 风城组页岩储集层的不同尺度裂缝发育广泛, 局部因裂缝的密集发育而破碎严重。根据裂缝倾角, 研究区裂缝划分为高角度裂缝、斜交缝与低角度裂缝。构造裂缝多为高角度裂缝, 裂缝延伸长度为0.1~2 m, 充填较少且开启程度高, 有利于储集层的油气运聚(潘晓添等, 2013)。成岩裂缝主要呈低角度裂缝和近水平裂缝出现, 斜交缝发育较少。根据裂缝充填情况, 研究区裂缝划分为充填裂缝与未充填裂缝。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发现, 绝大部分裂缝未被充填, 少部分被方解石、沥青质或泥质充填, 极少数裂缝可见油迹(图 6)。
风城组页岩储集层整体上为细粒沉积岩, 风城组沉积时期的高频湖平面振荡, 使得页岩储集层在纵向上纹层与薄层相互叠置, 显示出极强的非均质性(余宽宏等, 2016)。因此岩性变化对自然电位(SP)和井径(CAL)的影响远大于对裂缝的影响, 无法利用SP和CAL识别裂缝。而孔隙度测井对裂缝表现出较明显的响应, 其中裂缝处的声波时差曲线(AC)常出现显著增大, 密度测井(DEN)一般出现微弱减小, 而中子测井(CNL)表现出明显增大。与岩性测井、孔隙度测井相比, 电阻率测井对裂缝最为敏感, 裂缝处对应的电阻率曲线均表现出显著降低。利用常规测井在MY1井4632.5~4657.5 m共识别出6个裂缝发育段(图 7), 与岩心和成像测井对比发现裂缝发育情况基本吻合, 且孔隙度测井与电阻率测井的裂缝响应最为明显。此外, 裂缝的倾角及开启程度不同, 其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不同, 且各常规测井方法对裂缝的敏感程度亦有差异。常规测井对于识别裂缝发育段的约束效果较明显, 但无法对单一裂缝进行精细识别。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FMI)作为呈现环井壁岩石高分辨率图像的测井新技术, 是目前测井识别裂缝最有效的方法。成像测井可显示环井壁岩石360° 全方位的图像信息, 纵向分辨率高达5 mm, 因此可基于井壁岩石的非均质性而清晰反映裂缝、层理等不同地质特征的差异 (赖锦等, 2015)。一般而言, 裂缝在成像测井图像中呈现出正弦曲线特征, 且正弦曲线的宽度、幅度等特征受裂缝开度、倾角等影响。成像测井图像的颜色体现的是电阻率差异, 反映裂缝的充填情况, 亮色反映高阻充填, 暗色反映低阻充填。对于未充填裂缝, 由于钻井液的侵入导致裂缝的电阻率明显低于围岩, 呈现低阻暗色条纹(Lai et al., 2018)。
基于裂缝成因类型与发育特征研究结果, 根据裂缝的倾角与充填情况, 可将研究区主要裂缝发育类型总结为低角度未充填裂缝、高角度未充填裂缝和充填裂缝。通过对MY1井裂缝的成像测井识别发现, 成像测井对高角度裂缝的响应灵敏, 图像表现出极其明显的高幅度正弦曲线特征。但由于风城组页岩薄纹层互层极其发育, 低角度裂缝与层理面产状相近, 且页岩裂缝的开度较小, 两者的成像测井图像特征极其相似, 因此对部分低角度裂缝的成像测井拾取工作较为困难。故作者将成像测井与岩心资料进行对比与标定, 将岩心深度归位到测井深度, 从而使成像测井与岩心资料相匹配, 提出了“ 常规+成像+岩心” 的页岩储集层裂缝测井综合识别方法。
通过归纳MY1井典型天然裂缝类型的测井响应特征, 建立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裂缝测井综合识别图版。(1)低角度未充填裂缝。岩心上可见明显的多组近平行于纹层发育的未充填裂缝, 裂缝开度较小, 部分可见油迹; FMI动态图像上可见多组不规则的狭窄黑色正弦条带, 整体幅度较小; 常规测井曲线中GR值较高, CNL出现微弱增大, 电阻率曲线呈现明显降低(图 8-a)。(2)高角度未充填裂缝。岩心上可见明显的高角度未充填裂缝切穿多组纹层, 裂缝周围可见油迹; FMI动态图像上呈现为明显的暗色正弦曲线特征, 整体幅度较大; 常规测井曲线中DEN出现明显减小, AC基本无变化, 电阻率曲线呈现明显降低(图 8-b)。(3)充填裂缝。岩心可见高角度充填裂缝, 方解石充填; FMI动态图像为明显亮色正弦曲线特征。常规测井曲线无明显偏差, 仅电阻率曲线略有降低(图 8-c)。
基于“ 常规+成像+岩心” 的页岩储集层裂缝测井综合识别方法, MY1井风城组页岩储集层289 m共识别出112条裂缝, 其中绝大多数为未充填裂缝, 共87条, 充填裂缝仅有25条。裂缝产状统计结果显示, 研究区裂缝倾角范围为3.17° ~84.62° , 高角度裂缝共56条, 平均倾角为78° ; 低角度裂缝共34条, 平均倾角为8° ; 斜交缝发育最少, 仅22条(图 9)。纵向上, 风城组各小层段的裂缝发育特征亦存在一定差别。风三段天然裂缝发育最为密集, 其中低角度裂缝在顶部集中发育, 高角度裂缝发育较为均匀; 风一段裂缝发育程度次之, 主要以高角度裂缝为主; 而风二段中部裂缝的发育程度较低。
基于MY1井“ 常规+成像+岩心” 的裂缝识别结果, 对裂缝参数进行定量计算。以裂缝面密度为1.5 m/m2为界限, 从风城组页岩储集层选取19个裂缝发育段, 结合裂缝产状与充填程度将其划分为低角度未充填裂缝发育段、高角度未充填裂缝发育段和高角度充填裂缝发育段, 进而探讨裂缝与储集层的关系。
裂缝开度直接反映裂缝的有效性, 研究区整体上的裂缝开度较小, 裂缝水动力宽度为0.001~0.114 mm。其中高角度未充填裂缝发育段的裂缝水动力宽度最高可达0.03 mm, 裂缝有效性最好; 而由于研究区低角度裂缝主要为层理缝与层间缝, 其裂缝水动力宽度平均值仅为0.012 mm, 有效性次之; 充填裂缝发育段裂缝有效性较差, 裂缝水动力宽度平均值仅为0.008 mm(图 10-b)。裂缝线密度可反映储集层裂缝的集中发育程度, 其中高角度未充填裂缝发育段的裂缝线密度可达7条/m, 而低角度未充填裂缝和高角度充填裂缝发育段的裂缝线密度相对较低(图 10-c)。裂缝长度不仅反映裂缝的局部发育程度, 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储集层的连通性。裂缝长度为每平方米井壁所见到的裂缝长度之和, 研究区的裂缝长度平均为2 m/m2, 各裂缝发育段间差异较小(图 10-d)。总而言之, 未充填裂缝的有效性明显优于充填裂缝, 高角度未充填裂缝略优于低角度未充填裂缝。
岩性及矿物组分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储集层裂缝的发育程度。根据岩心观察及发育裂缝岩性统计结果, 天然裂缝主要在云质页岩、长英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中发育, 平均裂缝线密度可达3~4条/m, 而灰质泥页岩和黏土质泥页岩相对不发育裂缝(图 11-a)。一般情况下, 岩石中脆性矿物组分的含量越高, 岩石的裂缝发育程度越高。结合元素俘获测井岩性剖面数据及XRD分析结果发现, 随着石英、白云石等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 裂缝线密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反映裂缝的集中发育程度增大(图 11-b, 11-c); 而随着黏土矿物等塑性成分的增加, 岩石不易发生破裂, 裂缝的发育程度降低(图 11-d)。其中在裂缝线密度大于4条/m以上的岩石中, 石英、白云石的含量普遍高于30%, 黏土矿物含量低于10%。
由MY1井风城组页岩段的裂缝走向玫瑰图(图9)可以看出, 裂缝整体走向为近放射状, 其中未充填裂缝的走向为NW-SE向, 次之为近EW向; 充填裂缝的走向集中在近EW向。井壁崩落方向为NE-SW向, 反映水平最小主应力方向, 即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SE向(图 9)。多数未充填裂缝走向与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近平行及夹角在30° 以内, 裂缝开度相对较大, 裂缝连通性较好, 裂缝有效性强, 易于压裂提高产能, 与产液剖面结果对应吻合; 而充填裂缝及部分未充填裂缝对应的夹角近垂直或大于30° , 裂缝的有效性差, 对应产液较低(黄继新等, 2006; Lai et al., 2021)(图 12)。
综合岩性及矿物组分、裂缝发育特征及裂缝参数、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等因素, 分析了裂缝有效性对储集层的贡献。随着石英、白云石等脆性矿物含量的增高, 以长英质页岩、云质页岩为代表的岩石裂缝发育程度明显增高。未充填裂缝的有效性明显优于充填裂缝, 高角度未充填裂缝略优于低角度未充填裂缝。裂缝走向与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近平行及夹角在30° 以内的裂缝有效性好, 易于压裂以提高产能。MY1井4579~4852 m段试油结果显示, 日产油20.78 t, 裂缝综合评价结果与产液资料匹配基本吻合(图 12)。
1)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储集层矿物成分丰富, 非均质性强, 裂缝发育。储集层基质孔隙度较低, 渗透率变化较大, 裂缝发育有效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
2)风城组页岩储集层裂缝主要发育构造裂缝与层间缝, 以高角度裂缝为主, 低角度裂缝次之, 斜交缝较少。裂缝多未被充填, 少部分被碳酸盐矿物充填。通过对裂缝成因类型与发育特征研究, 实现了“ 常规+成像+岩心” 的页岩储集层裂缝测井识别, 建立了典型裂缝发育类型的测井综合识别图版。
3)基于裂缝参数定量表征结果, 结合岩性与地应力等因素综合分析了储集层裂缝有效性。结果表明, 脆性矿物组分含量高、走向平行于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的高角度未充填裂缝发育段对有效储集层分布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 与产液资料较为吻合。此裂缝测井综合评价方法效果显著, 可为页岩储集层裂缝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提供方法支撑。
致谢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41872133)以及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战略合作协议(编号: ZLZX2020-01-05-03)对本研究的支持, 感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所提供的数据支撑, 同时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责任编辑 郑秀娟; 英文审校 陈吉涛)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