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术论坛”第1—17期评述
李新坡1, 郑秀娟1, 朱筱敏2, 鲍志东2, 王媛1, 鲜本忠2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社,北京 100083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第一作者简介 李新坡,男,1974年生,博士,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古地理学报》副主编。E-mail: gdlxb_ch@163.com

摘要

以《古地理学报》中文版、英文版编辑部为主,联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古地理学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举办的“古地理学术论坛”,是促进古地理学创新发展、倡导开展公益学术讲座的学术交流平台。从 2022 9月论坛开始至 2024 1月共举办了 17期,共计邀请 21位专家学者(包括外国专家 4位)在论坛作报告。报告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和科技前沿,既有高屋建瓴的沉积古地理学综述,也有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的沉积体系与沉积环境、源汇系统、层序地层学、深水沉积研究,以及与深时古环境重建有关的事件沉积、遗迹化石、古野火、碳酸盐沉积、构造古地理学研究,还包括铝土矿成因等矿产沉积学研究。总体看来,系列报告理论联系实践,既立足基础又关注前沿,受到学者们较高的关注。

关键词: 古地理学术论坛; 沉积古地理; 事件沉积学; 源汇系统; 层序地层学; 深水沉积; 碳酸盐岩; 矿产沉积学
中图分类号:P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24)02-0502-07
Review on the 1st-17th Academic Forum on Palaeogeography
LI Xinpo1, ZHENG Xiujuan1, ZHU Xiaomin2, BAO Zhidong2, WANG Yuan1, XIAN Benzhong2
1 Periodical Press,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0083, China
2 College of G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2249, China

About the first author LI Xinpo,born in 1974,Ph.D.,gradu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2008. He is now the deputy chief-editor of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E-mail: gdlxb_ch@163.com.

Abstract

The Academic Forum on Palaeogeography,which is mainly organized by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s of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in Chinese and English,jointly with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Chinese Society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International Palaeogeography Society and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is an academic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laeogeography and advocate academic exchang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um in September 2022 to January 2024,a total of 17 sessions were held,and 21 experts and scholars(including four foreign experts)were invited to make oral presentations in the forum. The content of the oral reports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rontier,including the review of sedimentary palaeogeography from a strategic position,the sedimentary system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ource-sink system,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ep-water environment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petroleum exploration,the deep palaeoenvironment reonstruction related studies including event sedimentation,ichnofacies and ichnoassemblages,paleo-wildfire,carbonate sedimentation,tectono-palaeogeography,and mineral resource sedimentology such as the genesis of bauxite research, etc. In summary,these reports closely concerning petroleum and other mineral resource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Academic Forum on Palaeogeography; sedimentary palaeogeography; event sedimentology; source-sink system; sequence stratigraphy; deep water sedimentation; carbonate rock; mineral resource sedimentology
1 论坛创办

2022年5月份,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共同酝酿发起成立学术论坛, 进行在线学术交流。随后成立了论坛委员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朱筱敏教授担任委员会主席, 委员由来自《古地理学报》编委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热心参与论坛工作的专家老师担任, 论坛被正式命名为“ 古地理学术论坛” , 并设立了论坛章程。根据论坛章程, “ 古地理学术论坛” 每月举办1次, 时间定在每月第2周的周五晚上。之后由论坛委员会成员推荐、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2022— 2023年度论坛报告安排, 并于2022年9月9日举办了首次论坛, 其由腾讯会议和蔻享学术在线同步直播, 取得了较大的学术影响。2022年7月在北京成立的国际古地理学会, 也成为论坛的举办单位。

2 论坛举办概况

截至2024年1月, 古地理学术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17期, 共计有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21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作报告(表1), 其中包括国内专家17人, 来自国外的专家4人(美国2人, 英国和加拿大各1人)。这些专家学者中, 既有长期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学名师和研究人员, 也有不少学有所成、担任重要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青年学者。每期论坛都设置专职主持人。

通过灵活的在线直播, 古地理学术论坛的报告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论坛报告在“ 蔻享学术” 平台都有数千次浏览量, 获得了远超线下报告的社会效益。

古地理学术论坛的宗旨是促进古地理学创新发展、倡导开展开放的学术交流。中国的古地理学积极有效地为各种矿产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预测和勘探服务, 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冯增昭, 2009), 同时, 中国油气勘探向非常规油气资源等方向的转变必将促进相关基础学科理论的发展。论坛第1— 17期的内容丰富多彩(表1), 除了与油气勘探生产关系密切的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计10期)外, 还有岩石学与地层学(共3期)、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共2期)、构造古地理学(共1期)、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共1期), 具体内容详见第3部分。

表 1 古地理学术论坛1— 17期信息统计 Table1 Statistics of the 1st-17th Academic Forum on Palaeogeography

截至2024年1月30日, 17期论坛报告通过“ 蔻享学术” 直播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支持视频回放的论坛报告一般播放量在2800次以上, 不支持回放的报告播放量一般在2800次以下(图 1), 当然, 这个数据会受论坛举办时间及视频上线时间的影响。考虑到播放次数受到是否支持回放的影响, 按“ 支持回放、播放量3000以上” 和 “ 不支持回放、 播放量2000以上” 算热点报告, 可以看出: 扇与分支河流体系、 事件沉积、 铝土矿矿产沉积、 古野火与古生态、 构造古地理再造、 深水沉积等研究方向受关注程度较高, 其中事件沉积从2010年代以来, 一直受到学界持续关注; 源汇系统、层序地层学、超强潮河口沉积及湖盆砂体分布等相关报告与油气勘探密切相关, 是论坛的“ 亮点” 之一; 碳酸盐岩和遗迹化石研究与古环境重建关系密切, 相关报告聚焦重要概念和理论,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总体看来, 与油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联系紧密的报告受到的关注相对较高, 基础理论研究受到的关注相对略少一些。

图 1 古地理学术论坛视频播放量统计
播放量数据来自蔻享学术平台(https://www.koushare.com), 时间截至2024年1月30日
Fig.1 Diagram showing statistics of plays of videos from the Academic Forum on Palaeogeography

3 论坛第1— 17期主要内容回顾
3.1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古地理学发展与沉积学研究密切相关。在第2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上, 深时气候与环境、构造与火山沉积学、环境与灾害沉积学、生物沉积过程、陆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现代沉积过程、资源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和地球科学研究新方法技术成为会议的热点(朱筱敏等, 2023a)。

在论坛第1期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朱筱敏教授的报告“ 中国沉积古地理学近期进展讨论” 介绍了中国古地理学研究概况(郑秀娟等, 2021)。内容包括: 源汇系统、浅水三角洲、重力流、细粒沉积和碳酸盐岩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构造古地理、地震沉积学和全球多信息大数据等研究方法技术进展, 含油气盆地、聚煤区以及其他矿产应用成果突破进展, 中国特色古地理理论方法研究, 多信息多尺度古地理编图以及沉积古地理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等。

3.1.1 沉积体系与沉积环境

分支河流体系:长江大学张昌民教授在论坛第2期的报告“ 冲积扇, 河流扇, 巨型扇与分支河流体系: 定义, 特征及其相关性” , 从不同沉积体系的原始定义和经典模式出发, 阐明冲积扇、河流扇、巨型扇和分支河流体系等不同术语的内涵差异和相互联系, 以及不同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和模式差异; 分析分支河流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为分支河流体系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 对定量重建陆相沉积体系、预测油气储集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并指出了分支河流体系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未来前景。

超强潮河口相:同济大学范代读教授在论坛第8期“ 超强潮河口沉积相模式” 的报告中, 关注了常见于被动大陆边缘、发育巨大规模潮成砂体、可以作为重要油气储集层的强潮河口沉积。该报告在潮控河口发育演化认识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典型涌潮沉积和潮汐韵律沉积的研究进展, 通过古今对比研究, 讨论强潮河口沉积相模式和主要相标志。

陆相湖盆砂体分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纪友亮教授在论坛第14期“ 陆相湖盆复合砂体叠置模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的报告中, 通过对中国东部及中西部典型陆相湖盆的勘探实践、野外露头解剖和现代沉积考察, 总结了陆相湖盆三角洲— 滩坝复合砂体的分布模式。报告最后提出了复合砂体地质编图法。

深水牵引流沉积:昆明理工大学李向东教授在论坛第16期的报告聚焦于深水牵引流沉积。他的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上奥陶统深水牵引流沉积” 介绍了利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该地区等深流沉积和内波、内潮汐沉积进行研究所取得的认识。

3.1.2 事件沉积

地质事件与沉积作用关系密切(鲜本忠等, 2014), 甚至存在大规模成矿事件和重大地质事件之间的耦合关系(杜远生等, 2020)。论坛共有3期报告和事件沉积有关, 其中2位中国学者总结了风暴事件、洪泛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 1位外国学者则介绍了从野外沉积学角度对板块碰撞和行星撞击地球事件的认识。

风暴沉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杜远生教授在论坛第5期的报告为“ 从将今论古的角度看地史时期的风暴沉积” 。该报告从现代热带风暴(台风)的起源、结构、路径、演化入手, 探讨热带风暴的大气运动、海岸及近岸盆地不同沉积环境的水体运动和沉积作用, 总结不同环境下的风暴沉积序列, 并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自伊迪卡拉纪到三叠纪的风暴沉积分布及特征。

洪泛事件的成因:卡尼期洪泛事件(CPE)是三叠纪最夺目的气候变化事件, 目前对该地质事件的成因还存在争议。成都理工大学时志强教授在论坛第10期的报告“ 中国晚三叠世卡尼期洪泛事件研究进展” , 介绍了与该事件在中国四川盆地、南盘江盆地、济源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海、陆相沉积中的地质记录有关的研究成果, 为CPE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欧亚板块碰撞和行星撞击地球事件:英国阿伯丁大学的终身荣誉教授Ben Kneller在论坛第17期的报告“ 白垩纪— 古近纪界线附近2个地质事件的解释: 野外沉积学的重要性” , 以中国西藏和墨西哥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附近的深水沉积露头为例, 展示野外沉积学对于进一步揭示具有全球意义的2个事件— — 欧亚板块碰撞和行星撞击地球的重要作用。

3.1.3 源汇系统与物源分析

源汇系统研究是成因地层学的内容之一(王俊辉和鲜本忠, 2023)。依据源汇系统的研究, 不仅能够成功地辨认出不同时段侵蚀的岩石类型, 而且能够恢复造山带的古地理和隆升剥蚀历史(李双应等, 2019)。2个外国学者的相关报告既有源汇系统研究的进展和实例研究, 也有利用大数据建立源区砂岩成分预测模型的介绍。

源汇系统研究进展:美国堪萨斯大学讲席教授Mike Blum在论坛第3期的报告“ 源汇系统研究进展: 以北美地区和喜马拉雅— 孟加拉湾源汇系统为例” , 首先介绍源汇系统研究的重要进展, 如地貌比例关系、沉积物搬运分散和源汇要素耦合关联等。在此基础上, 报告重点介绍在“ 北美地区典型源汇体系(阿尔伯塔油砂与墨西哥湾)” 以及“ 世界上最大的源汇系统(喜马拉雅— 孟加拉湾源汇系统)” 研究中所取得的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沉积物物源定量预测:美国阿肯色大学地质系Glenn Sharman副教授在论坛第15期报告“ 沉积物物源的定量预测: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砂岩成分” , 介绍使用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砂岩成分数据来训练一系列的随机森林元估算器, 预测石英(Q)、长石(F)和岩屑(L)颗粒类型及8个子组成的相对丰度。经过训练的随机森林模型被应用于全球河流流域的数据集, 生成了全球第1个砂岩成分预测(GloPrSM)模型。

3.2 沉积岩石学与地层学

沉积岩石学和地层学研究是重建深时古环境的重要基础。层序地层学不仅为盆地分析提供了等时地层格架, 也为沉积古地理研究和沉积矿产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综合构型, 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受到广泛欢迎(朱筱敏等, 2023b)。碳酸盐岩沉积学是近年来沉积学研究的热点(朱筱敏等, 2023a), 与地球科学研究以及能源勘探等密切相关, 而细粒沉积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促进了对沉积岩中火山物质作用的研究。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Octavian Catuneanu在论坛第4期“ 层序地层学进展” 报告中的主要内容为: (1)运用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图像阐明层序地层学中的重要概念; (2)介绍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以及模拟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作用; (3)讨论层序研究中的尺度与地层分辨率问题, 以及层序应用的工作流程; (4)描述地层格架的三维结构特征及其与沉降、沉积速率相关的变化性。

鲕粒岩新认识:鲕粒岩作为碳酸盐岩中一类常见的岩石类型, 在沉积地质学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已得到广泛体现。西南石油大学李飞副研究员所作的论坛第6期报告“ 鲕粒岩在古地理学和沉积学研究中的新认识” , 讨论了近年来关于鲕粒和鲕粒岩的新认识, 以及相关认识在古地理学和沉积学领域的潜在价值。

碳酸盐生产工厂:近年来碳酸盐岩地层沉积学研究的主要热点和重心, 完全由“ 沉积相模式” 深入聚焦到了“ 生产工厂模式” (颜佳新等, 2019), 如何理解和表达相关术语概念、开展深入研究时如何设计调整研究思路和视角, 备受大家重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颜佳新教授在论坛第6期的报告“ 再谈碳酸盐生产工厂: 模式、术语与实践” 结合研究实践, 对此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沉积岩中的火山物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朱世发教授在论坛第9期的报告“ 沉积岩中的火山物质: 来源、识别、蚀变及研究意义” , 认为沉积岩中的火山物质来源包括火成岩母岩风化、火山灰空降、火山碎屑物再搬运以及深部热液物质上涌等。粗粒的、弱蚀变的火山碎屑容易被识别, 蚀变的细粒火山玻璃常与自生沸石等矿物共生或被交代。中基性火山物质蚀变为埋藏白云化作用提供铁、镁离子; 探讨了火山物质对深部储集层潜在的影响。

3.3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近年来, 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胡斌等, 2021)。根据不同环境中的遗迹化石的研究成果进行古环境恢复是近年来生物古地理学研究的亮点, 而利用古野火作用于陆地植物系统留下的痕迹则为深时古气候变化、古生态环境波动等科学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海洋环境的遗迹化石:河南理工大学胡斌教授在论坛第7期的讲座“ 海洋沉积环境中的遗迹相与遗迹组合” , 主要介绍海洋沉积环境中的生物成因构造(遗迹化石), 内容包括遗迹相的概念、遗迹相模式的建立、古代生物活动的不同底质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遗迹相和遗迹组合特征等。

利用遗迹化石相标志重建古环境:遗迹化石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赋含有古环境和古生态重建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龚一鸣教授在论坛第7期的报告“ 遗迹化石与古环境” , 在简要介绍遗迹化石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 聚焦利用相标志重建古环境工作中的2个科学问题: 如何重建古环境的格局和细节?如何正确使用“ 活的” 和“ 死的” 相标志?

古野火研究:惰质组是古野火事件的重要标志, 是研究古野火事件的关键, 可以为恢复泥炭沼泽的古环境提供有效途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邵龙义教授在论坛第12期的报告“ 古野火及其对地球生态的影响” , 对惰质组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讨论了惰质组及相关地球化学指标在古野火研究中的应用, 并依据华南晚二叠世、华北石炭纪— 二叠纪、西北侏罗纪以及东北早白垩世资料, 探讨古野火对生态系统和地质事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3.4 构造古地理学

构造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理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特征的科学, 是研究地表过程和能源、资源矿产分布预测的重要基础; 中国构造古地理研究有望在包括不同地质时期的板块、陆块、造山带与盆地等的分布位置, 即定位问题等诸多方面取得进展(何登发, 2024)。论坛第13期的2个报告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者进行古大陆再造研究的2个实例。

古大陆再造实例一:华南早古生代广西运动的成因及驱动机制是近年来华南基础地质研究中关注度最高、进展最快、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亚军教授的报告“ 华南新元古代晚期— 早古生代古大陆再造” , 结合岩浆— 变质作用、构造变形以及生物地层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从碎屑岩物源分析的角度分析新元古代晚期— 早古生代华南板块在冈瓦纳大陆中的板块古地理位置以及广西运动的机制问题。

古大陆再造实例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伟教授的报告“ 印度西北缘元古宙盆地演化和古大陆再造” , 聚焦盆地演化和造山过程, 介绍印度西北元古宙盆地的基本情况, 从物源分析和盆地构造演化的角度, 结合关键地质事件, 探讨印度和华南在元古宙超大陆旋回中的亲缘性。

3.5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矿产沉积学是应用沉积学的一个分支(杜远生等, 2020)。论坛第11期的2个报告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杜远生团队在铝土矿成因和成矿作用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铝土矿成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学飞教授的报告“ 华北石炭纪喀斯特型铝土矿成因探讨” 认为: (1)华北石炭纪喀斯特型铝土矿源岩为异地来源, 区带上存在明显变化; (2)铝土矿成矿环境以还原— 碱性的喀斯特型洼地环境为主, 成矿机制在区带上存在变化, 其形成过程受到晚石炭世南部弧地体的碰撞增生以及同期的火山活动影响; (3)南部挤压形成的盆地及同期的火山作用是导致华北短期内大规模铝土矿形成的关键要素。

铝土矿成矿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余文超教授的报告“ 中国铝土矿成矿作用的物质来源与深时环境因素: 进展与讨论” 认为: (1)铝土矿化作用、红土化作用或热带成壤作用是在热带风化机制中的风化作用不同表现形式; (2)中国重要的晚古生代铝土矿资源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物质来源; (3)中国晚古生代铝土矿化作用除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因素外, 古气候、海平面变化、古水文条件等深时环境因素也需加以考量。

4 结语

古地理学术论坛第1— 17期报告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的生产实践与科技前沿, 报告内容以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为主, 与油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联系紧密的报告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与古地理环境再造有关的事件沉积、构造古地理等研究也是目前学者关注的重点, 野火、火山因素的引入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前17期学术报告共有12位专家学者主持, 分别是: 鲍志东、旷红伟(2)、龚承林、李攀(2)、余文超(2)、刘喜停、张立军、吴晓、朱筱敏(3)、杜远生、徐杰和何幼斌。他们不仅参与了报告专家的邀请工作, 还以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点评, 为每期的学术报告锦上添花, 为论坛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古地理学术论坛采用在线学术交流的方式, 充分利用了当今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便利条件, 使得专家学者与听众足不出户而畅通无阻地进行学术交流。论坛将继续邀请古地理学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做报告, 为广大科研人员、学生等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为中国资源勘探相关的科研和生产服务。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共同促进古地理学术论坛的发展!

致谢 感谢两位评审老师的中肯意见和建议!感谢所有给古地理学术论坛推荐报告的老师!感谢所有参与论坛主持和报告的专家学者!感谢给论坛直播提供支持的蔻享学术平台工作人员!感谢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古地理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领导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 张西娟; 英文审校 刘贺娟)

参考文献
[1] 杜远生, 余文超, 张亚冠. 2020. 矿产沉积学: 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方向. 古地理学报, 22(4): 601-619.
[Du Y S, Yu W C, Zhang Y G. 2020. Ore sedimentology: a develop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direction of sedimentology.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2(4): 601-619] [文内引用:2]
[2] 杜远生, 周琦, 张连昌, 余文超. 2020. 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沉积成矿作用(代序言). 古地理学报, 22(5): 807-811.
[Du Y S, Zhou Q, Zhang L C, Yu W C. 2020. Major geological events and large-scale sedimentary mineralization(preface).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2(5): 807-811] [文内引用:1]
[3] 冯增昭. 2009. 中国古地理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亮点. 古地理学报, 11(1): 1-11.
[Feng Z Z. 2009. Definition,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bright spots of palaeogeographic of China.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11(1): 1-11] [文内引用:1]
[4] 何登发. 2024. 构造古地理学: 揭示圈层动力过程整合的重要窗口. 古地理学报, 26(1): 75-77.
[He D F. 2024. Tectonopalaeogeography: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for intergration of geosphere dynamics process.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6(1): 75-77] [文内引用:1]
[5] 胡斌, 齐永安, 宋慧波, 牛永斌, 张立军, 郑伟, 王长征. 2021. 中国遗迹学研究十年进展. 古地理学报, 23(2): 284-320.
[Hu B, Qi Y A, Song H B, Niu Y B, Zhang L J, Zheng W, Wang C Z. 2021.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ichnology in recent ten years.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3(2): 284-320] [文内引用:1]
[6] 李双应, 魏星, 谢伟, 程成, 李敏, 胡博, 柴广路. 2019. 从源到汇: 大别造山带物源区与合肥盆地南缘中生代沉积耦合关系: 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 古地理学报, 21(1): 82-106.
[Li S Y, Wei X, Xie W, Cheng C, Li M, Hu B, Chai G L. 2019. From source to sink: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Dabie Shan Orogen provenance and Mesozoic sediments of the south-margin of Hefei Basin, based on the evidence of detrital zircon ages.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1(1): 82-106] [文内引用:1]
[7] 王俊辉, 鲜本忠. 2023. 冲积河流平衡的再认识. 古地理学报, 25(5): 1011-1031.
[Wang J H, Xian B Z. 2023. Revisiting the concept of alluvial river grade.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5(5): 1011-1031] [文内引用:1]
[8] 鲜本忠, 朱筱敏, 岳大力, 郑秀娟. 2014. 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 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 古地理学报, 16(6): 816-826.
[Xian B Z, Zhu X M, Yue D L, Zheng X J. 2014. Current hot topics and advances of sedimentology: a summary from 19th 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ical Congress.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16(6): 816-826] [文内引用:1]
[9] 颜佳新, 孟琦, 王夏, 刘志臣, 黄恒, 陈发垚, 郭全鼎. 2019. 碳酸盐工厂与浅水碳酸盐岩台地: 研究进展与展望. 古地理学报, 21(2): 232-253.
[Yan J X, Meng Q, Wang X, Liu Z C, Huang H, Chen F Y, Guo Q D. 2019. Carbonate factory and carbonate platform: progres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1(2): 232-253] [文内引用:1]
[10] 郑秀娟, 杜远生, 朱筱敏, 刘招君, 胡斌, 吴胜和, 邵龙义, 旷红伟, 罗静兰, 钟大康, 李华, 何登发, 朱如凯, 鲍志东. 2021. 中国古地理学近十年主要进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40(1): 94-115.
[Zheng X J, Du Y S, Zhu X M, Liu Z J, Hu B, Wu S H, Shao L Y, Kuang H W, Luo J L, Zhong D K, Li H, He D F, Zhu R K, Bao Z D. 2021. The main progresses of Chinese palaeogeography in the past decade. 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40(1): 94-115] [文内引用:1]
[11] 朱筱敏, 陈贺贺, 谈明轩, 李顺利, 秦祎, 杨棵. 2023 a. 从太平洋到喜马拉雅的沉积学新航程: 2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研究热点分析. 沉积学报, 41(1): 126-149.
[Zhu X M, Chen H H, Tan M X, Li S L, Qin Y, Yang K. 2023 a. A new journey in sedimentology from the Pacific to the Himalayas: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pots from the 21st 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ical Congress.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41(1): 126-149] [文内引用:2]
[12] 朱筱敏, 王华, 朱红涛, 邵龙义, 纪友亮. 2023 b.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及发展关注. 石油学报, 44(8): 1382-1398.
[Zhu X M, Wang H, Zhu H T, Shao L Y, Ji Y L. 2023 b.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focuses of continent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Acta Petrolei Sinica, 44(8): 1382-1398] [文内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