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王东东,1983年生,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学、能源地质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E-mail: wdd02_1@163.com。
华北地区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地层中广泛发育菱铁质结核层,同沉积阶段形成的菱铁质结核中蕴含了丰富的沉积期古环境信息。以华北东部山东淄博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菱铁质结核层为例,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测试与分析,开展菱铁质结核的成因条件、成岩阶段、古环境等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 (1)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是在同沉积阶段形成的,菱铁质结核内部的化学成分及特征可以有效地反映沉积期的古环境特征; (2)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于海陆过渡相的半咸水、弱还原—还原、弱碱性—碱性环境; (3)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于早二叠世Asselian-Sakmarian过渡期(295.6±1.1—296.7±1.1 Ma),对应早二叠世不连续的冰期P1末期; (4)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期,陆地风化程度较高,气候整体温暖湿润; 陆表海的底层海水温度介于9.3~19.6 ℃之间,平均为13 ℃。
About the first author WANG Dongdong,born in 1983,associate professor,doctoral supervisor,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sedimentology and energy geology. E-mail: wdd02_1@163.com.
Siderite nodule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Late Paleozoic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facies strata in North China. The siderite nodules formed in the syndepositional stage contain rich sedimentary paleo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iderite nodule layer within the Taiyuan Formation in the Zibo area of eastern North China. By conducting petrological,sedimentological,and geochemical analyses,we explore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diagenetic stage,and paleoenvironmental context of the siderite nodul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siderite nodules in Zibo area were formed in the syndepositional stag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derite nodules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ary period;2)Siderite nodules were formed in brackish water,weak reduction-reduction,weak alkaline-alkaline environment of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facies;3)The siderite nodules were formed in the Early Permian Asselian-Sakmarian transition period(295.6±1.1~296.7±1.1 Ma),correlating with the terminal phase of the Early Permian’s discontinuous glacial P1;4)During their formation,the region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terrestrial weathering,with a generally warm and humid climate. The bottom seawater temperature of the epicontinental sea was between 9.3 ℃ and 19.6 ℃,with an average of 13 ℃.
菱铁质结核是沉积岩中较常见的一种包体, 是Fe2+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和富集的结果。研究表明, 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硫离子浓度、二价铁离子浓度、有机质的丰度、温度等条件控制着菱铁质结核的形成, 且氧化还原条件和酸碱度为主控因素(Bojanowski and Clarkson, 2012; Baumann et al., 2016)。菱铁质结核的形成环境需要大量的二价铁离子(Fe2+)与
本研究以华北东部淄博地区海陆交互相太原组地层中的菱铁质结核层为研究对象, 查明菱铁质结核的成因阶段、古环境特征等信息, 同时进一步丰富铁质碳酸盐岩成因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古环境方面的指示意义。
淄博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盆地东部, 地史中发生过多期构造运动, 构造形态复杂(图 1)。淄博地区属于典型的华北地层区, 古生代地层发育较全; 石炭— 二叠系由老至新依次发育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图 2)。其中, 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 在整个华北东部地区均有分布, 厚度约为180 m, 由灰岩、泥岩、页岩、煤层、砂岩组成, 发育有菱铁质结核层。
晚古生代, 华北东部地区发育潮坪、障壁— 潟湖、河控浅水三角洲和河流— 湖泊4大沉积体系(吕大炜, 2006)。本溪组及太原组中下部主要发育潮坪、障壁— 潟湖沉积; 太原组顶部至山西组主要发育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 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为陆相沉积。淄博地区晚古生代先后发育了台地— 潟湖— 障壁岛— 潮坪沉积, 菱铁质结核主要发育在潮坪— 潟湖环境(图 2)。
本研究所用到的样品均采集于淄博地区的钻井Wk03, 该钻井揭示在太原组主要发育3层典型的菱铁质结核层, 自下而上菱铁质结核样品编号为JH3、JH2、JH1(图 2)。
扫描电镜(SEM)测试, 仪器型号: 飞纳电镜能谱一体机PhenomProX。在正常室温和湿度下, 施以10 kV或15 kV的加速电压, 进行背散射、二次电子、能谱分析。
X射线衍射测试, 仪器型号: D8-Advance, X射线衍射仪。全岩X衍射测试前, 需要将样品进行预处理, 采测试标准为GB/T14506.14-2010《硅酸盐岩化学分析方法》。
主微量元素测试, 选取一些保存较好的样品将表面的氧化物和污渍清理干净, 然后制成大小10× 10 mm~32× 32 mm、厚度在1~20 mm范围内的块状样品, 进行大量的点扫描和线扫描测试矿物的主微量元素浓度。主量元素测试, 仪器型号: AL104, PW2404X射线荧光光谱仪; 微量元素测试, 仪器型号: ELEMENTXR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测试标准为GB/T14506.30-2010《硅酸盐岩化学分析方法》。
碳氧同位素测试, 仪器型号: MAT-253,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将100~300 μ g的样品粉碎至200目的粉末, 在25 ℃下, 将样品粉末与高浓度的磷酸(100%)进行反应, 收集产生的CO2用于δ 13C和 δ 18O 的测试。测试标准为SY/T5238-2019《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δ 13C与 δ 18O 测试均以PDB为标准。为了减少试验数据的偶然性, 对进行主、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的样品同一位置进行了2次测验, 以增强数据的科学性。
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呈层状分布在太原组中, 厚度在8~20 cm之间, 结核呈大小不等的椭圆— 圆形, 直径1~5 cm。结核层多与泥质细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交互出现, 大都出现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层位, 植物碎屑等非常丰富(图 3)。
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的矿物成分包括(表 1): (1)碳酸盐矿物, 主要为菱铁矿和方解石, 且以多种形态分布的菱铁矿为主(47.7%~58.3%, 图 4); 方解石(0.3%~1.5%)呈星点状充填在结核缝隙中。(2)碎屑矿物, 主要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 以石英为主(11.8%~14.6%), 颗粒完整, 直径在0.2~5.0 μ m之间; 长石含量较少。(3)黏土矿物, 含量在17.2%~30.7%之间, 以高岭石为主, 无规律地充填在各矿物之间。(4)硫化物: 以黄铁矿为主(4.5%~9.1%), 呈多种形态, 发育在菱铁矿周边甚至被菱铁矿包裹着。
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中常量元素Fe的含量(表 2)介于43.87%~53.92%, 平均为48.84%, 铁质含量相差较小, 分布比较均匀。Si的平均含量为18.16%, Mg、Ca、Na、K、Ti、P的平均含量都较低, P的含量最少, 平均含量仅为0.04%。而围岩中常量元素以Si为主, 介于55.58%~70.04%之间, 平均62.26%, 其次为Al, 含量介于16.73%~20.35%之间。Fe的含量为2.66%~6.40%, 相对结核较少。Mg、Ca、Na、K、Ti、P元素含量与结核类似, 含量均低, 其中, P元素含量相较结核有略微增加; 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中微量元素以Co、Zn、Ba、V为主, 但除了Co元素之外, 其他元素都明显亏损于地壳(表 3)。
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稀土元素的含量(Σ REE)比较低, 在(151.9~418.8)× 10-6之间, 平均276.7× 10-6。Σ LREE/Σ HREE介于6.3~11.0之间, 平均7.7(表 4)。δ 13C(PDB)值在-0.9‰ ~-3.9‰ 之间, 平均-2.5‰ ; δ 18O(PDB)值在-6‰ ~-3.6‰ 之间, 平均-4.5‰ (表 5)。
4.1.1 野外分布形态与矿物特征
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呈层状分布, 与上下岩层呈平行整合接触, 没有切穿围岩层理(图 3-A); 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到层状、块状等泥晶菱铁矿(图 4)(Wang et al., 2023); 结核内存在多种形态的黄铁矿, 以草莓状较常见(图 5),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结核形成于同生成岩阶段(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3)。
4.1.2 δ 13C与 δ 18O 的相关性
一般认为, δ 13C与 δ 18O 表现离散状态且不具明显正相关性, 则指示菱铁质结核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比较弱(毛玲玲等, 2014)。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中的δ 13C平均值为-2.5‰ 、
4.1.3 δ 18O 组成特征
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是成岩作用的敏感指标, δ 18O值的降低往往是与大气降水或热液流体发生同位素交换的结果, Kaufman和Knoll(1995)通过研究碳酸盐岩中的 δ 18O 组成, 认为岩石样品中记录的变化最小的 δ 18O 值与新元古代海水的原始δ 18O(-5‰ ~0‰)记录的值一致。
一般认为,
4.1.4 稀土元素特征
Shields和Stille(2001)认为随着成岩过程的进行, 沉积岩中REE配分模式表现为Ce逐渐富集, Eu逐渐亏损, MREE逐渐富集。因此, 稀土元素的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物是否受到成岩作用影响。一般认为, δ Ce与δ Eu呈明显的相关性且δ Ce与Σ REE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时, 说明成岩作用对稀土元素的丰富程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苑广尧和李凤杰, 2023)。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中δ Ce与δ Eu、δ Ce与Σ REE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2744和0.0534, 相关性很差(表 4), 表明菱铁质结核层内稀土元素基本没有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
菱铁质结核形成的稳定区域比较狭窄, 其形成的稳定与黄铁矿的稳定区域有一部分重叠(Hatch and Leventhal, 1992)。一般来说, 菱铁质结核的形成需要一定的pH值与氧化还原范围才会形成稳定的菱铁质结合区域(pH值通常介于7.0~7.8之间, 据张一杰, 2020; 氧化还原电位(Eh)介于-0.3~0之间, 弱还原— 还原环境)。本研究通过元素分析, 黄铁矿特征探讨研究区菱铁质结核的成因条件特征。
4.2.1 氧化还原条件
(1)敏感元素比值法
在沉积物中, U、V、Ni、Cu、Zn等元素为氧化还原敏感元素。Cu和Zn在沉积过程中因介质氧逸度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沉积分带, 当介质的氧逸度降低时, 保存在沉积物中的Cu会向Zn过渡, 导致Cu/Zn的值减小, 因此可利用沉积物中的Cu/Zn值来指示沉积环境含氧量的变化; Ni为亲硫元素, 在氧化条件下溶于水, 在还原条件下富集并形成沉淀(NiS)(樊秋爽等, 2022)。一般认为Cu/Zn、V/(V+Ni)值可以作为氧化还原变化的有效指标, Cu/Zn< 0.38时反映缺氧环境, V/(V+Ni)值为0.46~0.60反映贫氧环境(樊秋爽等, 2022; 腾格尔等, 2004)。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中的Cu/Zn值介于0.04~0.39之间, 平均0.25; V/(V+Ni) 值介于0.37~0.72之间, 平均0.54(表 6)。上述指标指示菱铁质结核形成于弱还原— 还原的陆表海底层海水环境中。
(2)黄铁矿特征
黄铁矿的粒径、数量和颗粒大小及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态特征可以有效地指示菱铁质结核形成时的氧化还原条件(Wei et al., 2016; 樊秋爽等, 2022)。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内黄铁矿含量为4.5%~9.1%, 含量较大; 可清晰见草莓状、自形晶体及团窝状3种形态的黄铁矿, 且以草莓状为主(图 5), 反映菱铁质结核形成于还原性的陆表海底层海水环境中。
4.2.2 酸碱度条件
通过菱铁质结核中的Fe、Co、Ni含量, 可以定量反映沉积环境中的酸碱度条件。在地表沉积体系中, Fe、Co、Ni元素经风化剥蚀后, 会按照不同的水介质条件迁移沉淀, 进而发生分离。在酸性条件下, 游离氧将Fe2+氧化成Fe3+进而形成(Fe2O3· nH2O)沉淀, 却无法氧化Co和Ni使其沉淀。在碱性条件下, 游离氧不仅能氧化Fe2+, 还能使CO2+氧化并形成(CoO· OH)沉淀, 但基本不能Ni2+氧化, 从而Ni能迁移得更远, 进一步与Fe和Co发生分离(许琪, 1991)。
许琪(1991)通过深入研究沉积物中Fe、Co、Ni含量与沉积介质pH的关系, 得到一经验公式用以反演沉积环境的pH值:
通过公式反演, 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于7.3~8.3的pH环境中, 平均值为7.7(表 5)。反映研究区菱铁质形成于弱碱性环境中。
4.2.3 古盐度特征
菱铁质结核中的 δ 18O 与δ 13C组成特征、主微量元素比值特征, 可以恢复成因环境中的古盐度。
(1)碳、氧同位素法
碳酸盐岩中δ 13C、δ 18O数值会随着盐度的变化而变化且呈正相关性; δ 13C与盐度的关系更密切, 且受到成岩作用与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温度每上升1 ℃, δ 13C仅增加0.035‰ (伊海生等, 2007)。
本研究为二叠纪煤系中菱铁质结核样品, 需要消除年代效应对 δ 18O 值影响(邵龙义等, 1996)。以第四纪海相碳酸盐岩的 δ 18O 值为标准(δ 18O=-1.0‰), 而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 δ 18O 值约为-3.6‰ , 二者相差2.6‰ 。可用Δ δ 18O=-2.6‰ 将晚古生代二叠纪碳酸盐岩的 δ 18O 值校正成相当于第四纪样品的 δ 18O 值(表 5)。Keith和Weber(1964)将δ 13C与 δ 18O 用于恢复古盐度, 并提出了一个古盐度计算公式:
Z=2.048× (δ 13C+50)+0.498× (δ 18O+50)(PDB标准)
式中, δ 13C、δ 18O均以PDB为标准。若Z> 120, 则指示咸水环境; 若Z< 120, 则指示淡水环境。
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中Z值介于118.3~123.8之间, 平均值为121.3, Z值分布在120左右(表 5), 且δ 13C与Z值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2=0.95), 反映了沉积期为海相与陆相过渡的状态。
(2)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比值法
研究表明, Sr、Ba、Th、U元素对沉积环境的盐度变化较为敏感。水体盐度比较低时, Sr、Ba元素均以重碳酸盐岩的形式存在。当水体盐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Ba元素会与水体中的硫酸根离子结合形成BaSO4沉淀, 导致Sr元素的含量相对富集。Sr/Ba值大小与古盐度的高低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汪宗欣, 2018); Th、U元素会因表生风化而分离, U元素容易被化学淋滤而随水迁移, 在海相中的含量较为富集。Th元素则更易被黏土矿物和残留物吸附于岩层之中, 其在陆相中更为富集。Th/U值可以有效地指示海陆环境(王宪峰等, 2020)。
因此, Sr/Ba、Th/U值可以用来恢复古盐度, 当Sr/Ba< 0.5, 指示陆相环境; 0.5< Sr/Ba< 1, 指示过渡相环境; Sr/Ba> 1, 反映海相环境(汪宗欣, 2018)。Th/U> 7.0, 指示陆相环境; 2.0< Th/U< 7.0, 指示过渡相环境; Th/U< 2.0, 指示海相环境(王宪峰等, 2020)。
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中Sr/Ba值介于0.44~0.61之间, 平均值为0.53(表 6); Th/U值介于3.50~4.50之间, 平均值为4.04(表 6); 反映了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于海陆过渡相环境。
时间序列分析法认为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会引起太阳平均辐照率的周期性变化, 这些变化会记录在沉积地层中, 其研究的主要周期为~405 ka长偏心率、~100 ka短偏心率、~40 ka斜率和~20 ka岁差(Strasser et al., 2006)。
天文周期强迫作用可以在宏观上对地表环境、生物群和气候等施以影响(Husinec and Read, 2018)。Laskar等(2011)计算出过去250 Ma到未来250 Ma时间范围内的天文周期参数解决方案, 认为长偏心率周期(~405 kyr)在整个中生代范围内(250 Ma以来)的计算误差极小。天文周期分析也逐渐扩展到包括石炭系、二叠系在内的新生代之前的地层中(Fang et al., 2018; Falahatkhah et al., 2021)。因此, 运用旋回地层学, 可以对古气候变化进行研究, 构建较高分辨率的天文时间尺度(ATS), 进行轨道旋回的统计分析, 目前已应用于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地层(吴怀春和房强, 2020)
淄博地区太原组属石炭— 二叠系, 其内发现1层火山凝灰岩(图 2), 年龄为301.3± 1.1 Ma(Lü et al., 2022), 但太原组内菱铁质结核沉积期未有较好的限定。本研究通过使用Wk03井的GR数据, 对淄博地区太原组进行天文周期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了插值、去均势等预处理以消除地层环境中“ 噪声” 的影响(吴怀春等, 2011), 随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MTM功率谱分析(2π 多锥度法)(Thomson, 1982)和FFT谱图分析(快速傅里叶变换)(Kodama and Hinnov, 2014), 识别出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图 6)。以COCO分析(Correlation Coefficient)(Li et al., 2018)确定地层沉积速率, 再运用高斯带通滤波方法对特定的轨道信号进行提取, 以此建立了Wk03井太原组的年代标尺。
对数据进行MTM分析及演化FFT分析, 识别出置信度大于90%的显著峰谱为44.5 m、32.3 m、21.7 m、12.5 m、10.8 m、4.8 m、3.4 m、2.2 m、1.7 m, 主旋回带为44.5~32.3 m、 12.5 m、 10.8 m、 4.8~3.4 m、 2.2~1.7 m(图 6-A)。长偏心率(~405 ka)、短偏心率(~125 ka、~100 ka)、斜率(~40 ka)和岁差(~20 ka)理论比值为1︰0.31︰0.23︰0.1︰0.05, 而在Wk03井识别出的各个旋回周期比值为1︰0.28︰0.24︰0.1︰0.05, 与理论比值十分接近, 淄博地区Wk03井中太原组各级沉积旋回与天文轨道周期相互对应。
将Wk03井的GR数据去均势处理后, 对其进行COCO分析, 分析时以2000次蒙特卡洛模拟进行迭代。根据H0显著性水平得到淄博地区太原组沉积速率的最优解为10.3 cm/kyr(图 7)。
综合COCO分析得到的最优沉积速率解, MTM功率谱分析以及演化FFT分析的结果。405kyr信号长度为44.5 m。对相应频率进行滤波, 得到约6.5个长偏心率(405 kyr)周期(图 6)。
淄博地区Wk03井中太原组内菱铁质结核层JH1和JH3分别距凝灰岩63 m、51 m, 深度差为12 m(图 2), 以最优沉积速率进行反演, 则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层JH1沉积的时间为295.6± 1.1 Ma, 结核层JH3沉积时间为296.7± 1.1 Ma, 菱铁质沉积期对应为早二叠世Asselian-Sakmarian过渡期。
菱铁质结核是一种环境敏感性强的沉积物, 同沉积阶段形成的菱铁质结核蕴含着沉积期的古环境信息(Weibel et al., 2016)。
4.4.1 元素含量对古气候的指示
在沉积物中, 某些元素含量或比值对于气候变化比较敏感。Sr为典型的喜干型元素, 含量高时代表干旱的气候, 反之则指示湿润的气候; Mg 在高温下更易沉积, P在干燥的环境下更易富集; Sr/Cu、Mg/Ca、P是敏感的气候指标(饶耕玮等, 2020)。通常情况下: 1.0< Sr/Cu< 10.0, 反映温暖湿润气候; Sr/Cu> 10.0, 反映干旱炎热气候, 而且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尘福艳等, 2019)。Mg/Ca> 0.5, 指示温暖湿润气候; Mg/Ca< 0.5时, 则反映炎热干旱气候(张彬和姚益民, 2013)。
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Sr/Cu值在1.43~4.73之间, 平均3.39; Mg/Ca值在1.30~2.58之间, 平均1.92(表 6), 反映菱铁质结核形成的于温暖湿润性气候。菱铁质结核中P的含量介于0.01‰ ~0.06‰ 之间, 平均值仅为0.04‰ (表 2)表明菱铁质结核形成时的古气候为相对温暖湿润气候。
4.4.2 化学蚀变指标对古气候的指示
化学蚀变指数(CIA)常用来判断物源区的风化程度(Nesbitt and Young, 1982), 进而反映一定古气候的信息。前人将CIA划分为3个区间: 当CIA值在50~65之间, 指示寒冷干燥气候, 风化程度弱; 在65~85之间, 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 风化程度中等; 在85~100之间, 指示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 风化程度强(Nesbitt and Young, 1982; 徐小涛和邵龙义, 2018)。CIA的计算公式如下:
CIA=[Al2O3/(Al2O3+CaO* +Na2O+K2O)]× 100
成岩作用中钾交代作用可使岩石中钾的含量增加, 导致CIA计算值偏低, 因此需要对CIA值进行校正(徐小涛和邵龙义, 2018)。钾交代作用可用Nesbitt和Young(1982)提出的A-CN-K三角图和Panahi等(2000)提出的CIAcorr公式这2种方法进行校正, 计算公式如下:
CIAcorr=[Al2O3/(Al2O3+CaO* +Na2O+K2Ocorr)]× 100
K2Ocorr=[m· Al2O3+m· (CaO* +Na2O)]/(1-m)m=K2O/(Al2O3+CaO* +Na2O+K2O)
上述公式中的氧化物均以摩尔量进行计算
本研究运用A-CN-K三角图对CIA值进行校正, 并将结核CIA值与围岩CIA值进行对比讨论, 探讨结核的气候指示意义及可靠性。
淄博地区太原组菱铁质结核CIAcorr值介于85.86~96.00之间, JH3两组CIA数据差值较大, 删除异常值96.00, 平均值为87.09; 围岩CIAcorr值介于83.16~87.55之间, 平均值为86.14(表 7; 图 8-A, 8-B)。在结核CIA校正图上, 落点大部分位于矫正线之上, 表明结核几乎未遭受到钾交代作用, 也侧面印证了结核受到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极小(图 8-A)。校正后的结核和围岩CIA值具有相似数值、相同趋势的特征(图 8-C), 因此, 同沉积阶段的菱铁质结核具有良好的气候指示性, 结核的CIA值指示该时期气候温暖湿润, 风化程度较高。
4.4.3 菱铁质结核形成期古海水温度恢复
在利用δ 13C、δ 18O进行古温度测定时, 对于古生代及以前的样品要考虑“ 年代效应” 的影响(邵龙义等, 1996)和成岩作用的影响(陈波和朱茂炎, 2023)。前文已经论述过, 不再赘述。
菱铁质结核中的氧同位素具有明显的温度计效应(杨雪琪等, 2017)。研究表明: 当温度每升高1 ℃, 其 δ 18O 值降低0.24%(Li and Ku, 1997)。可以根据 δ 18O 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变化关系来作为古水温测定的可靠依据。可以根据Given和Wilkinson(1985)校正后的氧同位素估算古温度计算公式:
t(℃)=16.9-4.38[(
前人研究发现早二叠世Sakmarian-Adinskian全球古气温在10~15 ℃之间(Given and Wilkinson, 1985)。中国华南地区早二叠世Asselian-Adinskian的古海水温度为24~30 ℃(Chen et al., 2013)。华南地区早二叠纪赤道附近古海水温度在26~30 ℃之间(陈波等, 2013)。华北南部早二叠世Asselian-Sakmarian的陆表古温度约20 ℃(Yang et al., 2016)。
淄博地区在早二叠世位于低维度地区(马醒华等, 1993)。菱铁质结核形成于Asselian-Sakmarian过渡期(295.6± 1.1— 296.7± 1.1 Ma), 处于早二叠世不连续的冰期 P1末(祝圣贤, 2019)。为气候相对寒冷期(程成, 2018; 杨江海等, 2021), 且伴随海平面大幅下降(严雅娟, 2015; 祝圣贤, 2019)。该时期华北东部陆表海的底层古海水温度在9.3~19.6 ℃之间, 平均为13 ℃(表 5)。
对华北东部淄博地区太原组菱铁质结核的成因条件与古环境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
1)淄博地区太原组菱铁质结核是在同沉积阶段形成于弱还原— 还原、弱碱性— 碱性、海水与淡水混合的海陆过渡半咸水环境中。同沉积阶段形成的菱铁质结核蕴含的古环境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淄博地区太原组菱铁质结核形成于早二叠世Asselian-Sakmarian过渡期(295.6± 1.1— 296.7± 1.1 Ma), 对应早二叠世不连续的冰期P1末期。
3)淄博地区太原组菱铁质结核形成期, 陆地风化程度较高, 气候整体温暖湿润, 陆表海底层古海水温度介于9.3 ℃~19.6 ℃之间, 平均为13 ℃。
(责任编辑 李新坡; 英文审校 徐 杰)