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梁积伟,男,1968年生,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 jiweil@chd. edu.cn。
奥陶系平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深水沉积最发育的地层,研究平凉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平凉组沉积时期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特征,而且对于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对盆地西南缘平凉组及其相同时代地层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从地层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结构构造、沉积相、有机地化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平凉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平凉组发育深水原地沉积、牵引流沉积、重力流沉积、火山碎屑岩及震积岩,形成一套台地前缘斜坡和深水盆地沉积组合。结合构造背景和沉积组合,建立了平凉组的深水沉积模式: 平凉组沉积初期水体较浅,等深流沉积不发育,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到中晚期,随着水体的加深,重力流减弱,先存沉积普遍受到等深流的改造。平凉组的深水沉积同样也有利于油气成藏。综合考虑地层厚度、岩石类型、沉积相、有机质类型和含量及热演化程度,优选出了平凉组的有利油气勘探区,主要分布于乌海以南、石嘴山—贺兰以东、鄂托克前旗以西之间,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面积约1×104 km2。勘探核心区位于贺兰以东、天环坳陷内的部分区域。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ANG Jiwei,born in 1968, a professor,is mainly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es on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sedimentology and basin analysis. E-mail: jiweil@chd.edu.cn.
Deep-water deposit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Early Paleozoic Pingliang Formation of the Ordos Basin.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sedimentary system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ngliang Formation is not only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paleogeographic pattern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lication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indoor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Pingliang Formation and its contemporaneous strata in the southwest margin of the basin,we hav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Pingli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atigraphic spatial distribution,rock types,structure and texture,sedimentary facies,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etc. Our work indicated that there are deep-water autochthonous deposits,traction current deposits,gravity current deposits,pyroclastic rocks and seismites deposits in the Pingliang Formation,forming a sedimentary assemblage of front platform slope and deep-water basin facies. Combined the tectonic setting with sedimentary facies assemblage,the deep-water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Pingliang Form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water depth of the Pingliang Formation was shallow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sedimentation with undeveloped contour current deposits,while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 were dominant. Towards to the middle and late developed period,the gravity flow weakened with the deepening of water level,which leaded to rework of the preexisting deposits by contour currents. In addition,the deep-water deposits of the Pingliang Formation are conducive to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Based on stratum thickness,rock type,sedimentary facies,organic matter type and content,as well as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favorabl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reas in the Pingliang Formation are selected in this research,which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 of Wuhai,the east of Shizuishan-Helan and the west of Otog Qianqi. The area is about ten thousand square kilometers and is banded distributed in north-south direction. Finally,it is found that the key area of explorat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part of the Tianhuan depression,east of Helan.
自鲍玛进一步完善浊流理论以来, 深水沉积体系的研究经历了60多年的历史(Bouma, 1962; Shanmugam, 2006)。深水沉积研究一直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王英民等, 2007), 随着观测手段的提升和对大洋认识的深化, 深水沉积研究不断取得新的重要的成果和进展(高振中等, 1995a; 何幼斌等, 2007; 李华等, 2016, 2017, 2018a, 2018b), 而且深水沉积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受到石油地质学家的青睐(Henry et al., 2019)。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平凉组深水沉积发育, 已经识别出的深水沉积类型有碎屑流(郭艳琴等, 2019; 陈强等, 2022)、浊流(李华等, 2017; 陈强等, 2020)、等深流(李华等, 2016; 严世帮等, 2018)、内波内潮汐(何幼斌等, 2007; 高振中等, 2010)、深水原地沉积(李华等, 2018a; 郭艳琴等, 2019), 并伴有火山碎屑岩(王振涛等, 2015b)。这些研究为认识鄂尔多斯盆地的深水沉积提供了素材, 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但是, 前人的这些研究在空间尺度上范围有限, 仅限于局部地区或者单个剖面(赵俊等, 2013; 王季欣等, 2018)。在沉积类型上, 只关注了某一种或者几种深水沉积(李向东和郇雅棋, 2017; 李华等, 2018b; 王鹏伟等, 2020)。实际上平凉组发育多种类型的深水沉积组合。再者, 平凉组沉积时期, 不同地区的地层名称不统一, 前人的研究只关注了个别的组, 而不是将平凉组同时期地层都纳入进来, 进行更大空间尺度的研究。同时由于深水沉积过程本身的复杂性, 深水沉积领域仍存在颇多争议和问题, 深水沉积过程精确识别刻画及综合沉积模式的建立是当今深水沉积研究的难点(梁建设等, 2017)。因此, 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平凉组为研究对象, 实地调查了盆地西南缘平凉、岐山、富平等5条露头剖面和4口探井, 结合前人测井资料和23条野外剖面资料, 从地层对比和空间分布、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等方面, 全面、系统总结平凉组沉积时期的深水沉积特征、控制因素、地质意义以及油气勘探价值, 建立平凉组沉积时期的沉积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华北克拉通的西南边缘地区(Zhao et al., 2005), 早古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进入稳定的克拉通盆地发育阶段。寒武纪, 鄂尔多斯盆地基本继承晚元古代沉积格局, 整体下沉接受了一套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 盆地主体为向南西倾的低坡度隆起(王庆飞等, 2006), 寒武纪晚期, 海水退出。早奥陶世末—中晚奥陶世, 盆地又一次下降接受了一套浅海碳酸盐沉积(李文厚等, 2012, 2020; 郭艳琴等, 2019)。中晚奥陶世, 构造体制由伸展体制向汇聚体制转换(王振涛等, 2015a, 2015b), 在挤压构造背景下, 海水快速向西向南退去, 盆地的西南边缘变陡, 水体加深, 围绕西南缘保留“L” 形的边缘海(图1-a), 发育巨厚的中—上奥陶统, 厚度逾1000 m, 局部达到2000 m以上(杨华等, 2010; 倪春华等, 2011)。此时的盆地类型可能属于弧后前陆盆地(师平平等, 2021), 形成了一套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深水沉积组合(图1-b)(高振中等, 1995a; 李华等, 2016, 2017)。
平凉组由袁复礼在1923年创名于甘肃省平凉市银硐官庄, 为一套富笔石页岩。1998年经全国岩石地层清理, 确定为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以灰黑色、黄绿色薄层页岩、灰岩和粉砂岩为主, 夹有斑脱岩, 含有丰富的笔石、三叶虫、牙形石化石, 与下伏马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与上覆背锅山组呈整合接触, 时代为晚奥陶世。
文中的平凉组不是狭义的平凉组, 而是广义的平凉组, 指的是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于晚奥陶世平凉期沉积的所有地层, 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平凉组、赵老峪组, 以及西缘的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公乌素组, 与贺兰山地区对应的是米钵山组(图2)。
通过总结前人资料, 对不同地区平凉组剖面进行对比(剖面位置见图1-a, 对比图见图3、图4), 可以看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自乌海—苏峪口—同心—环县—平凉—陇县一带地层厚度变化大, 其中同心—环县石板沟一带平凉组厚度巨大, 超过1000 m。岩性以碎屑岩为主, 主要为页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 地层厚度自东向西急剧增大。南缘平凉组自陇县—岐山—永参1—旬探1—淳探1—富平厚度变化较小, 在500 m左右。在岐山—永参1—赵老峪地区以灰岩和泥灰岩等碳酸盐岩为主, 西南部的平凉地区还发育有深水页岩夹薄层火山凝灰岩。
本次主要对平凉银硐官庄剖面、岐山曹家沟剖面和富平赵老峪剖面的平凉组进行实测。银硐官庄剖面平凉组地层出露厚度约为130 m。地层整体呈单斜构造, 产状为80° ∠59° (图5-a)。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灰岩、页岩以及泥岩互层, 并出现少量斑脱岩。灰色灰岩单层厚度变化明显, 为10~22 cm, 中层, 粒度小于0.1 mm(图5-b); 页岩为深灰色, 厚度10~20 cm, 侧向延伸稳定, 沉积构造以水平层理为主, 层面含丰富的笔石, 保存较好, 包括楔形叉笔石细小变种 Dicellograptus sextans var. exilis, 良好对笔石 Didymograptus euodus, 箭翎对笔石 Didymograptus sagitticulis等(邓昆等, 2016)。
岐山曹家沟剖面岩性主要为灰绿色、黄色或深灰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 以及灰色泥晶灰岩和少量砾屑灰岩。灰绿色、黄色砂岩发育平行层理和低角度交错层理, 单层厚3~5 cm, 可见粒序层理(图5-c)。粉砂岩单层厚度多为2~8 cm, 见水平层理。泥岩颜色多样, 有黄绿色、青灰色、深灰色等, 层厚较小, 2~4 cm居多, 层理不发育, 偶见波状层理。灰黑色砾屑灰岩, 以块状为主, 层厚不均一, 最厚可达4~5 m, 最薄仅为3~4 cm, 砾石大小混杂, 大部分粒径为毫米级, 少量可达3 cm(图5-d)。
富平赵老峪剖面岩性主要为深灰色薄层泥晶灰岩及砾屑灰岩, 局部见薄层硅质岩、泥岩、凝灰岩。薄层泥晶灰岩单层厚度小, 为2~10 cm, 水平层理发育(图5-e)。砾屑灰岩单层厚度通常较大, 20~50 cm左右, 局部可见薄层砾屑灰岩, 砾石分选磨圆差, 粒径1~8 cm, 多呈块状、层状(图5-f)。黑色硅质岩常呈条带状夹于灰岩中, 单层厚度一般为1~3 cm(图5-g)。
平凉组银硐官庄剖面、岐山曹家沟剖面和赵老峪剖面均发现有薄层凝灰岩(斑脱岩), 它们在露头上容易识别, 呈黄色、黄褐色或斑杂色, 厚度小, 一般仅有数厘米(图5-h)。在李105井乌拉力克组黑色页岩中还发现了笔石化石(图5-i)。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通过野外实测, 室内综合分析, 认为平凉组深水沉积以台地前缘斜坡及深水盆地沉积为主, 发育3种深水沉积类型: 深水原地沉积、重力流沉积(碎屑流和浊流沉积)(图6)、深水牵引流沉积(等深流和内波、内潮汐沉积), 此外平凉组还发育有震积岩和火山碎屑岩(图7)。同时绘制出了各牵引流和重力流的沉积层序(图8)。
4.2.1 深水原地沉积 深水原地沉积在各地区平凉组均有分布, 富平赵老峪一带以泥晶灰岩夹泥质灰岩、泥岩、硅质岩和斑脱岩为主(图6-a), 平凉和岐山地区以页岩、泥晶灰岩为主, 桌子山地区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则以薄层灰岩夹页岩为主。页岩中笔石类生物化石的出现指示水体宁静的深水环境(张元动和陈旭, 2008; 邓昆等, 2016)。深色泥晶灰岩和泥岩反映水动力弱, 很少受到动荡水流影响, 颗粒悬浮沉降, 处于还原环境。笔石页岩、泥晶灰岩、薄层砂屑灰岩、硅质岩及凝灰岩组合的出现可以表明沉积环境为深水静水环境。
4.2.2 重力流沉积 平凉组沉积时期构造运动强烈, 重力流沉积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广布, 南缘以碳酸盐岩重力流为主, 西缘发育多个海底扇体系, 以碎屑岩为主。
1)碎屑流沉积
碎屑流沉积在研究区广泛发育, 在乌海、富平、铜川、礼泉、平凉均有出露。碎屑流沉积以发育块状、混杂无序构造为特征, 岩性主要为砾屑灰岩(图6-b)、角砾灰岩和砾岩。砾屑灰岩岩石致密坚硬, 多为浅灰色—灰色, 多呈块状, 层理不明显, 内部构造少见。砾屑含量30%~40%, 大小混杂, 粒径1~5 cm, 磨圆从次圆状—棱角状不等, 分选较差, 反映沉积物为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 成分包括泥质、硅质及泥晶灰岩, 沉积层序见图8-a。平凉组还可见仅有少量砾石的灰岩(图6-c), 砾石零星分布, 粒径0.5~1.2 cm, 这是碎屑流带来的砾石滚入下伏深水沉积的软泥之上而形成的。
2)浊流沉积
浊流沉积分布广泛, 在平凉组沉积早期较为发育(高振中等, 1995a)。浊流沉积单层厚度跨度大, 厚度4~13 cm, 产状多为层状, 侧向分布稳定, 底界冲刷面清晰, 发育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和粒序层理。岩性以黄色砂岩和灰色砂屑灰岩最为常见, 局部见含砾砂岩, 与深水成因的笔石页岩、泥岩或薄层泥晶灰岩呈不等厚互层, 露头上可识别出ABC段(图6-d)、DE段(图6-e)等浊积岩序列组合。平凉组浊积岩的特征主要为: 粒序层理段(A段)可与上部平行层理段(B段)的砂岩、变形层理段(C段)的细砂岩、水平层理段(D段)的粉砂岩以及块状泥岩段(E段)的泥岩形成完整的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沉积序列如图8-b); 粒序层理段(A段)厚度1~2 cm, 主要为砂岩和含砾砂岩, 以发育粒序层理或块状层理为特征, 对下伏深色、黄色泥岩形成冲刷侵蚀, 规模大小不等, 反映高流态、快速沉积且能量逐渐减弱; 对下伏泥岩的冲刷则往往在上覆岩层中形成槽模(图6-f)、沟模及重荷模等同生变形构造。研究区浊流沉积在垂向上频繁叠置, 这种具有一定厚度并且厚度变化较显著的正粒序叠置现象, 说明了多期次浊流事件的存在。
浊流沉积与等深流沉积可互相影响, 如在岐山地区只有少部分序列顶部发育水平层理, 大部分序列顶部的水平层理不发育, 变为块状泥岩, 表明受到了等深流的改造(李华等, 2017; 梁积伟等, 2019)。
4.2.3 深水牵引流沉积 海平面上升有利于深水牵引流的发育。平凉期鄂尔多斯盆地等深流自富平—岐山—陇县—平凉—银川—乌海方向, 沿斜坡运动(高振中等, 1995b; 李华等, 2016)。在富平和平凉一带主要为碳酸盐岩, 在乌海桌子山地区、陇县等地主要为碎屑岩(王振涛等, 2016)。
1)等深流沉积
等深流沉积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组主要的深水沉积类型, 等深岩丘在平凉以北沿斜坡S-N向展布, 平凉以东则转为近E-W向展布, 单层厚度一般较小, 多为厘米级, 侧向厚度变化不大, 波状层理和流水成因构造发育, 部分出现透镜体。等深流沉积可见明显的黑色—黄色、灰色—黑色条带, 具薄—厚—薄的沉积旋回特征(图7-a)。这是由于等深流的到来携带了氧气, 将深水原地沉积的黑色细碎屑氧化为黄色和浅灰色, 并且对海底碎屑岩进行了改造, 将细碎屑带走, 随着等深流的加强, 碎屑粒度变粗, 颜色变浅。等深流减弱后, 岩石的粒度又变细, 颜色加深, 逐渐过渡为深水的黑色细碎屑沉积。
研究区等深流沉积按粒度可分为砾质等深流沉积(图7-b)、砂质等深流沉积(图7-c)、粉砂质等深流沉积(图7-d)和泥质等深流沉积。砾质等深流沉积较少, 在南部岐山地区可见, 单层厚度2~10 cm, 界面清晰, 下部多为泥岩或砂屑灰岩。图7-b中可见被等深流破碎的原地黑色泥砾, 大小1 mm×2 mm~2 mm×4 mm, 最大扁平面方向平行层面分布, 因为这些砾屑在形成时, 是半固结的泥砾, 在压实作用改造下变成饼状, 在垂向剖面上表现为椭圆形。砂质等深流沉积(图7-c)是本区较多的等深流沉积类型, 单层厚度变化较大, 一般为几厘米至数十厘米, 层面多为波状, 侧向厚度变化明显, 相邻岩层一般为粒度细的粉砂岩、泥岩和灰岩, 易于识别。粉砂质等深流沉积(图7-d)单层厚度相对较小, 大多为3~5 cm, 不超过15 cm。平凉组还可见多层粉砂质等深岩与泥质等深岩互层或与砂质等深岩和泥质等深岩组成特定层序, 与泥质等深岩间的界线不规则, 侧向厚度变化大。泥质等深流沉积单层厚度通常较小, 一般为1~3 cm, 侧向延伸不稳定, 底界有的清晰, 有的则与其他岩层逐渐过渡, 常见小侵蚀面。
等深岩的层序反映了等深流活动强度的周期性变化, 经典的等深流即细—粗—细的垂向层序(图8-c)反映了等深流由弱到强再减弱的活动周期(刘成鑫等, 2005; 李华等, 2016; 梁积伟等, 2019)。平凉组沉积时期, 相对海平面总体上升, 受重力流影响减弱, 等深流逐渐活跃(严世帮等, 2018)。
2)内波、内潮汐沉积
平凉组内波、内潮汐沉积的研究较少, 在陇县和岐山地区有少量发现。由于内波、内潮汐流速较缓, 沉积物粒度以细砂—泥级为主(何幼斌等, 2007)。内波、内潮汐与沿斜坡向下的重力流和平行于海底等深线、沿斜坡走向的等深流不同, 其水流方向为沿斜坡方向的双向流动。因此内波、内潮汐沉积典型的沉积构造是双向交错层理和纹层倾向水道或斜坡上方的单向交错层理(高振中等, 2010), 此外还发育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图7-e)、波状层理(图7-f)等。
本次平凉组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向上可划分为4层(图8-d), 最下层为深水原地沉积的黑色粉砂岩, 向上出现滑塌变形, 灰色砂岩增多, 比例可达到70%~80%, 单层厚度1~5 mm, 发育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和不明显的砂质透镜体。砂体单层厚度变化大且不连续, 反映此时内波流速较快且不稳定。灰色砂岩层之上为砂、粉砂互层, 灰色砂岩比例减少至20%~30%, 单层厚度1~4 mm, 发育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和明显的砂质透镜体。透镜体长度3~5 cm, 宽度7~12 mm, 呈断续层状分布, 此时内波流速减弱。最上层过渡为深水原地沉积的黑色粉砂岩。
从最下层的深水原地沉积向上砂岩突然增多, 反映出内波来临时速度较快, 携带了大量碎屑颗粒, 到砂、粉砂互层时流速已经衰减, 直至过渡为深水原地沉积。由下至上内波变化速度快, 并且向上速度衰减, 显示出弱—强—弱的水动力变化。
4.2.4 震积岩 平凉组岐山曹家沟剖面上还发现了震积岩的存在(图7-g, 7-h), 在黑色灰岩内发育有一系列小型近平行排列的小断层, 层厚约8~12 cm, 基本上都是正断层, 这些正断层是地震活动的过程中在岩层内形成的(李元昊等, 2008; 田媛等, 2015)。其断层延伸距离短, 一般为3~10 cm, 断距小, 为0.2~1.5 cm, 近似平行; 断层面倾角较陡, 多大于60° , 但也有部分断层倾角较缓, 约20° ~30° 。微断层中充填有白色砂质岩脉, 半固结的灰泥在受到地震震动时被错断, 其上松散的砂质颗粒沿裂隙充填, 形成砂质脉。其下有1层震裂(塌)角砾岩, 层厚约3 cm, 层理扭曲变形严重, 砾石粒径2~6 mm, 大多沿卷曲的层分布, 可追踪出原始层位, 这可以被解释为薄层未固结或半固结的沉积物对地震的响应。
图7-h中还可见未固结的火山斑脱岩软沉积物进入裂缝并切割灰岩层, 这与软沉积物固结成岩后的构造形变不同, 后者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层位。这是由于构造运动强烈, 未固结的火山凝灰岩在沉积时受到地震作用、沿地震裂缝贯入形成的。
4.2.5 火山碎屑岩 在平凉组岐山曹家沟剖面、平凉银硐官庄剖面和富平赵老峪剖面上, 均发现有薄层斑脱岩(图7-i)。斑脱岩是主要成分为蒙脱石的黏土岩(万斌等, 2013; 王振涛等, 2015b), 其主要为火山喷发的凝灰质在海相环境下沉积、蚀变的产物, 是造山作用在沉积地层中的直接记录, 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客观依据。这些斑脱岩沉积被证明是中晚奥陶世秦祁洋向华北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弧后火山喷发产生(陈诚等, 2012)。
4.3.1 沉积相分布 平凉期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已转变为隆起区, 仅西南缘留存边缘海接受沉积。受此影响, 平凉组自古陆向秦祁深海盆地方向发育台地前缘斜坡及深水盆地相, 表现出构造活动加剧、水体逐渐加深的趋势(图9)。
1)台地前缘斜坡
台地前缘斜坡主要位于鄂尔多斯古陆的西南缘, 在西缘乌海—定边—环县、南缘陇县—铜川一带均有分布。在西缘北部乌海桌子山地区, 岩性主要为泥页岩、砂岩及碳酸盐岩(李蒙, 2019), 西缘南部以泥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在南缘则是以发育厚层碳酸盐岩及泥质碳酸盐岩为特征(李文厚等, 2012; 邵东波等, 2019)。
2)深水盆地
深水盆地相分布于台缘斜坡的外侧, 以页岩沉积为主, 夹中厚层泥灰岩。页岩在平凉、陇县和岐山剖面的平凉组和李105井、李86井的乌拉力克组中极为发育, 多呈灰黑色, 页理发育。在西南缘平凉地区以笔石页岩夹碳酸盐岩浊流沉积为主, 在南缘富平地区以泥晶灰岩夹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为主。在西缘桌子山地区则可见浊积成因的砂泥交互层沉积, 也反映其主要形成于深海盆地(李文厚等, 2012; 邵东波等, 2019)。
重力流沉积(拉什仲组主要是碎屑流沉积, 平凉组和乌拉力克组主要是浊流沉积)通常沿斜坡向下发育, 等深流沉积主要发育在陆隆区, 两者在空间尺度上交叉重叠, 在时间尺度上则此消彼长。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分布有多个重力流沉积体系, 西缘发育同心、贺兰、桌子山等海底扇(高振中等, 1995a), 南缘平凉、陇县、岐山、富平地区重力流也十分发育(李华等, 2017)。总体而言, 重力流大致沿斜坡向下运动。等深流方向则大致平行于斜坡自南缘东侧向西侧运动, 如图9所示。初期(低海平面时期), 重力流沉积发育, 等深流沉积不易形成或保存。到中后期, 随着海平面上升, 等深流活动增强, 重力流沉积会被部分或彻底改造, 部分改造时等深流与重力流的特征都有保留, 彻底改造后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完全消失, 沉积表现为全部是等深流沉积。等深流活动持续发育会完全破坏先存的重力流沉积, 并带到其他地方沉积。
4.3.2 沉积相演化 以银硐官庄剖面为例, 在剖面地层柱状图上(图10), 平凉组下部(平凉组一段), 岩性以砂屑灰岩、砾屑灰岩、粉屑灰岩及页岩为主, 发育不完整的鲍马序列、水平层理、平行层理等, 沉积类型以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为主, 其次为深水原地沉积和等深流沉积。
中部(平凉组二段)以砂屑灰岩、泥晶灰岩及页岩为主, 伴有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及不完整的鲍马序列等沉积构造, 重力流沉积和等深流沉积相对下部增多。
上部(平凉组三段)主要发育砂屑灰岩、页岩及泥晶灰岩, 显示等深流沉积与重力流沉积相互作用。
其他地区的平凉组野外露头及沉积相序列见表1。综合各地区平凉组沉积序列可以看出, 平凉组底部普遍以重力流沉积为主, 向上重力流与等深流相互作用, 等深流沉积增多, 重力流沉积逐渐减小。反映出了平凉组沉积早期, 海平面较低, 以重力流为主, 等深流不活跃。到中晚期, 海平面上升, 重力流规模逐渐减小, 等深流开始发育。
在晚奥陶世之前,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一直处于被动陆缘环境, 发育一套半深海—深海相的沉积建造, 总体上属于面向北秦岭洋的克拉通陆表海盆地。在中奥陶世末至晚奥陶世初存在1次构造转换事件(王振涛等, 2016), 由晚奥陶世之前的被动陆缘环境转变为邻近祁连—北秦岭岛弧杂岩地体的活动陆缘, 成为华北克拉通残余边缘海盆地。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背景和深水沉积分布的基础上, 建立了平凉组深水沉积模式(图11)。
平凉组沉积早期,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以斜坡及海槽环境为主, 水体较浅, 重力流沉积比等深流沉积发育(图11-a)。受控于华北板块南部强烈的构造活动, 裂陷活动加剧, 沉积物供应充足, 火山、地震等活动诱发重力流, 使得盆地西南缘台地上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发生滑塌, 由于斜坡陡峭处经常发育互相平行且与斜坡走向大致垂直的峡谷、冲沟, 重力流通常会沿这些通道向下搬运。滑塌体与水混合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碎屑流(Yang et al., 2017), 在斜坡上水道发育的地区则会形成巨大的海底扇沉积体系, 在扇根和扇中的水道处发育碎屑流沉积。碎屑流在流动过程中可以与水体混合﹑稀释而转化为浊流(Bernhardt et al., 2012), 其携带的沉积物最终以悬浮沉降的方式按大小先后沉积, 在扇中的水道间形成浊流沉积。扇端处除浊流沉积外, 深水原地沉积也在此发育(刘炳强等, 2020)。火山活动的加剧还产生了大量火山灰, 在深水原地沉积中以凝灰岩的形式保留下来。重力流爆发期, 其能量远比等深流高, 在这种情况下, 等深流沉积基本不发育, 以重力流沉积为主, 仅在远端可能存在一些小等深岩丘。
平凉组沉积的中期, 伴随着水体加深, 等深流活动加强, 重力流和等深流交互作用活跃(图11-b)。此时重力流沉积规模减小, 等深流沉积扩大。等深流不仅可以搬运远洋沉积物形成等深流沉积, 还可以对早期形成的重力流沉积进行搬运、改造和再沉积, 形成等深流改造重力流的沉积(吴嘉鹏等, 2012)。与此同时, 火山活动的不时增强也会导致重力流的新一期爆发, 先前沉积的等深流及原地沉积在一定程度上会被重力流侵蚀、搬运及再沉积。到晚期, 海水的加深和构造运动的减弱使沉积物更难供应, 重力流作用进一步减弱, 等深流沉积发育, 斜坡上的沉积物普遍受到等深流的改造(梁积伟等, 2019)。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西缘冲断带—西南部平凉—南部淳化县, 烃源岩展布呈现“L” 型。依据前人资料汇总, 对乌海—贺兰—彭阳—平凉等一系列地区的烃源岩数据进行了统计(表2), TOC含量最低值在胡基台、石板沟和小罗山都有出现, 其值为0.05%, 最高值乌海海南区一线天, 为2.12%, 各地数值不一, 大多数在0~1%之间波动。Tmax在300~560 ℃之间波动, 大多在300~400 ℃, 其热演化程度较高, 属于成熟—高成熟烃源岩, 产油潜力多数在0~0.2之间, 属于差烃源岩, 潜力不高, 开采生产效益较低; 但在平凉太统山一带, 其产油潜力指数较高, 波动于0.34~1.14 mg/g, 属于优质烃源岩。整体看来其母质类型多数为Ⅰ 型干酪根, 部分为Ⅱ 1型和Ⅱ 2型干酪根, 热演化程度高, 只在乌海一线天地区存在少量Ⅲ 型干酪根, 母质类型较好。
“L” 型烃源岩展布区即为鄂尔多斯台地与其西缘贺兰海槽、南缘秦岭海槽相接的过渡区域。寒武纪至奥陶纪以来, 此处一直处于台缘—斜坡环境, 容易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类型, 因而有较好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成藏所需的地质条件。
如前所述, 在“L” 形海槽南缘与西缘, 即平凉、陇县、淳化等地, 发育了规模不小的有效海相烃源岩, 并存在比较优秀的储盖条件。前人已通过探井, 在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银硐子地区及南缘麟游地区, 在拉什仲组/公乌素组/乌拉力克组(即广义平凉组)泥页岩中发现了气测异常显示, 这进一步肯定了“L” 型烃源岩展布区的烃源岩内部赋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对于常规的天然气来说, 储集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L” 型烃源岩展布区在盆地西缘, 奥陶纪克里摩里组沉积期由东向西渐次发育高能浅滩、潟湖、台缘隆起及广海陆棚相带, 其中高能浅滩、台缘隆起2个相带广泛发育的球粒灰岩、颗粒灰岩及生物灰岩等礁滩体沉积, 受后期白云石化及岩溶作用影响, 发育白云岩与岩溶缝洞等多种类型储集体(郭彦如等, 2016)。
通过地层厚度、岩石类型、沉积相、有机质类型和含量、热演化程度分析, 确定了鄂尔多斯平凉组页岩油气远景区及有利区(图12), 平凉组油气分布有利区主要分布于在乌海以南、石嘴山—贺兰以东、鄂托克前旗以西之间, 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 面积约1×104 km2, 除此之外, 在固原—平凉一带也有分布。勘探核心区主要分布于贺兰以东、天环坳陷内的部分区域。南部赵老峪一带有机质丰富, 应该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灵台一带尚缺乏深入研究, 也值得继续关注。
除了常规油气资源外, 平凉组的页岩气也很丰富(王社教等, 2011; 席胜利等, 2021)。页岩主要集中在平凉组的中下部, 分布于台地前缘斜坡和深水盆地相带, 厚度约50~350 m, 由盆地中部向西南缘逐渐增大, 埋深2000~4000 m(王传刚等, 2009)。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 少数层段为Ⅱ 1型。有机质成熟度总体上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 镜质体反射率Ro值达1.5%~2.1%(邓昆等, 2013)。综合来看, 平凉组形成页岩气藏的潜力巨大, 为勘探开发的潜力层系。
1)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平凉组形成于早古生代挤压构造背景下, 是鄂尔多斯盆地大面积海退后, 仅分布盆地西南缘的一套深水的沉积组合, 发育深水原地沉积、重力流沉积和牵引流沉积, 此外还有少量震积岩和火山碎屑岩, 形成一套台地前缘斜坡和深水盆地相的沉积组合。
2)平凉组沉积早期, 水体较浅, 重力流沉积比等深流沉积发育。到中期, 伴随着水体加深, 等深流活动加强, 重力流和等深流交互作用活跃。此时重力流沉积规模减小, 等深流沉积扩大。晚期斜坡上的沉积物则普遍受到等深流的改造。
3)平凉组油气分布有利区主要位于乌海—石嘴山—贺兰—鄂托克前旗之间, 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 在固原—平凉一带也有分布。勘探核心区主要分布于贺兰以东, 天环坳陷内的部分区域。
(责任编辑 李新坡; 英文审校 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