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陈增裕,男,1999年生,西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E-mail: 1952253861@qq.com。
石英是页岩中的常见矿物,具有多种来源或成因,对于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判别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石英矿物来源及成因,开展了环境扫描电镜观测、 X衍射分析、氦气孔隙度以及总有机碳测定等相关研究工作。结果表明: ( 1)存在盆外、盆内碎屑石英以及自生石英 3种石英类型。( 2)盆外(陆源)碎屑石英高通量稀释了龙一
About the first author CHEN Zengyu,born in 1999,master degree candidate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is engaged in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geology research. E-mail: 1952253861@qq.com.
Quartz is a common mineral in shale,but it has a complex origin,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hale gas enrichment. It is particularly tricky to identify the quartz origin after the diagenetic proces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and genesis of quartz minerals in the shale of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in Changning area,southern Sichuan Basin,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ray diffraction(XRD),and helium porosity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TOC)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quartz,including extrabasinal,intrabasinal,and authigenic quartz in the Wufeng-Longmaxi shale of the Changning area,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2)The high flux of extrabasinal(terrigenous)quartz diluted 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3rd layer of Long 1 member,resulting in a general trend of TOC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quartz content. (3)Intrabasinal quartz content correlates positively to TOC content,suggesting that the high abundance of plankton opal skeleton was coupled with the high productivity of organic matter. However,due to the higher preservation efficiency of biological opals compared with organic matter in the weak oxidation or oxidation background of the seabed,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clastic quartz and TOC is abnormally high. (4)Intrabasinal quartz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elium porosity because of the generation of secondary organic pores by the thermal cracking of organic matter that was initially produced with intrabasinal quartz. However,authigenic quartz generated by clay mineral transformatio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elium porosity,which is due to the filling of some primary or secondary pores by authigenic quartz.
由于页岩油气储集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 需要借助人工水力压裂来进行开发。可压裂性作为页岩水力压裂开发中最关键的评价参数, 其主控因素是页岩中的石英含量(Wedepohl, 1971)。石英作为页岩中的常见矿物, 因其具有高变形模量(体积模量约37 GPa, 剪切模量约44 GPa)(Sone and Zoback, 2013), 故页岩中的石英含量可制约页岩在人工水力压裂过程中的脆性变形行为进而影响油气开采效率, 被视为优选“ 工程甜点” 的关键参数(Rybacki et al., 2016)。
页岩中的石英矿物具有多种来源或成因, 总体可划分为碎屑石英、自生石英2大类, 其中碎屑石英又可细分为盆外(陆源)、盆内碎屑石英(Milliken et al., 2016; Dowey and Taylor, 2017)。盆外(陆源)碎屑石英主要是物源区母岩风化后经水动力搬运进入沉积盆地内堆积、埋藏形成的产物; 盆内碎屑石英的来源与沉积盆地内部生物、热液作用有关, 其中生物成因石英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如硅藻、放射虫、硅鞭毛虫、海绵等)的蛋白石骨架(管全中等, 2021)。自生石英则主要是埋藏过程中碎屑石英、铝硅酸盐矿物等发生热化学转化的产物, 呈粒间胶结、颗粒交代等多种样式。自生石英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物蛋白石-A在40~50℃转变为蛋白石-CT, 并在65~80℃转变为充填于粒间孔隙空间的微晶石英(Aplin and MacQuaker, 2011; Peng et al., 2020)。(2)游离硅过饱和而沉淀为自生石英。游离硅主要有2个来源, 一是黏土矿物中相对富硅的蒙脱石, 在20~200℃向伊蒙混层转化, 逐步转变为相对贫硅的伊利石, 最终释放出17%~28%的游离硅(相对于转化前的蒙脱石质量); 二是伊利石在200~300℃逐步转变为白云母, 并最终释放出17%~23%的游离硅(相对于转化前的伊利石质量)(Metwally and Chesnokov, 2012)。(3)碎屑石英颗粒因压溶作用或碎屑石英、长石(如钾长石、钠长石)在二氧化碳、有机酸等作用下发生的溶解— 再沉淀也可形成自生石英(刘国恒等, 2016)。因此, 伴随着成岩演化进程的发展, 页岩中石英矿物的来源及成因逐渐复杂化。
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已经进入高— 过成熟阶段(何贵松等, 2019), 指示了成岩作用中— 晚期。科学判识晚成岩阶段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石英矿物的来源或成因已成为广大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成果: (1)镜下石英矿物所伴生的生物结构或形态(Liu et al., 2019; 孙川翔等, 2019); (2)石英含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呈正相关性(王淑芳等, 2014; Han et al., 2019; 易婷等, 2020; 张福等, 2021); (3)石英含量与生物成因重晶石的相关性; (4)硅元素与铝元素比值高于背景值(Si/Al> 3.11)(王淑芳等, 2014; Dong et al., 2019); (5)硅元素与铝、铁、锰、钙、锆等其他元素间关联异常(Liu et al., 2019), 定性或半定量地探讨了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盆内生物蛋白石对于石英的总体贡献, 但均没能较好地考虑在不同的页岩类型及不同的页岩层段双重背景下石英的具体来源、成因及其对总有机碳的影响, 只是单纯就不同页岩类型或不同页岩层段中的石英进行分析, 进而导致在石英含量与总有机碳(TOC)相关性方面的认识较为片面。如定性认为在不同的页岩类型中硅质页岩生物成因石英多, 而黏土质页岩生物成因石英少、盆外陆源碎屑石英多(Yang et al., 2018); 或认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下部层段生物成因石英多, 而上部层段自生石英逐渐增多, 生物成因石英逐渐减少(Dong et al., 2019)。
本研究将围绕长宁地区新获取的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岩心样品, 开展环境扫描电镜观测、X衍射分析、氦气孔隙度以及TOC测定等研究, 揭示不同层段、不同类型页岩中石英矿物的来源或成因, 进而探讨不同来源石英对于页岩气富集的意义。
在晚奥陶世, 扬子和华夏地块发生汇聚、挤压作用, 四川盆地及其周边陆续形成川中、雪峰山、黔中等一系列古隆起。早志留世,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速度超过古隆起隆升速度, 岛屿被海水淹没。受古隆起围限, 环流发育程度低, 低能、缺氧环境有效抑制了沉积有机质的氧化分解, 加之川中、黔中等古隆起区的物源输入, 导致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发育大套富有机质页岩(郭英海等, 2004; 牟传龙等, 2016; 张福等, 2021; 韦国栋等, 2023)。长宁地区位于四川盆地的南缘(图 1), 是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最早获得商业突破的地区之一(黄金亮等, 2012)。构造上属于川南低陡褶皱带, 受到NE-SW向和NW-SE向构造系的双重作用, 发育一系列NE-SW向或NW-SE向褶皱、断裂, 西自高县以南, 东至叙永县, 消失于叙永构造中(石学文等, 2019)。
结合岩性、海平面升降旋回变化特征和相关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纵向上可将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细分为5个小层, 依次为底部五峰组黑色碳质页岩层以及龙一
本次采集的样品主要来源于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地区罗场向斜东侧及建武向斜周边5口钻井中五峰— 龙马溪组层段的岩心(图 1), 采样层依次为五峰组— 龙一1亚段共5小层。按等间距、采样处无杂质(火山灰)及采样面新鲜等原则进行依次采样, 样品总数为166件。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样品采用Leica EM TIC020设备处理, 加速电压为8 kV, 电流为2.8 mA, 样品在观察前进行红外涂层处理。X衍射分析采用40 kV加速电压和30 mA电流的Cu-Ka辐射对样品进行测试。氦气测试分析前将未被污染的样品粉碎至20~35目颗粒大小, 后将样品放置于10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最后把样品置于样品室内并注入氦气, 从而测定样品的孔隙度。总有机碳(TOC)测定时先将样品用浓度4%的盐酸去除样品中的无机碳, 后把样品置于在高温氧气流中燃烧, 在总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后用红外检测仪测定TOC含量。
X衍射结果显示, 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以石英为主导的脆性矿物含量可高达80%, 但是不同层段脆性矿物含量存在差别。如下部五峰组及龙一1亚段龙一
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普遍含有石英、长石、岩屑、黏土等盆外(陆源)碎屑。盆外碎屑的组成成分中石英含量最高, 其抗风化的能力强, 在水动力作用下经历一定距离的搬运后在盆地中沉积。盆外(陆源)碎屑石英颗粒大小总体介于10~60μ m, 多呈次圆或次棱角状, 偶见棱角状(图 5)。由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碎屑石英颗粒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 (1)受控于压实作用, 盆外(陆源)碎屑石英颗粒的长轴与片状黏土的长轴一起呈现出定向排列特征(图 5-A); (2)部分碎屑石英颗粒受溶蚀作用影响形成粒内溶孔(图 5-B); (3)粒内溶孔较发育的碎屑石英颗粒其抗压实能力相对较弱, 易发生压实碎裂(图 5-C)。
盆内碎屑石英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如硅藻、放射虫、硅鞭毛虫、海绵等)的蛋白石骨架。因生物蛋白石原本的蛋白石成分在多数情况下能被方解石、石英、白云石、黄铁矿或钠长石等自生矿物所交代, 且交代物不能完整保存原有的生物骨架形态, 所以生物蛋白石通常是难以识别的(韩京等, 2019)。但在龙一
4.3.1 颗粒交代石英
生物蛋白石骨架不仅普遍被黄铁矿交代, 由生物蛋白石-A转变而来的半自形或自形自生微晶石英颗粒也部分交代了方解石(图 7-A至7-C)。这些较自形的交代石英颗粒直径普遍小于5μ m, 部分方解石颗粒甚至表现出被石英、黄铁矿同时交代的特征。
4.3.2 石英胶结物
石英胶结物与颗粒交代石英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具有不同特征的晶体形态SiO2来源。石英胶结物以微晶石英(颗粒直径普遍小于1μ m)晶体形态充填于原生粒内孔和基质粒间孔, 常呈连片分布(图7-d至7-f), SiO2主要来源于游离硅过饱和或者长石、碎屑石英颗粒的压溶作用。颗粒交代石英中石英颗粒较微晶石英大(颗粒直径普遍小于5μ m), 连片分布性差, SiO2主要来源于生物蛋白石— A的转化。尽管黏土级颗粒中碎屑黏土占据主导, 但分散于基质中的半自形、自形微晶石英(粒径普遍小于1μ m)似乎是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最普遍的自生矿物。
浮游生物的蛋白石骨架不仅是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盆内碎屑石英的主要来源, 也是页岩中有机质的主要贡献者, 故高盆内碎屑石英组分含量可有效表征高浮游生物产率, 并形成高TOC值。据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石英含量与TOC的交会图显示, 当石英含量由0% 增加到50% 时, 石英含量与TOC呈线性正相关; 当石英含量超过50% 时, 石英含量与TOC呈负相关(图 8-A)。由此可见, TOC与石英含量的关系受盆外与盆内碎屑石英的双重影响, 虽然以生物蛋白石为主的盆内碎屑石英与TOC呈线性正相关, 但受盆外碎屑石英的影响(与TOC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 当石英含量超过某一数值, 即盆内碎屑石英含量增加所带来的TOC增长值小于盆外碎屑石英含量增加所引起的TOC减小值时, 石英总含量与TOC由原先的线性正相关转为负相关。
高TOC值不仅取决于海洋中的高生物有机质产率, 也取决于生物有机质在海底的堆积速率和氧化破坏效率(Stow et al., 2001)。在高生物有机质产率下背景下, 高TOC值受限的主要原因有2点:
1)大量生物有机质被氧化。现代大洋研究表明, 海底生物蛋白石的保存效率可达生物有机质的2~3倍(DeMaster et al., 1996; DeMaster, 2002)。经历一定程度的氧化作用后, 生物蛋白石相对生物有机质更为富集, 可极大提升海底浅埋沉积物中石英与TOC比值。与北卡罗莱纳陆坡、罗斯海槽地区相对比(DeMaster, 2002), 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各小层中石英与TOC的线性相关系数显著偏高、存在明显的石英组分轴截距。这些特征表明各小层中有机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氧化(高乔等, 2019)。但即使有机质全部氧化后(TOC趋近于0), 仍有约10%的生物蛋白石未被氧化(图 8-A)。
2)有机质在高盆外碎屑沉积通量下被稀释。阿帕拉契亚盆地中— 上泥盆统页岩在相对海平面下降期, 盆外(陆源)碎屑通量的增加, 稀释了海底沉积物的TOC(Sageman et al., 2003)。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龙一
页岩在沉积初期的孔隙度可高达80%~90%。但在埋藏过程中, 页岩孔隙度在逐步发生的机械压实或化学压实作用中减小(赵迪斐等, 2016)。尽管生物蛋白石骨架具有一定的抗机械压实能力, 但却非常容易遭受化学压实(Volpi et al., 2003)。近代大洋沉积物研究显示, 新生沉积物在地层温度约40~50℃或者相对古老沉积物在10~20℃的环境下, 即可发生生物蛋白石-A向生物蛋白石-CT的转化(Aplin and MacQuaker, 2011)。
这一转化过程足以将几十米厚页岩的孔隙度, 自75%迅速降低至45%以下。孔隙度降低, 导致页岩密度增大, 二者可共同引起区域性地震反射异常(Davies et al., 2008)。在孔隙度快速降低与流体大量生成的联合作用下, 形成强超压。强超压泄放则又可以导致页岩层发生软沉积物变形(Davies et al., 2006, 2008)(图 9), 进而引起页岩孔隙度的进一步变化。值得注意的是, 不仅生物蛋白石-A向生物蛋白石-CT转化可释放大量富含游离硅的流体, 在20~200℃时, 蒙脱石发生伊利石化也可释放大量富含游离硅的流体。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黏土组分含量介于5%~45%之间(图 8-B), 主要为伊利石、伊蒙混层, 显示了较为彻底的伊利石化进程。在相对开放的系统中, 这些游离硅可运移至邻近储集层内沉淀、胶结, 成为储集层中自生石英的主要来源; 而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中, 这些游离硅主要在页岩层内沉淀, 形成自生石英。尽管很多学者试图从显微形貌(孙川翔等, 2019)、阴极发光(赵建华等, 2016; Han et al., 2019)、元素比例(王淑芳等, 2014)等方面来区分蛋白石和黏土转化过程中的自生石英, 但所获得的结果普适性不强(Liu et al., 2019)。目前广泛认同的观点是, 生物蛋白石转化过程发生在有机质热演化生烃之前, 黏土矿物转化则与有机质热演化生烃过程相伴生。因此, 与生物蛋白石转化相关的自生石英以填充原生基质孔隙为主, 而与黏土矿物转化相关的自生石英不仅可以填充原生基质孔隙, 也可以填充部分次生有机孔隙。故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 与生物蛋白石相伴生的有机质, 在热解过程中生成了大量次生有机孔隙(沈瑞等, 2018; 郑珊珊等, 2019), 导致盆内碎屑石英与氦气孔隙度正相关; 而与黏土矿物转化相关的自生石英填充了部分次生孔隙, 导致部分自生石英与氦气孔隙度负相关(图 8-C)。
1)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存在盆外、盆内碎屑石英以及自生石英3种石英类型。
2)盆内碎屑石英含量与TOC呈线性正相关。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盆内碎屑石英含量与TOC线性相关系数值偏高, 其主要原因是在相同的海底弱氧化或氧化背景下生物蛋白石相对生物有机质具有更高的保存效率。
3)高沉积通量下, 大量盆外(陆源)碎屑石英可稀释有机质丰度, 导致龙一
4)长宁地区五峰— 龙马溪组页岩中, 与盆内碎屑石英相伴生的有机质, 在热解过程中生成了大量次生有机孔隙, 导致盆内碎屑石英含量与氦气孔隙度正相关; 但由于与黏土矿物转化相关的自生石英填充了部分原生或次生孔隙, 造成自生石英含量与氦气孔隙度负相关。
(责任编辑 李新坡; 英文审校 李 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